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的名言(精选5篇)

  • 成才的名言(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4、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5、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6、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7、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8、脚步怎样才能不断…

成才的名言(精选5篇)

成才的名言范文第1篇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志在峰巅的攀登者,不会陶醉在沿途的某个脚印之中。

3、海浪为劈风斩浪的航船饯行,为随波逐流的轻舟送葬。

4、山路不象坦途那样匍匐在人们足下。

5、激流勇进者方能领略江河源头的奇观胜景。

6、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

7、如果你想攀登高峰,切莫把彩虹当作梯子。

8、脚步怎样才能不断前时?把脚印留在身后。

9、不管多么险峻的高山,总是为不畏艰难的人留下一条攀登的路。

10、让生活的句号圈住的人,是无法前时半步的。

11、只要能收获甜蜜,荆棘丛中也会有蜜蜂忙碌的身影。

12、进取乾用汗水谱烈军属着奋斗和希望之歌。

13、生活呆以是甜的,也可以是苦的,但不能是没味的。你可以胜利,也可以失败,但你不能屈服。

14、向你的美好的希冀和追求撒开网吧,九百九十九次落空了,还有一千次呢

15、机会只对进取有为的人开放,庸人永远无法光顾。

16、只会在水泥地上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17、生命力的意义在于拚搏,因为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竞技场。

18、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被礁石击碎又无数闪地扑向礁石。

19、榕树因为扎根于深厚的土壤,生命的绿荫才会越长越茂盛。稗子享受着禾苗一样的待遇,结出的却不是谷穗。

20、骄傲,是断了引线的风筝,稍纵即逝;自卑,是剪了双翼的飞鸟,难上青天。这两者都是成才的大忌。

21、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那就永远不会成材。

22、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23、生活的激流已经涌现到万丈峭壁,只要再前进一步,就会变成壮丽的瀑布。

24、向前吧,荡起生命之舟,不必依恋和信泊,破浪的船自会一路开放常新的花朵。

25、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26、如果把才华比作剑,(名人名言 )那么勤奋就是磨刀石。

27、经受了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28、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

29、瀑布跨过险峻陡壁时,才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30、通过云端的道路,只亲吻攀登者的足迹。

31、彩云飘在空中,自然得意洋洋,但最多只能换取几声赞美;唯有化作甜雨并扎根于沃壤之中,才能给世界创造芳菲。

32、教育是人才的娘家,社会是人才的婆家。

33、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

34、没有一颗珍珠的闪光,是靠别人涂抹上去的。

35、沙漠里的脚印很快就消逝了。一支支奋进歌却在跋涉者的心中长久激荡。

36、你既然认准一条道路,何必去打听要走多久。

成才的名言范文第2篇

2、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3、惟有对自己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价值有着坚定不移之确信的人才能称之为“骄傲”。任何想假装高傲的人不一定就能骄傲,他多半会像其他人一样,很快地丢弃掉这个假装的个性。叔本华

4、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5、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霍勒斯

6、“乱世出英雄”,生于乱世,有太多的困难,在这样的逆境中人们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就像霍勒斯所说的“逆境展示奇才,顺境隐没英才”。所以当我们在逆境中成长的时就是锻炼我们最好的时候,下面一些关于有关逆境中的话语,让我们一起欣赏!——佚名

7、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

8、孤独就是空虚,精神和肉体对此感受到同样的恐惧。天才用精神世界的产物思想来填补孤独的空虚,注视着上帝善行的人可以在孤独中得到上帝的光明,听到上帝的气息,只是这两种人才能忍受孤独的生活。除了这两种离天堂近在咫尺的人之外,孤独对精神的折磨如刑罚对肉体折磨一样。孤独和刑罚之间的区别,犹如精神病和外科病之间的区别。这是增加到无限性的痛苦。肉体通过神经系统达到无限,好似精神通过思想达到无限。巴尔扎克

9、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10、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11、青年人首先要树雄心,立大志;其次要度衡量力,决心为国家、人民作一个有用的人才;为此就要选择一个奋斗的目标来努力学习和实践。——吴玉章

12、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13、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14、浪费别人的时间是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列宁

15、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圣西门

16、莲花开在污泥中,人才出在贫寒家。——谚语

17、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德谟克里特

18、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

19、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培根

20、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1、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

22、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约里奥·居里

2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24、淤泥池塘开莲花,贫寒家境出人才。——(蒙古)谚语

25、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王安石

26、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西蒙

27、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28、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C.Collins

29、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奥斯特洛夹斯基

30、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培根

31、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雨果

32、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33、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莎士比亚

34、你不要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运时表示好感。只有那样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难。——萨迪

35、能忍耐的人才能达到他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富兰克林

36、并不是每一种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夏普

37、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3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39、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路。——拜伦

40、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41、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巴尔扎克

42、磨难造就人才。——佚名

43、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尼克松

44、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45、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46、离开了人才荟萃的中心,呼吸不到思想活跃的空气,不接触日新月异的潮流,我们的知识会陈腐,趣味会像死水一般变质。——巴尔扎克

47、大凡不亲手挣钱的人,往往不贪财;亲手赚钱的人才有一文想两文。——柏拉图

48、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佚名

49、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巴尔扎克

50、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51、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52、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5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成才的名言范文第3篇

写议论文,免不了要用例证法与引证法,即列举事例或引用言论来论证。例证和引证都为了证明所讲道理和所述观点的正确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说明一个道理,论证一个观点,可举的事例和言论是很多的。例证有个精选事例的问题,引证有个精选言论的问题。笔者主张:议论文写作要兼顾论据的新颖性与经典性。“精选”的原则就是要兼顾事例、言论的新颖性与经典性。本文只围绕经典性谈一谈。

那么,论据又因何而经典呢?

所谓适切、精当,即适宜切合、精准恰当,指事例能准确地证明观点。写议论文要选择那些适切、精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事例最富有说服力。比如,论证“逆境成才”的观点,所举的事例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身处逆境、已经成才、逆境导致成才。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事例才是适切、精当的。如果所举的事例是逆境的,但不是成才的,或者虽然是成才的,但不是因逆境,比如因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就不适切、精当,就不具有说服力。尽管事实上成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逆境激发、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但我们叙述事例时要注意定向表达,突出需要的信息(逆境促进成才),舍弃或淡化不需要的信息(天资聪颖、家教严格、别人资助等)。

所谓典型、权威,即有代表性、公认性,指所举事例能代表事物的规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且为人们所公认。写议论文要选择那些典型、权威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事例最富有说服力。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典型”“权威”只强调“代表性”与“公认性”,未必是“名人性”,因为有的非名人事例也具有说理的典型性与公认性。总之,典型、权威不等于名人,但也不排除名人。

适切、精当、典型、权威具有相对性,某些事例用于证明某个观点是适切、精当、典型、权威的,而用于证明其他观点未必如此。如司马迁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用于证明“逆境成才”是适切、精当、典型、权威的,而用于证明“苦学成才”则不太恰当。

写议论文一般要用既讲道理又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因为缺乏事实支撑的理论阐释难免空洞,缺乏理论分析的事例罗列难免肤浅。为了证明自己所讲道理的正确性,大多要用引证法,即引用别人的言论来论证。要选择那些深刻、精辟的言论来证明观点,因为这些言论最富有说服力。所谓深刻、精辟,指言论富有哲理,能高度概括、简明扼要地揭示一些规律。

这些言论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表达家国情怀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达做人准则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逆境成才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表达勤奋上进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表达开卷有益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慎重交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达患难见真情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表达戒骄戒躁的,“满招损,谦受益”;表达关注小事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

以上所举仅限于中国古代名言,而来自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谚语等,包罗万象,举不胜举。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名句,就是内容丰富的材料库。在理解的前提下背熟这些名篇、名段、名句,就能信手拈来作为论据,有助于论证说理。引用哲理名句作为论据,因其简练,富有哲理,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论证效果。

言行者的名人身份也是使论据经典的要素之一,具有增强论证效果的作用。因为名人的言行更引人关注,更让人耳熟能详,更被广泛使用。

试想,要写关于“逆境成才”的作文,用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的名人言论,肯定要比用“我们班上的某某说……”以及“我爸说……”的凡人言论论证效果要好些。因为前者出自名人,更为经典,更有说服力。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作文经典理论,都会提到“引用名人言行增强论证效果”的理论。比如,《人民日报》的政论文章,总会引用马克思、等名人的言论来证明观点。而名不见经传的人哪怕也说过类似的话,一般都不会被引用。

成才的名言范文第4篇

一进门便可见到欹器,一排铜罐悬着,有水汩汩而下,不停注入罐内,罐的腰眼有轴,水浅时四平八稳,一旦水满则倾覆而泻。这陈设据说是古人灌溉农田时用的器具,但孔子却从中悟到了奥妙的哲理:满招损,谦受益。分布在每个楼层的“圣迹图”,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石刻连环画,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鲜活逼真地再现了孔子传道授业的光辉历程。

儒宴的菜,以文入味,以文入名,以文入形。择仁安里、和而不同、白露伊人、孔融雪梨、阳关三叠、宽仁聚首、修身齐家,这些菜名,个个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果有的菜你一时间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儒宴的服务生马上会给你详细解读菜名和菜名背后的故事。

择仁安里:又称碧绿桃仁。因核桃仁拌在芥菜里,而引出孔子的一句名言:选择仁德安身立命才是至高无上的。(孔子名言解释: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以仁德仁爱正身处事,才是至高无上的选择。)

和而不同:将菠菜和肉皮冻两种不同的原料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感;所配食的小料中芥末与芝麻酱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口感,相得益彰。此菜还有客人戏称之为“水立方”。(孔子名言解释: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 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白露伊人:是一道很好的开胃佳肴。此菜山药如白露,果胶更拟人。诗经有言可用来描述它的美:白露伊人,在水一方。(孔子名言解释:初生芦苇颜色青绿茂盛,白色露珠凝结成霜,听到那个女孩在水的那一方)

阳关三叠:是孔府名菜。红、白、绿三种原料,形成三条界线;寓意孔子名言:君子三戒,即: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贪。(孔子名言解释:年少的时候,身体尚未发育成熟,要警惕不可迷恋女色;到了成年,血气旺盛刚烈,要警惕不可争强好胜;等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落,要警惕不可贪得无厌)

宽仁聚首:此菜儒宴创新菜;又称雀巢贝仁,是选用鲜贝仁、虾仁、松仁等众多的“仁”聚在一起。(此菜出自于:子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孔子名言解释:君子通过博学以积累知识,有了疑问时,要及时向人请教,以求辨明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以仁爱之心指导行为。)

吾忧四味:此菜有四味寓意一句孔子名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此菜有四味,孔夫子吃了就没忧愁了,今天您吃了就更没有烦恼了。(孔子名言解释:“在道德上不加以修养,在学问上不去讲习,听到合乎义理的事情不能跟上去做,有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们感到忧虑的呀。”)

修身齐家: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山东习俗,海参是宴请宾客的必选菜肴,寓意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孔子名言解释: 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态才能端正;心态端正后才能提升品性的修养;提升品性的修养后才能照顾好家庭;照顾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就太平了。)

诗律和声:子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形容燕菜如诗,豆蓉为律,燕子衔泥,相配知己,演绎心声。(孔子名言解释: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吟唱是表达它的语言,音调要合乎音律,多种乐器的音调能够调和,不失去相互间的顺序,听到后感到十分和谐。)

圣书香:自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名言,所以《论语》又叫圣书,也被称之为“精神食粮”。此菜取名为“圣书香”,是纪念先师孔子杏坛讲学而研发的一道孔府文化菜,美味可口。

此外,儒宴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而研发推出的具有古式气息的孔府宴,采用古式条案式餐桌椅,每位宾客“一桌一位、一客一分,一菜一式的分餐形式。

成才的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哲学;名;实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言哲学思想自有语言时起就存在。中国古代的语言哲学思想在《易》、《诗》等古籍中已经有了一些萌芽的形态。但直到诸子时代,在“奇辞起,名实乱”、“诸侯异政,百家异说”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才第一次真正成为一个哲学问题,被哲学家们自觉地纳入到自己的思考范围。先秦诸子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主要是围绕“名”与“实”问题展开的。其中,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出于自身的理论需要,对“名”有过特别的关注,并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名”这一语词初见于甲骨文,作为普通名词,其含义就是“事物的名称”。“名实之辨”从孔子与老子开始,孔子要求“正名”,走的是循名责实之路。老子主要揭示了“名”的局限性一面,认为名为实之华,最终要离名而返实。而墨家则强调“取实予名”,以实来规定名,十分重视“名与实”的耦合关系,因而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的语言哲学路线,总体上坚持的是语言可以反映实在的语言哲学观。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墨家的“名论”作一简单的梳理,以此揭示墨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个侧面。

(一)“名”的界定

《墨子·经说上》指出:“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这段话以“名实对举”的方式极其精炼地揭示了“名”的本质:“名”,就是用来标识“实”的符号。相应的,“实”就是“名”所标识的对象,而“谓”则是连接“名”与“实”的桥梁。墨家还认为“实”与“名”在逻辑上具有先后关系,因此《墨子·经说上》强调:“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勿)谓也。”“名”作为一种符号,总是滞后于“实”并且依附于“实”的;有了“实”,才能以“名”称谓之。“实”先于“名”而存在,并制约着人们对“名”的使用。这是一种非常质朴的名实观。

《墨子·经说上》又说:“民若画优也。”(意即“名,就像纸上画的老虎一样。”)通过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画了“名”的符号性特征。“虎”是“实”,是确定性的存在;“纸上之虎”是一种符号,是对真实之“虎”的反映和摹写形式。有了“虎”这个“实”,人们才能加以摹写并以“纸上之虎”的形式将其标识出来,也即“有之实也,而后谓之”。同时,“虎”总是先于“纸上之虎”而存在并且是“纸上之虎”之所以能称为“虎”的标准。作为一种符号,“纸上之虎”只有与实际之“虎”一致,它才具有标识作用,也即所谓“名实耦,合也”之后,名才有自己的价值。由此可知,墨家在“名实”问题上坚持的是一条“取实予名”的思想路径。

不过,从墨家对“名”的界定也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名”作为一种符号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画虎),因为“画虎”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只是从名与其所要反映的对象的比较来看,名具有第二性。一旦“名”通过与“实”的对应而获得某种确定性,则“名”所代表的符号世界便能与“实”的世界建立起相对确定的对应关系,这样,人们便可以通过对“名”的划分来反映和认识“实”的世界。墨家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在先“实”后“名”及“名实耦”的基础上对“名”进行了细致的逻辑分类。

(二)“名”的分类与“名”的变化

在《墨子》文本中,墨家从三个角度对“名”的分类进行了总结。如从逻辑的角度,将名分成达名、类名和私名三种;从具体与抽象角度,将名分成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从时间变化角度,将名分成“居运之名”等等。这些划分一方面反映了“实”的世界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墨家逻辑思维的立体性与缜密性,以及在形式逻辑里所有的辩证逻辑思维倾向,展示了墨家名学思想的深刻性。

所谓“达、类、私”三种名,《墨子·经说上》的解释是:“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之)名也命之。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用现代的话说,“达名”是指最普遍的名称,可以泛指一切确定的对象性存在。“物”就是“达名”,可以笼统地指称各式各样的事物;“类名”是指一类事物所共有的名称,如牛、马、四足兽等等;“私名”是专指某一确定性个体之名,是“止于是实”之名。“达名”、“类名”和“私名”的划分,事实上反映了墨家对“实”的世界的一种理解,并重在强调他们所看到的“实”的世界的结构性特征,即抽象掉属性、关系和时间之后的实在世界所显现出来的层次性。

何谓“形貌之名与非形貌之名”呢?《墨子·大取》篇指出:“以形貌命者,必智(知)是之某也,焉智某也;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智某可也。”“诸以形貌命者,若山丘室庙者是也。”“命”即“命名”,“以形貌命者”,如“山”、“丘”、“室”、“庙”,即可以通过对形状和外貌的描述来加以命名,使人直观地了解,类似于传统逻辑所说的具体概念;“不可以形貌命者”,如“爱”、“义”、“利”等等,虽不可以通过对形状和外貌的描述来加以命名,但仍是确定的“实”,可通过其他方式使人理解,类似于传统逻辑所说的抽象概念。由此可见,墨家已经区分了具象概念和抽象概念,从而深化了人们对“实”的理解。

何谓“居运之名”呢?《墨子·大取》篇说:“诸以居运命者,苟人(入)于其中者皆是也,去之因非也。诸以居运命者,若乡里齐荆者皆是。”“居”,留也;“运”,移也。居住在甲乡即是甲乡人,但如果举家搬迁到了乙乡,则成了乙乡人,不能再称之为甲乡人。同样的,某乡原属齐国,可称为“齐国之乡”,后来该乡改属楚国(荆),则应改称为“楚国之乡”了。由此可以看出,墨家已经认识到:由于时间等其他因素的介入和对象关系的改变,同一对象(如某乡)可以被赋予多名(如“齐国之乡”和“楚国之乡”)。从名实关系上看,“居运之名”所标识的“实”是一个处于时间与空间变动关系中的具体对象,在形式逻辑中饱含了辩证逻辑的思想倾向。

由上分析可知,墨家能区分静态的“结构”和“属性”之名和动态的“关系”之名,显示了墨家名学思想的深邃性。由于“名”这一符号系统自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对“名”的判断和分辨也就变得非常复杂了。为此,墨家进一步地思考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名”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三)“取实予名”——墨子对“名”的辩证

面对种类繁多、层次不一的“名”,人们应该遵循怎样的准则,才能避免对“名”的误用呢?墨家认为,既然“名”在本质上不过是依附于“实”的符号,而“实”虽然变动不居,但终究是确定性的存在,那么先考查确定的“实”,再选择恰当的“名”,就应该成为人们定“名”和用“名”时必须遵循的唯一法则。这一法则,墨家称之为“取实予名”。

运用“取实予名”的法则,墨家对许多名不副实的现象进行了墨家式的“正名”。本文仅以辨“好勇”、“攻伐”二例,来显示墨家的“正名”思想。在《墨子·耕柱》篇中有这样一则实例:“子墨子谓骆滑麓日,吾闻子好勇。骆滑麓曰:然。我闻其乡有勇士焉,吾必从而杀之。子墨子日,天下莫不欲与其所好,度其所恶,今子闻其乡有勇士焉,必从而杀之,是非好勇也,是恶勇也。”“与”,举也,交好也;“度”,斥也。墨子认为好恶之“实”在于“与其所好,度其所恶”,骆滑麓虽有“好勇”之名,但实际上却是“闻有勇士,必从而杀之”,“勇士”虽然不等于“勇”,但也是“勇”这一抽象概念的承载体;骆滑篷杀掉了“勇士”,同时也就毁掉了“勇士”所承载的“勇”的本质意义。对“勇”而言,骆滑麓并非“与之”,而是“度之”,是有“好勇”之名而行“恶勇”之实。因此,根据“取实予名”的原则,骆滑麓应该是“恶勇”而非“好勇”。

在《墨子·非攻下》有另一例:“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在墨子看来,虽然禹、汤、武王这些“圣王”也曾发动过战争,并且在形式上与“好攻伐之君”的兼并之战似乎没有多少区别,但他们是应天命、顺民意、以有道伐无道,是有利于天下的,因此其战争之“实”是“有义”;而“好攻伐之君”的兼并之战纯粹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攻伐无罪之国”,于天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r因此其战争之“实”是“无义”。根据“取实予名”的原则,墨子认为“有义”之战应命名为“诛”,“无义”之战才叫做“攻”,他所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战争,而只是“攻”这种“无义”的战争。

通过以上的两例可以看出,墨家对“名”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事实上,墨家还根据“取实与名”的原则,对大量的“名”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墨经中称为“命谓”)。《墨子》一书,特别是其中的《经》、《说》上下四篇,可以说是我国使用定义最集中、最丰富的古代著作之一,其使用定义之严格和准确,在先秦时期无出其右者。

(四)“以名举实、以言出举”——墨家的语用思想

如果说“取实予名”从制名或命名的角度强调了“名必副实”的原则,那么墨家在《墨子·小取》篇中提出的“以名举实”的主张,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用名的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名”的作用及其与“言”的关系,体现了墨家名学重视语用的学术特征。

首先,墨家认为“名”的基本作用是“举实”。“举”的本义是“双手托物以使物彰显或呈现”。《墨子·经说上》称:“举,告以文(之)名,举彼实也。”即在说明通过“告以之名”,可以使“彼实”彰显或呈现出来,也即《荀子·正名》中所谓“名闻而实喻”之意。《墨子·经上》又说:“举,拟实也。”拟,比拟,摹拟。墨家以“拟实”释“举”,重在强调通过“名”使“实”彰显或呈现的方式是“比拟”或“摹拟”,其意与《荀子·正名》中所谓“比方之疑似而通”大致相当。依照墨家的观点,“名”在本质上不过是标记“实”的符号,与“实”相应相耦是其内在要求;而“取实予名”原则又在相当程度上确保了这种相应相耦的现实性,因此“名”具有“举实”的作用或功能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墨家认为“言”是实现“以名举实”的途径,而名则是构成“言”的基本单位。在《墨子》文本中,“言”有二义:一是作动词用,指“言说”,是一种行为或过程;二是作名词用,指“说的话、话语”,是“言说”的结果和记录。《墨子·经上》云:“言,口之利也”,“言,出举也”;《墨子·经说上》云:“故言也者,褚口能之出民(名)者也。”这里的“言”显然指的是“言说”。在“以名举实”的过程中,“言说”作为口的功能(“口之利”),其作用就是把标记和摹拟“实”的“名”表达出来(“出举”、“出名”);《墨子·经说上》又云:“言也,招言猎(由)石(名)致也。”这里的“言”则是指“话语,说的话”,由“名”(语词)连缀组合而成。因此,在墨家看来,“名”既是构成“话语”的基本单位,又是言说行为所表达的内容,是“言说”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