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5篇)

  • 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生12:我认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简便。 生13:有些不能先约分再比较的分数,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小得多,不容易出错。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却说“先通…

学生的主体地位(精选5篇)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1篇

师: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法中,哪种最简便?

(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热烈进行讨论)

生12:我认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较简便。

生13:有些不能先约分再比较的分数,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数目小得多,不容易出错。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那么为什么课本上却说“先通分,再比较”呢?

……

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觉得主动积极,不仅课堂参与率高,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体验。反思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我认为其中的关键是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交流”中学习

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

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

在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在比较分数大小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大家具体、清晰地去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与课本中方法不相同,却也科学实用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一般采用先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为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碰撞,激活了思维,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二、“知识链”比“知识山”更重要

上述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对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

系统整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比较、联系、探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了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便于长久储存和随时撮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比较分数大小的各种方法及其来源的认识,不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知识只有形成“链”,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可以预见,学生在以后遇到比较分数大小的问题时,就能充分利用头脑中的“知识链”,并以“如果……(具备比较分数大小的某种条件),那么……(就采到体积方法)”的方式,准确灵活地进行比较。

数学知识是按一定的关系和一定的模式构成的对结

的认识。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教学过程中,要适时进行整理,促使学生及时形成一个个“知识链”,再把不同时期不同内容的“知识链”进行组织、抽象、概括和分类,使之成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网络。当知识以这种结构网络的形式进行排列时,学生就能够非常顺利地进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之间的转化。

三.“导”的艺术

上面的教学,教师没有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也没有

意地、无目的的让学生讨论,而是精心设计一四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发现:1.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遇到哪几种类型?2.比较分数大小各采用怎样的方法?3.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来的?4.你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分类举例――概括方法――深究意义――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体验了学习进程中的苦与乐。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2篇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 “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学写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学生 主体作用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平行四边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猜测—动手折叠—交流探索—推理证明—得出结论,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对其进行引导,最后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的演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相互讨论、争辩,有利于形成不同思想的碰撞,最容易产生独特的观点和方法,最容易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或表现 出的不耐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鼓励、赞许、肯定在激发学生灵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鼓励学生讲自己的东西,鼓励讲别人没有讲过的东西。错误和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是学生学习的自然过程。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有伟大的发现。

其次,要教给学生数学发现的方法,使学生有问题可问。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去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所以教师平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要领教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推导、证明、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会逐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发现。

最后,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是学习活动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的确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不是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分外香。”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欲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在数学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适当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主体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66-01众所周知,主体性是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本质属性。教学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那么体育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体现创新思想,落实主体地位

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的体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而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而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反感,当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现代化设备,电视、电影、广播、图片资料等,使教师各种技术动作讲解、示范不再权威,使学生对其动作不再陌生或者一无所知,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技术动作多少有些感性,学生便可以凭自身的感性在教师的启发下去思维去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去学习。老师建议性的讲解、示范动作要领以及重难点,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教师的讲解、示范再继续练习去完善技术动作。

二、加强学法指导,激发主体参与

正确学习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过程。体育课堂教学要着眼于教思路、指方法、找规律。教学变传授为点拨,具体表现在对某一技术进行教学时,不仅教会学生掌握某一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该动作技术或是进行某一项目锻炼的方法,并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对别的技术进行模仿自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会看图和根据动作示意图进行模仿练习时,提倡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鼓励他们提高自学自练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教师和其他同学动作,并能对照自己的动作进行改进。

三、实行科学评价,维持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第5篇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好玩好动的年龄,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把握学生的体育技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例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如,在训练学生单脚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喜欢的小动物,并模仿小动物跳跃的方式进行单脚跳跃,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两组学生竞赛,让一组为小鸭队,一组为小鸡队,让学生比一比是小鸭胜还是小鸡胜。这样学生的运用兴趣被激发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指导学生单跳、双落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角色的演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恰当分组,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体育课一般是室外课。在室外上课,学生活动的范围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单凭教师一个人看护班上二三十名学生甚至四五十名学生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挑选组织能力强并且肯于负责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让小组长在体委的带领下根据教师的指导完成当堂教学任务。在学生分组合作的过程中,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在同组内相互交流,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体育任务,还便于教师组织引导。如,在立定跳远训练中,教师将学生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按照四至六人的形式分成若干个体育活动小组,教师在集体教授跳远技能方法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跳远训练中积极参与,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再巡回指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跳远能力。

三、抓住教材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教材中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生长点,并善于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训练。如,在百米跑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向学生讲授百米跑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创新运用教师讲解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