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研究报告(精选5篇)

  • 纺织业研究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重点: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强调,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石,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要重点支持和推广。李金宝同样表示,“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其中只有一项是关于仿棉的,我们将继续动员…

纺织业研究报告(精选5篇)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少苓表示,在基金会成立的4年间,得到各方的支持,特别是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领导的运筹下,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基金会运行规范,得到更多纺织企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能够预见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必将不负各界期望,成就更加美好的前景。

会议听取了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做2011年工作报告和2012年工作计划。张翠竹首先表示,在各位领导的大力推动和感召下,2011年实际募集资金人民币3435.8万元,超额完成理事会提出的预定目标。2011年共有3家单位和个人为基金会捐款。

重点: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强调,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纺织工业发展的基石,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要重点支持和推广。李金宝同样表示,“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其中只有一项是关于仿棉的,我们将继续动员院校从事基础研究。”

张翠竹在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中指出,在科技奖励方面主要包括纺织科技进步奖励、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推广和针织内衣奖励。2011年度申报纺织科技进步奖项目共196项,按申报和评审要求对材料进行了汇总、形式审查和分类,对部分材料不全的项目通知申报单位及时进行了补充。经形式审查,符合评审要求的共188项,其中纺织项目有54项,化纤产业用项目56项,印染项目35项,机械自动化项目43项。2011年6月22日至26日,在杭州召开了2011年度纺织科技奖评审会,根据申报项目的数量和专业分布,从专家库中遴选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协会的52位评审专家,组成8个专业评审小组。根据项目的创新型、技术水平、技术难度及推广应用情况、对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等要求,共评出121项获奖项目。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奖金5万元;科技进步二等奖39项,奖金1万元;科技进步三等奖72项,合计发放奖金89万元。2010年曾获得纺织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棉冷轧堆染色新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获得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围绕《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2011年首次开展“纺织之光”了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组织相关专家严格审查后,最终确定五项重点资助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分别为:浙江理工大学的“环境催化纤维讲解染料的基础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的“高产率对喷电纺丝技术制造纳米纤维的基础研究”;东华大学的“低成本碳纤维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熔体纺丝法制备纤维素纤维的关键科学问题”、天津工业大学的“熔融纺丝法高性能全氟聚合物中空纤维膜研究”。每项资助经费20万元,资助金额100万元。

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筛选的节能减排科技成果“新型改性淀粉浆料生产与替代PVA应用关键技术”,与山东鲁泰有限公司、东华大学签订《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方案》,联合发出“放弃PVA,应用环保浆料”的《倡议书》,在行业内推广。资助推广费用20万元。

难点:纺织人才培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徐坤元在会上重点提出,在教学成果奖和教师奖、学生奖的评选上,要加大教育成果的推广,更要针对纺织人才加大培养和奖励力度,阻止纺织人才的流失。他说,“可以在得奖的学生中,针对毕业后仍然从事纺织行业的学生加大奖励,鼓励他们为纺织工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纺织行业对人才的渴求,不仅仅表现在一线工人的巨大缺失,高端学术人才也极度缺乏。针对这一现象,孙瑞哲建议“可以将高端学术人才纳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奖励体系中”。

张翠竹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基金会在2011年继续开展“纺织之光”优秀教师奖、学生奖、教学成果奖,首次开展技能人才奖励。共评选出16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奖,奖金1万元;116名学生获得优秀学生奖,奖金5000元;其中浙江理工大学一名学生获得了学生特别奖,奖金1万元,合计发放奖金75万元。评审出125项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8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74项。

为了鼓励和引导广大技术工人钻研业务,提高技能水平,加快行业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建设,营造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2011年起每两年在全国纺织行业内开展“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和“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评选表彰活动。2011年共评选出23名“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2名“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个人)”,每人奖励3000元:5家单位获得“全国纺织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牌。合计颁发奖金7.5万元。

延伸:善行凉山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全力推进品牌建设

“从2005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协会连续6年在全行业举办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以来,推出了60个不同类型的品牌文化建设典型企业,波司登、红豆、雅戈尔、恒源祥、鲁泰、如意、鄂尔多斯、喜盈门、洁丽雅等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坐标。”刘慧兰表示,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广大纺织企业品牌文化建设意识不断增强,品牌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品牌文化价值不断凸显,企业的软实力不断提升,为促进行业品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次论坛的举办,在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下,显得就更具时代性和必要性。”

据了解,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系列活动内容有6项:一是对2005~2010年推介的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进行跟踪考察、总结提升、宣传展示;二是对60个获得年度“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企业进行复审;三是对通过复审的企业授牌;四是对申报审定的品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授牌;五是举办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博鳌论坛,主题为“品牌・文化・财富”;六是编辑出版《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发展报告》。“本次活动是中国纺织十大品牌文化推介活动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开展这一活动,对复审后的年度十大品牌企业授予“中国纺织品牌文化50强”和“中国纺织品牌文化建设领军人物”荣誉称号。”刘慧兰介绍,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在全行业树立、宣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品牌文化领军企业和领军人物,以彰显品牌的文化价值,营造品牌建设的良好生态,提升纺织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品牌贡献率。

各项筹备有序开展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一、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笔者选取在沪深两市上市的73家纺织类外贸公司,在这73家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中,剔除2011年刚上市的6家公司,公开披露2010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公司共有39家,占样本总数的61.9%。再剔除2010年上市的9家公司,公开披露2009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有29家,占样本总数的50%(如表1所示)。可见2010年披露《自我评价报告》的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从数量上和比例上均有所提升,但幅度不大。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方法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通过建立相应的评分标准和指标体系对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定量分析。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包含的隐性情报内容,预测事物的发展。其基本做法是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分解交流内容,进而分析信息的特征,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非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研究。借鉴Parsa,Chong和Isimoya(2007)采用的评价方法,以内部控制的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为大框架,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工作指引》等规则的相关内容,将五要素细分,建立了39个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评分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内部控制五要素构成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初步细化,三级指标是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从而形成了由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仅仅针对39个三级指标进行分析,通过三级指标的研究再推导出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五个要素的分析。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标准 笔者不仅仅关心《自我评价报告》中是否披露了规定内容,更关心披露的质量。因此,可建立如表3所示的5级量表,赋予《自我评价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0-1之间的分值(其中0.75分这一分值的评分划分为两种情况),以衡量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

其中“在简单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是指在报告内容中对评价指标所对应的单个控制要素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且对其有效性进行“是否有效”的评价,如“是有效的”、“不存在缺陷”、“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效率的发挥”等表明该要素是“有效的”的表述,或者“是无效的”、“存在缺陷”、“尚需改进”等表明该要素是“存在缺陷”的表述。“在详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是指对控制要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对其有效性进行了评价。以指标的评分来衡量各个指标的披露情况,以总体的评分作为《自我评价报告》质量的最终评价。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情况 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2010年《自我评价报告》进行综合评分,得到了各个三级指标的统计情况。图1显示了各个三级指标披露的公司数量占全部公司数量的百分比。按照被提及的数量进行排序,被提及最多的依次是“C25融资控制”,“C24投资控制”,“A13审计委员会设置”和“A12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在内控中的职责”等4个指标,这几个项目被披露的比例占全部公司数量的80%-90%;被披露最少的是 “B13企业对风险的应变力”,只有4家公司进行了披露,所占比例为10.26%,其次是“B12风险容忍度的确定”,比例为12.82%,其它指标被提及的比例在20%-80%之间。

表4显示了各个指标的平均分和标准差。从平均分值来看,“C24投资控制”,“A12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 “C25融资控制”和“A23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情况”等4个指标分值最高,平均分值大于0.6;平均分值最低的是 “B12风险容忍度的确定”和“B13对风险的应变力”,平均分值在0.1以下。标准差反映了各个指标分值的离散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39个指标的标准差都在0.1-0.5之间。为使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有更为清晰的比较,图2为表4的柱状图显示。

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仅要对各个要素的控制情况加以说明,并且要对其有效性、是否存在缺陷做出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缺陷是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自我评价时应对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以及相应的补救措施进行披露与分析。若管理层发现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一个或多个缺陷,只要这些缺陷尚未构成重大缺陷,就仍可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是有效的;但若构成重大缺陷,则不能认为公司内部控制是有效的。

在披露2010年《自我评价报告》的39家纺织品外贸上市公司中,有19家公司披露了内部控制中有待完善的地方及整改计划,占披露总数的48.72%,但仅仅只有7家公司使用了“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本公司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的表达方式,比例不到1/5,其余采用的是“由于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或“由于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内部控制还存在不足”等比较模糊的表达方式,没有说明问题所在,大多属于泛泛而谈。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19家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中,均认为本公司内部控制中不存在重大缺陷。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首先,从数量上看,披露2010年度《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占所选样本总数的61.9%,该比例仍有待提高。其次,从细节指标的披露数量来看,各个三级指标的披露数量参差不齐,近一半的指标披露数量不及公司样本数量的50%,这表明大多数纺织类外贸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的完整性存在问题,有不少指标容易被忽视。然后,从平均分值来看,各个指标的平均分总体较低,除了“C24投资控制”这一指标的平均分值达到0.83分之外,其余指标分值最高不超过0.7分。最后,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整体的评分状况来看,最高分不超过0.8分,平均分为0.31分(如表5所示),可见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质量从总体上看还比较低,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审计工作指引》所要求的披露水平相比差距还比较大。而且各个公司对不同指标的披露情况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纺织类外贸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过程中对不同控制要素的侧重点不同,也说明整体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缺乏规范性。

二、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虽然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做出了一系列相关规定,但目前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大多数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流于形式,少有实质性内容。同时,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动力不足,这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披露动力不足的氛围有关。从评价结果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愿披露动机不足 由表1数据可知,从整体上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占比不高,各个上市公司的披露动机不足,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树立投资者信心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导致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

(二)披露形式缺乏统一规范,披露内容过于简单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无统一格式,缺乏规范性,这不仅不利于对该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及质量进行比较,也不利于公众了解该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从三级指标的提及数量及平均分值来看,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披露的信息并不全面,不少规定的指标没有提及,且各个上市公司披露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对于披露的指标也多以定性描述为主,如“内部控制制度完整、合理、有效”,真正涉及具体内部控制某一个环节并进行定量描述的信息很少。质量相对较高的报告也仅仅是对个别环节做出较为详细的披露。此外,一些上市公司在自我评价报告中表示“会努力完善内部控制”,但对具体措施并未提及。这种过于原则化和形式化的披露方式导致信息有用性降低。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上市公司努力的方向,但目前尚未形成具有高度认同感的评价框架的政策环境。

(三)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较少涉及 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披露有利于管理当局完善内部控制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使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好地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通过分析样本发现,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非常少,一般都用一句话的形式一笔带过,披露内容简单且缺乏现实意义。

(四)对“风险评估”要素披露不足 从图1和图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指标B11到B41即一级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整体披露质量不高。外贸行业相对于一般只发展国内贸易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风险,国内和国际的经济环境对于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至关重要,特别在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形下,披露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投资者更加理性的投资。

三、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策

针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 一要规定统一的形式,细化披露指标并增强可操作性,使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有依可循,做到明确、具体、合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信息的有用性与可比性,根本上杜绝重形式、轻内容的模式化通病。二要规范内容。规定强制性披露内容,如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其中,“内部控制缺陷”指标应该作强制规定,帮助上市公司谨慎管理,及时发现缺陷并完善,真正达到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三要制定自愿性披露的相关内容,鼓励对自愿性披露内容进行披露。

(二)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环境 内部控制信息质量不高与目前信息披露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宣传力度,让公司了解到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要影响和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上升到法律层级,可效仿美国单独立法,用强制性手段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环境,提高披露质量。另外,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和定期对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质量进行排名的方法,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处罚机制 为了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性与完整性,我国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包括: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强化证监会的监督作用;对违反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定、披露虚假信息或隐瞒内部控制存在不足的上市公司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大违规成本,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等。

(四)强化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及披露意识 管理者向投资人报告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管理当局对风险的态度以及风险控制措施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司应当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让员工了解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实施程序、方法,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最终提高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质量,及时发现风险,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四、结论

笔者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的细节指标对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纺织类外贸行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动机不足且《自我评价报告》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政府部门和上市公司的共同努力。另外,作为面临较大风险的外贸行业,应重点加强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的披露,帮助公司更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风险。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11ZDIXM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有红、汪薇:《2006年沪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2]吴慧: 《2011 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基于的综合评分》,浙江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3]Parsa,S.,Chong,G&Isimoy,A.E.Disclosure of govern

ance information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companies.Corporate Govemance,2007.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研讨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文英作了《纺织行业“十三五”创新发展及展望》的报告。他就当前纺织工业的发展形势,以及创新驱动、确保“十三五”期间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讲解和说明。

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在题为《2016年中国长丝织造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主题报告中讲道,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及各产业集群统计数据分析,长丝织造行业上半年运行状况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征:产量产值稳步增长、收入利润有所增长、库存压力略减、投资积极性略有好转、长丝织物出口恢复增长。

王加毅指出,当前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有所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节水减排成效显著等几个方面。同时,行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结构不合理矛盾凸显、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际竞争形势严峻等方面。面对这些问题和现状,行业未来的发展应该围绕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难关;发展先进纺织机械制造技术;绿色环保生产,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培养互联网思维,紧随时代步伐等主题和重点展开。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在《化学纤维的创新应用及趋势》的报告中,从化学纤维发展趋势和化学纤维创新应用两方面对化纤应用进行了说明和讲解。研讨会上,还进行了2016 年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科技创新奖颁奖典礼。(附名单)

纺织业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常态;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under the New Normal

Abstract: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play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cotton textile industr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under the guidance and support of local governments,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adually adapted to the new norm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quickened up their step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ampaign under the new normal, briefly sums up the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se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develop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will help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develop from big to strong.

Key words: new normal; cotton textile;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在中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棉纺织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顺应了棉纺织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共同授牌的棉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有18个,这些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近年各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加大对纺织行业的引导和支持,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发展模式逐步实现了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

一、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棉纺织业在整个纺织行业中占有基础地位。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纱3 538万t,布703亿m。其中,棉纺织行业产纱1 843万t,占全国纱线总产量的50.33%,布585亿m,占全国布总产量的83.20%,色织布年产36.5亿m,牛仔布年产27亿m。我国棉纺纱锭达1.2亿锭,其中,紧密纺达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达13.5万头;自动穿经机330台,织布机118万台,高速无梭织机38万台。

棉纺织产业集群在我国棉纺织行业同样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底,棉纺织产业集群各类纱产量总计达到615.32万t,占全国棉纱线产量的33.39%,布产量总计113.41亿m,占全国布产量的19.39%。

棉纺织产业集群通常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特有的区域品牌。集群产品主要分为纱线和梭织布:纱线以纯棉纱为主;梭织布以色织布和牛仔布为主。我国18家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其中,山东邹平县、高青县、广饶县、临清市,张家港塘桥镇主要生产大众棉纱线;马口镇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缝纫线坯纱生产基地;江苏湖塘镇、先锋街道以色织布为主;江苏黄桥镇、浙江兰溪市以牛仔布为主。18家集群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有12、5和 1 家,且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和湖北 3 省。

二、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背景下,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步入新常态,规模增速趋缓,但整体运行更加平稳,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如图 1 所示,2013 ― 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工业总产值、纺纱锭数及织布机数量增速趋缓,但不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规模以下企业,人均利润率却逐年提高,且增幅明显。

1.产品结构优化

近年来,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产品结构逐步优化,体现在各集群特色产品差异化比例提高、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增幅显著、棉纱主导产品逐渐从低支纱向高支纱转变以及产品种类多样、档次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等方面。其中,山东广饶逐步由以棉纱、坯布为主向以家纺、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将资源性产品优势转化为终端消费品。同时,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如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分离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等。作为全球最大的棉纺织企业,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每年自行设计开发各类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4 000多个,其自主研发的抗菌防病毒功能性面料和永久免烫整理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数据来源:《山东邹平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在提升产品差异化率方面,河南新野由原来以21S纯棉纱线为主发展到现在纱线产品涵盖 5S ~ 120S纱,研发了赛络纺、紧密纺等新型品种;山东郓城开发生产的60S、80S等高支纱,已占全县生产能力的10%左右,32S、40S等中档纱占全县产能的85%左右(数据来源:《河南新野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此外,代表先进水平的“三无一精”产品占比更趋合理(图 2)。如图 2 所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棉纺织产品无卷化率占65%,无结头纱占85%,精梳纱占比28.5%,无梭布占比86%。

2.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

各棉纺织产业集群生产装备升级,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如图 3 所示,2005 ― 2015年,我国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实现从无到有,到2015年,细纱带自落长车、自动穿经机分别达到2 486万锭和330台。此外,2015年实现紧密纺2 107万锭,喷气涡流纺13.5万头,自动络筒机占比73.2%,无梭织机占比68.2%。关键设备升级为集群企业的新工艺应用和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例如,石河子多数棉纺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涉及紧密纺49.6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25.6%;自落长车1 027台,折环锭纺113万锭,占石市纺锭总数的58.5%(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南华容政府提高项目准入“门槛”,要求纺纱类项目必须是纱锭规模在 8 万锭或3 200头以上的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项目,织造类项目必须是机电一体化剑杆或喷气织机等先进设备;浙江兰溪纺纱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每万锭纱用工不到20人,另外市政府每年将60%以上的重点技改项目安排给纺织企业,使当地纺织企业的设备更新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来源:《浙江兰溪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3.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结合

针对纺织企业面临招工难、用工老龄化等问题,各集群所在地政府通过引导校企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专业人才提供补贴等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速了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结合。

例如,石河子政府引导校企合作,促成纺织园区与18家职业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据统计,近 3 年,新疆各大中专院校共向纺织园区输送3 200余名毕业生(数据来源:《新疆石河子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到2015年底,江苏塘桥有超过50家纺织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P系,15家纺织企业建成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该集群 3 年共完成产学研合作意向50项,实施14项,涉及金额550余万元,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1项,专利申报5 098件,获得授权3 120件(数据来源:《江苏湖塘集群复评自评报告》)。山东广饶制定人才引进奖励办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生活补贴,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充分调动了技术工人的科研积极性。

4. 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近几年,我国各棉纺织产业集群坚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如:山东夏津政府推广细纱风机节能改造、节能灯具应用等,全县230多万纱锭规模的企业陆续完成改造后,年均节电超过2 300万kW・h,折合标煤超过2 800万t(数据来源:《山东夏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江苏黄桥镇政府实行企业污水集中处理,统一排放,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 2 万t,经检测,排放的生产污水均符合排放标准(数据来源:《江苏黄桥集群复评自评报告》);湖北樊城政府对纺织行业实施用电补电政策,为企业出台电力直接交易政策,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技术升级、节能减排; 2013 ― 2015年期间,山东临清的纺织企业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了16%和22%(数据来源:《山东临清集群复评自评报告》)。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效应微弱

目前,在部分棉纺织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多,但以中小规模为主,缺乏龙头型企业。事实证明,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可有效激发整个集群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紧密合作、创新发展的生产机制。

2.产业链不完整

有的集群纺纱生产能力突出,但下游配套产业发展薄弱,仅有少量针织、家纺、服装企业。由于产品在区内自用比重较小,造成销售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下游服装生产企业缺乏,使得处于产业链中游的生产企业无法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之相反,有的集群上游纺纱厂缺乏,生产高支高密产品的纺纱厂尤其少,导致中游生产企业成本增加。

3.自主品牌建设不足

集群产品大多属于中间产品,品牌建设是提升其产品附加值的重要一环。部分集群企业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专卖店,也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品牌,但成效并不显著。

4.用工矛盾显现

随着企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集群地区用工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企业一方面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减少用工人数,另一方面对劳动者技能要求提高。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埠劳动力返乡创业浪潮的推进,企业用工难、用工贵、工人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显现。

四、结论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下行及行业发展增速趋缓压力,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下转变发展思路,实现了产品结构优化、关键设备升级、技术装备进步,人才建设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虽然在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链、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尚存不足,但总体而言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只要坚持集约型发展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棉纺织产业集群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