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语文竞赛试题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技能竞赛;中职教育;乌托邦
一、问题的提出
1.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其滞后性
中职英语教学作为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承担着“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一是学生听说技能的培养分离,更鲜有兼顾视听说的训练;二是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分离,教学侧重知识传授,学生欠缺英语技能培养;三是评价方式落后,一考定乾坤,虽然形成性评价中的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50%,但少数课堂问答及课后作业起不到培养学生英语技能的作用。
2.应运而生且承担重任的中职英语技能竞赛
中职英语教学的滞后性只是我国中职教育滞后性的一个缩影。“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提出要“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此,广东省教育厅于2006年举办了广东省首届中职学校“商务杯”英语口语技能竞赛,此后陆续举行并不断完善此项赛事,力图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操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技能竞赛的现状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此乃中职技能竞赛的乌托邦,2011年东莞市中职学校学生英语技能竞赛就是最好的例证。公平是所有竞赛的灵魂,但此次竞赛没有灵魂。
1.2011年东莞市中职学生英语技能竞赛
(1)竞赛简介。此次竞赛由市教育局和市人力资源局联合举办,竞赛包括英文听打、主题演讲、情景描述和现场答问四个环节。英文听打就是让学生根据提示,边听一段录音,边在电脑的信息表上录入并整理出符合对话内容的信息,分值为20%;主题演讲是以I Like My Major为题目、限字(200~300英语单词)限时(3分钟,其他环节限时2分钟,提前30秒或推后10秒完成则扣分)的命题演讲,分值为20%;情景描述是现场抽1题(含4幅图片),选手根据图片内容用英语进行描述,分值为40%;现场答问是听一段英语录音后,就录音内容现场回答评委提出的两个问题,分值为20%。这四个环节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听说技能和心理素质。
(2)竞赛的形式不公。首先,听打环节出现了严重的程序错误。听打前选手应先试音后开始正式比赛。但试音时几位老师站在听打室里不能保持安静,试音两次暂停,比赛全过程指令不清,严重影响了选手的正常发挥。其次,裁判评分随意,有章不依。如主题演讲时,甲选手形象端庄大方,语音标准语调丰富;乙选手紧张局促,语音平淡语调单一,停顿了多次,但乙选手的得分比甲选手高出0.6分!现场答问时,丙选手第一个问题不能回答和第二个问题回答错误,却获13分!丁选手提前70多秒结束竞赛,得分却不低。类似的不公屡屡出现。
(3)竞赛的实质不公。本次竞赛的实质不公是各校生源素质严重不均衡。市教育局在《关于做好2011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填报志愿及录取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公办中职学校的志愿批次是第三批,民办中职学校的志愿批次是第四批,“考生应按批次顺序填报志愿”。故政策原因导致公办职校的学生素质明显地优于民办职校的学生素质。同为第三批次招生的公办职校,理工学校除两个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线为451分,其会计和商务英语专业最低录取分数线更是高达472分。而经济贸易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仅为380分。另外,在可以招收“在莞就读的本省非东莞户籍考生”的9所公办中职学校中,理工学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8分,经济贸易学校为478分,黄水职中为213分,其他六所职校则低至200分。
2.与竞赛相关的问题
(1)竞赛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广东省政府于2011年提出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研究出台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政策”。因此,此项赛事尚未有成熟的省一级“技能大赛优胜者奖励政策”。广州市教育局规定,获省赛一等奖和国赛一、二、三等奖者,可免试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就读;获省赛二、三等奖者可加分报读高职院校,同等条件者由学校优先录取。但考高职院校容易,且能去参赛的选手都是优秀的学生,故此项奖励没有吸引力,而校一级的奖励政策则鲜有所闻。此外,企业基本上不参与此项赛事。纵观近年东莞市举办的数届中职英语技能竞赛,“参与”最多的是东莞康辉国际旅行有限公司,但该公司也只是于赛后发纪念品,不接受任何获奖学生去该公司实习或工作。因此,学生参赛并获奖,所获不过是一纸证书。
(2)竞赛与实际教学脱节——以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英语教学为例。
1)我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是外研社2009年版、陈琳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基础模块)。中职英语教材编委会在该书的“致同学”中强调,“要让不同基础的同学都能学到一些有用的英语”,因此教材从26个字母学习开始,听力训练有答案备选,而市赛听打环节的听力速度是每分钟120个单词,省赛的听力速度则达到了每分钟184个单词,要听懂后记住并在电脑上准确地打出来。故该教材的难度远小于竞赛的难度。
2)现用教材强调“突出技能,为用而学”,教学也就围绕听说技能的培养和如何运用日常英语而展开。但六节课要上完十页之多的一个单元并讲完八页之多的练习,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学生在一年级时参加PETS一级考试,考前要花一两个月时间准备;二年级除商务英语专业还开设英语课程外,其他专业停修英语;到了三年级,工作的学生去实习,参加高职考试的学生就开始备战以英语知识和做题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英语教学已经跟技能培养无任何联系了。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只能于九月初在全校范围内挑选两名英语基础最好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和晚修辅导。如此训练到赛前一个月,学生离竞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就只好停修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全天候地围绕四个竞赛环节训练,直到比赛结束。虽然参赛选手的英语基本功和语言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但相对于全校其他学生而言,她们不过是“一枝独秀”。
三、中职技能竞赛的反思
没有良好激励机制、与实际教学脱节且不公平的技能竞赛,能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吗?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有完善的竞赛机制,其次要廓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搞技能竞赛,二是技能竞赛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语文竞赛试题范文第2篇
(一)群体性原则
通过教育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教育教学专项能力培养,达成教育教学过程优化,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成长,是开展本次竞赛的目的。各校要以此次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做到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档案,使每一位教师都从中受益、获得发展。
(二)衔接性原则
本次竞赛各项目分教龄段进行,时间跨度为两年。学校要结合本地本校的青年教师培养规划和本次竞赛的项目设定,制定相应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训练和竞赛活动方案。选送市级比赛的教师必须是在本地本校选拔比赛的基础上产生。
(三)导向性原则
开展市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系列竞赛是加强培本培训、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的载体,竞赛只是手段,而绝非目的。学校要以竞赛为导向,训中有赛,以赛促训,唤起广大青年教师对大练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热情,同时带动全体教师追求功夫于竞赛之外的良好工作状态。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用科学发展观设计教育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打造和谐进取的学习型团队和实用高效的校本研修机制。
三、竞赛内容及要求
(一)“两字一话”比赛
1、参赛对象
全市小学、初中、幼儿园教龄为1年的新教师。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09年6月。比赛项目为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
钢笔字、粉笔字参赛教师集中当场进行“两字”书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普通话参赛教师根据给定的文章或短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朗读。要求语言规范、语速适中、语言准确、表达流畅、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3、比赛设奖
比赛按三项总成绩排列名次,设小学、初中、幼儿园个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二)学科课程标准知识比赛
1、参赛对象
小学、初中教龄为2—5年的教师,指定学科的、符合教龄条件的老师参加。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09年12月。具体测试学科在比赛前通知。市里将统一印制相关学科的新课标知识测试卷,参赛教师集中闭卷考试,考后组织统一评卷。
3、比赛设奖
比赛设学校团体奖。以学校为单位,以该校参加测试的所有教师的总平均分(参赛教师总成绩除以参赛人数)确定该校的团体名次,设小学、初中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三)试题命制竞赛
1、参赛对象
小学、初中教龄在5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指定学科的教师。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10年上半年。具体命制的学科在比赛前通知。参赛选手统一按照要求命制试题,并以电子文本形式保存上交,具体要求以试题命制比赛试卷为准。
3、比赛设奖
比赛按学科设小学、初中个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四)解题比赛
1、参赛对象:
小学、初中教龄为5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指定学科的教师。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10年上半年。具体比赛学科在比赛前通知。比赛以集中统一、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初中教师的试题内容为中考题及新教材上所呈现的问题;小学教师的试题内容涉及相关学科教材的有关内容。比赛后统一组织阅卷、登分、汇总、评奖。
3、比赛设奖
比赛设个人奖、学科单项奖和学校团体奖。
个人奖:根据成绩确定小学、初中各学科个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学科单项奖:以学校选送的教师学科成绩的平均分确定该校该科的单项名次,设小学、初中各学科单项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学校团体奖:以学校为单位,以该校所有参赛学科的平均分之和确定该校的团体名次,设小学、初中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五)英语教师口语比赛
1、比赛对象
小学、初中教龄为2—5年的英语教师。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10年下半年。比赛环节有现场抽题朗读、现场描述和回答问题。
抽题朗读环节,小学段教师抽取初中教材内容,初中段教师抽取高中教材内容。要求语音语调正确,表达自然流畅。
现场描述环节,参赛教师抽取一幅表现某一情景的图表、图画、广告等,根据给出的说明进行口头陈述。
回答问题环节,参赛教师抽取一个题目,由一位主试对参赛者进行一对一的现场交谈。交谈内容涉及教师应该了解的相关领域的相关知识。
3、比赛设奖
比赛按三项总成绩排列名次,设小学、初中个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
(六)创新课教学设计竞赛
1、参赛对象
小学、初中、幼儿园教龄在5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相应学科的青年教师。
2、比赛安排
比赛时间定于2010年下半年。具体竞赛学科在比赛前通知。按指定课题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任务设计、指导策略、教学评价等)、板书设计等内容。.
要突出创新课要求,要在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对教学具有一定深刻、独到的理解和运用,具有一定新颖性和启发性,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3、比赛设奖
比赛按学科设小学、初中、幼儿园个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个。
四、相关说明和要求
1、这里的“农村中小学”范围界定与《*市20*-2010年农村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意见》里所指相同。
2、市里将成立市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系列竞赛活动组委会,全面负责比赛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考虑到活动项目多、历时长,在每次单项比赛前,组委会将另发详细通知。学校要根据具体要求,及时上报青年教师赴赛,确保系列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成功。
语文竞赛试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赛课结合的教学模式
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开始于2007 年,是全省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一项赛事。由于该竞赛涉面广,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本人从2007年开始将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与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尝试用赛课结合的方式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1.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简介
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开始于2007年,是由甘肃省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计算机竞赛。竞赛项目包括13个模块(见表格1),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各高校教学改革经验的学习与交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和工作提供锻炼平台。这项每年一届的赛事吸引了来自省内所有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爱好者参加。
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方式独特,试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除了开放性的两个项目外,其他项目均需在3个小时之内上机完成,分数的评定由专家组成员现场打分完成。因此对选手的要求非常高, 需要选手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以及良好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该竞赛是对参赛选手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
2. 结合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的应用系统设计(即项目03)要求学生用c语言或c++语言开发一个简单的应用系统。该项目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与决问题的能力,编程实践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对参赛队伍进行训练时,本人就要求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交流和探讨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使主体意识得到激发, 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编程实践的能力。从2008年开始,本人将这种训练参赛队员的思路运用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①任务设计:每一讲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一个趣味性很强且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该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②任务分析:当学生思考完毕后,由本人开始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确定编程解题思路,找出合适的算法,最后讲解实现该算法的c语言语法和语句。③强化实践:要求学生在理解解题思路和算法的基础上通过上机编程实践,实现问题的求解,并且在上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排错和调试代码的能力。④总结与反思:通过分组讨论,让同学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改进本组问题求解的算法,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⑤改革考试:将考试方式由笔试变为机试,以改变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观念,让学生重视平时的上机实践环节。实践证明,这种课赛结合的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真实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科竞赛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参加竞赛的同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绝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认可,感觉学完这门课后编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 结语
依托甘肃省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在我校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对于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人将集训参赛队员时所用的培训模式运用在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以赛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为选拔高水平的参赛队员奠定了基础,使得竞赛与教学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这种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语文竞赛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课 竞赛教学法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066-01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理论性严谨、实践性鲜明的学科,是引领学生树立理想、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明确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基础课程。
一 竞赛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竞赛教学法及其必要性
竞赛教学法是指在有效课时内,学生在授课教师的组织、安排、指导下,通过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完成一个完整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采取竞赛教学法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课实效性、实践性的有效方法。首先,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作用毋庸置疑,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价值观、爱国情怀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必然提高了对教师的授课要求,传统的授课方法已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竞赛教学法的可行性
教学实践证明,可以在有效的课时内和规定的教学场所内完成完整的教学竞赛。以教材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为例,参与人员组织、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竞赛,都可以在1课时(45分钟)内完成,并获得非常好的授课效果。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学生接受的形式“落地”,帮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知识竞赛准备与实施
1.知识竞赛准备
竞赛准备过程中主要有两项工作,宣传及编写试题,并下发题库。让学生通过题库的形式学习教学内容,这种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授课内容,将学习从课堂转为业余,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反馈学习效果,检验学习效率。
2.知识竞赛试题及题库
知识竞赛严格依照教学大纲设定,将教学知识与内容体现在试题中。竞赛题目分为视频题、抢答题、游戏题。其中游戏题是区别于传统试题而精心设计的竞赛题目,即要求学生面向屏幕展示的爱国主义相关名词,用口头语言进行概念性描述,但不允许说出词组中的任何一个字,另一名队员通过这种语言提示进行竞猜。竞赛题目仅是一种展现形式,题库学习的方法才是竞赛教学法中的重点,这需要教师下功夫,设计出符合教学大纲、内容丰富的题库,以实现教学目标。
3.知识竞赛实施
指导思想: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开展知识竞赛形式的课堂教育活动。
活动安排:2课时内完成,并同老师一起总结分析,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形式开展知识竞赛。
奖励设置:组队成绩为小组各成员大型课业成绩并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分值进行计算。工作人员取队员的平均成绩。
竞赛内容:竞赛用时45分钟,依次开展视频题、抢答题、游戏题竞赛。
工作小组:为保障竞赛工作的顺利进行,分别设置主持操作组、后勤保障组、计时计分组并承担相应的工作。
三 知识竞赛效果与分析
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教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落实了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热情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第一,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落实课程实效性。第二,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积极的学风。竞赛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小组为竞争对象,保障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以题库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准备竞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竞赛教学法采用形式多样的题目引导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满足了大学生青春期勇往直前、希望通过努力展现自我的心理特征。以赛促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主动性、积极性。第四,问题与反思。竞赛教学法的落脚点应在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而不是形式。竞赛教学并不是授课的全部内容,教师要充分总结,鼓励、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 结束语
竞赛教学法的应用和实践是教学相长的有效体现,在落实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体系。知识竞赛是师生互动的平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授课教师通过竞赛和试题分析的途径,指导学生学习与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展示与探索,从而落实教学大纲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谭贵.“知识竞赛”促进历史教学的探索及实践[J].教育界,2012(4)
语文竞赛试题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3.028
一、“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简介
2007年苏州市教育局为了促进教师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科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组织了全市范围内的高中英语、化学、历史;初中语文、物理、政治;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九门学科的决赛,当时比赛的名称叫做“教师解题基本功大比武”,分为预赛和决赛两轮。预、决赛分别由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室、苏州市教科院统一命题制卷组织考核,三年一个轮回。试题的内容以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及教材主干知识为核心,分值150分,内容设置比例大致为:教材中内容(含例题和习题)约占70%,高考(或中考)题约占20%,其他相关知识约占10%。2008年这项比赛正式更名为“把握学科能力竞赛”。
二、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价值和意义
1.把握学科,研究教材,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试题中,有70%的试题是教材内容(含例题和习题)。这就是说这项比赛的导向是引导教师认真地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而不是让教师去研究有关类似于竞赛一样的难题目。新教材其教材内容编写严格遵照课程标准,课后习题也不例外,包括“整理与归纳”、“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专题作业”等,其中“练习与实践”部分一般针对一个小单元进行基础性的回顾,“专题作业”涉及整个专题内容并略有提高,“回顾与总结”、“整理与归纳”则进行整个专题内容的归纳梳理。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认真研读,认真作业,使他们自觉地把这些习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利用起来,在教学的方向和难度的把握上更加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加切合教材的要求,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整个学科,也促进了教师对整个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对整个教材脉胳构建的认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遵循规律,研究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习题系统有了很大的改观,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情境化等特点,但老师们在选择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及复习阶段的练习时,还是会出现舍弃课本上重基础、重实践的教材中课后习题,转而从历年的高考题、模拟题甚至竞赛题中去寻找能力较高的相关题目,尤其是从起点年级就这样做,人为地加大习题量和难度,使一部分学生在忙碌和挫败中逐渐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情感塑造都有负面影响,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校的老师把相当多的课时花在讲评难度比较大的课外习题上,造成了教学计划无法完成的被动局面。
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在备赛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习作和研究,他们能够把这些习题资源很好地利用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予以适当的整合和改编,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随意加大学生习题的难度,研究选择学生习题的方法,不随意延缓教学进度,从本质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切实减弱学生的学业负担。
3.研究高考(中考),关注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试题中有20%的题目是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在研究课本、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近五年的高考(中考)试题,从中发现出自课本或由课本的某段文字、某句话、某道练习为背景材料编制的试题及由课本演变来的题目,关注高考题与课本间的联系和生成关系,明确高考试题在知识上是遵守课本的,但在能力的要求上是可以超出课本要求的。通过这一过程,老师们就能更加明确和熟悉新课标下的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和解答要求,以及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目标指向,让老师们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思考问题,去把握教学的起点,去科学选择与课本内容相匹配的习题,去靠拢高考命题的观念,从而让学生避免题海战术的困扰,让化学教学理性地回归到学科教育的本质上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活动的一些建议
1.要让参赛老师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自觉
对于从2007年开始举行的“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活动,老师们态度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参加”、“无所谓”逐渐转变为“符合条件的人人参加”、“认真准备后参加”,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在命题范围和难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由2007年张家港市预赛的最低四十多分,不及格多人,到2010年的最低八十多分,不及格一人来看,成绩明显提高,究其原因,行政干预、奖励措施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教研活动中积极宣传这一竞赛的价值和意义,也让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准备过程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活用课本中例题习题的案例,使老师们明确这一竞赛活动的目的,从而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行动上自觉地去研究课本及高考题,并把参赛准备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积极的做法转化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具体行动。
2.要帮助参赛老师搭建好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教师参加“把握学科能力竞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它的核心是教学效益的提高。作为教研部门有义务、有责任为老师们搭建好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在备考2010年苏州市“把握学科能力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组织了一次老师们对《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五本书上的所有习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某些题目可以有不止一种方法进行解答,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如《化学2》56页第6题:一个蓄电池两个电极的极性标志模糊不清了,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判断两个电极的极性;《化学1》58页第10题中的第(6)小题:现有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样品,请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等题。二是哪些习题教学参考资料上的答案是不正确或不妥当的,如《物质结构与性质》59页第1题;三是对某些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题目怎样进行适当的变式,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用。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达到进一步转变教材的使用理念和相互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