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精选5篇)

  • 史蒂芬霍金(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谢—谢,感谢你一直对我的支持,我认为我的一生应该献给宇宙,献给时间,我总在问自己‘时间有没有尽头?’” “当我第一次看到您的简介的时候,我还不了解您,我竟被您顽强的生命和不屈的意志感动落泪。” “是…

敬爱的霍金先生,我是您的忠实读者,我对您的着作仰慕不已,对您的思想和人生更是充满兴趣和好奇。

谢 谢,感谢你一直对我的支持,我认为我的一生应该献给宇宙,献给时间,我总在问自己 时间有没有尽头?

当我第一次看到您的简介的时候,我还不了解您,我竟被您顽强的生命和不屈的意志感动落泪。

是的,命运对我似乎很不公平 那是很久的事了,上帝赐给了我一个死亡的门口,让绝症将我推进这个门口,而我则艰难地打开了一扇生命的窗,因为我还不想死!

我认为您青年时代的才华非常出众,但一般人所不具有的顽强落根在您身上,我觉得难以置信。

噢,是吗,这我自己也不相信,但我脑海里的一连串关于宇宙的疑问始终缭绕在我的心头,令我顾不上自己的身体,而要尽一切努力解答这些难题。

霍金先生,可以客观的说,您的外貌曾吓了我一跳,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说您是世界上最丑陋的人,但如今我为我的年少无知向您道歉。

我不注重我的外貌,相对于我自己的事业,我认为我应该将自己的生命原料都注入到人类探索宇宙的推进器中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您认为时间有没有尽头?

时间应该是有尽头的,对于宇宙大爆炸而言,爆炸的威力是会逐渐减弱的,直至宇宙停止膨胀,星系停止移动,这个时候,时间就有尽头了。

时间既然是有尽头的,那么人类最后也必须灭亡,作为一个人,你觉得人生的意义何在?

我不敢奢谈人生的意义或者人类的价值,但一个人应该守住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事业,这样活着才能无悔。

偌大的一个宇宙,人在宇宙中几乎一无所有,在现实生活中,你认为你富裕吗,你的心灵富裕吗,你是否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只有被宇宙抛弃的人才一无所有!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我有爱和爱我的亲人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是如此的富裕呀!

史蒂芬 霍金先生,我很高兴您能像贝多芬先生一样紧紧地握住命运的咽喉,我也衷心祝愿您能在探索宇宙的路途上继续披荆斩棘,现在我希望您能用一句话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对话,并激励我们中国的青少年,谢谢。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史蒂芬霍金范文第2篇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史蒂芬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学系物理学家,著名物理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霍金毕业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1979年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后为荣誉卢卡斯数学教授。霍金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和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宇宙之王。

霍金出版《时间简史》后,多年来曾在英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向一般大众发表多场公开演说,叙述时间起源、宇宙终结、时光旅行,演说时其受欢迎程度犹如摇滚巨星。

(来源:文章屋网 )

史蒂芬霍金范文第3篇

《轮椅上的霍金》一文讲述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接受命运的挑战,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感人肺腑,震撼心灵。

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讲撰写《时间简史》的史蒂芬·霍金被称为“宇宙之王”;第二部分是3~7自然段,具体叙述瘫痪40年的霍金在受到病魔残酷折磨的情况下依然顽强地进行科学探索的事迹;第三部分是第8~12自然段,讲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残酷的命运

霍金21岁就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名校——剑桥大学的在读研究生。但是,命运没有垂青这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不久他的身体就完全瘫痪,长期被禁锢在轮椅上。1985年,肺炎又夺走了他说话的能力。疾病让他身体彻底变形,不能写字,连看书也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医生诊断身患绝症的他只能活两年,可是霍金在轮椅上一坐40多年,战胜了命运,一直活到现在,而且成为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堪称奇迹。

巨大的成就

霍金有着一副“丑陋”的外表:“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出现‘龇牙咧嘴’的样子。”这两场疾病让他从此与正常人的生活绝缘。这是一个太大的打击,一般人就算是从绝望中挺过来,也只能得过且过,默默度过余生。可是,霍金不是普通人,他有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灵魂,不会被病魔打倒。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霍金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身体虽不能动,但他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常人。“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论证着,计算着。他思考着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有没有尽头。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论出黑洞的大爆炸……他还建立了非常美的科学的宇宙模型。”这是怎样巨大的成就啊!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然而仅能用三个手指敲打键盘的他却做到了,其中巨大的困难可想而知,怎不令人敬佩万分呢?

史蒂芬霍金范文第4篇

得知小说《天使与魔鬼》将被改编成电影时,最恼火的不是原著作者丹・布朗的铁杆粉丝,而是梵蒂冈。“丹・布朗完全颠覆了《福音》,毒害信仰,借商业为名把信仰生搬进电影,好让他那些亵渎上帝的小说能转化为虚幻影像,这令人无法接受。”梵蒂冈经济事务局局长保利斯枢机这样说道。罗马教区发言人菲比神父更加直接:“通常我们会先看剧本再表态,但这次完全不必,光是‘丹・布朗’的名字就足够了。”

《天使与魔鬼》就是在这样的抵制声中踏上了自己的电影之路,接过这个烫手山芋的依然还是好莱坞导演朗・霍华德。丹・布朗的上一部小说《达・芬奇密码》便是由他搬上了大银幕。

霍华德的难题

7.58亿美元,这个相当于中国目前全年的票房成绩,是2006年夏天电影《达・芬奇密码》最后的全球进账。尽管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但影片在评论界恶评如潮。IMDB网站上,将近10万观众投票打分,给出的成绩刚刚及格。绝大多数丹・布朗的书迷对于该片的改编并不买账,“比起原小说的丰富和惊险,舍本逐末的朗・霍华德太自以为是了,看电影时全然体会不到读小说时的那种紧张和刺激。”在影评网“烂番茄”上,一位美国观众发表了这番评价。

尽管这番言论拥护者众多,但霍华德有些叫屈。影片上映之前,小说《达・芬奇密码》在上市的第一周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此后,在《华尔街日报》、《出版商周刊》以及《旧金山纪事报》等多家期刊的排行榜上,该书一直名列榜首。不算电子读物的传播,《达・芬奇密码》在全球的销量超过了6000万本。对于一部打出悬疑、惊悚旗号的做事片来说,在那些对剧情烂熟于心的观众面前,服从于原著的改编完全丧失了悬念和神秘感。当《天使与魔鬼》以《达・芬奇密码》前传的身份落到自己手上时,朗・霍华德迎来了这次“翻身”的机会。

和《达・芬奇密码》一样,担任《天使与魔鬼》制片方的依然是索尼公司。花600万美元买下电影改编版权后,索尼高价请来了好菜坞知名编剧阿齐瓦・高斯曼,同时用5000万美元的天价邀请汤姆・汉克斯再度出演兰登博士,准备雄心勃勃地再来缔造一次票房传奇。然而《天使与魔鬼》的电影之路注定坎坷不顺,2007年11月,影片筹备没多久,美国编剧协会罢工,编剧阿齐瓦・高斯曼和同行一起举着标语走上了洛杉矶街头。《天使与魔鬼》搁浅之际,导演霍华德拍摄了《对话尼克松》。

“我将拍摄《对话尼克松》的自然主义带到了《天使与魔鬼》中,就像你看完百老汇的歌剧然后去看一场橄榄球,产生的感觉是很奇妙的。”导演霍华德说。相比之下,罗马教廷就没法和他一样怡然自得地享受电影的问世。在他们眼中,丹・布朗和霍华德冒天下之大不韪,亵渎了人间信仰,“这部烂片伤害了我们的感情”。作为对策,罗马教廷将重新开工的摄制组踢出了梵蒂冈,要知道万神殿、波波洛圣母堂、圣彼得大教堂这些著名建筑都是电影必须的取景地。

在片中,圣彼得广场是兰登博士穿行在真相之路上的重要场所,这里也是罗马教廷举办特大宗教活动的地方。因为不允许拍摄,剧组的美术师用谷歌地球软件遍寻世界。将圣彼得广场搬到了好莱坞公园20英亩的跑马地。即便如此,复制出来的新广场也不及实物的三分之二。

圣彼得大教堂那场戏原本打算在伦敦拍摄,这座耗费历代名匠120年时间建造的世界第一大教堂,主体建筑高45米,长211米,占地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但因为租赁合同发生纠纷,剧组不得不将在伦敦已经搭建好的置景一一拆卸,带回好莱坞的索尼摄影棚里。

霍华德就这样如法炮制,将那些片中其他的罗马教廷著名建筑照此一一复制,重新搭建。好莱坞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告诉你,谁也看不出片中那些恢弘庄严的建筑其实是人工复制版。

丹・布朗的挑衅

“在一个天使之家,怎么可能诞生他那样一个魔鬼上身的人?”罗马教廷对丹・布朗一二再再而三的挑衅已经失去了耐心。丹・布朗的母亲是一名职业宗教音乐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布朗必须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何况他还有一名获得总统荣誉奖的数学教授父亲,严谨和实证的基因就来自于父亲的遗传。

《天使与魔鬼》的创作灵感其实就来自于布朗自小生活的这个一半是宗教一半是科学的奇特家庭,它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教皇选举日临近,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研制出了比原子弹厉害百倍的反物质,可是竟然迅速被盗。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相继被残酷杀害,胸口都打上了一个类似宗教标记的烙印。哈佛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从睡梦中被唤醒,连夜赶往犯罪现场协助破案。兰登认出尸体上的烙印是秘密组织“光照派”的标记,这个组织由历史上惨遭罗马教会迫害的著名科学家为向教会复仇而秘密创立。被盗的反物质随后果然在梵蒂冈出现,四名教皇候选人此时神秘失踪,梵蒂冈的灭顶之灾进入倒计时。兰登教授要在灾难发生前揭开真相。阻止这一切。

初次接触丹・布朗小说的读者多数会拍案赞叹,然而对于那些熟读《达・芬奇密码》的书迷来说,《天使与魔鬼》完全是作者的一次自我复制,所有的套路、情节的走向、冲突的设置、危机的解决都和上一部如出一辙。在豆瓣网上,网友留言说:像这样“按部就班”的通俗小说作家实乃罕见。

“丹・布朗装腔作势的时候,这故事就有点冗长,他不装腔作势的时候,这故事就淡而无味。”尽管书迷颇有微词,但电影公司对这部新作十分满意。比起电影《达・芬奇密码》“节奏拖沓、装腔作势”,《天使与魔鬼》没有像《达・芬奇密码》那样连篇累牍地普及宗教知识,寻找反物质和四位主教下落的冲突设置也使得138分钟的剧情更加饱满,动作场面篇幅加大。加上流连于片中的梵蒂冈美景,电影的可视性大大加强。相当多的中国读者抱怨《天使与魔鬼》的故事太过简单,但对于电影导演来说,这为他的改编留出了更大的空间。难怪大喜过望的导演霍华德看过小说后说道:这绝对是一个真正的炸弹故事!

如果说纠缠于峋山隐修会和耶稣身世的《达・芬奇密码》更多地渗透宗教主题,那么这一次《天使与魔鬼》则更多地倾心于科学。在真实存在的“光照会”之外。“反物质”和“大爆炸”这些出现在霍金“广义相对论”里的物理概念,成为了全片重要的线索。

除了将宇宙论的物理概念和科学理论引进侦探小说,丹・布朗不无自信地表示,《天使与魔鬼》就是要用“最真实的细节来营造最大胆的想象”,书中所有涉及的艺术品、墓地、地道和罗马建筑,甚至多次提及的具置都精确无误。他的那位同为艺术历史学家和油画家

的妻子,与他一起共同完成了大量考证和研究工作。上一次也是她陪着丈夫来到巴黎,在卢浮宫创作了《达・芬奇密码》。

梵蒂冈的愤怒

“《天使与魔鬼》讲述有关现代和古老的冲突,它说的是科学与宗教的对抗。”导演霍华德解释说。“宗教与科学”(Faith and science)这几个字不光时常出现在片子主创口中,同时出现在所有关于这部电影的宣传品的醒目位置,毫无疑问,这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关键词。

在《达・芬奇密码》中,丹・布朗将耶稣塑造成一个凡人,并且娶妻生子留下后裔,这样的杜撰令梵蒂冈恼羞成怒,当年影片上映之际。梵蒂冈号召所有信徒抵制该片。因为这次交恶,丹・布朗成为黑名单上最不受欢迎的人。而《天使与魔鬼》新的杜撰,颠覆了宗教体系中的传统观念,严重“丑化了”梵蒂冈。

尽管在拍摄中梵蒂冈禁止剧组进入任何一处天主堂取景,《天使与魔鬼》还是克服一路危机问世了。影片最后被定为PG-13级,这意味着影片并不血腥,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它了。不过这一次没有上次那样轻松,丹・布朗和霍华德把一个更大的难题抛给了观众。

帕特里克・麦肯纳,这个角色在片中是一个年轻的教皇内侍,也是片中最复杂的一个人物。这位虔诚的教徒一直觉得自己是出埃及的摩西,然而在最后他却和耶稣一样,逃脱不了被钉上十字架的命运。这位一直以好人面貌示人的天使,当真相大白时,才被揭穿原来他才是杀人元凶――很多读者都认为,《天使与魔鬼》这个名字,有一部分说的就是他。

“人们说科学能拯救我们,依我看是科学毁了我们。自伽利略时代起。教会就试图减缓科学无情的进军,虽然有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于善意。即使如此,人类仍难以抵制巨大的诱惑。我提醒你们,看看你们周围的景象吧,科学并未坚守自己的诺言。它所承诺的高效而简单的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有污染与混乱。我们只是一个遭到破坏而发狂的物种,正走向一条毁灭之路。教会已经累了,我们一直试图做你们的指路标,现在已经精疲力尽。就在你们盲目追求更袖珍的芯片和更高额利润的时候,我们为呼吁和谐,已经竭尽全力。我们要问的不是你们为什么没有约束自我,而是你们如何才能约束自我?”

这样慷慨激昂的演讲正是出自这位年轻的教皇内侍,在片中,这只是他几段演讲中篇幅很小的一部分。通过麦肯纳的口,《天使与魔鬼》将类似“上帝在哪儿,指给我看”的质疑一个接一个抛出来:“人们真的就那么容易相信我们仅仅是在无数张纸牌中抽对了那一张吗?难道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空虚,情愿去相信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不愿相信一种比我们强大的力量吗?”“那个科学之神是谁?给了孩子火,却不告诉孩子火有危险。这是什么样的神?”“到底是谁更无知?是无法定义闪电的人?还是不畏惧闪电那样神力的人?”

面对《天使与魔鬼》的上映,梵蒂冈比上一次冷静和沉默得多。罗马教廷的《罗马观察报》在刊登的影评中说道:《天使与魔鬼》“充满了老套的角色”,是一次“令人心痛的商业运作”,很多涉及的史实是不准确的。但它“没有影响到基督教的天赋和神秘”,没有危害到教会,是一个“两个多小时的无害的娱乐品”。

史蒂芬霍金范文第5篇

史蒂夫·欧文:全称斯蒂芬·罗伯特·史蒂夫·欧文,澳洲环保人士与电视节目Discovery的主持人。外号鳄鱼先生的由来。生前在昆士兰毕尔瓦经营澳大利亚动物园。也创建了“史蒂夫·欧文保育基金”,后更名为“全球野生动植物战士”。2006年9月4日在澳大利亚海域拍摄一部水下纪录片时,不幸被黄貂鱼的毒刺刺到,不治身亡。在他去世时,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对他的死表示震惊和哀痛,新闻更以“深远地影响澳洲的一代”做评价。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