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失火(精选5篇)

  • 城门失火(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城门失火范文第1篇

难得的放假,我回了一趟老家,想说趁着周末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经历了一场“大战”。真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周六的晚上,我和妈妈等爸爸回来吃饭,可是六点的时候妈妈打了电话给爸爸,没有人接。通常是爸爸五点半左右就回来了,但是今天半天没有回来,打电话也不接,我们有点着急了,七点钟的时候妈妈又打了一个电话给他,还是没有人接听。妈妈的饭菜都凉了,关键是我还没有吃饭,好在我不饿,也没有关系,我就在一旁玩电脑,并不着急。八点的时候爸爸突然回来了,喝的有点多了,踉踉跄跄的进门了,显然妈妈很不高兴,板着脸说:“你还知道回来啊,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也不提前说一声,还要不要这个家了啊。”老爸估计是知道自己错了,非常小声的说:“确实是我的而错,手机静音,开会的时候调的,这不忘记调回来了,跟几个同事领导吃饭呢,他们去唱歌了,我这看到信息就马山回来了,都没去接下来的活动,你就别生气了好吗。”妈妈并没有消气的样子,说:“老的老的不让人省心,小的小的也不让人省心,你看看他,到现在还在玩电脑,都快高考了,你看看他这次模拟考试,都掉了多少名以后了,真的是,还要不要好好上大学了。”此时的我,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我是下午一直在写作业,直到妈妈叫我下来吃饭我才下的,而且是等爸爸的时候,你让我玩会电脑等爸爸的额,是你让我玩的,我真的是冤枉啊我。明明是您让我等的,您让我玩的,现在不高兴,还扯上我了,真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跟老爸使了一个眼神,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出来的意思是:我就受着,别说话。哎,我的老爸老妈啊,你们内部问题就不要扯上我好吧,我是无辜的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事情,你们以后少做点好吗。

城门失火范文第2篇

1、他含沙射影地指责了一些人,相信流言流语中,殃及池鱼必难免。

2、对深圳的消费场所来讲,金融海啸对生意可以说是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

3、欧洲经济危机,让欧洲的经济下滑,失业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导止中国的经济也出现了停滞,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4、爸爸和妈妈吵架彼此伤害甚至殃及池鱼,却依然奋不顾身的继续着争吵着,我只好在角落里默默做着作业不出声。

5、前段时间,养的小狈被崴到腿,只能用一只后腿支撑着走路,很可怜的一瘸一拐,跑的时候两只后腿就好像被绑在一起,()很心疼,所以近来只要有好吃的都会给他吃。很害怕他会落下终身残疾-看到他伤残的样子,想到我是一个连自己都不能照顾很好的人,居然会狠心决定养只小狈 真是殃及池鱼啊。

6、摸摸摔疼的屁股,我懊恼的想: 唉,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啊。

7、这起爆炸案除了造成一死一伤,还殃及池鱼,造成许多民宅倒塌。

8、在那个绯闻事件中,由于某些报纸乱猜测,殃及池鱼,伤害最深的,竟是无辜的第三者。

9、这间工厂失火,旁边的民宅也被殃及池鱼,烧得一乾二净。

城门失火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阐述了明清时期梧州城火灾的特点及所采取的防火措施,认为明清时期梧州地方官府所采取的防火措施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失,导致了火灾日趋严峻的局面。

关键词:明清;梧州城;火灾;措施

一、明清时期梧州城火灾的特点

火灾是明清时期梧州城的重要灾害之一。这些火灾,轻则祸及城中一角,重则殃及全城,危及百姓人身财产安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数量多。据《苍梧县志》记载,从明洪武年间至清道光年间的(公元1368年—公元1861年)近五百年间,明代有记录的火灾9次,清代有22次。其中,严重火灾明代8次,清代9次。

2.危害大。如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的火灾导致城外房舍尽毁。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的火灾更为严重,城内外皆起火,“官署,城楼尽毁,死者枕藉”。清代火灾危害程度与明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四月的火灾,焚铺舍八百余所。最为惨烈的当属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的火灾。这次火灾直接导致“诸妓从烟焰中赴水死者数百人”。

3.范围广。明清时期梧州发生的火灾不是仅局限于一处,而是全面开花。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城内城外,都曾发生过火灾,波及范围广。

二、明清时期梧州城的防火措施

为有效地减少,避免火灾的发生,明清两代梧州地方官吏中有识之士和当地民众采取了一系列相对有效的防火、救火措施。

1.修建防火墙

防火墙是古代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火灾蔓延的措施。防火墙可以封闭火势,阻止火灾蔓延。从建筑群角度看,传统建筑产生火灾的原因一般有“堤迫屋狭”、“檐庑相通”、“邑宇逼侧”、“重屋累居”、“邻舍失火,屋比延烧”等情况。城市人口密集,房舍林立,一旦失火,如果不能很快控制火势,便会殃及全城。于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减轻火灾的危害,明清时期梧州地方官吏便在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修建一定数量的防火墙,以收隔离火势之效。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大火导致城外房舍尽毁。灾情发生后知府刘士奇在城中“建火墙十道,以御火患”。四十五年,总督吴桂芳与守道刘子兴、佥事林大春一道,增添火墙三道。清代也有建火墙之举。如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正月城外天妃庙一带失火,殃及三百多户。灾后,知府吴九龄“捐俸购买竹木,分恤覆盖,并修火墙。”火墙的修建,可以较有效地隔离滞缓火势,为灭火救灾提供有利时机,从而减少受灾损失。

2.房屋易竹木为砖瓦

梧州虽为东南重镇、两广冠裳之会,但僻在岭南一隅,非通都大郡,城内外几乎没有高堂华宅,除官府、学府以砖瓦为建筑材料之外,民间多用竹木作为民居建材。这是因为梧州地外岭南,气候炎热多雨,十分适合竹子生长,故大江水河两岸无不是竹子林立。再加之许多贫困之家买不起砖瓦,无奈之下,只能用竹木作为房屋的建筑材料。竹木乃易燃之物,一旦着火便会在倾刻间延及周围,其火势之大、火速之快是人们难之控制的。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梧州城发生大火灾之后,总督吴桂芳就认识到“火之作不于秋冬而于盛夏,此非必皆天灾也,其居使之然也……竹以致火……而梧之民乃往往折竹为椽,编竹为户,上栋下宇,非竹莫须……日气下爆,地气上蒸,欲求无火不可得已,故火之起自屋脊也,实暑盛竹热之所致”,并明确指出,梧州城多火灾实是民舍用竹为材之故,于是“令民自今皆易竹庐为瓦屋,力不足者,官为资给助之”,至此,“镇城外内居民无敢复为竹舍矣”。经过这次大规模的民居改造,把竹木民居易为砖瓦房,不但能预防火灾,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而且绿化美化了城市环境,。

3.购置消防器材,成立消防团体

清代,防火工作由行政官吏负责,灭火工作则是由地方武官负责。明清时期梧州城火灾发生频繁,官府曾购置一些救火器材。如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梧州地方军营中就购置有钩镰、火勾、长靶刀、麻塔竹杆、水桶、水箕等救火器。

火灾的频频发生,使梧州城居民的防火灭火意识日渐提高。二十六、二十七年(公元1900年—1901年),商民集议捐款,经报官厅批准,将城东门外常年水深1米多,40—50亩宽的东学塘作为消防水库,并在塘边修建永清堂一座,作消防机构使用。永清堂约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梧州第一个民间消防团体。堂内置有抽水机一台,安装有铁水管直通城外锁龙桥、大南门、小南门以及城内的马王街、塘基街口。另有水柜分别放在各街坊公所内。部分店户自置水笔(即铜抽水唧筒)备用。还对消防队队员进行技术训练。永清堂规定冬防期间,派人24小时值班,汽锅炉必须日夜不熄,一遇火警,即一面拉响警报,一面加柴升汽抽水,消防人员迅速集合,各司其职,奔赴火灾现场。

城门失火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消防规划;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和实施城市消防规划是为城市消防事业发展制定规划目标、完善城市基础消防设施、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救灾能力、保障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市消防安全系统是城市基础设施中一个重要和基本的组成要素,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下面就城市消防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以利于今后更好的进行消防监督管理。

1城市消防规划的概念

消防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包括城市的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内容。城市消防规划,是一项方针、政策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工作。城市消防规划管理是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城市消防规划存在的弊端

一是政府对消防问题重视不够,个别领导忙于经济建设,没有真正把消防工作摆上正式日程。

二是消防设施建设受地方财政收入的制约性较大。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使有好的规划,没有经济实力作后盾,也难以实施。尤其是在市政消防设施的配套上,消防车超期服役、报废车仍在车库中没有更换,装备落后等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城市消防水池的闲置。水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已严重影响可取消防水量,致使灭火用水严重不足。

四是人为损坏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市政公共消防设施特别是消防给水管道、消防栓等由于城区改造、街道拓宽、建筑用地而被有关部门拆除、掩埋。有的甚至则被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圈占、砸坏、挪为他用等,这些人为的因素加剧了城市公共消防设施数量的减少。

此外防火规划不合理、易燃建筑密集、道路狭窄也是城市消防规划的软肋。

3城市防火规划措施与对策

为了改善城市消防局面,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因地制宜、群策群力,搞好城市消防规划工作。

3.1加强城市消防规划管理,健全各级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政府应不断完善各种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协调和督促计划、财政、供水、城建、电信等部门制订落实消防规划的实施细则,将与城市消防规划有关的涉及到本部门的内容落实到本部门的各项工作中去,做到早计划、早实施,明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开展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抽查,对违反城市消防规划和报建审批程序的工程给予严惩。也可以发挥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的舆论监督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遵守城市消防规划。

3.2增加消防投入,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公共消防设施的设计、施工,消防装备的增添、更新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各地政府应把消防经费纳入城市消防整体规划之中,通过政府融资、社会集资、市场杠杆等多种方式筹备资金,保证消防市政建设和城市建设同步进行,逐步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事故的能力。

3.3规划好消防道路和消防水源

一是在交通干道之间或干道与铁路之间尽量形成立体交叉,并在交通流量大的地段设辅助道路,以保证在主干道拥塞时灭火抢险车辆能迅速通过;二是重点防火单位应有直接与市政干道相连的道路,如果中间经过商业闹市区或集市贸易区时,要有绕过这些地点的辅助道路。三是结合道路保障供水设施的建设,同时规划市政公共消防栓;四是严重缺水地区要充分考虑利用已有水源(如水井、水塘、海河等),并保证消防车辆能靠近和取水方便。

3.4广泛宣传城市消防规划,提高公民消防意识

城市消防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减少火灾损失,是一项维护社会稳定、服务民众的公益事业。要赢得民众对城市公共消防建设的支持,职能部门必须依据《消防法》和地方消防法规的规定,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本着“人民消防人民办、办好消防为人民”的指导思想,提高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民众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形成消防工作处处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的良好局面,真正提高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

城门失火范文第5篇

现代城市的脆弱

2010年,S市一公寓大楼失火,造成一百多人死伤,这起特别重大的火灾事故,凸显出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概念,之后被广泛应用于灾害学、生态、金融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许多方面,大大拓展了“脆弱性”的内涵。

现代城市不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且是人口、财富和各项社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然后也是各类风险和突发事件最密集的地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社会影响很恶劣。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可以理解为城市生活运行中受到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和敏感性,涉及外部致灾因素影响的程度,涉及相关防范系统对致灾因素的抵抗力以及对这种系统抗透力的某种衡量。

调查报告显示,S市特别重大火灾较典型地反映了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问题。此次火灾,大楼维修时由无证的电焊工违章作业所产生的火花,引燃了不能阻燃的“安全网”,然后蔓延到大楼易燃的装修材料,从而酿成大祸。该大楼维修工程存在层层分包和转包等违法违规问题,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规范化监督,致使维修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松懈、秩序混乱及安全措施不到位的情况,结果超出了建筑工程系统脆弱性的承受度,量变造成质变,脆弱性转变成严重的危机,最后导致此次惨剧发生。

这次火灾,尽管S市启用了现代化的警用直升飞机用于紧急救援,但在如此严重的高楼火灾面前,无法有效发挥高空消防灭火和救援的功能。同时,部分常规的消防云梯及消防设施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灭火的需要,影响了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早已是降低灾害损失的经验之谈。但部分市民依然习惯于公共救援,而公共救援往往因为需要一定时间,不够及时,而影响救援效果。S市火灾的确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市民自救、应急疏散能力的明显不足,部分居民耽误了宝贵的逃生时间。事后发现,连居住在二楼的有些居民都没有及时撤离,而窒息在家中浴室里,令人痛惜。

S市火灾发生前,政府主管部门对建筑工程监督不到位,民众的力量又没有被动员,致使工程的建设监督事实上处于真空状态,为火灾发生埋下隐患。在火灾发生后,由于市民市场保险意识不强,火灾给市民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部分由政府买单,而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加重了政府的负担。

在现代城市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中,由于片面追求建设速度或经济效益,对工程未来可能存在的意外事故考虑不足,或者相关投入不足,致使工程的安全设施,从规划到设计,都存在严重缺陷或不到位问题。就S市火灾而言,高楼部分消防设施配备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楼与楼间距较小,道路狭窄。这些导致火灾发生后,因安全通道狭窄,物理空间有限,部分消防救援设备难以到达现场或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严重影响了救援效果。

S市火灾充分说明,如果对于城市运行中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预测和准备不足,必将使现代化城市运行中的风险难以及时、快速、准确、有效得到识别、防范和控制,结果便是重大灾难。

“技防”不如“人防”

如果12级台风登陆上海,那些高层建筑上的玻璃幕墙顶得住吗?如果地铁站台或者行驶中的地铁列车失火了,大量乘客如何有效疏散?……这一个个“如果”,是上海某大学防灾救灾研究所的一个个科研课题。

“城市公共交通若都能配备全程监控,运行和安全系数就更高了”;“上海越江隧道已经有10多条可能遭遇淹水事故的危险,不妨装上安全阀门,需要时可用来挡水”;“预防高楼玻璃幕墙掉落,应该对建筑做整体风洞试验”……这些意在为城市套上一个水火不侵“金刚罩”的设想,很有道理,提出这些建议的专家中不乏院士。

“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一座城市不可能为了防范一些小概率的灾害事故,不计代价地增添防灾设施。”该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地下建筑安全与灾害的H博士说道,他对地铁渗水和隧道渗水实地考察过多次,对于一些学者提出为越江隧道增设“挡水阀门”的建议,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据我了解,国内有个别隧道安装过这样的阀门,但可以想象,常年用不上。后来有一次搞演习时决定用一下,却发现阀门由于年久失修,机械失灵,根本没法动。”

H博士想用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道理:第一,为了小概率事故而砸重金设防,心理安慰作用远远大于实际作用,要不要这么做,应全面考量;第二,如果装备上了,则怎样保养维护,工作人员能不能熟练操作,都是必须重视的“人防”环节,否则,当有朝一日预想中的特大灾害真的发生,“金刚罩”极有可能派不上用场。

“防灾设施,从理论上说总是不足的,因为它们应对的往往是适当程度的、发生概率较高的灾害事故。”研究火灾防范的C研究员力挺H博士的观点,这位研究员关注的焦点是地铁点和车厢里的消防设施。当被问及“地铁里有没有专门的消防逃生通道”这一问题时,C研究员回答道,上海地铁的逃生通道,其实就是我们平时上上下下的那些楼梯,并没有其他的特殊通道。他说:“一旦有险情发生,要减少人员伤亡,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疏散人群,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演练。我们现在似乎更看重灭火器数量够不够、是不是放在容易找到的地方,但险情出现时现场肯定乱,工作人员能不能及时顺利地拿到灭火器?会不会熟练使用?这些都是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或许有乘客就在灭火器旁边,但又有几个人会用?”

在这些专家看来,“人防”的漏洞和缺陷,远比“技防”不足更可怕。

专门研究风灾防控的Y博士曾多次去浦东陆家嘴考察,这一地区有几十栋玻璃幕墙大楼,且不止一次发生过玻璃掉落事故。这些玻璃幕墙建筑能不能抵抗12级以上大风,这正是她的科研课题。她告诉记者,大风常被认为是玻璃幕墙掉落的“元凶”,但实际上,在建筑工作安装玻璃时可能就已经埋下了隐患。

“在安装时,把螺丝拧得过松固然不行,但过紧也会使玻璃幕墙受力失衡,从而出现细小的裂缝。”她说,如果把大楼玻璃幕墙的掉落视作对城市安全的一种威胁,那么减少威胁的关键同样在“人防”。如果在定期清洗幕墙的同时,增加一道“体检”关,绝大多数玻璃掉落事故就可以避免。

事故频发

呼唤公共文化教育

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生命线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气就像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视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对大自然的愤怒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但对这些人为的城市灾难,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一旦这最重要的东西缺失了,人们还能放心地去哪里?还能放心地乘坐什么出行?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尤其是城市突发性危机事件,凸显了当今社会缺乏综合应急系统的软肋。

在诸多涉及公众生命的问题中,首要问题之一是公共应急资源需要整合。一方面不少部门总在强调自己的救援力量如何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分明有庞大而名目繁多的救援队伍,地震救援、城市消防、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城市危险品救援等等,这些队伍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可问题在于这些救援力量往往仅是行业自己的,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力量相当分散,很难形成合力。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呼唤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公众则需要培养必要的危机意识,要“伤后知痛”。现在很多事故灾害都直接波及城市中无辜的公众。在不少情况下,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灾难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