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游记(精选5篇)

  • 新加坡游记(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乘上了巴士后,我趴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新加坡的交通十分通畅,我向右边望去(因为新加坡的车道靠左边),对面的车灯连成一线,延绵不断,就像是潮水一般!车虽多,但是从来不堵车。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有的车都会有秩序地排成一队,仿佛是…

新加坡游记(精选5篇)

新加坡游记范文第1篇

经过了四个小时的疲惫,在飞机上终于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新加坡的海岸线了,此时已经是午夜,但向远处看去,新加坡的市中心还是那么灯火通明,不愧是繁华的世界级都市啊!

嘭的一声响,飞机同新加坡的陆地来了个亲密接触,我在心中呐喊着:新加坡,我来了!

乘上了巴士后,我趴在窗前,静静地望着窗外。新加坡的交通十分通畅,我向右边望去(因为新加坡的车道靠左边),对面的车灯连成一线,延绵不断,就像是潮水一般!车虽多,但是从来不堵车。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有的车都会有秩序地排成一队,仿佛是约定俗成一般,巴士跟着巴士,的士跟着的士,私家车跟着私家车。新加坡人从来不会插空超车,所以交通就自然顺畅了。

不知不觉,宾馆就到了,宾馆的装饰不算豪华,但是所有的服务生都是衣冠整齐,面带笑容。来到房间,才发觉新加坡的酒店房间面积相比起中国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他们这样做,似乎也有一番道理,新加坡地少,建筑面积更少,房间面积就是少之又少啦!

不管这么多啦,一路的颠簸一直到凌晨两点多了,一身疲惫的我倒头就睡……

2010年8月22日星期天

今天是钢琴比赛的日子,昨夜的倦意还未消除,就已经有人叫起床了,原以为已经太阳晒屁股了,没想到探出窗外一看,太阳公公起来得也不算早,7点多才正式上班呐!

坐上巴士,前往新加坡三所大学之一的共和理工学院。看着窗外,顿时觉得倦意全消,房屋、街道,在太阳光辉的映衬下熠熠发光,让人觉得一尘不染,感觉分外清新。巴士缓缓地开着,发觉新加坡的早晨是如此的宁静,偶尔有人骑着自行车锻炼身体,或者是枝头的乌鸦在鸣叫。仿佛觉得,整个城市才刚刚揉开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懒腰一般。到达了共和理工学院,看着眼前宏伟的建筑群,我总觉得是置身于一个数学的世界里,建筑物用构成三角形的柱子做支撑,屋顶又做成了柔美的流线型,它们的外形显得简单,通俗,粗犷又豪迈,但是又处处流露出细腻和婀娜。

新加坡游记范文第2篇

到达新加坡的第一个晚上,我们首先去游玩的是夜间野生动物。在那里,您能与犀牛对视,可以领略到土狼的嚎叫。这里生活着100多种共1200多只稀有野生动物。你可以步行游览,或可乘电车轻松地游览。无论您选择何种方式,夜间野生动物园都是一次不可错过的荒野历险,同学们都是在紧张的气氛中不断的惊叫着结束了游玩,出了公园大家都感到刺激和惊险。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回到了舒适的宾馆,美美地睡上一觉,准备迎接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游玩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每天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外,还去了好多好玩的地方。同学们快跟我一块去游玩吧!

克拉码头是购物、就餐、娱乐的天堂,有200家商店、餐厅、酒吧和娱乐场所,这些地方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在那里你能充分感受到独特的新加坡气氛。

裕廊飞禽公园(JurongBirdPark)是全球最大的鸟类动物园之一,园内有600多种、8000多只各色飞禽,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鸟类的生活。特别是那里的鸟类表演,令我们捧腹大笑。

在民族色彩丰富的小印度给我的感受也很深刻,一走进那里,一股浓烈的辣椒气味就会扑面而来。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进入这个区域,身边印度人来来往往,特殊的服饰妆扮,让我彷佛置身于印度城市。

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圣淘沙,那里有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喜欢阳光的游客提供了多种海上运动,有脚踏船、水上踏车、划船、冲浪和划香蕉船。在动感电影院中我们尽享欢乐与刺激。走进海底世界,我仿佛进入了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在那里有2500多中海洋鱼类,我第一次看到了凶猛的鲨鱼,在着神奇的空间里,我决得自己就像条快乐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深海里游来游去。到了晚上高科技的音乐喷泉,将灯光、激光、色彩和音乐融合起来。恰似一曲美妙的芭蕾舞曲。在喷泉的后面就是新加坡的象征狮头鱼尾像了。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单马锡,并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鱼尾狮雕塑矗立在玻璃水波雕饰基座上,夜晚设在基座下的灯光就会将鱼尾狮照亮。鱼尾狮会从口中喷射出冲力强劲的水柱。不远处的小鱼尾狮坐立在造型独特水池中,也会与鱼尾狮呼应,喷射水柱,使我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新加坡游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常新加坡”;国家认同;“想象的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249【文献标识码】A

“非常新加坡”(Uniquely Singapore)是新加坡旅游局制定的最新新加坡旅游主题。[1]“非常”是非比寻常、与众不同的意思。旅游局在其官方网站上解释,之所以“非常”是最能够形容新加坡的词语,是因为新加坡有着多种族文化的融合、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在这一解释中,“非常”这个概念被落实到两个“融合”上。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把自身打造得“非常”以区隔同类商品从而吸引目标市场,这种营销手段并不罕见。然而,在“非常新加坡”主题下的“两个融合”,却很值得从文化角度去玩味一番。“非常新加坡”主题是在2004年推出的,在此之前,有着其它三个旅游主题。建国以来,这四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侧重突显了新加坡的不同特点:

纵观这四个主题,“一站式亚洲”强调多种族的融合,在早年曾是新加坡最大的特征。到了80、90年代,“新”成了最重要的关键字,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成了旅游局首要的包装诉求。现在的“非常新加坡”主题,突显“两个融合”。与其说这是个全新的旅游地认同,不如说它是对以往主题的综合和补充。曾经被强调过的“多种族融合”如今被再度突显。曾经强调“现代”的表征内容里,补充了“传统”这个关键词。

为什么“多种族融合”是新加坡的重要特征?为什么要强调“现代化”新加坡的认同?又为什么要补充进与之看似对立的“传统”特质?一方面,这一旅游地认同服从经济及市场的调控。另一方面,国家意识形态的隐性潜入,却可以渗透在社会符号机制的方方面面,提供“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2]旅游文本从一个侧面描述、甚至部分定义了“新加坡特点”和“新加坡文化”,既给外国游客提供了解释,同时也为本地人想象新加坡民族共同体提供了范本。本篇论文将着眼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层面,观察和解读旅游文本中的“两个融合”,重新展开“意义”背后被藏匿的过程。

“多种族” 的融合:保障生存的文化整合

从建国初期开始,多种族共处、种族文化共生的社会面貌就在旅游文本中被强调为新加坡的第一大社会景观。80和90年代,虽然“多种族的融合”不再是旅游文本最强调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依然存在于文本之内。到了“非常新加坡”主题时期,“多种族的融合”被再度推向强光灯下。旅游局局长林梁长先生在给游客的欢迎辞开篇就写到:“究竟新加坡有何‘非常’之处?和谐共处的多元种族,文化、美食、艺术与建筑,互相辉映,形成独特的新加坡风格和人文景观。”[3]旅游局宣传,“存异求同”的精神是新加坡世代相传的美德。就算人种不一样、不一样,新加坡人却能够一样“互敬互助、和睦相处,为建立一个繁荣先进的国家而努力”。[4]

旅游文本传递着种族间同胞爱,和官方“新加坡民族”的话语十分吻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将这种民族主义看作是“受到威胁的上层阶级”对群众性方言种族所产生的反应。[5]如果地方“种族”对国家整体“民族”造成威胁的话,那么“民族认同”的使命便是让自身被想象为“历史宿命”,从而对“永无止境”的经由传递下来的“种族认同”进行某种实质上的干预。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移民国家,种族分裂是最大的政治威胁之一。外界曾将新加坡形容为一个从“一无所有”中建立起来的国家――没社会成员共享的传统,没有社会成员共有的过去,甚至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化,它只有靠摸索建立一种“新加坡民族”认同,来让人民对国家产生依附。

通常,多种族国家有两种选择来建立民族整体认同:一是文化同化、二是文化整合。文化同化是指将社会优势种族的文化扩散,逐渐击溃其他种族的文化边界,使附属群体淡化自己的文化。文化同化不适合新加坡社会。一方面,新加坡被以马来人为主的,信奉伊斯兰教义的回教国家所包围。天生资源短缺的新加坡必需依靠邻国获得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第三中国”的名号的只能让它陷于孤立甚至地区冲突中。因此,新加坡不能以华族文化同化国家。另一方面,华族是华、马、印三大种族中人数最多、经济和社会地位最高、最“抱团”的一族,要让华族接受他族文化是不具操作性的。为此新加坡也不能以马族或印族文化同化国家。

在这一前提下,“文化整合”成了新加坡最现实的政治选择:在不抬高或压低任何一族文化的前提下,把多种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将这种融合命名为“新加坡文化”。短期而言,这一策略可以避免大面积种族冲突、保障政治安全;长远来看,这一策略可以逐渐弱化种族认同,消解种族边界,催生出一种独特的、有实质内核的新民族文化,如同历史上葡萄牙文化、美洲文化和非洲文化融合最终产生巴西文化一样。只是,这一目标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文化积淀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旅游文本里将“多种族文化融合”定义为“新加坡文化”的特征,更像是一幅嵌入了政治议程的“蓝图”。它把政治的远景带到了市民社会,从而唤起“共同体精神”。

进一步来看,旅游文本中“多种族融合”的话语究竟是怎样的?又是如何附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呢?

第一、是旅游文本中的“种族目录化”

新加坡官方对种族的分类为CMIO四类,[6]即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和其它种族。这种分类忽略子范畴。马来人、爪哇人、卜吉士人、萨凯人、阿拉伯人等全部归于“马来人”的大范畴下;锡克人、马来亚力人、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斯里兰卡人等全部归于“印度人”的大范畴下。CMIO如同粗线条的“目录”,把人种的丰富性进行简单化处理,把全体国民都进行归档,施政过程中就不必操作现实复杂性。

按理说,旅游业完全可以按照更细致的种族分类,开发出更丰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分众市场;也可以将巴基斯坦文化、孟加拉文化从大“印度族”目录内撤出,或将爪哇文化、阿拉伯文化从“马来族”撤出,来更好地展现曾经的“一站式亚洲”和如今的“多种族融合”的旅游地认同。但事实却是,旅游文本里的种族分类完全符合官方的CMIO结构:“新加坡是一个大国家里的小国家。很多种族群体在一起。你可以一天内看到马来婚礼,华族戏剧,或是印度舞蹈;也可以在同一家咖啡餐厅吃到中华面条、马来沙爹和印度飞饼。”[7]

在“非常新加坡”主题下,旅游局划出了“民族文化区”游览路线,景点分别为“牛车水”(华族文化)、“甘榜格南”(马来族文化)、“小印度”(印度族文化),加上市政中心文化名胜区(原殖民文化区),活脱脱就是一张CMIO目录的翻版图解。“旅游议程“客体化又具体化了历史古迹,古迹变成了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的可视形式,把它们具象和定型,不再那么模糊而抽象。”[8]通过这一系列每天经由各种媒介传达到眼前或耳边的符号,新加坡人被潜移默化地淡忘自己所属的种族子范畴、淡忘自己可能具有的复杂血统,更加理所当然地“想象”自己属于给定的“种族”:“每个人占据一个――而且只有一个――极端清楚的位置。一律整数、没有分数。”[9]

第二、是旅游文本中的“种族宗教化”

有了明晰的CMIO分类后,旅游文本要怎样体现这四个种族的“融合”呢?从事新加坡政治研究的Lily Kong等人注意到了文本里的“宗教售卖”。他们对旅游局发行的官方旅游宣传资料做了统计,发现每7份资料中,至少有4份涉及宗教内容。其中1份直接介绍宗教场所,另3份虽然介绍城市街道、文化古迹或是新加坡外岛,但这些地方的之所以富有意义,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回到了宗教场所:比如拥有宏伟的苏丹清真寺是北桥路最大的特色,小缅甸佛教庙是近打路的标志建筑等。[10]

除了宗教场所,宗教节庆也被拿来说明“多种族融合”。旅游局参与推广的一年15个新加坡节庆里,只有3个与宗教无关。其余12个节庆期间,五彩缤纷的小册子和宣传广告遍布全岛各地,游客和新加坡本地外族人都被邀请去观看宗教典礼。

旅游文本里,“宗教”符号一枝独秀。虽然印度族人中的印度教信众只占60%,虽然华族的纷繁复杂,具有佛、儒、道三教混杂的特点,在旅游文本中,“宗教”依然成为了“种族”的代言词。这是一种策略性的投靠。一来,“多元种族/文化”太过抽象,旅游文本需要诉诸一些可感可见的实物来帮助人们达成对于多种族融合的想象;二来,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其实是种族议程的命脉,宗教出了问题可以牵一发而动“种族”全身,直接危害国家安定。所以,要保持种族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宗教充当“定心丸”。旅游文本的意义一旦扩散开来,全岛“无所不在”的寺、庙、教堂就变成了沿街的“意义展览橱窗”,日日修复国民共识。

对宗教的强调,看似保障了多元种族的信仰自由,其实是用“宗教”符号化了“种族”。两者一旦划上等号,“种族”即刻变得干瘪。旅游文本催眠了大众,培养了他们的简单头脑,可以不加思考就跳跃逻辑完成对“多种族融合”的想象:仿佛只要看到多宗教的存在,甚至只要看到花花绿绿的寺、庙、教堂的存在,就算是看到种族大融合了。

第三、是旅游文本中的“宗教世俗化”

“宗教”是把双韧剑,打压它会出问题,抬高它亦有隐患。从本质而言,宗教提供了人们一种古老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在它“神圣的、层级的、神谕式的时间观念”里,世俗而水平的“民族”变得弱小空洞。[11]民众越是对神、祖先和宗族怀有敬畏之心,也将越发难以完成对“民族共同体”的想象。那么,旅游文本里宗教议程占据的显著地位,是否会影响到“多种族融合”的新加坡共同体想象呢?不妨再深入一步看旅游文本里的“宗教”。

沿着“小印度”的观光路线走,旅游文本介绍了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场所:维达帕提雅卡拉曼印度庙的特色是“色彩大胆鲜艳的神象装饰着门面,庙里放置神象的圆顶结构更是全岛最佳”;安吉利亚回教堂“建筑风格朴素”;甘榜加卜卫理公会教堂则是“按装饰艺术风格建竣”。来“小印度”参观宗教场所者“沿途可顺道试试多种清凉解渴的饮料,也少不了可口诱人的冰淇淋甜点”;在“小印度”逛街如果逛累了,“不妨入内(宗教场所)参观,远离尘嚣,小休片刻”。[12]

除了“精美讲究”的庙宇,宗教节日也是印度族宗教一大亮点。它是“小印度的庆典盛会,缤纷多姿彩,让人目不暇接。”大宝森节时,“信徒身上背负精美的半圆形木制或金属的赎罪架步行,并以锐利的钩穿刺在身上,甚至是脸或舌头”;屠妖节时,“街上张灯结彩,满是缤纷灿烂的灯饰”。[13]

通过这些文本,信徒和神灵之间私密而神圣的关系里入了外人一双双猎奇的眼睛。这些抛弃“敬畏”的文本打开了一个舞台,宗教不过是时隐时现的布景,庙宇是五颜六色的、追求视觉刺激的道具,信徒仿佛是专业演员,“以锐利的钩穿刺在身上,甚至是脸或舌头”简直是不用替身的惊险动作,边看“演出”边“顺道试试多种清凉解渴饮料”的观众们喝彩叫好才是这场“宗教秀”最大的福祉。

当“宗教”抽干了“种族”后,宗教自己也慢慢变成了一个符号、或是一个躯壳。旅游文本挖掉宗教内核,却并没有让它呈现“空心”状态。宗教成了一个意义容器,被另外填塞了实用的意义:旅游局联手国家文物保护局共同保护、修缮或建造宗教场所,“宗教场所已经变成了‘国家文化古迹’,作为人工文化制品(cultural artifacts)而呈现新意义。”[14]难怪旅游文本里,宗教场所游览被归类为“民族文化游”,去“小印度”看宗教仪式被称呼为“赴一场文化飨宴”,对寺庙的描绘也着重于建筑的风格、装潢的艺术,而不是本身――宗教场所变成了“文物”,宗教则变成了一种文化。

当宗教与文化挂钩,连接人-神的不再是“信仰”,而是“价值观”。宗教超验世界里的神谕式幻象一旦松动,民族想象共同体就会乘机“穿越同质而空洞的时间”脱颖而出。更甚之,当宗教里“神圣的、层级的”观念在人们心中失去霸权地位后,还很可能被政治意识形态浸染,成为“国家价值观”。司政李光耀就曾指示,人民的政治和经济需求交由国家管理,而人民的精神、道德和社会和谐方面的需求要由宗教负责看守。[15]这样的任务分配,使本身源自宗教的冲突转换成为怵逆宗教的罪过。神权式微后,国家权威虚席以入,挪用宗教价值观发号施令。

“现代”的融合:发展主导的文化覆盖

奉行多元种族政策的新加坡,虽然通过社会符号机制建立了多种族融合的国家认同,但不同的种族血统将作为移民永远无法祛除的约束,影响着他们“新加坡民族”认同的统一。本地政治学家Jon S. T. Quah也清醒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虽然过去新加坡没有出现种族骚乱,但不可以因此放松警惕。“像新加坡这样的多种族社会,不可能天生免疫种族骚乱,但如果能够建立源自民族自体的强烈认同来巩固已经存在的种族和谐,那么来自种族的潜在威胁就算不得根除也可以被降到最低。”[16]

打个比方,新加坡的移民及其后代就像是离开了原族“生母”的孩子,来到新加坡“养母”的怀抱开始新生活。为了让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孩子们没有口角,这个新家庭制定了和平共处的家规;但要让孩子们真正出于爱与归属融入新家庭,恐怕需要已经与生母断开脐带的孩子们忘记生母模样,而记得目前的家庭。这种“源自新加坡民族自体的强烈认同”是一种“文化覆盖”。覆盖者将潜入社会符号机制被不断强调,被覆盖者将越来越得不到符号机制的传唤,逐渐离开众人的视野,最后变成老一辈的记忆残骸、新一代的记忆空白。

新加坡要采取一种怎样的共同体意象进行覆盖呢?多种族文化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只是并置而难交汇;天生缺乏国家神话的新加坡又很难从历史里找到培育民族文化的土壤。此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的严明高效,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成为这个年轻国家最显著的自发性特色。

在“非常新加坡”主题中,“现代”是关键词之一。回顾过去,这一“现代”新加坡认同在前两个旅游主题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80年代,旅游发展局与市区重建局携手,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东方的纽约”。[17]一来,越来越多的居民从低矮的市区旧居搬去了市郊高楼组屋,市区有了更多的余地可用来建造现代商务楼、商场或酒店,城市的“高度”快速增加了;二来,城市规划注重开发水体和绿地,配合组屋区建设了开放公园,充分利用海岸线建设公共休闲区域,城市的“绿度”也增加了。“高度”和“绿度”很快成为了旅游文本包装新加坡的必用词汇,由这个两个特点组合而成的“花园城市”认同,更是成为了旅游文本里新加坡响当当的称号。在旅游文本的协助传播下,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人们心中都有个共同的记忆,“花园城市”就是新加坡理所当然的代名词。

90年代的“新加坡,新亚洲”旅游包装和旅游局的拓展工作,则是让人们记住了已经作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的又一个新头衔:“东南亚中心”。

第一,旅游文本的宣传和岛内媒体的配合,把大众注意力集合到了新加坡的“艺术与文化”议题上。旅游局主打新加坡的“艺术文化游”,要把新加坡打造成“东方的艺术中心”和“全球艺术之都”。[18]新加坡美术馆打出了“雕刻出世界”的口号,[19]借展世界著名博物馆的美术精品;亚洲文明博物馆“不仅是新加坡先民文化的展示橱窗,更能让您深入了解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文明”。在旅游文本的描述里,“跨越五千年的亚洲艺术和历史”就全在这个小岛屿的博物馆纪录里了;[20]作为新加坡地标建筑的世界级滨海艺术中心里,“当今一流的东西方歌剧、音乐剧”夜夜笙歌;作为新加坡流行与摇滚乐中心的室内体育馆里,“世界级的红星与乐队都在这里大显身手”。[21]正如Chang Tou Cheuang所言:新加坡正使用邀请著名艺术家赴新演出、举办人头攒动的大型展览会、建造一流的演出场馆等手段,来“建设一座‘亚洲文艺复兴之都’,一如西方艺术中心伦敦或纽约的‘东方版’”[22]从而树立它“东南亚中心”的地位。

第二,旅游议程本身也协助确立了新加坡“东南亚中心”的地位。旅游局以地区“龙头老大”的姿态,提出东南亚旅游一体化。“‘新亚洲’主题形象补充进了邻国的地方风情,同时告知了新加坡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显现了未来亚洲风貌。简单说来,新加坡把自己设定为地区的首府。”[23]旅游局推出了地区旅游打包行程,新加坡航空推出了东南亚地区间短途廉价航班,新加坡成了整个东南亚旅程的“大门口”。此外,新加坡旅游局和相关企业还向地区中其它国家伸出援手,扶持别国旅游事业、帮助建立景点、规划行程等,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先后成为了“受惠者”。通过旅游事业,新加坡更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东南亚拼图中最中间、也最中坚的那块马赛克。

旅游业能为塑造现代化新加坡添砖加瓦的议程没有止境。最新的旅游建设发展计划已经订到2015年,这座作为“东南亚中心”的“花园城市”,很快将在旅游业的促动和旅游文本的宣传下,成为“全球校舍”和国际水准的“医疗服务中心”。[24]2009年,两个“拉斯韦加斯风格”的内设酒店、饭店、剧院、博物院的大型在新加坡建立后,岛国将指日可待升级成为“亚洲娱乐中心”。

在旅游文本里,原本抽象的国家民族具象化了。文本介绍的绿树、高楼、酒店、剧院、现代化的商业区和住宅区,是一块块拼图,拼贴出一个现代化的景观社会。文本再用“花园城市”和 “东南亚中心”作为命名,将本来散落在岛上的景观有机地组合成了一个整体,“将偶然转化为意义”。[25]

当“地方”上的种族碰撞“整体”上的民族,两者要怎样排列组合或是一较高低,“视乎当事人在一时一地认知和掌握了怎样的一套语言”。[26]当新加坡被“现代”的新命名包裹起来时,新加坡人也被卷入其内。来自社会符号机制的话语强刺激,在每个新加坡人的头上扣下了“花园城市居民”的光环,传达一种生活在“东南亚中心”的优越感。新加坡人天天看到日新月异的城市景观,日日听到的附着在无序景观上的有序意义的解说,两者相融,浇铸出人心一幅崭新的意义地图,打开一个想象空间,具有主观性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就有了着陆点。新命名,覆盖在多种族认同之上,就成了全新的民族认同。“文化的多元,到最后让位给新的文化统一,一个众人都接受的,适合新加坡发展所需的:现代化文化。”[27]加之成功的现代化建设让新加坡的发达程度遥遥领先于包括三大种族移民的移出国在内的亚洲大部分国家,这些都汇聚成了一种推力,把三大种族移民的认同之情拱曲到移入国一地,把新加坡民族结合为――“想象的共同体”。

“传统”的融合:纠偏西化的文化挪用

最新的“非常新加坡”主题下的“两个融合”,在旅游文本一贯的“现代”的表征内容里,补充进了“传统”的关键词。在旅游局发行的各类宣传手册和相关资料里,常常可见对“现代与传统融合”的大同小异的诠释,如:“新加坡是先进而成熟的社会,同时拥有着一颗传统的亚洲灵魂”;“我看见了一个城市,当它的头已经伸向了未来,它的心还留在过去”等。推敲这些语句,不难发现,如果拆开被旅游文本黏合的“现代”与“传统”,实质上,这两个要素的地位并非是并列的:“现代”更多地被描述为这个城市的外在面貌,而“传统”则是这个民族的心脏、或是“灵魂”。

那么,“现代”的外貌与“传统”的灵魂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意义连接呢?原旅游局产品拓展部总监的Pamelia Lee在她古迹保护的工作纪录中有着对“传统”意义的进一步延伸:“现代化建设几十年来,当所有人看够了玻璃和钢筋,我们开始想回头感受只有历史建筑才能给予的最本真的感觉。”向来受外部市场驱动的旅游部门在这一阶段建设中,多了不少为本地社会和民众、尤其是下一代新加坡人的考虑,李说:“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新加坡的老建筑不止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未来几代新加坡人,他们需要透过老建筑了解民族的历史和品格。外国的元素虽然能迎合今日的时尚,但那是不会永久的;只有古迹才是真正美妙的、值得被永久景仰的。”为此,李在给政府的工作讲演中称这一段的旅游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28]顺着李的思路推演下去,所谓的“现代”的外貌里装着“传统”的灵魂,其实是使用“传统”,对过度的“现代”进行扭转或弥补;并期望在“传统”里找到一些单靠现代化无法给予的“民族的历史和品格”。

现代化建设,把新加坡这个原本蚊蝇肆虐的穷乡变成了亚洲经济典范,也让原本涣散的人心齐集起来,共同为国家骄傲。然而,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隐患:“西化”。

“西化”为新加坡社会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价值观。在新加坡社会,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个人主义”和“物质追求”之风日盛。新加坡人在政治上开始变得“软趴趴”,毫无热情,这的确解除了种族冲突的威胁;取而代之的是,新加坡人对金钱表现出过旺的热情。国家推行现代化建设,带着“5C”愿望:即要建设“有品格、有文化、有社群、有礼貌、有责任(Character, Culture, Community, Courtesy, Commitment)”的新加坡社会;[29]未料这“5C”触碰“西化”价值观的礁石而搁浅,民间应声戏仿出新版本“5C”:新加坡社会是“要现金、要公寓[30]、要信用卡、要汽车、要俱乐部会员资格(Cash,Condominium, Credit Card, Car, Club-membership)”的社会。[31]

政治,脱离了“硬碰硬”的威胁,却遭遇了被“软化”的可能。“西化”价值观缴械了国家治理,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如老人无人赡养、年轻人推迟结婚拒绝生育、男青年没有服兵役热情、女青年崇尚嫁给老外、职员不断跳槽等。总理忧心:“如果新加坡人有钱却无知、有钱却自私、有钱却冷漠,社会凝聚不了几年就会重回散乱。”[32]

解铃还需系铃人。在前二十余年中,社会符号机制的运作让“花园城市”和“东南亚中心”的城市认同植入人心;如今,也需要它再次与政治话语琴瑟合鸣,通过对各族“传统”的挪用,为现代化的新加坡找寻“亚洲的灵魂”。

在“21世纪旅游规划”里,旅游局为新加坡制定了11个主题,首要主题就是“怀旧新加坡”。本来缺乏脉络的街道、住房、商铺、包括当地的人,都被按照这一主题聚合了。每一幢历史建筑、每一个文化区,旅游局都为它们夺身定做了专门的文本资料,放置在景区最显眼的位置供人取阅。即使路人或参观者没有看到资料也无妨,每幢景点建筑上都镶嵌了“故事牌”,提醒人们建筑的意义,把无生命的建筑翻译成丰厚历史文化的载体。地方上的人、事、物,都不得不套上了旅游机制分发给它们的“符号制服”。他们不再是他们本身,而是发挥意义的景观能指。“牛车水”是“华人先驱精神的象征”,那“牛车水”的繁华就代表着华人精神从未走远;硕莪街是“了解本地华人勤劳和智慧的好去处”,硕莪街的热闹也昭示着华人的勤劳和智慧已在新加坡世代相传。

通过这种世俗的话语,时间的鸿沟被填平了。过去、现在、将来都可以被同时拼贴在一条街道或是一幢建筑上。一条叙述之线穿越过同质而空洞的时间,串起一颗颗珍珠的年代,得出了“现代与传统融合”在一时一地的结论――“新”与“旧”被理解为共时性的。新加坡人生活在这个被符号渗透了的空间里,透过旅游文本给予的“传统”,“能够将自己想成在过一种和另外一大群人的生活相互平行的生活,他们就算彼此从未谋面,但却当然是沿着一个相同的轨迹前进的”。[33]

旅游机制,用它特有的解释城市景观的权力,通过驯服国家的“景”,潜移默化地驯服国家的“人”。它对古迹的意义解说,与其说是对传统的继承,不如说是对传统的“复制”。或许正是因为传统已经丧失殆尽,它才有这个可能、才有这个权力、也才有这个必要为“死者”发言。通过这种无限的可复制性,整个新加坡被“博物馆化”了。逝去的传统遗留下它古老的威望,改头换面被挪用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威权标志。旅游符号机制覆盖全岛,意义景观无处不在,它们就像边沁笔下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一样制造着全景敞视(TotalSurveyability)的意象[34]――所有人都逃不开意义的控制――对景点的每一次参观、对旅游文本的每一次浏览,都是对权威意志的一次膜拜,都是一次修复共识的仪式。

注释:

[1] 新加坡旅游局(Singapore Tourism Board)是依照法律设置的国家旅游事业管理部门,其运营资金99%由新加坡政府提供,是一个有着官方背景的公共事业机构。它的前身是新加坡旅游发展局(Singapore Tourism Promotion Board)。1997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第二任贸工部部长杨乔治(George Yao)的主持下,新加坡旅游局完成了更名。之所以去掉了原来名称中的“发展”一词,是因为政府希望旅游局能拓展自身的角色和功能,不但要为岛国带来更多的旅行者,还要以旅游促进国家自身的规划和发展。在新加坡旅游事业中,新加坡旅游局起到了牵头与协调作用。它可以联合起国家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等单位共同为某项计划工作,也可以在大众媒体的配合下,将其旅游文本在岛内岛外进行广泛宣传。

[2] [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3] 林梁长:《欢迎来到新加坡》,《非常新加坡:新加坡旅游指南》,新加坡旅游局,2007年,第4页。

[4] 《狮城简述》,《非常新加坡:新加坡旅游指南》,新加坡旅游局,2007年,第7页。

[5]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1月版,第177页。

[6] CMIO,即Chinese,Malays,Indians,Others种族分类的官方缩写。

[7] Singapore Travel News, Singapore Tourism Promotion Board, March 1976, p6.

[8] Yeoh, B.S.A. and Kong, L.: The Notion of Pla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Nostalgia and Heritage. 转引自:T.C.Chang: “From ‘Instant Asia’ to ‘Multi-Faceted Jewel’: Urban Imaging Strategi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Urban Geography 18, No.6, 1997. pp549.

[9] 同5,第190页。

[10] Lily Kong, Brenda S.A.Yeoh: The Politics of Landscape in Singapore: Construction of “N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03, pp86.

[11] 同5,前言第9页。

[12] 《非常新加坡:小印度自由行指南》,新加坡旅游局,2005年3月,第22-25页。

[13] 同12,第20-21页。

[14] 同10,第87页。

[15] 同10,第77页。

[16] Jon S. T. Quah: “Searching for Singapore’s National Values”, Search of Singapore’s National Values, edited by Jon S.T Quah, Singapore: The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and Times Academic Press, 1990, pp91-105.

[17] Singapore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Report of the Tourism Task Force”, 1984.

[18] Singapore Tourism Promotion Board,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rts: Singapore: Global City for theArts, 1995.

[19] 新加坡博物馆、美术馆官方网站:省略.sg

[20] 《观光景点》,《非常新加坡:新加坡旅游指南》,新加坡旅游局,2007年,第23页。

[21] 《艺术之都》,《非常新加坡:新加坡旅游指南》,新加坡旅游局,2007年,第60-61页。

[22] Ooi Can Seng: “Brand Singapore: The Hub of New Asia”, Destination Branding: Creating the Unique Destination Proposition,edited by N. Morgan, A. Pritchard, and R. Pride. London: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 2004, pp251.

[23] 同22,第249页。

[24] Economic Review Committee, Sub Committee on Service Industries: “Report of Tourism Working Group”, 2002. mti.gov.sg

[25] 同5,第13页。

[26] 程美宝:《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晚清以来“广东文化”的形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6月版,第27页。

[27] Wang Gungwu: “Singapo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 Singapore: Re-engineering Success, edited by Arun Mahizhnan, Lee Tsao Yua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14.

[28] Pamelia Lee: Singapore, Tourism and Me. Singapore: Pamelia Lee Pte Ltd, 2004, pp48-51.

[29] The Straits Times, 15 July, 1996.

[30] 此处“公寓”指带有封闭式小区、私用会所和游泳池等设施的新加坡高档商品房,通常一个单元的售价至少是普通政府组屋的3倍以上,为此能够住在公寓楼,被视为是“有钱人”的标志。

[31] “Testing Times”, Asiaweek, 6 September, 1996.

[32] The Straits Times, 22 April, 1996.

新加坡游记范文第4篇

“渴”的表现之一便是为到该国公立学校读书的外国学生提供政府津贴,学生毕业后要为新加坡服务三年或以上作为回报。因此与其他国家不同,“留新”,既代表着留学新加坡,也意味着留在新加坡工作。

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便走上了“留新”之路……

3万中国留学生“出身”影响就业

据新加坡旅游局一教育服务署资料,新加坡目前有来自120多个国家的8万余名国际学生。中国是新加坡重要的生源国之一,现约有3万名中国学生在新加坡留学,且每年人数稳中有升。不过,在公立还是在私立学校留学,在就业上出现了对比鲜明的态势――

在公立大学读书的学生,几乎都会留在新加坡或为新加坡企业工作。因为在留学期间,政府会给他们政府津贴,以减少其学费负担,而作为回报,他们须在毕业后为新加坡注册公司工作3年或以上。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郭斯奕称政府这一吸引人才举措“为新加坡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能进入公立大学的学生在中国国内念书时成绩都非常好,在新加坡留学时,“都很用功,是真正来读书的”,新加坡管理大学本科生招生处高级经理林诗妮表示,这些学生,不愁找不到工作。

相比之下,没有“三年之约”,在私立院校学习的成都学生也大都表示愿意留在新加坡工作。“这几年新加坡经济呈增长势头,就业形势很好。”学生袁红秋说。但新加坡管理发展学院老师陈伟峰坦白地告诉记者,仅凭在私立学校读两年后获得的高级大专文凭,并不容易在新加坡找到好工作。因此,很多中国学生在两年后过渡到英、美、澳等国读大学本科。“拿了学士学位后再回新加坡工作的人不少。”

一个趋势在新加坡就业在中国工作

许多中国学生由于有中文的优势,在被新加坡企业录取后,往往会派回到中国,成为其开拓中国市场的“先锋”。“我曾被公司派到深圳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当初聘我也是因为我的中国背景。”留学生杨奕玲说。

许多成都学生愿意留在新加坡工作,也是看中了这一点。“如果在这里工作几年,然后被公司派回中国工作,工资肯定比国内的工资水平高。”学生曾琦说。

留学生们还表示,在新加坡工作,感觉不会受排斥。据报道,截止去年底,新加坡400多万人口中,约有80万是外国人。在去年一次民意调查中,超过七成的新加坡人对吸引外国人来新工作持赞成态度。

但需要提醒的是,找工作受经济和社会大环境影响较大。以200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例,由于经济不景气,两校当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下跌了12.2和14.4个百分点。

人才紧缺电子、金融等行业好就业

作为世界主要的石油冶炼及配送中心之一、作为世界主要的电子元件供应商和船舶制造和维修业的佼佼者、作为拥有超过130间银行的亚洲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就业的需求。

“新加坡高校和政府之间一直保持紧密的合作与联系,确保大学教育能很好地与市场的人才需求接口。”新加坡旅游局一教育服务署相关官员介绍,许多留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人才紧缺的行业,如电子、金融、资讯通信、信息科技及石油化工等行业。正因如此,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类专业、计算机专业聚集了最多的留学生。记者也从出国中介机构处了解到,在赴新留学的成都学生中,商科是最热的选择,工科次之。

未来几年服务业有数万就业机会

目前,新加坡正朝向知识型经济转型,主要的成长中产业或新兴产业也渐渐向高产值和高科技发展。在医疗保健业、教育业、旅游业、新兴技术产业(半导体与环境科技等方面)、创造性产业(艺术及娱乐方面)、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等领域,也开始产生大量的就业机会。

圣淘沙旅游学院的林讲师告诉记者,未来几年,服务业的需求也会十分旺盛。目前,新加坡和美国一集团正联合开发滨海湾综合,预计2009年开业。该讲师预计,这一娱城至少将提供3万个工作岗位。成都雅高的老师也乐观地认为新加坡正在兴建娱乐场所,未来的就业形势会更好。新加坡旅游局一教育服务署相关官员建议,在新加坡留学的学生,应多关注与他们专业相关的产业动态、行业发展趋势及新技术,这有助于提高择业分析能力。

起薪水平专科月薪1500新币,本科2000

在淡马锡理工学院,记者对成都学子做调查,他们都表示愿留在新加坡工作,月薪预期是1500~1800新币。“五所政府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薪水差不多就这个水平。”学生小竹说。据了解,私立院校毕业的学生刚毕业时起薪大概也在这个水平。

公立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起薪要高一些,一般在每月2000~2500新币左右。郭斯奕说,公立大学读完四年出来的毕业生可获得荣誉学位,工作起薪也比三年制的学生平均高出400新币。

留新工作作成为永久居民好处多

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时间后,许多人会申请成为该国永久居民,新加坡移民局也会主动向一些高端人才发出“邀请”。“我毕业后马上收到了移民厅的信,邀请我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目前我依然是中国国籍,同时也是新加坡永久居民,可以享受很多新加坡本国国民的待遇,出入境方便、能非常容易地获得进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留学、考察、工作等各类签证;永久居民的子女大学前教育费用由政府负担,父母只交极少量的学杂费。目前我的父母最近也在办理永久居民申请。”杨奕玲说。

打工:新加坡没有鼓励政策

新加坡游记范文第5篇

新加坡环球影城

这座独一无二的环球影城包含了七大主题区,都是以好莱坞卖座电影为原型设计出的精彩游乐项目,游客们在此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影片中角色所处的时代与环境。此外,游客们还可以坐上世界最高的双轨过山车,体验两辆过山车近距离擦身而过的刺激。

滨海湾金沙

位于滨海湾的新加坡金沙,被誉为世界上最贵的独立建筑物,包括土地成本在内价值约80亿新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00亿。设有、歌剧院、艺术科学博物馆等,共6大建筑系列。除了一掷千金的赌客,追逐豪华时尚的购物狂们也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最爱。而城内最有特色的,无疑是位于57楼的金沙空中花园,这座占地一公顷的空中绿洲宛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再世,站在这里,恍若登临世界之巅。

新加坡植物园

植物园坐落于克伦尼路,占地74公顷,以研究和收集热带植物、园艺花卉而著称。园内有2万多种奇异花卉和珍贵树木,可分为热带、亚热带常绿乔木、水生植物、寄生植物和沙漠植物等。其中占地约3万平方米的兰花园,有专门种植胡姬花的花圃和研究所,园内有四百多个纯种和两千多个配种的胡姬花,总数达6万多株,主要有蝴蝶兰、兜兰、石斛兰等姿彩夺目的兰花家族。

鱼尾狮公园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专程造访新加坡市区的鱼尾狮公园,与鱼尾狮拍照留念。鱼尾狮塑像的设计灵感来自《马来纪年》的记载:公元14世纪,一位印尼王子遇到风暴,漂流至此,他一登陆就看到一只神奇的野兽,随从告诉他那是一只狮子,于是他为这座岛取名狮子城。至于塑像的鱼尾造型,显然那是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影响,浮泳于层层海浪间的鱼尾狮既代表着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商港的特性,同时也象征那些南来谋生求存、刻苦耐劳的祖祖辈辈们。

旅游贴士

1、在新加坡,用食指指人,用紧握的拳头打在另一只张开的掌心上,或紧握拳头,将拇指插入食指和中指之间,均被认为是极端无礼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