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论据(精选5篇)

  • 论点论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扣论点要素筛选材料作论据 可作论据的材料成千上万,也千姿百态。筛选论据材料不能被材料的万紫千红所迷惑,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按论点的要素去筛选与原材料(或论点)同质的论据材料。 例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

那么,有什么秘诀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出现呢?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处理好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在写作议论文时,选用的论据材料与原来提供的材料(或从中提炼出来的论点)具有同质性。

所谓同质性,即要求所选论据材料的要素与原材料(或论点)所具备的要素相同、一致。那么,应该怎样做,作文论据材料才与所供材料(或论点)同质呢?

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紧扣论点要素筛选材料作论据

可作论据的材料成千上万,也千姿百态。筛选论据材料不能被材料的万紫千红所迷惑,一定要弄清材料的实质,紧扣论点,按论点的要素去筛选与原材料(或论点)同质的论据材料。

例如,要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那么在筛选论据材料时,就必须针对这一论点所限定的以下三个要素:1.要有“拙”;2.要有“勤”;3.要有“勤”补了“拙”,出了成果,取得了成功。此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就是不符合该论点所限定的要素,论据材料就难以证明论点。

有学生选了这样一个论据材料:“王羲之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字,将衣服划破,终于成为一个有名的书法家。”这个论据材料中,王羲之确实“勤”,也取得了成功,但与补拙毫不沾边,因为王羲之并不拙。那么,这个论据材料的要素与论点的要素就不一致,选用它用来论证论点是不恰当的。

不妨换个例子看看:“古雅典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坚持每天早上含沙练唱,最终改掉了口吃的毛病,成为一位驰名世界的古雅典最具雄辩力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天天口含沙粒练习是“勤”,有口吃的毛病是“拙”,经过刻苦努力最终改掉了毛病,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是“勤”补了“拙”。与论点的要素相同,很好地体现了同质性的要求,能有力地论证论点。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有侧重点地叙述用作论据的材料

筛选出具备同质性的论据材料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叙述这个论据材料了。那么,该怎样叙述才能体现同质性呢?总的原则就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再以上面的例子来说,下面的一则论据材料就叙述得很好:“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候口吃,所以登台演讲时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写拙)。可是他毫不气馁,为了克服此弱点,他每天口含石子,面朝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都坚持演说(写勤)。最后,他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大演说家(写勤补了拙)。”这段话中的第一句叙其“拙”,第二句叙其“勤奋苦练”,第三句叙其“勤”补了“拙”,取得了成功。论据材料的叙述完全针对着“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所限定的要素,体现出同质性,因此,有力地论证了论点。

而另一个学生在论证“勤能补拙”这一论点时,这样写到:“勤能补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刻苦勤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达到理想的彼岸,事实不也正是如此吗?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一种能作为灯丝的物质,经常夜以继日地工作,进行了上千次的试验,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仍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发现了能使灯泡持续发光的物质――钨丝。”

论点论据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作者多年从事校长岗位培训《教育政策法规》教学工作,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必须依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既系统又有重点又不乏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育政策法规》是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这一课程的目的是使中小学校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提高对依法治教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掌握依法治教的方法,懂得依法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办好社会主义学校,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中小学校长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中小学校长应该具有教育政策法规知识,主要包括:领会和掌握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的法规的基本知识。

根据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和以往的教学经验体会,我感到要想加强《教育政策法规》教学,提高教学成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基本知识系统讲

教育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组成部分,为了使校长们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法规,教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例如:如果不懂法的本质特征、法律规范、法是怎样制定出来的,法是如何实现对社会生活的调整,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有何属性等基础知识,就难于理解和运用教育法规知识开展有说服力的教学,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育政策法规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 主要政策法规重点讲

根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的有关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政策观念和法制观念包括校长们应具有一定的政策的法律法规知识,对待政策和法制具有正确的态度,并在实际活动中能自觉遵守、贯彻、维护政策和法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重点突破,难点排除,搞好应知应会的教学。

三、 紧密联系教育管理实际(依法治教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讲授,提高校长依法治教的自觉性

教学法规的实施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校长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具体运用。这就需要中小学校长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校长岗位培训特点的要求。为使这一要求落到实处,我们教学人员就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目前许多中小学的实际工作还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违反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现象屡有发生。一些学校不能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只重视智育,轻待体育,甚至没有真正做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智育方面,只重视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忽视甚至减少、取消不考试的科目的课时或内容,随意改变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任意增加考试和练习,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校和教师工作成绩和水平的唯一标准。随便停止学生上课、侮辱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乱收学生费用等行为都时有发生。为了提高校长岗位培训质量,搞好教育政策法规课的教学,教学人员在教学中就要紧密联系依法治教的实际,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实例进行剖析,培养学员运用法规的能力,达到使学员回工作岗位后,能正确地宣传法规,能按照法规的要求部署工作,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活动;对符合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肯定、支持,对违反法规的行为予以纠正或依法处理;当学校、师生包括校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懂得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结合本地和基层实际,加进地方立法内容,更能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

四、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掌握乃至高于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领域,教给学员正确无误的科学知识和学科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在教学过程贯彻自学、研讨为主、以高质量的辅导为辅的原则,在集中辅导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做出科学的论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是岗位培训教学的方向性原则,是保证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问题。案例是教育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载体,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向培训对象一方面传授教育政策法规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又能进行社会主义的活生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培训对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坚定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条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具有突出地位。校长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要求所学的知识与理论能够有助于指导他们办学、育人、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以发展能力为主的原则。在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教学中明确要求,要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由于岗位培训教育的短期性、针对性要求强,单纯靠扩大知识积累来发展能力是难以达到培训目标的。因此,必须注重在教学中突出对培训对象能力的培养,使培训质量落到实处。案例是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媒介,通过案例既能使培训对象理论认识得到深化,更能从中培养培训对象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学以致用,提高在实际工作中的管理能力。

论点论据范文第3篇

一、基于大数据的新闻

国内外学者对数据新闻的界定,主要从生产方式或制作方式的角度概括,即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

以数据为主题的新闻,早已有之,如过去的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数据新闻既有对这两类新闻的继承,如都是以数据为主要元素,又有了本质的跨越,即所基于的数据不同,数据新闻制作所依靠的数据是海量数据——大数据。

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在生产制作方式上存在诸多不同:(1)从新闻线索的获取来看,传统新闻的线索有很多来源,诸如观众爆料、相关部门的通报、记者的亲身体验等等,总之多源自现实生活;而数据新闻的线索则来自于海量数据。(2)从制作环节来看,以电视新闻为例,一条新闻至少需要经过采访、拍摄、配音、剪辑等几个环节;数据新闻则主要通过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通过图像化手段呈现数据。如果网络够发达,足不出户就能制作出数据新闻。(3)从表现方式来看,传统新闻通常关注个体和个案,以个体的典型报道来表达对相关群体的观照;数据新闻则能够对“全体”进行报道,因为其所基于的大数据就是报道对象的全体数据,与数据短缺时代通过抽样调查来反映整体状态不同,大数据使“样本=总体”成为现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由大数据分析得出的新闻更有可能接近于事件真实。

二、数据新闻的实践要点

从数据新闻的定义可以看到,数据新闻的制作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即获取数据(getting data)、分析数据(analysis data)、数据可视化(visualizing data)。

笔者将从这三方面谈谈数据新闻的实践要点:

(一)获取数据

获取数据是数据新闻制作的前提。没有数据,就如同电视新闻没有画面、没有声音,此时的新闻制作便面临无米之炊。

数据获取的难易与一个国家的信息数据化程度和数据的公开程度密切相关。在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健全的国家,各领域信息的存储已经实现数字化和数据化。例如谷歌数字图书馆将大量的实体书籍通过扫描的方式转化成可在电脑上存储的数字文本,这就是信息的“数字化”;然后又研发了一种能够识别数字图像的光学字符识别软件来识别文本的字、词、句和段落,使图片成为了可供调阅的数据,这便完成了“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转变。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公益团体、企业、互联网公司已经做了大量这类基础工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据库,涵盖医疗、地理、通讯、交通等各个领域,并且很多数据库资源还是免费的,这就为数据新闻的制作和生产打下了基础。

(二)分析数据

很多媒体通常没有自己的独家数据,但这并不妨碍各家媒体制作数据新闻,因为数据可以从外部获取。此时,数据新闻制作的关键,便在于对数据价值的分析和挖掘上,这种能力成为了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大数据的核心在于预测,即从海量的历史数据中寻找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数据与事实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预测未来事实的走向。例如谷歌通过对用户在网站上搜索词条的海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出流感病的传播范围,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的地区和州;与之相对,美国的疾控中心只能在流感病例确诊两周后进行事后统计,只能记录而无法做到预测。通过数据分析,预测事实走向,这一特质令数据新闻具备了“社会瞭望哨”的功能。由此可见,数据本身并不能说话,数据的价值必须经过人为的挖掘,才能够逐步显现。不过,目前大多数媒体的数据新闻很难做到预测的层面,而只能在统计的基础上呈现数据的浅层信息。

(三)数据可视化

数据新闻通常是运用可视化技术,以信息图表的形式,常用的表现方式有图表、表格、图片、视频、动画、地图等视觉化的手段。英国的第二大全国性日报《卫报》是数据新闻的先驱者,在“2012美国大选报道”专辑中,《卫报》的55篇报道均使用了信息图表,除了静态图表之外,近1/3的报道运用了交互式动态图表,呈现在官方网站上。比如在《交互式导引: 2012美国总统大选结果一览》这篇报道中,在美国地图上用红蓝两色分别代表民主党与共和党,其力量对比一目了然。而且当用户将鼠标移到某一州所在位置时,地图上就会立刻出现该州的投票数据,非常直观清晰。可视化的呈现令观众对数据的认识、解读简单化,能够更直观地认识周围环境的复杂性,同时,令数据变得具有亲和力,令新闻变得“好看”。

三、电视媒体实践数据新闻的对策建议

国内的数据新闻制作的基础条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数据新闻的实践面临特有难点和困境。以下从电视媒体的角度,谈几点对策建议:

(一)构建自有网络占有数据

我国各个行业事实上都已经收集了庞大的数据资料,只是这些资料大多数处于沉睡状态——要么没有数字化,要么没有数据化。因此,打造自有数据是社会各个领域需要从事的基础工程。我国目前真正占有大数据的,主要是几大互联网公司,如百度的搜索数据、新浪的微博数据、腾讯的社交行为数据,以及诸多电商网站的用户购买行为数据。然而,我国的网络媒体没有完整的新闻采编权,因此,它们缺乏数据新闻制作的动力,而往往是利用传统媒体的一些“二手数据”加工制作成数据新闻。他们对自身积累的大数据的利用,通常只服务于赢利目的,如致力于优化产品体验、广告的精准投放、用户需求预测等,而不是服务于数据新闻的制作。因此,在我国各行业、各领域公共数据库还没有建立起来,互联网企业的数据无法低成本共享的现实处境下,广电媒体应该构建起自己的大数据获取来源。一方面,要经营好自己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展会员,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相关主题,做一些问卷调查,在数据量足够多的情况下,制作出可令观众信服的数据新闻。另一方面,要加快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全国联网,通过有线电视信号的接收终端——机顶盒,实现用户收视行为的大数据收集。新闻节目主创人员通过这些自有数据的挖掘,可以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二)引入外部力量助力数据新闻生产

严格来说,数据新闻的前两个环节——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与新闻无关,而与大数据产业有关。《大数据时代》一书作者维尔托将大数据价值链概括为三大构成:(1)大数据掌控公司,这类公司能够占有数据;(2)大数据思维公司,这类公司具备挖掘数据价值的能力,能够发现数据与预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3)大数据技术公司,它们提供分析、统计数据的相关算法、工具。由此可见,不论是数据获取,还是数据的分析,都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产业的独立环节,从经济学专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市场将逐渐孵化出一大批数据收集公司、大数据咨询公司和数据分析技术支持公司。

电视媒体由于自身的局限性,短期来看很难具备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和分析工具。维尔托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到了一种新兴的职业——“数据科学家”,这种职业是“统计学家、软件程序员、图形设计师与作家的结合体”。在广电,几乎没有这四类专业人才,更何况是这四类专业人才的结合体。广电媒体现有的从业者也很难通过培训向这些职业转型,不像互联网网公司,互联网公司这类专业的人才很多,并且转型相对容易。从短期来看,电视媒体要从事数据新闻事件困难重重,因此,引入外部力量是必经之路。电视媒体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来从事数据新闻的制作,尤其在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方面,应充分整合政府部门、公益组织、互联网公司、大数据技术支持公司等多方力量,实现数据新闻的高质量、规模化生产。

(三)综合运用电视手段呈现数据

论点论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际化 据点 日本

“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提出的背景

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提高大学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过程的不断加速,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企业国际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世界主要国家开始积极推动大学的国际化战略发展。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来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显得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要。但是,从大学的国际竞争来看,日本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并不高,具有英语学位授予课程的学部、研究科、大学中外国教师的比率、留学生的整体水平等普遍偏低。鉴于此种情况,引导大学向高质量的国际化水平发展,对有能力实现更好发展的大学进行财政支持,进而为日本提供国际化的高技能人才变得越来越迫切。

改善大学教育,解决大学生源危机。随着日本少子化趋势的逐步深入,日本高等教育18岁入学人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1992年日本18岁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为205万人,此后逐年递减,2014年将到达最低点117 万人。①这使得生源危机问题成为制约大学继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却在不断提高,2007年大学以及短期大学的收容能力几乎达到100%,这预示着日本“全入时代”的来临。②由于18岁入学人口的下降以及大学“全入时代”的到来,大学新生的素质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受其影响,如何通过接收留学生解决少子化带来的生源不足问题成为各个大学继续生存的关键。在此严峻形势下,日本高等教育本身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满足“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2008”以及“留学生30”对大学提出的新要求的需要。2008年6月2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2008)”决议,决议要求从全国国立、公立、私立大学中选出高质量的30所大学,在这些大学中创设英语学位授予课程,通过国际招聘的方式录用优秀教师等,使这些大学成为日本接受留学生、促进日本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据点。在此报告基础上,2008年7月29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法务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联合制定了“留学生30”。在上述背景下,大学制定的改革措施是否符合自身的发展能力、英语学位授予课程以及留学生接收体制是否完善、大学的国际化合作前景如何、对大学国际化改革措施进行援助的标准制定等问题逐渐凸显。

“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主要内容

管理体制。“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启动于2009年,并于同年6月底公布了审查结果。为保证“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顺利实施,日本专门成立了由独立行政法人日本学术振兴会管理的“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计划委员会”负责“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审查工作。“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计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各国、公、私立大学提交的国际化教育改革方案进行审查。“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审查体制实行二级管理,第一级是“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计划委员会”分会,负责书面审查以及听证会审查工作;第二级是“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计划委员会”,负责最终评价、选出最后结果工作。

申请条件。“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的《申请指南》明确指出:“学校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的国立学校、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必须是设置了学校法人的大学)”都可以提出申请,但提出申请的大学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到2008年5月1日底,大学的留学生人数要达到300人以上,且留学生资格符合《出入国管理及难民认定法》的相关规定;大学至少要具有一处以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为目的的海外据点(教育设施或事务所等),主要从事当地教育提供以及当地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接收等活动。为尽可能做到覆盖面广,“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同时规定申请成功的方案约为12项,其中大部分(8项左右)倾向于具有大学海外共同利用所的大学。但是一所大学只能提出一项改革方案申请。此外,“国际化据点整备事业”还规定:大学要具备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经验,如接受外国留学生、派遣日本留学生、雇用外籍教师、与国外大学的合作教育等;2006~2008年3年间大学研究生院授予的硕士、博士学位数量在340件以上,获得科学研究补助金要在130件以上。

论点论据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矿产;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研究分析

1.多远数据融合技术的分析与发展

1.1含义及内容

数据融合是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失控的体系内统一综合地对研究对象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将不同侧面作为基础,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进行获取,使其作为统一的不同表征。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目的则是对不同数据源内的优点进行接受,并从内部对更为充分的信息进行获取,对于调查地质矿产而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则是将遥感和多源遥感的数据相融合,并结合多源遥感自身的数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在几个层次上对多源信息处理进行完成的过程则称之为信息融合,其中在每个层次内都会有不同级别的信息抽象。

(2)信息融合主要包括:探测、互联、相关、估计以及信息组合等内容。

(3)信息融合的结果主要包括估计较低层次上的状态、身份以及高层次上的整个战术态势等。

所以,在信息融合中,多传感器发挥着硬件基础的作用,而多源信息则是加工对象,协调优化以及综合处理才是融合技术中的核心关键。

1.2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

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最早产生于美国,且作为一个较快发展的国家,早在70年代就在声呐信号理解和融合的研究中进行了资金投入。对于我国而言,多源数据融合技术的研究相对较晚,最早开始于军事领域和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信息融合技术逐渐发展至高潮。不仅对数据融合会议进行了召开,并出版了相关信息融合的专著和译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计划也将信息融合技术作为重点研究项目。并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数据融合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效果。

2.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地质矿产中的应用

2.1所用技巧的选取

对多源类数据进行归整时,对较强适宜性的数值进行选取,应划分为第一层次内的调研方法。该步骤与后续时段内的融汇实效所关联,也联系着所采纳的数值是否符合预设的地质目标。所以,在进行选取时,应对预设数值的用途进行考虑,对遥感类别和其他类别的精准数值实施筛选处理。

对遥感类数值进行筛选时,应注意地面层级内的辨识率以及光谱关联的识别率等内容,对优良层次的数据进行选取,例如:遥感所用的数据,都可划分至调研产生的侧重来源。近年来,对一系列信息提取技术逐渐形成,例如:呼和光谱分解、基于主成分的对应分析、MNF变换、光谱较低填图、NAPC、相关波段吸收深度分析以及汽配滤波等。同时还形成了监督分类法、决策树分类法、非监督分类法等方法。并结合神经网络方法、专家只是系统以及小波变换等人工智能以及数据挖掘领域的成果进行操作。

2.2对所用的技巧实施预先整合

在对所选用的数值进行融汇之前,应对多重数值产生的步骤实施预设处理,该步骤主要包括的内容包括:标准化流程、栅格图前提下运用的矢量化流程、解析并划分属性的流程、地理方位具备的配准流程以及集合层次下的校对流程等。此后,对那些数字实施筛选,即可变更为类别统一的图像所用格式,通常运用的预设处理能够使矿产类数字的互通得以促进,在多重平台上,将这些类别的数据得以汇集。

2.3所有路径的融合

将多源类别的数值进行融合,需要通过归整图像,预先对多重波段、多重平台、多重辨识率以及多重传感设施产生的影像进行预设。该汇集的实施,可以对卫星类别图像的增添产生一定的时效性,融汇该层次的内容主要包括:多重光谱类素质、不同光谱带有数值的有序融汇以及不同层级内辨识率的素质等。

对采纳的数据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应采用研究矿产的目的,对较强适宜性的融汇路径进行确定,例如:获取主体类线形数值的途径应是滤波的方法。可通过合成色调、主体层次内成分解析的渠道将图像产生的融汇特性进行折射。

另外,对于沿岸影响的数据融合处理而言,必须开始于原始影响数据的像元坐标归一化定位,即对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及多光谱影像数据的坐标原点进行控制,确保在空间位置上原始数据集的一致性。通过融合不同空间尺度的遥感数据之后,不仅需要对必要的几何精度进行检验以外,还需要评估光谱信息损失量。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空间信息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提升,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处理地质矿产调查工作中存在的海量数据,不仅能够消除数据处理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且还能有效提升环境或目标表示结果、解释分析以及描述的准确性,进一步对丰富的融合结果所获取。 [科]

【参考文献】

[1]瞿继双,王超,王正志.基于数据融合的遥感图象处理技术[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2(10).

[2]高景刚,薛春纪,吴淦国,王晓虎,周刚,杨文平,王祥,陈静.基于知识的蚀变遥感异常信息快速提取及找矿应用实践[J].遥感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