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理论(精选5篇)

  • 现代教育理论(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

现代教育理论(精选5篇)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1篇

(一)对“五育”的概念术语表述不全。在对“五育”概念术语的表述上,对德、体、美、劳四育进行了近乎规制性的表述,分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卫生教育、美感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但对智育却没有进行表述,在所有的《教育学》教材和有关教育著述中都是如此。(二)对“五育”中部分内容的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当。德育的概念模糊,内涵不恰当扩大。在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德育的概念比较模糊,概念术语和概念内涵表述不一致。对概念术语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而对概念内涵的表述却是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在一些教育著述和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是如此,如朱作仁主编的《教育词典》[7](P824-825)、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31)和邵宗杰等主编的《教育学》[9](P151-152)等。既然概念术语明确表述为思想品德教育,那么概念内涵中的政治教育到底是属于思想教育呢,还是属于品德教育,或者是包含在两种教育内?这样的概念不仅显得比较模糊,而且内涵不恰当地扩大了。事实上,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并不存在从属和包含关系。相应地,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也是有区别的。首先,从内容看,思想、政治、道德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道德不能代替政治和思想,政治也不是道德和思想的附加成分。其次,从方法、途径看,“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以一样的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来实施。”[10]政治教育一般是单一性的①、灌输性的、强制性的,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的,并有不可选择性;道德和思想教育则是多样性的②、引导性的、柔性的,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各种活动中的感知、熏陶、体验等。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理解性的,并有主观选择性。因此,用泛德育的理念来界定德育,就造成德育内容繁杂,内涵不恰当扩大。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三)美育仍称审美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除了原有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外,增加科学美。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应增加“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鉴赏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科学美、发现科学美,以激起对科学的热爱,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为创造科学美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性善 人性恶 人性假设 现代教育管理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提出了管理人人性假设理论,包括X-Y理论,归纳起来有四种,即“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不同的人性假设在实践中体现为各种不同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而教育管理则更是人的管理,更应该在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中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更应该运用人性假设的理论来进行高效的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离不开现代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原则。借鉴“人性假设”理论对学校的科学管理,构建和谐校园,都有重要作用。

我国学者张复荃在《现代教育管理学》一书中提出: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有效地育人,因此,育人也就成为教育管理不同于其他部门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尤其是客体决定了教育管理的独特性。在这种独特性中,人的地位得以凸显。现代教育管理的现代性体现为强调“有效的管理”和“整体优化管理”,因此,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激励教职工的自觉性和首创精神,采用心理引导的方式,让教职工自己追求完善,由外部激励深化为内部自我激励。对学生这一管理的中心,提倡他们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人性假设理论为现代教育管理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和行为依据。

人性假设理论中的X理论是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的,荀子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认为人之性恶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办法将之变成“善”的,因此必须进行教育,用礼义对一般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化,使之向善、从善、为善,进行赏罚分明的治理。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制定礼义,提供必要的规章制度来管理百姓,治理国家。X理论就认为任何管理都不可忽视利益机制和动力机制。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以赏罚分明来实现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但这样的管理忽略了人的社会需求层面因素,本质上背离人性,因此虽然建立了有序的管理,但因其对人的主动性的忽视而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尤其是会引起在工作中有积极乐观心态和取得一定成绩、享受工作乐趣的人的强烈反感,使管理低效甚至无效,难以实现整体优化。

Y理论与性善论一脉相承,认为“仁政”就是要“以德服人”,强调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运用道德的教化,从人的内在因素中去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使各方面和谐统一,达到管理的目的。Y理论认为作为人不仅追求经济方面的满足,而且需要友谊、安定和归属感。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激励人们的“士气”比单纯的严格管理和经济刺激更为重要。强调任何管理都必须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多层而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当在尊重人格的原则下,鼓励士气,激发热情工作的意愿和潜能。X理论与Y理论是互为联系补充的,一个强调他律,一个强调自律,有机地结合,才可以实现“高效的管理”和“整体优化管理”。

“经济人”假设下的人的本质不能自律,采用传统的任务管理对师生指挥、管理、控制和激励。管理的重点就是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规章制度,制定适当的奖惩机制。对那些具突出表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给予他们充分肯定和奖励,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教职员工和违规的学生采取惩罚手段。并注意在保障他们合理、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施惩罚,才会使被罚者甘愿接受被罚,改正错误。

“社会人”假设下的人看重和周围人的友好相处,满足社会和归属的需要。管理者要重视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重视教职工和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在不同程度上让教职员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改革的研究和讨论。让全员“参与管理”,使他们与管理人员处于平等的地位,有效地发挥其自身能力,并更好地建立和谐关系,增进集体的凝聚力。

“自我实现”假设下的人的特点是有主见、渴望展示自身优点,实现自我的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师生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减少他们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从而使他们显示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成就。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来展开。“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正好体现了人本管理思想。“从过去‘我听你说、我要你做、叫你成才’转变为‘相互沟通、自觉去做、努力成才’”。 [1] 还要建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规章制度,教师特别注重以德育人,以身立教,耿介拔俗,为人师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复杂人”假设表明,管理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能采取灵活、变化的、多元的方式,在建立完善学校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探索新的更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复杂人”假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地给人以胜任感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因素,会比一切物质因素更切实可靠。在教师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把说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教育、灌输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主动内化所接受的教育信息。

现代教育管理应针对教育管理的独特性,结合我国儒家传统中的人性管理思想,深入研究人性假设理论,更好地运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实施高效管理。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系意义

后现代教育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其拓宽了大学英语教学视角,是进一步推动和引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立足于国际国内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英语能力要求,从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机制、师生关系等多个方面出发,施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现代教育理论之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极强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操作意义[2]。

一后现代教育理论概述

后线代教育理论源自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美国教育学家多尔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观”,创新性地将哲学思维融入到教育思想中,形成了基本的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从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产生看来,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引入了哲学思想,哲学文化思潮的融入对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和反思,在基于哲学批判思维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践应用不断发展,逐渐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后现代教育理论体系。[3]后现代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一种融入了哲学思维的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文化的多元主义和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与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具有深刻的联系,因此,后现代教育理论推崇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目标。传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一种倾斜的趋势,即过分追求“全面发展”、“精英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学习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从小接受的教育存在不同,在长期的发展下,每个学生都存在自身的学习特征。后现代教育理论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将教育教学重心放在教学主体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主体性,以及教育的终身性和大众化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明显的契合点,其都倡导实施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另一特征是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哲学上对于一件事物的认知方法并不是绝对唯一的,而是从多个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如此,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其本身具有极强的文化色彩,文化色彩中无可回避的一点是文化差异。倡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而细致地了解和学习英语知识,后现代教育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了英语知识的互补,这也是教育目标多样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要完成从不同角度对某一事物进行剖析、透视,则必须依赖于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另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差异性的特点进行考虑的。为满足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则必须尽可能地扩宽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从后现代教育理论看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非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其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思想的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拓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

(三)师生关系

受到传统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在潜意识上造成了教师和学生课堂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后现代教育理论从教育观念上主张师生关系的平等性,后现代主义教育学家也认为,组成某一事物(这里主要指教育活动)的各个组分之间功能存在差异,但从整体事物的协调机制和功能意义看来,各组分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在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更加重视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不同方式获取知识,教师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代言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一个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流者(协助者)的角色,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参与者,师生关系理应是平等和谐的。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教育理论并非弱化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将这种作用在不同的层面上加以表现。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仍然得到后现代教育理论认可。

(四)构建主义课程观

后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构建主义理论,由构建主义理论所产生的英语课程、英语课堂是灵活而多变的。构建主义课程观更加强调教育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共同协助探究、疑义相析。从这一特点看来,构建主义课程观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发展,构建主义课程观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多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了一种动态教学过程。同时,构建主义课程观下的课程组织不在存在明显的界限,即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历史、地理、政治等)存在广泛的交织。跨学科的综合发展性促进英语教学从传统的接受知识向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发现知识过程进行过渡,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不在以某一专业的、权威的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认知加以限制,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改革的关系意义

(一)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深化改革

后现代教育理论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一脉相承,旨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大学英语改革的重点在于促进教育理念转型,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信息传递,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用英语解决工作和交流的信息表达能力,新时期大学英语改革更加注重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传统的(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倡导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重点培养其阅读能力,后现代教育理论则将大学英语教学重点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这种转变明显地体现了后现代教育理论随时代变迁而施行动态教育的特点。据后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分析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流动的、多元化的特征,即知识无处不在,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普遍知识划为境域知识。在这种教育理论下,学生和教师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及英语知识从客观的角度理性看待,可以对传统意义上的“权威知识”提出质疑和批判,形成一种开放式学习的局面[4]。

(二)师生角色转变

后现代教育理论摒弃了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僵化的部分,促进了师生角色转变。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所担任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固定地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大学英语改革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转变,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限于教师的调控,师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间接推动地英语课堂模式的变化——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学习、交流探索英语知识的平台。学生角色的转变重点突出了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学习需求,创设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线的英语课堂。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体能够激发其英语知识探索欲望,学生之间可充分交流学习中的经验,探究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后现代教育理论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需求相关性和差异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师生关系的转变尤其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英语课堂参与感,培养其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中,教师仍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解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英语学习评价体系转变

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往往是以分数为主,这种评价机制难免有失偏颇。后现代教育理论崇尚从多角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即综合考虑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等。同时,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加入了从实践中检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评价标准,通过模拟各种生活场景,检验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计算机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6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当今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自我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强,人们的学习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网络教学对比传统课堂具有很多优越性,它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且互动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实地现场教学”模式的强有力的补充,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提高,网络教学将成为21世纪主流的教学方式。

1 网络教学现状分析

1.1 国内网络教学现状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我国许多学校也都有自己的校园网,最初网络教学只是在校园局域网中实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局域网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网络教学便拓展到互联网上,通过网络的连接实现更多的互动,网上学习还可以找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方便更好地进行学习。我国教育部曾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的网络,构建终身学习的体系,并提出“规划统筹,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目前在我国除了高等院校开展了网络教学,也出现了很多学习类型的网站和网校。我国的网络教育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世界上其他一些网络教育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2 国外网络教学现状

国外网络教学发展得较早而且比较成熟,除了普及广泛外,已经向更高层次的应用和标准化方面发展。许多国家都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网络教学,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与功能的关注比较早,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也比较快,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开展了现代远程网络课程。

2 网络教学的优势

2.1 网络教学概述

网络教学是通过网络这个传输媒介,利用计算机作为传输介质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实现异地实时互动学习。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和高度互动性的特点,是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从教学实践的视角来看,定义网络教学要从学习方式分析入手。网络教学的狭义定义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它的教学活动组织要在传统的课堂、网络等方面同时展开。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网络教学的实现手段有: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视频广播、互动课堂、BBS论坛、聊天室等。这一切的功能都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学,需要搭建合理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2.2 优势

(1)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传递便捷,有利于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不受时空限制,教育的机会增多。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发展教育品牌,招生和授课不再受地点限制,可以拓展整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源市场,便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实现。

(3)在网络教学模式下,学习更加方便。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学习开设的课程,免去了劳途奔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极大地增加了学习的方便性。

(4)便于合作、协商、求助。同时不乏现场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多向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

网络是现代社会最为快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开展网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网络教学是时展的必然选择,开展网络教育,是信息时代最为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3 网络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理论,是指导教学实践的工具,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网络教学符合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

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阶梯式发展过程。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已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尤其是理论教学过程,形成的时间周期长,学生的记忆容易淡化,这是不利于阶梯式发展过程形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则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进行学习改革势在必行。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就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强调他们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学习者学习不是通过教师灌输而被动接受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其情境,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小组协商讨论、个体自由探索,对信息进行有意义、创造性地加工而获得新的知识。学生要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以下教学思想: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是由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指导者。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设计的互动网络课堂教学平台需要严格遵循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教育理论,并且注重课堂互动,基于教师对协作方式和资源的微观控制,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指导。

4 结 语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兴奋点为突破点。美国教学技术委员会主任Christine Mullins指出,如果网络教学能有频繁的师生互动和在线交流,就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时不仅要实现自主学习的功能,还要侧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互动型网络教学平台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是一个具有通用性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用户管理、使用界面、功能设置上,都要追求个性化,体现人性化,争取让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里找准自身的需求、喜好,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习目标、补充知识、扩充思想内涵。

网络课学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够实现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平台是辅助日常的教学的工具,教育者要更好的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改进网络教学,搭建合理的教学平台来进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敏.基于网络平台利用英语新闻材料服务高中英语教学[J].校园英语,2005(21).

[2]杨喜龙.简析中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J].赤子,2014(5).

[3]黄建英.基于网络公共平台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

[4]刘志远.信息时代的学校网络教学[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8(16).

现代教育理论范文第5篇

1系统的理论架构

该书较为完整地架构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理论体系,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现状分析,现代教学媒体理论,数字化媒体素材获取、处理与制作,交互型多媒体课件制作,远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设计与评价等理论分析内容,全方位呈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基础、实践方向和方法论,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应用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具体来说,该书的论述逻辑符合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与应用的一般流程,它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论述方式,全方位反映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趋势与成果。而在现代教育基础理论的架构中,该书统筹了现状分析、技术发展探究以及教育技术创新的未来趋势,凸显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理论体系的发展性。

2鲜明的实用性特征

该书具有实用性特征和实践性价值,在分析总结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类型和实践策略的同时,还详细地阐明了相关教育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让读者既能够充分增进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又能够充分强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训练与操作应用,例如声音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多媒体课件的处理与制作等。在以实践为导向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应当高度注意实用性和实践性的一体化,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真正地结合在一起,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转化,以技术促进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带动技术推广,进而多方面、多角度、高效率地推动现代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创新。

3丰富的图表与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