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歌曲(精选5篇)

  • 赞美教师的歌曲(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教学难点:本课休止符的唱法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这首歌中有十六分休止符,唱时要特别注意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课件。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形成小组合作的氛围,也方便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

赞美教师的歌曲(精选5篇)

赞美教师的歌曲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我爱我的家乡》,让学生学会用悠长的气息、深情、舒展地表达歌曲情感。2、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音乐实践中自然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结合美术、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生在演唱中深情、舒展地表达歌曲情感。2.唱好连音线,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祖国、赞美家乡。

教学难点:本课休止符的唱法对小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这首歌中有十六分休止符,唱时要特别注意节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及课件。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形成小组合作的氛围,也方便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及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律动:(可以教师做示范,也可以让学生做示范,一起做《蓝天白云》的律动。)师:你听到的是一段怎样的音乐?

2、欣赏:《我爱我的家乡》

师:说说我的家乡是哪里?(中国);歌中唱了我的家乡哪些可爱的地方?这“最高的山峰”“古老的宫殿”“宽阔的海洋”“最长的城墙”是指的哪里?

在学生分组读者讨论探究后,出示多媒体图片介绍:珠穆朗玛峰、长城、海洋、故宫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多媒体的展示和教师的介绍,既是对本课教学的铺垫,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图片和音乐的结合,不仅让学生感受了歌曲旋律,还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主动探究,学唱歌曲

1、老师范唱《我爱我的家乡》。2、师生接龙哼唱。3、学生独立哼唱,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如吹口哨或用“lu”、“la”哼唱、视唱等。4、给旋律取名字。5、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歌词,学唱歌曲。6、让学生随伴奏音乐朗读歌词。7、让全班同学跟琴默唱歌曲。8、找出难点节奏(附点四分音符、后十六分、附点八分音符等处)学生跟伴奏演唱歌曲。9、集体练习难点处,教师重点示范。10、小组派代表展示,分组接龙唱,然后完整演唱全曲。11、再听范唱,思考:这首歌应用什么情绪表现?(预设:中等速度、气息连贯、优美抒情)12、多媒视频出示原唱,让学生看名家是怎么唱的,然后跟着视频,自已试着唱这道歌。

【设计意图:主动探究,学唱歌曲,是教学的重点,课堂设计从感受歌曲旋律开始,歌曲学唱主要采用听唱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欣赏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在感受歌曲《我爱我的家乡》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祖国对家乡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使学生认识祖国文化,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为拓展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三、拓宽延伸,依曲填词

1、出示家乡风光图。2、如果请你来填词来歌颂家乡,你会吗?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参与。3、分组介绍选择最佳作品并演唱。

[设计意图:在学生听完歌曲之后,试试让学生把歌中的歌词改为赞美和歌颂家乡的话语,让学生对家乡更加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并能够对比着原歌词唱一唱,对音乐的表现作用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为了把学生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以让会舞蹈的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即兴的,轻松随意的跳些舞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音乐知识,受到美的熏陶。]

四、各展所长,张扬个性

1、师:同学们,我们举行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的音乐会,好吗?然后分组进行(根据各组学生的特长,各自构思)如:第一组:演唱歌曲;第二组:吹奏歌曲;第三组:朗诵;第四组:绘画;第五组:打击乐伴奏等。2、分组展示,学生对各组设计、表演进行评价。3、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设计和表演,让我深深感到你们对家乡、对祖国的爱,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一次演唱歌曲吧。学生在《我爱我的家乡》的歌曲声中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来演唱歌曲,表现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演唱欲望。最后,让学生去收集学习更多的赞美祖国的歌曲,把热爱祖国的歌声传递到四面八方。]

设计理念:总体来说,本方案的设计,从目标的提出、到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都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性、更浓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意识、探究精神。通过人机互动,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手段,通过媒体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赞美教师的歌曲范文第2篇

  《沂蒙山小调》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以优美、抒情的歌声,赞美家乡、赞美党、赞美幸 福的生活;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增强学习民族音乐 的兴趣。”吕老师准备以《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主题为切入点,通过 “音乐故事——唱歌——音乐情景剧”这三个环节来完成这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

(一)讲音乐故事:?

1.以《沂蒙山小调》为背景音乐,老师讲述山东的风光与民俗民情。?

2.揭示课题《沂蒙山小调》?

(二)学唱歌曲?

3.集体朗读歌词?

4.学生聆听歌曲《沂蒙山小调》?

5.辅导学生学唱歌曲?

6.处理歌曲,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三)音乐情景剧?

7.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介绍你所了解的山东?

8.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内容创编?

9.每组推选代表上前面表演?

10.师生点评?

  设计确定后,吕老师选了一个班上课,课是按计划实施的,下课铃声响时,老师最后的点评 刚好结尾,也就是说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教师自我感觉也不错。可听课的老师觉得不理想 ,特别是我听了直摇头。课后大家就这一堂课进行了讨论。?

通过评议觉得有这些问题:一是课上学生对所学东西不感兴趣,求知欲不强,积极性不高, 课堂气氛较沉闷;二是老师受教材的制约太大,教学方法陈旧,未体现出新课程意识。大家 对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也提出了异议。所谓的“目标”及“任务” 主要是完成了教案及课本规定的东西(如老师讲完了一个故事,学生唱了一支歌,表演了一 个节目等),学生有什么收获却很难评判。研究后对这一课做大的调整,指出:要大胆突破 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从小处着眼挖掘深层东 西。这样,四个音乐老师就开始重新备课。?

  两天后,新方案出来了。新方案以新课标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基点,确定了一 个新主题—— “家乡”。新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前欣赏,创设情境?

学生在歌曲《家乡》的音乐中进教室。?

(二)导入(学生交流——以“家乡”为主题)?

1.向同伴介绍你所了解的家乡。?

2.教师小结。(点题:我们的家乡美丽、可爱,我们祖国幅员辽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山 东的家乡去看一看)?

3.师生交流山东的人文地理知识。如谁知道山东产什么?谁会说山东话等等。?

(三) 学唱歌曲?

1.出示歌曲,师生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3.辅导学生学唱歌曲。?

(1)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歌曲(引导他们从速度、力度、风格、特点等方面分析)。?

(3)小组上台交流意见并当场演唱。?

(4)再次欣赏歌曲,民歌手独特的音色、滑音和装饰者的运用,更能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 特色和赞美自己家乡的那种自豪感。?

4.学生在理解作品情感的基础上完整地演唱。?

(四)创编情景短剧?

1.欣赏《沂蒙颂》片断:乳汁救伤员。?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个以“家乡”为主题的真情短剧。?

3.分组表演。?

4.师生点评。?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家乡”永远是我的牵挂。)?

2.师生同唱《爱我中华》,从家乡延伸到祖国,结束全课。?

这一课学生相当投入,气氛时而热烈,时而紧张,时而高昂,时而深沉。当下课铃响时学生 的真情短剧才进行到一半,老师不忍心打断,只能让学生继续表演,无奈放弃了最后的小结 部分。?

  课后照例进行评议,吕老师很紧张地说:“我没有完成任务。”可参加听课的人都给予了很 高评价。大家觉得“这堂课给了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得到了体现。”整堂课无论是感知、欣赏、表现、创造还是交流,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 发展为中心”的新的音乐学习方式。?

通过两课的比较,看出由于老师改变了方式,采用了欣赏比较、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对作 品加深了理解,学生从原来被动唱歌到现在主动表演,显示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我们可 以从学生“情景短剧”的创编中看出一旦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其艺术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学生在歌声与笑声中忘记了下课,在师生互动中创造美、感受美。?

赞美教师的歌曲范文第3篇

一、高中音乐教育中德育的功能特点

1.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音乐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合唱形式要求每一个歌唱者之间、歌唱者与演奏者之间都要进行积极的配合,这样才能共同完成一首曲目。在演唱时,每个人都要认真完成自己的部分,并且要与他人进行协调配合,这种集体间的合作锻炼了每一个人的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2.音乐教育可以调适学生的情绪。不同的音乐可以带给人不同的心情。舒缓的音乐可以使人平复心情,优雅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受,激昂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潮澎湃,和谐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悦。音乐教师要多运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3.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欣赏高雅的音乐,学生能体会什么是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品位。当前有一部分流行音乐歌词低俗,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的审美观,摆脱流行音乐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用高雅经典的音乐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提升品位,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在高中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理念的策略

1.通过歌曲自然渗透,培养爱国情操。教师在通过音乐教材进行德育渗透时,应注意将德育内容与学习的内容自然且合理地结合起来,不能生搬硬套,这样会使学生反感。说教是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只有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流露出爱国的感情,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国的歌曲,如《黄河大合唱》《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歌曲时,教师通过讲解歌曲的内涵、时代背景、作者的坎坷经历,使学.生体会到在当时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作者依然坚守着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在音乐中欣赏歌曲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激发学生的爱国豪情,让学生领略歌曲中祖国大好河山风光的壮美,从而产生自豪之情。

2.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珍惜真情。通过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生活、观察生活、珍惜生活,懂得珍惜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从而帮助他们善待身边的每个人,学会关心长辈,真诚对待朋友。这些品质可以通过在音乐课上欣赏赞颂真情的音乐来培养。例如可以让学生欣赏《友谊地久天长》,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染学生,使学生感悟其中的真挚情感,让舒缓的音乐如清泉一样浸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友情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懂得珍惜友谊。

赞美教师的歌曲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野营会歌曲 灵歌

美国黑人音乐文化传统多种多样,一种以世俗民间音乐为主要倾向,形成拉格泰姆、布鲁斯、爵士等音乐体裁;另一种是以教堂为中心的宗教音乐。世俗化和宗教化的美国黑人音乐呈现一种强有力的共生关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突出体现在表演家的艺术生涯中。许多黑人艺术家生活在宗教和世俗两个音乐世界中,他们星期六为世俗的晚会献艺,星期天则为教堂提供虔诚的宗教音乐,因而宗教性的黑人音乐也融入了民间世俗因素。本文拟从美国宗教信仰复兴运动中的野营会歌曲谈起,对由此基础上形成的更具艺术性的黑人灵歌,探讨其音乐及文化特征。

一、黑人灵歌的原型——野营会歌曲

北美殖民地是在欧洲各国一系列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下形成的,因此形成许多教派,但都被英格兰国教的官方教会看做是异端邪教加以排斥和迫害,这样就引发了为争取宗教自由的信仰复兴运动,也就是1730年的大觉醒运动(The Great Awakening)。宗教复兴运动直接影响体现在1790年至1830年间为礼拜者组织的宗教活动——野营会。这场在美国各教派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活动加强了各教派的联系,也促进了基督教在北美的广泛传播。

参加礼拜者都是来自社会底层的黑人和白人信徒,他们带着野营用的生活用品来到野外的树林,进行四五天甚至一个星期的宗教仪式。通常包括牧师讲道、祈祷和唱颂歌,一般都有几千名甚至上万名教徒参加。历史上第一次“野营会”是1800年在肯塔基州的罗根举行,后来流行到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马里兰、田纳西以及南北卡罗来纳等地方,成为南部地区宗教性的惯例习俗。早期野营会规模大、嘈杂且混乱,最著名的一次是在列克星敦(美国肯塔基州中北部城市)东北部举行的,持续6天,参加人数在1万到2.5万之间,礼拜者昼夜祈祷、呼喊、演唱宗教歌曲,一种奇特、超自然的力量弥漫在所有礼拜者的思想中。

分离派清教徒建立的卫理公会教派由于严密的组织和策划,逐渐在野营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到19世纪早期,公理会教派的赞美诗遍及亚特兰大州中部到东南部广大地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受难后复活的传奇故事深深感染了黑奴痛苦的心灵,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希望死后能获得自由,演唱赞美歌也是奴隶发泄内心悲痛情感的最佳方式。黑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赞美诗的演唱,夜晚白人回到帐篷,黑人留下来继续唱歌,甚至通宵达旦。在不受白人约束的情况下,黑人自由地用歌声抒发情感,为自己痛苦和艰辛的生活寻找精神支柱。正如瑞士女作家弗莱德莉卡·勃莱梅在观看了佐治亚的一次“露营会”后,这么写道:“真是一首妙不可言的大合唱!这很可能是教徒中间的黑人唱的,因为他们的人数是白人的三倍,他们的嗓子天生悦耳动听。” 野营会中黑奴演唱什么类型的歌曲?歌词(通常摘自祈祷文、圣经诗篇、牧师的讲道)不拘一格、自由灵活地拼凑在一起,因此最初是支离破碎的。曲调的显著特点是背离欧洲传统庄严肃穆的赞美诗,选用奴隶喜爱的民间班卓琴和小提琴的舞曲音调,生动活泼、气氛热烈。采用黑人传统的口头传唱的方式,通常领唱者唱主歌,其他礼拜者不断反复合唱部分(即副歌或叠句),同一首合唱还会出现在不同的歌曲中,歌曲旋律简单且不断反复,易于不识谱的奴隶当场学唱和记忆。西非的鼓是礼拜仪式不可缺少的乐器,采用即兴演奏的方式参与表演。黑人创作的这种清新活泼的宗教歌曲随着野营会的开展而广泛流传。

野营会中除演唱歌曲外,还有源自非洲的宗教性舞蹈,称为“shout”。 这种舞蹈的典型特征是用宗教性歌曲伴唱,但没有乐器伴奏,节奏由歌手击掌、顿足或观众交替拍着左、右腿来表示。礼拜者跳舞时,脚掌基本不离地面而向前移动,信徒则围成一个圆圈,不停地抖动身体、摆动手臂,因此也称为圆圈舞或甩斗舞。此类型舞蹈是黑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由于与日常生活相关,因此具有世俗化的因素。

野营会以宗教仪式活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广泛流传的同时,也影响了黑人宗教音乐的传播和创作。1740年后,白人和黑人在教堂演唱的赞美诗成为礼拜仪式重要的一部分,但经历宗教复兴运动,并在野营会上倾听并演唱了生动活泼、气氛热烈、民间风格浓郁的歌曲后,教徒纷纷要求改革来自欧洲沉闷肃穆的赞美诗,在宗教仪式中采用一种比较活泼的新型颂歌。其歌词不像赞美诗那样取自圣经的诗篇,而是新创作的具有宗教色彩的诗歌,活泼欢快的曲调赢得黑人的喜爱而大获成功。当这些歌曲开始取代欧洲传统赞美诗时,一种新的宗教歌曲——黑人灵歌开始萌芽。当代学者普遍认为,野营会歌曲是黑人灵歌的原型之一。 野营会的音乐活动具有重大意义也正体现于此。

二、黑人灵歌的音乐、文化特征

宗教复兴运动后获得信仰权利的黑奴来到教堂,学习欧洲白人基督教传统的赞美诗和圣歌,白人亲自教未接受过音乐训练的黑奴演唱、识谱、学习音乐理论。黑人凭借天生非凡的音乐才能、虔诚的宗教心灵和对欧洲新鲜曲调狂热的激情,把非洲特有的节奏和音调融于学来的欧洲赞美诗,创作出一种平稳、流畅、舒缓的音乐,发展为众所周知的音乐形式——灵歌,它是黑人奴隶的宗教音乐,是用英语演唱的民间赞美诗。

灵歌的题材丰富多彩,歌词形象生动,死亡和逃跑是灵歌反复提及的两个主题。一种类型的灵歌来自《圣经》故事,表达出黑奴向上帝倾诉苦难深重的奴隶生活,把摆脱奴役的愿望寄托于上帝,乞求死后升入天堂获得较好的生活。另一种类型的灵歌表达着他们逃脱奴隶制枷锁去北方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这类歌曲采用黑人特有的语言:“啊,河那边的城市多美!啊,多美的城市!它就在酒葫芦下(Oh, what a beautiful city under the wine gourd )。”表面看是宗教内容——约旦河,实际上是指田纳西河,河那边就是北方,就是自由(废奴)州。 这些灵歌最初受到圣经和白人赞美诗的启发,歌词是宗教内容的祈祷文,但在歌曲的后面又经常转向与奴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因此兼具宗教和世俗的双重因素。

黑人灵歌大多是小群体即兴演唱,通常采用呼喊与应答的方式。早期灵歌运用大调或五声音阶,这类旋律一般是活泼欢快的,但灵歌总是表现忧愁的情绪,他们如何表达呢?黑人在演唱灵歌时擅长使用些微降低的三音、五音、七音和滑音的演唱法,就使歌曲具有了小调的性质。正如《美国奴隶歌曲集》的主编爱伦写到:黑人的歌声有一个无法模仿的特点。我们不止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一位歌者的歌声及其细微变化,根本没有法子用谱子写在纸上表示出来。黑人灵歌的独特性也正体现于此。早期的灵歌是没有乐器伴奏的,钢琴、吉他、小手鼓、小号、长号等乐器是后来逐渐添加的。

黑人音乐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节奏,黑人天生良好的节奏感是我们熟知的。多数灵歌采用二拍子,最突出的节奏特点是切分音贯穿整首歌曲,强拍在二、四拍加强了节奏感,与白人的歌曲相比较,更加激动人心。到19世纪晚期,黑人灵歌的特征表现为欧洲赞美诗的曲调与非洲切分节奏相融合,特有的音调与和声创造出一种别具一格的音乐形式,音乐织体更加精细复杂,从单一旋律的歌曲发展为四个声部的灵歌。在小群体的表演中,领唱者也就是合唱队长演唱主歌,他一面演唱一面即兴创作歌词和曲调,其他的人唱副歌或叠句。乐谱只表明旋律的大致走向,他们随意地升高和降低某个音,任意使用切分节奏,听众以拍手、顿足表示节奏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表演中,每次演唱都不完全相同,因此光靠记下的音符不能展现黑人音乐的全部特征,黑人音乐的某些独特性也是其他种族的人无法模仿的。

灵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它也是黑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根基可以追溯到非洲几个世纪的文化;它是非洲奴隶后裔保存先辈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这些充满激情的旋律来自奴隶生活的悲惨不幸和对自由生活的美好憧憬,是他们内心最真挚情感的宣泄。灵歌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它持久的影响力。不断发展的灵歌最终在白人和黑人宗教集会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兼具宗教性、世俗性、艺术欣赏性、大众流行性的福音音乐。从严格意义上讲,福音虽然不是灵歌,但它却继承了类似灵歌的世代相传的非洲习惯,群体在教堂演唱并集体舞蹈、击掌并且喊出一种节奏型,在结束处反复演唱同一句歌词。灵歌、福音主要是在美国非洲裔的人种中形成和发展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宗教音乐,是一种独特的美国音乐文化现象,它把历史、人类文化和宗教信仰融为一体。当你聆听时,随着它的节奏顿足,你似乎被带到几个世纪前的非洲大陆,当随着音乐旋转,拍手歌唱,你仿佛又置身于21世纪的音乐文化中。

在将近150年间,灵歌一直是黑人音乐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直到现在,某些黑人的小教堂和演唱团体仍然在演唱灵歌。黑人宗教音乐是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它特有的旋律、节奏、表演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黑人精神世界最美妙的音乐语言,是黑人留给世界的最伟大的精神遗产之一。

注释 :

①艾琳·索森著:《美国黑人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108页。

②在美国黑人文化中,这个词具有双重意义:除了最普遍的呼喊的意思外,另外就是指身体的动作,即舞蹈。

③陈铭道著:《黑皮肤的感觉》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59页。

④陈铭道著:《黑皮肤的感觉》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年版,91页。

⑤艾琳·索森著:《美国黑人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237页。

参考文献 :

[1]王珉.美国音乐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赞美教师的歌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歌曲内容 歌曲情感 歌唱方法 以情带声 以声运情

声乐训练逐步步入轨道。在学生集体完成《太行颂》的歌曲演绎之后,结合学生本人嗓音特征及性格,针对个人布置了曲目,分别完成《长城谣》及《我的祖国》的演唱。

这是两首从内容到风格均迥然不同的曲目。前者整体风格苍凉、悲壮,遥望家乡、怀念故土,在对被迫背井离乡、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境况的深深悲愤、痛苦之中,饱含着对侵略者的痛恨,并展示出人民群众誓将捍卫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决心和斗志。作品底蕴深沉,深深的家难国仇蕴含于其中,字里行间渗透出对家乡之爱、对故土之爱,最终凝聚为深情的国家、民族之爱!

作为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演唱其还嫌稚嫩,缺少经历的沧桑与厚重感。对此,在声音的运用上,教师其主张“靠后”演唱,扎稳气息的同时,把声音向斜后上方吸着唱,其线路与面部基本成45度角【当然“贴的位置”永远在后咽壁】,让声音永远飘在头部上方,气息则自丹田源源不断地涌出予以支持。声道的上下贯通的同时,将声音唱在气流上,用气息来补充学生阅历的欠缺。

而《我的祖国》的整体基调是优美、抒情、亲切、赞颂的,其中有对家乡风光的亲情赞美,对亲人、国土的热情讴歌,对朋友、敌人的爱憎分明。在前半部分的舒缓抒情后,情绪转向激昂,速度转快,带有进行曲风味,颂歌特征彰显无疑,充分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赞颂与建设、捍卫之情。

针对此曲风格,演唱前半部分时要求民族风味浓厚,位置靠前,声音甜美,定要“提两角、挂高位”以展现曲调的优美与亲切之情,并结合不同段歌词,在力度与情绪上稍作调整。如在第二段“朋友,敌人”处的处理就应加以区分,欢迎前者,坚拒后者,藉此来采取适当的情绪与表现手法。歌曲后半部分音区升高,速度加快,为曲子的高潮部分,颂歌特征非常明显。因此演唱时要求学生寻找“竖”起来的感觉,在站稳咽壁的基础上,用向上、向后吸着唱的态势顶天立地的演唱。位置教前半部分向后移,声音显厚重。自然,气息须从丹田出发给予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唱好高音,提醒学生“起音就要起在高位置”,保持住在“高位置吸着唱”的状态,一气呵成,采用“撂高音”而不是“够高音”的办法来演唱。当然,所有这演唱的感觉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实践,在教师直观指导下意会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