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屈原(精选5篇)

  • 国殇屈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迷信认为人死在外面成为孤魂野鬼也叫“殇”。《小尔雅》:“无主之鬼之为殇。”元老于右任1964年在台北病逝,他的临终诗《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诗中有“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句,这里的“国殇”属于借用,是感…

以上各例或者把“国殇”解为国难,或者把“殇”解为“灾”、“难”或单纯的“死亡”义。揣摩其用意,或许认为这个词还含有深悲大痛的意思。也许是编辑或者作者心情悲痛没有细酌词义,也许是理解发生了偏差,这样理解和使用“国殇”一词或独用“殇”字并不准确。《汉语大词典》(2000)“国殇”条只有一种解释:“指为国牺牲的人。”《现代汉语词典》(1983)解释同,并注明是书面语。其实“国殇”并不是指国家的灾难,也不是指人民因自然灾害大量死亡,而是指为国捐躯的人,并且一般用于抵制外侮、抗击侵略而共赴国难者。封建社会里有时也用来指为平定叛乱或忠于本朝而战死的人。总之,“国殇”指的是为国而死的人。此后词义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人是屈原。他的《九歌》中有《国殇》一诗,就是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汉代王逸为之注:“国殇,谓死于国事者。”此处“国事”即指战争。今天使用这个词当然不一定非要指战死的人,凡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人都可以称为“国殇”。比如多年前空军飞行员王伟在南海上空驾机巡航被美军飞机撞击而牺牲;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三名新闻记者死难,都可以称之为“国殇”。

把握“国殇”词义的关键在于“殇”字。。“殇”字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即天亡。《说文解字》:“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由未成年而死引申为战死者。如唐陈子昂《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谢表》:“将士同心,誓雪孟明之耻:殇魂共愤,思亢杜回之仇。”因此,“殇”与“国”结合组成的“国殇”一词的基本含义就是为国而战死的人。

迷信认为人死在外面成为孤魂野鬼也叫“殇”。《小尔雅》:“无主之鬼之为殇。”元老于右任1964年在台北病逝,他的临终诗《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诗中有“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句,这里的“国殇”属于借用,是感叹自己将要成为远离祖国的“野鬼”。

国殇屈原范文第2篇

楚、秦两国曾于河南丹阳和陕西蓝田交战,楚国在这两次战争中都吃了败仗。《国殇》可能是以这两次战役为题材的作品。

全诗可分为两段,前十句记叙死难将士英勇作战和壮烈牺牲的经过,后八句是诗人赞颂为国捐躯将士的歌词。这首诗一开始就描写激烈的战斗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程度。“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这就为楚国将士英勇杀敌和壮烈牺牲准备了典型环境。“操吴戈兮被犀”是写披坚执锐的将士的威武形态,“车错毂兮短兵”是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激战情景。这两句勾勒出了一幅广阔而又悲壮的战争图画,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战马驰骋、刀光闪耀、利剑飞舞的古战场上。

“旌蔽日兮敌如云”一句,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极言敌人之众多,来势之凶猛。它直叙敌方势力的强大,为下文进一步描写战斗的白热化和楚军将士英勇作战及壮烈牺牲的悲壮场面作了铺垫。随即,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则是一幅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画面:“矢交坠兮士争先。”“矢交坠”写敌我双方如雨般的利剑互射的情景,表明战争的激烈和形势的危急。可是,在这种敌强我弱,“矢交错”的情况之下,更为感人的是楚军将士却奋力“争先”。“士争先”三字,把出军将士不怕牺牲、争先恐后、奋勇杀敌的形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形象地表现了楚军将士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对楚军将士的倾慕和颂扬之情。

接着,车战更为激烈了。“凌余阵兮躐余行”这句写敌军已冲入楚军阵地和队伍之中。“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兮击鸣鼓”三句,更进一步描写楚军在战事节节失利的情况下,将士们仍英勇顽强地作战的情形。这三句高度集中地描写楚军将士临危不惧、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战车左边的战马已战死,右边的战马又负伤,但是,指战员们临危不惧,埋好车轮,拴住战马,举起玉,紧擂战鼓,拼死杀敌。将士们这种奋不顾身,鏖战疆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气贯长虹,可歌可泣!最后,诗人先议论后写实,交代了这场战争的结果:“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天象怨恨,鬼神愤怒,这是议论,将士殇尽,尸体遍野,这是写实。“严杀尽兮弃原野”,这是一个何等悲壮的场面啊!以上十句,九句写实,一句议论,主要描写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的经过,字字句句渗透着诗人对死难将士的无限敬仰和热烈赞颂之情。

诗的后八句,写诗人对以身殉国的楚军将士的热烈颂扬和深深悼念。由于内容上的连贯和协调,因此,在结构上,这两部分的承接就显得十分自然。“出不入兮往不返,平原忽兮路超远”,写出了出征将士们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决心,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死难将士们的无限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读之,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悲痛欲绝地面对苍天述说着死难将士出征时振臂宣誓的动人情景。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这是感人肺腑的形象描写。楚军将士生则操吴戈为国而战斗,死则佩长剑持秦弓而含笑九泉。这两句把楚军将士那种为国捐躯、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诗人通过形象描写,再次展现了楚军将士壮烈牺牲时那种威武不屈和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姿态,揭示了爱国将士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联想起诗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诗句,足见诗人的思想与情操同殉国将士是息息相通的。只有像屈原这样的爱国诗人才能体会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的心境。“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两句是对牺牲将士的崇高品德的高度赞扬,并自然归结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诗人驰骋想象,以极大的敬意向死难将士进行祝告和安慰。人死而神灵,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诗人从死者正义的爱国精神、勇武的气魄展开想象,这是赞美,也是怀念和祝愿,再次表达了诗人对爱国将士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

国殇屈原范文第3篇

(一)殇。从歺,伤省声。“歺”是剔肉剩下的骨头,与“死”有关。本义:未成年而死。亦称“殇折”、“殇夭”。《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殇,不成人也。《周礼 谥法》中云:未家短折曰殇。《小尔雅》:无主之鬼谓之殇。《仪礼 丧服传》按年龄段对对殇进行进一步细分:“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殇字今天很少用,即便是古籍中就过客阅读的范围来看,也只有为数不多几处,如《吕氏春秋 察今》: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亡作。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最为著名的写殇的文学作品,首推屈原的《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二)の。过客没学过日语,但是对这个の还略有了解。格助,接于体言和某些助词后构成定语或定语从句的主语,表示所有、所属。就相当于我们汉语中的助词“的”。

(三)物语。日本的一种文学体裁,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字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公元十世纪初,它在日本民间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了我国六朝,隋唐传奇文学的影响。“物语”意即故事,由口头说唱发展为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物语主要指自平安时代(794——1192)至室町时代(1336——1573)的传奇小说、和歌氏小说、恋爱小说、历史小说、战记小说等而言。最著名的有《源氏物语》、《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平家物语》等。

如此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那么我们就看看作者的一支笔,如何演绎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一、一只脚伸出小说的开头。翔子在作品简介中说:有一位电信工作叫汤骏的同学,看了《放纵剑魂》之后对我说:“此书开头是一双手,下一本部书,你敢不敢写一只脚开头呢?”“当然可以。”我大笑:“如果我愿意,我甚至可以从一个男人的第一根胸毛开始。”于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就这样从一只秀脚开始了……如果说看过《放纵剑魂》之后,那“一双手。一双很稳定的手。一双保养得很好的手。一双白白胖胖、从未干过粗活的手,这也是一双拥有金钱、权力、地位的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当年荆轲看见燕宫美女那一双洁白柔荑之后,便念念不忘,以至燕丹将之砍下奉与荆轲。看了这一只脚,“一只脚。一只白皙秀气的脚。看着这只从小腿、脚踝到侧面绷直的脚弓,形成一条自然优美的弧形曲线,美丽得动人心魄的纤纤玉脚,毛毛似乎要痴了。”让过客想到朱贞木《七杀碑》第三十一章《小脚山》中,张献忠下令砍掉女人三寸金莲堆成的小脚山,脚山尖尖儿上,张献忠宠妾的那只最尖最小的小脚。可以戏称为一双手、一只脚引发的血案了!

二、两个不同凡响的男女主人公侧身故事当中。杀手毛毛是一个来自中原大国的人,他是明国非常有名的阳光剑客。据说,他每次出现在一个地方,都会为那里带来阳光。一代天骄似的人物武藏与毛毛交手,虽然没有人知道此次交手的胜负。但此战之后,武藏这个人有了明显的变化。在此之前,他与人决斗,在其手下,不论老少,几乎没有活口。可是,他与毛毛交手之后,似乎整个人都变得沉稳内敛,几次决斗,虽然均取胜,却已不再轻易取人性命,通常点到为止。能够一战影响武藏的人,确实称得上是非凡之人。这样一个杰出的杀手这次的任务竟然不杀人,而是要去勾引人,而且是要勾引一个寡居的美丽女人——紫姬——一个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在黑暗的夜空中飞逝,让人不敢仰视的女人。她出现在哪里,哪里的人就会屏住呼吸,哪里的人就会带来灾难、死亡。毛毛就是要去勾引这样一个女人,他的心中犹如有一团火,一团即将星火燎原、熊熊燃烧的大火。他心中有一种渴望,对新人、新事物的渴望,对未来即将见面的那个女人容貌、身体的憧憬、幻想和渴望。满怀激荡着只有第一次去约会一个女人时才有的激情。读者也同样期待着这个美丽不可方物的紫姬亮相出场,作者非常善于悬念的铺设,将读者的胃口高高吊起,令其不由得不期待后文的精彩!

看到后文说毛毛是一位僧人,恐怕更会令人大跌眼镜!“毛毛既然是僧人,怎么没有法号,而叫什么毛毛?”原来是这样的,毛毛就是他为自己取的法号。而这事件的起因皆源于毛毛与丰臣秀吉将军的一个赌约。毛毛是非常欣赏的大师,他不仅有出众的剑术,更熟悉兵法谋略,将军一直想将其收为家臣。可是,毛毛一直婉拒,无奈之下,将军才想出了赌局这样的办法。具体的赌局,就是请毛毛去勾引紫姬,如果在‘今年的第一片樱花凋谢飘舞的时候’,还没有成功,他就必须成为将军的家臣。”毛毛开始拒绝了。后来,将军将军承诺,如果他成功地勾引到了紫姬,将军就立刻下令撤回出兵朝鲜的所有军队,毛毛是大明人,明国正在朝鲜支援作战,他当然希望东瀛能够撤军。不由得不为毛毛的那种家国之感所触动,侠之大者为家卫国!

三、两个穿针引线的全知全觉型人物——痴呆二君。痴君是个女人,很漂亮的女人——可是,很多时候她都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姓名,忘记了自己来自何处、要往何方。也许,只有流水,或者白云知道,她曾是怎样的一种过往?呆君既是家族内不能继承家族财产、俸禄的次子,又是战败后失去主公沦为浪人的武士,只是他是一个很注重修养、修饰的流浪武士。身为男子的呆君,仪表一直整理的一丝不苟,身为女子的痴君,穿着反而随意得多,甚至不修边幅。这样奇特的一对搭档组合,充当了作者的一双眼睛,作者将自己隐藏于他们身,借用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讲述着这个故事,讲述他们所知道的有关每个人的一切。就好像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天机老人孙老头祖孙二人的角色,也好似《楚留香传奇》中传闻通晓江湖上每个人秘密的大痴大颠。这样的叙事视角便于作者对故事的讲述,痴呆二君也成了小说中的线索型人物。

明代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寅在《桃花庵》诗中写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作者虽然称二人为痴呆二君,但他们身上体现的哲理思想和不时的思辨性语言,却不容人小视。曹雪芹《红楼梦》中,借贾雨村、甄士隐间接表露情怀和思想。同样,这里的痴呆二君在貌似痴呆的面貌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问题的思索与探究。“好奇和恐惧是人类的天性。”痴君看着远山的积雪,慢悠悠地说:“哲学源于惊讶,政治源于恐惧。我现在是既惊讶又恐惧。”这哪里是一个痴人说的话语,分明是一个洞察世事的哲人的思辨。再如对古老的红颜祸水论的的辨证思考,美丽本身就常常伴随着罪恶。美丽本身并没有罪,可是罪恶却常常会纠缠、占有着美丽。所以,美丽的女人常常会给真正欣赏的人带来灾难,而她本身也多红颜薄命,命运多倃,在复杂多变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瞬间的夺目光彩,只一瞬间,便会如流星一样消失了。妲己、褒姒、西施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政治的牺牲品,不是她们惑乱的江山,是江山将她们拖下水。死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那就是等死。最可怕的是活着等死。等死的当然是活人啊,虽然活着,心中已死,那与死人又有什么区别?生不如死,那还不如不死。分析的太深刻了!愿意做流星,情愿做扑火的飞蛾,明知永远不能回头,明知前面是毁灭,也心甘情、义无反顾,只希望能够拥有紫姬这样的女人那怕片刻。呆君的这一番话语,更是道出了人性的深刻,为追求心中希冀的美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四、文笔的老练及文字与整体文风的混融。杜甫《小寒食舟中作》中云,晚节渐于诗律细,又有转益多师是汝师之举,使其诗境在晚年时期达到混融的境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好的作品应该有前后贯通的行文脉络,表里一致的整体风格。翔子的这部小说运用日本的“物语”文体,文中所出现的东瀛人物,无论是武士、浪人,还是白拍子;所写的景物、民风、语言;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东瀛岛国气息,让你感觉不到这是一个中国人所写的以日本为题材的武侠小说,看着这部作品,仿佛带你走入到那个丰臣秀吉统治时代的日本,看那满山遍野开的烂漫的樱花,看那些腰夸倭刀、脚穿木屐、身罩和服的东瀛武士。

国殇屈原范文第4篇

2、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国殇屈原范文第5篇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