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光阴(精选5篇)

  • 石火光阴(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5、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6、…

石火光阴(精选5篇)

石火光阴范文第1篇

1、光阴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

2、暮去朝来:黄昏过去,清晨又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3、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4、呼吸之间:形容极为短暂的时间。

5、居诸不息:居诸:语助词,借指光阴;息:停止,休息。时光不断地推移。形容时光流逝。

6、石火光阴:形容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

7、电光石火: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8、金飞玉走: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9、光阴如箭:光阴:时间。时间如箭,迅速流逝。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0、铜壶刻漏: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

11、寒往暑来:寒冬已过,盛夏将至。指四季的轮回。泛指时光流逝。

12、寒来暑往: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

13、暮来朝去:暮:傍晚;朝:早晨。清晨过去黄昏来临。形容时光流逝。

14、露往霜来:比喻岁月迁移,时光流逝。

15、珠流璧转:比喻时光之流逝。

16、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

17、窗间过马: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8、岁月不居:居:停留。指时光流逝。

19、星霜荏苒:星霜:星辰运转一年一次循环,每年秋季始降霜,因以批岁月。指岁月渐渐流逝。

20、流年似水: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

21、乌飞兔走: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石火光阴范文第2篇

河阴石榴由来已久,原称做涂林安石榴,产自波斯(今伊朗、阿富汗等中亚一带)。据考证,石榴栽植源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安息国(今伊朗)带回石榴良种,始栽于荥阳,距今已有2140年。康熙三十年的《河阴县志》云:“石榴峪去县西北二十里,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归植于此。”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回归时由黄河水路路过河阴歇息,种于今荥阳市北邙乡刘沟村西,故称为河阴石榴。

到了盛唐,河阴石榴被定为宫廷贡品。自此至明清,这一“待遇”和美誉持续不衰。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把河阴石榴与当时兴起的火腿、火锅、东坡肉一起,列为人间大快朵颐的至尊美食。到了1917年,《河阴县志》又将其推崇到了极致:“北山石榴,其色古。籽满,其味甘而无渣,甲于天下。”

河阴石榴以其果大皮薄、渣软味甜、色泽鲜艳而闻名,被誉为“九州名果”,由于其酸甜适口、营养价值高,多年来一直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河阴石榴籽大、色红,其果籽粒似玛瑙水晶,风味甜酸适口,性清凉,既可鲜食,也可加工成高级清凉饮料石榴汁,用于治疗咽喉疼痛。石榴果实富含维生素C,比苹果、梨高1~2倍,有补血和防癌作用。果皮可做皮革、棉毛的染织原料,亦可入药止痢或腹泻,叶可配水洗眼,花瓣能止血。枝叶秀丽,花色鲜艳,又可作为观赏树木,美化庭院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河阴石榴的栽植历史出现断档,新中国成立前,整个荥阳地区仅剩少量栽培。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榴大多都是农户庭院种植,大规模的石榴园几乎没有。直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土地承包到户,山区一些技术能人开始致力于对这种“濒危”经济作物的研究和恢复性种植,大面积的石榴园如星星之火在荥阳市高村乡和广武镇绵延。

1984年12月,河南省石榴开发协作组在郑州召开石榴监评会,在31个品种当中,河阴石榴为全省之冠,被誉为“中州名果”。到了1993年,河阴石榴又与新郑大枣、荥阳柿子等一起被有关方面评为“郑州市十大历史名产”。2007年,河阴软籽石榴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荥阳市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石榴之乡”称号。

石火光阴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疾病/中医药疗法; 儿童; 疳证; 辨证论治; 病机; 证侯; 治法

疳证的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蒸不除,多变成疳”。儿科著作中《颅囱经》中已有疳证的记载。古代医家对疳证十分重视,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疳证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若迁延日久,治疗不当对儿童身体健康危害较大,甚至危及生命。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疳证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但是,轻症患儿并不少见。因此,重视疳证的防治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疳证的含义

“疳者甘也”,是言其病因和病机,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形成积滞,积久生热,热耗阴液,日久成疳的病机;“疳者干也”,是言其病机和症状,是指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导致阴液受损而干涸的病机,并出现形体干瘦的临床症状。

2 疳证的临床表现

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疳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5岁以下小儿多见。病久则易合并其他疾病而危及生命。

3 疳证的诊断

3.1 形体消瘦:体质量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腹壁皮褶厚度<0.8 cm。

3.2 体质量低下:低于中位数减两个标准差。

3.3 毛发干枯。

3.4 面色萎黄。

4 疳证的病因、病机

4.1 疳证的病因 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多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脾胃受损加重,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病证。或由于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等药物,耗损阴液而形成。

4.2 疳证的病机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高度阐明了疳证的病机。概括而言“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疾病久治未愈;或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日久损伤了脾胃之阴,而形成疳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因脾胃受损程度不一,病程长短有别,病情轻重差异悬殊。脾胃阴液受损之初,肌肤失荣不著者,为病情轻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失于调治,脾胃日渐衰败,津液消亡,气血耗伤,元气衰惫者,则导致干疳。若脾虚失摄,血不归经,溢出脉外者,则可见皮肤紫斑瘀点及各种出血证候。重者脾气衰败,元气耗竭,直至阴阳离决而卒然死亡。

4.2.1 基本病机 阴损生热。

4.2.2 常证病机

厌食转疳:小儿厌食日久,营养不足,津液大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羸瘦,转成疳气。

它病转疳:因小儿患久吐久泻等疾病,致使津液受损,形成疳气。

积久成疳:小儿伤乳、伤食若不能合理调治,则转成积滞。进一步迁延失治,积热内生,耗损津液,形体日渐羸瘦,转化成疳积。

虫积成疳:临床最常见的是蛔虫等寄生虫久居肠中,吸食人体阴津血液等营养,导致阴津受损,虚热内生,形体日渐消瘦,转成疳积(蛔疳)。

气液大伤:疳气和疳积若久治不愈,脾胃日亏,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导致气液大损,阴血匮乏,难以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身体日渐羸瘦,形成干疳。干疳重者脾气衰败,阴液败亡,阴阳离决,可致卒然死亡。

4.2.3 兼证病机 疳之常证,失治误治,导致脾胃虚衰加重,生化乏源,气血亏耗,诸脏失养,累及肺、心、肝、肾四脏,而出现各种兼证,正所谓“有积不治,传之余脏”也。

脾病及肺:脾病及肺,肺阴受损,阴虚生内热,出现咳喘、潮热者,称为“肺疳”;同时由于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外感。

脾病及心:脾病及心,心阴受损,导致心火亢盛,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称为“心疳”,又称“口疳”。

脾病及肝:脾病及肝,肝之阴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所养,则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谓之“肝疳”,又称“眼疳”。

脾病及肾:脾病及肾,肾之阴精不足,阴损及阳,阴阳两亏,骨失所养,久则骨骼畸形,称为“肾疳”,又称“骨疳”。

阴损及阳:脾虚日重,阴津大亏,阴损及阳,阳虚水泛,全身浮肿,称为“疳肿胀”。

5 辨证论治

5.1 辨证要点 主要辨清常证与兼证,常证分为疳气、疳积、干疳三种证候。兼证分肺疳、心疳、眼疳、肾疳与疳肿胀。若皮肤紫癜者,为疳证之恶候,提示气血大衰,血络不固;若出现神萎息微,杳不思纳者,为阴竭阳脱的危候,将有阴阳离决之变,须特别引起重视。

5.2 治疗原则:养阴生津,理脾消疳。

5.3 分证论治

5.3.1 常证

(1)疳气

证候表现: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不振,心烦起急,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于厌食日久,久吐久泻等消耗性疾病耗伤脾胃阴液转化而来。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精神欠振;脾虚则可导致肝木亢盛,故见情绪激动,易发脾气;舌瘦而淡,苔薄白或花剥,脉细,指纹青淡为脾胃阴液受损之象。

治法:养胃生津,理脾消疳。

方剂:白术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第5版教材、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等选用资生健脾丸。

方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具有健脾益气之功共为君;葛根生津止渴为臣;藿香叶、木香芳香理气,使其补而不腻。全方共奏健脾强胃,生津消疳之效。

加减:纳差明显者,加香稻芽开胃进食;阴津受损明显者,加沙参、麦冬清养胃阴;有虚热者,加银柴胡,胡黄连清虚热。

转贴于

(2)疳积

证候表现: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积滞发展而来,积滞内停,壅滞气机,阻滞肠胃,或夹有虫积,导致脾胃为病,属于虚实夹杂证候。病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故食欲不振,发稀结穗,形瘦面色无华;胃有伏热,脾失健运则能食不充形骸;心肝之火内扰故夜寐不宁,脾气急躁;积滞于中,络脉瘀阻,故腹膨如鼓,青筋暴露;舌淡,苔薄腻,脉细数均为脾虚夹积之象。

治法:导滞祛积,理脾消疳。

方剂:消疳理脾汤加减。《医宗金鉴》。第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疳积散,新世纪教材、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肥儿丸。

方解:麦芽、神曲消食导滞为君;三棱、莪术消积祛痞为臣;青皮、陈皮理气祛滞为佐;芜荑、槟榔、使君子肉杀虫消积为佐;芦荟清肝热,川黄连消积热,胡黄连退虚热皆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引药直达脾胃为使药。全方共奏消食祛积,理气祛滞,杀虫,清热之功效。但是,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由蛔虫引起的疳证十分罕见,故临证之时,杀虫之药往往去之不用。

加减:脾虚明显者,加苍术,白术,茯苓健脾消积;阴虚突出者,加麦冬、沙参、石斛清养胃阴。

(3)干疳

证候表现: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干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

证候分析:干疳为疳之重证,多进入病证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阶段。气阴衰竭,气血精化源欲绝,无以滋养肌肉,故形体极度消瘦,毛发枯焦,腹凹如舟;脾虚气衰,故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无力;脾阳极虚,故饮食懒进,大便稀溏。

治法:补益气血,理脾消疳。

方剂: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

方解:本方由四君子汤、四物汤合方组成。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两方合一,气血双补。

加减:脾肾阳衰者,去白术,加附片、炮姜温补脾肾;口舌干燥,汗多气短,苔光者,加乌梅、石斛酸甘化阴;若出现面色白光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的厥脱之象,应给予独参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合生脉散口服以回阳救逆固脱,并及时配合西医抢救。

5.3.2 兼证

(1)眼疳

证候表现:初起夜盲,入暮暗处视物不清,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白睛生翳,眼痒涩赤烂胞肿痛。

证候分析:本证常见于因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干眼病患儿。脾病及肝,耗损精血,致使肝阴不足,不能上营于目,故眼角干涩,白睛生翳,视物不清;肝阴不足,肝火上攻,则眼痒涩赤烂胞肿痛。

治法:养肝明目,理脾消疳。

方剂:泻肝散加减。《医宗金鉴》。第5版教材、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石斛夜光丸,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石斛夜光丸。

方解:四物汤养肝血,滋肝阴,以达滋肝明目之目的,并以生地黄易熟地黄,避免滋腻而又养血凉血以医眼疮共为君药;龙胆草入肝经,泻肝火,清肝明目为佐药;连翘清郁火;栀子通利三焦;大黄泻火通便;生甘草、灯心草导赤利尿共为佐药;羌活、防风散风明目,引药直达于目睛为佐、使之药。全方共奏养阴血,泻肝火,清热明目,退翳消疮之功效。

加减:眼睛干涩明显、视物不清者,可加枸杞;白睛生翳明显者,可加菊花、木贼草、密蒙花。

(2)口疳

证候表现: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证候分析:脾病及心,心阴不足。心火上炎,熏蒸口舌,故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热扰心神,故烦躁易哭,惊悸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紫,均为心阴不足,心火上炎之象。

治法:清心泻火,理脾消疳。

方剂:泻心导赤散加减。《医宗金鉴》。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泻心导赤散。

方解:泻心导赤散中,生地养心阴而凉血为君药;黄连泻心火为臣药;木通泻火通淋;灯心草利小便泻心火,二者共为佐药;生甘草梢利尿泻火而又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心阴,降心火,治疗口疳之效。

加减:心烦不安加连翘;心火过盛,口干欲饮加生石膏、芦根、天花粉;小便短黄明显者加车前子、茯苓、滑石。

(3)疳肿胀

证候表现:颜面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面色无华,小便短少,四肢欠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所致。疳证日久,脾病及肾,气不化水,水湿溢于肌肤,故颜面四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小便短少;脾肾阳虚,故面色无华,四肢欠温,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缓,指纹隐伏不显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理脾消疳。

方剂:真武汤加减《伤寒论》。第5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五苓散,21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参苓白术散合真武汤,新世纪教材《中医儿科学》选用方剂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

方解:附子温补脾肾之阳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利水消肿为臣药;白芍养阴柔肝为佐药;生姜温中宣散水气以消肿为佐使药。

加减:水肿明显,予五苓散和五皮饮加减;水肿明显伴有小便清,夜尿多,予金匮肾气丸加减。

6 文献选录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腹中有癖、诸疳弄舌》云:“初病津液少者,当生胃中津液,白术散主之,惟多则妙。”

石火光阴范文第4篇

广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一百多年来,林则徐、孙中山等志士都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广州也有不少民众自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灰蒙蒙的阴天比较适合拍摄石像、古庙等古建筑

虽说清明是踏青的好时节,不过这段时间经常会出现灰蒙蒙的阴天,尤其是不充足的光线会让拍摄者觉得拍照的难度增加,因此掌握一些阴天的拍摄技巧是很重要的。相对来说,阴天比较适合拍摄古建筑、寺庙、石佛等易体现出沧桑感的景物,可以看到抗英烈士纪念碑在阴天拍摄的样张忠实地还原石碑本身的色差,细腻地表现出色彩的细节,饱和度也高于直射光下的景物,光线没有好坏,最适宜表现拍摄对象的就是最好的光线。

天空没有层次 构图时尽量避开天空

此外,阴天的天空没有层次,因此构图时尽量避开天空的背景,在画面内多选择和安排亮度反差大和色彩明快的物体,使画面内有亮的部分,打破暗淡的基调和沉闷的气氛。利用景物本身的色调配置,或者构图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来改变灰平的影调结构。

阴天的光线能表现安详以及宁静的风景

而阴天的光线也显得比较柔和,没有晴天那样强烈的直射光线,这样就不会形成明显的受光面和阴影面,也没有明显的投影,光线效果比较平淡柔和,这种光线叫做散射光,也叫软光。所以比较适合表现一些安详以及宁静的风景主题。有些阴天拍摄的山村和树木的景象也很有气氛。

石火光阴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医学答问 梁玉瑜 学术特点 研究

梁玉瑜,字特岩,清末广东茂名(今广东省茂名市)人。梁氏门庭业医,尤善舌诊。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梁氏任新疆镇迪道(今哈密至乌鲁木齐一带)太守,有官吏陶保廉,字拙存,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闻其医术,叩其所学,相互论医。陶氏据梁氏所述纂《舌鉴辨正》二卷(1894年),此书为中医舌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本文所论《医学答问》一书,据其书中扉页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丁振铎序文短评[1]可知同为梁氏所传之书。清·光绪年间,此书曾由兰州固本书局刻板印行,但印数有限,得者又多藏而不传,故流传不广。原书木刻版现藏于兰州。近年所出校本多以甘肃人民出版社1962年2月铅印本为校本,整理校注而成。现将该书学术特点探讨如下。

详论四诊,尤重验舌切脉

梁氏开篇详论四诊,尤其强调验舌切脉之妙。其论望诊,择《内经》之精要,并附绘《头面容色与藏腑相应图》于后,对古之察色则主张“以意会之,求其光明润泽而已”。梁氏对舌苔之辨论殊为注重,观其《凭舌辨症法》专篇,从舌色、质、态及苔的色、质、津液等方面立论,列有正红舌、青紫舌、舌卷、舌浮张、舌干裂、舌芒刺、光亮舌、蓝舌、舌有肉钉朱点、舌老红、绛舌等,而苔则有白、黑、灰、黄及多水油滑、浮白多津、厚腻、腻有罅裂纹、干燥焦裂……。其审察、分析之处,绝非一般经验者可及。如其言:“凡舌色正红,不浅不深,不赤不紫,不粗不涩,津液如常者,无病。或微有或黄或白之浅薄涨腻,一刮即净者,此因食物中之寒热不等,稍有留滞在胃中,胃气盛者,片时转运,即能消化,此亦无病。”至于闻诊,梁氏言:“察其声音、气息,以审病所在也。”尽述其心法,“声浊音破”、“鼻塞呻吟迫速”、“口鼻气热”、“谵语”、“口气臭而酸”或“大声疾呼、癫狂骂詈”等以别寒热、虚实。“问者,究其病根也。老问有何不健,幼问有何不安,男问有无遗泄,女问有无闭经,总问有何要病。”在赞同张景岳《十问》的同时,强调内外所伤、嗜欲、执业、攻读、服药、病程情形等项,皆指切要之题,于读者临证多有收益。梁氏十分强调“切脉”,但反对持脉以决诊,其言:“切者,诊其脉之浮、沉、迟、数、虚、实以验病之表里、寒热、虚实,参之望、闻、问有相符否,以决所以治。”另外,如“肥人脉沉不为沉,沉而有力乃为沉,瘦人脉浮不为浮,浮而轻浮乃为浮;士商脉小不为微,静躁分之小微见;农工脉大不为洪,气力辨之洪大异”,提出切脉当参辨体质、职业等因素,为临证辨治提出新思路。

熟识生理,辨识病证真假

根据四诊所得,而辨症识病,但欲知病之所在何脏何腑,必须熟识生理之常。梁氏以《十二经阴阳所属脏腑》、《受病时表里寒热虚实》等专篇论生理、病理。以其论肺为例,书载“肺,手太阴”,“魂藏于肺”,“形如华盖,六叶二耳,……气旺则年寿长永,眼白及右颊、鼻孔、咽喉皆肺所属”,“肺有表症,邪在表,舌色如常,或黄、白、红不等,右寸脉浮,其症为身发热者,两脸红者腠理闭也。”至于肺寒、肺热、肺虚、肺实等证各有详细辨治,所录脉、舌、症、因均较切实,明白易辨。

梁氏于书中多处剖析易淆之症,如谓:“面色青,专是里症,无表症。目睛红赤,热伤肝、脾、肺真症,亦有感风表症。舌中黑,牙床乌,专是热伤胃烂症……手足抽捉,有寒症,亦有热极假寒症”,总计26条,举数症以明辨析理,告诫后学。其对“病重人,常呼亲、念旧”,指出“此等症,多是真热假寒”,如“舌未全黑者,脉尚有至数,或见伏者,闻其呼己、呼朋、遗嘱,语未乱者,是阴阳未绝也”;对重病人之“吐症”,以其口之渴否,舌苔之黄、白、黑、干、滑,脉之迟、数,以审别属“胃寒极不进谷食,不化谷食”,抑或“胃热极不进谷食,不藏谷食”;尚有痛、泻、肿、厥、昏瞀、胡言等急重症候,梁氏详析切脉、望舌之理,热衷于四诊合参,分经解析,视“某经之脉先散,或某经先无脉,……全凭舌脉参判”,以祛偏执臆见,并一隅三反之。

评论先贤,继承融会创新

梁氏治学严谨,对先贤诸学说论言中肯,正如其所言:“读医书者,岂可如时文家之截上、截下。”该书不但涉及《内经》、《伤寒》、《金匮》等经典,还对徐洄溪、黄元御、陈修园、张景岳、李士材、缪仲淳、刘河间、张子和等前贤著作、医论给予恰当评论。

辨治内伤、虚劳 梁氏认为:“内伤为里证之通名,不尽属虚劳,用药各有宜忌,世人专指内伤为虚劳者非也。”梁氏将其分为“虚寒内伤”、“阳火内伤”、“阴火内伤”3种,并各列20症说明,并提出“舌脉为虚寒者,宜用参、冬、术、草、姜、附”,“阳火偏旺,宜用石膏、知母,……清火救阴”,“真阴已伤,……宜用干、熟生地、五味子、玉竹”等法,颇有见地。

“虚劳,为百病中之大病”, 梁氏分析其成因言:“非先天生成,多属后天所误。”初因外感邪热客肺,为医者所误,久之肺金伤,肾水枯,即所谓“伤风不醒而成痨”,另有七情、房欲、攻读诸伤,或五行乘侮,终使肺肾阴亏而致成斯症;又有生质瘦弱,素察虚羸,感邪误补,或滥施温散,耗精伤阴致酿此疾。梁氏提出治“将成未成者”,以平阳清里汤(生石膏、犀角、知母、黄芩、黄连、黄柏、羚羊角、甘草)、凉补肺胃汤(石膏、犀角、知母、甘草、竹茹、桑皮)等清热解毒;治“已成症者”,宜六味或加天麦冬、沙参、玄参、玉竹之类。组方用药,贴近临床。

明辨阴火、阳火 梁氏言:“阳火、阴火,李时珍《纲目》火部、赵学敏《本草拾遗》征引甚繁,……皆是辨火类之阴阳,未揭火病之阴阳也。”他认为阳火者即实火、邪火;阴火言虚火,乃内炎之火。治以清泄阳火,滋养阴火,然皆忌温补此处所论“阴火”,与李东垣之论不尽相同,多有启发。

探求血证病源 梁氏探求血证病源,一言“偶然硬伤”,如猛力举重、跌打受伤,治宜活血去瘀,若误用他药,迁延不愈而成;二言“阳火偏亢”,多由素体热甚、或误入温补、或冒暑热、或怒、或饮酒太过,使肝脾失于藏统,肺胃络损而成;三言“阴虚火旺”,责于后天失于调摄,其言:“阴虚火旺者,药误而使血坏也,血坏不能强用温补,温之则津竭,补之则增滞。”

未病先防,药食却病延年

书末记载梁氏宗族世业岐黄,年逾二百,其六世祖曾寿一百一十。梁氏言:“凡人守身,必先慎疾。”又言:“人定则胜天,寡欲则延年。”这不仅阐明了《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而且鼓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态度预防疾病,益寿延年。梁氏在《食物之损宜》中虽有偏执之处,如“白羊黑头其肉毒”、“牛乳以纯黑牦牛为良”等,但性、味分析仍不失其药食补养之理,对后世药膳食疗发展有较深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