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成功就业 评估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界定及衡量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标准,同时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并认可了非智力因素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 何谓大学生成功就业
大学生成功就业最终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得到了支撑。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其个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回报。二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三是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2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一般认为是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等心理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的重要作用。
1.3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笔试、面试和录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希望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希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一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或创造能力(最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依靠个人的努力及意志、性格、个性、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展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在参加具体事务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它虽不像智力因素那样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从事一项工作,但它却能影响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完成该工作,而且只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能通过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从一个生手转变为行家。大学生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要想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2.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界定及衡量
2.1 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用人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几大类。在招聘过程中,各类用人单位一般符合本行业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招聘考核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等用人单位招聘考核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分析研究考核中归属非智力因素的部分,总结其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为评价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作参考。
2.2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特别是案例分析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成功就业的影响。
2.3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二情感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润滑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等;四个性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
3.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评估要做到科学可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从评估的实施主体来说,分为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考察,分为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也有多种方式。因此,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评估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3.1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静态评估,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群体及就业成效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不断地接受实践的磨炼,使得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
动态评估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新的能力评估取向。它改变传统静态评估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这样一种新的评测视角的转变,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动态评估,是对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既看原有的基础,又看目前的状况,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判断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3.2 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我评估,是指测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争取获得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岗位后,自我反思、总结自身在择业、就业应聘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自我评估也表现为一种自我总结,总结就业过程的得失,总结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自我反省,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总结。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可以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他人评估,是指第三方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主要包括几种方式:一是学校评价。学校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同学评价。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几年,对彼此的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同学之间互查、互评、互测可以反馈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三是用人单位测评。如利用比较完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或者发放测评表测评,或者口头或书面测评。
3.3 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笔试、面试等几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现状评估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准备需要积累什么,锻炼和培养什么素质,其中包含哪些非智力因素;评价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到大学生成功就业为止,又有哪些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等。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长远评估,是指对在大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够支撑大学生本身职后发展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察。
4. 结论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是检验、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的的主体。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谌小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法制与社会.2007(03).
[4]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会计;智力资本;价值评估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的智力资本已逐渐地引入企业的管理战略之中,并已被广泛地应用。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有关智力资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同样给现代会计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它天生的活力和创新价值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模式,并且作为管理会计中一个新要素拓展了会计学研究领域和方向。
一、知识经济下,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指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企业的价值根本不再直接取决于物质资源、货币资本和硬件设备的数量、规模等,而是依赖于人才的智慧积累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转化和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
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是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企业价值增值的非物质资源。有关智力资本的定义,先从二个智力资本等式来认识(智力资本=市场价值-帐面价值,企业=无形资产+智力资本),这能体现智力资本存在及能被界定和价值量化的本质。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是这样定义智力资本的: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对企业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的专业知识、应用经验、组织技术、客户关系和职业技巧及跨文化技能等企业的集体知识。着名学者圣特。昂格提出,企业的智力资本,是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借以获取超额收益的各种知识资源的有机综合体,是企业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一般地除知识产权资本外还包括人力资本、市场关系(顾客)资本、组织结构资本三个延伸部分,智力资本正是通过其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整合推动企业发展,成为创造和实现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
在知识经济中,企业对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对于财务资本,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的贡献中所占比例更大。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稀缺理论,智力资本应该获得与财务资本共同参与分离企业剩余控制权和索取权的平等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财务资本投资者总是以风险最小化原则进行投资转换,不断减少承担的风险;而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智力资本的专用性则日渐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两种资本的所有者间还存在着委托———关系,作为委托方的财务资本投资者控制人的最佳契约就是让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因而,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也就自然地从“财务资本雇佣智力资本”的方式转变为“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相合作”的方式。
由此可以说,智力资本即知识和智慧,将是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作为智力资本载体的人才取代了资金成为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将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不可缺少的最基本因素。美国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网景公司的发展奇迹,充分说明了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核心作用与价值体现。
二、人力资本是管理会计中崭新的、能动的要素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内部信息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有用信息需要的会计。由于传统的成本性经营模式,相应地传统管理会计通常是以成本预算和控制为工具,强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仅运用企业内部已发生的财会数据和事件进行分析、提供决策信息,这种传统的管理会计模式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企业管理决策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管理理念应用于管理会计的理论实践,使管理会计冲破了财务会计信息支持的局限,充分结合和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财务与非财务的信息,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价值。
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作为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核心资产,以其流动性和自我增值积累的资本特性,充分发挥了人才或是人力资源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创造价值的作用。因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效地管理企业的智力资本更有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有效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就要做到对智力资本的有效量化评估。企业的智力资本对企业的贡献,在通过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后,转化为以资金形态存在的财务资本,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利润。这为人才的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尽管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不容置疑,也存在被量化评估可行性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智力资本中诸如客户关系、企业商誉等细分项目,由于其主观性而难以简单地将其价值划入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报表模式对资产价值数据化的客观要求,不适合智力资本的价值特性。因而,智力资本的引入将打破传统会计的核算模式。
现代管理会计要求其核算方法重视反映企业价值的创造形式、创造价值的人及相应的过程。智力资本作为企业价值的核心资源,为管理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管理会计新要素,智力资本不仅应能够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还应反映智力资本的转换形式和应运趋势,所提供的智力资本的管理信息就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与质量信息,财务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与动态信息,物质化与精神化信息等等(余绪婴,1998)。以智力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将会对企业的决策、计划、控制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评估
对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估是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冯之浚,1998)。以资本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的目标就是会计模式量化智力资本的价值,在企业管理中,提供智力资本的各种信
息,提高智力资本管理质量,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效果,以及企业利用智力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和效率。
(一)智力资本的评估模型———导航仪模型(Skandia对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的最早实践是瑞典SkandiaAFS公司。1991年,该公司以客户、财务、流程、人力因素、更新与发展五方面为重点,对其智力资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形成了智力资本评估和管理模型(图1),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智力资本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并通过智力资评价发现现存的问题,促进今后长远的发展。Navigator)
这种用于智力资本评估的导航仪模型是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导向,设置一系列的指标来考核量化智力资本,揭示智力资本战略的、长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真正可行的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系统,导航仪不仅反映了智力资本的存量,更重要的是能提供智力资本的价值转换、增值及其原因,并能实施有效的监测功能。SkandiaNavigator模型的建立是智力资本量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智力资本的评估方法———价值逆向推导法
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最终必然会经历实物(货币)形态来体现,它与财务资本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就形成了更广义的资金循环流动。资金流入智力资本的过程是财务资本转化为智力资本的过程,而智力资本的产出是资金流入企业,从而以财务资本形态存在的过程。一项新技术可以转化成新产品,进而给公司带来收益,顾客满意度、员工素质等因素最终影响到企业收入或成本,并最终在相关财务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对智力资本的全面评价应包含财务部分的内容,可借助部分财务指标实现智力资本的量化评价。
企业的价值(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帐面价值)是由企业的不同工作项目或领域所创造的,这些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智力资本存在着复杂的相应的因果关系价值链,其中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的影响,有单个的作用,也有共同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以其价值的货币形式来反映各个项目承载的价值及相应的比重,并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其中的关键性项目以建立与智力资本的对应评估关系,进而可由此逆向推导出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及其各部分的价值指数。
具体可以设计为,首先结合关键工作项目(KeyWorkProject)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给予不同的经验权数或系数标准。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80%以上影响比例,影响比例的测算是依据当年各关键项目所涉及的人员的层次、数量、工作性质等因素)100%归入具体智力资本中;受间接影响的(35%—80%影响比例),分别以受影响比例归入相应的智力资本,最后计算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的价值指数和总的价值指数。如:某企业的企业价值中的93%与智力资本有一定程度的关联,假定由四个关键工作项目分别按2.6、3.4、1.3、2.0的比例承载这部分企业价值,并按关键工作项目在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程度分别给予1.44、1.0、1.7、2.1的权数(图2),则各关键项目受智力资本影响程度测算如下:
人力资本价值指数=3.4 1.0 4.1+1.3 1.7 10+2.0 2.1 3.6=51.16
市场关系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6.0+2.0 2.1 4.4=40.94
组织结构资本价值指数=2.6 1.44 3.5=13.10
智力资本价值指数=51.16+40.94+13.10=105.20
则可以说,相对于该企业帐面财务价值,105.20的智力资本价值指标是相当的。
智力资本的价值指数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数据信息,可以作为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比不同年度的智力资本的存量变动进行智力资本的流量分析。从资本的循环转化的方向而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智力资本向财务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及效率;二是财务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的价值分析,可评价智力资本的投资绩效和效率;三是智力资本各构成部分间转化的增减变化分析,可在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智力资本预警信号。
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是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持,必须能有效为企业提供战略化指导,既要充分反映企业的发展潜力,又能及时地指明企业存在的缺点不足,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而,作为企业管理中新的活跃因素,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评估信息将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会计的“评估”作用和“导航”作用,更加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岚。Skandia导航器———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财务里程碑[J].运筹与管理,1999,(2):118-122.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教育观念;教师;师德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必须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多角度考虑教学问题,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教育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从“十五”规划的教育课题中,已经开始运用“多元智能”教育理念,指导和加强学生进行“多元智能”训练。通过“多元智能”训练和教育评价,打破过去对学生进行单一智能的传统评价方式,从多角度培养和评价学生能力,促成学生全方位发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面对“应试教育”占主导的今天,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的道德修养和教育全面改革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只要一个没有先天不足或后天大脑受损的人来说,一般都具有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itic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和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平时,由于受到单一智能评价理论的影响,人们很少从人的八种智能方面考察一个人是否在某方面更加优秀,这样葬送了大量可造的人才。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能力体现会有显性与隐性两种。即有些人在某一方面的智能表现得比较突出,而其它方面智能却表现不那么突出。但如果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时,会发现有些人看来在某一方面并不是“天才”,表现也很一般,但通过一定的引导和强化后,会发现此方面却有很大的潜能,甚至是此方面的“专才”。很显然,今天的学校教育中能引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将会给“应试教育”带来颠覆性的影响。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优秀生”与“后进生”的真正差别在哪里?怎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怎样的学生才真正有培养价值?……等等,都会得到全新的答案。其实,现在给学生分成优劣和不同的等级,更多参照了学生的应试成绩,却基本忽略了学生本身潜在的智能,忽略了学生发展的长处,忽略了每一位学生都可能成为“专才”的可能。这无论对全民教育还是精英教育,都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特大的损失。为此,特地对教师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下的师德修养作为探讨,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师师德修养中教育公平意识、社会平等观念、学习习惯、工作职责、身心发展与自我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良性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教师达成教育公平意识
社会是世俗的。当人们面对一些问题、做一些事情时,难免会被人情、关系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所左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态度和判断力。作为教师,尽管给世人冠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面对世俗的社会,或多或少都受到个人情感态度的影响,表现出个人的喜好或厌恶。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样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同一个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热情与冷漠,甚至有时对自己不太喜欢的学生,会采取不公平、不正确的评价或手段,并造成一些无意识的“伤害”。如果把教师作为一般的社会个体,教师也是社会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行为和判断,出现“过错”情况是很正常的,也是无可指责的。但从教师的社会职业特点上看,这里不应该的。作为教师,必须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世俗中给自己留下一块净土,争取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掌握系统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法,通过对自身的智能认知和训练之后所得到的自身潜能开发体验,引入到学生的培养与评价之中。面对学生需要培养和评价之时,会更多地考虑一些问题:一是教育公平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否有影响?面对学生,教师会从自己感知需求和智能挖掘的体验中公平公正培养与评价对自己的影响迁移到学生的公平公正培养与评价之上。尽管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尽管一些学生的学科成绩不那么理想,表现不令人满意,但教师会从“多元智能”评价的角度,重新评定自己的学生,重新找到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最终给予学生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二是教育公平对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是否有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环境中有太多的诱惑、自身的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面临着大量急需尽快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做出指导和加以疏通。青少年时期也是学生自我认识和改造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宽容与呵护,渴望长辈公平的评价与激励。如果教师拥有“多元智能”观念,教师会更关心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成熟,给予学生更多正确引导和公平激励,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更好的发展。三是教育公平对学生成才是否有影响?社会的倾向和评判常常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才”。拥有“多元智能”观念的教师会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有“人才”,都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做出合理的评价,挖潜学生的潜能。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四是公平对学生的社会角色是否有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当学生面对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他们会自主地感受到什么是荣耻,什么是美丑,会体验到社会、集体和家庭的温暖,会相信自己,也会学会相信别人。因此,拥有“多元智能”观念的教师,会更好地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公平教育和评价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会给学生投去更多信任目光。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关怀和信任目光中,拾起自尊,融入社会,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有利于教师形成平等的生活观念
人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平等和对他人的平等。一个具有平等生活意识的人,对于自己,不论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对他人,无论在任何情况都能表现出应有的宽容、合理判定和理智思考,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五斗米而折腰”和“小事面前糊涂、原则问题清楚”。对工作,都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表现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奉献精神,成为环境的主人。结果是工作效率高,工作环境和谐。也许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作怪,很多教师常被日常的环境所左右,无法带着欣赏和批判态度生活。遇到领导,无所适从。遇到权威,一切服从。缺乏必要的个性、自尊和自信。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思考自己的智能水平,明白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找到自己该有的个性、自尊和自信。面对领导,会从社会分工不同上考虑,只是各自承担和完成不同的社会职责而异。面对权威,会带着批判的态度,迎合和汲取适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扬弃不愿接受的东西。面对工作,会想方设法做到最好。尽管自己缺乏某方面的能力,但能很合理地评价自己,学会协调,通过协调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工作环境,会做到在同事面前尊重同事,在领导面前学会思索,在学生面前更具亲和力。表现为多几分谦虚,少几分自以为是,多几分优雅,少几分骄横无理。让自己和谐地处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有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许由于职业或个人阅历不同,人的学习常常带有一定的职业倾向,进而遗失本来的“天分”。但我们每个人仍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空间是多么广阔!作为教师,这是一种知识更新最快,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大量实践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职业。但是,如今不少教师常有这种想法:只要自己承担的教材内容吃透了,书教好了,学生的分数上去了,自己学习不学习都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作为一位好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更多的教学研究和探索。通过教学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尽管国家花了一定的财力,强调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并希望通过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能力培训,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其实,很多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讲课的教师水平不高,听课的教师的学习态度不热情,最后完成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难于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能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逼迫感”。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具有多样性和可造性,学生可能是某方面已经接近自己,甚至超越自己。为了保持“为人之师”的优势,逼迫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重新唤醒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四、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教书育人”。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知识,运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师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还要有规范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性,更加重视自己职业操守,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吸引和引导学生发挥个体的智能优势。尽管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当教师明白自己身边正围着一群需要引导和挖潜的可造之才时,教师会更加用心工作,鼓足干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好地“教书育人”。
五、有利于呵护教师的健康身心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教书,喜欢教育这一行业。教育行业已开始吸引一大批社会人才。这是好事。但对教师来说,这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压力。由于现有的人才和教育评价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放教师的思维和能力,束缚了部分教师的发展。在内外环境作用下,有的甚至已严重影响到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和重新认识自己,寻找一种更能适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学生,尽管有时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个别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但教师会从学生的智能发展上考虑,找准产生问题的关键,分清自己的责任和应承担的“过失”,不会因过于内疚,而造成不必要精神负担。除外,还能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做好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中学会自我精神放松,做好身心调适。面对教学,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提升教学能力。面对过重的工作量,也能学会“忙里偷困”,呵护自己的身体。
六、有利于教师重新认定自我价值
人的价值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个人价值,一是社会价值。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体现自己应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且穷尽一生,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些教师在抱怨:教师的职业过于平凡了,无法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无法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其实平凡与平静正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生活的有规律,工作的有节奏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这样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像为官者、为商者那样风风火火,出没于公众场合,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发现自己和自己职业都有很多闪光点。尽管平凡,但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肯定,能张扬和展示自己。在个人的财富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面对利益经济的冲击,教师经济收入的整体水平已处于一定的水平,尽管不能非常富有,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稳定。在个人家庭上,教师的职业不但非常有利于家庭稳定和子女成才,还能让自己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通过评职评优,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不能像公众人物一样抛头露面,但自己有一群教过的学子。尽管自己辛苦,但能成为孩子的引路人,成为忙碌家长的托付者,这都体现出教师最好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自愈能力;评判指标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地球资源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非再生能源的大量减少不仅仅是我国所需要面临的严峻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共同应对这样一个突出能源问题,智能电网的提出给世界各国的节约能源的理念找到了具体方向,智能决策控制和高度的自愈能力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而且具备优质、高效、可靠等显著特点,自愈功能作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关机功能是当前研究智能电网的重点[1]。文中对智能电网的自愈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评价智能电网自愈能力的关键指标作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我国开展智能电网自愈功能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1.智能电网自愈功能的介绍
智能电网的自愈是指电网的运行过程不需要人为因素的直接干预,对其运行状态的诊断和评估是采用最先进的监控手段,能够及时发现电网中出现的故障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处理,在故障发生的时候,智能电网系统会将故障进行区域隔离,然后恢复正常的供电功能,对用户的供电不造成影响或者将影响降至最低。从智能电网的整体而言,自愈功能就如同人体具备免疫功能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和环节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各种危害,以此保证智能电网具备安全。高效、可靠的供电能力。
2.智能电网自愈功能的分类
智能电网体系根据其功能上的不同可以分成两部分:输电网和配电网,而且由于输电网和配电网在电网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并且它们的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其自愈功能的评判指标要求也不相同[2]。
输电网在智能电网体系当中的功能是负责将电能从大型发电厂输送到用电的中心,采用环网结构并且使用多电源供电,这种供电方式可以避免其中一个元件或者多个元件出现故障甚至退出运行的情况下,对智能电网的正常输电功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输电网的自愈功能首先要实现对输电设备的在线监控,对出现故障的元件进行继电保护并及时切断与输电网的联系,其次是对输电网进行在线的安全评估和故障预警控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电网稳定受到破坏继而引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配电网的主要作用是向最终的用户分配电能,与传统的供电方式不同,智能电网的配电方式采用的是环形辐射型供电。配电网是直接面向用户的,因此无论配电网中出现大型故障还是小型故障都会对用户的用电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配电网的自愈功能来说首先要减少故障导致的停电时间和停电的次数,尤其是要避免当前存在大量的短时间停电现象,以此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其次是对配电网中电能的质量进行优化,这其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在用电高峰时间段,电压骤然下降的问题,最后需要提高配电网的自我防御能力,如对外部的火灾、水灾或者人为的蓄意破坏的抵抗力。
3.智能电网自愈能力的评价指标
采用科学的方式,制定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开展研究智能电网自愈能力的重要内容,从世界各国当前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智能电网自愈能力的评价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文中提出了一套关于评价智能电网自愈能力指标体系[3]。
3.1 智能电网自愈速度指标
(1)智能电网的毫秒级自愈也被称为一级自愈速度,这种概念是指电网在一个周波的时间以内就可以实现供电恢复,其效果是用户根本感觉不到发生过停电的事情,因此也可以称为无缝自愈。
(2)二级自愈速度往往被称为周波级自愈,这种概念是指电网故障在一个周波时间以上或者在几十毫秒以内实现恢复供电,对普通的负荷设备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
(3)秒级自愈也称为三级自愈速度,这种概念是指电网故障发生到恢复供电需要几秒钟,对敏感的负荷设备有一定的影响,对普通的负荷设备不产生影响。
(4)四级自愈速度也称分钟级自愈,这种概念是指供电恢复需要的时间在3分钟以内,用户能够感觉到发生了停电事故,但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对敏感负荷设备的运行有较大的影响,对普通的负荷设备没有影响。
3.2 智能电网供电自愈率指标
供电自愈率指标是用于描述配电网对一个区域或者一座城市供电故障的自愈恢复能力,其定义是在一年以内供电故障恢复的用户总数与受到供电故障的用户总数的百分比。配电网的故障次数是依靠变电站中的故障录波装置记录统计的,而受供电故障影响的用户总数是根据配电网络运行的结构与受影响线路中连接的用户数量来统计的,在停电事故中实际受到影响的用户总数是依靠用户安装的智能电表记录统计的。
4.结束语
智能电网可以实现和完成最大化的节约资源成本而且输出的电能更加高效,传统的电网设备和线路已经趋于老化,因此常常引起重大事故,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输送电能的网络相对分散,不能有效的集中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维护人员的工作量,而坚强智能电网具有先进的在线监控手段,具备高度的自愈能力,配电网是直接连接用户的,是保证供电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减少区域停电次数和提高供电质量有显著效果,因此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开展对智能电网自愈能力的研究和应用,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重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超.智能电网自愈功能研究及效益分析[J].中国电业,2013(05):42-45.
[2]战杰,肖静,赵义术.分布式电源在智能电网自愈功能中的作用分析[J].山东电力高等职业学院学报,2010(06): 31-34.
人工智能影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哈尔滨;政策评估;智库;问题;体制机制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政策评估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专题论述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和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政策评估的作用。哈尔滨市有必要紧密结合新型智库建设,在现有政策决策系统和政策研究机构基础上,整合现有体制内、外的各类政策研究资源,形成多元化、高效、合理的政策评估机制,对政府政策进行慎密精细的分析和评估、排误和纠偏,充分发挥其政策咨询和外脑的作用,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一、构建政策评估机制的重要意义及现实问题
政策评估是指特定评估主体运用科学的理论、原则、程序、方法和技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和事实依据,对政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诊断和评价,进而调整政策或制定新政策的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整个政策运行过程的政治行为。它包括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执行的评估和政策结果的评估。从主体角度,政策评估主要分为体制内评估和体制外评估,相应的评估机构也分为内部评估机构和外部评估机构。除决策系统对自身决策的内部评估,一般性政策研究机构都具有政策评估和咨询功能,作为辅助决策机构,也称外脑或智库。政策评估作为检验政策效果、决定政策走向和追踪决策的依据,有利于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政策运行中的各种问题,以更好实现政策目标;有利于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提高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合理配置政策资源,增强政策的活力和效益。在全球化时代,智库作为一国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象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决策层处理各种事务所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强大作用。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2013年4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同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中国智库分为: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并提出要推动这些部门协调发展,到2020年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出要重点建设50至100个高端智库。《意见》专门用一个部分谈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主要包括:一是重大决策事项出台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二是重视对不同智库评估报告的综合分析比较;三是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的评估;四是建立有关部门对智库意见的反馈、公开、运用等制度,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五是探索政府内部评估与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发达国家政策评估与咨询发展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智库作用上,尤其美国,智库数量为1200多家,影响较大的就有著名的兰德公司等100多家,约占全球智库总数的1/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策评估与咨询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研究机构2500多家,专职研究人员约3.5万人。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达2000家。《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拥有全球各类比较活跃的智库为426家,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从影响力来看并不占优,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每年对全球6500多家智库的排名,2013年,美国占到全球前5名智库中的3个(另两个在英国和瑞典),占了前10名中的6个。而中国最顶尖智库社科院排名第20位。只有3家智库(除了中国社科院,还有排名第36位的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及第44位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跻身全球智库50强,在亚洲也不及日、韩。其原因在于重视不够、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配置不科学、管理方式亟待创新、有影响力的智库以及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不足、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高质量成果不多等等。根据《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显示,我国影响力较大的智库大都分布在北京和东部沿海地区,北方凸显弱势。
我国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决策同评估相割裂,联系不紧密,评估结果对决策影响受限。表现在体制机制上就是同体评估囿于主客同体关系和长官意志,缺少独立性,且封闭进行,带有神秘色彩;异体评估虽具独立性,但因缺少话语权,其监督制约和咨询功能难以充分施展。加之一些领导干部重决策轻评估,资金和政策支持乏力,与官员奖惩衔接不紧密,致使评估效用发挥不足。其根源在于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政策评估规范与机制,没有同智库建设很好结合起来,高质量智库少,以政策评估见长的专业性智库和独立性第三方民间智库更少。
二、哈尔滨市构建政策评估机制的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现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也大致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大类,以体制内研究机构提供评估咨询为主。如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等。体制外民间智库比较典型的如黑龙江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等。上述这些研究机构也都是政策评估机构,从事的或是部门评估、或是专业评估,或是综合评估。
哈尔滨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评估工作。2005年6月,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决策咨询作用的意见》,要求凡是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必须经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组织专家先期进行评估论证,并将重大决策征求专顾委意见列入重大决策程序。要求各部门出台新政策一定事前听证,并向市政府备案。林铎同志任市委书记期间,就在2014年哈尔滨市政策咨询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研究咨询工作;发挥经验丰富、地位超脱等优势,打造省会城市新型一流智库。今年开始实施的《哈尔滨市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审查工作规范》在全国首创对部门“红头文件”严格审查,要求起草部门将起草的除外的文件向社会公布,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涉及重大制度变革或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应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进行论证。
三、哈尔滨市构建政策评估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在政府系统相对有限的精力和专业领域水平情况下,需要整合体制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对政府政策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和评估,加强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在构建政策咨询评估机制上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个别单位和领导干部重决策、轻评估,或只是将评估当走过场。即使有评估也是偏重事前决策的评估论证,对事中和事后的评估重视不够,导致一些政策存在虎头蛇尾现象。一些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导向也往往偏重出谋划策,对市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专门评估不足,有些评估就事论事,反映真实情况或负面反馈较多的评估、甚至原决策的评估还很少见。
2.哈尔滨市现有政策研究机构大多为官方和半官方,评估触及体制内敏感问题时,容易出现瞻前顾后的情况。缺少专门政策评估机构,尤其缺少独立运行的智库,独立第三方政策评估咨询组织数量严重不足。
3.官方与非官方评估各自为政,多局限于本系统、本部门或本专业,呈碎片化状态,各说各的,甚至数字和结论都不一样,相互联系与协调不够,跨领域、跨专业评估不到位,没有形成整合各类评估资源的有效机制和平台,更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的安排。没有建立起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第三方政策评估制度,尤其民间独立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受到的重视和扶持不够,其设立、数据采集、咨询分析、报告、成果采纳等仍多有限制。
4.在政策评估方面,缺少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且资源分散,过分倚重官方机构;对非官方评估存在一定不信任,致使其在吸纳资金和人才上捉襟见肘。
5.决策机构与评估机构缺乏畅通的联系与沟通机制,有的决策还局限于封闭操作。有的决策者不直接出面与评估人员交流,而是指派给下属部门,容易信息遮蔽误导决策。
6.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政策评估结果落实和纠错机制。评估过程与评估结果的落实还存在脱节现象,有的落实走过场,甚至一拖再拖。政策评估结果和干部考核衔接不紧密,一些干部心思只用在思路、点子和拍板上,不太重视事前评估和执行评估。若再唯我独尊,很容易使评估不敢秉笔直书,一些政策沦为没有下文的半拉子滥尾工程。
7.评估质量不高。一是有些评估囿于长官意志及各种关系,有意回避矛盾,或止步于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二是有些评估受研究人员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影响,或以理论占优,或以实践见长,两方面结合得很好的并不多。三是决策者和评估者因考虑问题角度不同,评估标准和方法上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四是有些听证、研讨、论证存在形式主义倾向,有些评估报告平淡空洞,建议就事论事,缺少总体把握、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与决策者需求有距离。五是存在本位主义和实用主义倾向,有的部门只关注评估怎么能对自己有利,或先入为主;或作为向上级要政策、要资金、要编制和待遇的借口。有的第三方评估甚至违规操作。六是评估理论研究不够,对国内外及兄弟省市政策评估经验借鉴不足,结合市情分析不到位。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从中央到地方不合理决策体制影响,决策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中枢系统没有通过建立协调一致的评估机制贯穿起来实现有效对接,造成决策、执行、监督彼此割裂。二是哈尔滨市深受计划经济体制长期影响,现有从事政策评估的机构无论官方还是非官方,其生存与发展均受体制内上级主管部门制约,难以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评估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评估部门在反映真实情况时心存顾虑。三是权力运行不规范,使政策评估对干部构不成刚性约束,个别干部容不下负面信息,造成评估失实,甚至投其所好,使错误不断放大,存在“皇帝新装”现象。
四、哈尔滨市构建政策评估机制的对策
提高哈尔滨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必须充分发挥政策评估的作用。就现实条件而言,哈市宜先从整合现有政策评估资源入手,结合新型智库建设,构建多元化的政策评估机制,在条件成熟后,最终形成多功能一体化的具有较大国内外影响的知名高端智库和完善的政策评估机制,以更好地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政策咨询。
(一)加强顶层设计,高度重视政策评估机制构建
1.从提升哈尔滨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城市软实力战略角度,充分认识政策评估对政策质量的影响作用。克服只重政策制定,忽视政策评估的积弊,增强评估咨询意识,并将政策评估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则。建议成立由市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规划政策评估机制构建工作,制定详细的政策评估战略规划和指标体系,并进行动态跟踪和调整,把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评估标准,并同干部考核奖惩挂钩。
2.在发挥现有体制内外各类政策研究机构决策咨询功能同时,突出它们的政策评估功能。重大决策出台前可交由这些机构进行可行性论证和社会稳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风险评估,以及政策执行情况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估。除事项外,政府决策机制要对这些机构开放,搭建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公开公正、科学规范透明的立项机制,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
3.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要树立政策评估意识,不能形式主义地对待。要换位思考,作风民主,尊重评估人员的劳动,重视他们的评估结果,合理的要采纳和整改,对不当评估观点也要包容对待,绝不能横加干预和打击报复。
(二)构建多元化政策评估机制
整合体制内外现有政策评估资源,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大众传媒积极配合的多元化政策评估机制。
1.政策评估机制构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发挥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宏观指导。建议制定优化政策评估咨询机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开展评估咨询制度专项研究,明确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标准、激励评价机制和资金、法制保障措施。
2.按照公益导向和非营利性质,以开放、求实、高效为建设思路,以创新机制为重点,通过吸收、改制、整合、创新,逐步建立起适合哈尔滨市特点的、综合优势明显、决策服务能力突出、科学高效、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元化政策研究与评估咨询机制。在体制内研究机构承担政策评估首要责任前提下,广泛吸收民间第三方机构参与到政策评估中来,实现政策评估主体多元化,通过多角度跨学科集思广益,促进社会共同治理的最优化。这就要求对各评估主体,无论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一视同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3.建立政策评估多主体成果的多层次输出和多方面公开辩论机制,以克服评估的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避免各种利益和关系的牵扯,规避评估中的部门主义和本位主义。
4.建立政策评估质量评价与考核机制。一是探索政策评估反馈的新途径、新手段,加强政策评估智能化建设,打造哈市一流政策评估综合数据库或数据共享平台。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政策评估交流与成果平台,促成政策评估的有效竞争市场,协调好评估咨询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以利于从多方获得有关政策的评估信息,促进政策完善。三是确保政策评估常态化,将其视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和方法,以此促进政策水平提高。四是建立规范化的政策评估管理体系,建章立制,确保评估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5.推进政策评估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对相关机构和人员进行政策形成能力、实施能力、解读传播能力、评估能力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政策评估咨询队伍。
(三)大力发展独立第三方智库政策评估独立
在智库建设中,要加强智库的评估咨询能力建设这一以往被忽略的薄弱环节,让智库发挥独立第三方政策评估机构的作用。把新型智库建设同构建政策评估机制联系起来,突出评估咨询功能。
2014年8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听取了政策落实的第三方评估汇报,总理在会上指出,评价政府工作不能“自拉自唱”,自己给自己“唱赞歌”,要尝试将更多社会化专业力量引入第三方评估,成为政府工作的常规机制。“第三方机构因其相对超脱的身份,有可能获得‘丰富真实、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情况’,进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具体到哈尔滨市,一是要为其健康发展和参与政府决策评估提供机会,通过制定法规确立其法律地位,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二是将第三方智库评估作为政府决策必经程序和监督手段。通过政府购买评估咨询服务方式,实行“公开招标,合同管理,评估兑现”制度,建立起政策评估咨询供求双方的交流渠道,使第三方智库清楚政府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估。三是建立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联系机制,实现政策评估“两条腿”走路。
(四)推进政策评估制度化、程序化、法制化、职业化
1.实现政策评估制度化。包括重大决策出台前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制度,以及执行情况的评估制度;有关部门对评估报告的反馈制度;评估与官员考核结合制度;体制内评估与体制外评估联动制度、智库之间竞争与合作制度、智库与实际部门合作制度;对各类智库评估报告的分析与评价制度;政府购买评估咨询服务制度;对第三方评估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2.实现政策评估程序化。一是政策评估要贯穿制定、执行、调整和终结整个政策周期。政策一旦做出就要进行督察评估,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评估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要在提高政策制定水平上下功夫,事前评估要充分,尤其对开创性政策的评估要允许试错,下结论要谨慎。三是评估结果要及时反馈给上级和相关部门。四是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要引入辩论机制,就重大政策的评估展开辩论。五是把评估作为权力制约手段并制度化,与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结合起来,以此规范权力运行。六是合理确定评估咨询程序,完善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的政策决策过程,从制度上保证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3.实现政策评估的法制化。尽快出台规范政策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运行,不受人为因素干扰。
4.推进政策评估专业化和职业化。建立政策评估机构和从事政策评估工作资格准入制度,以及薪酬、职称评聘、考核、激励与约束、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制度,组建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团队,加强研究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精神建设,使之既敢于闯涉险滩,又要遵规矩守底线。
[参 考 文 献]
[1]李安方.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
[2]李伟.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N].人民日报,2014-04-22
[3]李轶海.国际著名智库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