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风格(精选5篇)

  • 园林风格(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风格协调;艺术形式;现状;原因;措施 随着中国解放发展、改革创新的日益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所涉及牵扯到的层面越来越广阔,文化交流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很大一部分将会形成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在中、西方…

园林风格(精选5篇)

园林风格范文第1篇

园林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21世纪人民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必要的一项重要发展内容,也是我们优化城市、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所进行的一种景观艺术改造。但是园林艺术的进程以及园林建筑的发展都应该寄托于内部的建筑,更应该积于在此上面。我们主要通过了解当前国内外园林的建筑设计想法以及分析概述园林建筑的特点、小品与园林风格不协调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一些使得的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风格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的措施来综合整体性的研究、讨论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风格协调的问题。

关键词: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风格协调;艺术形式;现状;原因;措施

随着中国解放发展、改革创新的日益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所涉及牵扯到的层面越来越广阔,文化交流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很大一部分将会形成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在中、西方景观文化都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园林文化交流和园林艺术碰撞给后现代化的园林建筑与设计带来了新的思想机遇与挑战。但是园林建筑不同于其他工程建筑的设计,其观赏性的价值比和艺术风格是现代工程建筑无法与之相比的。园林建筑是在浓郁的文化背景与人类的艺术感觉下实施创造的,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各自人们对艺术的直觉不同导致双方永远不能融合的难题。面对这种矛盾,以及可塑造型的难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探讨来确保日后景观设计的可塑性、以及艺术性。

(1)园林建筑发展的现状探讨:

对于我们所探讨的园林设计问题可以在日后体现发现出其中所暴露出的短缺以及园林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判断。更重要的是了解当下园林建筑发展的形势才能更好的发展园林建筑事业,满足人类对于园林建筑的最大需求。所以关于园林建筑发展的现状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①园林建筑、小品正在向中西融合的方向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导致中西双方的文化艺术形式也越来越相似,直到现在的相互融合、渗透。于是在园林设计理念上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开始探索园林建筑的新走向,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喜欢接受这种新颖简单的设计观念,在中国古典的园林设计观念中加入西方的园林建设前卫的想法或者是将两个观念进行融合升华成新的设计理念,正在成为目前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园林景观建筑发展的新方向。比如说中国的园林建设也逐步开始加入雕塑设计、霓虹灯的运用以及高大的造型奇特建筑等等这些西方园林的代表性元素。这就说明了园林艺术的发展正在走中西结合的新道路。②园林建筑风格正在多样化的发展,不在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园林艺术走的是一条中西相合并的新道路,是很多的艺术家或者是建筑设计家根据自己对于西方的建筑设计一些见解加入到中方的建筑设计中。这些新颖的设计理念大多是设计者突然一瞬间灵感的闪现。所以既不能将之归类为单独中国的古典园林建设也不能将之归类为纯粹西方的古典园林建设风格。或者说每一个设计者都有自己对于园林设计独特的见解与风格特色,这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园林设计风格繁多的现象,而传统园林风格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之中。③当前园林建筑设计缺乏比较成功作品,园林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正在下降。想要看肃穆、历史感强的园林建筑去北京看故宫,想要观赏亭台楼榭,小巧玲珑的婉约型去看苏州园林。中国传统的经典园林是建造者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者是表述某种情感但又不忘记与自然相互融合来进行创造的。园林的建设具有突出显眼的风格特色,其建筑特点也能很好的满足整体建筑风格的需求。当前园林建筑设计更多的是对艺术形式的一种客观体现,往往来源于设计者的主观臆造。所以缺乏比较突出而有经典能被人广泛记住的作品,从而也致使园林建筑的整体质量水平正在下降。

(2)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风格不协调的原因:

园林建筑、小品是作为园林艺术中辅助映衬建筑而存在的,其风格或者说是表现的形式应该与整个景观表面的欣赏性与可塑造性可以帮助发现问题,但是设计者最容易忽视其本身独特的意义,导致其后来的建造风格与本来的特色相违背。然而导致这些方面是多方面的原因,总体上有以下这些:①由于对于园林设计概念的混淆不清,所以现在的园林建筑无法判定风格特色的难题。传统的经典园林建筑是某种情怀、观赏者的雅兴或者是基于某种文化氛围来实施设计建造的。现代化的园林建设多为提供给人民游玩观赏由政府出资建造的,因此建造的出发点往往是满足人们对园林的观赏需求,第一利益永远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在建设的出发点就有了明显突出的风格要求,因此建造中多出于设计者的FREESTYLE而没有明显的风格要求,很多的园林判定界线也捉摸不定。所以在园林建筑与小品辅助构造中往往会与园林的整体风格不一致,产生突兀感。②园林的设计者本身对于其中的文化知识没有了解足够深,致使其设计出来的园林文化底蕴不够。主观上来说,本身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求设计者对其文化的储存量,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这样才能在中西双方文化交相辉映的情况下,设计出中西合璧的优秀作品。所以园林的知识要求不仅局限于中国。还要对西方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设计者在本身设计不达标的条件下,去过分追求现代设计,会容易忽略本身的存在意义。如果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那整个作品就显得没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会导致园林基本概念的表里不一。③在园林建筑中太过于追求创新,本身的象征性意义却少之又少,不免有些徒有一番华丽的外壳,里面却是空窍的灵魂。所以在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更要体现出对历史的解读,更能体现出历史的年代感,将人文价值发挥到极致。在现代园林基本建筑、小品的设计经常用反差的思维来表现他们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特点、使得过分强调反而超越了园林的意义,造成适得其反的局面。虽然让人眼前一亮,但会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内涵。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违背了自古以来人与自然遵循的相协调的特点,太过于超现实化设计建筑了。

(3)对于存在的园林与小品不协调的现象,采取的措施:

①对于园林设计者的文化知识的加强,一个有丰富历史文化的设计者所创造出的建筑,既能体现文化的内涵,又能实现两者相协调的美观。所以只有自己本身的知识素养到位了,对其的见解也会有所提升,创造出的作品更加符合要求,顺应了园林与小品相互协调的特点,达到自然美观、人文合一的目标。②拿捏好园林设计基本的属性要求,以及辅建筑小品的特点,使得两者搭配自然。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做法:第一就是设计者必须从艺术的角度上对其建筑进行统一美观、搭配自然。第二点就是在宏观上用具体的设计特点表达出来与之协调的特征,运用色彩、空间位置等方法让二者相互配合,交相辉映。③一定要重视内部设计,细节处理也是很重要的。当然基本的色调也非常重要。切忌不可运用太多多余的色彩与之相冲突突兀,这样会使整体的园林风格突兀难看。然后还有考虑其背景整体色调和其是否相匹配,来保障能否整体性使人们看起来舒服;还要注重内部的构造。园林的细节更能引起人们产生与其的情感升华,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景观园林本来就是从内部出发的细致情感。景观的设计一开始就要从内涵的细节设计与构画。

总结:

其中园林设计目前存在的小品辅景观是否搭配合理,其与之能否解决当前内部细节处理不妥当,让更多的专家投入到问题的探讨中,为中国的园林设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者:常中杰 聂真枝 单位:河南森泰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嘉天下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风格范文第2篇

1.1自然崇拜

人类在原始时期如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神农、黄帝等,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获取生活资料.这时人类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大自然,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都怀着恐惧、敬畏的心理,并对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难以解释如闪电、雷鸣.在与森林长期相处的人们,对一些大树具有深刻而奇妙的感觉.动物是原始人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可能在某个偶然的时候,某种动物解人于危难之中等等.对这些事物或现象都无法解释,于是将其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其中包括植物崇拜、动物崇拜、山水崇拜.自然崇拜在上古人类生活和观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竭力以可能的形式和手段模仿自然的崇拜物,如对山岳的崇拜曾使世界许多民族都建造过对山岳的模仿,并以其象征人间某种不可企及的权势和力量如古埃及和古墨西哥的金字塔象征着法老的权力;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位于美洲丛林,是对太阳神的崇拜以象征宇宙神秘的力量;中国古代建台最初也是以筑土建筑的形式表现出对山岳的模仿,并且把它作为神灵的所在加以神化和崇拜,如商周纣王的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风雨”[2].这都是古代人们对山岳崇拜的主要体现.因为在古人看来,山以其巨大的形体、无比的重量以及简单而强烈的线条,显示着不可抗拒的力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种山岳崇拜的心理表现.同样,古代人们对水及水神有着与山岳相似的崇拜.水是上古人们生命延续的基本条件,许多民族以水泽及河流冲积带为栖身地,于是水泽在古人心目中是神的象征,也具有神性.因此上古祖先选择了地貌优越,自然山水和植物景观丰富的地方麇集会议、祭祀歌舞,并不是因为风景优美,在他们看来这里具有神性.于是在人们以后的活动中,为表示对神的崇拜模仿湖泽开掘了“灵沼”,模仿山岳筑就了“灵台”[2].随着社会的演进,在这种活动中也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涵义,并一路传承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造园中注重筑山构水和植物景观的布局,于是形成了自然风景的模式.

1.2社会生活方式改变

狩猎是原始人获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进入文明期后,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发生了改变,即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狩猎和游牧中停了下来转移到农业生产阶段.这时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资料积累也日趋增加并越来越集中,于是社会阶层出现两极分化,有脱离生产劳动的贵族阶层出现.在农业生产阶段,人们发现农业生活缺少游牧生活中那种壮观的乐趣,为再现祖先的狩猎生活,再经验游牧生活的壮观场面,狩猎虽然已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但却成了那些已脱离生产劳动的帝王贵族们礼仪化、娱乐化的行事和享受,于是在一定的地域上加以范围,滋生繁育鸟兽,保持天然草木,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在以后的园林形式中都继承了这种自然朴素的景象,不断完善并得以发展.

2主观因素

2.1“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解释.孔子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将天道与人性合而为一,认为天德寓于人心,一切封建社会的伦纪秩序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都是天道法则的外化.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世上万物都有自己的存在规律,顺应自然,崇尚优美的自然环境,并视之为安放身心的家园.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主张“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2].认为人与自然相比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人懂得了这点,就能“安之若命”,即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包括生死,而进入一种与自然完全相同的境界.如果以这种态度看待自然山水,就会觉得“山林屿,皋壤屿,使我欣欣然而乐屿.”人只有归化于宇宙自然,回归于天地之境,才能游于至乐.“天人合一”的思想既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又以“人道”与“天道”相通指出了人的自然性.因此“天人合一”观念中的人具有双重性,人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完整、和谐的人性必然是介乎自然与社会之间.人应该尊重大自然,对待大自然应持和谐的态度.正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园林作为“第二自然”,其中布局的山水树石,禽鸟鱼虫理应保持自然状态.这种思想贯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个发展过程.

2.2“比德”思想

“比德”思想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的审美意识,即大自然山川林木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形象表现出与人的高尚品德相类似的特点.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这虽然从君子的人格修养上说明智者和仁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质特征,但也说明了人对山水自然美的审美感受,即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征.所以朱熹也有同感“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孔子、朱熹将山水与人的德性、仁智联系起来,使之人格化.他们对山水的赞美,实则是对人自身理想人格的欣赏和赞美.凡是山水具有的美德,皆为人类具有的美德.由于“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高山流水”作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于是山水也就成了自然风景的代称,在造园活动中也重视筑山理水,园林形式自然而然地朝着风景式方向发展.

2.3神仙思想

神仙思想是原始的神灵、自然崇拜与道家学说混杂的产物.到秦汉时,神仙思想在民间已广为流传,其中以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流传最广.昆仑神话的内容主要为山上有仙人居住,山上有神木,是植物崇拜和山岳崇拜的体现,反映了上古时代西北高原地区人们的生活和宇宙观念.到了战国以后,昆仑神话随着东西方联系流传到中原各国,被当地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加以利用和改造,创立了另一种神话———蓬莱神话[4].蓬莱神话补充了昆仑神话中水的素材,并强调了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园林中的山水体系.从此在皇家园林尤其是秦汉的皇家园林中都有这种山水布局.如秦始皇在兰池宫中筑起了蓬莱山,以表达对仙境的向往;汉武帝在上林苑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建有方丈、瀛洲、蓬莱[5].所以“三山一池”,自秦汉以后就成了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如唐代的大明宫有蓬莱池,中有蓬莱山;建于明代的苏州留园水景中就有小蓬莱.因此,园林中由于神仙思想的主导而摹拟的神仙境界实际上是山岳风景和海岛景观的再现,这种情况虽盛行于秦汉时的皇家园林,但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4隐逸文化和山水画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园林艺术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隐逸之士,遁隐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希望能以此摆脱当时险恶政治的阴影[6],于是在他们的作品里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并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画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正是后来园林中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创作的蓝本.在文人园林中力求创造出生意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界.中国过去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许多园是由画家直接参与建设.山水画是画家主观认识的,对时空具有较大概括的山水风景,而造园则是对这种概括、提炼、升华的山水画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再现到现实生活中来.如北宋的寿山艮岳[5](见图1).其总体布局为“左山而右水,后溪而旁陇.”山系主宾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岳体系,可以说是天然山岳典型的概括,体现了山水画论中“主山始尊,客山拱伏”的构图规律,位置经营合乎“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的山水画理.水系也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如河、湖、沼、溪、涧、瀑布、潭等.整个山水形成了山嵌水抱的态势,这种山水态势既是大自然界山水成景、最理想的地貌概括,是受到山水画理论的影响.又如园林的空间处理手法也与山水画的“咫尺山水蕴千里江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园林常用假山、建筑、廊、墙来分隔空间,还采用借景的手法,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景色.园林中的假山池水,浓缩了大自然奇山秀水之美,漫步庭园树石之间,仿佛置身于山林之中[7,8].综上所述,由于人类发展的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后,逐步形成为浓缩的、典型化的自然风景.

3对现代园林的思考

园林风格范文第3篇

1、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内外统一 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绿化面积造成了园林景观缺乏特点、难以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的问题。而且,单纯追求绿化面积也造成了景观美观性不高、缺乏审美的现状。随着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园林景观设计中应以园林整体风格为基础、结合自然地形与环境、结合周边建筑风格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以此达到园林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达到园林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园林风格的内外统一、自然环境的充分利用、周面建筑风格协调是园林设计基本原则。园林设计中应将这一原则时刻摆在首位,实现园林设计与建设的目的,为人们提供视觉协调的休闲场所。 2、如何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园林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2.1以周边环境分析为基础,制定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要对园林所在地点的周边环境进行调查与分析。明确周边建筑、街道等环境的整体风格。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通过与周边环境风格的相适应,实现园林设计的外部环境协调。另外,针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前还应与城市规划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了解城市规划的未来方向与建设风格,以此实现园林设计建设后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2.2以天然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基础实现园林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在确定园林整体风格后,应对园林内部的地势环境进行勘察与分析。结合整体环境对自然条件进行利用,将内部风格与整体风格、外部风格进行协调统一,实现现代审美观的协调观念。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结构。通过原有地形地貌的充分利用减少园林建设过程中对地形的处理。并以原有地形的利用使园林内的地势条件更加趋于自然,实现园林景观休闲、观赏的目的。而原有生态结构的利用能够使园林内的生态结构与园林所在地的生态结构更加接近,减少外来植物引入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园林设计风格与外部植被风格的协调统一。虽然,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也会应用对比植物进行景观设计,但是也应在设计过程中首选本地植物以提高植物的是影响、提高植被、树木、花卉的成活率。通过自然环境的利用以及生态植物的选择使园林景观在空间上更加具有层次感,以较小面积实现较高的利用率。通过空间设计提高园林的观赏性与休闲型,达到开阔视野、放松心情的园林设计目的。通过自然条件的综合利用实现园林设计风格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2.3住宅小区园林设计风格的探讨。现代住宅小区的设计建设中,园林设计是影响小区销售的重要因素。在现代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人们购买住宅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是在住宅小区园林设计中,受开发商整体销售计划以及销售方案影响,园林设计的整体风格并不完全掌握在设计人员的手中。开发商为了追求个性、情调以及销售方案的特点常会指导园林的设计,成了小区整体风格与园林设计风格的不协调。针对这样的情况,小区园林设计中,设计人员或企业应加强与开发商的沟通。以小区住宅整体风格为指导进行园林设计,同时通过局部点缀、假山、小品等突出园林风格。以局部特色、整体协调作为指导原则进行住宅小区园林设计风格的确定,指导园林设计工作,实现园林设计的目的与目标。 2.4综合考虑园林所在地自然条件,实现园林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为了实现园林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汇总,还要综合分析园林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实现园林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根据园林所在地的气候因素以及植被结构情况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园林点缀与绿化。同时根据周边自然环境的植被情况考虑生态结构的组成。以生态结构的相适应为目的实现园林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3、以科学的设计思路实现园林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为了实现园林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细条,在进行园林设计过程中还应以园林项目方案的整体设计思路为基础进行设计方向与基本思路的制定。首先应根据园林要求与周边环境进行园林定位与风格确定。按照客户的最终造价进行园林基础设计思路的制定。通过自然环境中建筑风格、气候条件、客户要求以及园林主体的分析与确定进行园林醒目整体风格的定位。通过园林整体风格的定位与确定指导后续的分区与布局。通过整体风格的确定是园林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提高园林设计效果。在确定园林定位与风格后,设计企业应对园林的布局与分区进行设计。考虑整体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园林的布局与分区也要以整体风格为指导,保障园区经典设计的统一性、连贯性与协调性。按照云林功能需求、自然地形特点、景观特色要求等进行各个区域的划分。为了更好的将园林风格与自然环境相同一,在园林设计过程汇总,还应通过空间与流线的利用使园林风格更加贴近自然环境、营造空间与路线的协调统一。另外,在确定整体风格与区域后,还应按照各个区域的功能、风格进行经典设计。针对现代城市绿化面积紧张的现状,应积极利用现代园林设计技术实现空间的综合利用。并在空间综合利用中将景点设计融入风格设计当中。使景点起到点睛作用的同时提高各区域的风格区别与特点区别。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对设计效果、使用效果以及设计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设计企业及人员必须认识到风格统一与现代人们审美观的关系。以整体风格的统一、具备的对比等方式将有限的绿化空间营造出更加符合人们审美观的园林景观。以园林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指导园林设计中的各个阶段,实现园林景观与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协调统一,为现代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基础环境建设奠定基础。

园林风格范文第4篇

关健词:中外园林;设计; 风格

1. 前言

园林设计风格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风格,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

的社会实践、审美惫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设计风格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中外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墓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2. 中国园林设计风格

中国园林设计和西方园林设计是世界园林设计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中国的园林设计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设计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设计类别。“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迫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设计”(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迫求惫境取胜。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

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奉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拨、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

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机械的抄袭自然山水,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国造园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明明是自然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3. 西方园林设计风格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期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祟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3 . 1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

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3 . 2 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 . 3 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

印象由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回、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另外西方人搜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园林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园林;风格特点

1、 中国园林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造园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园林历经了 300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园林体系。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成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中国园林经历了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中国园林发展和文人墨客、帝王的中国文化分不开的,园林是文化发展而来,先秦的帝王游乐的山水园林,慢慢演变为私家园林,到了近现代,中国园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清朝的园林已经发展的很高的艺术地步,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中国园林的典型,是中国园林的最繁荣阶段。然而随着清朝的没落,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入衰落期,中国园林在西方强大的文化入侵和严重的形势压迫下逐渐失去生机,遭到破坏。在改革开放后,西方园林设计涌入中国,慢慢的大片草地就席卷了中国的园林设计,这些单调的园林设计过于泛滥,渐渐使得本土文化流失殆尽,其原因一方面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缺乏对本国传统园林理念与理法的传承,另一方面又对国际设计理念和发展趋势缺乏深刻认识,使园林设计往往流于形式。我们忽视了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味的抄袭西方。这对我们的园林文化是一种遗失。所以若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我们认识到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理论和手法,并与现代景观设计进行有机结合,发掘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激发现代景观设计师们对于中国园林传统的再认识、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的热情,为中国古典园林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2 、中国园林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园林丰富的特点。中国园林的特点是出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在有限的空间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来源于自然。中国园林布局讲求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其形式以自由曲折为特点,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师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园林的地形地貌是自然山水景观的高度艺术概括,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国古典园林的选址多在山水形胜之地,或至少有水源之地,不然则通过挖湖堆山,因势利导而创造巧夺天工的山水园林。其二,诗情画意。由于中国这片热土的文化气息,深受文人墨客绘画诗歌艺术的特点,这就使中国园林具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意境。文人画家陶醉与山水风光,将生活诗意化,把诗情画意应用于园林之中,借景抒情,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也常遵循画理诗情,常常被人赋以人性,许多花木被赋予了人的高贵品格,并寄托了园主的美好愿望。其三, 因地制宜,中国古典园林会遵从地势的要求,布局讲究随形就势,顺应基址特点而建造,在原有的环境条件下,经过艺术的加工和提炼,又比自然更合理、更典型、更富有诗意。所谓因地制宜,包含了 2 个方面:一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二是各种园林元素与建筑相对位置的设置。要求张弛有度,有虚有实。此外,中国园林非常注重尺度的把握,懂得化整为零,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因此,地址条件决定了整个园林的格调布局,利用好原有的自然元素,加以修饰、升华,可以为人和动植物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其四,相互衬托。中国园林在营造上非常注重以小衬大、以暗衬明和欲扬先抑,这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表现手法,目的是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和曲径通幽的视觉感受,让简单东西的意蕴更加深厚。因此,在构图布局上通过近远借、临互借、仰俯借和应时借等类型,利用对景、框景、障景等手段,构成有节奏和韵律的空间,并形成良好空间游览序列的体系,将外界美景纳入园中,形成局部与整体的完美统一,突破园林景物的界限,既扩大了园林空间,又丰富了园林景观层次。中国园林丰富的风格和特点与国外的园林相比,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色彩、更意味深长的抒彩,将园林与文化深深的结合在一起,相比西方的单纯草原风有巨大的优势。所以中国园林风格更该得到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