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缘分就像一只老猫,是什么。让两个人走到一起?一起停下来?一起花上几秒钟彼此注视片刻?
在哥本哈根的丹麦王宫里,腓烈特王子三岁时,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一对来自苏格兰的夫妇生下了一个女孩,她叫玛丽。从丹麦到澳大利亚,相距半个地球:当腓烈特开始接受如何当一个合格王子的教育时,玛丽开始进入爱做梦的少女季节,她对着镜子削苹果,偷穿妈妈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小公主,等待着心爱王子的到来。玛丽从澳洲大陆搬家到了澳洲南边的塔斯马尼亚岛上,他们的距离又增加了几百公里:当腓烈特长成一名翩翩美男子,开始了自己换女朋友跟换跑车一样勤快、被人称之为“花花王子”的风流生活时,玛丽早就忘记了自己想当一名王妃的愿望。她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兽医。
腓烈特王子和灰姑娘玛丽的距离,远得就像一名王子和一名兽医那么远;当腓烈特渐渐成为一个称职的王子,担当起王国赋予他的各种职责,在丹麦全部三个军种服过役,在丹麦海军的特种部队得到相当高的军衔时,玛丽离开塔斯马尼亚岛来到墨尔本,在一家国际广告公司担任体育方面的工作,他们的距离还是没有缩短。却有了一些共同点:腓烈特和所有王子一样,是个坚定的体育爱好者,而此时的玛丽,由于工作也开始迷上了曲棍球,迷上了游泳。
时间来到了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腓烈特和他的兄弟们来到了悉尼。而玛丽为负责体育广告的工作,也从墨尔本来到了悉尼。他俩各自随着自己的一群朋友一同来到一家叫“SLIP INN”的酒吧的同一个吧台前,他们之间的距离仅剩下短短的20厘米!
恋爱给予的最大的幸福,就是与爱人初次的握手――司汤达
相遇是最美的,却可遇而不可求。电影《卡萨不兰卡》里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里有那么多酒吧!却走进了我这一间。”
是因为当时的天气吗?或者是招待的一个微笑?还是酒吧里放的一首温暖动人的情歌?
就如同你永远都猜不到你们会因为什么而相遇,是一本书,一杯酒,还是别的什么?
在悉尼的“SLIP INN”酒吧里,腓烈特和他的兄弟们高谈阔论,吸引了邻座一群热情奔放的澳大利亚年轻女郎,她们并不知道在座的是王子,而这群姑娘中就有美丽的唐纳森・玛丽,于是两桌并一桌,聊起天来。
酒吧里,所有的年轻男女显得相当“豪放”,话题也有点“粗俗”。谈着谈着,大家开始激烈地争吵起来,气氛一度相当紧张,而争论的焦点居然是:男人到底是有胸毛显得性感一些,还是没有胸毛显得性感一些。最后,一个名叫塔娜瓦斯基的姑娘建议说,争吵解决不了问题,不如摸摸对面的男人的胸,看是长胸毛的男人胸膛性感,还是不长胸毛的男人胸膛性感!正好腓烈特和尼古拉斯两位王子穿着敞胸的衬衣,所以姑娘们挨个轻触两位王子的胸膛,并审议打分,结果包括玛丽在内所有的姑娘都一致认为,胸部光滑的腓烈特比乔基姆性感!
更有意思的是,唐纳森与腓烈特很快就找到了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一一爱马,爱运动,爱探险,并且一见钟情!
从这天以后,两人开始了三年漫长的恋爱。悉尼奥运会一年后,玛丽辞职迁居哥本哈根,租了一套月租7000美元的公寓。这套公寓离王宫不远,她还谋得了哥本哈根微软公司的一份工作。在工作之余。唐纳森学习丹麦语,了解丹麦的文化,并且开始穿丹麦知名的服装。总之,她开始学着了解和热爱丹麦。
从胸毛到丹麦语,从酒吧里的男孩到王宫里的丹麦王子,这一切都如同后来哥本哈根主教埃里克・斯文森在他们婚礼上说的那样。“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事物像童话故事一样简单。”
或许是相信童话就在人间的原因吧,如今,那间他们邂逅的小酒吧推出两人为主题的四种口味鸡尾酒,酒吧里每天总是宾客如云,不少人也想来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上其它国家的王子或公主,成就一段王室姻缘。
如果被人问起,为什么要爱他的话,除了回答“那是因为他就是他,我就是我”以外什么也说不出来。――蒙田
为什么大家都希望灰姑娘得到幸福,都替那双玻璃鞋怎么还没轮到灰姑娘而着急?也许我们都认为。在恋爱时,无论你是王子还是灰姑娘,都得给爱情让路!
。
好莱坞曾根据腓烈特和玛丽的故事为蓝本,拍摄了一部电影一一《王子与我》:“丹麦的王室继承人”一一爱德华王子,而佩吉・摩根是一位立志要成为医生而有抱负的美国女孩。在一个电视广告的错误诱导下,爱德华王子化名为“埃迪”,和忠实的家臣索尔以普通的身份来到美国。走进了佩吉就读的学校。跨越了半个地球,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青春男女邂逅了,虽然他们初次会面的情形并不十分愉快,但这只不过是爱情红娘开的一个小玩笑而已……爱情的不期而遇,打乱了佩吉原有的生活步调。他们面临着两难选择:爱德华王子注定要回到丹麦成为一国之王,佩吉能够放弃自己毕生的理想过“王子与公主的幸福生活”吗?
然而,腓烈特和玛丽的爱情,比起电影充满了更多的变故。门当户对。对于王室婚姻来说,是头等重要的,更何况,玛丽对于丹麦王室来说,还是一个外国灰姑娘!
玛丽开始努力学习丹麦语、丹麦历史和王室礼节。即使是王子的爱人,玛丽行事也异常低调,从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当时,丹麦的媒体称玛丽为“澳大利亚神秘女郎”。但同时,她却很陕就获得了丹麦民众的认可与支持。因为她表现低调,与民众很容易相处,都认为,这位澳大利亚来的“灰姑娘”可以母仪丹麦天下。
玛丽的努力终于得到丹麦王室的认可,正式觐见了丹麦的玛格丽特女王。而女王也终于透露将会批准儿子弗里德里克・腓烈特同澳大利亚平民女的婚姻,并且同时宣布弗里德里克将继承丹麦王位。
爱情只有一个法则,那就是让爱着的人幸福――司汤达
给她一场难忘的婚礼吧!
皇家婚礼,那是许多女孩的梦想。
在腓烈特与玛丽的盛大婚礼之前,丹麦举办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首先上演的是澳大利亚帆船队与丹麦北欧海盗队在哥本哈根湾的一场较量,而腓烈特和玛丽分别代表各自的国家出战,而结果是玛丽帮助澳大利亚船队击败了丈夫弗里德里克亲王率领的丹麦海盗队。
婚礼上,这对新人乘着敞篷马车接受丹麦民众的欢呼和祝福。王子一身戎装,新娘穿着一袭简单的象牙色拖地长裙,蒙着面纱。
玛丽成了第一位成为欧洲君主制国家王妃的澳大利亚人。她手中捧着舌瓣花点缀的白色玫瑰花束和夹杂着浆果的澳大利亚桉树叶,在父亲的陪伴下走上教堂的走廊。腓烈特站在那里,他显然是被这一时刻深深打动了,他微笑着拭去脸上的眼泪,等候他的新娘的到来。
在新人交换誓约后,主教说,“你可以吻新娘了”。这对新人坐着马车经过市中心的街道时,新娘在王储的脸颊上吻了一下,赢得了围观人群的鼓掌和欢呼。
麦王同学会范文第2篇
《麦兜・菠萝油王子》是动画电影《麦兜故事》的续集,典型的港式励志寓言。《麦兜故事》电影的大获成功(2001年圣诞《麦兜故事》在香港上映,10天票房就超过了千万港元,把同期上映的宫崎骏动画大片《千与千寻》甩在后面),使得编剧谢立文、麦家碧以及导演袁建滔大受鼓舞。在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麦兜第二集《麦兜・菠萝油王子》应运而生。这一部电影依然围绕着麦兜展开,但不同的是这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小孩第一次公开了他的身世:原来他的亲生父亲麦炳就是传说中的“菠萝油王子”。
故事梗概
随着城市发展,麦兜住的旧区大角咀也卷入了拆迁漩涡。不过无忧无虑的麦兜从来不会去考虑拆迁对他意味着什么。春田花花幼稚园又开学了,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春田花花幼稚园也加入了很多令人捧腹的新课程:学习耍赖、诈死等,呆呆笨笨的麦兜学习新课程时仍然懵懵懂懂,还有一个改不掉的毛病――抖脚,这让麦太颇费心思。麦太在樟木头买了块墓地,她幻想死后的美好生活,不用为了生活忙碌,每天对着大海吹海风。时光飞逝,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麦兜的父亲麦炳的菠萝油王子的时代。菠萝油王子跟随着师傅出行,不料遇到了一连串怪事,王子不再是王子,有人变成了他的样子回去当了王子。浑浑噩噩的“菠萝油”认识了玉莲――以后的麦太,过着平平凡凡、庸庸碌碌的生活,只是在夜里,“菠萝油”偶然会想起他的王国,眼里便呛满泪花。玉莲怀孕了,“菠萝油”重遇了以前送披萨饼的龟仔、一起出行的师傅,他们决定回去复国了。于是“菠萝油”告别了玉莲,告诉她如果听不到一个王子复国的消息,那就永远忘了他……电影的最后,“拆迁办”在拆到麦兜他们家附近时解散了,麦太被麦兜感化,将预定的墓地顶让给了别人,她选择了随遇而安,活在当下。爸爸麦炳走到了悬崖的尽头――他是否完成复国的梦想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碌碌无为的他选择了面对挑战,重要的是他从此确实消失在麦太和麦兜的生活里。麦兜被认为是恶习的抖脚在后来改写了音乐历史――麦兜成为第一个用脚指挥的音乐家,和马友友同台演绎“巴赫”。
情景再现一
情景:
麦太给麦兜讲故事,她讲的故事都很简单,开头之后就是结尾,听得麦兜很不耐烦,反复对妈妈说:“妈妈,不如讲《哈利・波特》吧!”
台词:
从前有一个小王子,他呆呆的。有一天,他变成了一个大叔。
影片片段解读:
这是麦太在详细讲述菠萝油王子的故事之前的一段。她省略了故事中间的过程,只剩下开头和结尾。这看似好无厘头,但在看过整部影片之后,却能够戳中很多人的泪点。从一个高贵的王子到一个潦倒的大叔,中间的过程很长也很短暂,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时间在分秒地流逝,可又有多少人把握住了呢?多少人生活着,都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直到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大叔”,才发现原来自己一事无成,“呆呆”地过了一生。
情景再现二
情景:
麦兜遗传了麦炳喜欢抖脚的习惯,麦太屡次纠正,甚至带他去看医生也不能使他戒掉,一有空闲的时候,他就会抖脚。
台词:
至于我抖脚这事,我也不知该怎样解释。当我不太想走动,但又不想愣在那儿时,我就会抖脚……在无风的日子,树上的叶子,地下的果子,枯叶,花瓣,蝴蝶翅膀上一粒粒阳光、一粒粒影子,大家都抖着,抖着抖着……像跳舞一样,看见人家在抖,我也抖……其实,我没有哪儿想去,我只不过好喜欢现在这样子。
麦王同学会范文第3篇
麦克白,一个老皇帝得的弟弟,他出兵打仗,立下了大功,取下敌人的头示众,因此获得了奖赏,在回去的路上听信了三个巫婆的话,刺杀了哥哥,自己当上了皇帝。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麦克白读后感,请您阅读。
麦克白读后感1麦克白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苏格兰民族英雄,得胜归来.和大将班柯在途中路遇三个女巫,女巫预言了麦克白将会成为苏格兰的国王,隐藏的野心被挑旺起来.他在妻子的煽动下杀死了国王邓肯.篡位之后,麦克白感到内心极度的恐惧,为了保住王位,他杀死了班柯,并开始疯狂的滥杀无辜,最后被麦克达夫杀死。他的妻子也因为无法承受杀人后的恐惧自杀了。
读《麦克白》,你会发现杀死国王邓肯后,麦克白和妻人失去的都是睡眠,他们无法入睡。从杀人那刻起,荣誉和美德已不存在,麦克白永远失去了“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那日常的死亡,疲劳者的沐浴,受伤心灵的油膏,大自然最丰盛的菜肴,生命盛筵上主要的营养”。我引一段老师在讲这部悲剧的一段话“拥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是拥有人生(包括现世与彼岸世界)真正的意义;正常、甜蜜的睡眠,就代表了正常的,宁静的秩序,它包含着人与神之间和谐的关系、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一种既属世又指向超验世界的永生的秩序。当麦克白向邓肯举起屠刀,从世俗层面来说,作为臣子他打破了君臣秩序,作为亲属他蔑视了血缘关系与起码的人伦,作为国家的保卫者他公然破坏国家作为政治统一体的秩序;然而,从更本质的真理意义上说,当他以欲望为主宰破坏了作为一个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的同时,也破坏了他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破坏了他与神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破坏了他整个生命的正常健康的秩序。当这样一种秩序被破坏以后,他所有的世俗生活中的美好内容都被扭曲,他在‘死亡的睡眠’中的美好盼望永远落空,他内心的宁静也永远消失了---一句话,他杀死了自己的‘睡眠’”。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后一部悲剧,也是最优秀的悲剧之一。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到最后的《麦克白》,从宣扬和肯定人文主义精神到最后开始批判和反思人文主义,莎士比亚的思想有了相当大的转变。他深刻洞见到人文主义带来的以世俗欲望满足为主要内容,极端自我中心,功利主义,一切从自己出发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恶果。《麦克白》就是一个向人们展示个人欲望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导致罪恶、导致毁灭的故事。引以为鉴,必竟,谁都不想杀死自己的睡眠,谁都想有个正常,甜蜜的睡眠。
麦克白读后感2“我为什么要学那些罗马人的傻样子,死在自己的剑上呢?我的剑应该是为杀敌而用的。”这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任务麦克白所说的话。在《麦克白》这篇戏剧中,麦克白从一个忠心耿耿和屡建奇功的将军变为残酷的暴君,最后被打败。这一蜕变过程无不吸引着我,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给我带来得是悲伤和思考。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时期,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达到作为神学和经学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等观点不断被提出,许多优秀作品不断出现。《麦克白》就在这样的时代诞生的。读过《麦克白》之后,不禁发出疑问:是什么让麦克白从一位忠心的臣子变成参保的君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周围的人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女巫的出现以及预言燃起了麦克白对权利的渴望。他决定刺杀邓肯国王是,他内心是挣扎的,但是他的妻子却一昧的教唆他去做这件不义之事。妻子的支持让他决定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麦克白开始了他的杀人之路。一个人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人不肯每时每刻都头脑清晰,会迷茫会挣扎。此时,需要的是身边的人给予帮助,而不是需要一个把自己推进火海的人。除此之外,还有的是内在原因,面对权利的诱惑,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坚定。麦克白原本是一位屡获奇功的将军,而面对权利和他人的教唆时却不能坚定自己的内心。他挣扎过,迷茫过,害怕过,但正义的曙光并不能将他照耀,将他唤醒。从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忠心的将军,多了一个残忍的暴君。《麦克白》本身就是一部戏剧,许多人也许都喜欢通过舞台了解其中的悲哀。但我更喜欢感受字里行间的那种气息,那种悲伤,挣扎,黑暗的气息……
该剧大胆批评了封建制度的残暴黑暗,以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值得让我们学习。社会的进步思想也需要不断更新。封建的旧思想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作品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说的一点也不错,通过这个作品让我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笼罩,光明的渴望。看完这部剧,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人可以有欲望,但却不能膨胀。一个人的野心会蒙蔽人性的双眼,终将导致一个人的灭亡。足够大的野心甚至可以毁灭世界,我们所能做的是在欲望面前把握尺寸,控制住自己。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冲破黑暗的决心。封建制度对于人们的毒害是十分的严重,它是一根插在社会心脏的一颗毒刺。只有忍痛拔去,才有以后的复原。《麦克白》这部戏剧让后来的人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封建社会的状况,给现代的人们一个重要的借鉴。
忽然想起纪伯伦曾说过一句话:“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应该控制自身的欲望,不忘初心,不让野心控制住我们。我们要做的是使世界少一个坠入深渊的麦克白。
麦克白读后感3一般公认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是:《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和《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最杰出的乃至文艺复兴时期最突出的四部悲剧,这一直被认为是悲剧的圭臬。
在读莎士比亚时,我常会产生疑窦:在那样铺陈华丽的文体与句子下,我很难相信我是在阅读悲剧。也许是对于悲剧的认识不同,我认为的悲剧,总是如索福克勒斯那样的具有崇高而严肃的特征的文体。莎士比亚华丽得近于煊赫的文体对于悲剧本身的影响,我心中无数。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之所以对《麦克白》更为看重,也许是因为其更为“纯粹”的具有悲剧性。
《麦克白》中悲剧的产生,虽依赖于麦克白本人的野心与其妻子恶毒的怂恿,但更多却体现了天命的因素。这种悲剧被确认为宿命的方式,带着更浓郁的古希腊悲剧色彩。
古希腊的悲剧,一般造成其原因是并非个人的主观错误或客观情况的干扰,而是天命的不公。如《俄狄浦斯王》,他完全受控于残酷的命运,无论如何挣扎,最终还是陷入了命运的泥淖。于是乎,主角的伟大与命运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更广义的无奈与无力,是悲剧拥有了直指命运的崇高性。而麦克白的野心,也来自于仙女的怂恿。而仙女们也仅此开了狡黠近于恶毒的玩笑,其实这也就是戏剧性的天命。
麦克白最终还是死去了。他的死亡具有着的社会意义,是传达了莎士比亚厌恶将军拥权杀王这样的犯上之举的思维。但这样的主题比于麦克白具有希腊精神的纯洁高尚悲剧思想,显然比较浅薄。我重复读《麦克白》,为这个邪恶的主人公而悲哀,一如希腊悲剧中那些纯粹的悲剧主角。他们的毁灭,并非由于他们的不杰出,而仅仅是,那些将他们玩于股掌之上的命运。
麦克白读后感4《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人性与欲望的演绎,是一部揭露和鞭挞野心的悲剧。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要做王。
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神经失常而自杀,对他也是一大刺激。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麦克白》的成功之处有三:其一,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心理描写真实而细腻。在莎士比亚的笔下,麦克白由一个高贵前途无量的英雄人物,在野心与权力的诱惑下变成了一个举国声讨的历史罪人,展现出了麦克白形象的特殊悲剧性。女巫的预言、妻子的怂恿、野心的驱使使麦克白走上了弑君的邪途,坐上王位后,权势的贪恋使其人性彻底泯灭,不仅杀害了侍卫,就连班柯和麦克德夫的家人也惨遭毒手。可见麦克白的悲剧是由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剧本中作者通过大胆而文艺的言语表达深刻的展现了人物的心理。
“坚固结实的大地啊,不要听见我的脚步声音是向什么地方去的,我怕路上的砖石会泄露了我的行踪,把黑夜中一派阴森可怕的气氛破坏了。”文中的这一句就深刻形象的写出了麦克白内心的挣扎与恐惧。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其二,艺术风格别具一格,悲喜的有机结合。《麦克白》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悲喜结合起来,在情节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的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蕴意得以升华。例如“看门人”那一场中就有鲜明的体现。“谁在那儿?哼!一定是什么英国的裁缝,他身前给人做条法国裤还要偷材料,所以到了这里来。进来吧,裁缝;你可以在这烧你的烙铁。。。。。。。”这一门房的话出现在麦克白弑君之后,在这样恐怖黑暗的时刻,不明就里的门房说出这话无疑给这紧张阴森的气氛增加了一些缓和轻松之气,使悲剧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使其气氛不致于过分凝重,缓和读者的情绪。其三,充分运用意象,深刻揭露主题。《麦克白》中的“黑暗”、“鲜血”、“不合身的衣衫”等意象,它们具体形象,含蕴深远,最大限度的表达了作者的意念和思绪。但剧中的意象大多以对立组合的形式出现,比如“婴儿”与“母亲”、“血”与“水”、“黑暗”与“光明”等。“黑暗”与“光明”的冲突有力地反映了那个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斗争。剧中的麦克白夫妇为代表的“黑暗”和正义的“光明”的冲突,就象征着封建制度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冲突。反映出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作品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说得一点也不错,通过这部作品我就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黑暗的笼罩,光明的渴望。看完这本剧,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人的可以有欲望,但却不能膨胀。一个人的野心会蒙蔽人性的双眼,终将导致一个人的灭亡。
麦克白读后感5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麦克白》讲述的是主人公麦克白从忠臣到暴君的转变以及他堕落与毁灭的故事。
人们常说,麦克白是一个十足的恶人——弑君、篡位、凶残、暴虐、嗜杀……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如果你们翻开《麦克白》的剧本细细阅读一下,会发现真相其实不然,麦克白最初的时候是一名骁勇善战且赤胆忠心的苏格兰大将,曾几乎凭一己之力平定了一场叛乱。
麦克白是苏格兰王室,国王邓肯的表弟。身为王室贵族,麦克白自然不免有一些觊觎王位的念头。但是,这只是一个潜伏于内心深处的一点点野心,或许连麦克白自己都不知道。
每个潜藏的野心都会因某种外在的因素而一触而发。真正触发麦克白这种念头的,则是那次在荒原他和另一员大将班柯与三个女巫的邂逅。三个女巫对麦克白说:“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她们又对班柯说:“祝福!祝福!祝福!比麦克白低微,可是你的地位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然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本来麦克白不相信鬼神,对这些话语只会付诸一笑,可是,偏偏一场巧合激发了麦克白的野心。麦克白刚刚转身,便看见一个大臣骑马飞驰而来,告诉他考特爵士通敌叛国,已经被邓肯王斩杀。大臣告诉他,国王因他战功赫赫而将考特爵士转封给了他,而且国王晚上将去他家住宿。麦克白很高兴,与此同时他也觉得似乎那些女巫的预言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自己真的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君王。一个潜藏的野心浮上了表面,麦克白也从此走出了他从忠臣到暴君的第一步。
麦王同学会范文第4篇
2012年6月14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飞抵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进行国事访问,72岁的女王携全体王室成员,亲自到机场迎接。古稀之年的玛格丽特二世身着天蓝色的长款风衣,搭配同色系的丝绒帽子,戴着灰色手套,优雅端庄。
玛格丽特二世曾于1979年访华,了解她的中国读者知道,除尊贵女王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艺术家。
丹麦人的希望之光
1940年4月,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踏进丹麦,这个小小岛国的人民陷入了绝境。就在此时,首都哥本哈根的爱玛莲堡宫里,国王腓特烈九世和王后英格丽特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取名玛格丽特,正是一种花的名字——雏菊。雏期持久,能盛放一个夏天;在领土被侵占的黑暗日子里,玛格丽特的出生是许多丹麦人的希望之光。国王夫妇最爱把小玛格丽特放在婴儿车中,在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散步,以此表示对德国法西斯的轻蔑,鼓舞士气。
1953年,由于腓特烈九世没有男性子嗣,丹麦修改了继承法案,允许女性继承王位。就这样,长女玛格丽特成为女王储。国王和王后请来英国和法国的家庭教师,13岁的小姑娘便开始接受严格而优质的教育。完成基础教育后,玛格丽特辗转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丹麦排名第二的奥胡斯大学、法国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的前身)、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修读了政治学、经济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在语言方面,玛格丽特更是有天分。除母语丹麦语外,她能熟练地使用英语、瑞典语、德语,包括后来她丈夫的母语——法语。她还曾在丹麦军队服役,专门学习军事相关知识。
1972年1月14日,腓特烈九世因为心脏病去世,玛格丽特正式登基,此后的40年间,她一直尽力扮演好自己的政治角色;另一方面,她多年来未曾改变的,还有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用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
在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的宫殿里,女王玛格丽特二世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个下午来到刺绣工作室,那是父亲腓特烈九世送给她的结婚礼物。工作室窗前的格子里,摆放着玛格丽特二世本人设计的玻璃器皿,其亲手缝制的刺绣垫子也散放在沙发上。她戴着眼镜,穿针引线,一个人沉浸在针织的世界里。她喜欢在正方形的靠垫上绣出一个圆形,里面填满大朵大朵颜色鲜艳的花,再配上几片深绿的叶子,看上去很像中国的水彩画。“无论针织还是缝纫,看着一件作品在手中完成,并知道它何时派上用场,让我非常开心。”她说。
玛格丽特二世对艺术的兴趣源自幼年时期,不过那时她最喜欢的不是刺绣,而是素描。她在心爱的画架前,总是一坐就是一天,后来还学习了油画、水彩画等。登基之后,但凡没有活动的宁静夜晚,她也会立即躲进画室,继续潜心创作。曾经,玛格丽特二世在阅读英国作家托尔金的小说《指环王》时,被书中的人物和景色吸引,便按心中所想作画并寄给托尔金,立即得到了对方的赏识。1977年,玛格丽特二世的画作为插图,出现在该作品的丹麦文译本中,低调的她还用了笔名。
初次成功让玛格丽特二世增添了信心,此后,她开始应邀设计邮票、圣诞贺卡和银器图案,还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设计服装,1988年开始也陆续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今年1月,为庆祝自己登基40周年,丹麦女王在哥本哈根著名的方舟现代博物馆举办了大型油画展览“颜色的精华”,共展出数百幅自己的画作和剪纸作品。
由于曾学过考古学,玛格丽特二世还是伦敦古物学会的成员,曾到英国、埃及等地进行考古研究,对中国的古代艺术更是着迷。1979年秋访华时,她在抵达北京的当天下午便不顾旅行的疲累,和丈夫一起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琉璃厂、荣宝斋。当她看到一幅幅名贵的中国古代诗画作品和精美的瓷器时,赞不绝口。一幅宋朝绢本丝品团扇画吸引了女王,鉴赏时她不由惊叹:“看!这是中国的扇子!”
而女王的艺术作品,也曾数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女王为安徒生童话作品《野天鹅》的同名电影创作了43件蝶古巴特艺术品(拼贴装饰品)和11套人物服装,随着电影的播出呈现在大家眼前。
对于女王的艺术才华,丹麦人民深以为傲,在他们看来,玛格丽特二世的智慧与美貌并重,充满创造力和革新精神,是整个国家的荣耀。女王则认为,艺术正是她能在君王职位上尽责的力量来源。“艺术让我的生活、做女王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如果不能用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表达自己,不能运用我时常迸发的灵感,我会觉得为生活充电很难。”她说。
女王的才华在处理国家事务中也有体现。比如每年,她都要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新年祝词。对于这种特殊演讲稿,文字要求很高,女王都是亲自起草和修改。就像美国人喜欢说“上帝保佑美国”一样,她每年都会说“上帝保护丹麦”,言语间突显自己的风格,让民众觉得十分温暖和亲切。
童话般的爱情
作为童话王国的元首,女王也有童话般的爱情:早在还是公主时,玛格丽特便已声明,将来一定要为爱情而结婚。1965年,年轻美丽的她在伦敦参加朋友的晚宴时,遇到了法国外交官亨里克。亨里克也是多才多艺的人。他擅长骑马、驾帆船、打网球、滑雪等运动,钢琴弹得很棒,在雕刻、写诗方面也颇具才能,还喜欢下厨烧菜。
麦王同学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麦克白》;悲剧;人性;毁灭
一、关于莎士比亚和《麦克白》的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可以当做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在他幼年时期, 伦敦城里一些著名的剧团每年都来当地演出, 引起了幼年的莎士比亚对戏剧的爱好。他进过文法学校, 接触到古罗马的诗歌和戏剧, 后因家庭破产, 辍学谋生。1585 年他来到了伦敦, 先在剧院里打杂, 为看戏的绅士们看马,后来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有了接触各阶层人士的机会, 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后来,他参加编剧的工作。在此期间, 他又结识了一些青年新贵族和大学生,扩大了他的生活经验, 使他进一步接触到古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杰出的剧作打下了基础。莎士比亚的编剧工作从改编旧剧开始。自1590年起到1612年为止的20多年中, 他一共完成叙事长诗2部、十四行诗1卷154首、戏剧37部,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
《麦克白》写于1606年,是莎士比亚创作后期的一部悲剧, 取材于贺林谢德的《编年史》。原书中的麦克白是11世纪苏格兰的一位王亲贵族和名将, 由于受到野心的驱使和女巫预言的煽动,将国王邓肯谋杀。篡位之后,麦克白受到内心极度恐惧和疑虑的折磨, 但为保住王位他实行暴政, 滥杀无辜,成为疯狂残忍的暴君,最后被邓肯之子马尔康率领的讨伐之军消灭。莎士比亚在创作《麦克白》的过程中,对《编年史》中的记载作了较大的改动:把年轻的邓肯改为年老仁慈的君主,让国王在毫无提防的睡梦中被杀害,把班柯描写为天性善良、诚实的大将,以突出麦克白的阴险狡诈和残忍,而原书中的班柯是同谋犯。
二、麦克白的人物分析
麦克白是个英勇的战士,除了拥有贵族、爵士等显赫的地位外,更受尽所有人的尊重, 这其中包括苏格兰的国王邓肯。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只为实现女巫的预言――“未来的君主”,在如此受宠的时候, 麦克白挥起了屠刀, 一手打破了和平,掀起了血腥。麦克白并不是个奸诈狡猾的恶人,相反的,他的勇敢以及智谋为他赢得了“考特爵士”这一尊贵的地位。但是,又是什么具有如此之魔力让一个“尊贵的爵士”变成一个“可怕的暴君”呢?我想,是“欲望”吧! 比较麦克白和班戈同遇三个女巫, 听过她们的预言及女巫消失后他们的态度,麦克白的反应是“倒希望她们再多留一会儿”, 而班戈却怀疑“这些怪物, 果真在这儿出现过吗?”,麦克白所说的话告诉我们―――他想知道的更多, 例如, 为什么可以登上王位?或者,“如何”登上王位?这代表,在麦克白有智有勇的心性中,得加上“欲望”这个动因了。“欲望”使麦克白做下许多事, 这不禁让人感到“欲望”的可怕,它除了让人似乎产生一种能超出自己能力的魔法, 失去了理智, 增加了欲求, 而且使人做出了超越本身平时思考的事情, 做出了超越本身能力所能及的事!如麦克白, 若非因为女巫的“暗示”在其心中埋下了罪恶因子, 给予了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想必麦克白是没有那么胆大妄为的勇气和能力的。况且又在他的妻子那样激将他, 篡位势在必行。罪恶的车轮一旦发动就无法停止。麦克白为掩盖自己的弑君暴行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举起屠刀, 以血洗血, 越滑越深。与此同时, 他高贵的本质也在自责与恐惧中苦苦挣扎。麦克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弱点: 被欲望驱使“临阵”时的退缩(刺杀邓肯);对妻子的依赖;众叛亲离时的孤独。这一切让我们觉得他犯的错误每个人都可能会犯,所以他的悲剧也有可能成为每个人的悲剧。我们看到,麦克白在刺杀邓肯时, 仍有一些正义留存在心中, 但之后当他派出刺客刺杀邓肯时, 他心中的欲望所夹带的残忍已凌驾于善良之上了。他本该“回头”, 可惜, 令人感到失望的是麦克白竟在拜访完三个女巫及鬼魂后, 对毫不知情也对他丝毫没有威胁的迈克特夫人及其孩子痛下毒手。似乎很容易看到, 欲望所附属的残忍与疯狂已经把麦克白的理智啃的一点儿不剩了。
三、麦克白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主角的“过失论”的著名理论, 使我们知道悲剧主角的凄惨命运又有几分自由取。来自于自身因素的影响使麦克白在追求权力的路上没能把握好适度原则、没有适可而止, 最终酿成了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1.麦克白本人对权力的极度热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