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人们认为,为这些鬼魂举行 普渡 礼,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早日脱离地狱之苦,另一方面希望他们不再骚扰世间活人。所以每年七月除了行 普渡 礼外,还在路旁多烧些冥纸,以广结冥福。后来演变成 放火灯 、 敬好兄弟 的习俗。
中国鬼文化的完善和充实得益于佛道两教。道教是本土产物,佛教是汉魏时从西土传入,融入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人死后的阴间世界(佛家也称冥间),也就是鬼们生活的世界,在佛道两教漫长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构建起来。
七月半鬼节当天可以上坟吗:可以
七月半鬼节是一种祭奠先祖体现孝心的很好的形式。平时很少去祖先的坟上,借清明节去看一看,在坟头上加点土,有漏洞或坍塌的地方补一补,的确是件好事情。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 鬼节 中元,佛教中称为 盂兰节 。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 鬼门关 ,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 鬼节 的由来,实际上, 鬼节 源自佛教 盂兰盆会 。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相关文章:
1.2019鬼节出门注意事项,中元节可以提前烧纸吗
2.2019鬼节禁忌是真的吗,鬼节禁忌是什么
3.2019中元节一般过几天 中元节祭祀祖先需要哪些食物
鬼节的由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万圣节前夜中元节文化习俗
一、万圣节前夜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万圣节前夜传说
万圣节定在每年的十一月一日,称为All Saints'-Day。旧名叫Hallowmas,不过万圣节的同根词Halloween更为响亮,一直沿用到现在,意思是“万圣节前夜”,即十月三十一日夜晚。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最早时,年轻的人们成群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punpkinlantern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为了摆脱鬼魂的纠缠,万圣节这天晚上人们会把家里的炉火灭掉,营造一个寒冷阴森的环境,并把自己打扮成鬼怪的模样,大声怪叫。即便吓不走鬼魂,也要让鬼魂分不清谁是活人、谁是鬼魂,从而无法找到替身。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2.西方人的万圣节文化习俗
如今在西方,尤其欧洲和北美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仅仅用来赞美秋收,而是让它变成一场真正的“狂欢”。而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之一。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所有人都可以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对于孩子们来说,万圣节是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在学校时,他们会制作万圣节的装饰品:各种各样桔红色的南瓜灯。你可以用黑色的纸做一个可怕的造形:一个骑在扫帚把上戴著尖尖帽子的女巫飞过天空,或者是黑蝙蝠飞过月亮。这些都代表恶运。当然黑猫代表运气更差。有时候会出现黑猫骑在女巫扫帚后面飞向天空的造形。在万圣节的晚上,孩子们会穿着一些各式的鬼服提着用南瓜制成的灯笼,戴上面具和口袋外出。小一点的孩子必须和他们的父亲或母亲一块出去,大一点的孩子则一起到领居家,按他们的门铃并大声喊道:“恶作剧还是招待!”邻居们会评价孩子们们的化装。有时还会和孩子们一起玩,假装被鬼或者女巫吓着了。但是大人们通常会带一些糖果和花生放进孩子们的“恶作剧还是招待”的口袋里。如果没人回答门铃或者是有人把孩子们赶开,孩子们就捉弄他们,通常是拿一块肥皂把他们的玻璃涂得乱七八糟。有一个典型的万圣节花招是把一卷手纸拉开,不停地往树上扔,直到树全被白纸裹起。除非下大雪或大雨把纸冲掉,纸会一直呆在树上。这并不造成真正的伤害,只是把树和院子搞乱,通常会让大人们哭笑不得。最后孩子们各自回家,数数谁的糖果最多,和家人一起欢庆节日。
二、中元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
1.中元节的传说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又称鬼节。 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重要的佛教传说:释迦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看到他的母亲坠入饿鬼道中,过着吃不饱的生活。于是目连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他的母亲不改贪念,一见到食物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连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于是讲述了《盂兰盆经》,嘱咐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供养僧众以祭其母。
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2.中元节的文化习俗
如今在北方的民间,中元节这一天, 人们会从很远的地方回家扫墓,在墓前摆上饺子、白酒、瓜果,烧些纸钱等祭奠已故的亲人。如果因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家的人,会在路边画上圆圈烧些纸钱祭拜。由此可见,在中国,“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祭祀方式简单但不失庄重,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同时向后辈及自己对这个特殊的节日阐述了感情的延伸,以及对未来的提醒,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
三、中外“鬼节”文化差异
同样都是“鬼节”,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从综上所述的传说中我们就不难理解对于美国及西方人而言,万圣节的意义是扮鬼装鬼搞怪,是一个庆祝夏天这个季节结束迎来丰收的秋季的节日。
而中元节则是把我国的本土文化――“孝”文化的再现。它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衍伸的总和。
这也同时要求我们课堂教学中在向学生们介绍外国节日时,要结合外国的文化习俗,同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探讨和发现,是学生能够在了解并丰富对本国文化的理解的同时,加深对外国文化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鬼节的由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曲艺术;张协状元;京剧;改编;《张协状元》;鬼神角色;戏剧功能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南戏,《张协状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戏剧舞台上这部戏仍然具有艺术活力。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协状元》复排以来①,现代剧团对这部老戏的不断传承搬演,也是《张协状元》从学术性演出到重新面对市场大众的过程。近年来,人们通常见到的演出本有:依据传统传本搬演的莆仙戏《张协状元》②;由张烈改编,浙江永嘉昆剧团演出亮相于2000年第一届昆曲艺术节的永嘉昆剧《张协状元》;以及2003年由林兆华导演,中国京剧院演出的京剧《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原本中连台本戏的演出体制致使角色和叙事线索纷繁复杂,有学者指出该剧的故事因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翻改造成了人物性格和情节逻辑的牵强③。这对当代舞台改编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比如人物性格的统一,情节逻辑的“修补”等。近年来的改编版本剧种不同、脚色设置有异、舞台风格和解读角度都各具特色,京剧《张协状元》从改编及演出时间来说,距我们最近,其改编中对鬼神戏的编排颇能体现出现代戏剧工作者对这部古老剧作的理解和全新阐释,值得关注和思考。故本文对比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的《张协状元》④,对京剧《张协状元》中鬼神戏部分的改编加以探讨。
京剧《张协状元》中的鬼神角色设置是对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本的《张协状元》(以下称南戏《张协状元》)有关内容的承继和发展。为了眉目清晰起见,下面围绕鬼神角色将南戏和京剧版中的相关脚色设置及排场对比列表如下:
南戏《张协状元》全剧共53出,由净、末、丑分别扮演神道、土地神和判官、小鬼;鬼神角色在四出戏中上场,分别是《张协被劫受伤》(第九出)、《张协古庙避难》(第十出)、《李大婆为媒张协成婚》(第十六出)、《贫女入京寻夫》(第三十三出)。
京剧《张协状元》全剧时长117分钟,共分六出(第一出《进京遇强》、第二出《宿庙成婚》、第三出《剪发助试》、第四出《拒鞭即任》、第五出《寻夫被剑》、第六出《归逢庙审》),鬼神角色出场时段共17分钟左右,集中在第一、二、五、六出;由净、末、丑分别扮演神道、判官和小鬼。
南戏《张协状元》结构复杂,角色众多,戏中出场人物多达40人。净、末、丑除扮演鬼神外还兼扮了其他25个角色(详细情况参见上文列表)。鬼神戏所占戏份从出场次数看不足全剧十分之一,提供给鬼神角色的表演空间有限。京剧版将结构繁冗的南戏《张协状元》提炼成近2个小时的舞台演出本,出场人物降至20个。与核心剧情关联不大的角色,比如原剧中的客商、学子、张协父母、胜花的母亲及婢女等都被删减,但鬼神角色除土地神之外却全部保留。在京剧版中鬼神角色出场的场次数占全剧的三分之二,出场时间约占全剧的六分之一。从角色设置和出场情况看,京剧《张协状元》演出本中提供给鬼神角色的表现空间比南戏大为增加。
京剧版《张协状元》之所以加强鬼神角色的表现力,主要是改编者对叙事清晰和逻辑合理提出的要求,以及对中国传统心理基础的依从。
南戏《张协状元》作为替负心书生涂饰的作品,原剧中存在一些人物性格矛盾剧情牵强矛盾的情况。比如在南戏中,调节张协和贫女之间的矛盾,使之重修旧好的关键人物是谭节使,但谭节使这个角色能否在剧中承担如此重要的情节推进作用,值得怀疑。这个人物直到全剧第五十出才突然出场,在此之前剧本未对其作任何铺垫说明。王德用的女儿胜花因遭到张协拒婚羞愤而死,故王德用对张协恼羞成怒,欲加报复。在全剧结束时仅因谭节使——这个登场突兀的中间人几句调节,王德用便再次赐婚给张协,使剧作以团圆收场,难以使人信服。这种配角临时(或即兴)参演的现象与早期南戏繁冗松散的演出体制不无关系——尽管宋代南戏已经开始在舞台上表现完整和独立的故事了,仍无可避免的保留和借鉴了一些杂剧的演出形式。
谭节使这类角色出场的合理可信,应建立在戏剧铺垫和准备充分的基础上。但如此安排,叙事线索又会繁琐起来,使改编本重新陷入“繁冗”的格局。现代舞台演出必须考虑时间和场地条件的限制,必然要“避繁就简”。所以京剧版的改编删除了谭节使这一人物,选择了可以有效替代其承担叙事功能同时又不会使叙事线索复杂化的角色——可以自由来去随意驰骋的鬼神。
鬼神角色之所以能够担负起直接有效推进剧情的责任,亦承袭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情感结构的惯性。中国古典戏剧中的鬼神戏(包括以鬼神为主要角色或将要角色的剧作)“渗透着中国人追求人生价值永恒的生命情节和强烈渴望公平与圆满的生活愿望。”⑥这种思想上的寄托和追求正如恩格斯在论述早期基督教产生时说“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的处境。”⑦旧时普通百姓对残酷宿命的无力感使他们寄希望于鬼怪神明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庇护,以此作为反抗或者逃避现实的出口。由鬼神主持世间的正义公平“是人们对残酷现实中无处不在的痛苦的一种解嘲、解脱、解决;人世间的情感、道德故事,皆在抽离现世生活的鬼神身上化为伤痕,得到勇气,让观者的情感得到释放……”⑧
鬼节的由来范文第4篇
2.万圣节来了,祝你上班遇到忙碌鬼,下班遇到投胎鬼,吃饭遇到饿死鬼,喝酒遇到醉死鬼,总之你身边有很多鬼。小鬼,祝你万圣节快乐!
3.疯狂是今天的主调,吓人是为了热闹,尖叫是你的声调,不变是你我的欢笑,装鬼要装到高潮,万圣节来到,穿出不一样的样貌,玩到鬼哭狼嚎,活出快乐的味道!
4.万圣节你准备好了吗?是不是有点忧郁呢?没关系的,相信雨天过后会有彩虹!一起过个快乐的万圣节一起狂欢吧!把一切不顺利都收起来。祝万圣节快乐!
5.风吹过街上的落叶,迎来一群步伐轻盈的小鬼,让我们在今夜群魔乱舞、鬼话连篇吧!万圣节快乐!哥们今天可是个非常的日子,不是我的生日,也不是她的生日,今天是鬼的节日。万圣节快乐。
6.万圣节的夜晚你忍心让我一个人呆着么?难道你不怕长相帅气的鬼来勾引我么?说了这么多你还不给我回信息,真是见鬼了。
7.万圣节:我把快乐,欢笑,喜庆,顺意,美好,吉祥,安康,无忧,无愁化成梦想成真的咒语,驱除你所有的心魔和失意;愿你万圣节美好如意!
8.今晚万圣节,我代表我的十八辈祖宗向您问好,要是有不点赞的,稍后我会带领他们登门拜访。
9.你的表现: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的成果:儿童见了你哭着叫妈,妈妈见了你伸手就打,你的业绩:交通阻塞,全城皆鬼,万圣节到了,装装鬼,开开怀,吓吓人,图图乐。
10.万圣万胜,祝你爱情事业万战万胜!万圣万盛,愿你健康精力万般旺盛!没有南瓜灯,依然哈路喂。
11.看着南瓜灯的灯火通明,听着祈祷声的声声祝愿,尽情欢娱的万圣之夜,赶走梦中的鬼怪妖魔,点亮你我心中的那一盏闪耀的灯,让心灵变得温暖,万圣节快乐!
12.听到一群人议论你,他们说你长得像个鬼,化上妆像个鬼,卸了妆更像鬼,笑起来鬼哭狼嚎的,一天到晚鬼混,我上前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万圣节到了,他们在说鬼话,愿你万圣节快乐!
13.工资是吝啬鬼,物价是大头鬼,房价是吸血鬼,心情是讨厌鬼,万圣节到了,快扔出你的烦恼,让他们统统去见鬼!节日快乐!
14.今天是万圣节,允许你出鬼点子,任由你耍鬼把戏,放任你说鬼话,只要你高兴就好。小鬼得瑟去吧,祝万圣节快乐!
15.发个短信是想告诉你,你背后有人。不信你回头看看。没有?你再回头看看。没有?你再回头看看。真的没有?活见鬼了,祝你万圣节快乐!
16.万圣节我还是第一次听,祝你节日怏乐!送你一束玫瑰花,传情达意依靠它;绐你一支大桃花,时来运转依赖它;给你一碗豆腐花,吃完之后笑哈哈。
17.如果你有心愿藏在心里那就说出来吧,我保证它们都会实现的,至于是什么时候,鬼才知道。哈哈,万圣节快乐!
18.远离撒旦的方法:只要你心存正念,就算撒旦在你身边,他也不能拿你怎样的……
鬼节的由来范文第5篇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和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万圣节的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万圣节的由来万圣节的由来:宗教祭祀。关于万圣节由来的,版本繁多,流传较广的是:两千多年前,欧洲的_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HALLOW”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CELTS)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万圣节原本其实是赞美秋天的节日,就好像五月节是赞美春天一样。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有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10月31日的午夜到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这些恶鬼要受到托生为畜类的惩罚。当然,只要想到这种鬼魅的聚会,就足以令当时那些头脑简单的愚民胆战心惊了。于是他们点起冲天的篝火,并严密监视这些恶鬼。万圣节前夜到处有女巫和鬼魂的说法就是这么开始的。至今在欧洲某些与世隔绝的地区,还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古罗马人在11月1日也有一个节日,那是用来向他们的波莫娜女神表示敬意的。他们在熊熊的篝火前烤坚果和苹果。我们的万圣节似乎就是由古罗马人的节日与德鲁伊德的节日揉合而成的。
万圣节的活动原来是非常简单的,而且大部分是在教堂里进行。但在整个欧洲,人们都把万圣节前夜看作尽情玩闹、讲鬼故事和互相吓唬的好机会。于是人们不再把这节日用来赞美秋天,却让它变成神怪、巫婆和鬼魂的节日。
万圣节的意义是什么每年的10月31日乃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万圣节”又称“鬼节”。它是西方历史悠久的节日之一。据说,早在公元前,住在英伦三岛、爱尔兰、法国一带的凯尔特人每逢10月31日都要为残废和黑暗之神举行庆祝活动。这一天晚上,他们预备了许多美味佳肴,让善良的鬼来吃,还有旷野的山丘上燃起篝火,让明亮的火焰招来善鬼,驱走恶魔。这可能是鬼节的最早形式了。后来,“鬼节”又与_相结合,成为圣徒们的一个传统节日,并改称为“万圣节”,时间定于每年的11月1日。以后,这一节日逐渐从欧洲传入北美及世界其他一些地区。
万圣节要糖果的意义是什么
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和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万圣节当晚是一年里最“闹鬼”的时候,当天晚上的习俗便是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仿妖魔鬼怪的服饰挨家挨户的敲门并大喊:“TrickorTreat!”(意为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礼物。
万圣节除了糖果还吃什么南瓜派
“万圣到,吃南瓜。”南瓜也是万圣夜的节庆食品,特别是在美国。南瓜派是美国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平常就有在吃,特别在万圣夜的前后,成为一种应景的食物。另外烘干的南瓜子也是常被当做万圣夜的食品。
南瓜派做法是将南瓜切块去瓤,蒸熟后去皮捣成泥,加蜂蜜(蜂蜜食品)、面粉、糯米粉,和成软软的南瓜面团后下锅炸熟。
女巫状的香料生姜饼
万圣节的传统食物是苹果汁、爆玉米花、南瓜馅饼和女巫状的香料生姜饼,在万圣节这天可以说是很受欢迎的。
焦糖苹果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焦糖苹果成为应节食品。做法是把苹果从果蒂部直插入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浸在糖浆中沾上一层糖衣,有时再黏上果仁、棉花糖、小饼乾、爆米花等,有时会添加一些肉桂粉,成为精巧的零食,有时也会浸入巧克力来做,外头再黏上彩色的巧克力米。
热苹果西打
和苹果有关的还有一个热苹果西打,西打cider就是苹果汁或苹果酒,这种饮料是用苹果酒加热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酒精在加热时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这种饮料在欧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一路喝过圣诞节到春天,热红酒也常常在这个时候喝,做法颇为类似,就是把苹果酒换成红酒。
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