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的意思(精选5篇)

  • 古诗池上的意思(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古诗是什么? 古诗是绽放在唇齿之间的文化奇葩,烙印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气质、精神与智慧。学习古诗,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的文化,进而能有担当地展望民族的未来。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古诗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

古诗池上的意思(精选5篇)

古诗池上的意思范文第1篇

【设计理念】

一直很害怕教古诗,因为记忆中的古诗课堂教学都很死板,生搬硬套,缺乏灵动,缺失美感。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观上认为古诗大多深奥,晦涩难懂,要花大量时间讲解古诗的意思,枯燥无味;二是从教学目标来看,基本是感悟诗的意境,领悟诗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个目标在课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时间,也不容易达成;三是从教学方式来看,受古诗与现代生活脱节,离现实生活较遥远的制约,教学往往只能走近诗人,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去体会诗意,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容易落入俗套,引起学生品读疲劳。之后,我阅读了大量古诗教学的经典实录、教学设计,观摩了大量名师的古诗课堂教学视频,在不同场所汲取与古诗教学有关的养分,或聆听,或讨论,或辩斗……在执教《池上》时,我产生了顿悟,终于豁然开朗。

一、古诗是什么?

古诗是绽放在唇齿之间的文化奇葩,烙印着千百年来民族的气质、精神与智慧。学习古诗,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过去,传承民族的文化,进而能有担当地展望民族的未来。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古诗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古诗之于学生都生发着特别的教育价值,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该怎样教古诗?

那么,如何让学生领略古诗的美,让他们通过古诗的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

首先,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正如萧统在《文选·序》中说:“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那想象在鉴赏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呢?只有凭借想象,读者才能发现诗词的意境,并进入意境。

其次,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该让学生咀嚼品味。可以先让学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

第三,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美感,也是必不可少的路径。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地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但是,无论是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还是反复吟诵,如果脱离一个将它们有序相连的载体,我们的古诗教学会散、乱、杂,从而导致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被破坏。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破坏古诗的整体意境美。然而,找准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可以避免“悲剧”课堂的发生。诗眼,指诗歌中能够提携全篇、精炼传神的字词。当然,根据各人的理解,同一首诗的诗眼不一定相同。执教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池上》时,我抓住一个“偷”字贯穿全篇,串起全诗:扣住“偷”,发挥想象;抓住“偷”,深入理解;品味“偷”,反复吟诵。可以说,这次的尝试打破了藩篱,突破了自己以往的古诗教学。

《池上》的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关键字词的意思。

2.通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方法丰厚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3.感悟乡村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插图,自主、合作、探究关键字词的意思。

2.感受乡村儿童纯洁质朴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为什么要用“偷”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有人说童年是一个宝盒,盒里装着五彩缤纷的故事。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画卷上画着美好的世界。童年充满着梦想,洋溢着快乐,你们的童年生活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让你难忘的事情呢?

生自由畅谈,师相机小结(有趣的,顽皮的,天真的……)

【设计理念】以回忆童年的趣事为话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设合宜的情感意境。

2.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少年是不是也跟你们一样?一样的天真,一样的顽皮……让我们一起走进《池上》。

3.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板书作者:唐 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插图,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并借助工具书,辅助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小娃偷采白莲)(板书:偷)

【设计理念】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首先明确古诗主要描写的事件,接下来就可以围绕中心扣住诗眼进行由浅入深、井然有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扣住“偷”字,发挥想象

1.既然是偷,小娃出门前想让爸爸妈妈知道吗?他是怎样悄悄溜出门的呢?

学生大胆想象小娃瞒住爸爸妈妈,偷溜出去的情景。

【设计理念】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未经父母允许,偷溜出去玩耍的经历。通过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感同身受,有话可说,可谓打开了话匣子。

2.偷采到后,小娃会高兴得怎么样?(想叫又忍住了、揣进怀里、迫不及待就剥了吃,嘴边还留着渣……)

【设计理念】通过对话交流,感受小娃因“偷”而表现出的天真无邪的美好形象,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小娃的一举一动,让你想起了哪些词语?(指名生说,教师相机补充,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成语:率真可爱 活灵活现 古灵精怪 活泼开朗 天真活泼 可爱无邪

朗读指导:同学们,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位小娃的形象呢?(指导读好每一个词,教师可示范,语气俏皮些)

4.朗读全诗。

教师指导:小娃如此天真可爱,真让人忍俊不禁,带着笑意,我们来读读整首诗吧!(学生自由练习读,指名读)

四、抓住“偷”,深入理解

过渡:一饱口福之后,小娃心满意足,他摸摸滚圆的肚子,准备回家了。

1.回来时,小娃可能又在想什么?

同样让学生大胆说,比如:下次还要再来,怎样继续不让爸爸妈妈知道……

2.白居易为什么认为小娃是偷采的呢?想象一下,白居易当时看到小娃时,小娃正在做什么?(头上戴着荷叶、猫着腰、一边划船,一边四处张望……)

结合插图,在交流中相机理解:不解、藏、踪迹、一道开

口头填空:白居易信步来到池塘边,只见满池的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一片挨着一片。咦?怎么不远处突然冒出一个小娃的身影,只见这小娃

。看到这一幕,白居易捋捋胡子,忍不住放声大笑。

【设计理念】此处填空旨在让学生继续想象小娃因“偷”而显露出的神态、举止,让故事画面更鲜活,以此促进学生对古诗句更深的理解。

3.再读全诗。

(1)师引导:是啊,这一幕恰好被大诗人白居易看到了。可小娃呢,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了。他看见自己被白居易发现后,还跟白居易打了个手势,猜猜看,他是怎么做的?(指名学生表演)

(2)真是太天真、太可爱了。让我们再来读读整首诗。

(板书:天真、可爱、顽皮)

【设计理念】扣住“偷”字想象、理解,此时的课堂趣味盎然,再读全诗,学生情感涨溢,自然喷薄而发。

五、品味“偷”,反复吟诵

1.小娃偷采白莲好像是不道德的行为啊,为什么诗人和我们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吗?

(生自由发言,列举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教师可提供句式:

(1)那是我在上**年级的时候,

(2)我也偷偷溜出去

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可相机追问:你是怎么瞒着爸爸妈妈的?后来被人发现了吗?爸爸妈妈知道后,什么表现?

教师相机点拨:这里的“偷”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偷”,而是小娃趁大人没注意的时候悄悄地采摘。这与偷盗、偷取是两码子事儿,要准确地理解字义,一定要结合语境。再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盗”也是偷的意思,但那个偷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也要另当别论。

2.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请再次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自由练习。

3.指名配乐朗读。

4.男女比赛朗读。

5.全体起立,一起吟诵。

【设计理念】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从古至今,诵读吟咏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尤其是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缺少诵读,就无法感受古诗的音乐美,也无法感受蕴藏在这种音乐美中的诗人情感。

六、课外拓展,总结升华

1.出示作业: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课后,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老师期待你的佳作哦!

2.总结: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让人神往的,童年的生活是五彩缤纷、乐趣无穷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板书设计:

池上

唐 白居易

古诗池上的意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索;语文教学;古诗奥妙

在小学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显得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诗人离我们的时代比较久远,同时采用的古文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少的问题。我国古诗一直是传承中国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了解古人思想的最直接方法,古诗词中很多都有着光辉的思想和个人审美的体现,是艺术和美的结合体,小学时期又是开发学生认识世界体会审美的阶段,所以古诗词的学习在小学时期显得必不可少。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爱上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学校和老师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以苏教版的《池上》为例介绍语文教学中的古诗奥妙。

一、古诗之美

不管在怎样的时代,古诗的光辉都一直照耀着中华民族,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古诗是一朵奇葩,烙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民族发展的轨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事实上故事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它为后人提供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人们在思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就是他们发挥自己美好想象的一个平台,可以极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具有深度和力量。所以古诗词可以很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广度,打开他们的审美体验之门,丰富知识,增强他们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管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还是一种人文情怀的传扬,古诗词对于小学教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特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的审美开发和知识面拓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古诗教学 以《池上》为例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让只有小学知识水平,同时阅历比较少的小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感是很多教育者困惑的问题,同时如何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享受诗歌美感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许多教育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

事实上,现在小学生对古诗理解存在的困难不仅仅是由于时代的久远,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能通过古诗来展开自己的想象空间。例如,白居易的《池上》虽然短小,但是具有很深的内涵,仔细阅读会发现其中有着儿童时期的趣味感觉,同时也不乏艺术的美感和审美的体验,特别是 浮萍一道开 有着深深的美感和诗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面狭窄的影响,很难理解其中的魅力。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为学生描绘出当时的场景,使得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感。

学习古诗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入导读,让他们理解更加深刻,因为古诗中的语言一般都显得凝练和含蓄,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和趣味。在诗歌中往往是 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池上》这首短小的诗歌中就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最后两句中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给人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把个 偷 采白莲的 小娃 到底藏到哪里去了?让人不免产生无限的想象。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真实想法,就必须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内容,正确把握诗歌中字、词、句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注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现将整首诗拆开来分析,将其中的关键字、词重点讲解。例如,诗歌中一个 偷 字体现出整首诗的趣味性,但是在生活当中,小学生对 偷 字的理解往往都是不好的。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做好讲解工作,防止学生在理解中产生错误的想法。

三、激发兴趣,引入课本内容

小学生的世界一般都是五彩缤纷的,是美丽的画卷,其中不乏各种幻想和美好的想象。小学时代往往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洋溢着快乐和自由,那些美好的事情往往令人难忘。事实上小学生的童年时代都是非常天真、顽皮、有趣自由的。就像《池上》这首诗中描绘的 小娃 一样,既调皮可爱又有趣,和现在的孩子有着共同的思想方式。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介绍这篇课文时,要体现出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向读者描绘一个怎样的场景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状态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在前面的导读中老师可以根据这样一个特点来引出课本内容,使得学生还没有学习这首诗歌就开始对这首诗产生想了解的冲动,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会更加用心,理解起来才会更加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古代审美的最初体验。但是在古诗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中的含义,进而体会其中的美感,使得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使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小学生。

古诗池上的意思范文第3篇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将自己的过错刻于金石,使之传诸后世的事例,可说是极其罕见的。然而,在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曲阜的古泮池边却有一块清朝乾隆皇帝手书的“检讨”碑。

原来,乾隆执政期间曾9次到曲阜,在此留下大量诗文。1756年,当他第二次到曲阜时,当地官员已在古泮池北岸为他新建起了“行宫”。一日朝圣礼毕,乾隆来到行宫,面对环境幽美的景致,不禁诗兴勃发,随口吟道:“千年古柏城头绿,过雨春花水面红。”吟完犹觉余意未尽。正其时,发现一书称今曲阜为“新城”,是明代时由东郊“旧城”搬迁到这新建的。据此,他认为既是新城。古泮池属鲁国遗迹,理当在旧城才是,新城中怎么会有古泮池呢?这大概是人们以讹传讹之结果。于是,乾隆又提笔写了:“十里东郊旧鲁城,新城安得泮池名”的句子。此诗当年作为御笔刻在石碑上,立于古泮池畔。

其实,乾隆所说古泮池也在东郊旧城是弄错了,因曲阜古城本在此处。据称,宋代为保存古庙等遗迹。于大中祥符年间,将城从今址移到城东10多里的地方重建新城,改名为仙源县。到明代因仙源遭兵燹,又把城迁回原址,经这样一个来回搬迁,古泮池的位置没有变动,仍在古鲁国的“泮水”旧所。当时,乾隆对自己的判定亦有存疑,但无时间去考证,自然就未改诗中之失误。一直到1762年他第四次来此,经广泛查阅史籍才发现了错误。终于弄清了“今之曲阜县治,实即古鲁城池。”古泮池正在此处。这时,乾隆为其轻率结论而悔,并怀内疚心情写下了第三篇《驻跸古泮池》诗“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馆仍今日驻,池是故时清。”

写完此诗后掩卷而思之,他想这次失误主要是自己读书不认真仔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调查研究就下结论的结果。为了告诫后人不再重蹈复辙,他决意把自己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出来刻之于金石,以示来者。于是,乾隆便提笔写了这篇名为《古泮池证疑》碑(即“检讨”碑)。文中在叙述了以上事情发展过程后,写道;“甚矣,读书之忌粗疏浮过,不沉潜深造,博综详考,执一为是,譬为禾者,鲁莽耕而鲁莽获,确乎其弗可也。”(万焕生)

古诗池上的意思范文第4篇

1.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能正确回答课后的问题,了解鹅几个方面的特点。

3.认识一个新偏旁,绞丝旁。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及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图,生字卡片,小黑板,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词语在诗中的意思,初步启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能正确回答课后的问题,了解鹅几个方面的特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及其中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古诗及本首诗。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一首古诗。古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国最早的古诗写于三千多年以前。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是在一千三百多年以前,一位叫骆宾王的人,在7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去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鹅让他作诗,他出口作出了这首诗。因此人们夸赞他是“神童”。

2.古诗是用文言词语写的,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用词不一样,写法也有一定的规定。我们今天来学这首古诗,板书:鹅。

(二)看拼音读课文,记住生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卡片,读准音,扫清读文障碍。

q

xi4ng

f*

zh2ng

b#

3.自读课文,检查生字读音。

鹅毛红清

(三)读懂课文,理解古诗及句中词语的意思。

1.读第1句。告诉学生前面两行是第1句。

(1)读第1句,注意逗号停顿。

这—行为什么连续写了三个“鹅”字?(小作者看到鹅在水中游,非常喜爱它,连续地说出三个“鹅”字来)

读出小作者对鹅的喜爱。(练读)

(2)读第二行,说你们看见过鹅叫时的样子吗?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读读诗句,看看小作者是怎样用5个字就写出来的。(读第二行)

①理解词语意思。师述:“项”在这里指的是脖子。看看图,说说“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曲是弯的意思)“曲项”呢?(弯着脖子)“歌”是什么意思?(把鹅叫形容在唱歌)

②理解诗句意思,问:鹅叫的时候,喜欢怎样?(仰着头叫)问:鹅叫的时候,脖子是什么样的?(弯着脖子)问:鹅叫的时候是弯着脖子,仰着头,高声地叫。我们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出鹅叫时的样子的。读第二行诗句。

曲项/向天歌。

2.读第2句。想想这两行是讲鹅在哪方面的特点。

(1)读第一行,看图。同桌讨论,“白毛”指的是什么?“浮绿水”中的“浮”什么意思?“绿水”是指什么说的?(①“白毛”指鹅的雪白的羽毛。②浮是在水面漂浮。③“绿水”指清澈、碧绿的池水。想想大白鹅漂浮在绿水上美丽的样子,读读诗句)

(2)讲讲“白毛浮绿水”的意思。(鹅的羽毛洁白,它浮在绿水上面,多美啊)

(3)读第二行,看图,自己说说:“红掌”指什么说的?“拨”在诗句中当什么讲?(①红掌是说鹅的脚掌是红色的。②“拨”在诗句中是划动的意思)

讲一讲鹅是怎样游水的?(红色的脚掌轻轻地划动着清澈、碧绿的池水)

(3)读第2句诗句。讲讲诗句的意思。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读这两行诗句时,要进行想象,体会出这首诗怎样写得有声有色。(结合插图)

可以这样想:鹅一身羽毛洁白,浮在绿水上面,水清澈得可以看见鹅的红红的脚掌正在轻轻地拨着水。这羽毛的白色,池水的绿色,脚掌的红色,白、绿、红三种颜色相互映衬,多么美丽。

这首诗写得有声(向天歌),有色(白毛、绿水、红掌)。

3.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有一定顺序,写的时候也要按顺序写。

这首古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先是指点着鹅说,接着又说鹅的脖子弯曲着朝天叫的样子,然后说鹅的全身洁白的羽毛,最后说鹅的红色的脚掌拨水的样子。

4.要学会读古诗。

要边读边想鹅的可爱,看课文插图,展开合理想象,想象诗句构成的美丽的图画。朗读全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指名读(4~5人),读后评议。

(2)自己讲讲这首古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小结。师述:这首诗前两行写出鹅叫时的样子,后两行讲了鹅在游水时美丽的外形和轻盈的游水动作。我们一起读出鹅在水中浮游时的欢快情景。(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一个新偏旁,绞丝旁。学会4个生字。

(二)能在田字格里规范地书写生字。

(三)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生字卡片:鹅毛红清

(二)学会4个生字。

1.鹅。6,读准音。

(1)识记字形。自学按什么方法记。(按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我”字,右边鸟字旁)避免学生把左右记混,可以谜语形式出现:“我的鸟”打个字,是什么字?

(2)理解词义:鹅是人们饲养的一种家禽,比鸭子大,脖子长,脚上有蹼,能游水。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

2.毛,m2o,拼读音节,读词语:白毛。

(1)识记字形。指名说。(用数笔画方法记字形:m2o毛,第一笔平撇“”,第二笔横“”,第三笔长横“”,第四笔竖弯钩“毛”。一共4笔)

(2)口头组词语,加深理解字义。

羽毛毛皮毛衣毛毛雨毛驴

3.红,h$ng,拼读音节,读词语:红掌。

(1)认识新偏旁,纟:绞丝旁。笔顺是:撇折(),撇折(),提(纟),一共3笔。

(2)识记字形。你用什么方法记住“红”字:自己说说,指名回答(h$nag红,用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绞丝旁,右边“工”字,红掌的“红”)

4.清,q9ng,拼读音节,读词语:清波。

(1)识记字形。自己练习说方法。指名说(q9ng清,用部件组合法记,左右结构,左边三点水,右边“青”字,清波的清)

(2)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清波清水清洁清静清新分清

(三)指导书写。

1.鹅。

(1)整置:左右相等。

(2)部件位置:“我”字中的横、斜钩、撇、点四笔压竖中线,横起笔压横中线,写斜横,“鸟”字最后一画横从竖中线起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学生独立看田字格字帖写。

2.毛。

(1)整置:上紧下松。

(2)笔画位置:第一笔横撇在上半格中间。第二笔横,起笔压横中线向右上写斜横。第三笔大横,从左下格起笔,写斜横到横中线。第四笔竖弯钩,压竖中线到下半格中间写弯,过右下格中点右边写钩。

(3)教师带写,毛字很易写歪,因此要一笔一笔带好,学生仿写字头。

(4)看田字格范字独立书写。

3.红。

(1)整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纹丝旁第一笔撇折从上半格中间,竖中线左边三分之一起笔,折到横中线。第三笔撇折靠近竖中线,斜对第一笔起笔,撇的长短与第一笔相同写折,第三笔提,对齐第一笔折起笔与第二笔折平行上提,与折对齐收笔。右边“工”字,第一笔横,在横中线上面一点压竖中线起笔,第三笔大横,占下半格中间,从左下格纹丝旁第三笔提下起笔,平写横,到离右边线三分之一处收笔。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4)学生独立写。

4.清。

(1)整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三点水三个笔画是弧形,(略)“清”写法同独体字“青”(略)(3)(4)略。

(四)指导背诵课文。用问答式练习背诵。

1.小作者指着鹅说什么?鹅是怎样叫的?(背第1句)

2.鹅的羽毛什么颜色,它浮在什么颜色的水面上?(背第三行)

3.鹅的脚掌什么颜色?它怎样在水上游动?(背第四行),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五)巩固练习。

1.背诵全诗。

2.读词语。

红日红星红灯红花火红

清水青草鸟毛白鹅毛竹

3.填空。

古诗池上的意思范文第5篇

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时,绝大多数时候将重点放在了诗歌的内容、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方面,却很少时候明确地注意到一部分古代诗歌在表意上有着跨越时空的那种跳跃性。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即包含着两个特定的时空。“君问归期”是彼时彼地“你”于信笺上殷殷发问,而“未有期”是此时此地“我”的无奈作答。打破这二者之间的阻隔、维系这二者之间联系的即是负责往返传书、风尘苦旅、疲惫不堪之“鸿雁”。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叙说的是诗人回信时的地点、天气、环境,而这绵绵不绝的秋雨贮满池塘,也正如那不休不止的思念充盈“我”整个的心胸。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身在此地,心在此时,却渴望着在将来的某时某地与“你”欣喜重聚,秉烛畅诉。第四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的思绪又由将来的某时某地突然折回到“我”与“你”分居两地、仅靠尺素解渴的“现时”、“现地”,共忆那曾经天涯海角的煎熬。所以,这首诗在表意上的那种时空的不断转换跳跃最是明显不过的。

此外,古代诗歌表意上的这种情况在陆游的《书愤》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杜牧的《赤壁》、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的《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刘禹锡的《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王维的《使至塞上》、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许多诗歌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如何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突破这种局限与束缚,进而达到对整首诗复杂丰富的思想内容的完全把握呢?

首先,知人论世,帮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思想情况以及写作诗歌时的相应背景,尤其是重要诗人与重要诗歌。毕竟,“诗言志”,言为心声。我们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之后,可以反过来更准确地理解其作品,从而能避免闹笑话式的偏颇与误解。

其次,反复朗读。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诗歌而言,更须如此。因为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到古诗的音乐美,而且学生潜意识地一边读一边思考,久而久之,往往会于不通之处收到豁然开朗的顿悟之功。

其三,了解关于古诗的一些基本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可以说是古诗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文如是,古代诗歌亦如是。更有甚者,古诗中不乏情与景浑然一体的情况。比如前面曾说过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莫不如此。

其四,熟悉人之常情,调动生活经验。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极大地丰富、通讯极度发达、交通极为快捷,但人们的通常情感却仍与古人无异。今人之心可通古人。如果我们抛却现代社会的这些先进便利的享受,就不难身临其境,回到古代,与古人“对话”而感同身受、引发共鸣了。尤其是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深入把握古诗中思乡的“游子”和盼归的“思妇”这两大类人物形象时,更需要学生突破现代时空的局限,返朴归真,回到古人的生活状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