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精选5篇)

  •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住院患者720例, 其中男391例, 女329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66.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6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精选5篇)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护理风险管理;质量控制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 面临静脉血栓、感染等护理风险。这些风险会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较大威胁, 甚者会危及生命[1]。实施风险管理, 是通过风险评估, 对预防方案进行相关的识别、评价, 从而选择科学化的处理方式[2, 3]。在此基础上, 制定护理技术操作常规, 改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实现对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4年6月在本院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老年住院患者720例, 其中男391例, 女329例, 年龄60~80岁, 平均年龄66.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6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材料 两组所用的静脉留置针是威海洁瑞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2G×25 mm/Y-G留置针。

1. 3 方法 对照组没有施行护理风险管控, 实验组施行护理风险管控。运用风险管理的试验方法, 对常见静脉留置针护理风险分为6类,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风险产生几率, 评估两组护理风险产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护理风险管理显著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

3. 1 留置针脱出 原因:留置针位置容易受外力牵拉而移位;老年患者的皮肤皱纹多且深, 不易固定。护理管理:将留置针的位置进行贴敷覆盖, 再用胶布固定, 可避免留置针受外力牵拉移位;在穿刺前做好宣教指导[4, 5], 重点患者增加巡视, 帮助纠正易致静脉留置针脱出的患者行为。

3. 2 皮下血肿 原因: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技术不熟练, 留置针刺穿患者的血管壁。护理管理:强化护理人员技术训练,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选择适宜的的血管做留置针穿刺,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3. 3 液体渗漏 原因:穿刺时进针角度过小;血管选择不妥。护理管理:选择适宜的的针型号、针刺部位和血管;强化针刺技术训练;增加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3. 4 留置针堵塞 原因:导管冲洗不彻底;输液种类、用量和速度不妥;患者凝血机制特殊。护理管理:强化“三基”训练;及时纠正不利于留置针输液通畅的相关操作和患者姿态;增加巡视预防;正确封针。

3. 5 静脉炎 原因:输液中有刺激性药物, 且浓度高, 输液时间长;输液过程有细菌污染。护理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使用对老年患者有较大刺激性的药物;穿刺过程保护静脉壁或周围组织不受损伤;熟悉药物不良反应并做好防护, 避免感染[6-8]。

3. 6 留置针头内回血凝集 原因:老年患者生理功能衰退, 多患有心血管病, 容易形成针头内回凝血现象, 如果处置不当, 可能会危及生命。护理管理:先用注射器抽取2 ml浓度为50 IU/ml的肝素盐水溶液, 接留置针回抽小血栓。严禁向内推注或挤压输液器, 若针头堵塞应该及时清理。

4 护理质量控制

4. 1 认真宣教 执行静脉留置针输液任务的护理人员, 应掌握如上护理风险管理知识, 在置管前应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留置针应用的目的和并发症, 嘱患者尽可能减少置管肢体的活动, 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移动, 导致静脉炎或管尖血液凝固。

4. 2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和血管 穿刺前应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静脉情况、所用药物等因素综合评估, 合理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和血管。一般选择四肢表浅静脉穿刺, 能用上肢, 不选下肢。因下肢静脉瓣多, 远端血液回流缓慢;能用健侧, 不选患侧。患侧血流不畅容易导致静脉炎;长期卧床患者不宜在下肢留置, 且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以防形成血栓;在地面活动的患者也不宜留置下肢, 以免重力作用形成回血, 堵塞血管;晚期癌症患者适宜胸腹部留置针, 输化疗药物应避免使用上肢重要静脉, 以防静脉炎;穿刺的血管宜选用粗直、有弹性、血供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 需长期输液的患者应选择从静脉远端开始穿刺, 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以便于血管长期使用。

4.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因留置针长期输液, 且老年患者免疫力低, 故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以防穿刺部位感染。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当用碘伏、酒精从内向外以圆圈状消毒, 消毒面积不小于直径8 cm, 并以透明的无菌敷贴覆盖, 再用纸胶布固定。透明辅料每周更换2次, 更换时皮肤消毒。连续输液时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 肝素帽每周更换1次。发现穿刺针眼处有渗血、渗液时, 应重新消毒更换敷贴。

4. 4 认真检查穿刺部位 每次输液前后都应检查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或不适, 如有异常应及时拔出置管或更换穿刺肢体。

4. 5 规范穿刺和输注操作 穿刺时, 先转动针芯, 以利于后期送管和拔针芯时更加顺畅。进针角度应与皮肤呈15~30°缓慢进针, 回血后降低角度至15°内, 继续进针2~5 mm, 松止血带, 退针芯1~2 mm至外套管内, 固定针芯后慢慢将套管送入静脉内, 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损伤血管, 观察周围无渗漏后再拔出针芯。输液过程密切关注通畅情况和滴速。

4. 6 固定并保持干燥 置管肢体应妥善固定, 必要时适当约束肢体。穿刺部位上面的衣服不要太紧;保持留置针周围清洁、干燥。

综上所述, 对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时,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十分必要, 可有效避免护患纠纷, 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许靓.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学, 2013 (12):38-40.

[2] 刘彩霞.老年患者浅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体会.青岛医药卫生, 2010(25):45-47.

[3] 李碧霞, 林素华, 洪燕.老年患者外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观察护理.福建医药杂志, 2006, 8(1):160-161.

[4] 刘瑁秀, 刘艳荣, 林彦锋.影响小儿静脉留置针时间的因素及护理.吉林医学, 2009, 30(16):326-327.

[5] 梅玲明.自粘绷带固定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风险管理.护理与康复, 2009, 8(5):235-236.

[6] 涂燕喜, 林少珍, 何芳.影响门诊静脉输液的安全因素及对策分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18):476-477.

[7] 张志平, 李继红, 韦弘.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吉林医学, 2012, 33(4):873-874.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老年病科;老年;风险因素;安全防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7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71-02心血管疾病常常会严重损害人体脏器,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其损害不容小觑,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老年患者的比率也越来越多。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常常会有多种疾病同时出现[1]。为了分析老年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并找出安全防范对策。我院通过对老年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风险问题进行评估,找出风险因素,进而进行安全护理管理,并对比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未进行风险管理的患者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进行风险管理干预的患者的护理结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风险因素分析

1.1患者因素由于老年患者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老年病科患者的护理具有高风险。

1.1.1生理因素老年病科患者由于其抵抗力减弱,身体机能逐步衰退,患者反应较为迟钝,也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事件。同时,老年患者,尤其是老年病科的患者,常常伴随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脑卒中等,因而,患者发生突发疾病的潜在风险较大[2]。此外,老年患者由于年纪较大,对于自身的症状常常表述不够准确清晰。

1.2.2心理因素由于老年患者常常伴随多种慢性疾病,病情容易复发,导致患者心理较为脆弱,对于疾病的进展和变化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患者的精神状态常常会影响疾病进展,也会影响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这些都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员技术老年病科患者,其心脏功能普遍较差,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时,速度应放缓,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加重病情[3]。但是有些护士不了解这一点,还是对其他患者的方式来对待这些患者,从而酿成不良后果。此外,有些护士较为粗心,输液,输血,抽血等环节,发生差错,极易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导致患者延误治疗时机。

1.2.2护理文书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纠纷都聚焦于病历及护理文书,因此,必须对护理文书加以重视。护理文书不仅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真实且全面的记录,也是发生医疗纠纷时重要的法律依据。有些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对于患者入院的基本资料评估不准确,甚至有的护理人员为了偷懒,有时省略护理记录,有时护理文书不真实,甚至直接照抄医生病历;同时,由于老年病科患者通常较多,护理人员通常较为忙碌,对于有些患者的护理记录没有及时更新,或是在空余时间去补齐护理记录,这就容易导致记录不全或记录错误。一旦护理文书不够准确,不够真实,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护理人员极易处于不利地位。

1.2.3护理人员沟通技巧由于老年病科患者常常患有多种疾病,因而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而老年患者的依从性及耐受性相对较差。因而,若不及时提醒,老年患者容易漏服,多服或者错误服用药物,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相对较高。

2安全防范对策

2.1患者方面基于老年病科患者的特点,护理人员应当小心巡视,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熟练掌握护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多加安慰,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之保持良好心态,以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告知并提醒患者按时正确地服药,加强用药安全,并多留意患者服药后的状态,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此外,护理人员在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前,应当告知其操作目的,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疑虑,使其配合治疗。

2.2护理人员方面护理人员应当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技术,不断学结,熟练掌握护理要点和常识。同时,护理人员应当明白,自己的一个疏忽很可能给患者造成生命威胁,因此一定要加强责任心。认真对待患者,保证每个环节不出差错。就护理文书而言,医院应当制定护理文书书写标准,并将之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环节。护理人员一定要认真填写,做到真实并及时地记录,避免在该环节发生错误。

3结果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未进行风险管理的患者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进行风险管理干预的患者的护理结果,见表1。

4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也逐渐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因心血管疾病常常会严重损害人体脏器,并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其损害不容小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特点为多变并且多发,尤其是老年患者,疾病更为复杂。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护理人员因素,通过这2方面风险因素的分析,可以对这2方面进行安全防范。通过对比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未进行风险管理的患者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进行风险管理干预的患者的护理结果,我们发现,通过控制护理管理中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安全防范,护理风险事件,护理纠纷减少,患者满意度提高,且护理质量控制评分有所增加,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9(21):142-143.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股骨颈骨折;护理风险与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15-02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疾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股骨颈骨折又是老年人高发的一种外科疾病,同时老年人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风险类型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是非常必要的。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科共收治了7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 80例,我们从病人自身的风险因素 (年龄、合并疾病、性格、心理状态等)、环境的风险因素 (病床、地面)、给药的风险因素、 病人交接的风险因素、便器使用中的风险因素、护理人员素质水平的危险因素、工作流程上的风险因素等几方面来评估病人潜在的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及时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有效的减少了风险的发生,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康复出院,治疗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做法

1.1 评估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由于老年人自身适应性、协调性下降,主动活动减少加上年龄偏高,生理调节、自身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引起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常伴有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早期老年痴呆、视力障碍等疾病,治疗常常涉及多专科用药、治疗;护理上涉及多专科护理,工作上存在较多的护理风险,有时即使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1]。如:各型糖尿病的专科治疗、各种胰岛素使用和注意事项,如没有经过专科的护理培训,注射胰岛素使用方法不正确容易引起低血糖、低渗性昏迷等护理风险。

1.2 组织全科护士对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学习交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常见潜在护理风险:误吸、猝死、摔倒、坠床、压疮 、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力衰竭、出血性休克、骨折部位移位、术后内固定物(螺纹定、钢板、植入骨片等)松动、人工髋关节脱位、伤口感染或髋关节感染等相关知识,及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并规范各工作流程;对涉及它科的护理风险的相关知识,采取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组织专科讲课、参加院内相关知识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护士处理风险的应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

1.3 制定科内各种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流程,完善各种报告制度:根据科内常见潜在和存在护理风险,制定猝死、误吸、跌倒、坠床、术后人工髋关节脱位等应急预案处理程序,并经常组织学习及在晨会期间或床旁交接班时抽查提问,同时组织全科护士演练误吸、摔倒、坠床等常见风险预案及处理程序,使全科护理人员通过观看演练,加深理解,熟练掌握,并正确应用。

1.4 组织实施,防范于未然: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由于疼痛、肿胀等刺激,病人容易并发各种并发症。过去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时,很少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风险性,以及解释需要配合的方法和原因等。而风险管理则强调将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在护士和病人、家属间透明化,使“家长制”管理转变为“理解配合”型,达到护患双方互利的目的,保证了护理安全和服务质量[2]。病人入院时,接诊护士要认真做好体格检查工作,对压疮好发的骨隆突处认真检查皮肤情况,对院外带入的压疮要写好护理记录,并填写高位压疮评估表及压疮报告单,留家属陪护,详细做好入院须知宣教及健康教育,告知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减少因未尽告知义务而导致护理风险的发生。

1.5 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病人入院后及时评估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原始的护理方案和护理措施并组织实施。入院初期,由于骨折致局部剧痛、肿胀,病人往往拒绝翻身、抬臀、活动患肢。患者骶尾部、足跟部、内外踝等受压的骨突部位,极易发生压疮。同时由于疼痛的刺激,病人出现烦躁不安,拒绝配合的情绪变化,有发生坠床、摔倒等风险。疾病初期护理措施的重点做好病人的健康宣教,讲解压疮危害及防范措施,根据病情帮助或协助病人翻身、抬臀,受压部位予垫水垫或气垫,减轻局部受压。烦躁病人适当使用约束带、加防护床栏、专人看护、关心安慰病人,取得病人的配合,防止坠床、摔倒等护理风险的发生。其后应根据疾病各期特点,动态式制定相关的护理措施,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对非本专科能解决护理问题,采用护理咨询、护理查房等方法寻求解决措施。整个管理过程,应遵循规范-创新-再规范-再创新的管理思路,用扬弃的观点,不断审核各项护理流程[3]。

2 体会

2.1 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各种应急预案,护士既是创造者,也是使用者和受益者,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各项应急预案从评估制定实施,整个过程由科内护士直接参与,整个过程护士心中有数,能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护士能深入了解风险管理的意义,并积极投身到风险管理中去。

2.2 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工作时能更有效地对重点病人、重点病种、重点的治疗、重点护理、重点时段及时有效地监控。根据我科部分病人并发糖尿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期过程中,任何时间都可以发生低血糖,但夜间多于白天[5]的特点,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人都会被列如夜间重点监控的对象;同样地当天接受手术治疗,特别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病人,早期可因术口出血量多而有出现失血性休克可能,也列为重点观察的对象。科内潜在和存在的护理风险预报及各项专科应急预案的制定,使护士工作更有目的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重点的工作中去,克服盲目性、依从性,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

2.3 风险意识增强,保护意识、自律性高;病人入院体格检查、皮肤情况的检查由马虎应付式主动检查和汇报;通过强化护理风险管理,强化了护士护理风险意识和责任心,明确了职责范围,克服了随意性,盲目性,使各项护理工作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有效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保障了病人的生命安全,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辽平.香港医院的医疗风险管理[J].医院管理杂志,2000,7(4):313-315

[2] 钟煜.普外科风险管理体会[J].护理学报,2006,13(9):89-90

[3] 张广清.流程再造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2,1(3):37-39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骨科护理管理风险管理

护理质量是护理管理的永恒话题,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置对策和科学管理[1],是确保护理质量的核心决策[2]。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接受骨科手术的几率趋于增加[3],而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其他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动脉粥样硬化、慢性气管炎、老年痴呆等;加之骨科病种复杂,治疗方法各异,康复时间较长,自理困难,近年来新技术、新项目又不断地开展,因此,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风险相对增加。近两年在护理工作中,针对老年骨科患者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有效规避护理风险,体会很深,现介绍如下。

1护理风险的相关原因分析

1.1老年患者的特殊性由于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其他各种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功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梗等。老年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许多研究资料显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其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3]。

1.2骨科患者的护理风险

1.2.1压疮患者因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康复时间长,或护理未到位,如未及时垫海绵垫、未定时给予翻身及床单元未平整清洁等易使患者形成压疮。

1.2.2跌倒、坠床、烫伤因骨折后自理困难,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骨折后患肢感觉相对迟钝及年老体弱等原因,使用热水袋保暖时易发生烫伤。

1.2.3输液外渗骨科患者多用20%甘露醇脱水、消肿,因该药为高渗液体,如输液时外渗,处理不及时,易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甚至引起各种纠纷。

1.3护理管理风险因素分析

1.3.1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日渐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4]。

1.3.2专业理论技术及新设备操作知识缺乏由于老年骨科患者存在长期卧床,骨折后限制活动,护理并发症高(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若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对病情变化无预见性防范并发症准备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或加重病情;骨科手术发展较快,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对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对下肢关节活动仪、创伤治疗仪等基本护理操作不熟练或者有误以及专业设备本身的问题也会带来护理风险,如机械故障、停电等。

1.3.3护理工作和服务理念没有很好地结合65%的护理纠纷是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4]。年轻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缺乏沟通技巧,“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的概念未付诸实践,不能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使患者对其缺乏信任感。

2护理风险管理策略

2.1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预案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护理质控人员、护理骨干组成。通过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明确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事件,再结合老年骨折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评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

2.1.1危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内容:护理体检、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压疮高危评估、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输液外渗评估等。

2.1.2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2.2转变观念、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首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进行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培训,使全体人员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改进工作流程,及时杜绝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一例护理缺陷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2.3持续护理教育培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遇到疑难病例、复杂手术及新技术、新项目,邀请医师讲课,制订护理计划,有效地做好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士对疾病发展的预见性。对年轻护士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分阶段考核,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护士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减少系统内部人为因素而引发的护理风险事件,对各种新设备新仪器实行专人管理,定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操作规程统一挂在仪器上。

2.4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患者满意度

2.4.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患者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患者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患者合理要求,确定把患者服务放到首位,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2.4.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建立护理风险预告制度,维护患者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患者满意度。

2.5加强护理管理、健全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常规制度的培训必须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内容,学习掌握是基础;工作落实是关键,故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在工作中检查、监督、反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出现错误,也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降低对患者的伤害;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常规、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3体会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有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认真执行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做好班班交接、层层把关,消除各种安全隐患。1年来差错事故显著减少,各种投诉明显下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8%以上。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护理质量改进的一部分,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风险防范教育,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雷玉珍.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国际护理学杂志,2004,26(4):418-419.

2韦素清.从护理风险管理程序谈临床管理思路及对策.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67-68.

老年护理风险防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管理;应用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特点,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认真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风险因素分析

1.1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2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不够

心内科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自然无法为病人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以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会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欠缺

护士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导致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原因。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4心内科病人特有的高风险性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一些诊疗措施如溶栓等也存在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病人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加之大多数病人年老体衰,伴有浮肿,发生压疮、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

1.5环境因素

由于地面湿滑、噪音大、病房加床多等环境管理不善引发风险。

二、防范对策

2.1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应急能力

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护士,根据科室特点,制订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3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护士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尤其在实施溶栓、有创诊疗操作等高风险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让他们全面了解治疗的目的、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又不能让病人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护士要充分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病人,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2.4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禁止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

2.5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三、讨论

心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护士若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护患双方共同的目标。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我科的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正在不断地增强,护理满意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