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关系式(精选5篇)

  • 等量关系式(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要找准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就可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式。 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6千米,几小时可行驶3…

等量关系式(精选5篇)

等量关系式范文第1篇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往往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很吃力,很多学生看见列方程解决问题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感。如何才能快速找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途径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找准等量关系。而应用题类型繁多,等量关系看上去千变万化,怎样才能找准等量关系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准等量关系

在解决有关整数或小数的实际问题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等,要找准等量关系首先要理解并熟记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根据这些数量关系就可直接写出等量关系式。

如: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6千米,几小时可行驶336千米?

分析与解:“每小时行驶56千米”表示速度,“行驶336千米”表示路程,可得等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设x小时可行驶336千米,则可列方程为:56x=336。

二、根据“计算公式”找准等量关系

我们学过的公式有很多,如图形的计算公式(周长公式、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等)、税率计算公式、利Wit算公式等。这些计算公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等量关系。

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它的底是25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是题中的等量关系。设高是x厘米,可列方程为:25x÷2=100。

再如:王叔叔把一笔钱按2.75%的年利率存了3年,他算过到期时能得到利息49795元,他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元?

分析与解:等量关系是利息的计算公式:本金×利率×存期=利息,设本金是x元,列方程为:x×2.75%×3=3795。

三、根据“关键词语”找等量关系

在实际问题的叙述中经常会出现“一共”“比……多”“比……少”“几倍”以及“和、差、积、商”等词语,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来找等量关系。如:学校开展植树活动,五年级植树80棵,比四年级的2倍多植树6棵,四年级植树多少棵?

分析与解:根据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植树6棵,可以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式:四年级植树的棵数×2+6=五年级植树的棵数,设四年级植树x棵,列方程为:2x+6=80。

四、根据“事情发展的经过”找等量关系

实际问题都有个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根据事情发展的经过来找等量关系。

如:学校食堂原来有一堆煤,用去3.6吨后,还剩4.8吨。这堆煤原来有多少吨?

分析与解:根据事情发展的经过可以找出等量关系:食堂原来的煤一用去的煤=还剩的煤。设这堆煤原来有x吨,可列方程为:x-3.6=4.8。

五、根据“不变量”找等量关系

有些题目叙述的情节,条件变了,但其间隐藏的一个条件的具体数量不变,可以根据这个条件不变的特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如:一些糖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5颗,少了2颗,每人分3颗,又多了4颗,问有几个小朋友,几颗糖?

分析与解:根据糖的总颗数不变可以找出等量关系:第一次每人分得的颗数×小朋友的人数2=第二次每人分得的颗数×小朋友的人+4,设有x个小朋友,可列方程为:5x-2=3x+4。

六、根据“关键句”找准等量关系

要找到分数应用题的等量关系,关键要找到题中的关键句。先要从关键句中找出单位“1”,然后写出等量关系:单位“1”×对应分率=对应量。

如:五六两个年级的同学去植树,五年级植树64棵,比六年级的80%多4棵,六年级植树多少棵?

等量关系式范文第2篇

1.用算术法解应用题的习惯影响。由用算术法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是一个学习方法上的飞跃。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其思路尚未掌握,还习惯用算术法分析题目。

2.不会列代数式。四则概念不熟,理解不透,因而不会用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和、差、积、商的形式列出代数式。

3.不会选择未知数,只会直接设元,不会间接设元。

4.不善于发现题中的等量关系,找不出题中相等的量,特别是对于较为隐蔽的等量关系更找不出,对于题中有几个等量关系,也不知如何运用。

5.不能有步骤有条理地分析题目,对于关系复杂,层次较多的题目抓不住线索,理不出头绪,不能有条理地进行分析。

以上是学生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就题解题,不善于寻找规律,缺乏归纳总结,尽管学生在课堂上听得似乎明白,但把题目放给学生自己做,仍是束手无策,原因是教师没有交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致使学生看见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望而生畏。

针对上述原因,我在教学中抓住了如何找等量关系这个主要矛盾,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转变学生的解题思路

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着重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算术法解应用题思路不同。后者,虽然也可以看作方程,但是它的一端一定是已知数,运算的结果正好等于另一端的未知数,是从“未知数等于什么”来考虑的。而前者,是把未知数当做已知数看待,一起参加运算,只考虑列出一个含未知数的算式就可以了,不必直接考虑未知数等于什么,这在思路上简便得多。

例1.某数减去1再乘以2得4,求某数。

分析:这是算术中的还原问题,用算术法考虑,将最后结果4除以2,再加上1就是某数,即某数=4÷2+1

用方程解,可设某数为X,依题意得:

2(X-1)=4

两者比较,可见用方程的方法比用算术法解,在思路上简便得多。

经过反复对比,再经一定数量的习题练习,学生的思路就逐步地由算术法转变到代数法了。

二、讲清如何寻找等量关系

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根据题目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

1、题目中的语言直接告诉了等量关系。

2、从公式中找等量关系

例3.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它宽为16厘米,它的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分析:只要学生知道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即可,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列出方程。(略)

3、从同种量的不同表达式上找等量关系

例5. 甲、乙两个学生赛跑,每分钟的速度,甲比乙的2倍少100米,若乙先跑800米,甲从同一地点动身经8分钟二人同时到达终点,每分钟各跑多少米?

分析:赛跑距离一定,这个距离可用甲跑的距离的代数式表示,也可用乙跑的距离的代数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代数式,代表着同一种量,从而找到了等量关系:8(2x-200)=8x+800(X为每分钟跑的距离)

三、如何布列议程

布列方程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在全面审题的前提下,设出恰当的未知数,根据题目的普通语言译成数学语言(含未知数的代数式),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列出方程(即等式)。

例6.某工厂去年总产值比总支出多500万元,而今年总产值比总支出多950万元,已知今年的总产值比去年增加15%,总支出比去年减少10%,求去年的总产值和总支出。

分析:本题中数量关系较多,层次复杂,学生把握不了。这时可教给学生把各种量间的关系一一列出,然后寻找一个等式,把各种量再译成代数式。

去年总产值 去年总支出

今年总产值 今年总支出

表中箭头所指,表示两个量有直接关系,可以从一个关系式找到等式,然后再译成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

若设去年总产值为未知数x,则有:

今年总产值=去年总产值×(1+15%)

今年总支出+950

去年总支出(110%)+950

(去年总产值-500)(110%)+950

于是得方程:

(x500)(110%)+950=x(1+15%)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上述措施后,效果显著,从下面几个题目的教学中,可略见一斑。

例8.原来甲乙二人每天都工作8小时,甲比乙每天多制造两个零件,如果每人都把制造一个零件的时间缩短8分钟,则甲比乙每天多制造3个零件,问原来每人每天制造几个零件?

学生掌握了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后,想到“题中的语言直接告诉了等量关系”,抓住“甲比乙每天多制造3个零件”这个关系语句,很快找到了等量关系,又按如下思路,顺藤摸瓜,列出了方程:

等量关系式范文第3篇

我将初一数学应用题教学分为两条线索来抓:

一条是纵线,从初一贯穿到初三年级。初一学生解应用题时,困难在于抓不住相等关系列方程。列出正确的方程,是解应用题的中心。而找出等量关系才是列出正确方程的关键所在。所以,抓住突出等量关系布列方程这一关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解应用题的根本途经。

另一条是横线,即在每一单元、每一例题的教学中,抓好四个环节即“概念一等量一思路一列式”,要特别抓好前三个环节,它是重点。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逐渐形成一套科学的解题方法。上述两条线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是交织成网,紧密联系,交叉进行。

自九一年运行,初步体会到:

1.学校必须有明确的要求。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应用题教学的初步实施方案》,对每个年级在知识能力上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做到目的清楚,要求明确。

2.激发兴趣。根据初一年级年龄和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借助于图示和直观教具,起到形象直观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分析思考,发展智力。运用类比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一类型题,可用几种形式提出要求和进行一题多解。

理解概念。了解和掌握概念,是解应用题的基础和前提。每个应用题都由许多概念构成,如果概念不清,判断推理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应把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讲清讲准,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既能准确地把文字表达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达出来;又能把数量关系的代数式,准确地用语言叙述出来。从而剖析应用问题的本质,寻求等量关系布列方程的基本途经。

等量关系是核心。等量关系,就是由一些含有未知数或不含未知数的代数式,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组成。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注意给学生建立等量关系的观念。通过应用题教学,让学生能够熟练地灵活地掌握常见的基本等量关系。逐步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一些常用的等量关系式。平时要养成学生认真读题的好习惯,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事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可进行补充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的练习等等。加深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很有益处。

等量关系式范文第4篇

教学内容:

方程.(教材66-6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景中

的等量关系,初步体会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能从具体生活情景中寻找等量关系,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

3.在学生大胆猜测、积极验证的过程中,体会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方程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谁能描述玩跷跷板的情形?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玩跷跷板的时候,如果两边的质量不一样,重的一边就会把轻的一边跷起来;当两边的质量相等时,跷跷板就平衡了。根据这种现象,科学家设计出了天平。今天老师也带来了简易天平,我们用它来做个小实验。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平衡”,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衡。

1.课件出示一架不摆放任何物品的天平。

(1)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的托盘和指针的位置,指名说一说。

(2)请大家猜一猜,如果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中分别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

(会出现三种情况。左边升,右边降;右边升,左边降;平衡)

(3)怎样看出平衡状态?

(指针指向中间)

(4)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左、右托盘中的物品质量相等)

2.课件出示一架摆有砝码的天平。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提问:在左侧的托盘中放入一个30克的砝码和一个20克的砝码,右侧的托盘中应放多少克的砝码才能使天平平衡?为什么?(50克)

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天平平衡的状态。

(板书:20+30=50)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演示,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等式变化的规律,为学生能更好地总结规律埋下伏笔。

(二)认识方程。

1.称樱桃。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一幅图。

(2)教师先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颗樱桃,左盘中放入一个10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1颗樱桃的质量

(3)再在天平的右盘中放入一个2克的砝码。让学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从而得出:一颗樱桃的质量+2克=10克。

(4)如果用x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x+2=10)

2.称种子。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二幅图。

(2)你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

(4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2000克)

(3)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和2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

(4)如果用y表示每盒种子的质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4y=2000)

3.水壶倒水。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第三幅图。

(2)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表示图中的等量关系吗?

(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200毫升=2000毫升)

(3)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2z+200=20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1)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

x+2=10 4y=2000 2z+200=2000

(2)小组交流。

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字母,都是等式)

(3)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上面三个式子都是等式,并且都含有未知数。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课题:方程)

(4)巩固知识。

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必须是等式,必须含有未知数)

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方程,并与同桌交换检查,对于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找到的等量关系,使方程的概念自然形成,了解了方程,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才是方程,并且在写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是的在(

)里画“√”,不是的在(

)里画“×”。

5+2x=14( ) 703+x( )

230÷2=115( )

6+x>1( ) 51÷a=17( )

x+y=120( )

2.判断。

(1)等式都是方程。(

)

(2)方程都是等式。(

)

(3)6x=0是方程。(

)

(4)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

)

(5)方程是等式,所以等式也叫方程。(

)

3.用方程表示。

(1)小明的年龄加上12岁是22岁,小明多少岁?

(2)小东年龄的4倍是44岁,小东多少岁?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性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于全课的整理回顾,意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布置作业

教材67页1、2题。

板书设计

方 程

20+30=50 x+2=10

4y=2000

等量关系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数学的本质;数量关系;空间形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这样定义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数学的本质:一是数量关系,二是空间形式。

一、数量关系

以“加法的认识”为例,例题是这样呈现的:先拿出1个纸鹤,再拿出2个,合起来是3个纸鹤,通过上面的情境给出算式“1+2=3”。学生在入学前,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运算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识加号和等号。加法是什么呢?正如情境中呈现的那样,把1个纸鹤和2个纸鹤合并起来,也就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加法表示合并的关系,也表示递增的关系。学生理解了合并关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数量关系中带有合并特征的,就要用加法计算;明白递增的道理,可以做更大的数的加法运算,加法就是在原有数量基础上的递增。等号的教学是特别能体现数学本质特点的,“符号两边的量相等”是等号的本质。例如,男孩有3个纸鹤,女孩也有3个纸鹤,两人纸鹤数量相等,用符号“3=3”表示,这里的等号体现了男、女生纸鹤数目“两个量的相等”,也就是说等号的呈现是基于两个量(也可以叫做事件)的比较的结果。所以我想等号的认识应该从两个量的比较切入,左边放1个纸鹤,右面放3个,让学生比较大小,1

二、空间形式

学生对于空间形式的理解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图形内部各元素间的关系,有赖于学生大量直观经验的积累。以图形的高为例,在数学本质上,三角形的高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两条直线间的距离,长方体的高是两个平面间的距离。其实高代表的是一种关系――点到线的、线到线的、面到面的垂直关系。在三角形高的学习中,学生是有一些共性问题的:三角形位置倾斜不能准确辨认高,不能画出钝角三角形全部的高。我觉得问题的原因是学生没有从“图形关系”的角度认识高,他们对于高的理解仍然受“身高”“高度”这样的生活概念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点到直线的距离”,特别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学生一定要把钝角的一条边看作直线的一部分,才能在其延长线是作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