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手抄报(精选5篇)

  • 课外阅读手抄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的行为习惯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合作探究的方式,就是要求老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贯彻到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让学生…

课外阅读手抄报(精选5篇)

课外阅读手抄报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培养

现在一份中考卷,如果不走正途,只想投机取巧,靠猜题押题,或盲目“多练”,可能弄巧成拙。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是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学者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钱梦龙说得更具体:“阅读能力虽然不是语文素养的全部,但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落实到语文教育的操作层面,阅读能力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语文课千头万绪,抓什么?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能执一驭万而不致顾此失彼。”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在这里,我浅谈个人的五点教学体会。

一、坚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的行为习惯

新课标在阅读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合作探究的方式,就是要求老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但贯彻到课堂上,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让学生与老师探讨问题的机会少。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也少,忽略了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坚持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

坚持阅读课外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农村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有的学生初中三年几乎没有看过一本课外书,桌面上见不到课外书,也有的书是买了,从来没有打开过,由此,农村学生阅读能力和视野大打折扣。

阅读课外书,厚积薄发,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发生质变,阅读能力就能提升。

为了搞好课外阅读,解决课外阅读资源匮乏的局面。第一,建议学校定期开放学校图书室。虽然农村学校图书室图书有限,杯水车薪。但与个人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经常到图书室去指导,怎样看课外书,看什么样的书,很受欢迎。第二,建立班级图书角。每学期开学,我都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本课外书,可以去借,可以去买,由学生专人负责,本学期内互换看完这些书,一本书的周期最好不要超过一周,让书有更多的传阅机会;并指导学生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心得体会,定期检查。

三、坚持引导学生写日记

特级老师钱梦龙、李镇西、魏书生等,都主张学生写日记,并且有的有专题论述学生写日记,他们认为:写日记的好处很多:练字,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等。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坚持写“教育日记”。大凡作家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可以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每学年规定学生写日记,内容不定,200字以上,字迹整洁,每星期五篇,并且允许一两篇抄课外阅读的精彩部分,定期检查(每周一次),每月一次日记指导。把学生的日记抄到黑板上,进行详细、具体的指导。

写日记实际上是对知识:运用――巩固――再运用――再巩固的过程。写的过程,知道自己的不足,迫使自己去看书。久而久之,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互相得到提升。

四、坚持让学生办手抄报

为激发学生读和写的兴趣,锻炼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语文教师可牵头和指导,由学生自己动手,创办手抄报。要求把阅读过程中摘抄的经典作品,放到手抄报上,并且在手抄报上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的作品。我们考虑九年级任务重,每学期办一期,七、八年级每学期办两期,每人一份,互相传阅。在传阅过程中,虽然手抄报稚气十足,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是他们自己精心呵护的责任田,学生仍然感到自豪,尤其评出是优胜手抄报的,更是乐滋滋的。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都想露一手,把最好的拿出来,他们会主动地寻找书籍阅读,认真地精心地挑选作品,琢磨自己写的文章。在读和写能力得到加强的同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像是“春风潜入夜,细雨润无声”一样得到提升。

课外阅读手抄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06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孩子的活动很多,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也由于家庭、学校等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必须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如何使这些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我认为多开展一些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自然地产生"需要",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让他们乐于阅读,找到"需要"的地方。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为更好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

1.1 "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1.2 "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平时我经常在班里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等荣誉的评比活动,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3 故事点拨,激发欲望。书本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没有什么吸引力,其实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我就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二分钟或语文课前五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比如,有一次,我拿了本《格林童话》来到教室,给同学们读了其中一个故事后,趁同学们津津有味回味时,我告诉他们这本书里还有许多更有趣的故事呢。大家可到书店去买也可以去图书馆借来阅读。到了第二天,班上许多同学的手上便捧上了这本书,没有书的同学正迫不及待地到处向人预借呢!还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松鸡和乌龟》的故事,当我讲到乌龟们为了让松鸡能整天呆在洞里陪它们玩耍,便在松鸡的同意下把松鸡的羽毛全部拔光。这样松鸡没法飞走了,它们的目的也都达到了。可是有一天正当它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突然,黄鼠狼窜进洞来,扑向松鸡,一口咬住松鸡的脖子……讲到这我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相信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语句,边读边想边记,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或收获体会,养成"好脑瓜比不上烂舌头"的良好习惯。(2)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绍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在文章内容"空白"处写写体会、心得,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课外阅读手抄报范文第3篇

一、寓教于“趣”,首先让学生要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获取知识的主动力。”教师就应当借“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把钥匙去打开他们的心扉,引领他们走入阅读的书海中去。

1、确立榜样,引导示范:

榜样的效力是极大的。学生有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中学生的模仿性又强,我就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引导他们学会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教师影响,以身作则:

“言教莫过于身教。”在课余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这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影响。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志趣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师生浓浓的读书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情趣,就会自觉地去阅读。一旦兴趣培养起来,那可是功在现今,利在久远。

3、强化训练,充分拔高:

我还经常设计一些拔高性的阅读训练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合作交流练习,去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去锻造他们的小组合作力,去发挥他们的集体优势,让他们加强个体练习和集体合作,为学生阅读打造一个理想的平台。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阅读要运用好“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方法,拓展到课外去求发展。

1、引导中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

根据阅读能力的不同,提出不同要求。可以摘抄一些词句、做一些仿写;或是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进而提高到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大胆运用阅读方法: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往往是一目十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常常只看看标题,扫视内容。但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对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至于怎样交替使用,要针对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适当区分对待。

3、加强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朱自清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部分名篇编写标签,抒发感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不过,要求仿照优美段落中的结构形式去写,这就训练了阅读能力,拓宽了想象渠道。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拓展阅读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阅读之中也”。

1、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引导学生去讲:

我们坚持每日早上10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外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都有展现的机会。把枯燥的读写变为有趣的乐讲,学生兴趣盎然。更令人欣喜的是连续两个学期下来,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话能说得妙语连珠,作文更意到笔随。

2、充分引导学生去做:

组织 学生自办手抄小报,设计内容力求广泛。可让学生根据需求,去独立命题、编辑、设计。如围绕“山东全运会”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新山东、新全运》《全运连着你我他》《畅想全运梦》等内容充实的手抄报。

3、调动阅读兴趣,增强竞赛意识:

为了使孩子们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充分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诵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取成功的学习经验。

4、发挥学生善于展现的优势:

(1)学会剪贴展览:

引导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把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剪下来,分类粘贴,同时把积累的资料,经常在班上评展,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累兴趣。

(2)学会摘抄展览:

课外阅读手抄报范文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本人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每周抽出1-2节课作为学生的大阅读课,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创造条件。下面浅谈本人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寓教于“趣”,使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 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以身作则 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童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随机指导 在课堂上,随机树立典型,当学生说出一些精妙的词语或精彩的语段时;当有学生道出一些其他同学所不曾了解的科普知识时,教师应极力表扬,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读书的氛围。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替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 我班坚持每日5-10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 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 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外阅读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激发读书兴趣

1、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学生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高考状元的特点,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鲁迅、朱自清、冰心等名人,张俊逸等高考状元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

2、塑造形象。课外时间,我也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学生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作用。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激情、趣味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是怎么阅读的,并给学生肯定的启示是: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了,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

3、推荐好书。由于中学生善于想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钢铁是咋样炼成的》、《朝花夕拾》、《哈利波特》、《骆驼祥子》等等,学生被吸引,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爱读书、想读书、要读书。

4、亮出成果。召开读书展览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览;开展“小记者”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并及时对学生进行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指导方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要求学生摘抄词句、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1)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4)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是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它既可以加快阅读速度,还可以扩大阅读量。

(5)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

三、开展活动,促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引导应该巧妙,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演讲。每上课之前用5—10分钟的听说训练,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则新闻,或讲一件趣事,或背一首古诗,或读一段好词佳句。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了,词汇丰富了,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