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5篇)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把十分之几的分数改写成一位小数。 2.初步体会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商场里的一些商品,引入小数。(小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1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部分是一位小数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知道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具有整数、自然数、小数等概念,能正确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学会讨论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把十分之几的分数改写成一位小数。

2.初步体会小数的产生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商场里的一些商品,引入小数。(小朋友们,你们在生活中会看物品的价格吗?请看屏幕。)

(设计理念:创设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带着学生从课堂中回到生活,引出小数,初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

二、新知探索

1.教学“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课件演示)

(1)师生共同探究1角=( )元,2角=( )元,教会学生把几角改成零点几元的方法。

得出结论: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例1.1元有10角。

[}][{][}][1角][1元][元=0.1元][元=0.2元][1角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

2角就是(),还可以写成(0.2)元。][}]

(2)即时练习。

把8角、1元2角、2元5角、12元2角改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呈现正确的答案。

(设计理念:把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上面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道例题写成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改写时的思考稍复杂一点。教学时指导学生把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是几点几元。避免了今后出现类似于“小数总比整数小”的认识误区。)

(3)教学一位小数的读法。

刚才我们一起遇到了这么多的小数,那你能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讲解,指名学生读一读,教师呈现读作。

(设计理念:通过以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小数,经历小数的认识过程,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2.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小数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相伴,就是在数学测量中也时刻存在。呈现课本插图,图上的李明和王芳在干什么?他们遇到什么问题了?你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吗?通过探索进一步巩固:十分之几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例2.把1米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1分米。

[{][}][1分米][1米][米=0.5米][米=0.4米][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5)米;

4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4)米。][}][}]

(设计理念:教学这部分内容不必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分米上花费过多时间。课件直接呈现课桌长5分米、宽4分米,接着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分数表示出来。把十分之五米、十分之四米分别写成0.5米、0.4米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边听边看,知道还可以这样改写。这例教学结束时组织一次即时小结,让学生说说0.5米、0.4米是什么样的分数写成的,在说的时候要抓住“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十分之几还可以写成零点几”这个关键点不放,加强对一位小数的再次感知。)

3.了解小数的各部分组成

介绍自然数、整数的定义,以及它们和小数的区分。今天学的这些数,像0.4、0.5、0.1、2.4、17.6等都是小数。介绍小数各个部分的名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师生说明0.4、2.4、17.6的整、小数部分是什么?

4.分类游戏(课件呈现)

目的:让学生把整数、小数、分数区分开来,以达到对小数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三、拓展巩固

1.把下面的数量改写成小数。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师巡视,给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表扬先进。

2.读出下面的小数,要求同位学生互相读一读,然后指名读。

(设计理念:通过即时练习,加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联系实际,应用小数

1.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你有双数学的眼睛就可以发现。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

2.师: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很久以前就开始使用小数了,你想了解有关小数的历史吗?

3.游戏:每位同学准备一套0到9及小数点的数字卡片,同桌开展摆小数游戏。

【教后反思】

课堂上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商场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的存在,超市里,商场里,饮料瓶,书,自动铅笔的标价等,再借助形象的纸币,让学生说出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小数的概念。在认识整数部分是0和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时,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对难点的突破也比较到位。

然后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学生已经理解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再借助于多媒体演示的效果,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理解了“十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升到理解、掌握、运用的高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活动具体分为两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主要研究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和不确定现象;第二学段(4~6年级)主要研究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可能性。学生在学习“统计与概率”的过程中,熟悉了它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一、小学数学“统计”教学有效性原则

(1)发展性原则。小学数学“统计”内容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统计方面提供相关指导,因此需把学生在统计上的发展看成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通过发展性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2)过程性原则。小学“统计”教学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认识统计的重要性,同时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小学统计的要求是将观念和内容相互融合统一。

(3)情境性原则。情境性指的是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数学内容化为动态的、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策略探析

(1)提供现实性的学习背景,激发学习兴趣。“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贴近儿童现实生活的情境来呈现的。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为他们的统计活动提供思维材料和活动空间,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课前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与他们相关的有趣数据(年龄、身高、喜爱的电视节目、家庭人数等),上课时就用这些数据来理解、解决平均数的实际统计含义。采用这样的策略,从学生的自身的生活题材中挖掘的材料真实而且可亲历亲为,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高涨,更能有效地丰富统计过程和概念意义的体验。

(2)唤醒自主意识,结构化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学生提供恰当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问题、生成数学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小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统计知识主要内容为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计算平均数。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统计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关注学生统计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让学生自主选择统计方式。如在统计小学三年级学生身高时,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矩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并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收集数据?”“做成统计图好还是表格好?为什么?”“如果换成别的年级,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等等,这些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处理数据的兴趣,优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加深对统计知识的认识。

(3)关注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教学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包含统计中的“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几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统计活动中,学生加强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掌握统计方法,形成统计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统计”,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①相互采访身边同学的生日在几月,在什么季节;②收集数据:学生分组记录本小组的情况;③提出问题: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比较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的生日情况呢?④分组合作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⑤展示交流。

这样的设计,学生经历了交流信息、动手收集和呈现数据的过程。学生不仅体验了活动过程,还学会了与同伴合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统计的方法,学会了从数学角度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教学反思,健全多元评价。加强教学反思,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研究水准的提升。教学反思形式多样,主要的方式通过互相听课进而探讨、发表感悟、进行反馈,进而进行反思。因此,在推进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加强对统计教学内容的重视,同时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更要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发展,促进教学反思,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小结

统计知识是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的重要内容,知识只有与积极的活动联系起来,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丰富的统计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对数学的“再创造”。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小学数学中若干科学性问题的探讨(上)[J].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1(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反思性学习;影响因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48-02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上,教师们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知识梳理和运用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还特别应重视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反思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是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倡导学生对知识内容及产生过程、思维的方法及推理的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简言之,反思性学习,就是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实践表明,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反思性学习能力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在物理实验的学习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

长期以来,学生的反思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如下两方面:第一,应试教育在人们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物理实验课的评价方式不利于物理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形成。物理实验课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实验的探究性,会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所以对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在的物理教学中,实验课常常被上成说实验,或者是演示实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初三的理化生实验操作,占30分,由自己的教师为其打分,一般升学有望的学生成绩高些,而不管实际做的怎样。这样为提高升学率,而进行的功利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形成。第二,教师的无奈。首先,物理课的课时数比较少,初二物理一周是两节课,而初三物理最多也不超过四节,做实验不如教师讲学生听进度要快一些,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的物理反思能力的形成的;其次,没有专任的物理实验教师,都是谁教谁领着学生去做,包括仪器的准备、仪器的修理都需要教师的准备,尽管知道实验对学生各种能力包括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但有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科学探究包含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如果不加以反思,就不会学习得很深入,更不会真正地“学会学习”,所以要在实验探究的各个阶段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对学生进行反思的训练,所以在科学探究中,到底应该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学生都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训练学生每一步做完以后,应进行有计划的反思引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力;思考

获重庆市政府一等奖的教育改革成果“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中,提出中小学教师有“学习研究能力、设计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五种教学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师五种教学力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教学力的任务更是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充分认识提高教师教学力的必要性

网络环境是以多媒体电脑、校园网为基础,通过DDN数据专线联结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延伸的教学资源环境(包括软硬件),这是社会发展的第五次信息革命,它不仅深刻的冲击着人类的观念和思想,更无情的改变着小数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大众数学性的数学性的教学,学生可以进入互联网查寻、浏览、思考更多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现数学不但有用而且很美的教学,作为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培养数学学习能力的教学环境:网络信息技术,会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课外数学知识,使数学教学有外延的补充,其结果必然改变教师的角色扮演与作用。教师只有提高教学力,才可能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二、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师新角色作用认识

网络环境是一种资源或教学的先进工具,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教师,与教师对学生如何利用这一工具的指导有关。小数教学中教师以何种观念为指导,用怎样的方式组织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当前,全新的教育技术手段要求教师要以新的观念去建构小数教学,个体实现三个方面的角色转变。

1.观念系统的角色转变。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是观念系统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目标观念和对数学教学的正确评价观念,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学要体现“大众数学”的教学思想,要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就要求教师教学要追求全面发展与学生独特才能相结合,面向全体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因此,网络环境下教师不只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辅导者。在教学过程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对权威(包括教师)做出科学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允许课堂内外师生智力对抗和思维撞击,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

2.能力系统的角色更新。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敢于创造性的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出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案,同时具备熟练地从网络的各种载体中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并有效使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教学能力或教学力。

3.方法系统角色的更新。网络环境下小数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利于创新学习和终生学习,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利于建立新的考核评估尺度。小数教学的重要途径现在是要充分运用好信息手段,如云课堂、微课堂、翻转课堂等等课堂教学的新形式进行教学。

三、提高小数教师教学力的思考

1.小数教师要增强个体对于数学的热爱。生活中数学的魅力无处不在,教师要提高教学力,就需要不断地发现数学的魅力。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不断充实和挖掘数学中新奇有趣的事实和现象,让课堂教学呈现出数学的奇妙,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真正地喜爱数学这门学科。如教师对于“比”的数学知识教学,自身需要认识“黄金比”的美之所在,懂得利用“黄金比”这一规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世界,揭示周围事物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体悟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博大精深。再如教学“因数和倍数”时,教师个人要有“完美数”的认识,认识到原来看似很平凡的一个数,其中却隐藏着的许多奥秘,让自已觉得数学特别有意思。所以,小数教师提高教学力,功夫在课外。事实上,小数教师积极搜集与阅读相关的数学读物,不断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宝库,知道小数虽然姓“小”,但在“大数学”中有其生机和活力,有自身的魅力。

2.小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实践中提高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是课堂教学中的现场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中观察学生反应,观察学生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策略;二是课后反思一节课的得失,好好回忆整节课的过程,给自己打打问号――课堂气氛怎么样?学生回答问题是否积极?老师言语是否嗦?学生有什么收获?等等。教师提高教学力,基本功是前提,但不断的反思总结、不断地钻研是关键。自我反思是自我否定的起点,同时又是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起点,反思可以帮助教师走出冲动,批判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5篇

一、倡导情境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那么,对于枯燥的计算教学,如果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激情,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新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减法”时,我想,如果有学生不仅在课中能主动参与学习,课后仍能自觉地继续做多位数减法的题目,把枯燥的数学玩起来,那么学生爱数学的情感就会淋漓尽致地展现无疑,做数学的意识也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能够充分熟悉教材,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又得找准计算课怎样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认识到这些,对我们思考该创设怎样的情境会起到很大的帮助。那么这节课我们可以结合五年级的“数字黑洞”设计这样一个情境:课件出示大头儿子将要带密码箱参加夏令营的画面,随之产生一个问题:“万一我把密码忘了,怎么办?该设计什么密码好呢?”此时,小头爸爸说:“我们玩个游戏吧,做完游戏,你就知道设计什么密码好了,即使忘记,也能很快的找到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真有这么神奇吗?蠢蠢欲动地进入探究规律的学习中去。

这一设计,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其主动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再加以适时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为这节枯燥的计算课增添了活力。

二、实现“动”态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要实现学生自觉主动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地“动”起来。

计算教学中,技能目标是让学生能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正确地计算。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所关心的往往只是最终的答案正确与否,而忽视了学生错误的原因。为此,我们在新授课时多留些时间让学生 “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真正使课堂“动”起来,在接触新知识时就将错误的病根解决。

例如在教学“简单小数加减法”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加减法,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之前可以让学生先练习整数的加减法,再独立尝试新知,交流算法分析算理,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一部分做错的同学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然后进行巩固反馈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与区别,最终归纳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通过提升练习得以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如此,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眼、口、手、脑的并用,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尝试、观察、探索、验证等活动过程,发展了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会“做”计算题。只有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才会“活”起来,数学知识才会变得简单,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追求反思学习

人类的成长与进步在于不断的反思进取。数学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下去。同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就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会主动学习数学,沟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