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成就小故事范文第1篇
这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和小麦田一起研究出了一套在阅读中玩的小游戏,这套小游戏让小麦田的读书过程变得丰富有趣,有声有色。
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些创意小游戏吧!
游戏一:我就是主角
读完了一本书之后,问问孩子,喜欢不喜欢故事的主角?如果孩子说喜欢,那么,来吧,这次就把故事主角的名字变成孩子的名字。还可以把孩子的玩具、朋友等的名字都加到故事里面。于是,一部以孩子为主角的故事大戏就上演了。
父母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啦,只要碰上故事主角,都要读成孩子的名字。孩子就很自然地走进了故事,成为主人公,去故事世界中体验一把。另外,请记住,读完之后,一定要问问孩子,感觉如何?喜欢这样读吗?
游戏二:画一张故事发生的时间表
就像我们学历史,需要画一条历史发展的时间线一样。一本故事书读完了,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画一张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时间线。
比如,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就可以以时间线的形式画出:三只小猪开始是怎么回事,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然后,再然后……把这条故事线弄清楚,对孩子很有帮助。因为这个故事是以画为主,配合一些口语的表达,孩子会很投入、很喜欢的。提醒一下家长,孩子画得不好没关系,只要将前后顺序搞清楚就达到这个活动的目的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开发。
游戏三:我是小记者
和孩子一起读完一本书,父母和孩子可以轮流扮演故事的主角和记者,让记者来采访故事的主角。如果孩子是记者,就需要想出五个和故事的主角相关的问题来提问。如果父母是记者,正好将故事中的一些情节,究竟如何发生、发展的,作为采访的问题来问孩子。这样一来一去地问答,故事就以另外一种形式,过了一遍,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大脑,又让孩子进行了一次主动的思考。
举个例子,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后,父母扮成大灰狼, 孩子来采访:大灰狼先生,您是怎么认识三只小猪的?请问您为什么总是跟着这三只小猪呢?请问,您从烟囱里面出来后,后来去了哪?是不是非常好玩有趣?
游戏四:故事的前传和后传
读了某本故事之后想想,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前,会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同样的,读过之后也可以想想,这个故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比如,读了《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本领是跟谁学的呢?这里面会有什么故事呢?之后三只小猪在他们的砖房子里能快乐地过一辈子吗,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那只大灰狼会善罢甘休吗?
游戏五:换一个角度读故事
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故事,基本是站在三只小猪的立场,来描绘这个故事的。如果站在大灰狼的角度,故事将会如何不同呢?那么,就以大灰狼为主角,从他的角度来说说故事是怎么回事吧。
这样一来,这个故事就有了好几个版本。
游戏六:比较故事书与电影或动画片
很多故事有各种不同版本,有不少还被拍成了电影和动画,如果孩子恰好读过不同的版本,中文的、英文的,看过动画的,就可以让孩子说说,他们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如果让他们来当导演,将故事拍成电影,他们会怎么来安排演员,该怎么拍……
游戏七:给故事书设计封面和插画
如果故事本身就是绘本的话,这个项目实施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果是文字比较多的章节书,就可以来做这个项目。根据书的故事内容,给书籍画几幅插图,设计一个封面和封底,并在封底写一个书籍的故事梗概。这样的活动不用多,孩子只要做过一个,他们将来看书的时候,会很注意其他书籍的封面和封底设计的。
游戏八:将故事录音,开设私人电台
如果孩子特别喜欢这本书,就可以请孩子给这本书录音,然后在网络上申请一个自己的个人电台,随时都可以把孩子讲的故事上传到电台,并分享在微信、QQ或个人博客上。或是将录音刻录在CD上,并设计一个包装封面,写上孩子的名字。这样一个有孩子名字的有声故事书就诞生了。如果孩子有兴趣,还可以做成一个故事集。这样的作品,可以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老师同学,你说孩子会不会非常开心?
游戏九:设计一套和故事相关的书签
读完一个故事,可以就故事内容设计一套相关的书签,一面是从视觉的角度总结故事,另一面写上孩子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可以是一些道理,也可以是有用的词汇等等。这个游戏,你得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游戏十:为这本故事书做广告
读完这本书之后,如果你是一位书商,你将如何为这本书做广告呢?在报纸上做广告――写一段书籍广告词;在电台上做广告――录一段广告的录音;在电视上做广告――可以考虑拍一段视频。
成就小故事范文第2篇
小雨姐姐本名孙怡,目前作为节目制作人编辑、主持北京文艺广播《爱星满天》和《说学逗唱》栏目,还和其他同事合作《专题文艺》及《876资讯》。小雨是孙敬修的忠实继承者,在讲故事的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因此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
除了主持人,小雨姐姐在社会上也担任了很多角色,如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青少年节目研委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小雨姐姐曾获亚广联国际广播大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全国少儿节目精品及动画精品特等奖等百余奖项。她主持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春天的童话》《倾听自然》《我有一个梦想》等节目已制作成英文版,通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送往50多个国家播出。她编写、播讲、录制并出版了十几套《小雨讲故事》光盘,已出版的著作有《儿童广播现状研究与发展》《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成长》等。
“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雨姐姐。”伴随着《爱星满天》节目走过第20个年头,我也已经为小朋友们讲了20年的故事。20年,我不断地为孩子们讲故事和写故事,其间也仿佛变成了一个大孩子,每一天都过得开心、充实而有意义;20年,听我讲故事的小朋友已经成了二十几岁的大朋友,而我自己呢,也早已从“小雨姐姐”变成了“小雨阿姨”;20年,我逐渐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像孙敬修爷爷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传播爱心,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境界。
为什么讲故事:
和孩子沟通,故事是最好的媒介
我可以说是一个儿童教育工作者,这么多年我去过400多个幼儿园做培训和讲座,加上电台少儿节目主持人的工作,以及在社会上担任各种有关儿童教育的角色。大量的实践告诉我――讲故事是父母和孩子沟通的一个特别好的桥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事不便和孩子直说,比如与性教育相关的,比如孩子做错了事情,比如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情,在这些时候家长就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与宝贝们进行沟通啦,这样的方式也能很好地表明做家长的态度。
记得我儿子小的时候我就给他讲过一个“小熊学做饭”的故事,我通过故事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不会做饭,慢慢地他就要饿死了”。现在,儿子一个人在美国读书,也会做饭照顾自己,还通过做饭结识了很多朋友(因为不管他搬到哪儿,都会有人想要蹭饭~)。这让我很欣慰,后来我发现当初讲这个故事不光我儿子受益了,也有孩子长大了跟我联系说他们听了那个故事也慢慢学了做饭。你看,“讲故事”会在无形中锻炼他们一种生存的技能和本领。
还有,孩子们不懂事的时候经常会拿家里的钱去买东西,这种行为虽然我们不能界定是“偷”,但这个习惯特别不好,需要及时纠正。但由于不便明说,在这个时候,家长最好通过讲故事来让孩子明白这是不好的。
另外,很多家长都知道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做性启蒙教育,比如3岁之后要让孩子们知道男女有别,特别要避免孩子和异性的父母洗澡,前段时间《爸爸去哪儿》其中一个镜头就是某明星给自己3岁的女儿洗澡,引发了好大的争议。而对孩子进行性启蒙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讲故事”。
怎么讲故事:
讲睡前故事,宜越讲越慢
关于睡前故事,我在即将出版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这本书中会有特别的关注。我特别不主张孩子在上床以后睡觉之前,还拿着书与家长共同翻看。其中的弊端是:从卫生角度讲,书白天会放在各种地方,会沾染细菌和灰尘,在床上看书并不能保证床上用品的卫生;从关注孩子睡眠的角度讲,家长开着灯与孩子一起看书不利于孩子入眠。
那么,正确的“宝宝睡前讲故事”是怎样的呢,我建议家长在睡前给孩子一个小仪式(其实我希望家中能够多一些仪式,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比如家长在睡前定好时间,跟孩子说“8点了我们准备睡觉啦”,然后爸爸妈妈拉着孩子去洗漱,最好还能伴有一些小歌谣,并自然而然地把这种仪式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接下来,宝宝洗干净后,我们就可以在卧室里把灯光调暗,打开音响,放一些古典音乐,比如说勃拉姆斯摇篮曲、舒曼的梦幻曲。在帮孩子把被子盖好后,爸爸妈妈就可以拉着孩子的手开始讲故事啦。最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时候可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状态讲,随着孩子慢慢地闭上眼睛呼吸慢慢变得均匀,我们讲故事的语速也要渐渐放慢。
我们看到,现在的家长在平时都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因此一定不能忽视睡前这非常重要的一环哦,因为孩子的睡眠对于成长非常重要。我希望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能够越来越科学。
故事不在多,一故事多用
我特别推崇家长给孩子讲一个故事,然后就这个故事,家长和孩子分别扮演里面的角色,孩子最后还可以把这个故事画下来,通过图画来表达他听到的内容和对故事的理解。我觉得这样“一故事多用”能充分利用一个故事来完成对孩子情商和智商的多方位启蒙。
我不主张家长一天没完没了地讲很多故事,导致最后被孩子缠住讲更多的故事。其实一个故事如果能充分利用,能讲好几天。而且讲完一个故事不是非要直白地问孩子“从这个故事你知道什么道理”,这会让孩子有作业的感觉,容易引发抵触。我建议通过一个故事让孩子主动去想、去演、去画,从中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要讲孩子听得懂的故事
给孩子讲的故事一定是通俗的。我讲故事的时候会注意孩子们的眼睛,如果孩子们很茫然,我就知道一定是讲深了,得赶快拉回来,掰开揉碎了的同时还得举些例子。
我每次在舞台上演一个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去幼儿园先讲一遍,如果我讲的时候小朋友的表情是茫然的,就会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以前我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原著上说“傍晚的时候”,我讲出来很多孩子就不懂,那我就换了个词儿,我说“黄昏”,结果效果也不好,那我就干脆换做“天快黑的时候”,这样小朋友们就都明白了。所以说同样的意思可能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达,同一个题材的故事可能也会适合不用年龄段的孩子。
(链接)小雨姐姐都讲哪些故事?
1、郑渊洁的故事,包括以前老的和现在新创作的。
2、经典故事。涵盖国内外童话故事,比如《小红帽》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典是经过那么多代人不断地改编积淀下来的,所以经典是不能放弃的。
3、新创作的故事。现在给孩子们写故事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我都会接触很多新故事,也会创作一些故事。科普类的故事更是我注重的,将知识融入其中,加入科普的内容,比如把“插销不能碰”的道理编成故事告诉他。但是应该说,写故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是很不容易的。
小雨姐姐的故事――讲到世界舞台
儿童节目更是没有国界的,所以我有机会走到国外去,国际交流也比较多。我经常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介绍中国儿童的教育,介绍中国儿童的情况。
现在国内外的儿童教育都在互相学习。很多国外的教育人士不太了解中国儿童教育的现状,对我们可能还有一些偏见。14年前我拿到了一个地球奖,那时我应该是比较早地做儿童环保节目,但当时国际上的人认为我们中国人不环保,其实从那会儿孩子们就已经有意识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是在成人之前的。其中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让国际上的教育人士知道“原来中国孩子那么了不起,他们也做了那么多环保的活动呢”。
我希望世界能够更了解中国,不过他们可能首先还是先了解了我们北京电台,因为我每次站到国际的舞台上,第一句话就会自豪地说“我是北京电台的一名节目主持人”,哈哈。
小雨姐姐的规划――不做“小雨阿姨”
作为一个主持人,总有职业生涯完结的时候,会有退休的问题,但作为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的“小雨姐姐”,我敢说只要生命不息我就会一直讲下去。
现在讲故事的渠道很多,如果我不能在北京电台给小朋友们讲了,还可以在别的阵地给孩子们讲。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的知识和经验还是能帮助到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那么与大家分享讲故事的经验和教育孩子的经验,都是我极为乐意做的事情。这不仅是我的事业和兴趣,更是我的责任和荣耀。
其实在20年中我也编了很多故事,包括给自己的孩子讲的,很多都是自创的。在北京市科协连续3年的支持下,我也出版了自己写自己讲的童话故事,反响也特别好。所以接下来,我想我也可以往儿童文学作家方面发展。
可能是年龄大了,现在真的会经常回忆,而且会碰到一些人帮我回忆――现在我的微信公众号每天都会推出两个故事,有很多人会给我留言,说小时候听我故事的情景,说他们现在也有孩子了。
对于“小雨姐姐”的称谓,在2008、2009年时我曾困惑过――纠结于自己要不要改口叫“阿姨”。因为我儿子都21岁了,还叫“姐姐”,总有那么点恬不知耻的感觉,哈哈。于是,在节目中尝试自称“阿姨”,结果一个月后得到了很多不好的反馈。后来在一次活动上,我对几个六七岁的小朋友说:“叫我小雨阿姨吧。”他们说:“不,你的声音永远是姐姐。”这一句话给我很大震撼,于是我决定:“声音是姐姐,那我就还当姐姐吧。”
如果以后我能讲很久很久的故事的话,就直接到“奶奶”也行,中间就不用过渡了,小朋友们,你们说对么?
(链接)小雨姐姐坚持中的事情:
20年来
* 在北京电台做少儿节目主持人。
* 每天看大量的和儿童教育相关的书。
* 随身携带小本,记录故事灵感。
3年来
* 每年至少要出本书
* 每天至少要录1个新故事
* 在科协的资助下每年至少创作20个故事
(链接)六一到世纪剧院听小雨姐姐讲故事
《爱星满天》1994年5月底开播。之前小雨姐姐思考节目的名字时,写了满满一张纸,在这些名字中《爱星满天》是我最中意的,写在了最上面。当时我家住宣武门,晚上躺在床上能透过窗户能看到满天的繁星,望着夜空我突然想如果小朋友们的爱心都像天上的星星那么多,能够照亮大地多好啊。对了,就叫“爱星满天”!
成就小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故事;幼儿教师;启迪;能力;心智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13-01
在如愿以偿地做了一名幼儿教师之后,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班里的小朋友也都非常喜欢听故事,于是每天吃完晚饭等待接园的这段时间,我就给他们讲故事。讲哪吒闹海、东郭先生、三只小猪等等,每次我讲故事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安静,听得都是津津有味儿的,甚至我讲完了他们都会给我鼓掌,而且还要我再讲一个。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故事对于启迪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高尚的故事培养孩子高尚的品格
每一则故事里面都会有个小世界,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大,只要符合孩子们的心智特点即可。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不可能认识太多的事物,他们眼中的小红帽可能比我们大人们认知中的谍战英雄余则成的形象都要高大,小白兔的本领也会高于人猿泰山。所以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慎之又慎,竭力选择一些适合孩子们年龄心智特点的故事来给他们讲述。比如我在给孩子们讲《白雪公主》的故事时,通过美丽的公主、英俊的王子和善良的小矮人通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邪恶的王后,恶毒的王后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的情节,从而让孩子们记住了“只有善良的人才会得到幸福”这个道理。最后我让孩子们选择他们喜爱的故事人物,女孩子都喜欢自己能成为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男孩子则希望自己能做机智勇敢的王子,还有几个比较淘气的孩子,他们喜欢做自由自在又善良可爱的小矮人。总之,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做恶毒的王后。一则小故事就能让孩子明白了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懵懂地确立了自己高尚的心理品格,可见故事小而意义大,每一个幼儿教师都应该正是故事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机智幽默的故事激发孩子机敏的心智
孩子的单薄心灵里,因为接触到的事物不多,所以孩子的心智仍处于懵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就应该注重用一些机智幽默的小故事来启迪和开发孩子们的心智,让他们成为一个机敏聪慧的孩子。这不但是孩子们的家长乐于看到的,对于孩子终身的发展来说,机敏聪慧的思维才智也将是他们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有时候,我爱利用课间的空余时间来给孩子们讲机智勇敢的阿凡提的故事,一面活跃他们紧张的身心,一面有便于激发他们心智的开启。比如有一次我利用课间给孩子们讲了《阿凡提种金子》的故事。当阿凡提是个行侠仗义的传奇式人物。一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财主巴依正在逼穷苦百姓还债。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惩治财主的办法――种金子。贪婪的财主听说阿凡提的金子都是在沙丘里种出来的,他十分眼红,很想知道阿凡提的金子是怎么种出来的,便跟踪阿凡提到沙丘,偷听阿凡提念咒语。阿凡提则在沙丘里先种进五个银元,再叫别人悄悄埋进五十个。巴依真的相信了阿凡提可以种一得十,便将自.故事讲完时,孩子们意尤未尽,放学回家后有的便央求家长给他们讲其它的阿凡提的故事。还有的在回到幼儿园之后,小鸟依人般地缠着我,让我再给他们讲阿凡提的故事。于是我在后来就相继又给孩子们讲了《偷东西的驴》;《爱唱歌的毛拉》;《兔子送信》;《比智慧》等一系列阿凡提的故事,每逢讲到精彩的地方,孩子们都会开心地大笑起来。从这些故事里面,我看到孩子们都愿意做像阿凡提一样聪明机智的人,而讨厌愚蠢的国王、财主、吝啬鬼。有时候在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故意问问孩子们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如何才能让地主老爷、让吝啬鬼上当,自觉自愿地掏出自己的财宝来分散给穷人们呢?这时候,孩子们也总会踊跃发言,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虽然这些办法天真幼稚,但是我也都会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让孩子们给予这些发言的孩子以热烈的掌声,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学会用心思考了,而他们的聪明机智的心智也都在慢慢地开启。
三、用故事来培养和熏陶孩子们团结协作精神
幼儿园教学中,培养锻炼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材内容、游戏内容很多,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地穿插讲述一些含有这些内容的故事,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我给孩子们讲《动物拉车》的故事,梭子鱼、虾和天鹅三个动物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发现路上有一辆车,车上有许多好吃的东西,于是它们就想把车子从路上拖下来,三个小家伙一齐负起沉重的担子,它们铆足了狠劲,可是无论它们怎样拖、拉、推,小车还是在老地方。这是为什么呢?讲到此处我就让孩子们都进行了思考,以孩子们的认知程度,他们是很难想象出原因的,最后我就告诉他们:原来啊,是这三个好朋友拉车的方向不同,天鹅使劲往天上飞,小虾呢?是一步步地向后倒拖着走,梭子鱼却是在把车往池塘里拉。就是因为它们拉车的方向不同,所以车才会停在地上一动不动。这时候我就启发孩子们,同学们要合伙做一件事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呢?在我的启发下,孩子们也大都能够找到答案了,那就是同学们要齐心协力,才能做好事情。
四、用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听说能力
通过讲故事,我渐渐发现,我所教的大四班的孩子们在我讲课的时候,都能够做到快速正确地领会,还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来回答我的一些提问,于是我就想,这是不是我平时给他们讲故事的功效呢?幼教理论中是这样强调过讲故事的意义的。适当地给孩子们讲他们能够听懂并理解的故事是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能力的。于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我开始动员孩子们轮流讲故事,从一开始的“小红帽”到后来的“植物大战僵尸”,喜欢表达的小朋友先开始了自己的表演,一开始,小朋友们讲故事的声音都还很小,有点不好意思,不习惯在这么多人面前说话,经过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鼓励越讲越流畅,张昊轩小朋友就是其中之一,平时上课他都很认真地听讲,但是平时很少说话,他非常喜欢听故事,而且也记得很多故事,第一次我请他上来讲故事的时候,他还有些害羞,双手抓着衣角,慢吞吞的把一个故事讲完了,小朋友们给他热烈的鼓掌,我也表扬了他一番,并且告诉他,讲故事的时候声音有点小,希望下次他能够快一些,然后我又给他讲说故事是要注意哪些。比如讲故事的时候,不能只用一个声调,要学会给故事里的任务配音,最好能够搭配上自己的动作效果就更好了,慢慢的张昊轩掌握了讲故事的要领,胆子也渐渐大了,每次都争着给其他小朋友讲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声音也很宏亮,配合自己的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的惟妙惟肖,深受其他小朋友的喜爱。更让我高兴的是张昊轩小朋友在平时的课堂上也常常高举小手回答问题。
成就小故事范文第4篇
在生活中,笔者发现通过听故事可以增长孩子们的知识,丰富孩子们的词汇,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孩子的记忆、思维、想像力,培养孩子们的是非观念。作为幼儿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这种教育方式,多为孩子讲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故事,让孩子在故事中快乐成长。
讲故事也是一门学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选择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好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好体现在童话故事中,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主题简单明了,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比较有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2.要掌握讲述的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定会兴味索然。首先应分析一下主题,然后才能确定用什么语气,需要突出什么,讲到哪儿应提什么样的问题让孩子回答等。讲故事时应该注意态度要和蔼可亲,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以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故事语言要口语化,要有起伏高低,语言要抑扬顿挫,最好配合动作,表情要丰富。在讲故事的语言技巧方面不妨学学孙敬修老先生,他在讲故事时,就十分注意语言适合孩子的口味。如一个故事里说: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块儿去玩,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觉。孙老先生讲时把它改成:小花狗一看见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头从水里伸出来:“什么事呀?”“小青蛙,这么冷的天,别在水里游泳了,上来跟我一块玩吧。”小青蛙一听,呱呱呱笑起来:“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觉,明年春天再见吧。”这是对故事进行了口语化和形象化的加工,在幼儿脑子里留下的印象就深刻多了。
3.要善于启迪
给幼儿讲故事不是为了敷衍幼儿,而是为了增进幼儿智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讲故事时,要注意给幼儿以多方面的启迪。比如在讲前、讲后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问题,如“谁对,谁不对,为什么”“你喜欢谁,不喜欢谁,原因是什么”等,待幼儿回答后再问“以后会怎么样”“会得到什么结果”等,使幼儿边听、边想、边构思,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又能启发他们思考,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时讲到高潮时,还可以卖“关子”,让幼儿自己去猜故事的结尾,去处理故事的结局。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每天都给儿子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就“且听下回分解”,以后的故事情节就让小歌德去想象。第二天,在讲故事之前,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自己再讲。歌德超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4.要定期复习
有些故事不能讲一遍就完了,隔些日子还应当复习一下,并讲出新意,加深幼儿的印象。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喜欢听熟悉的故事。比如:在讲完“小猫钓鱼”的故事后,让幼儿自己用低沉的声音复述老猫的话,用轻快活泼的声调来陈述小猫去追捕蜻蜓时的情景。听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让小朋友复述老牛和小松鼠分别是怎样描述河水的,《小马过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成就小故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开形式主义故事学研究之先河。他在此书中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具有伟大的创新之处。但这种创新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一理论本身也在后世经历了接受与误解的境遇。文章在评述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这一理论的渊源和历史境遇。
《故事形态学》一书,是俄国著名文艺学家弗拉斯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的开山之作,该书开形式主义故事学研究之先河。“该书对当代描述性科学整个领域(即构建叙事文本理论,而且不仅仅是民间文学叙事文本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1]3。但与这种巨大影响相伴随的还有诸多的误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他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固然源自于他的远见卓识,但也是他努力吸收前人研究成就的结果。
一、“故事形态学”理论之渊源:继承与扬弃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一书的序言中开明宗义地指出,所谓“‘形态学’一词意味着关于形式的学说”[1]7,因他研究的对象是“神奇故事”,所以他在这本书中主要研究了故事的形式因素。普罗普在此书中构建的故事形态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就是他一反传统观点,指出母题并非故事中的最小的情节单元,母题还可以再分成更小的稳定因素,即功能。所谓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1]18。不能不承认的是,普罗普的确发现了故事中最核心的东西——角色的行动。他的这一发现是在批判和继承维谢洛夫斯基的“情节诗学”理论和贝迪耶的故事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维谢洛夫斯基认为,“母题是一种格式,它们是社会生活的初期回答自然界到处对人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或者把现实生活中一些特别鲜明的,看来重要的或者重复出现的印象固定下来”,这明显是一个从起源的角度来给母题下的定义;他进一步指出,母题是“最小的叙事单位”,它可以成长为情节,而情节则是由母题组合而成的[2]587-596。普罗普认为“维谢洛夫斯基关于母题与情节的学说只是一般性原则”,已经不适应当前研究的需要,并同时指出,如果我们“赞同维谢洛夫斯基,描绘部分比一个整体更为初级(而在维谢洛夫斯基看来,就起源而言,母题比情节更初级)”,那么,就“应该肯定地说:母题的成分不单一,并非不能分解,这种分解到最后的单位不是逻辑整体”[1]11-12。
由此可见,维谢洛夫斯基之所以将母题看作是故事叙述的最小单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如果把母题进行再分解,母题在意义层面上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而普罗普更看重的是故事形式结构的研究,在这里,他可以不去顾及他最终划分出来的故事的最小构成单位是否在意义上还是一个逻辑整体,只要能够更好的对故事进行形式结构分析就可以了,所以他从母题中分解出了“功能”,这个更小的结构单位。在此基础上,普罗普引入了贝迪耶关于故事中的稳定因素与可变因素的理论,指出,贝迪耶故事公式中的那个代表稳定因素的欧米茄(ω)——贝迪耶并最终没能准确捕捉的——就是人物的行动,也就是他所谓的功能。而除了功能——人物的行动——之外的部分,则是故事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这样,他成功地将维谢洛夫斯基和贝迪耶的理论融合到了一起。
普罗普寻找这个他所认为的——故事中最小的、也是最关键的稳定因素——角色的行动——的原因,就是为了对故事进行成功的分类和编组[3]97。表面看来,普罗普达到了他所要达到的目的,并突破了前人,特别是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框架,但事实上,他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并未能完全脱离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在运用“功能说”对具体故事进行分析时,更是如此。如他的3重化说和回合理论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维谢洛夫斯基“母题扩展为情节”的说法的具体化。维谢洛夫斯基曾经指出“最简单的一类母题可能用公式a+b来表示:凶狠的老太婆不喜欢美丽的姑娘——于是给她出了一道危及生命的难题。公式的每一部分都可能变形,尤其是b可能增长;难题可以是2个、3个(民间喜好的数字)或更多;在壮士的征途上将会出现险阻,但它们也可能有好几个。这样母题便成长为情节……故事情节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是一种创作活动[2]589。”在维谢洛夫斯基看来,因被加入了许多有重复意味的成分,原本是最小叙事成分并具有原初意义的母题就成长为情节。普罗普在他的著作中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己: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他分析了一则名为《天鹅》的故事个案,故事中有一个细节讲到,一个丢失了弟弟的姐姐的表现,“她大叫一声,东一头西一头地乱转——弟弟没了。她大声喊叫,眼泪哗哗地哭诉着爹娘会怎样惩罚她,弟弟就是不应声”[1]92。普罗普认为这一段详细说明,就是3重化的遗迹,我们不难看出,这里的3重化,也正是维谢洛夫斯基所指的,母题的b部分成长为情节的一种具体表现。
另外,普罗普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回合”。他认为,“从形态学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始于加害行为(A)或缺失(a)、经过中间的一些功能项之后终结于婚礼(C*)或其他作为结局的功能项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神奇故事”[1]87。每一个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合,而“每一次遭受新的加害或损失,每一个新的缺失,都创造出一个新回合。一个故事里可以有几个回合,因而在分析文本时首先应该确定它是由几个回合构成的”[1]88。这个所谓的“回合说”,更是再明显不过地脱胎于维谢洛夫斯基“母题成长为情节”的说法。由此可见,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研究,是在继承前人,特别是在继承维谢洛夫斯基情节诗学的基础上,再吸收贝迪耶的故事理论后发展起来的,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继承与扬弃的结果。
二、“故事形态学”对后世的影响:接受与误解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影响不可谓不大,有人认为,《故事形态学》一书,被译成英法等国文字后,促成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他的研究虽然只局限于民间文学范围,甚至其用于作分析研究的对象只是近百则俄罗斯本国的神奇故事,但也正因他使用材料的原始性,使得其研究成果具有了更大的原初性和适应性。这些神奇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我们看作为原初意义的小说,而原初意义的小说与现代小说在基本形式上是一致的。“当我们研究叙事文学的历史时,我们会发现,形式在现代阶段中的巨大发展已使原始小说的基本成分变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我们也将发现,现代小说的形式不仅从未完全失去与这些原始形式的联系,而且经常回到自己的源头去汲取它们所拥有的那种近乎魔术般的神奇力量”[3]95。正因如此,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理论,为后来兴起的叙事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并为后来的结构主义者、叙事学者引为同道,“结构主义小说研究则几乎可以说是从弗拉基米尔·普罗普的俄国神话故事研究开始的。普罗普为小说研究提供了‘简单形式’,这种简单形式对结构主义思想一直起着一种重大的推动作用”[3]92。但我们应该看到,普罗普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相去甚远,甚至是“同途殊归”的。
普罗普一开始研究民间文学,的确是从故事的形式结构入手的。《故事形态学》,作为他的开山之作,也的确与原本的“历史诗学”相去甚远。但普罗普并没有因为重视故事的形态学研究而忽视了对故事的历史研究,他的作为《故事形态学》的姊妹篇《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就是明证(这本书直到80年代才被译成外文,才被西方学者所知)。只是因为他的第一部著作影响太大、太著名了,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这另一部著作。正如普罗普的学生李福清所指出的那样:“西方许多学者以前只看到《民间故事形态学》(即中译《故事形态学》),常常产生误解,不知其后尚有第二本,所以以为Propp教授不注意故事的内容与发展[4]。”其实,在《故事形态学》一书的开始,普罗普就曾一再指出,在他看来,“以前的故事研究主要还只是起源学方面的,大部分没有试着去做一个初步的系统描述”[1]3。他所说的系统描述,即指分析故事的共同结构,并由此得出故事所具有的结构方面的共同构成规律,满足人们对叙事体在形式上追求享受的这个共同愿望。并且他进一步认为:“未对描述问题做一番专门的阐述便去谈起源学问题,是徒劳无益的。显然,在阐述故事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回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1]3。”因此他强调:“研究所有种类故事的结构,是故事的历史研究最必要的前提条件。形式规律的研究是历史规律性研究的先决条件[1]13。”也就是说,他并不反对对故事进行历史规律的研究,只是反对在对故事进行结构规律的研究之前就对其进行历史规律的研究,这在他看来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在《故事形态学》的最后,普罗普最终回到了维谢洛夫斯基,他指出:“故事的大部分成分起源于这种或那种古老的日常生活、文化、宗教或其他方面的现实,应该引用这些现实进行比较。在单个成分的研究之后应该进行所有神奇故事立足于其上的主干的起源学研究。接下去则必然要研究变形的标准和形式。只有在此以后或许才能进入诸如单个情节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它们是什么等问题的研究[1]112。”这就再明显不过地指明,普罗普写作这本被列维—斯特劳斯称之为形式主义著作的《故事形态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纠正以往故事研究的不足,向人们指出,故事的形态学研究的重要性。但事实上,故事的起源学研究和故事的形态学研究,是故事研究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缺一不可。以往的研究实绩(如以格林兄弟为首的德国学者所开启的神话学派的研究)证明:在回答“故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之前,同样可以研究“故事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因此,故事研究的这两个方面并无严格的先后之分。所谓的情节单元分析只是分析故事的一种手段,绝非最终目的。分析故事的结构形式,只是为了通过这种手段更好地认识故事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化意义。正如钟敬文先生指出的那样:“应该把故事当作一种人民精神产物来对待,而不能只像故事类型学派那样,把它当作一种结构形式来拆解……还要研究它所联系的社会生活、文化传承、讲述活动和表演情境等,而不能只分析它的情节单元,这样才能得出比较适当的结论[1]5。”也许是普罗普矫枉过正,过于强调故事形态学研究,反而使人误解了他的初衷。
继承与扬弃,接受与误解是任何理论在传承中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唯有如此,理论才可能前行;唯有如此,前人的理论成果才能在当下得到新的生命。有鉴于此,今天,当我们面对普罗普写作于近80年之前的这部著作时,参看他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故事形态学”理论时,应该清醒地看到理论前行过程中的这些必然,看到他的理论也是历史的产物,必然要经历所有历史产物必然要经历的命运:继承与扬弃、接受与误解。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更加清楚地理解这位前贤的理论,才可能不至于因时代的变迁误解前贤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贾放,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M].刘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