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物(精选5篇)

  • 抗抑郁药物(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少数是严重的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医生和患者能充分认识到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

抗抑郁药物(精选5篇)

抗抑郁药物范文第1篇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稳定的抑郁症病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腹部不适等,或者发热、肌痛、疲劳、寒战、头昏、头痛、眩晕等流感样症状,或者睡眠障碍,失眠、多梦、生动梦境、昏睡,肌张力障碍、协调障碍、步态障碍、震颤等,记忆和注意集中困难,身体不适、虚弱、坐立不安、精神错乱、出汗、心律失常、攻击行为……这常常弄得医生疑惑难解,详细询问才知病人自行停用抗抑郁药物,是抗抑郁药物的撤药综合征所致。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对抑郁症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有三类,即三环类、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类,包括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三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等四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所有抗抑郁药物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在治疗抑郁症时,三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

人体对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但骤然停药可引起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神经障碍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少数是严重的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医生和患者能充分认识到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一旦出现撤药综合症,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这样会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倘若缺乏相应的认识,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减少抗抑郁药撤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有人推荐,抗抑郁药在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后不应突然停药,应在4周左右逐渐减量。

对患者出现的撤药综合征,可做如下处理: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告诉患者只要症状不加重,可暂时不用药对抗,加强观察即可,一般2―7天症状可自行消失。若为重者,为改善运动及精神障碍症状和体征,可选用一些药物,如阿托品,每次0.3mg~0.6mg,每日3次,口服,或用苯甲阿托品2mg~4mg,睡前服一次。

抗抑郁药物范文第2篇

1细胞色素氧化酶450(CYP450)

在机体中,大量酶参与了药物代谢,其中最关键的是CYP450。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通过基因突变来改造药物代谢酶类基因,以产生相应的代谢酶对付复杂的外来化合物,同时,这种突变可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由此产生了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多态性,这种多态性可使参与药物代谢的酶活性发生很大改变。通常将酶活性表型分为:慢代谢型(poormetabolizer,PM)、中间代谢型(intermediatemetabolizer,IM)、快代谢型(extensivemetabolizer,EM)、超快代谢型(ultrarapidmetabolizer,UM)4类。另外,CYP450中的部分亚型能够被其它药物、食物等诱导或抑制,导致酶活性的改变,进而通过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发生。在临床实践中,几乎所有抗抑郁剂均经CYP450代谢,主要是CYP2D6、CYP2C19亚型,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1CYP2D6

CYP2D6基因定位于22q13.1,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构成,长度约7kb,由497个氨基酸组成1。CYP2D6尽管只占肝脏组织P450系统的2%,却占P450系统所代谢药物总量的25%2,其参与了抗抑郁剂、心血管药物等多种重要药物的代谢。目前,已发现CYP2D6存在100多种遗传变异,其中有许多突变导致酶活性缺失或下降。然而这种酶活性的改变存在明显种族差异性,在白种人中PM占7%~10%,然而亚种人中却只有1%~2%H;另外,基因型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例如,CYP2D6*17主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其主要见于黑种人,而CYP2D6*10同样表现酶活性下降,却主要见于东南亚人群。

有研究发现CYP2D6基因型影响米氮平、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的血药浓度,抗抑郁剂及其代谢产物在PM患者或服用CYP2D6抑制剂的患者中血药浓度更高,此外,很多研究65-7发现,CYP2D6的表型和抗抑郁药剂血药浓度存在相关性,Mihara等08不但发现CYP2D6Ch/wt基因型可影响抗抑郁剂血药浓度,并和抗抑郁剂疗效相关。由于CYP2D6基因和三环类抗抑郁剂的血药浓度存在明显相关,主流观点认为测定CYP2D6基因型对预测三环类抗抑郁剂的不良反应是有益的;但对第2代抗抑郁剂来说,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中毒剂量的报道。GrasmaderCYP2D6基因尽管能显著影响第2代抗抑郁剂的血药浓度,但不能预测抗抑郁剂的治疗效应;Shams等011同样发现CYP2D6基因与新型抗抑郁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没有相关性;此外,一项大型STAR*D研究012也报道了CYP2D6和抗抑郁剂治疗反应和耐受性没有相关性。尽管根据CYP2D6基因型来调整药物剂量的方案已经提出M,但仍需前瞻性、随机、双盲的大型试验验证该结论。

1.2.CYP2C19

CYP2C19基因位于10q24.1~q24.3,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其长约55kb。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发现了多种CYP2C19等位基因变异,CYP2C19在种族间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白种人中PM的发生率为3%~6%,在非洲人和阿拉伯人中仅为2%~4%,然而,在亚洲人中却高达13%~23%014。CYP2C19参与了多种抗抑郁剂的代谢M,很多研究证实了携带CYP2C19的PMs患者血药浓度更高E6-17],Yin等018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能影响西酞普兰抗抑郁疗效和不良反应,Mrazek等19]同样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和西酞普兰的缓解率及耐受性有关联;Steimer等020发现,联合CYP2D6和CYP2C19的基因型能够部分预测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然而,也有很多研究得到阴性结果,Serretti等021发现CYP2C19和抗抑郁剂的有效率和缓解率无明显相关性,STAR*D研究M中同样没有发现CYP2C19与西酞普兰的治疗反应或耐受性相关,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CYP2C19与抗抑郁剂的效应关系。

2P糖蛋白(P^lycoprotein,P^p)

P~gp是ATP结合盒(ATP-bindingcassette)转运载体蛋白的家族成员之一,它主要由7q2上的ABCB1基因多约耐约基因1(MDR-1)编码,主要功能是在水解消耗ATP的情况下,逆浓度梯度转运药物或内源性物质,使得细胞内的浓度下降022。P-gp底物种类繁多,很多精神药物也是其底物的一部分。在抗抑郁剂方面,主要包括阿米替林、去甲替林、西酞普兰、文法拉辛、舍曲林等23-24。很多科学研究25-26均发现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等抗抑郁剂在脑内的浓度受其活性的调节。

众多研究探讨了ABCB1基因的多态性与药物代谢的相关性,主要集中在C3435T、C1236和G2677T,前两者为同义突变,后者为非同义突变,它们将导致ABCB1基因功能活性发生改变,尤其是后者,也改变了P~gp的特异性,从而导致其底物的浓度发生改变029。同时,众多的研究探讨了ABCB1基因与抗抑郁剂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关系,Kato等030和Nikisch等031发现rs2032582与抗抑郁剂的疗效有关;Lin等032不但发现rs1922242及rs1202184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也发现rs1882478-rs2235048-rs2235047-rs1045642-rs6949448单倍型(T-T-T-C-C)(具体基因型)与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缓解率显著相关。Gex-Fabry等033发现61A G与抗抑郁剂帕罗西汀的血药浓度无关,但和其抗抑郁疗效相关。一项来自MunichAntidepressantResponseSignature(MARS)的综合性研究034中,招募了443个抑郁症患者,调查了74个常见单核音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发现了它们仅仅能预测其底物(西酞普兰、阿米替林、帕罗西汀和文法拉辛)的抗抑郁治疗反应,与非其底物药物如米氮平等缺乏相关性。该结果同样在Sarginson等35的研究中得到了部分验证。Roberts等报道了rs1045642和去甲替林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相关。然而,在众多的关于ABCB1基因的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多阴性结果,均提示未发现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剂的疗效或耐受性相关,来自大样本的STAR*D研究012在治疗反应和耐受性方面也得出阴性的结果。

3总结

抗抑郁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抑郁症;疼痛;躯体症状;米氮平;舍曲林;度洛西汀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by mirtazapine, sertraline, and duloxetin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omatic pain symptoms. Methods A total of 102 depression patients with complicated somatic pain symptom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mirtazapine treatment group, sertraline treatment group, and duloxetine treatment group, with 3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y received respectively treatment by mirtazapine, sertraline, and duloxetine for 8 weeks. Medical outcomes study pain measures (MOSPM) and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were applied in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before and after 1, 2, 4, 8 weeks of treatment. Results All three groups had lower MOSPM scores after treatment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 Depression; Pain; Somatic symptoms; Mirtazapine; Sertraline; Duloxetine

抑郁症是我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为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等症状外, 往往还伴随着头、颈、胸、背、腹、关节、四肢等各种躯体疼痛。本研究通过米氮平、舍曲林、度洛西汀来治疗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 观察三种抗抑郁症药物缓解患者抑郁症状以及躯体疼痛症状的效果, 并做对比分析,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就诊的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102例, 其中男43例, 女59例,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38.5岁, 病程6个月~14年, 平均病程32.1个月。全部患者均主诉不同部位的躯体疼痛, 其中腹部22例, 下肢关节24例, 肩关节18例, 下肢肌肉29例, 胃26例。入选标准: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中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ICD-10)诊断标准[2];②抑郁症状>6个月;③首次入院;④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3分;⑤有>1处的疼痛, 疼痛次数>1次/周;⑥无抗抑郁药用药史;⑦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器质性疾病;②孕妇、哺乳期妇女;③酒精药物依赖者;④有抗抑郁药过敏史;⑤重大躯体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舍曲林治疗组、度洛西汀治疗组, 各34例。

1. 2 方法 米氮平治疗组患者睡前口服米氮平进行治疗, 1次/d, 起始剂量为15 mg/d, 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至45 mg/d。度洛西汀治疗组患者口服度洛西汀进行治疗, 2次/d, 起始剂量为40 mg/d, 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至60 mg/d。舍曲林治疗组患者口服舍曲林进行治疗, 起始剂量为50 mg/d, 后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至150 mg/d。治疗时间均为8周。由2名经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生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评定疗效。

1. 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MOSPM[3]、HAMD[4] 评定疗效。疼痛疗效评定标准:痊愈:MOSPM减分率≥75%;显效:50%≤MOSPM减分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MOSPM评分比较 三组治疗后MOSPM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2. 2 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HAMD评分比较 米氮平治疗组、度洛西汀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2. 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疼痛疗效:米氮平治疗组有效27例(79.41%)、无效7例(20.59%), 舍曲林治疗组有效26例(76.47%)、无效8例(23.53%), 度洛西汀治疗组有效29例(85.29%)、无效5例(14.71%)。三组疼痛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疗效:米氮平治疗组有效31例(91.18%)、无效3例(8.82%), 舍曲林治疗组 有效30例(88.24%)、无效4例(11.76%), 度洛西汀治疗组 有效31例(91.18%)、无效3例(8.82%)。三组抑郁症疗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抑郁症的各种不良情绪刺激与疼痛相关的脑区, 导致疼痛的加重。过往研究显示, 有49%的抑郁症患者有慢性疼痛性躯体症状, 疼痛和抑郁间可相互影响, 彼此加剧严重程度。同时, 疼痛与抑郁的改善也有协同作用[5]。因此, 抑郁和疼痛同时治疗是提高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必要步骤。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为了解抗抑郁药是否能缓解疼痛,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发现, 抗抑郁药对缓解心因性疼痛、神经性疼痛、躯体形式疼痛等疼痛均有明显效果[6]。在抑郁症的治疗上, 应首先考虑选择作用安全、有效、副作用少、依从性好、迅速的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可改善抑郁症的不良情绪, 进而对缓解疼痛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显示, 三组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后, 在抑郁症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 疼痛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五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A), 米氮平能快速增加NA/5-HT能作用, 是第1个特异性5-HT能和NA抗抑郁药。而度洛西汀能平衡高效地抑制NA和5-HT双递质再摄取, 快速起效。本研究显示, 米氮平治疗组和度洛西汀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1周末, HAMD评分明显下降, 提示米氮平和度洛西汀在治疗抑郁症状时, 起效快。而舍曲林则是通过增加突触间隙中5-HT的浓度, 而改善抑郁症状的, 作用较为缓慢, 本研究显示, 在1周末, 其HAMD评分并未明显下降。治疗8周末, 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显示, 米氮平和度洛西汀能有效改善抑郁症状, 且疗效相当。作为NA和5-HT再摄取抑制剂的度洛西汀的躯体疼痛机制为, 在下行痛觉通路中, NA和5-HT的介入抑制传至痛觉神经, 经脊髓的上行传导, 阻断通往脑的疼痛信号, 缓解躯体疼痛症状[7]。其在缓解患者躯体疼痛方面起效快, 作用强, 明显优于米氮平和舍曲林。

综上所述, 度洛西汀相较于米氮平和舍曲林, 在改善伴躯体疼痛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躯体疼痛症状方面效果显著、起效迅速,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樊园媛, 蔡德明, 张新风, 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伴躯体疼痛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 14(6): 605-607.

[2] Stratinaki M, Varidaki A, Mitsi V, et al. Regulator of G protein signaling 4 [corrected] is a crucial modulator of antidepressant drug action in depression and neuropathic pain model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3 , 110(20):8254-8259.

[3] 王涛. 度洛西汀与舍曲林治疗抑郁症伴躯体疼痛障碍疗效比较. 临床医学, 2014, 34(2):76-77.

[4] 赵超, 曾晖, 李立.以严重中下腹疼为主要表现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诊治探讨. 西部医学, 2013, 25(10):1526-1528.

[5] 张晓东, 鲍晓丽.司西酞普兰治疗持续的躯体形式疼痛障碍对照研究.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6):83.

[6] 华彩霞, 朱满连, 周云芳, 等. 度洛西汀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3, 29(2):116-117.

抗抑郁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a)-0119-02

Analysis on effect of applying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ZHANG Xiaoyang

Fujian province Quanzhou city psychiatric Quanzhou Third Hospital Quanzhou,Fujian province,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antidepressants in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our hospital in 2011 January ~2013 year in December admitted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pathological data, randomly divided into I group and II group of research, research group I and study of II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study group I 50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ake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research the II group of 50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to take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after studying 50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in the treatment of I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70%, 50 cases of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treatment II group in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98%, research group II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I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study,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lt 0.05,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disorder of the patients take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for bipolar,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have a stabilizing effect for the patient's state of mind,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should be more reasonable choice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and ensure tha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have a quicker recovery.

[Key words] Bipolar disorder; antidepressant drug;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是患有轻躁狂发作和伴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患者,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较少。双相情感障碍病有着相对较高的功能残疾和较复杂的病程,常伴有易复发和较大治疗难度的特点,长期以来对于如何对双相情感障碍进行有效的治疗始终是临床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通过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的分为研究I组和研究II组,研究I组和研究II组各50例。研究I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0例(60%)为男性,20例(40%)为女性;最大年龄为4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30±2.1)岁;25例(50%)为双向情感抑郁障碍,25例(50%)为双性情感躁狂障碍。治疗: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35例(70%)为男性15例(30%)为女性;最大年龄为47岁,最小年龄为2岁,平均年龄(31.2±2.1)岁;30例(60%)为双向情感抑郁障碍,20例(40%)为双性情感躁狂障碍。

1.2 方法

1.2.1 研究I组 研究I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采取碳酸锂治疗,口服,1000 mg/d,饭后服用。

1.2.2 研究II组 研究II组中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研究I组的基础上采取抗抑郁药物奥氮平(国药准字h20010799)和氟西汀(国药准字h19980139)联合治疗。

1.3 疗效评价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取显效、有效和无效3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2]。显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经治疗,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的趋势。总有效率为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的总和与总例数的比值的百分数。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该组资料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研究I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研究II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如表1所示,研究I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治疗总效率为70%,研究II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治疗总效率为98%,研究II组患者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研究I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

表1 研究I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和研究II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3 讨论

3.1 双相情感障碍病因机制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要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有着相对较多的共病和较大的自杀风险,同时病死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3],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高峰期主要在23岁左右,但是发病之后往往需要经过5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相对明确的诊断,这种病有着相对较高的复发率。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原因并没有明确的发现,多项研究表明[4],双相情感障碍发病不仅仅和生物以及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同时也和社会环境也有着一定的关联,是一种相对严重的意识障碍。我院收治的10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最大年龄为48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平均年龄为(30±2.1)岁,主要为双向情感抑郁障碍和双性情感躁狂障碍意识。其临床表现集中表现为抑郁发作、躁狂发作和抑郁躁狂同时发作三种。本组病历中,80%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常伴有自信心逐渐下降,睡眠质量较差,食欲逐渐下降,少语少动,并有着明显减退的意志活动。20%的病例是来自于遗传因素引起的一种双相情感障碍。

3.2 抗抑郁药物的功效

抗抑郁药物主要是对抑郁患者的一种治疗,有研究表明[5],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有可能将双相情感障碍狂躁的风险增加。就其医学的角度而言,抗抑郁药物在对患者进行心境稳定剂基础上进行联合治疗之后,可以实现急性期的治疗和维持期的治疗。对于急性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通过对心境稳定剂加以服用,并借助于抗抑郁药物,对患者的抑郁症状有着一定的缓解作用[6]。抗抑郁药物作为一种精神药物,近些年来,逐渐成为当前抑郁病人临床治疗的一种首选手段,并将休克治疗加以取代。现代临床医学中抗抑郁药物的发展相对较快,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抗抑郁药物的产品,在对患者低落情绪消除的同时,对于患者抑郁症疾病有着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种抗抑郁药物和精神振奋剂并不相同,仅仅是对患者病理性的抑郁情绪加以消除,但是对于患者的正常正常情绪没有一定的影响作用[7]。

3.3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

一般而言,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心境稳定剂加以治疗,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抗抑郁药物逐渐用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我院通过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I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采取碳酸锂治疗,口服,1000 mg/d,饭后服用。研究II组中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研究I组的基础上采取抗抑郁药物奥氮平(国药准字h20010799)和氟西汀(国药准字h19980139)联合治疗。并借助于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I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治疗总效率为70%,研究II组中的5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治疗之后的治疗总效率为98%,研究II组患者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研究I组,两组间进行比较,P

3.4 抗抑郁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基本原则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虽然有着相对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为了有效的避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出现复发,就要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综合分析各种抗抑郁药的功效,并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借助于心境稳定剂进行联合治疗,其使用治疗的时间最佳为5个月,不易长期使用。同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伴有狂躁的,可以对相对较弱的抗抑郁药物加以采用,比如抗抑郁药物安非他酮,尽可能的避免对转躁作用相对较强的抗抑郁药物加以采用。该研究者对双相情感障碍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时,主要结合的工作经验和该院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望更多相关研究人员给予指正。

综上所述,双相情感障碍采取抗抑郁药物治疗过程中,临床疗效相对显著,,同时在心境稳定剂治疗的基础上,更要对抗抑郁药物进行合理的选择,并做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长期治疗,进而提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伟.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药物,2012,33(7):388-390.

[2] 沙昭,王宝安,马雪红.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药物应用状况调查[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1):78-79.

[3] 卜淑华,马佳萍.关于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误诊的思考[J].中国实用医药,2012, 7(16):263-264.

[4] 张桦,郭晓云,吴老.丙戊酸盐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4,35(19):16-19.

[5] 魏丽秀. 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256-256.

[6] 程月红.双相情感障碍复发风险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

[7] 马丽娜.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J]. 医学综述,2011,17(24):3777-3779.

[8] 金卫东,马永春,邱德胜,等.不同类别抗抑郁药物的转躁率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33(9):565-566.

抗抑郁药物范文第5篇

最近,我接到一位外地读者的来信咨询,他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服用氟西汀治疗有效,而且已经维持治疗了一段时间。但最近没有任何原因却出现病情复发,好像药物失效一般。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抗抑郁药物也会耐药?

的确,有些抑郁症病人会对抗抑郁药物产生耐药性。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在抗抑郁剂治疗中已经达到临床痊愈的患者,在维持治疗期间药物剂量未变,也没有任何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却出现了抑郁复发。医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对抗抑郁剂的快速药物抵抗反应”。简称失效现象。失效现象产生的原因目前不十分清楚。国外相关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对抗抑郁剂耐药性的发生率在25%左右,一般出现在维持治疗期的第31周左右。

对于出现耐药的抑郁症病人,首先要给予足量足疗程的抗抑郁药物。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通常在2~4周,因此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后,至少使用4周以上再判定有效无效。如果经过足够治疗剂量、足够疗程而抑郁症状仍然未得到缓解(一般出现的比例约为30%),则应考虑换药。换药时应注意选择作用机制不同、药物结构类型不同的抗抑郁剂,以保证疗效。如某些患者经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文拉法辛、曲唑酮、米氮平等新型抗抑郁药物,或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氯贝胺等。

倘若经过两种以上作用机制的药物足疗程治疗,仍然无效的难治性抑郁症,以及对抗抑郁剂产生快速药物抵抗反应的病人,可以尝试联合用药,包括两种抗抑郁药合用、抗抑郁药与情感稳定剂(如锂盐)合用、抗抑郁药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用等。比如抗抑郁剂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等联合应用,有可能提高疗效。不过,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不能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以免出现5-羟色胺综合征,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对于症状特别严重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有严重自杀观念和有过自杀行为的患者,还可以接受电休克治疗。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经过改良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治疗过程中使用麻醉和肌肉松弛剂,所以安全性相对较高,而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痛苦。国外相关研究显示,电休克治疗对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有效率可达70%左右。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方法,它通过治疗改变抑郁症患者非理性的信念,使患者能客观对待自己,从而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资料还显示,心理治疗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够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