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港湾(精选5篇)

  • 心灵的港湾(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而今,我终于住进了学校的公寓楼,心里是很欢喜的,但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我却并弄的一塌糊涂,同学们也对我慢慢疏远了,我坐在床上,辗转发侧,突然那么怀念家乡的土房,脑海中浮现家乡的青葱的树木,深绿的绿草,无颜六色的小花…… 踏上回归家乡的路…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子里,那里有很多的树,泥土小路两旁到处是花花草草,爬满了整个夏天,那时家家户户都是土方,用泥土制造的,我每天看着电视里的高楼大厦,一顿幻想,我也要住楼,离开这个土里土气的房子。

过了几年,家家户户都换成了瓦房,可我家仍然还是那个土房,我也没有太多埋怨,因为我知道,我家的状况,所以只能在心底暗下决心,离开这个地方。

而今,我终于住进了学校的公寓楼,心里是很欢喜的,但第一次接触这种东西,我却并弄的一塌糊涂,同学们也对我慢慢疏远了,我坐在床上,辗转发侧,突然那么怀念家乡的土房,脑海中浮现家乡的青葱的树木,深绿的绿草,无颜六色的小花......

踏上回归家乡的路,内心是充满激动的。

再次走上那条不知被我走了多少次的路,心里一顿感触,既是有时沙土会打到我的腿上,鞋子上,但我却一点都不生气,只是感觉这是故乡为我的归来,表示欢迎,张开双臂,深呼吸,飘散在空气中的花香,我的心归于平静。

采一片飘落的树叶,我在树林间来回散步,越走越远,但我却感觉越走越近。

天空中盘旋的大雁,落日染红的云朵,落了一树的梨花......我忘不掉故乡的一切,只有回到故乡,我的心才能够归于平静,才能得到安慰。

望着家乡的方向,却看不到那小土房,看不到被高楼挡住的红火落日,看不到家家户户升起的袅袅炊烟。

心灵的港湾范文第2篇

摘 要:陈染的小说《破开》被誉为当代女性的宣言。本文以《破开》中的两位女主人公为范例,探讨现代女性找寻自我身份以及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在经历了寻觅的彷徨后,女主人公黛二最终接受了同性之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路。

关键词:陈染;《破开》;寻觅;女性身份

作者简介:李佳(1978―),辽宁台安人,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现在辽宁大学现代文学硕士进修。

孟雪,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文化。

中国当代著名青年作家陈染的大部分创作被评论界视为“女性主义”作品。她细腻而流畅的写作淋漓尽致地反映了现代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现状。在她众多优秀的作品中,《破开》被誉为“女性宣言”。该小说以俩人一同候机和乘机为线索而展开,讲述了黛二和其好友殒楠乘坐飞机旅行的故事。小说一开始,两位女主人公就在机场候机厅前相见,黛二听着殒楠津津乐道于她对人世尖锐的见解。两人的对话一一揭示了现代女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生存的困惑,迷茫以及对未来出路的思索。

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俩人在候机厅等待飞往黛二家乡的航班,这趟旅程在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作者将俩人的对话都穿插在等候飞行以及她们飞行的途中。然而,她们不单单是在等待一段旅程的开始。对于黛二而言,在她活过的三十年里“其实一直在等待”,却又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等待一个什么人”。与其说她习惯了等待,不如说她一直处于迷茫之中,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将要等待何人。这次旅程也不仅仅是一次纯粹的旅程,两位女主人公旅行的开始正是她们心灵寻找家园的开始。她们乘坐飞机在浩瀚的天空中自由飞翔。之所以选择“天空”是因为她们对它怀有崇高的敬意。黛二坚持要在登机前用洗手间时说:“我不习惯在天上用厕所,那儿离上帝太近,人间的事,无论是我们女人的还是他们男人的,凡与性器官有关系的问题,最好在地上解决,因为上帝是无性别的,我们不要骚扰人家”。虽然黛二用戏谑的口吻谈论上帝,但她潜意识里把天空这个上帝生活的地方视为一个理想的世界;而世俗的人间在她眼中是污浊不堪的,正因为这个世界充斥着性别的歧视和偏见,黛二更加渴望一个简单而纯净的天堂。

这个天堂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找寻的,而非默默地等待。已经三十左右的黛二,曾经等待了三十年,那时的她将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她认为那个救她逃离痛苦的人一定是一位“智慧、英俊而柔美”的男性。在经历了人生的打击与失败之后,她对异性不再抱有幻想。“后来我放弃了性别要求,…… 我不再在乎男女性别”。于是她开始了有殒楠陪伴的旅程。俩人亲密无间的友情慢慢升温,其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实中男女之间的感情。“相信我和我的朋友殒楠之间的姐妹情谊不低于爱情的质量”。这是黛二心中的一种呼喊,一种期冀着“破开”性别限制的纯洁的情愫,一种对世俗男女之爱的公然宣战,她相信女性之间也能建立深厚的情感。

黛二所坚信的“姐妹情谊”本质上是一种同性之爱。这种同性之爱绝大部分人都将其当做女同性恋来理解。虽然国内的戴锦华曾引用“姐妹情谊”这个词来评论陈染小说中女性之间的感情,但陈染自己也承认,“就说戴锦华评论我的那篇文章吧,他会用‘姐妹情谊’,回避了‘同性爱’那个词,她会认为这是对作家的一种保护”。因此,也有许多评论家将“同性爱或同性恋”视为对陈染作品中“姐妹情谊”的一个注脚。同性恋这个概念常被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来说,女同性恋,即“lesbian”,是指在身体上有亲密关系的女性情感。而广义上的同性恋不仅仅是有身体上的亲密接触,更多地强调同性之间精神上的互相依靠和慰藉,“包括更多形式的妇女之间和妇女内部的原有的强烈情感,如分享丰富的内心生活,结合起来反抗男性暴君,提供和接受物质支持和政治支援”。

小说中,在黛二还没准备接受殒楠传递来的同性之爱时,她认同女人是一种“比较容易相互接近并亲密起来的性别类群”,并觉得她和殒楠之间是心有灵犀的。她从心底里由衷地佩服着殒楠这位“出色而尖锐的艺术批评家”;然而,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女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身体距离,保护自己的私人领地;当殒楠提出亲吻她的要求时,黛二立即打断了两人之间“敏感而吃力”的谈话。黛二的这种矛盾心情不仅来源于获取社会认同的压力,更来源于自身。

在中国传统的女性模式中,女人注定是弱者的代名词。戴锦华曾说过,“女人,成了一个不可更改的角色,一种文化的宿命,一份永远不能超越的局限,是一种不同于男人,而‘低劣于’男人的角色”。虽然身处现代社会,女性群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权利,现代女性极力追求自己的身份,直白地抒发自己的欲望。正如小说中殒楠直言:“我们这种女人,有成熟而又明晰的头脑和追求,又有应付具体的现实生活的能力,还有什么样的男人能要我们呢?我们只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很强大,甚至使他们压抑自卑。哪个男人愿意自找这份感觉呢?”然而,女性身体和心理上双重的弱势地位却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男权统治制度下社会群体的思想。在小说中,整个城市的节奏都被喻成“一种公共标准的男人的律动”,这足以看出若女性真要反抗这种男权制度,就无异于反抗了整个社会标准。因此,女性的追求注定了只是一场无力的徒劳,这为现代女性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她们沦为了社会中的“剩女”:一边光鲜地高昂着自己的信念一边暗自独舔伤口。

黛二内心的矛盾性格更增添了其在寻觅自身身份中的困惑。她明白自己孤寂的性格,也承认自己“在坚硬而现实的生活里,我远没有她(殒楠)那么富于弹性”;她甚至将自身的孤苦无依上升到了全人类孤独的境界,上升到整个“疏远而又莫测的宇宙独处”。虽然她的自恋不如殒楠如此明显,但是细心的读者从小说中仍能发现她们内心深处的自恋是一致的,殒楠一语便道破天机:“我们真是棋逢对手,天作之合”。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提出“自恋”来源于力比多,共有“原始的自恋”和“继发性自恋”两个概念。第一种自恋情结是用于自身和养育自己的亲人,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而第二种则是主体对客体的爱受到伤害后,这种爱就返回到主体自身,这类人一般把自我形象作为选择爱的标准,而不是他者的形象,因为只有自我形象才是最易接近的,也最不易受到伤害。黛二与殒楠就属于第二种自恋之人。俩人的自恋情结不仅来源于她们在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创伤,更来自于她们内心潜藏的孤独。对黛二而言,“孤独于我是一种最舒服最深刻的情感方式,它几乎成为我生命血液里换不掉的血型,与生俱来,与我相安为伴”。她们虽然活在现实世界,却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孤芳自赏,自我封闭,自我压抑,最终走向自我迷恋。

由于她们自身的性格和在外部世界中所受的感情创伤,俩人不再信任异性,转而将爱投向了与自己更加相近的同性。陈染认为“人类有权按照自身的心理倾向和构造来选择自己的爱情,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这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东西……异性爱霸权地位终将崩溃,从废墟上升起超性别意识。这样,异性爱与同性爱才会变得同样高贵”。小说中的黛二和殒楠一直提倡淡化性别意识,不再在乎男女性别,只求“在这个充满对抗性的世界生存下去”。她们认为女性之间天生就具有亲近感,人类之所以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人类繁衍之初亚当与夏娃的结合使人忽略了“姐妹们在一起更能相互体贴理解”。黛二和殒楠认为人类最初男女之间的结合是为了繁衍后代,她们幻想着开天辟地之时的另一番景象:“人类的第一个早晨倘若是这种排除功利目的的开端,那么沿袭到今天的世界将是另外一番样子了”。在内心深入,她们已经认同了女性而排斥男性。她们之间甚至无需语言便能心神领会对方的想法。

然而,黛二还是没有勇敢地接受殒楠的爱。她们之间始终横亘着一丝薄薄的危险的情感。直到相信缘分的她梦到了殒楠的母亲,一位慈爱的妇人。飞机上梦的意象是再明显不过:为黛二打开了心结,并促使她解放禁锢的自我,奔向新的生活。

孤独的黛二和殒楠虽然对整个男权社会流露出失望,但她们更害怕的是清冷无依的生活。在黛二的梦中,殒楠的母亲将一串乳白色石珠送给她,“当它们一颗颗单独存在时,与遍地丛生的石子毫无二致,但是倘若把它们串在一起,这些特殊的石子变会闪烁出迥然相异的光彩。”这些石子正是女性群体的真实写照,这也恰恰符合了黛二内心的期盼,“……因为我不能再忍受孤独无伴的生活。我们要把天下的才女都招揽在一起,我们要姐妹成群。”徘徊在社会准则和自己内心之间,黛二的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她最终向殒楠做出了决定,“你知道我一直感觉不到哪里是家,现在我已放弃再去寻找的念头了,我累了……”她的主动放弃既是对社会的一种妥协,同时又是一种反抗。她已经放弃了寻找的希望,但却没放弃在这个世界有意义地生活下去的希望,她“需要家乡的感觉,需要有人与我一起对付这个世界”,她和殒楠将为生活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她大声地向殒楠,也是向这个世界表白:“我要你同我一起回家!”黛二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殒楠的同性之爱,这是她深思熟虑后的最终选择。这种选择并非病态的。在《海蒂性学报告》中,雪儿 海蒂曾明确提出:“女人与女人的生活……我们应将之视为一种特别的文化、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个世界。(它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让我们得以施展本身的力与美,开启多样化的乐趣”。

黛二的“lesbian”倾向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男权社会中经历了令人绝望的情感之后所作出的选择。尽管这在常人看来有点极端,但是无可否认,黛二在男权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寻觅到了自己心灵的港湾

参考文献:

[1]陈染:碎音[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

[2]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J]。钟山,1994(6):105。

[3]黄健:文学中的“累斯宾”及其话语颠覆功能――以陈染的小说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6): 22-25。

[4]戴锦华:犹在镜中[M]。北京:知识出版社,999。

[5]玛丽 依格尔顿主编,胡敏译: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9。

心灵的港湾范文第3篇

聋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失去听力,缺乏与他人乃至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又由于国内特殊教育发展的落后,很多地区的聋童缺乏早期教育,其心智的成长滞后于普通儿童。聋生心灵的成长离不开特殊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更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和聋生家长的悉心呵护以及社会的积极关注。多年来,我校根据聋生心理发展特点,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探索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聋人手语,破译聋生心灵的密码

手语,根据聋人博士杨军辉的定义,是“人们在聋人环境中使用手的手形、移动、位置、手掌朝向,配合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有时也配合口型),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来表达特定意思的交际工具”。由于聋人耳不能听,口不能言,因此,手势语言自然成为聋童从小习惯的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是他们自幼起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习得的“第一语言”。而进入聋校后,他们的手语在课堂教学和人际交往中进一步正规化、系统化、丰富化,成为最符合他们本身认知和思维特点,也最乐于使用的语言。手语是聋人的语言,手语是聋人与聋人之间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明了的沟通手段。

沟通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聋孩子的语言沟通障碍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而手语是聋人沟通的重要手段,因此手语作为聋生学习成长和交流的工具在促进聋生健康成长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聋校(听力语言康复也不能完全排除简单手语),没有手语的沟通和发展是无法进行教育教学的,手语在聋校的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只有娴熟的手语,才能真正推动学生的身心发展,才能破译聋生心灵的密码。

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手语是聋人学习成长的前提,是聋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切入点。为此,我们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倡导聋人自然手语,强化中国手语的推广和普及,提升聋校师生的手语表达能力,为聋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全面提升教师手语水平。扎实做好教师手语培训,每周五为教师业务学习时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比例的时间集体学习手语,并布置自学任务。建立集会翻译制度。学校有聋人教师五位,政治学习、集体晨会、行政会议、外出会议、参观学习等都必须为聋人教师配备手语翻译。一方面尊重聋人基本权利,另一方面锻炼教师的手语能力。建立手语互译结对小组。为提高教师手语翻译能力和看手语能力,学校通过教师自由选择和新老教师优化组合,将全校43位教师结成了十几个手语互译小组,借此以传帮带的形式促进教师手语翻译能力的提高和看手语的能力的提升。

2.积极倡导手语校园。成立校园手语日常考核小组。学校要求有聋生在,教师之间的交流必须同时使用手语,负责这一项目管理和考核的人员由聋人教师承担。建立手语考核制度,由聋人教师执掌教师的手语培训和日常考核,并与教师的奖金挂钩。

3.积极开展手语研究。2003年学校成立了手语研究会,会长由学校的聋人教师担任,并邀请朱永新市长为学校的名誉顾问。先后制作了手语光盘,开展对教师、社区、机关、大学、中学的手语宣传和培训。

这些措施和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手语学习,提高了手语运用能力。

二、心育教师,守护聋生心灵的使者

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残疾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特殊学校的教师需要有心理学的理论和咨询的技能,才能每时每刻守护聋生的心灵。

1.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我们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心理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如:陶新华博士的“师生关系心理”讲座,吴文君老师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团中央“知心姐姐”心理报告团的巡回报告,童辉杰教授的“残疾儿童心理测试分析”讲座,以及“心理健康进社区”系列培训等。

2.重视发挥聋人教师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聋人教师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自身的积极的阳光心态本身就是聋生的榜样。因此,必须重视聋人教师这份无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共有五位聋人教师,他们分别承担学校的聋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双语实验班的班主任和政教主任这些与聋生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示范、沟通、引领作用。

3.积极支持在职教师参加报考部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员。学校目前有两位教师获得了部级心理咨询师,一位教师获得部级心理咨询员,还有两位在读。同时,积极鼓励已经获得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开展聋生心理咨询,参与“阳光家庭顾问中心”心理咨询师俱乐部会员活动。一方面接受继续教育,共同分享咨询成果,提高咨询理论和技能;另一方面接受心理督导师的督导和疏导,让咨询师以更阳光的心态参与到聋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

三、和谐柴园,促进聋生心灵成长的乐园

1.积极努力,建设良好的硬件环境。苏州市盲聋学校座落在古朴典雅的私家花园――柴园。学校将整个柴园作为心育活动区,把学校心理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创造出一种融洽、轻松、幽雅的校园人文环境。注重在活动中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通过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学会处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学校充分利用了私家园林特色,配以现代的教育设施设备:石板天井里的七彩玩具,高耸围墙下的卡通攀岩,古朴长廊中的学生活动主题宫灯,古色古香的旱船坊里的背投电视,小桥流水边的多媒体教室……古韵今风,和谐辉映。

2.发展特色,创设适合的人文环境。(1)画信――为聋孩子找到一条便捷的、跨国界的沟通渠道。画信是学校与日本绘手纸协会的一个交流合作项目,学生们通过图文名片传达真情与友谊,共享沟通的快乐。日本的无数封画信飞落在柴园里,同样我们的画信也飞向日本、飞向巴黎世遗会场……画信让聋孩子看到了“柴园”外的真情世界,体验到了沟通与成功的快乐。(2)双语――为聋孩子接受早期教育和提高交往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中挪(SIGMA)聋教育双语实验项目,为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营造了良好的聋教育人文氛围:配有手语的植物标签、科室牌、教师胸牌;到处流动的手语……(3)网络――为聋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交流。每个聋生都拥有自己的E-mail、QQ或网站、BLOG,他们可以自由地驰骋在网络的世界里,在信息化的高速公路上与健全人并驾齐驱。柴园音影社团,是学生利用校园网络技术组建的一个学生社团,负责挖掘学校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心灵成长,是学生自我教育、接纳自己、接纳他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绿色通道。建立在校园局域网基础上的校园论坛中专设了“校园心吧”,有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

3.手语沙龙,成为聋生心灵互动的驿站。手语沙龙最初的宗旨是:由聋人教师负责,以聋生为主体,由听人教师、社会上的聋人、聋生家长和社会有手语学习需求的人员组成的一个松散型的手语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实践中,我们很快发现聋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平台,愿意把心里的话、甚至把家庭的秘密告诉聋人教师。我们从中得到启发,将手语沙龙变成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4.积极启动“阳光工程”,全面建设和谐柴园,促进聋生身心健康、有序地发展。2006年初,学校提出了“创阳光学校,做阳光教师,育阳光学生,建和谐柴园”的“阳光工程”,并结合市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打造特殊教育学校阳光学生的研究》为纽带,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聋生提高心理预防能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咨询师坚守着聋生心理健康的最后防线。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丰富的资源环境对聋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家长培训,起航聋生心灵的港湾

家庭,是每个孩子心灵起航的港湾,聋孩子由于其父母多为听人,往往不会手语,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和沟通,因此聋孩子三到六岁后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其心灵的航船虽然起航了,但还没有驶出家庭的港湾,更没有扬起成长的风帆。我校的家长手语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和思考下应运而生的。家长学校的目标是让聋生的家长、家庭掌握与聋孩子沟通的语言――手语,和特殊教育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聋生的健康成长。

1.家长手语培训。家长手语学校有学校五位聋人教师负责,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3:00到3:30双语班的家长来接聋生前的半小时,对家长进行手语培训,有单独培训也有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手语。每周五下午一小时对全校的聋生家长进行手语培训。学校负责统计出勤和在学期结束前进行手语考试,或进行家长手语比赛,由聋生、聋教师等作为评委,对学习优秀和比赛获奖的家长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有效地促进了家长的手语水平,提高了其与聋孩子的沟通能力。

2.手语亲子活动。手语亲子活动由学校出资,邀请社会上的聋人和学校聋人教师组织,家长和聋孩子共同参与的远足、考察、学习活动,基本条件是整个活动中必须使用手语,激发了家长学习手语的欲望,拉近了听人父母和聋孩子心灵的距离。

3.家长心育培训。我们利用学校资源先后举办了《聋教育的突破口――聋儿早期干预》、《尊重需要挖掘潜能,让每个孩子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婴幼儿心理发展和残疾孩子早期教育干预》、《了解耳聋,亲近聋童,走进聋教育》等讲座,对家长进行培训。

五、社会宣传,让聋生心灵永沐阳光

教是为了不教,每个聋生终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而目前社会对特殊教育、对聋人了解甚少。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除了肩负教育的责任,还肩负面向社会宣传特殊教育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聋人,让更多的人理解聋人,关注聋人的未来,让聋人心灵永沐阳光。

1.通过新闻媒体积极宣传特殊教育。充分挖掘聋校师生的闪光点,学校设专人负责宣传报道校园中的先进事迹。

心灵的港湾范文第4篇

一、根植习惯的良种,于细微处正品性

农村的孩子,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因此,面对刚刚入学顽劣不羁甚至一无所知的孩童,我从告诉他们作息时间、教给他们如何站队、如何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到怎么拿书、怎么执笔,洒水、扫地、拿拖布等。每天不厌其烦,时时刻刻做着示范……这样,当他们看到干净的地面、整洁的课桌、漂亮的拼音字母、叠得平整规矩的衣服……他们自然而然就知道了什么才是好习惯,怎样做才会赢得师长和同学的夸奖和赞扬。这样的引领和教育使得孩子们很快入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都能做到按时到校,自动整理文具和玩具、规制卫生用具,勤洗手脸和衣服,队列整齐有序,见到老师和客人主动问好。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老师扶孩子走一程,以后的路上才能变轻松。

二、营造向上的氛围,于无声处鉴德行

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很少拥有自己的图书。根据这一情况,我在教室一角创建了“书虫小屋”。这是学生在我“用一本书,换五十本书”的倡议下捐书出来建成的。孩子们可以利用早晨、中午到校或课上完成了作业的空余时间自主阅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读书爱书的好习惯,还让那些作业完成的快的孩子有事可干,老师也不再为维持课堂纪律发愁了。看到孩子们的读书欲望强烈,我又每周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让他们谈谈自己一周的收获,并把自己喜爱的书,喜欢的故事推荐给大家,在交流中明确前进的方向。

三、拨动和谐的音符,用真诚塑造心灵

我们班有个叫王××的小男孩。开学初他几乎每天哭着来上学,而且必须由妈妈送到座位上,还时不时的找各种理由请假、回家。大部分的老师都出动了,说、劝、哄,都无济于事。于是,我每天都会提早一些来到学校,在教室门口迎接他,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以此来减小他对新环境的陌生感和对家长的过度依赖心理。课下,我安排几个班里最坚强又活泼开朗的孩子和他一起游戏。有了小伙伴,孩子的焦虑不安自然就能减少。我渐渐发现他很聪明,于是,我就让他当上了学习小组长,做了老师的小帮手。当他每一次举手回答问题、每一次完成作业、每一次早早的到校,我都会由衷地夸奖他。渐渐地,他身边的好伙伴越来越多,欢声笑语总是围绕在他的身旁。终于,又哭又闹的王蔚骅不见了,坐在孩子们当中的是一个懂事、聪慧、勤学好问的小男孩。

心灵的港湾范文第5篇

虽然我出生没多久就来到了市里,但我还是深深怀念着我的家乡。如今的武乡已走出贫穷,走出灾难,开始一步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武乡人有私家车了、有钱下饭馆了、开始奔小康了……

武乡是一座不折不扣的魅力城市,大街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片纸屑,没有一处垃圾;大街上一片青翠,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优雅的环境,怎能不让人陶醉呢?

武乡最著名的旅游景点要数八路军纪念馆了。它位于武乡县城西美丽的凤凰山脚下,面临浊潭水,是全国唯一一所记录八路军八年抗战史实的大型纪念馆地。馆名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内记载了当年八路军及太行人民抗战的光辉业绩,再现了、、左权、、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主展厅约5000平方米,采用大量声、光、电等现代化表现手法,并辅以雕塑、绘画、木刻等手段,既生动又富有感染力。

八路军纪念馆最吸引我的是那一尊尊惟妙惟肖的蜡像。我见到的第一尊蜡像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尊蜡像,那是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倒在血泊中,小娃娃放声大哭:“哇——爸爸!——妈妈!——”,那么无助,那么无奈,我由此看到了日本军的残暴和卑微。

另有一尊蜡像是使我看到希望之光的蜡像,它充满了神秘,让我不由得幻想着当时的情景:一个小庭院里,主席和总理在石桌上讲讨论作战计划,眉飞色舞,和颜悦色,好像刚刚策划出了一部精密的作战方案,又好像是知道了前方战线成功拿下某某在地区,还好像是……想到这,不知为什么,我变得异常兴奋,激动地拍起手来。

我又见了一尊相似于蜡像的精致工艺品,它是“地道战”的情景再现,以便大家更直观、更明了地看个究竟。我看到这条“地道”是从灶台下直通下去,到深处时分成很多条小道,最后像树根一样遍布地下。在地道里没有空气,没有绿色,也没有食物和水,人们怎么生存呢?妈妈让我自己找答案。“回家后,我一定上网查一查。”我说。地道里住着许多老百姓和八路军战士,他们相依为命,一起共渡难关,他们用生命证实了“军民一家亲”。我又开始幻想:如果这些地道是一座又一座光滑的滑梯的话,派一名身体轻盈的战士去打探情况,如果敌人来了,坐上滑梯“哧溜”就滑到下面了,还用费力气得跑上跑下吗?地下空气不好,气味难闻,不如种上一些玉米,每天用日光灯照着,不就能吃上嫩玉米了吗?食物问题不就解决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