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作者简介]林希(1978- ),女,陕西咸阳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职业教育。(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以行动导向为驱动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成于“行”,“行”就是行动、实践,“思”就是理论、方法。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引入“工作”,并引导学生完成“工作”,在学生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将实践上升到理论认识,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更有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以后的实践工作中。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先提出工作任务,并分层次下达给学生。若工作任务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挑战性,提不起学习兴趣;若工作任务太过复杂,又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教师应按照不同学生的情况,分配不同内容,不同难度的工作任务,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行动导向教学一般可以分为四步:一是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准备好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教学任务书、元器件、仪器仪表、学生组内分工的设计、学生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材料等。二是下达任务。教师先下发任务书并以简洁的语言陈述任务内容。三是完成任务。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作,这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体部分。四是展示学生作品。对工作成品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找出规律特点。
二、行动导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1.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是教学中被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可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教师提供零件图及装配示意图,请每个小组根据这些内容完成装配图。小组成员经过讨论,形成统一的结果后得出结论,随后教师让其组员对讨论结果进行演讲和论述,演讲时教师进行记录,演讲完毕后,教师鼓励小组成员进行补充说明,然后让其他小组提问本小组成员进行解答,最后教师提问并总结点评,表扬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小组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论能力和总结能力。
2.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是用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文教学法以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检验、评估为教学流程。引导文教学法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文件上所提出的问题,而答案就在文件内。在教学中引导文法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引导原则。为了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应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可以使其有计划地完成工作,为应对未来的实际工作做好准备,这是一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3.项目教学法。在该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组织教学活动的机会。项目教学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一是发现问题并使其与参与者有关;二是定位问题,指出问题的引导性目标,再提供问题的引导性介绍;三是确定解决方案的大致轮廓,根据目标制订方案;四是模拟测试解决方案,检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五是用实际结果的验证完成工作。
4.角色扮演法。此方法能够降低各种行业的培训难度。角色扮演有两个方面:一是掌握和学习自己的角色;二是了解他人的角色。角色扮演法的基本特点是首先要把握自己的行为能力,同时要注意到对方角色的反应。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分配一些实际角色进行表演,学生进行角色分配、设计对白、研究出场顺序等,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表演,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并享受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乐趣。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该教学法要求学生首先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流程是:学生在已知条件下自己发现问题;提供背景信息,这些信息与问题有一定联系;提供一些相关案例,为本次案例的解决做准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或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学生介绍结果;讨论和评价案例结果;考虑和讨论案例结果在类似问题上应用的可能。
三、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思考
边用边学是“行动导向”教学的一大特点。利用学生有兴趣的事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变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当某一工作被完成后,学生内心会充满成就感,产生喜悦和冲击力,这种力量可以增强其学习信心,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任务”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讨论任务、分析任务、操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顺利建构起知识结构,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笔者对该教学方法产生了一些思考和体会,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注重学生的接受能力。现行的教学计划、大纲、人才培养方案都对教学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上课时教师要按计划教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规定的内容。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适用于每个学生。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时不得不忽略一些学生的个体状况。我们现在的教学片面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就像小水杯,老师就像大茶壶。大茶壶只是不停地向小水杯里倾倒,而无法顾及小水杯是否已满,最终导致大量的水从杯中溢出,造成浪费。在教学中这种浪费很普遍,不但浪费了老师的精力,而且浪费了学生的时间。高水平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状况。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过去为了让学生掌握读画组合体的方法而讲解大量例题,适合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听得越多反而越迷茫,自然也就没有学习兴趣,为了改善此种情况,可适当减少教师的讲授,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分组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目前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教授知识的层面上,很少有人真正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能力的培养上来。以专业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内容只是能力训练的一种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能力。我们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所谓基本能力,应该是会说话、会倾听、会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目前我们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很强的理解能力,甚至要求学生具有一些老师都不具备的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在课堂上,有一些训练学生基本能力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先自学部分内容,然后分组相互讲解自学的内容,互相指出对方讲解中的疏漏,然后再相互补充,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授,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克服胆怯心理,这个过程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倾听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爱学习的唯一办法是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人人参与。在项目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解、把握每个项目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苦与乐,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以制图测绘教学为例,可以通过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测量、草图绘制、绘制装配图、最后绘制零件图的生产流程,从中学习和掌握测绘方法、机械原理、材料处理、制造工艺以及各种机床的使用与操作,还可以进一步组织不同专业与工种,甚至不同职业领域的学生参加项目教学小组,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其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合作的能力。
四、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到学习的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是过程而非结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已经没有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参考文献]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推销学;学生主体;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自媒体运用的普及,企业对营销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培养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基于此,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学模式的转换。
一、推销学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推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涉及推销原则、推销流程、推销技巧、推销员从业素质和能力。据统计,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推销员的比例较高,因而,作为推销员必修课程的《推销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推销学》教学存在诸多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教材内容亟须更新
在教材编写上,《推销学》很多教材内容陈旧,多重视理论叙述,针对性不够强,对实践操作内容关注较少。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经济的发展,市场千变万化,推销也相应出现新的趋向,教材中的案例较为老套和过时,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也较少,而对出现的新的市场变化研究不够深入,而对网络推销、团购推销、微信营销等新的推销方式认识不够到位。市面上,《推销学》教材较多,经典教材却较少,相关学科前沿关注较少。
(二)教与学理念亟待转变
《推销学》的教学过程像其他课程一样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现象,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对知识和实践的掌握情况施教,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少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也有些学生只是上课记笔记,临考时背笔记,只管考试取得高分的学生,在社会中不一定也是高分,部分学生善于纸上谈兵,而不善于实践操作,走上工作岗位茫然无所适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教与学理念亟须转变,学生必须要认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三)课堂教学内容亟须接轨
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信息变化也随之加快,市场营销相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营销手段、营销内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购买心理和购买状况、购买手段都发生了变化。然而教材更新缓慢,如果教师对市场动态和信息备课不充分,或者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当的实例,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激起学生营销理论联系营销实际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市场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内容,努力做到课堂与现实接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现实市场的关注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四)教师与企业亟待沟通
传统高校教学,企业很少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高校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关注得也不够,然而高校培养的人才恰是要满足企业的需要,高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出现了脱节。基于此,在人才培养上,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提出了非常严格要求,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较强的决策谋划能力,此外,还应熟悉企业市场实际操作,与企业界经常保持广泛深入的接触和良好的关系,对企业的销售实践要了如指掌,对企业遇到的问题也要有深度的思考。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培养双师型人才,成为高校《推销学》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201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工作要点明确指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因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起点和归宿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必然需要在教学中广泛使用。
(一) 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套教学理论,它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情境为参照系,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强调行动即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行动来学习, [1 ]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而社会综合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被忽视,行动导向教学法非常重视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2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锤炼学生的社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率先由职业教育强国――德国引入,现已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所推崇。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包括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主要涉及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大脑风暴法、文本引导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试图让学生通过参与“过程”获得“能力”,以达到激发内在求知欲和促进深层次理解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3 ]
三、《推销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随着“十二五”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将发生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较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成为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推销学》教学中的引用,将有利于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教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210-01
一、行动导向思想的起源
德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职业教育也还是以学科型的教育体系为主。而德国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科系统性教学和模式培养的学生已经不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需求。这些职业教育家主张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与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再是判断职业教育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适当的标准。所以德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利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改革。德国培训师顿什女士说,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德国教师也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不适应,但最终还是成功了。目前,行动导向教学已经渗透到德国职业教育的每一个领域。
在概念的认识上将“行动导向”视为一种指导思想是大家普遍认可的。所谓行动导向,是指学习是个体的行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学生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运用上,是指教师不再按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组织教学。
二、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培养目标
现今德国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将职业行动能力做为学生学习的关键能力,学生通过这种关键能力的获得,能够自主学习和行动,能提高自我能力、满足自己需要与发展能力,有负责的精神并且有自主意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有解决冲突的能力。
实际上,行动导向的培养目标简单地理解主要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学会要从事的工作所必须的技能和知识,以便在他进入企业后能胜任其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德国人认为即使工人所在的工种不变化,但新技术、新方法是不断出现的,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很快会过时,这就需要人们要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当然,除了这两个关键的目标之外,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交能力也是行动导向教学要培养的能力。
教师在授课时更多的是陪伴学生完成教师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教师不要过多的给学生讲授知识,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去获取知识。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可以是生产出一个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模型或者安排一个展会,完成一个订单,找到某项任务的解决方案等。项目教学法有其自身的设计原则,即区分学习小组内个体在能力、要求和需要上的差异;其次,通过具体的实例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经济、生态与社会环境等不同方面综合性地思考并解决问题;最后,通过具体行动将实验学习与理论抽象型学习联系在一起,教师在计划和决策的过程中,只是扮演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二)案例法
案例法是用一种情境或案例来描述问题,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识别、分析并且加工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学构想考虑的出发点在于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情境做准备,那么使用案例法或案例研究能够发展学生胜任职业实践的生活情境。
(三)角色扮演法
人每天都要经历各种不同的刺激和情境,为了用更好的行动方式来处理各种情境,人们经常要学习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生活系统中存在着在企业中能意识到的正式角色(如经理、部门领导人、简单职员等)和在企业中并非能意识到的非正式角色,人都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转换。如果某人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时,相应地也能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各种情境。各种不同角色的意识规则在培训教学中使用被称为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中,教师给表演的学生设置角色卡片,其他的学生成为观察者。
(四)引导提示法
一般运用在工科的教学中,要求教师先向学生介绍机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自己使用机器完成任务。
(五)头脑风暴法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向教师和同学很好的展示一下。
(六)壁报或PPT法
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用壁报或PPT的方式做出来,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讨论。
四、体会与思考
(一)对行动导向教学的思想理解
首先,教师要根据职业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领域,设计的过程是复杂和艰难的;其次,在进行行动导向课程的教学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咨询者,要让学生尽量自己通过工作过程来获取知识;最后,在评价学习成果时,也尽量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二)渐进式课程改革也许更合适
对于使用行动导向的专业来讲,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师资;其次,没有足够的实习设备。目前开展的课程改革都是在试点,如果全面铺开,设备和师资可能都会不足。笔者认为课程改革是大方向,应该进行到底,但应该选择实践性强的课程先改,找到合适的方法,然后再进行推广。改革不是全面的照搬,而是借鉴人家的方法,进行渐进式的课程改革,也许这样更适合我们的国情、校情。
参考文献: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行动导向法 高职教育 英语听说教学
1.行动导向教学法简介
在科技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中,现代人除了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专业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估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现代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了,该方法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方法,简单来说,行动导向法就是“在做中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一方法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在英语区国家被称为Action Learning,在德国语区国家被称为HandelnLemen。上世纪70年代末,德国职业教育界呼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和1969年颁布的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和1972年颁布的《企业基本法》从法律层面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土壤,而同时期的项目教学方式在企业的职工培训中的大量成功应用给了职业教育界新的启示。1997年,16个州的文化和教育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新的职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类似于我国的教学大纲)。该计划指出:职业学校要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独立地制订工作计划并独立地实施和评价该计划。目前,这种方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
2.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发音不准确,听不懂地道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用英语与人交流更无从谈起。面对这种现状,可以找出以下三种原因。
2.1“听不懂”,“说不出”。
中学时期忙于应试,学生对英语的听说不够重视,缺少练习听说的环境,基础比较差。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听力的一些技巧没能掌握,听不懂,自然说不出,学习自信心备受打击,学习也就没有了兴趣。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老师播放的三分钟以内的对话可以获得一些信息;然而对于长达五分钟或更长的内容,能获取到的有效信息很少。此外,学生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的现象很严重,当课堂进行到跟读、模仿等阶段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选择做旁观者。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听力有所提高。英语专业80%的同学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20%的同学能通过六级考试。但是说的能力还是很薄弱的,对于一些发挥性的问题不知如何回答。
2.2教学评估手段单一。
当前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形式较为单一,无法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评价,面向学生的评估手段目前仍然以考试为主,存在很强的应试性。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书本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应付考试,如果教师面对的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班级里往往就有七八十个学生,数量太多,因此,教师不是很愿意在课堂上耐心地启发学生,而是一味地灌输备考的相关知识,由于考试中针对听说的测评不是很多,教师通常忽视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不到锻炼。
2.3教学因素。
听力教材中对英语的联音,即“同化”、“缩音”、“连读”和“省音”等介绍不够详尽,学生缺乏音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够了解,听力教学与口语教学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懂英语,口语表达受到很大限制。还有一大弊端就是教师过多地依赖教材,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及对课堂信息的预知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素材,教师往往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激发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听说训练。其结果常常是一小部分学生只言片语,而大多数学生则沉默不语,课堂上的僵持局面迫使教师又回到了最初听力主导的课堂模式上。究其原因,以往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教学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掌控的力度不够。首先,教师应该走出一个误区,即认为英语视听说课程用不着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只要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课堂教学效果就全靠师生的配合和临场发挥。其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语言学习的感知倾向,充分利用教材出版社和网络所提供的教辅资料,充分重视课堂教学任务的时间配比,以及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最大限度地化文本资料为学生实际的听说技能。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必须从“教”和“授”转变为“引”和“导”,必须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
绝大部分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英语交流,但是质量不高。语法有错误,发音不准,意思表达不完整。这说明,在高职的英语听说教学中,我们仍存在问题。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英语教学
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
若分析其本质特征,从角色上看,“行动导向”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上看,“行动导向”强调培养学生形成解决特定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以特定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为依据,综合各科的知识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上看,“行动导向”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行动导向”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职业活动的实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老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角色,在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使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老师可以将英语听说的教学内容中设计的问题提前交给学生小组,要求每一个小组的同学都参与到从信息收集、计划制订、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环节都会有所了解,并从中提高能力。
在每一个英语听说单元开始前,教师可以利用好视听说教材的导入部分(Lead in),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等以小组(Pair work,Group work)形式完成开口说的任务。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大多时候局限于三尺见方的讲台。“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了。他们并不满足于只听不做,而是期待参与甚至主导课堂。因此,教师要想掌控视听说课堂,就应该缩短讲台上的时间,缩短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地转换于授业者、演讲者、领导者、参与者这几种角色之间,教授、激励、指导、协助学生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更替,这样才能多方位地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行动导向教学的教学效果与应用价值
4.1具有针对性强、效率高的特点。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4.2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积极参加者的同时,又毫无顾忌地大胆展现个人才华和发表各自的见解。从“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向“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学模式转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语言学习者个体学习感知模式差异的研究。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感知倾向后,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课内及课外的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最突出的学习感知倾向来教授新的知识和技能,而后通过学生第二显著的学习感知倾向来指导学生巩固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一来,学习者就能更容易地进行学习,而且记住和掌握的也更多。”(Kate Kinsella)(Joy M.Reid,2002)
4.3具有跨学科的教学特点,不是以完整的学科系统施教,而是注重相关学科的互相关系,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发展思维技能。
4.4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发挥参与性与建立自信心特点的同时,团队(小组)的自豪感及胜利喜悦使内聚力得以加强。
4.5教师模仿伙伴、咨询员、朋友、主持人等角色得以充分展现,在充分发挥教师作用的同时,又对教师提出了“一体化”的新要求,既要掌握英语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要具备该专业领域的娴熟技能。
4.6创造了一种培养组织能力的环境,学生的团队活动和教师的组织学习都突出了一种“以学为本,以学论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关注别人的观点,复述他人的关键词,与他人共同讨论并完善及加深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行动导向教学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职业能力
一、中职教育的目标及特点
在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各个职业均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系列与职业相匹配的能力与素质。作为提供就业前教育的中职学校,应通过文化课程和实践培训培养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合格毕业生,促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高素质的社会公民。
中职教育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就业前的预备教育。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国民素质和文化修养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特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培养学生既能独立解决问题又能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为其毕业后快速、高效地步入就业市场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中职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多具有文化底子弱,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普遍有厌倦情绪,如果在教学形式上不加以改变的话,恐怕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必须加以调整,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来。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由德国的职业教育者提出,并在此以后被各国职教工作者所接纳。行动导向教学法力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行为上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职业热情,使其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参与者,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而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不再一味强调分数的高低,而是注重能力的培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1.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行动导向教学法一改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作为整体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与辅导者。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层次与结构,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做任务展示,并与老师及同学交流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切实地参与了教学过程,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行动导向法的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法之所以被职教工作者所青睐,正是由于其核心——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点十分契合。因此,教师应布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学习任务,做到既不脱离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依靠课堂上、实践中锲而不舍的锤炼,久而久之,行动导向法的成效会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以显现。
3.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开放性与过程性。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并关注教学的整体过程。在内容上,课本知识只是一方面,与其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其他一切成果均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并且,在学习的组织形式上,通常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享各自的信息与心得。同时,鉴于该学习体系对综合职业能力的特别关注,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上,也不再视试卷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更加侧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各项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创新思维的表现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形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单独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体系。在具体的课堂组织上,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等主要形式。以一堂主题为“Family”的英语课为例,以上几种形式均可以被教师引入来组织教学。首先,划分小组,组内进行头脑风暴,总结有关家庭人物的英语单词,如father,daughter等,之后,给各组下达任务,举全组之力,共同设计一幅关于家庭人物关系的图谱family tree,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接着,每组学生编排一个体现家庭生活的小话剧,每个成员均扮演一个角色,锻炼口语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均得到了运用。
三、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的恰当选用。行动导向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同感及课前良好的预习效果。如果教材的难度、结构和表现手法无法贴近学生,行动导向式的教学也无法奏效。因此,选定一套难度适中、内容适合的教材是至关重要的。一套合适的中职教材,首先要有与时俱进、简明务实的内容,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论、拔高难度;再者,组织结构、表现形式要尽可能的新颖、活泼,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行动导向的手法。
(二)课堂纪律的维护。在教学当中频繁进行的小组合作式的“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给课堂纪律的维护带来不小的挑战。中职学生头脑灵活但自律性较差,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观察各组情况,及时制止与课堂毫不相关、漫无边际的讨论,使得小组讨论和任务展示能够在活跃、有序的环境当中进行。
四、结论: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教学改革
教学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需求来排列、组合各种教学方法,使之取长补短,发挥最好的整体效应。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行动导向法更加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多方面的自我设计。并且,在教学评价上,也要将以往传统的知识、分数评价法变革为能力、过程评价法。
因此,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都应深入挖掘中职教育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紧密关系,并且建立长效机制,更好地促进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以此改善中职学生的学习面貌,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合格劳动者。
参考文献:
[1]席庆荣、任凤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认识与思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84-89.
[2]蒋利姣,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魅力中国,2011(7).
[3]蔡晓云、马晓妮,行动导向教学法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