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精选5篇)

  •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百家讲坛”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以往字词句的微观学习,而变成了对人物以及史料的宏观学习。引导学生从大处着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品评人物。而且名家的解读比老师的讲解更系统、更详细、更有说服力。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精选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1篇

(一)多媒体教学深化课堂内容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后,如何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内容,领悟人物的品格呢?晁错是一个有学问、有智慧、有思想、不甘平庸的人。他一心为国家着想,对皇上忠心耿耿,可是他主张的变法为什么失败了呢?霸王别姬中有情有义的项羽,东城快战中仓皇出逃的项羽,乌江边无颜东归的项羽是个英雄吗?我们利用“百家讲坛”来辅助学生理解。“百家讲坛” 汇集百家学养,追慕大师风范,故事化的讲述,图片、字幕、影像资料形象直观,极大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百家讲坛”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以往字词句的微观学习,而变成了对人物以及史料的宏观学习。引导学生从大处着手,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品评人物。而且名家的解读比老师的讲解更系统、更详细、更有说服力。图文并茂的形式更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二)课本剧表演丰富学习方式

学习《史记》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又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但《史记》所描写的年代距离我们历史久远,怎样才能拉近学生与《史记》的距离,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充当不同的角色。教学应该是一门表演艺术,把课本剧表演引入课堂不是更好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情节紧张,描写生动。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深刻理解了蔺相如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和胸怀坦荡、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理解了廉颇居功自傲的缺点和勇于认错、不吝改过的雅量。学习《毛遂自荐》时,学生表演了毛遂自荐和毛遂折服楚王两件事,通过“按剑而前”的动作、理直气壮的说辞和楚王连声称“诺”的状貌,把毛遂居高临下的气势、有胆有识的性格和快刀斩乱麻的作风表现的淋漓尽致。

课本剧表演把古文融入生活,缩短了古典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贯穿了语文教学实践性的特点,变教材的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为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使之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掘文章的新意,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多角度阅读加强论据积累

《史记》以特定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生动鲜明的人物:为国忘身的志士,志节高尚的仁人,才情横溢的豪杰,悲歌慷慨的英雄。怎样加深学生对人物的深层领悟呢?怎样让《史记》中的文化精髓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呢?我利用多角度阅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中心论点,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完《廉颇蔺相如列传》后,我开设了一堂写作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的为人处事、做事态度给你哪些启示?

通过讨论,学生归纳出以下的观点:宽容可以化敌为;宽容可以维护国家利益;宽容可以赢得别人尊重;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事要以大局为重;勇于改过,人生才能前进;知错就改,能够提高自身修养;举荐人才要有胆有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围绕论点准确表述论据。教师进一步提出写作的要求:第一步提出论点,第二步举出事例(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第三步进行事例分析。

学生写的作文片断:

1、宽容可以化敌为友。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恶语宣言,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不与之争列”及“引车避匿”,他以自己的宽容大度包容了廉颇的嫉妒之心,以高尚的美德赢得了门客的敬佩和廉颇的尊重。正是蔺相如的宽容,使得廉颇自惭形秽,负荆请罪,终获得了将相和的完美结局。假如蔺相如没有宽宏大度之心,与廉颇斤斤计较,针锋相对,那么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将相和的美谈了。荷兰学者斯宾诺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让我们拥有宽容之心吧。

2、凡事要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恶语宣言,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何哉?“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正因为蔺相如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才没有与廉颇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倘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那么一定会危害赵国的利益。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宽广胸襟令廉颇自叹不如,廉颇负荆请罪,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利用巧妙有趣且生动的教学方式点燃学生的求知之火

曾经有一位哲学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及时点燃的火把。”这说明了什么?其实这句话就是在告诫那些教师们,知识的传播不是灌水,同样更不是照本宣科。它需要的是理解、是感悟、是体会,让知识中所蕴含的精髓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从而让学生们切身地感受到知识背后的内涵。而同样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如何让学生们去自行探索,这便需要教师们利用合理的方式将学生们心头的那支求知“火焰”点燃。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文章。文章讲述,战国时期名相蔺相如,因为受赵王的宠信,遭到廉颇的嫉妒,致使蔺相如处处受到廉颇刁难。而蔺相如害怕赵国将相不和,别国借机攻取赵国,便不与廉颇计较,廉颇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后悔,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的故事。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我特意将其分成了两节课进行解读。其中在第一节课,我主要是对文章的本身进行拓展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而在第二节课,我则将文章的主题解读给学生,并且在解读的同时再将其中的内涵主旨与当今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有切身的体会与感悟,进而让他们展开联想。

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利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踊跃发言,而且各抒己见,将自己心中的感想抒发出来。比如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或者是带入的方式。提问“假如你成了蔺相如,会怎么去做?”“如果你是廉颇怎么去做呢?会不会像廉颇一样主动去承认错误呢”?这样,不仅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激,而且还能够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当教师让学生们提出自己对廉颇和蔺相如的看法时,有的学生说蔺相如为人宽宏大量,心胸宽阔,不像那些小肚鸡肠的人,经常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斤斤计较。要向蔺相如学习。也有的学生说,人不能有嫉妒的狭隘心理,不能总看见别人的好就心生妒忌,就好像学习一样,这次考试没考好下次再努力,要克服嫉妒的心理才能健康的成长。最后我给学生做出了总结:同学们要像蔺相如学习宽宏豁达,懂得理解与原谅,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要像廉颇学习,知错能改。

综上可以看出,通过学生们的各抒己见,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涵并不了解。所以,当教师在对这篇文章的深层含义给予解读的时候,这便需要教师们凭着客观的的情绪去进行。然后将这篇文章所揭示的真正意义给予明确,并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吸收,充分地将他们头脑中的那支求知之‘火’点燃,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更进一步。

二.对于教学与点燃学生求知之火的反思

在《负荆请罪》这一节课中,我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模式拓展,首先将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的寓意揭示了出来,然后再对学生们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承认错误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我们还是要勇于面对,如果是同学们犯了错误,会勇敢的承认吗?”。之后让学生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回顾一下整篇文章。在这其中,通过学生们的互相探讨,互相交流,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进行观点的总结,从而让学生们明白廉颇当时所要承认错误的时候,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虑,进而明白廉颇在做这件事之前的决心,绝非意气用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22―01

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挖课本内容,积累材料,指导学生借用课本中的材料证明自己文章的观点,会写出上乘之作。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几个材料一个角度考虑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可以从诸多方面提炼运用该文素材。1.从缪贤推荐蔺相如的角度考虑, 缪贤有慧眼识才的眼光,他从蔺相如劝自己别“亡赵走燕”的事件中,看到蔺相如是个人才,便在事关赵国国家尊严而君臣又束手无措的情况下,不惜公开“隐私”,挺身而出,推荐蔺相如承担出使重任。蔺相如果然有胆有识,不辱使命。2.从蔺相如角度考虑,他有远见卓识,眼光非凡。当缪贤想应燕王之邀弃赵走燕时,蔺相如劝导缪贤:势力小的燕国怕势力强的赵国,结果只能是燕缚他还赵,不如不去。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建议,才免遭杀身之祸。3.在完璧归赵故事中探寻蔺相如无人可比的眼光。他根据赵弱秦强的现实,提出了“宁许之而负秦屈”的主张,并毅然出使。当他将和氏璧呈给秦王时,敏锐地觉察出秦王不会兑现诺言,便设计要回了和氏璧归赵。4.从蔺相如处理与廉颇的关系角度考虑,蔺相如是有眼光的。面对廉颇负气寻衅,贬损自己;他深深地知道“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知道这样做与己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从而使廉颇幡然醒悟,负荆请罪,将相合欢,使强秦不敢虎视赵国。

《 报任安书》一文中,司马迁有参透人生意义价值的眼光。在李陵事件的牵连中,他可以选择节气般的死亡,但他认识到这只会使他的人生“轻于鸿毛”,毫无意义,而他的历史巨著“草创未定”,他不能死。于是,他选择了接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并且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于是便发愤著述,呕心沥血,笔耕不辍。终于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 《史记》,他的成就光照日月,他生命的价值‘重于泰山’.眼光可谓超群。

《屈原列传》一文中,屈原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具有民本思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忧心于人民,忠贞于君王,致力于楚国的强大。于是,有革除弊政的提议, 有缔交齐国共同抗秦的正确主张,有杀张仪绝后患的呼声。但昏愦无能的楚怀王却听信谗言,疏远他;子兰之流,又力劝怀王和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屈原的眼光岂能是群小所能及。他虽被顷襄王罢黜,仍心系楚国,胸怀天下,沉汩罗前还担忧着“举世混浊”,“众人皆醉”。始终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一贯超凡脱俗的眼光,使他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 表达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将相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是篇经典课文,教师在教学时一般会将重点放在通过阅读讨论,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等等。这当然不错,此教学重点来自文本的内容,侧重“文以载道”之“道”;对于“文”,也即表达形式,大家却关注不多。其实该文的表达很有意思,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功,赵王拜其为上卿,廉颇不服气,我们看他如何说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一张嘴就“我我我”,把自己放第一,对别人直呼其名,傲慢、粗野、没有教养和文化的一介武夫的形象就立在我们面前了。蔺相如说话却不是把自己放在前面的,而是先说廉将军如何(注意不直呼其名),再说我蔺相如如何如何。后来手下人看不下去,觉得主人见廉颇何必像老鼠见猫,蔺相如则劝慰道∶“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里,蔺相如仍是把廉颇放前面,把自己放后面――这样的说话方式不是一时的刻意,也远不是次序问题,而是一种习惯,一种家教修养,是知谦逊、有礼仪的文化人的典型。文化不仅仅是个名词,还应该是一个动词,是“为文所化”,是“潜移默化中养成,不经意间流露,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文化的影响、魅力和作用在蔺相如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样的例子往理论上靠,可以说到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他于19世纪末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一说。那个时代,各种美学流派草创,大家都在“拉山头”,观点众多而驳杂,但有一点已形成共识,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甚至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各路艺术家都竭力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不断创新,尤以美术界为甚,印象派之类呈现出让现在某些人看不懂的线条和图形,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大行其道的。克莱夫・贝尔有言:“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看得出,这段话是用来评论抽象的西方印象派绘画的,但分析其他艺术样式也照样适用。例如“龙”的文化形象问题。我们是龙的传人,这样的概念深入中国人之心,但“龙”的英文单词是“dragon”,指的是凶恶残暴的动物,口语中含贬义,常指脾气暴躁的人。龙的另一个词是“reptile”,即爬行动物,引申为卑鄙的人。那么问题来了,有孩子学英文,学到这个单词,或者对方是外国人,他们就疑惑:龙这么可怕,中国人为何会认它为先祖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龙的传人》一文中说,中国的龙集各种能力于一身,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中国人常常自称为“龙的传人”……这样的解释似缺乏说服力。窃以为解释要旨有二:首先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不是同一种东西,从形象、职能到属性都大相径庭。他们的龙喷火、作恶,但我们的龙是司雨的,恩泽天下。“龙”不能直译为“dragon”,应该翻译成类似于我们拼音的“loong”(中国独有的东西翻译成外文就可用拟音,先例有“磕头”翻译为“kotow”)。其次需深入琢磨龙的形象――它非常符合“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审美理论。我们知道,龙并不是个体,有复合的特点。宋代画家董羽认为,龙集九种动物特征于一身:“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鹰凤。”但笔者以为,这一说法太庞杂,重点应该在蛇的身、鱼的鳞、凤的爪、鹿的角、狮虎的嘴和牙齿上做文章:大家看,凤翔于天,鱼游于水,蛇栖息于地,这空间感和包容度!还有,鹿是食草、温顺的,狮虎是嗜血、残暴的,极端对立的不同东西,我们都能够放在一起使其和谐相处、充满生命活力并且共生共荣,这不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儒家的思想精神吗?因此中国人崇拜的远不是“龙”这个形象,我们崇拜的是隐藏在这个形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和生活理想,龙原来是那么“有意味”的“形式”,其智慧的高度和内涵的丰富度让人惊叹!美就是一种惊叹啊,我们在欣赏“龙”的外形,挖掘或者说赋予甚至是创造龙的内涵的时候,审美情感也油然而生……

这样的解释,于“龙”和“dragon”的问题,是不是更有说服力,更能自圆其说一点?

其他艺术样式,包括文字,也可与“有意味的形式”互通款曲。文字是符号,是形式,但一般的文字并不一定是“有意味的形式”,积淀了社会文化内涵的、具有艺术张力的才是。我们对形式的感受不同于动物的生理感觉,因为感受的同时有观念和想象的成分涌现和植入,形式中有内容,感受中有观念,既有此起彼伏的关联,也有你来我往的互动。按此理论,我们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由表入里,进行切中肯綮的和创造性的分析。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中有这样一段:“商人夹了大包的货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在小艇里高声谈笑。许多孩子由保姆伴着,坐着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着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假如说这段文字只讲了威尼斯是个水上城市,小艇是人人都用的交通工具,那就委屈或者说浪费了文本。作者抓住这四个点,并且如此先后排列,除了传达信息,也另有意蕴:商人匆匆,说明这是繁华的、现代化的商业旅游城市。妇女高声谈笑,让人感受到自由、开放、幸福的社会氛围。孩子受到特别重视和小心呵护,是西方社会的特征之一。老人夹着圣经去教堂做祷告,又呈现出威尼斯古老的、宗教气息浓厚的特征……这四个点无可替代,次序也不能颠倒,不然写出来的就不是威尼斯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范文第5篇

高中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过程中获得思想感情的熏陶与感染,理解中华民族与世界的多样的文化,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即“立人”为本。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懂得尊重他人;心胸狭窄,不能宽容待人;认识问题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主观性,往往以感情代替理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弥补学生的这种人格缺失呢?

人格的塑造,关键是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见多识广,才能打开思路;打开思路,想问题处理事情,就容易理性,避免片面。我的主要做法是: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渗透在阅读教学中,在分析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打开学生的思路,以作品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例如,以往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重视知识,轻视人文文化,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古汉语知识的讲授上,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只是草草带过,对人物的分析鉴赏也只停留在简单分析表现手法和概括人物形象上。如写缪贤是侧面表现蔺相如“其人勇士,有智谋”;写赵王在秦廷上的怯懦,来衬托蔺相如的有胆识。文章主要突出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宽宏大量和廉颇英勇善战、忠君爱国、勇于承认错误的品格。在学习《高中语文新课标》后再教授这篇文章,我们适当地淡化了古汉语知识,除上述从写作方法方面引导学生鉴赏外,还引导学生尽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鉴赏,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

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理解鉴赏文本,感悟人生

廉颇英勇善战,但面对蔺相如位居自己之右,却耿耿于怀,到处扬恶言,实在有失大将风度;虽然在个人利益面前一时斤斤计较,但在国家危难之际,面对赵国的整体利益,他却忠心不二,识大局,顾整体,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蔺相如虽然出身低微,但机智勇敢,深谋远虑。赵王虽然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显得软弱无能,但在关键时刻他却能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更为可贵的是,在讲究门第的封建社会,他能任人惟贤,不计较出身,重用蔺相如。缪贤虽是宦者令,却有一双伯乐识才的慧眼,尤为可贵的是荐贤举能以揭自己的伤疤为代价。

通过这样理解鉴赏文本,可使学生从中领悟到: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我们应宽容大度地待人;每个人都有各自撼人的人格魅力,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特长,只有各种特长不同的人团结合作才能成就大业,正如廉颇和蔺相如一文一武精诚合作,“强秦才不敢加兵于赵”。如果廉颇一味地居功自傲、狂妄自大,那么赵国的前途将不堪设想,二人的美名也不可能流传千古。

人的高尚与否,有才能与否,不取决于出身的贵贱、地位的高低,而取决于他的人格、他的灵魂。蔺相如虽出身贫贱,但他的外交才能、宽容大度的品格,谁人能比?缪贤虽地位低下,但他那一双识才慧眼、推荐别人以揭自己伤疤为代价的高尚人格谁能与之相比?所以,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家境贫富,都应当自尊自强自信,同时也要给予别人同样的尊重,平等待人。以此塑造学生宽容大度的品格,增强团结协作意识。

二、运用联系的观点理解鉴赏文本,感悟人生

在分析鉴赏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情境,分析不同情境下人物的多侧面性格。如廉颇大敌当前,国家危难之际,忠君爱国,深谋远虑;面对蔺相如位居自己之右时,却斤斤计较,甚至恶言相向,当听到蔺相如对舍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后,主动负荆请罪。通过分析,使作品中的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判断或评价一个人不能忽视与之相联系的相关情境或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分析鉴赏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蔺相如虽然有胆有识,但如果没有缪贤的大力举荐、没有遇到开明的赵王,他的才华就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功都要靠其他人的支撑,每当取得成绩的时候,首先应当感激支撑我们的人,心存感激,就会避免狂妄自大,抑制自我膨胀。

运用联系的观点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展现在学生面前的除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立体的人物形象外,同时还有一个凝聚力非常强的整体形象――赵国上下,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弃所有的私心杂念,摒弃世俗观念,各尽其才,从而使赵国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对秦国产生一种威慑力,使秦国对赵国不敢轻举妄动。由此使学生认识到,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振兴的重要性。

三、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理解鉴赏文本,感悟人生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蔺相如起初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舍人,在国家危难、急需人才之际,被缪贤举荐,而后自荐出使秦国,把握机遇施展才华,由舍人“拜为上大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虽居功自傲计较位次高低,但后来听到蔺相如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幡然悔悟,主动负荆请罪。由此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不能因一时的不得志而灰心丧气,只要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有真才实学,总会有施展才华的机遇,这机遇需要别人提供,也需要自己创造和把握;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也会改正错误,我们不能永远用犯错误时的老眼光去看待人,而应该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他犯错误之后如何认识改正错误,给自己机会,也给别人机会。

四、从历史与现实、情与义、个人与国家、现象与本质等角度理解鉴赏文本,接受文本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在矛盾冲突中通过对比衬托得到彰显的,他们的人格魅力常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也正是这矛盾冲突使事情复杂化,而事情的复杂化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如分析鉴赏《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这一人物形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情与义、个人与国家、现象与本质等角度生发开去,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思路格外开阔,从下面几名学生的鉴赏评议中可见一斑:

例一:信陵君身为贵族却能够礼贤下士,对别人仁义至上,无论多么卑贱,都给予足够的尊重。正是他的尊重,侯嬴才“士为知己者死”、朱亥挺身相助。这种礼贤下士,对人的尊重现今尤其值得提倡。身处高位,就是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社会的风气,以一个仁义、谦和的形象影响社会,社会就会充满一种互相尊重的和谐局面。现今有些高官名角、有钱有势之人,到处摆架子,盛气凌人,颐指气使,总是用一种蔑视鄙夷的眼光看待无权无势无钱的社会弱势群体,造成了弱势群体对强势群体的敌视,从而导致了激情犯罪。蔑视的眼光、鄙夷的口吻迎来的不是别人的尊重与赞誉,却惹来了杀身之祸,四名大学生被马家爵所杀一案不是最好的明证吗?因此,要想营造和谐的社会,首先每个人要学会尊重,尊重别人的人格。人人渴望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无论贵贱。权势、金钱不是衡量人的贵贱的惟一标准,更不是衡量一个人高尚与卑鄙的标准。(李峥)

例二:信陵君是仁义之人。身为魏国公子的他,却能对一位看门人毕恭毕敬,即使是被刁难,也依旧能够处之泰然,温和如旧,足见其礼贤下士的一面。而后要与赵俱死,虽有些莽撞,但也足见其仁义的一面。以上都是从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如果将信陵君放在当今社会,恐怕他这种仁义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他的仁义是建立在损害国家的利益之上的,而这种行为与最近两会提出的以“损害国家为耻”的主张恰恰相背离,这是当今社会所不齿的。倘若人人都像信陵君一味地我行我素,社会将会变得如何?还有安定、和谐可言吗?(常铭)

例三:信陵君礼贤下士,重情重义。他对待有才能的人,不因自己是皇族而高人一等,而是谦逊有礼,尊重有加。这从他对待侯嬴、朱亥的态度就可见一斑:亲自迎侯嬴,当众等候。他不畏牺牲,不惜失去权利地位,窃符救赵,可谓重情重义。有人认为他过于重情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但我却不以为然。表面看他这样做为了挽救赵国,会惹怒了秦国,但弃赵依靠秦国又会如何?只是魏国晚些时被灭而已,秦国的野心是统一天下,不可能留下魏国而不灭。魏国救赵,合纵连横,这才是生存之道,所以信陵君看似救赵,实则救魏也。(韩哲)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复杂的矛盾中理解鉴赏人物,感悟人生,使学生变得冷静、变得理性,从而思考问题从简单化(单一性)走向复杂化(多层面、多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