中秋节的诗小学(精选5篇)

  • 中秋节的诗小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在让学生学习概括内容方面却不容乐观,要么在教学中被淡化,要么被教得机械。甚至不少人误认为,小说、记…

中秋节的诗小学(精选5篇)

中秋节的诗小学范文第1篇

毋庸讳言,当下的很多课堂或已有了较浓的“学”的意识,但远没有抓住“学”的本质,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极大挤压。刘坚教授在阐述核心素养的内涵时表述:语言素养为核心素养的基础认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问题解决力等则为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核心素养时代的阅读教学,更应着力于借助言语运用,让学生自主思考、同伴交锋、多维对话,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让思维力得以唤醒、激活与生长,这也为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推开了一扇窗。笔者以诗歌《秋天》的教学为例,探寻诗歌教学的理性,展开思维生长的过程。

一、学习概括,生长求异思维

“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在让学生学习概括内容方面却不容乐观,要么在教学中被淡化,要么被教得机械。甚至不少人误认为,小说、记叙文尚可学习概括内容,而诗歌、散文语言的跳跃,让我们很难把握概括内容的规律,于是便以“形散”而搪塞文本内容的概括学习。其实,所有文本都有聚焦,即所谓的“文心”,围绕文心所展开的内容,必以一定方式的呈现,诗歌亦有其内容的独特组合。以下是诗歌《秋天》教学中学习概括内容的教学片段: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走向秋天,我们看――(出示)

师:横线上可以是诗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先自己练说,然后同座相互说。

(生自由读,同桌交流)

师:读出了怎样的秋天,来交流交流。

生:这是一个开心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

师:真好,从诗句中读出了秋天的开心。孩子,奖励你把“开心的”三个字写到黑板上。

生:这是一个快乐的秋天,“玉米举着……”(生板演“快乐的”)

生:这是一个调皮的秋天,“秋风在田野里打滚,秋天在小路上奔跑。”(生板演)

……

(学生先后写上“丰收的”“迷人的”“明亮的”“多彩的”“物产丰富的”等词语)

师:这就叫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他的收获是――(生齐:不一样的)我们看看,咱们都读出怎样的秋天了?(对照板书,生齐读)

概括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语言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对语言的组织有很高的要求。概括时需要从自我感受中提炼,避免表述嗦不清。阅读《秋天》一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收获或者多个收获。让学生驰骋于全诗,随机捕捉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达。教学中,不仅在初读诗歌时试着用专用句式练说感受,将读出的诗歌感情与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感觉不到在进行概括练习;在教学接近尾声时,又一次让学生“再回首2-6小节,我们会珍藏些什么”,让学生对全诗进行归纳,整理脑中的记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感受的个性思维力。

二、品赏语式,生长敏感思维

语文教学中,比较品赏言语的方式,往往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思维,厘清言语的内在感情,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诗人的情感常常在用词与断句的“在意”表达中浓浓溢出。《秋天》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品读第二小节,学生们很快地把“打滚”“奔跑”“抓”“抹”这些词语标出,从动作的拟人角度加以品味,体会用词之精准,从而让敏感思维生长。尤其是对一句不平常的断行诗句进行了慢嚼细品:

师:发现第二小节跟其他小节不一样之处了吗?

生:其他的每节都是四行,这一小节却是五行。

师:倒也是啊,这儿明明是一句话,作者偏偏分成了两行。(出示)

师:我们比较着读读,一行与两行,一定是不样的感觉。(生练读,比较)

生:我觉得“把夏天的脚印儿轻轻涂掉”应该读得慢一点,换吸一口气,读得特别舒服。

生:这样分行,突出了“脚印儿”,这样子停顿一下,就更有诗的感觉了。

生:这样子分行,秋风更调皮了。

生:我读出了夏天到秋天渐渐过渡的过程,是悄悄进行的。秋风正在很心细地,一点点抹掉夏天的烦恼。

诗,当以最简洁的文字、最动感的形式去表现诗人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学生对诗歌字词的品读、情境的再现或有较多接触,有了一些语言的敏感。但对于诗句意分行表达,显然是少见的,缺乏语言的敏感。于是,教学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表达的特异之处,再自我品赏,感受分行的微妙感觉:“朗读时可以换吸一口气”“强调了夏天渐渐过渡到秋天的过程”“秋风更调皮了”“更有诗的感觉了”……对比赏读中,学生们斟酌细微,对诗中的描述、表达节奏的处理、表达意蕴的强调等均进行了点滴捕捉,有效生长了敏感思维力。

三、聚焦画面,生长逻辑思维

审美的本质是思维的运行。阅读中,内心的情感生活总是主动地期待着,捕捉着。诗歌聚焦画面,形象性思维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作品情感的感染力量。《秋天》一诗教学伊始,便关注到不同人走在秋天的不同感觉,从而读出不同的味道。

师:走在秋天呀,不同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走得悠闲自在,也有的人走得欢快跳跃,有怎样的走法,就应该有怎样的朗读。谁来读?

(生自读――交流读)

师:听出她在怎样走吗?

生:我觉得她走得很舒服的。

生:她在悠闲地走。

师:你是不是这么走的?(生点头)

师:这就叫会读又会听,三(4)班的孩子真是不容易。有没有不是这么悠闲地走的?(又一生读)

师:咦,她在怎样子走?

生:她在欢快地走。

师:嗯,像小白兔一样地走。

生:她似乎在蹦蹦跳跳地走。

师:是的,我们似乎看到那小辫子一晃一晃的。再读一遍,大家注意她的小辫子。(生读,其余生看)

师:同学们,大家看,同样一段诗,怎么读全根据你的心境。

有怎样的走法,其内心一定有着怎样的想法,遵循的是读者内在的心理逻辑。在看似随心所欲的朗读中,呈现出的是走在秋天里的不同状态,或逗留,或漫步,或快走,或蹦跳,每一种状态必与心境相吻合,必然是合情合理合境的。

语文学习,需要逻辑的训练,更多时候还反映在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品味中。意象,诗歌的主角。诗歌《秋天》中的意象构造亦有其用心之处。诗中主角――稻穗、向日葵、苹果、葡萄等农作物的一一出场,让秋天有了收获感;田间羊肠小路上的肥壮牛羊、秋风乍起夜里渐弱的蝉声,秋天特色的动物生活场景的次第铺呈,让秋天有了生机感;玉米、高粱的颜色、姿态对比,让秋天有了温情感……

四、融合视角,生长创造思维

阅读的真正发生,必然是将自己与文本、诗人的精神融合,真正走进文本,这本身也是一种阅读的沟通创造力。学习《秋天》一诗时,跟随作者走在秋天的路上,感受到顽皮的秋天、丰收的秋天、绚烂的秋天、热闹的秋天、劳作的秋天……表面上,是在读懂诗歌内容,其实质是与诗歌文本的视角融合。

品读诗歌的各小节时,推开思维之窗,实现由言到意的打通:秋天的美好、秋天的热情、秋天的勤劳、秋天的奉献等,在读透诗歌的过程中,实现了诗歌的精神生长,其实质是与诗心的融合。

小学阶段,一般性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让学生初步运用再现性形象思维来模仿诗句进行练习,其实质是实现了与作者的表达视角和思维的再度融合。

师:田野上,成熟的何止这些,还有――(出示画面)

生齐:稻子、棉花、豆荚、南瓜、红薯……

师:选一种农作物,学着第五小节的句式,同桌练着说说。(出示,生练说,互改)

( ) , ;

生:棉花穿上了雪白的棉袄。

师:谁再给他加一行。

生:棉花咧开嘴笑了,穿上雪白的衣裳。

生:花生抱在一起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生:棉花穿着雪白的棉袄,在秋风中翩翩起舞。

生:水稻甩着辫子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甩着辫子”用得真好。

生:水稻举着金链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师:“举金链”真形象。

生:紫薯披着紫袍,乐呵呵地笑了。

生:豆荚咧着嘴笑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相互说,相互改,一直练说得可以把第五小节全换掉,就是我们的真本领了。

感知诗歌内容、走进诗心、实践表达,实现了读者、诗人、文本三方视域的有机融合。由诗中实物,到脑中实物,这是一个阅读后的再现与联想过程;继而模仿诗中语句,表达脑中的联想,实现了由意到言的再创造过程,亦是生长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五、斟酌字句,生长批判思维

一提及批判,往往与否定、质疑、发现差异……联系一起。其实,批判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挑战,挑战读者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需要提及的是,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的“否定”与“说不”,更多的是饱含着慢慢的理智,对教材文本更为立体的审视。

《秋天》第三小节:“稻穗儿熟,蝉声儿消,成熟的向日葵在低头弯腰;野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这一小节,节奏感鲜明,教学中让学生们拍着节奏斟词酌句,读好诗,改好诗。学生们兴致盎然,很快发现“在”“田间”“都”几处可删去,不仅仅为了节奏的顺畅,更从内容本身出发,有理有据。言语操练中学生们收获甚多:“在”这个字,是多余的,删去后,诗句不仅意思明晰且更简练;同是删去两个字,删“田间”不删“羊肠”,只因“羊肠”比“田间”更形象,不仅说明小路的崎岖,更有诗的味道;“都”字的去掉非但不影响诗句表达,且更干净,更有诗的感觉……向真、向善、向美,是批判思维的底线。

由此,学生们恍悟:名家的作品不仅可以学习,还可以修改。在学生们思维酣畅之际,教者话锋一转“有没有同学不需要删去字词,也能读出原诗句的节奏的?”教室内顿时寂静,继而又打起了节奏,研读起来。不多时,竟有好几位学生读出了原有诗句的节奏,甚为兴奋。读出了自己的节奏,也读出了作者的节奏,这般教学旨在让学生明悟诗歌节奏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悟的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节奏:读者有读者的言语节奏,诗人有诗人的言语节奏。回顾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遇上朗读节奏的障碍,继而产生修改诗句的意愿并付诸操练,就在大家满以为学习有成就之时,再反其道而斟酌起作者自身的语言节奏,整个教学峰回路转,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言语的推敲修改,更是对诗歌节奏的不同把握。整体性、立体感地把握诗句表达,这是批判思维生长的美好境地。

中秋节的诗小学范文第2篇

当问及学生如何理解“游戏”一词时,学生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临时决定在这两个字上多花点时间,与学生一同探讨。

下面就是这个教学片断的剪影。

学生A:渔夫在劳作中寻找乐趣,以游戏的心态在秋天的清早捕鱼,此时或许正唱着渔歌归去。

学生B:鱼儿在秋水中游戏,被捕捞的鱼在鱼夫的船里嬉戏。

学生C:秋风吹着小船,小船荡漾在秋水上,好似渔船在秋风秋水中游戏。

学生D:用拟人化的手法,将秋天人格化,写出清晨秋天在江面上游戏的动人情景。

同学们讲得挺好。《秋天》一诗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何其芳曾说在刚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那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节诗歌中是不是也存在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

学生E:“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这句诗中就有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清晨的秋天好像正进入美妙的梦乡一样,让人不忍打扰。

学生F:还有“芦蓬上满载着白霜”,配上小桨,远远望去,确实是一副美丽温柔的画面,让人心动。

学生G:这节诗歌,作者用了美丽的词语,描写了渔夫在一个秋天的霜晨驾船回家的情景,从诗歌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劳作的辛苦,诗歌更多表现了劳动及劳动场景的清幽美丽。

教师:听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游戏”一词,是不是又可以做出新的理解?

学生J:作者运用“游戏”一词,可能有“距离产生美”的味道。因为作者不是渔夫,他很难体会到其中的辛苦,而是采取远观的资态看到了其中的美好。平时我们不是有说“看热闹不嫌事大”吗?

中秋节的诗小学范文第3篇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一首诗!有人说:我们的文学至少有一半是月光文学。中秋节是月亮的节日,谈中秋节的诗句,首先得谈月光文学。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北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此身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王实甫的"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

李白中秋节的诗句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的一种复杂感情。

杜甫中秋节的诗句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夜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白居易中秋节的诗句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诗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李商隐中秋节的诗句

李商隐(812-约858),唐代杰出诗人,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生。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婵,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张九龄中秋节的诗句

张九龄(678-740),字自寿,一名博物,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后世称之为"开元贤相"、"岭南第一人"。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王建中秋节的诗句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世称王司马,唐代诗人,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苏轼中秋节的词句

苏轼(1036-1101),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四川眉山人,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才情卓绝。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就中秋词而言,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最为有名。

《水调歌头·中秋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辛弃疾中秋节的词句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中秋节的诗小学范文第4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语文课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文篇目编选中加大了诗歌的比重。如何指导学生欣赏并创作诗歌,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

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是这种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之处,要让学生了解诗歌,喜欢诗歌,进而以诗歌为媒介热爱自然,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需要找准重难点。重难点设计为: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设计

针对初一学生对诗歌的新鲜感,利用本诗容量不大的特点,设想在课堂上适当加大学生创新尝试的时间比例,从而达到由课内到课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导入。用李清照的吟秋词导入以形成感情上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

2.朗读感悟。朗读感悟主要是采用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感,读中悟。再设计问题以读带讲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感知。

问题设计:(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给它们命上漂亮的名字。(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3.研读赏析。这是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的

重要环节。

(1)让学生描绘几幅画面的内容。以学生口头描绘为主,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赏析优美的语言。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再自由发言,最后教师点拨。

第一幅图景是“农家丰收图”。前两句“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从触觉、视觉、听觉入手,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而后两句“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肥硕的瓜果”又可见丰收之景,尤以“饱食”“肥硕”最为传神和有韵味。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总收且画龙点睛,画外之人欣喜、愉悦之情油然可见。

第二幅图景是“霜晨归渔图”。着力渲染一种诗意,一种氛围。这氛围既清新又朦胧,既柔美又快乐。看:“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芦篷上满载着白霜”的“白霜”,对季节的暗示,对朦胧意境的烘托有多妙;看动词“撒”“收”“载”,还有“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的“摇”对心情的描述有多么贴切。最后一句“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游戏”一词写秋天的快乐、写人的快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有多美。

第三幅是“少女思恋图”。借对秋天特有景致的描述使画面更有诗情画意。“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廖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两句写景,景中有情,尤以结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梦寐”二字更见情致,少女思春脉脉含情,秋天原野上婀娜多姿的身影,纯洁无瑕的自然之美,与景契合,让人生出无限遐想。

4.创新尝试。创新尝试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课堂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小小空间不可能锁住所有的精神世界”(南师大杨启亮教授语)。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提供一个契机,让学生在诗歌感染的精神世界里放飞。于是,本节课在学生充分感悟、探究《秋天》的意蕴,并且作了课堂延伸和比较学习之后,开始让学生进行描绘“秋天”的诗歌创新写作尝试。

(1)从细节做起,从诗句做起,用意象描绘“秋天”。提问以后,学生说出来的“秋”之特有意象:风、雨、枯叶、衰草、瓜果、高粱等,再用通感或比喻、拟人等方法来表现这些“秋”之景物的特征。比如:

秋,是钻进林间枝杈顽皮的风

是一只只飞舞嬉戏的黄蝴蝶

是悄然落下化作沃土的枯叶

这些诗句虽显粗陋,却也能表现出“秋”之特征,抒发了学生稚嫩的情感,也自有其可取之处。况且,这还只是学生尝试诗歌创作的初始阶段呢。

(2)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实践往往对学生起着表率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学生练习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模仿何先生《秋天》的诗作——《校园的秋天》,当堂诵读。

校园的秋天

惊散了漫天轻柔的晨雾

读书声悠扬地飘出窗外

婆娑的树影覆盖着大地

落叶的味道使幼稚走向成熟

秋天幻想在中学生的遐思里

教鞭举起求知的路标

课堂上林立桅杆样的手

诗歌和神话从这里流过

高举的手臂将长成未来的风景林

秋天跳跃在老师的眼瞳里

夕阳向校园撒下金色的网

欢笑声荡漾在宽阔的操场

满身的汗水哪去了

那飞溅着智慧和理想的汗水

秋天躲藏在孩子们的笑靥里

(3)学生试笔。富有创意的贴近生活的习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此这般,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对诗有了粗浅的认识,不免产生了创作冲动。随后,他们放飞自己的思想,跳出“秋”之课堂,创作了关于“蜡烛”“粉笔”“风筝”“鹅卵石”等哲理小诗当堂诵读,其中不乏稚嫩智慧的闪光。

四、对本节课的感悟

中秋节的诗小学范文第5篇

师:秋天真美!老师看你们读得这么陶醉,也想来读一首小诗:(师配乐朗诵)

秋风秋雨秋渐凉,

秋花秋树秋叶黄,

秋水秋日秋意扬,

秋耕秋收秋实藏,

秋情秋语秋海棠,

秋色秋波秋思长。

师:小朋友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想不想也来读一读?

师:请你拿出课前发下的单子,你也来读一读,不会读的可以借助上面的拼音宝宝。

(学生齐读了一遍)

师: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把几个词读错了。来,有没有小朋友想请其他同学帮助的?

生:第一排的第六个。

生:拼读“渐”,齐读“渐”。

师:还有提问吗?

生:第四排的最后一个。

生拼读、齐读“藏”。

生:第四排的第二个。

生拼读、齐读“耕”。

生:第三排的最后一个。

生拼读、齐读“扬”。

师:难读字我们解决了,我们能把这首小诗读好吗?一行一行来读,你来。

(指名一生一行逐行读)

师:小朋友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发现这首小诗有什么特点?

生:“秋花秋树秋叶黄”指秋天的花,秋天的树,秋天的叶子黄了。

师:哦,他读懂了,这一句写的是秋天美丽的景色。

生:“秋风秋雨”那句,秋天到了,风来了。

师:他关注到了,第一句写的是秋天的风和雨。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秋水秋日秋意扬”,就是水是凉一点,日是热一点。

师:小朋友们,我们说了这么多“秋”,你们有没有发现,其实这首小诗是由秋天的~语组成的。我们再把这首小诗读一读。

(生齐读)

师:是啊,这首小诗带给了我们美丽的秋天。看,秋天走过了丰收的田野,走过了金黄的树林,走过了丰收的果园,来到了公园里,来到了山坡上,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其实,秋天就藏在每个小朋友的手中。

【点评】

这是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的第二课时,这是一节以说话为主的综合课。课上,从课文复习导入,加入老师自编的关于秋天的小诗,加强语言积累,再到联系生活实际,拓展认识秋天的特征,五个组五个主题:动物组、衣服组、庄稼组、水果组、花卉组,认识词语、每人说一句话、连成一首小诗,最后谈课堂收获总结。总体来说,这堂课很有创意,注重整合,注重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加强语言积累,加强说话练习,是一节重语文素养的好课。

但是,从上面这个片段看,老师把自己编创的一首小诗整合进了课堂,本意是加大识字量,加强语言积累,可课上学生总共读了3遍诗歌,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