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练习题(精选5篇)

  • 整式练习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

整式练习题(精选5篇)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四层次五环节 整-分-合-补-测 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2.1结构图示:

2.2 结构图示说明:

2.2.1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2.2.2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2.2.3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2.2.4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4.1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1.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4.1.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4.1.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练。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4.1.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4.2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4.2.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4.2.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2.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练。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4.2.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参考文献: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2篇

针对这些弊端,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练习课的教学成果,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就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效率,我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根据内容,进行目标预设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必要准备和基础,因此作为巩固知识、熟练技能的练习课必须增强目标的预设性,要对知识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要对知识掌握的深浅度以及与已有知识的贯通与联系,作出预先的考虑与估计;要对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例如,学习了《认识非整千德四位数数的读法和写法》后,把“数中间有0的读法、写法”这个重点抓住,估计学生可能在写“数中间有0”这种情况会感到比较困难,二千零五可能会写成205,因此要预设通过各种变式练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并灵活应用。在学习“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后,要着重分析数量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想出解答方法。总之,每节练习课总的目标要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从局部到整体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把握学情,合理组织练习

根据小学生的兴奋点容易转移,兴趣极易激发又极易改变的特点,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练习时也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兴趣。

1、练习课中合理地处理练习时间和练习形式。课中,我采用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形式,即:连续练习和间接练习。例如:前面谈到的练习课中的基本练习,先口算,紧接着是笔算,而变式练习中,先口述算式,再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先集中,再分散,有时集中与分散练习交替进行,不仅不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调动和增强了学生练习的激情。

2、正确处理教与学,知与情,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每组练习后,我注意到了抓住练习课的重点、难点和该组的练习要求,先让学生小结,然后进行指导性的小结、评估、强调,不断强化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充分利用“反馈”在练习课中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进行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这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紧扣知识,进行分层练习

在练习课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将知识的自然结果有层次地反映于学生的认识中,逐步形成其认识结构。根据练习内容把一节练习课一般划分为四个层次即: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深化练习——综合练习。例如:在教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的练习课中,根据练习内容和要求进行练习,先是一组基础练习,如口算、列竖式计算、学生总结出做题依据。然后是一组变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接着是一组深化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技能。最后进行综合练习。这样既巩固了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分析、理解、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四、结合实例,说说练习设计

练习课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要在练习课也上得精彩,就得改变传统练习课模式,需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的特点,重建练习课的课堂生活。

1、几何知识多操作。几何方面的练习巩固课,可以采用操作——讨论——应用的形式进行。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练习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为主。整堂课围绕“一张长方形白纸”展开练习,每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作为操作的工具,通过 “仔细观察这张纸你发现了什么?”引出长方形的特征;接着通过“想办法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来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拼玩的游戏——两张纸拼在一起(没有重叠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扩散开来。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重点突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会感到很轻松,操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

2、计算教学重在练习形式。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对这方面的练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却比较单调,重复现象较多,更需要执教者优化教材,设置合理的练习形式,使练习课富有活力。如两位数加减法的练习课,采用“购物活动”的形式进行,把教室改成“超市”,在课堂上学生拿着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银行练功钞”当作钱去买东西,在写出算式算出正确结果后,可以到“收银台”(由教师和小助手组成)买两样或三样物品。最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错题进行诊断评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方法,也接触了多种实际的生活问题。对于非小班化的班级,教师不可能随堂检查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练习结果,通过这种活动,不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的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而且也为“小助手们”创造了锻炼能力的机会。

3、实际应用的练习课可以采用“题组”训练的形式。题组是指根据基础知识设计的应用性、综合性、开放性比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最少的题目达到全方位的练习巩固。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实际应用类的题型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素材,而题组练习的设计正是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知识理解出发,让学生养成自觉的用数学观念去看待、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实际应用题组不仅仅训练学生对题中数量关系的感悟,还训练学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3篇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思考课堂练习作为一种突出学生实践知识能力运用的教学手段,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将知识点的传授与学生的练习检测联系在一起,形成学生知识融会贯通的掌握,对于整个课堂教学与知识点的运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简述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兴趣引导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对知识点的疑问形成解答过程,并形成合作探究的整体运用,学生能在课堂练习中找到解题思维的突破口,形成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譬如,在教学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知识的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中练习图形的认准度,采用“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能在自我动手中养成浓厚的兴趣需要。

2.探究知识的重要载体

课堂练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探究,教师在教学之中采用合作方式,将探究式问题放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之中,让学生形成表达,质疑、探究问题的冲动,促进数学思维的开启。譬如,在四年级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一课,为了避免学生在反复练习中产生厌学情绪,我精心设计了如下练习:让学生用数学书附页中的图片做一个数字转盘,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转出一个多位数,请另一个同学写出这个数并读出来,正确以后才能交换。这样的设计使知识性与趣味性得到了统一,成为了学生自主交流探究的重要载体。

二、概括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单一的练习方式依旧存在

有些练习课练习形式、方法较单一。学生动手、动口、实践操作机会少,数学练习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得不到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淡薄,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练习缺乏相对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极大地束缚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2.单一的练习层次依旧模糊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中,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目的时候多数是围绕例题展开,造成思路单一,在选题上也是封闭性的习题,对于学生的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引导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有待提升。没有选择性的进行分层练习,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掌握到不同的知识点,感受到知识的乐趣。

三、探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教学模式

1.灵活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

我们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同学都可以作为学生的练习场地与合作伙伴,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与社会。课堂练习的内容灵活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创造灵活的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解题时保持兴趣,可给学生提供一些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设计练习不管是练习内容的选取还是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应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通过不同习题之间的知识连贯性,将前后知识形成整体的解答方式,学生创造性地将课堂知识运用到解题之中,启发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3.知识迁移的练习模式

通过自主探究式的课堂练习运用,教师将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面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形成知识迁移的有效方式。让学生在课堂练习中既能熟练地温习已学的知识点,并能熟练的运用,又能通过已有的知识点来解决类似的问题,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譬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教师让学生来解决用10元钱买了如4.25元的白菜,又买了2.6元的萝卜,找回多少钱?先让学习尝试做,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将整数加减法的方法迁移到小数的加减法上来。这样,学生在课堂练习中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运用体系,形成知识融合的创新应用。

4.创造练习材料,感受生活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是留意,就会发现,要学生明白这个道理,老师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老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创设贴近生活的练习,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的练习,具有活力的东西。譬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看哪位营业员收钱、找钱既对又快,哪位顾客最会计划用钱,买到自己最需要的物品。创设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可以巩固人民币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换算等,能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

四、结语

通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课堂练习的策略性,融入创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小学生独立性、合作性的数学课堂练习方式,教师巧妙地设计课堂练习习题,在引导中激活课堂练习的丰富性,形成教学内容与课堂练习齐头并进的方式,启发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整体能力,学生在课堂练习的情境引导中,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模式,这些对于整个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虞青荣.例谈小学数学练习课的基本教学模式.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07).

\[2\]谢美馨.让学生爱上数学练习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2).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练习课 教学设计

很多教师设计练习课时通常是:开场白――出示几道题――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订正。这样的练习设计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情绪,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精神。追根溯源是教师没有能很好地把握练习课的本质与功能,教材研读不到位导致练习的目标定位不准确,练习组织形式与设计有欠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课,就是通过练习设计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其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练习课如何提高练习课的效率,谈谈我个人的心得。

一、练习课教学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节练习课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练习的内容要明确。《因数与倍数》中先从自然数的分类,2、3、5的倍数特征,巧妙地设计练习,设疑精讲,让知识延伸,形成系统。小结课题时,学生通过练习清楚知道按是2的倍数自然数分为偶数和奇数;按因数的个数分为质数、合数和1。偶数和奇数是相对一个数来说的,而因数和倍数是相对两个数的关系来说的。

目标的层次要分明。对练习的知识从知道、理解、掌握、应用、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进行达到要求。课堂上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展开

根据小学生的兴奋点容易转移,兴趣极易激发又极易改变的特点,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练习时也要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时刻保持浓厚的兴趣。首先在课中,我采用了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的形式,即:连续练习和间接练习。例如:前面谈到的练习课中的基本练习,先口算,紧接着是笔算,而变式练习中,先口述算式,再让学生思考问题。这样先集中,再分散,有时集中与分散练习交替进行,不仅不会让学生厌倦,而且调动和增强了学生练习的激情。其次正确处理教与学,知与情,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在练习课教学过程中,每组练习后,我注意到了抓住练习课的重点、难点和该组的练习要求,先让学生小结,然后进行指导性的小结、评估、强调,不断强化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并充分利用“反馈”在练习课中的作用,在每次练习后进行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这样,调动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练习的设计要有新意,多样化

练习课不像新授课那么有“新鲜感”,又不像复习课那么有“成就感”,要在练习课也上得精彩,就得改变传统练习课模式,需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的特点,重建练习课的课堂生活。

1.设计联想题,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

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引导学生进行横向、纵向和逆向联想等方面设计练习题。如在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引起联想,从而来展示h原、 h 升、h现,这三者的关系。

2.设计多解题、多变题(或多问题),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如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然后将这道题采取变换条件训练,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如一个包装盒,如果从里面量长28cm,宽20cm,体积为11.76dm3。爸爸想用它包装一件长25cm,宽16cm,高18cm的玻璃器皿,是否可以装下?只有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几何知识多操作。

几何方面的练习巩固课,可以采用操作――讨论――应用的形式进行。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练习课采用学生动手操作训练为主。整堂课围绕“一张长方形白纸”展开练习,每位学生发一张长方形的白纸作为操作的工具,通过 “仔细观察这张纸你发现了什么?”引出长方形的特征;接着通过“想办法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来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组织“拼玩的游戏――两张纸拼在一起(没有重叠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扩散开来。这样的练习形式不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重点突出,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会感到很轻松,操作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趣味性。

4.计算教学重在练习形式。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对这方面的练习,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却比较单调,重复现象较多,更需要执教者优化教材,设置合理的练习形式,使练习课富有活力。如两位数加减法的练习课,采用“购物活动”的形式进行,把教室改成“超市”,在课堂上学生拿着老师为他们准备的“银行练功钞”当作钱去买东西,在写出算式算出正确结果后,可以到“收银台”(由教师和小助手组成)买两样或三样物品。最后针对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错题进行诊断评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不仅巩固了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方法,也接触了多种实际的生活问题。

总之,根据练习课课型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精心设计练习巩固题、综合题与开放题,从而以练代忆,以疑求精,综合运用,完善认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练习做到适度、高效,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这样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的方向与要求。

参考文献:

整式练习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巩固练习;变式练习一、新授课的练习设计

1.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

应根据新知识的生长点设计练习,将新知识分解为若干旧知识点。新知识的练习可以凭借学生自己掌握的旧知识,通过观察,去自觉、主动地探索规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时,我设计了两组基本训练题:(1)用竖式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例如:45+27、78-59,(2)口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例如:8+2+5、5+4+3、17-7-5、18-10-4。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尽快完成新课启动的心理调节,进入学习情境。

2.在新知识的应用中设计练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要及时进行反馈练习。

(1)形式性练习

讲什么,练什么,题型上应与例题相仿,有目的地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练习,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说出思维过程。

(2)变式练习

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人民币单位“元、角、分”时,基本练习后,我设计了判断改错的练习:一枝铅笔的价钱大约是8元;一个足球的价钱大约是80角;一个书包的价钱大约是45元;一个铅笔盒的价钱大约是6元。

(3)综合性练习

综合练习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以前的旧知识,通过分析,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如:在( )÷9=5……中,里最大能填几,被除数最大是几?在( )÷=7……4中,里最小能填几,被除数最小是几?以上练习可以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理清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四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对“余数要比除数小”这句话的应用。

二、练习课的练习设计

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巩固练习

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如学习了“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基本练习:很快说出下面哪些数能被2整除,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能被5整除:27,32,85,102,475,794。

2.变式练习

在巩固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可以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变式练习的设计可以是变换表达形式,变换叙述方式,变换图形位置。

3.综合性练习

这种练习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新旧知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进行练习,体现整体性,便于学生对照比较。如学习“吨、千米”的认识后可将“千米、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练习:①7250米=( )千米( )米,②1520千克=( )吨( )千克。

练习课是新授课教学的延续,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应该成为为练习而练习的题海战。

三、复习课的练习设计

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整理已学过的知识,促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为主要任务的一种课型。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服从总的复习构思,使学生“温故”而“知新”。

1.巩固性练习

复习课的巩固性练习要抓住重点知识、使学生通过温故而举一反三。由于复习课的重点是知识的归纳整理,因而巩固练习设计要少而精。如10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个位相加满十或不满十、个位相减够或不够等情况设计如下练习:45+38、36+13、79-45、67-49。目的是使学生完整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2.归纳性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复习讲解,引导学生加深巩固已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引申练习

目的是通过对知识归纳整理,适度地延伸、综合,进一步充实、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如:一项工程,小张独做10天完成,小李独做15天完成。①两人合作几天完成?②两人合作5天后这项工程还剩下几分之几?③两人合作5天后剩下的由小李独做需几天?④小张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还需几天?⑤小李先做3天,其余的两人合作完成,一共用几天?

4.发散性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