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道德歌(精选5篇)

  • 公民道德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以音乐内容“载道” 古人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认为音乐与伦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我国的传统音乐非常重视内容的道德寓意。远古时期人们就用音乐表现劳动歌唱爱情。传说原始时代有一首候人歌,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表现的是涂山氏之女…

公民道德歌(精选5篇)

公民道德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乐以载道 音乐 道德 形态

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用文化载体教化人的道德观念,在“文以载道”的总体观念影响下,产生了“乐以载道”的分支文化观念。“乐以载道”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道德言行的功能,在“乐以载道”思想的指导下,利用音乐艺术规范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社会秩序,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创造了多种体现“乐以载道”思想的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体系。本文从“乐以载道”的观念出发,对传统音乐的表现形态加以归纳总结,目的是珍视优秀的文化传统,继承前贤,使其发扬光大。

一、以音乐内容“载道”

古人说“乐者,通于伦理者也。”认为音乐与伦理道德是相通的。所以,我国的传统音乐非常重视内容的道德寓意。远古时期人们就用音乐表现劳动歌唱爱情。传说原始时代有一首候人歌,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表现的是涂山氏之女思念爱人的心情。虽然远古时期还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但那时的音乐已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蕴含着朴实、真挚的道德观念。周代、礼乐思想开始形成,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歌乐者,仁之和也”认为人的行为举止,社会的秩序“兴于诗、定于礼、成于乐。”这种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的表现内容。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反映爱国精神、反映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从秦汉始,民歌开始繁荣。民歌的内容大多反映男女爱情,其中,不少民歌通过对忠贞爱情的描写,宣扬了高尚、正直的爱情观和道德观。如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焦仲卿妻》,就是非常典型的曲例。宋代,戏曲开始兴盛。戏曲在近千年的历史上一直处于社会文化主流的地位。戏曲唱腔、戏曲音乐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戏曲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多种角度描写人民群众的生活,宣扬爱国、公正、忠贞、敬老爱幼、和睦友善等道德准则。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借窦娥之口喊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也?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盼望公平、公正社会的心声。元代的《拜月记》歌颂了王瑞兰和蒋世隆的忠贞爱情,鞭挞了王瑞兰之父强行将他们分开,破坏忠贞爱情的不道德行为。而《琵琶记》则赞扬了赵五娘孝敬公婆的高尚品德,表扬了在困难中扶助邻里、怜贫惜老的张大公。“中国人民热爱戏曲,他们把舞台当作公平舆论的倡导者,生活道路的指引者。”因此,戏曲内容所蕴含的道德观念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近现代,我国的音乐事业繁荣发展,以歌曲演唱、器乐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作品的政治倾向和道德指向更加明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音乐教育课中增加了“学堂乐歌”课。“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反映民众要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政治要求。四十年代,抗日民主根据地产生了大量音乐作品,歌唱党,赞扬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号召民众奋起抗日,具有明朗的感情和振奋人心的风貌。如歌曲《东方红》、秧歌剧《兄妹开荒》、歌剧《白毛女》、合唱《黄河大合唱》等。承载着明确的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起到了团结民众,统一意志,号召抗日救国,追求新生活的积极作用。纵观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乐以载道”的观念一直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之中,是“乐以载道”的首要特征。

二、以音乐形式“载道”

中国的音乐非常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由于中国音乐的内容注重承载道德准则,在形式上也随之体现着这一特点。中国的音乐形式有民歌、说唱、戏曲、器乐演奏等。民歌起源最早,群众基础最深,影响最广泛。中国民歌从诞生起就具有曲式简单、音域适中、简明短小、韵味甜美、言简抒情等特点。《易经》中有一首反映青年人剪羊毛的诗歌:“女承筐,无实:士(圭)羊,无血。”意思是女的拿着筐,却没什么重量:男的似乎在宰羊,又没有血。短短数语便简洁明快地表现了剪羊毛时的乐趣。民歌的这种形式易于明确地表达心态,能够简明地承载某些道德标准。以致到了近现代,许多民歌仍然短小精湛,优美动听,易于演唱和传播。根据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的研究,文学诗词的变化,音乐形式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也就是说,音乐文学史上体裁形式的变化,主要不是‘先诗后乐’、‘以乐从诗’等词、乐配合方式的变化引起的,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的内容形式发生了变化。”这就说明,中国音乐内容的变化,主要原因是音乐形式的变化引起的。所以,音乐形式在承载道德内容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民歌还有着同宗的特征,即一首民歌在各地流传,加入了当地的音乐元素后,其内容、风格仍基本一致。例如一首《茉莉花》,有多种版本,但都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为宣传同一道德标准起到了推动作用。戏曲艺术兴盛于宋、元,这种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有文学、声腔、器乐、舞蹈、美术、杂技、服装等。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和”,主张“天人合一”,戏曲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体现了天人相合、心声相合的传统道德观念。这种形式与戏曲的内容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在表现故事内容,承载道德观念,宣传教育民众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以音乐结构“载道”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理论中,对于音乐的结构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如中国古代就有“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微为事、羽为物”的说法。这就把音乐结构的有关元素直接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物联系了起来。这种认识理论对整个音乐形式的结构影响很大,使中国的音乐艺术注意在结构上承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原则,集中地体现在散体结构的特征中。具体表现为“散――慢――中――快――散”的布局。这和西方的音乐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方的音乐结构注重冲突、逻辑,往往集中体现在奏鸣曲式的结构中。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有“大团圆”的思想,认为通过悲欢离合达到“大团圆”是最完美、最理想的结局。因此,中国的音乐结构通过“散――慢――中――快――散”的进程,最后达到正义战胜邪恶、正直战胜虚伪、高尚战胜低俗的目的。使人在美的感受中接受传统论理道德的教育。在戏曲和说唱中,大多是一本四折的结构,即按照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情节来安排。如京剧《白蛇传》,开始写白素贞在山中修道,不甘寂寞,下山游玩:展开部分写白素贞与许仙路遇相爱:高潮部分写封建势力对白、许爱情的阻挠;结尾写白素贞脱胎换骨与许仙团圆。这就使人在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中,感受到了忠贞爱情的崇高、破坏爱情的可恶。一本四折的结构有些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但这种起、承、转、合的程式并没有变。如京剧《铡美案》中,最终陈世美被处以极刑,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这种结构同样给人以深刻的教育。说唱音乐在情节的安排上,大体和戏曲的结构相同。这类结构总是通过优美、和谐、富有高雅意境的织体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承载着“道”的功能。

四、以音乐创作“载道”

公民道德歌范文第2篇

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识乐谱,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并且从小左耳失聪,那么,他是如何登上央视华丽的舞台的呢?

田野乡音,老农民有个明星梦

1957年,龙德荣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五龙公社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那时,村民们正在艰苦地进行着革命,三年的自然灾害也接踵而至,龙德荣的父母相继饿死了。那时,龙德荣还不到两岁。幸运的是,姨妈收养了他。

尽管龙德荣身世坎坷,可他却从小喜欢唱歌,无论是在田野间割猪草,还是下地做农活,他都会放声高歌:随着渐渐长大,龙德荣越发渴望学唱歌,可是在那个连肚皮都填不饱的年代,姨妈家连供他上学的能力都没有,更别提学唱歌了。龙德荣5岁那年,姨父让他洗红苕,他边洗边唱歌,动作慢了,姨父一巴掌打了过来。谁知这一掌竟打得他左耳失聪。尽管几十年来,耳鸣一直伴随着他,但他从不曾因为这件事情记恨姨父。

那个年代,尽管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但公社的电影放映员总会轮流到各大队放电影。每当这时,方圆几里的村民几乎倾巢而出,像是欢天喜地过节日,这也是龙德荣的节日。

不是没钱学唱歌吗?电影里那优美的音乐旋律便成了龙德荣的老师。尽管不识字,但他的记性特别好,只要听一遍,就基本能唱出里面的歌曲。

龙德荣总是不停地唱歌,不断地模仿电影里的唱腔,在广阔的天地里放声歌唱。当唱歌成为习惯时,他蓦然发现,原来唱歌是对心灵最大的慰藉,无论是寂寞还是痛苦,无论是悲伤还是饥饿,都可以通过唱歌来释放。只是,他并不知道歌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就在那个艰苦生存的年代里,龙德荣小小的心灵却怀揣着梦想,总有一天也要像电影里那样唱歌!在当时的农村,龙德荣的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所有的人都认为,没事的时候,唱唱歌无伤大雅,但要想唱到电影里去,就是做梦。接近他的人总是对他说,农民要以干农活为本分,只有干好农活才能生存。

时间长了,龙德荣也只好把唱歌唱到电影里去的梦想深深埋在心里。但是,他还在唱,并且还偷偷练……好在对农村人来说,唱歌与练歌,没什么区别。有人说他是“歌痴”,他也不在意,心里却想,当个“歌痴”也不错。嘴巴唱歌,并不耽误双手干活,有时候边干活边唱歌更有乐趣和干劲儿呢。

守候梦想,泥水匠的歌声走 出大山

20世纪80年代初,龙德荣迎来了他的第一件人生大事。原来,他因为痴迷唱歌耽误了婚姻,村里的女青年对这个“歌痴”都敬而远之。最后,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他才将几里外的姑娘胡丽秀迎娶回家。

结婚后的龙德荣并没“痛改前非”,独立门户的他反而“变本加厉”地痴迷唱歌。让他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妻子也对他唱歌持反对态度。

“你一天穷开心啥?”每次听到丈夫唱歌,妻子胡丽秀就会埋怨。

“你不懂,心情不好时,唱几首歌,什么烦恼都没有了。”龙德荣总是乐呵呵地回答。

一年后,龙德荣的儿子出生了,小家庭的经济更加拮据起来。别说为将来的梦想铺设桥梁,就是一家人的生计也岌岌可危。为了不让妻子为今后的生活担心,龙德荣开始拜师学泥水工。由于他任劳任怨,并没因为唱歌而使家庭陷入经济困难,胡丽秀尽管埋怨丈夫唱歌,但也不再多加干涉。见妻子对自己的态度逐渐缓和,龙德荣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在家时,他会放声高歌;在外避开妻子时,他依然不忘唱上几曲。渐渐地工地上的工友们也见怪不怪了,甚至还不时说几句鼓励的话。每到太阳西下时,工友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点上几首歌舒缓一天的忙碌。

龙德荣天生一副乐天派性格,再加上处世随和,他的人缘很广。生活宽裕后,他一有空闲时间就去找有文化的邻居指点迷津,寒暑假期间便向上学的晚辈们学习流行歌曲。唱歌,几乎成了龙德荣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经过不懈努力,他不但学会了唱通俗歌曲、流行歌曲,而且还学会了唱京剧、黄梅戏等。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他那独具特色的歌声。

儿子3岁时,龙德荣收养了一个弃婴,这让家庭更加困难了。他抱着襁褓中的女婴,心里充满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喜悦。刚开始,妻子很不理解,这个家庭已经够清贫了,哪还有能力再抚养一个孩子啊?面对妻子的反对,龙德荣只好说出了多年的心愿:“我是被姨父姨妈养大的,作为回报,我一直想给一些无助的小生命一个温暖的家……”见龙德荣的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妻子再也没有说什么。

随着改革开放,龙德荣的生活也走上了正轨。20多年来,龙德荣先后带着几十个泥水工徒弟翻山越岭在农村干活。后来,电视逐渐进入农村家庭,这让爱热闹的龙德荣坐不住了,他咬咬牙买了台电视抱回家。龙德荣看到了“星光大道”节目后,便成了“星光大道”的忠实粉丝。从此,龙德荣又多了一个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见到他心中的偶像――毕福剑。

2009年3月初,龙德荣正在帮一户村民建房,浑厚的嗓音正唱着《好汉歌》时,外甥女邱群突然跑来了:“舅,你不是喜欢唱歌吗?我看到电视台在打广告,有唱歌比赛,你去试试看。”

龙德荣一听,心动了,立即回到家里,连看了几遍广告后,觉得自己条件成熟,迫不及待地收拾起行囊来。

第二天,龙德荣瞒着妻子,悄悄踏上了圆梦的道路。赶到比赛现场,他一曲歌罢,举座皆惊。工作人员在听完他那独具原生态特色的演唱后,都以为发现了一位刻苦饱学的民间艺人,当得知他是一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民,而且不识曲谱,甚至一只耳朵从小失聪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惊讶。

农民的“星光大道”。梦想的 舞台在远方

龙德荣在大家惊讶的目光下顺利过关了,欢喜之余,却被到北京参加比赛的高昂费用吓退了,这个曾经为梦想坚定不移的汉子踌躇起来。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个他18年前收养的女儿站了出来,力挺老爸。她听到爸爸因经济原因想放弃圆梦时,在电话那端毅然作出了决定:“爸爸,你就放心参加比赛吧,把我下半年的学费先挪出来用,我半工半读养活自己没有问题……”

为了帮助龙德荣圆梦,重庆南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力嘉亲自负责对他进行辅导,根据龙德荣的音质特点,量体裁衣地为他筛选出能充分发挥他优势的参赛歌曲。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角逐,龙德荣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8月7日登上了“星光大道”“歌颂祖国・全国艺术人才大赛”总决赛的舞台。龙德荣凭着一曲《九月九的酒》,在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9,979的最高分(满分9999分)胜出专业歌手,荣获成年B组(51岁以上)通俗唱法金奖。

捧着奖杯走下舞台的龙德荣,很快被记者围了起来,甚至还有不少粉丝找他签名。这可急坏了龙德荣,自己连名字都不会写又如何签名呢?

龙德荣凯旋时,“垫江歌手龙德荣获得了文化部金奖”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重庆多家媒体对他获奖的消息进行了报道。就在乡亲们涌来向他祝贺时,他又收到一条好消息:毕福剑邀请他进京做客!

“星光大道”节目是龙德荣平日最喜欢看的节目,能走上“星光大道”舞台,是龙德荣长久以来的梦想。这次到北京参加比赛令他激动不已,因为他终于可以看到毕福剑了。8月7日比赛前,龙德荣特意提前赶去现场,想去瞧瞧自己心中的偶像,可是,保安就是不让进去。在北京待了3天,龙德荣虽捧回了金奖,却没能见到心中的偶像,带着几许遗憾回到重庆。

龙德荣想见偶像毕福剑的愿望被媒体报道后,消息传到了毕福剑那里,他便联系上南妮公司董事长罗力嘉,请他转告龙德荣:“我不能代表星光大道,只能以私人名义邀请龙德荣来京做客……”得到这个梦寐以求的好消息,龙德荣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公民道德歌范文第3篇

如今,*区91个社区中都设立了“议事箱”,开辟了“议事栏”。“议事栏”上面分为“本期议题”、“众说纷纭”、“专家点评”、“回音壁”等栏目。另外,社区还开设了“议事厅”,每月在这里召开一次“议事会”。“议事会”是社区议事机制的核心,其成员由社区单位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社区党员代表、社区知名人士等组成,能够代表社区多数人的意愿。“议事会”主要承担三项任务:一是接受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委托,进行日常议事决策;二是主动参与社区事务,讨论难点、热点问题,协商问题的解决方法;三是对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实施经常性监督和评议。通过“议事栏”、“议事箱”、“议事厅”、“议事会”的设立,在区、街、社委会与居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座沟通联系的桥梁,使得居民可以通过稳定的渠道参“政”议事,社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老百姓的满意度提高了,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提高了。

“议事园”成为“暖民心、顺民意”的“民心园”。天津新村社委会在组织“如何帮助身边的困难家庭”议题的讨论时,“议事会”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设立帮贫助困基金,社委会采纳了建议,设立了“社区帮贫助困基金”。居民自觉踊跃捐款,短短两三天,就募捐到三千多元。对“基金如何管理和使用”居民们又提出意见。“议事会”再次决议,出台了帮贫助困基金管理使用办法,成立了由社区部分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帮贫助困基金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确保基金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大限度地帮助社区内困难的人。目前,该基金已成功资助社区内孤儿童子薇,解决了她的就学和生活难题。马台街社委会4月份将“咱们社区该做啥”作为议题在议事会上提出,组织大家讨论。大家认为:丁家桥27号至35号路段因靠近垃圾中转站,卡车来往频繁,道路破坏严重,且下水道不通,路面污水遍地流,这成为大家最关心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天,社委会与有关单位便组织施工队进入现场,疏通了下水道、换了铸铁窨井盖、铺设了路面。次日,问题便得到彻底解决。居民群众通过“回音壁”知晓解决过程后,表示十分满意。

自*年2月,*区在全区开展社区“议事园”活动以来,这样的社区故事有很多。各社区共收到意见、建议、问题等1.8万多条,成为社区工作的第一信号。政府职能部门也通过议事活动真正了解到群众的要求,社区议事机构在群众与社区、基层与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

“议事园”成为市民道德教育的“新课堂”。通常的思想教育是“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打你通”。群众处于被动的“听众”席。而“议事园”为群众提供了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好课堂。曾有一段时间,社区居民嗜宠成风、养狗成患,狗屎污染了草坪,群众意见很大。工人新村社委会从“议事箱”里,把握了这个民情,便以“小区遛狗该不该”为题,让大家评议。“议事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一致认为,居民可以养狗,但必须自爱,万不能损害公共环境和他人利益。评议意见在“议事栏”上公布之后,把遛狗当作时尚的人少了,让狗随处拉屎的现象没有了。遛狗的人,也随身携带塑料袋、卫生纸,当起狗的保洁员。凤凰花园城社区的46颗桂花树,是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到秋天,桂花盛开,香气四溢。可在前几年,花开不了几天就被折光了。一些居民对此现象十分痛恨,指责社委会和物业管理工作不力,社委会为此也伤透了脑筋。开展“议事园”活动后,社委会以“谁来呵护桂花树”为题召开了“议事会”。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献计献策,社委会根据大家的建议,于花开前夕,在树上挂出文明导语牌,同时在“议事栏”上要求居民制止折花行为,呼唤美好的道德意识。结果,今年的花开满了一个季节,而在这个花季里,市民的思想道德情操也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形成了“人美化环境,环境熏陶人”的良好循环。

“议事园”是开启迷途者心灵的“金钥匙”。通过“议事园”活动,社委会及时了解居民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把准社区群众的思想脉搏,从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水佐岗街道山西路社委会根据居民反映社区有人练习“”的情况,组织大家就“”问题开展讨论。社区居民群众纷纷来信、来电、来访,认为“”是害人功,并分析了为什么有些老年人相信“”、练习“”的原因,认为这与社区内的退休人员精神孤独和缺少关心有关系,建议社区增加老年文体活动。社委会采纳建议,组织成立了中老年健身队伍,居民积极响应,报名参加,其中包括原“”练习者。

工人新村有一个劳教刑满释放人员,不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条件,但他却多次到社委会大吵大闹,要求社委会满足他的要求,几经教育仍不见效果。于是,议事会专门就“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享受最低保障金”这一议题开展讨论。社区居民踊跃进言,纷纷认为,生活保障金只能发给社区内最困难最需要的人,不能谁闹得凶就发给谁。此人在议事栏前看到群众的一张张评议信之后,幡然悔悟,再也不好意思纠缠下去了。依靠群众的力量,社委会工作好做了。

“议事园”是沟通党群关系的“便民桥”。“社区议事园”活动的开展,在党和政府与市民之间又多了一座方便的桥梁。通过这一民意渠道,一方面,社区成员随时可以向社委会乃至党和政府反映自己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社委会也能够及时把握民情,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满足群众的需要,从而密切了党群关系。城市居民自行车失窃是个老大难问题,群众不满,政府着急,就是没法想。平安里50号小区,原来没有车棚和围墙,丢车更多。开展“社区议事园”活动后,群众急着提出了这个议题,社委会便依此列出了“小区建设谁来管”的议题,要大伙出主意,想办法。评议时,一些居民认为,小区内不少住户是新联电子有限公司的职工,建车棚围墙应该由公司出资;而公司代表认为,小区居民不全是他们单位的,全由他们出钱不合理。经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由有关单位和住户各出资一半,建起了安全设施,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湖南路街道傅厚岗社区通过“议事园”活动了解到社区内老年人希望有一个固定的文体活动场所,专门召开“议事会”讨论协商这个问题,作为社区单位代表的省出版局领导当即表示愿意出资。于是在“议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兴建了万册图书室和老少健身馆。“议事园”把为人民办实事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在了实处。

“议事园”是连结党群关系的“同心锁”。开展议事园活动能够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发挥党员道德示范作用。一是亮出党员身份。裴家桥社区就“社区党员该不该挂牌亮明身份”议题讨论时,大家各持一词,社区党支部也有些为难,于是请来*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进行评点,他从全国党建的发展以及党的作用建设要求的角度,指出了党员亮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社区党员达成“党员应该亮牌”的共识。二是建立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参加“议事园”活动。戴红玉是区机关普通的党员干部,去年年底到居住所在地模西社区报到。半年来,她走进社区,利用所学专业举行两场大型社区法律义务咨询活动,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区有4750多名党员到社区报到,接受双重管理和社区群众监督,为社区办实事、办好事,在社区居民中起模范带头人作用。三是结队共建“社区党建议事园”。*区委党校支部与宁海路街道康藏路社区结对共建。党校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理论优势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年6月,两个支部共同策划建立“社区党建议事园”,把社区党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另外党校老师还从自己的工资抽取出一部分组成“社区帮困基金”,每位老师与社区特困户结成对子。今年“七 一”前夕,当老师们把米、油和慰问金送到这些特困户家庭中时,他们感动不已,深深地感谢社区给他们的关爱。全区96个机关部门与96个社区党支部结队共建,开展了“为群众做一件实事”等“六个一”支部活动。四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区149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每年都组织1*多人次走进社区服务群众,帮助解决议事会提出的难点问题。另外在社区建设中还活跃着青年志愿者、计生志愿者、爱绿护绿志愿者等,在社区中形成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氛围。

“议事园”是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的“多媒体”。*区从*年开始把每年三月份确定为“*区公民道德宣传月”。“议事园”成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和道德实践阵地。通过“议事会”,社区中每一楼栋选出一名热心社区工作的党员担任楼栋代表,同时选出社区道德建设宣传员、观察员、调解员。这些“一代三员”们在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中,挨家挨户地上门发放宣传材料,不厌其烦地张贴公民道德宣传标语、宣传画,精益求精地制作展板,利用楼道文化园地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得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渠道了解《纲要》的主要内容。

“议事园”广泛发动居民群众、社区单位积极自编,自创歌曲、舞蹈、诗歌等来反映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宁海路街道天津新村王应勇老人自编《公民道德歌》、《唱*》等歌曲几十首,在社区广为传唱。挹江门街道佳盛花园一退休老师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为原型改编了一首《公民道德之歌》,由该社区合唱团成员在各社区巡回教授演唱。江东街道在全街道范围内开展学唱《公民道德歌》、《廉政歌》的学唱活动,组织以《公民道德歌》为主旋律的歌咏比赛。

公民道德歌范文第4篇

关键词:熙德之歌 熙德 骑士精神

《熙德之歌》是根据史实创作的,全诗共有3730行,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主人公熙德遭遇流放,抗击摩尔人而声名显赫和被权臣设计与之决斗的故事。骑士精神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其内涵包括荣誉、勇敢、正义等,体现了中世纪贵族的优秀品质。《熙德之歌》刻画了一个堪称完美的骑士形象,并不遗余力地渲染其骁勇善战、忠君爱国的骑士精神,实际上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里状态和强烈的诉求。众所周知,从最初的殖民者如腓尼基人到占领西班牙长达700多年的穆斯林人,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饱受异族侵略之苦。这样的经历不仅让西班牙实现了民族大融合,还孕育了光辉的多元文化。同时,西班牙人民也造就了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熙德之歌》的创作背景恰好是在光复战争期间。摩尔人对西班牙人残酷的掠夺与无情地镇压激起了这个民族强烈的反抗意识。人民渴望出现英雄式的人物带领他们保卫家园、统一国家,民族英雄熙德由此诞生。其身上所体现的骑士精神对西班牙人民的民族情怀和性格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英雄主义

英勇是在西欧中世纪时期备受推崇的优秀品质,而骑士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即为英雄主义。《熙德之歌》将西班牙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体现在熙德身上,塑造出一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骑士形象,体现出浓厚的英雄主义思想。历史上,熙德的原型罗德里戈・鲁伊・迪亚斯远非作品中那样完美,例如,他曾几次帮助摩尔国王的军队,和其他摩尔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对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在抗击异族人侵略的战斗中取得过辉煌的战果,为西班牙光复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作品将其刻画成一个完美的民族英雄,符合当时人民反抗外族侵略和渴望收复国土的心理诉求。

《熙德之歌》从多方面表现了骑士坚强不屈、有勇有谋的品格。作品一开始写到,熙德刚被国王驱逐出境时身无分文,却靠计谋仅用两只装满黄沙的大箱就从犹太人手里换来六百马克,解决了军需紧缺的燃眉之急,这个情节充分展示了熙德的聪明才智,而其善于谋略的才能更体现在作战方面。熙德开始攻打摩尔人之后几乎是战无不胜,且都是以少胜多的情况,颇有势如破竹之势。一方面,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将士们敢于作战、视死如归的勇士精神。全诗多处描绘了熙德及其将士们的英勇作战的场景,如“熙德・鲁伊・迪亚斯见这情景,立即向一名骑良驹的敌将靠近;右手猛一挥剑,将那敌将齐腰斩为两段”,“米纳亚手执利剑,一跃上马,再次对摩尔人一阵猛砍,谁碰到他的利刃便皮开肉绽”,都突显出骑士们勇敢无畏、奋力杀敌的英雄性格。然而,《熙德之歌》塑造的民族英雄并不是只懂一头向前冲的武夫,而是充满智慧,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领导者。所以在另一方面,作品通过几次典型战役将熙德的机智与谋略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第一次与摩尔人的战斗中,熙德制定伏击战计划,仅靠着手下约三百名士兵就攻下了卡斯特洪。而在攻占阿尔科赛尔时,他又佯装粮草耗尽,诱敌追赶,巧用调虎离山之计将敌人杀得措手不及。可以说,在熙德的军队缺乏物资,而摩尔士兵又人多势众的情况下,熙德巧妙的作战部署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二.忠诚爱国

忠诚与爱国也是《熙德之歌》极力歌颂的骑士精神之一。众所周知,在中世纪的欧洲,封建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农奴到君主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忠诚是维护层层等级关系的重要保障。西欧封建等级制度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保持对国王的忠诚与维护国家统一等。而现实中熙德的父母都是地方贵族,国王阿方索六世还将自己的堂妹许配给他,对这样一个典型的封建骑士来说,忠君爱国即其行动指南。

诗歌中国王阿方索六世听信谗言将熙德流放,致使他与妻女分离,而熙德却不敢有半点怨言,只是老老实实接受判处。熙德离开比瓦尔的家时说道:“我天上的父啊,荣誉归于你!狠心的敌人陷害我,设下这凶狠的毒计!”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便心中压抑愤慨,熙德也只是将这一切的不公怪罪于陷害他的小人而不是国王。后来,熙德在与摩尔人的作战中屡屡获胜,甚至占领巴伦西亚成为一方之王,他还是对国王忠贞不渝,不越雷池一步。战斗中他明确表示不愿与他的主公阿方索交战,反而多次将作战胜利获得的战利品进贡给国王,向其表明忠心,恳请获得原谅。当国王准备为卡里翁的两个公子与熙德的女儿们赐婚时,熙德虽然对这门亲事不甚满意,可还是听从了国王的旨意,同意女儿们出嫁。另外,熙德的部下们――如阿尔瓦尔・发涅斯等人对熙德的赤胆忠心也在这部史诗中得到充分赞扬。不管是在熙德被流放时还是在与摩尔人凶险的作战中,这些部下们一直忠心耿耿追随主人公,由此可见中世纪优秀骑士们的精神风貌。在作品中,国王的形象并不十分贤明,但熙德却始终保持忠诚,这反映的其实是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国王在人民的心目中是驱逐异族侵略、收复国土的领头人,只有群臣效忠于国王,君臣紧密团结起来才能抗击摩尔人,早日统一祖国。这也是忠君爱国的骑士精神在中世纪欧洲史诗中大力歌颂的原因。

三.宽容仁爱

《熙德之歌》较为真实地向我们还原了西班牙的历史时代、社会风情,是一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这一点在人物刻画上尤为明显。诗歌中熙德不是高高在上只供人膜拜的民族英雄,相反他有血有肉,爱护妻女,宽容怜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如果说他原谅曾将其流放的国王主要是出于忠诚,那么他宽恕战争中无辜的摩尔人则真正表现了一名优秀骑士宽容仁爱的精神品德。熙德是嫉恶如仇、刚强无比的骑士,战场上他总是与敌人激烈厮杀,拼个你死我活。而面对无辜的摩尔百姓,他则宽容怜悯,不仅不会展开杀戮还对他们保护有加。熙德攻克阿尔科赛尔之后,曾对将士们说了这样一番话:“这些摩尔男女,咱们不能把他们卖掉,如果砍了他们的头,咱们什么也不会得到,咱们要当他们的主人,还让他们住在这城堡,咱们要住在他们的家里,他们要把咱们侍奉号。”因为这种宽容仁爱,熙德甚至得到了摩尔百姓的尊敬与赞扬。熙德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是“主人”的意思,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欧洲同时代的战功诗大多着力刻画骑士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熙德之歌》不仅歌颂了主人公熙德驰骋沙场、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位铁汉对待亲人满怀关爱与柔情的一面。诗中熙德遭流放不得不与寄居在修道院的妻女道别,他依依不舍甚至留下眼泪,身上钱财无几却留下一百多马克请求修道院长照顾他的妻女。熙德攻下巴伦西亚后立即派人向国王进献战利品,恳请国王允许他与妻女团聚。熙德的这种儿女情怀丝毫没有减少他的英雄气概,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对待异族侵略者,他激烈抗争毫不手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而在面对民族内部的敌人时,他总是心怀宽广,不计小节。诗中巴塞罗那伯爵与熙德交战被俘,欲绝食而死,熙德好言相劝,不想与其激化矛盾,三天后就将他释放了。可以说这位民族英雄被塑造出来的形象反映了西班牙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观,他身上所体现的宽容仁爱的骑士精神正是西班牙民族一直崇尚的美好品质。

四.

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们情感和精神的寄托。不仅如此,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由基督教和封建贵族共同统治,教会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个时代的骑士往往怀有浓厚的宗教情感,基督教对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西班牙的史诗巨著,《熙德之歌》体现了强烈的宗教意识。诗歌中,骑士熙德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具有坚定的。在和摩尔人斗争的过程中,他奋勇杀敌,收复失地,残酷无情地打压他们。“熙德的部队猛烈无情地进攻,不一会就砍下了三百名摩尔人的首级”、“摩尔人喊,基督徒把圣雅各呼唤。在这疆场的一块小空间,摩尔人就死去了一千三!”这些战争场面的描写无不表现出骑士们对摩尔人的深恶痛绝,他们坚定地拥护基督教,对异族侵略者赶尽杀绝,决不手软。

另一方面,在骑士心里,上帝是他们的保护神,上帝主宰一切包括人的命运与战争的胜负。身处险境时,熙德常常会祈求上帝保佑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战争获胜的原因也常常归功于上帝,如“保佑熙德的是造物主,他是天上的主公,在他的庇护下,熙德把穆尔维爱的罗占领。”熙德遭驱逐时曾在布尔戈斯教堂向圣母许愿,祈求圣母的扶救。他在攻下巴伦西亚后,就立即让人回去还上一千个弥撒的愿,熙德对基督教的虔诚可见一斑。中世纪骑士精神在西欧大为盛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收到了教会的保护与推崇,宗教的美德如宽容怜悯、乐善好施等都和骑士精神相符。同样地,封建骑士们也怀有强烈的宗教情感,他们信仰上帝,渴望通过上帝的帮助来克服面对战争和不公命运时内心的恐惧与痛苦,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暗示,可以培育自我的英勇坚强品质。因此,坚定地信仰宗教也就逐渐成为中世纪骑士的精神追求之一。

《熙德之歌》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第一部用自己民族语言书写的史诗,单从语言上看,这部诗歌与后世那些精雕细琢的作品相比可能略显“粗糙”,但我认为,《熙德之歌》的一大特色正是这种质朴自然的文风,作为一部口头传唱的游吟诗,简单纯朴的语言更能表达人们真挚热烈的情感。而《熙德之歌》能成为中世纪文学作品中的瑰宝,不仅是因为其质朴的艺术形式,更要归功于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容。作品讲述了西班牙民族英雄熙德英勇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事迹,主人公是忠诚爱国的骑士,是封建阶级的捍卫者,同时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这样的人物塑造充分体现了中世纪西班牙人民渴望统一国家,摆脱异族侵略的思想感情。而作品着力颂扬的英勇忠诚、宽容仁爱等骑士精神则反映了整个民族的价值观与精神追求,且这种骑士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中世纪的西班牙人民一直遭受外族侵略,处于摩尔人的压迫之下,他们在熙德这个人物身上赋予各种优秀品质和英雄主义精神,是要借熙德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呐喊,即奋起反抗驱逐外敌。可以说这部史诗体现了整个民族的思想意志和命运轨迹,而骑士坚强不屈的抗争精神已经深深刻印在西班牙人民的心中,对西班牙民族的性格塑造影响深远。如今,中世纪西欧的骑士阶层虽已不复存在,但骑士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撇开其尚武好战这一特性,骑士很多的行为准则及优秀品质早已深入欧洲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欧洲盛行的绅士风度,以妇女弱小为先,注重个人身份和荣誉和崇尚公平正义等美德都与骑士精神密切相关,在当今时代也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另外,研究中世纪西班牙的骑士精神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民族的思想性格以及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佚名著,[西].《熙德之歌》,屠孟超译,译林出版社,南京,1997.

2.余迅,《时代的旗手――浅析〈熙德之歌〉中的熙德形象》,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3.唐国清,《试论欧洲文学中的骑士精神》,苏州教育学院学.2006(03).

公民道德歌范文第5篇

19世纪的德国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后开始致力于民族统一。鉴于德国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人们试图在政治以外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层面谋求统一。在争取民族自由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歌德、席勒的人格、世界观和文学作品逐渐演变为德国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德国在意识形态层面谋求统一的基础。19世纪上半叶,在德国反拿破仑战争、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的语境中,席勒因其对自由的礼赞而成为公众瞩目的民族英雄。人们对席勒的崇拜远在歌德之上。在19世纪下半叶德意志帝国谋求统一的语境中,对民族统一和民族认同的需要超过了对自由的要求,歌德的地位逐渐超过席勒。歌德作品中对和谐、人道的追求以及浮士德精进不已的精神使其一跃成为德意志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对歌德的经典化更加意识形态化。德国在获得政治统一后,需要通过歌德进一步赢得民族精神上的认同。歌德成为一种近乎民族宗教的领袖式人物。

另一方面,19世纪营造偶像的现象——包括对歌德、席勒、尼采、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偶像崇拜——是18世纪启蒙运动以后宗教世俗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2005年慕尼黑贝克出版社出版的《德国新教信仰文化史》中,德国历史学家霍尔沙从宗教文化史和宗教社会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释。霍尔沙认为,19世纪人文思想和文化领域营造偶像的现象从情感、组织形式到虔诚程度都具有宗教特征。概括说来,随着宗教中神的地位下降,开始出现对人文思想领域人的偶像崇拜;随着教会组织的松动和解体,各种类似宗教团体的共同体、协会、俱乐部或私人交友形式出现;随着正统教会信仰的衰落,各种世界观、思想、理念、精神、理论、主义涌起,并分别要求以自己的体系囊括和解释整个世界,取代旧有的信仰和教会,建立新宗教。各种世界观从某种程度上都带有宗教特征和宗教功能。换言之,启蒙运动导致正统教会信仰和组织的衰落,但人们的宗教意识和宗教虔诚并未消失,只是转移到了世俗的事物和人物身上。一种世俗化的、普遍的、抽象的“宗教性”取代了具体的、组织和仪式。

同时,18世纪下半叶起,在德国逐渐形成一种所谓“有教养阶层”,它包括贵族、上层和工商市民、高级国家公务员、军官、大学教授、中学教师、自然科学家、人文学者、医生、法学家、律师以及部分牧师。与其他阶层相比,该阶层受到最良好的文化教育。也因此,该阶层受启蒙思想和人文主义影响也最为深刻,批判和反对正统教会的呼声也最为高涨。各种自由宗教思想的发起者或自由教会的倡导者大多来自这个阶层。这些正统教会的反对者和自由思想家不是没有信仰,——比如他们信仰泛神论、自然神论、无神论、一元论或者某种抽象的理念、精神和世界观——而是他们的信仰不符合正统教会的要求,对于正统教会来说属于异端邪说;他们也不是不要组织,而是希望以自由结合的团体取代僵化的正统教会组织。为与正统教会划清界限,在有教养阶层中逐渐形成一种以施莱尔马赫为旗手的“新新教”或“文化新教”,也称“教养宗教”。歌德、席勒于是被有教养阶层奉为“教养宗教”的“圣人”。各种正统教会的反对者和自由教会的倡导者,无一不在歌德的作品中看到了泛神论倾向,看到了对美、和谐和艺术的信仰。他们因此视歌德为其自由宗教团体的先知和偶像。

二歌德、席勒经典化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在席勒1805年逝世以前,歌德、席勒的影响主要限于魏玛和周围的朋友圈内。席勒的逝世才真正引发大规模的敬拜活动。因为德国当时正处于反拿破仑战争、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时期,席勒的自由理念被用来鼓舞民族士气。席勒也因此成为德国自由解放的倡导者,被升华为偶像式人物。当时的年轻作家和诗人都对席勒推崇备至。1813年的青年学生运动、反拿破仑的民族解放运动都受到席勒自由精神的鼓舞。1812年在席勒的出生地奈卡河畔的小城玛巴赫成立了席勒纪念馆,1825年举行了第一届席勒节,1828/29年出版了歌德与席勒的通信集,1830年出版了席勒传记,1835年在玛巴赫成立了席勒协会,负责在每年的11月9日和5月9日举行席勒逝世和诞辰纪念活动。

与此同时,人们对歌德的看法却存有分歧。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青年学生认为歌德有亲拿破仑倾向,民族立场不像席勒那样坚定;另一方面,歌德逐渐演化为德国人、德国文化和德意志精神的象征。此时已经出现“歌德时代”的说法,即把歌德生活和创作的时代列为一个文学史时期。然而,对歌德的升华和圣化主要发生在1832年歌德去世以后。歌德的崇拜者首先以“魏玛艺术之友”的名义出版了歌德的遗作和《浮士德》第二部。随后出现各种回忆录和传记。其中著名的有爱克曼编辑出版的《歌德谈话录》(1826/48)和李默1841年出版的《歌德回忆录》。歌德的好友李默早在1837年就曾说到:“我们德国人在歌德身上看到了我们的升华和荣耀。”

此后,歌德和席勒的追随者参半,两派相轻,争执不休。直到40年代,文学史家盖尔韦努斯站出来进行裁决。盖尔韦努斯称两者同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两人各有千秋,共同构成德国民族文化的遗产,为未来的民族国家奠定精神和文化基础。1859年人们以席勒的百年诞辰为契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德国自由解放的活动。席勒成为号召德国自由解放的民族英雄。魏玛的歌德-席勒纪念碑此时开始破土动工。同年,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由德意志基金会,作为出版研究歌德作品、保护歌德精神遗产的核心机构。1863年,自由德意志基金会购得歌德在法兰克福的故居。1867年考塔出版社出版歌德作品的专利被取消,各种版本的歌德作品竞相面,促进了歌德在各阶层的普及。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后,歌德、席勒的作品就成为高级人文中学的必读作品,被列为文学经典。1885年5月21/22日成立了德意志歌德研究会。研究会的任务不仅是从文学角度研究解释歌德的作品,而且还要深入挖掘歌德作品中的民族精神,树立歌德作品中真善美的理念,并且号召人们以歌德的人格、精神和理念为生活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