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精选5篇)

  • 学数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对于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让他们陡然之间学习、熟悉如此抽象的数学学科颇有些强人所难,而且中国古代的实用数学思想本就和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不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数学回归具体、回归生活,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搭建一…

学数学(精选5篇)

学数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 抽象 趣味性 学习兴趣

现代数学在本质上是研究抽象的东西,起源于公元前3500年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时代的数学发展到现代已经去掉感性具体,只利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问题的符号阶段,数学是抽象的。数学的抽象主要是指思维运动的抽象,从三个苹果的感觉摆脱苹果而变为整数 3的过程就是抽象的一个最为简单的实例。这种抽象不仅可以在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也可以在此理性具体和彼理性具体之间搭建思维的桥梁,前者必须依赖于感性具体,而后者则不必依赖于感性具体。

对于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来说,让他们陡然之间学习、熟悉如此抽象的数学学科颇有些强人所难,而且中国古代的实用数学思想本就和希腊贵族式的论证数学不同。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让数学回归具体、回归生活,自然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搭建一条从象牙塔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学生热爱热爱数学才会学习数学。

当然数学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课堂的功能,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强化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爱上数学

传统数学教学中老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老师大容量地、成系统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虽有好的初衷,但却没有好的效果,导致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和活力,师生都倍感倦怠,丝毫没有创新和乐趣,严重阻碍了学生向生动活泼、乐观自由的发展。

要克服这些弊端,新课程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的教学,把“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时首先应考虑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趣味性练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和长足进步。

兴趣是参与的源泉,参与是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参与中才能得到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例如,在必修II第二章统计的第一课时里,介绍学习简单随机抽样时,就可以通过简单宜行的抽签法实践,具体真实地演示其过程、步骤。选择一个不是很敏感的问题,例如抽取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调查本班学生中喜欢看动画片的情况:首先,编号。可以直接利用班级学生的学号。其次,制签。利用手边的方便筷子将全班同学的学号一一写上。最后,抽签。将制好的“签”放入签筒,充分摇匀,随机抽取10个,记录下编号。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动手操作、亲自体会。当然最好把整个调查进行到底,询问被抽到的10名同学,统计他们对动画片的喜爱程度,进而估计整个班级喜欢动画片的人数。这样也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人员的工作过程。这样做完试验,学生也就把抽签法的步骤弄清楚了;再提出问题,若要在全校学生范围内进行抽签,可行么?从而引出抽签法的优缺点,而且更多情况下,学生自己会提出这一问题,并得到抽签法的缺点。这节课就把学生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抽签法。

二、兴趣是学习数学的第一动力

(l)兴趣引发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就会产生求知欲。

新课程改革后的人教B版教材正文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甚至学生自学也能看懂,教学中很多有趣的地方或值得研究的地方都以“探索与研究”或“思考与讨论”等形式提出。书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这也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兴趣引起好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推动探索、促使进步。高中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他们会对新信息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推动他们去观察、思考、探索,并最终解决问题、学会知识、发展思维。

(3)兴趣引发耐力

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渐渐形成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形成逻辑思维方式。学习的过程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过程,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培养之初都离不开兴趣的推动,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在讨厌的情绪中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兴趣就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习惯又是持久的保证。

学数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史;教育取向;历史相似性;运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7-0008-04

【作者简介】汪晓勤,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上海,200241)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博士,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数学教育学报》副主编。

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曾经说过:“没有任何科学教育可以不重视科学的历史与哲学。”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数学教育。也许有人会说:“我对数学史一无所知,不也把数学教得很好吗?”诚然,在我们今天这个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这句话或许并没有错。但是,如何解决“分数可观、情感消极”“解题无数、理解缺失”等矛盾?如何在课堂上营造“知识之谐”、展示“方法之美”、实现“情感之悦”,从而让学生接受更美好的数学教育呢?把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是值得我们探索的一条理想途径。

实际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简称HPM)就已经成了数学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走进小学数学的世界,我们赫然发现,有关HPM研究的主题竟如此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其中的三个主题。

一、教育取向的数学史

数学史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其中包含大量的教学素材。数学史之所以有着“高评价、低应用”的境遇,原因固然有很多种,但数学教师手头缺乏实用的数学史素材,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问题的探讨,如小数和分数孰先孰后、简易方程的必要性等,都需要以数学史作为参照。因此,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是HPM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教育取向的数学史料浩如烟海,大致可以按照其作用来分类,下面举两类例子。

1.“情感”取向的历史素材。

比利时科学史家萨顿曾经说过:“在科学和人文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科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据此,我们同样可以说:“在数学和人文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数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传递数学背后的人文精神,为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提供正能量。数学是人类的文化活动,不同时空的数学家都对数学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的勤奋、执着、坚韧、担当,他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无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希腊数学家泰勒斯勤于天文观测,坚持不懈,风雨无阻,有一次竟不慎掉入水沟,他通过拼图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祖冲之之子)在思考问题时专心致志,天打响雷都听不见,走路时竟撞上仆射徐勉,徐勉叫唤后才醒悟过来,他最终解决了球体积的难题。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40岁开始学习数学,最终成为数学家。19世纪苏格兰数学家华里司逆境成才,从一名书籍装帧的学徒工到爱丁堡大学数学教授,谱写了人生的传奇。

沟通数学与人文,能更全面地发挥数学的育人价值。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太缺乏数学故事了,需要我们不断从数学史文献中去发掘、整理和加工。

2.“方法”取向的历史素材。

每一个公式和法则都有它的历史,无论是它背后的思想方法,还是它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演进过程,都能为教学提供借鉴。以“分数除法”为例,成书于1世纪的《九章算术》采用通分法:■÷■=■÷■=■;而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7世纪)和婆什迦罗(12世纪)采用我们熟悉的颠倒除数分子分母法:■÷■=■×■=■;这种方法在15―16世纪的欧洲却鲜为人知。欧洲人除了采用《九章算术》中的通分法,还采用了很流行的交叉相乘法[1]:■。直到17世纪,颠倒除数分子分母法才逐渐被人们广泛采用。

从教材中我们可能只能看见一棵树,从历史中我们却可能会看到一片森林。

二、历史相似性

所谓历史相似性,是指人对数学的理解过程与数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平行性,这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对某个数学概念的理解是否真的存在历史相似性,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如果历史相似性得到印证,那么,数学史就成了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教师可以预测学生对有关知识点可能会产生的认知困难,从而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

例如学生对“除以零”的理解。数学上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规定?其实,历史上数学家对这个问题也多有困惑。婆罗摩笈多认为0÷0=0;摩诃毗罗认为a÷0=a(a≠0);释律帕提认为a÷0=0(a≠0);而婆什迦罗虽然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有名词来表示a÷0的结果,但他认为(a×0)÷0=a。

Reys和Grouws对中学生进行访谈[2],一位八年级学生认为0÷0=0,并解释说:“一无所有除以一无所有,什么都得不到。”Wheeler和Feghali对52名职前小学教师的研究发现[3]:职前小学教师在“除以零”的理解上存在困难,67%的职前教师认为0÷0=0。Ball对19名职前中小学教师进行访谈[4],发现很少有人能合理解释为什么0不能作为除数。Even和Tirosh对33名以色列中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于“为何4÷0无意义”的解释是“一种规定”[5]。Crespo和Nicol在教学中发现[6]:小学生和职前小学教师普遍认为5÷0=0。上述研究表明,今天学生对于“除以零”的困惑或误解确实具有历史相似性。

三、教学实践

要让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认识和普遍接受HPM,首先要让他们看到成功的教学案例。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生硬地为历史而历史,必须兼顾知识点的历史发生、发展顺序、逻辑顺序以及儿童的心理发生、发展顺序。数学史的运用方式也并不是单一的,有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视课堂需求而定。

附加式是指在课堂上讲述数学故事、人物生平、历史背景等。例如:在引入“大数”时,讲述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数沙的故事;在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讲述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少年时代通过折纸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故事;在讲授“用字母表示数”时,讲述“未知数为什么用x来表示”的故事;在引入“众数”时,讲述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普拉提亚人数城墙砖块的故事;等等。

复制式是指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历史上的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六上“数学广角”单元即含有两个古代数学名题:一是《孙子算经》中的“雉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一是《算法统宗》中的“僧分馒头”问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得几丁?”古代数学名题犹如陈年佳酿,必能在课堂上散发醇香。

顺应式是指将数学史上的数学问题进行改编,或利用数学史材料编制数学问题,以顺应当前教学的需要。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1卷命题37为:“同底且位于相同的两条平行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相等。”[8]利用该命题,可编制如下问题(人教版五上):图1中有几对面积相等的三角形?(阴影部分的一对三角形被称为“欧几里得蝴蝶”)利用中国古代的七巧板,可编制如下分数问题(人教版五下):图2中每个图形的面积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图形7和4共占几分之几?图形3、4、5共占几分之几?

很多概念如果直接按照历史进行教学,可能并不自然,因而需要对历史进行重构。以“负数”为例,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数学家因为解方程的需要而率先使用负数。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方程章第3题所解的三元一次方程组问题是2x+y=13y+z=14z+x=1,第三个方程两边乘2,与第一个方程相减,出现了正数不够用的情形:y的系数等于0-1。《九章算术》中不仅有正负数,还建立了正负数加减法则,即“正负术”。加法法则为:“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人正之,负无人负之。”即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减;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加;0加正数为正,0加负数为负。类似地,减法法则为:“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人负之,负无人正之。”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注释“正负术”时说:“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在西方,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认为:方程x+36=33没有根,除非第一个人(x)欠债3个钱币。16世纪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指出:零减去一个大于零的数所得结果“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则认为:0减去4纯属无稽之谈。18世纪,仍有数学家感到困惑: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会“小于一无所有”?直到19世纪,还有数学家不接受负数。显然,我们不能直接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来引入负数;而历史又告诉我们,学生对于“直接从零中减去一个正数”这样的运算会感到困惑,所以也不能用它来引入负数,因此,只能通过重构式了。

四、结语

数学史有助于营造“知识之谐”,展现“方法之美”,成就“情感之悦”,实为数学教育所不可或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博大精深,足以成为小学数学教育中一个前景无限广阔的研究领域。然而,无论是文献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有价值的成果还是很有限的。虽然蔡宏圣老师和他的团队筚路蓝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但一个“小学HPM学术共同体”还有待建立。我们热切期待有更多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关注HPM、走进HPM、研究HPM、实践HPM。■

【参考文献】

[1]Smith,D.E.(1925).History of Mathematics(Vol.2).Boston:Ginn Company,1925.226-227.

[2]Reys,R.E. Grouws,D.A.(1975).Division involving zero:Some revealing thoughts from interviewing children.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75(7):593-605.

[3]Wheeler,M.M. Feghali,I.(1983).Much ado about nothing:Preservic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ncept of zero.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14(3):147-155.

[4]Ball,D.L.(1990). Prospectiv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division.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1:132-144.

[5]Even,R., Tirosh,D.(1995). Subject-matter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about students as sources of teacher presentations of the subject-matter.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9:1-20.

[6]Crespo,S.,Nicol,C.(2006).Challenging preservice teachers’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the case of division by zero.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06(2):84-97.

学数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学情景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句话对我来说,可谓耳熟能详。联系这几天所听的几节课,使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学数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个“理”,而这个“理”不是我们告诉学生,学生就能明白,也不是我们让学生记住,学生就能明白的。它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做数学,并在做的过程中悟出道理。

一、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

数学上很多知识比较抽象概括,这对以形象思维为特点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系列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并通过活动悟出这个理。如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数学

对于教材上很多结论性的东西,孩子们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我们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会掌握的更加透彻,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同学们体验经历过程,获得结论的成功。如三年级《数学广角》让学生经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新课开始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动物运动会的情境,有很多小动物参加了跑步和跳绳运动。在这些小动物中有的动物参加了一种活动,有的参加了两种活动。老师让同学们数一数共有几种小动物参加了运动会。由于参加运动会的动物数量较多,且有参加一种的,有参加两种的。同学们数起来比较困难,并且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呢?形成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引导,谁能想个办法,使大家一下子就能看出来参加某种活动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同学们积极思考,交流后想出可以用表格表示,因为涉及到有些小动物两种活动都参加,所以同学们又想到用椭圆圈出两种运动都参加的动物。但有同学马上意识到这样画出来,看得有点乱。最后有人提议,干脆去掉表格,分别标出每个圈所表示的内容就行了,这样一个完整的韦恩图就出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经历了这个维恩图的探索过程,相信每个孩子对维恩图每部分的含义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再加上教师及时的表扬,这个韦恩图最先是韦恩发现的,所以叫韦恩图,可惜你们出生晚了几年,要不会用你的名字命名,如×××图或×××图,被点到名字的孩子满脸的自豪,三二班的小韦恩们,你们很伟大,具有数学家的潜质,教师热情洋溢的鼓励,使同学们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同学们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

三、数学知识游戏化,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

学数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化

Experience mathematics, the applied mathematics, let mathematics teaching adaptation

Yuan Jing’an

【Abstract】The life cannot leave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stems from the life.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ems from the life, but serves finally the life. If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teacher only to teach to teach, teaches the student stiffly the knowledge, but regarding the student, they more and more will feel that mathematics will be arid, will be icy, study mathematics only will be to complete the study task, will carry on mathematics test. Such teaching has been short of the bright interesting vitalit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aused mathematics and the life comes apart, loses the study mathematics important meaning, the student therefore has also lost the study the interest. Therefore, how to pull closer mathematics and the life relation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lets the student feel mathematics to originate from the life, experience mathematics in the life application, becomes the teacher teaching the important direction.

【Key words】Mathematics teaching; Adaptation

生活离不开数学 ,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 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生动性和 “现实意义”,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于是,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1 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1.1 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例如: ①你要去文具店买5本练习本,每本 3 角钱,一共要用多少钱? ②47位师生去游乐场游玩, 门票每人5元,带250元够不够?③家里要装修, 估算要用多少块瓷砖。在生活中,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1.2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1.3 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2.1 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

2.1.1 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1.2 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知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 ”数学, “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2.1.3 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 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2.2 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

2.2.1 做一做。 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学会生活。如在学习了“普通计时法”和“24 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并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

学数学范文第5篇

数学语言是其它数学能力的基础,同时它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数学中的各种定义、公式、定理以及法则与性质无一不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达的。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清晰,精炼准确。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准确、扎实的掌握数学语言是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数学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学习数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数学语言,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对数学语言的不断内化与理解并且灵活运用的过程。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很多题目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达的,这就需要学生对数学语言有精准的掌握,才可以理解题目。

掌握了数学语言,才能掌握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在对中学的概率统计初步、向量、初等几何等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对数学语言有熟练的掌握。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缺失,就不能准确的记忆和灵活的应用各种定理、概念和性质,概念和公式也不能正确的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会使用大量的数学语言,所以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其课堂的效率。

数学语言简洁准确,它具有独特的价值,是科学语言的基础。数学语言有其独特之处,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是普通语言无法替代的,而且它构成了科学语言的基础。学生如果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

数学语言的分类

要有效的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首先要理解和清楚数学语言的分类。从我们学习数学开始,我们接触了很多类型的数学语言,具体分为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在数学语言中,最基础的是符号语言,分为象形语言、符号语言、缩写语言。例如几何学中的符号、、//、、∠等都是原形的压缩改造,属于象形符号。在高中与大学中我们所接触的sin(sine)、最大max(maximal)、最小min(minimal)都属于缩写符号。像+、×、∩,全等≌,相似∽,大于>,小于

文字语言是人类在数学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加工、限定而得出的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是自然语言经过加工、改造、限定而成的。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是严谨、准确的。例如直线、极限、三角形等等都都属于文字语言。文字语言具有特定的数学科学含义,常常以数学定义或概念的形式出现在数学学习中。

图表语言在处理统计等问题时有很大的用处,图表语言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是对其他两种语言的补充,它与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与式子等一起构成数学语言系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很多实际应用中都会用到图表语言,它的优点是直观,并且可以同时传递大量信息。图表语言是三种数学语言中实际应用较多的一种。

数学语言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语言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炼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数学的语言具有一种内在的美,表面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却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数学语言是数学科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简洁、鲜明的特点使它更有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数学语言,有利于学生应用相关的定义与定理解决问题,提高数学成绩。数学语言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数学思维,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捷径,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最好办法。

数学语言的教学要点

首先,要注意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普通语言是日常生活的语言,学生会感觉比较亲切,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我们需要通过普通语言解释数学语言,建立两者之间的“互译”系统。“互译”有两方面的意思。第一点是将普通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即数学,这是应用数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步骤。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在数学中我们常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数学概念,这时如果我们可以用普通语言去解释较为复杂的数学定理,说明我们对这个定理理解的很透彻。

其次,要注重学生的数学语言转化的学习过程,合理安排教学。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三个环节即,逻辑过程、心里过程和教学过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一个数学语言系统,把数学语言分类化、系统化,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数学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

再次,要善于推敲叙述语言中的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在我们所学的数学概念中,每个关键的字都是经过数学家们反复推敲得出的、最准确的语言。通过教师对于关键句子与词语的推敲、变更、删减和假设使学生可以彻底的理解概念,理解通过数学语言描述的概念,这样才能灵活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