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指标(精选5篇)

  • 监测指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关键词 :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6 收稿日期:2014-11-20 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原地表进行的…

监测指标(精选5篇)

监测指标范文第1篇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 武汉 430063)

摘 要:结合铁路工程施工工艺与水土流失特点,提出铁路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一套适合铁路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包括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和174个指标,为铁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06

收稿日期:2014-11-20

1 概述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原地表进行的扰动、破坏地表植被、挖填和搬运土石方、弃土弃渣等施工生产生活,均使得原地貌的土壤及其母质受到破坏、侵蚀和运移,改变了原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使水土流失因子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做好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最大程度地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确保铁路工程建设区生态环境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构建一套适合铁路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是铁路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构建原则

(1)为铁路建设服务的原则。水土保持的监测成果是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在对指标的选择时应该为减少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所服务。

(2)创新性原则。水土保持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髓,如生态修复理论,3S技术等,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在不断的创新。因此,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的建立,既要传承传统,还得吸收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正确反映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3)代表性原则。由于铁路在建设过程中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比较复杂,且相互关联,影响水土流失的权重也不尽一样,因此产生水土流失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因此,在选择监测指标时,应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子。

(4)全面性原则。监测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充分反映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方方面面,以便科学合理、真实全面的表现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使各个指标之间既不重复,又相互联系。

(5)实时性原则。由于铁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建设规模、施工进度和质量也在时刻变化。为了能够准确反映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监测及其数据就要求实时的更新,否则会失去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

3 监测指标体系结构层次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分三个层次,分别称为指标类、指标亚类和指标。

(1)指标类。指标类从应用出发,依据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和水土保持中的作用与功能划分出相互独立、内容完整、互不混淆的几大类,各类之间在反映水土流失特征上有质的差异。

(2)指标亚类。指标亚类是指标类的补充和延伸,划分依据是指标的综合特性,或自然属性各异,或侵蚀动力不同,或治理措施、效果和危害种类不同,表达了指标类的分异和指标亚类的共同特性。

(3)指标。指标是监测指标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直接调查、测验和分析计算的信息结果,对指标亚类的数量、强度、变化速率给与直接度量,处于系统的最低层。

4 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铁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构建原则和层次结构,将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划分如下(见表1)。

为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五个指标类,每个指标类划分指标亚类和指标。其中水土流失因子指标类包括7个指标亚类和48个指标,水土流失状况指标类包括11个指标亚类和74个指标,水土流失危害指标类包括3个指标亚类和14个指标,水土保持措施指标类包括4个指标亚类和20个指标,水土保持效果指标类包括4个指标亚类和18个指标,总计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174个指标。铁路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

5 结论

根据铁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水土流失特点,结合为铁路建设服务、创新性、代表性、全面性、实时性的原则,将铁路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指标划分为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效果五个指标类,每个指标类划分指标亚类和指标,包括5个指标类、29个指标亚类和174个指标,为铁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索彦,姜德文,赵永军,等.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

2 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3 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监测指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探究

1前言

体育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重要意义,随着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与实践,以及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出台,现已广泛深入人心,并推动了群众性健身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社会成效与教育成效。但根据笔者长达两年的调研和课堂跟踪结果看,高校体育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时代竞争力,无法紧跟时代要求和学生学习诉求;二是在教学手段上教师缺乏主动提升和探索的动力,教师知识更新速率慢,教学手段不够灵活多变,不利于课堂氛围的调动;三是教学评价指标较为单一,缺乏多维、动态性思想,难以实时监测教师、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与学的情况,不利于学生体质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等体育综合素养培养成效的落实和教师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改进。基于以上目的和诉求,我校体育教学组在“基于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高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评价研究和学生体育有效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检索、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对高校体育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认知,特根据当前学情变化和社会对人才体育素养的需求,本校体育科研小组创造性地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机制,并根据多年来的一线体育教学经验着手设计了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应用于大一新生体育教学活动中,经过一学年的干预性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很好地契合了教学需要,且推动了我校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故笔者认为该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建设是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研价值,本课题特以“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为课题,从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入手进行解析,并就实验结果为现实教学科研基础,着手探索“动态教学成效监测”的评价指标,为促进和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成效和落实人才培养成效做出一定的贡献。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的现实意义与价值解析

2.1落实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当今社会对综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任务。虽然我国从2002年就已开设启动多轮教学改革探索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等顶层设计上具有了极大的进步,高校体育新《课程标准》业已认识到“体育情感状态”与“学业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结合处理的价值,从一维的对学生体育成绩关注到关注学生体育情感培养、心理健康及体育理念、体育习惯的培养等多维体育教学目标,这是十分可喜的转变。但目前就笔者对全国180所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与评价的调研结果看,87.3%的高校体育评价体系跟不上新课改的发展诉求,62.1%的高校仍然以传统的“管理为导向”的学习评价,出现了评价方法单一、评价内容狭窄和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不良结果。因此,这种被动、效率低下、能动性差的教学评价指标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概念,目的在于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时展需要为“动态”指标设计的根本衡量标准,以学生在多阶段的体育技能、身体素养、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理念、体育习惯获得4个维度作为学习成效体系评价的标准来衡量师生的教育学的成效。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是利于落实当前新教改下的体育教学根本宗旨,践行身体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多维一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教研探索意义。

2.2明确教学主体顺序,落实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推动教师教法、教学手段和思想彻底改革

虽然高校体育新课改已经启动多年,为提高人才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培育出合格的人才,在教育部门的主导下对于学科教育教学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体育学科的教学成效却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效率较低,效果并不算明显。难以形成革命性的跨越式改革,主要就在于我们的评价指标探究上的单一和静态设计缺陷。笔者提出“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思想和概念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能明确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体育素养教学之间的关系及教学主体顺序。体育教学真正从体育教师主导落实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上。长期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处于教师绝对主导地位,虽然在新教改大环境下,部分院校就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但就整体的教学成效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现有的评价体系仅对学生的体能测试做了要求,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效、教育成果评价却走向了靠论文、科研成果支撑,竞赛成绩为主导的严重脱离实际教学的教学成效评价极端。导致并没有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和实现差异性分层性教学,并不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效动态,学校也不了解教师的教学成效动态,很难做到教学监督和及时的教学指导。

2.3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和体育自信心,利于落实体育素养、体质健康等培养目的

笔者设计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思想和概念的设计就是基于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高达76.35%的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足、体育活动参与动力缺乏和体育自信心建设机制缺失的教育现象和现实基础上。这种“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教师、学生、教法、教学手段、学习成效等多维角度进行考核和监督的一种教学评价体系,彻底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体质测试成绩和教师科研成效的一维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和僵化,使体育课堂真正回归学生和教师之间单纯的“教与学”活动,具有教学能力和热情的教师可放下并不擅长的科研负担,将更多精力和精神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教学手段的学习上,真正关心学生的学情、体育学习的情感动态和掌握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帮助其实现突破,达到提升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活动参与的动力。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是真正面向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成效和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该评价指标第一次真正从源头上认识到学生作为体育教学主体地位的价值和体育课程开展的意义,能够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目的设计。以我校大一网球教学为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初入学身体素质检测结果P>0.05,无明显差异,但在试行“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教学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网球发球技术方面监测结果为P<0.01特别是正手底线击球和反手底线击球方面差异更大,这能充分表明,“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更能提高学生在网球基本技术学习上的动力和扩大教学优势,特别是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方面价值更大,因此该种评价机制明显优于传统评价方式。

3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之我见

3.1从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导向建设上,变“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

高校体育教学虽然在新教改和素质教育改革就体育教学成效和体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层面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和层次的教研与探索,但从最终的人才培养成效结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在于作为体育学科发展的最终评价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仍然是功利化、科研化为导向,使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的设计思想仍脱离社会和学生成长需求,以管理为导向的体育学习评价和以体质测试成绩、竞赛为目的的学生分类、选拔策略以及以论文、科研能力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英语等注重知识性、应用性的学科来说是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注重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体育教学学科来说并不适用。过去这种只注重体育运动技能教学的方法,容易误导学生过于重视某项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养成急功近利的思想,高达72%的学生存在突击性锻炼的思想习惯,日常缺乏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更忽略了未来人才发展所必需的体质基础、自主体育锻炼能力、思辨能力和健康的身心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体育综合素质不强、特别是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等限制未来职业发展的不利局面。而并不擅长科研的体育教师在科研的重压下苦不堪言,出现惰性教学和厌教等不良现象,要落实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首先必须要在人才培养成效管理思想上下功夫,必须改变当前“以管理为导向”为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真正落实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目标和扭转教师功利性、重科研性教学的不良思想。

3.2评价核心需强调发展性,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合作的不断细化与深化,当前高校学生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而是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力、思辨力、协作能力和抗压力等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界对体育课程开展价值的不断深化研究,普遍认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并非只是停留在通过体育技能教授达到强身健体的浅表层目的,而是通过集体性、对抗性活动,让学生学会沟通与协作、锻炼良好的意志力和美好的情感,在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从人才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过去的强调成绩的评价机制是不利于人才的自主性、全面性发展的,当今的评价机制必须要面向社会和未来。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建设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确定评价机制的核心构成。本课题组提出的“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的评价核心就是变成绩为核心为以“发展性”为核心,真正落实以学生的未来、社会属性为导向,促进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发展、课程发展及教学能力发展。

3.3落实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落实“动态教学成效监测指标”指标体系建设必然要落实到每堂课教学成效评价,以促使体育教学回归教学的本质,切实保证学生素养培养成效。根据本课题组对实验组1学年的干预性实验过程,笔者初步摸索出一套尚待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由于各校情况不同,需根据学生、学校基础及教师层次的差异略有调整。具体构成与评价标准见表1:

监测指标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正相互间成熟,相比于有线模拟信号有线数字技术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有线数字信号技术的推广成为我国有关部门工作的重点。自中国广电总局的《中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后,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进入尾声,系统升级的重点从技术层面向服务层面转变。因此,为了保证有线电视数字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地运行,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有线电视的监测系统。除此之外,有线数字电视的监测系统还需要从物理层面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数字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

2有线数字电视的概述

所谓有线数字电视,指利用数学技术的电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完成电视信号的制作、播放以及接收的全部过程,这一技术的核心是在电视系统中运用计算机的数字技术。到目前为止,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虽然电视用户的信号接收仍然处于模拟阶段,但是可以通过借助一些工具,譬如数字电视机顶盒和有线电视网络等,来进行信号的接收。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基础是有线网络的数字业务,其系统的组成是根据功能的设计以及选择建立的。典型的有线数字电视系统主要由前端信源子系统、数据广播子系统、SI/PSI生成子系统、用户管理子系统、条件接收子系统、复用加扰子系统、网管子系统、传输子系统、用户终端子系统组成,其中前端信源子系统主要由模拟信号源、卫星信号、SDH/DWM/IP网络、存储播出等部分组成。

3监测有线模拟电视信号技术

传统的有线模拟电视信号通常是运用信号电平、频道间载波电平差、频道间隔离度、V/A电平差、频道内幅频特性等技术指标来对其质量进行监测。但是对于有线电视的监测,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指标都进行重点分析,而是主要针对信号电平、载噪比、非线性失真这些相对重要的指标进行重点分析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3.1信号电平。在通信的过程中,通常是把信号从发射信号的源端传送到接收信号的终端。接收信号的终端要通过解析信号源完成节目的还原,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失真,因此终端设备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的能力。由此可见,信号电平对有线模拟信号的接收设备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而信号电平只要取决于接收信号终端的信号电压与基准电压的分贝比。其中基准电压一般是1mV。信号电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有线电视的画质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信号电平小于57dBμV时,电视用户可能会接收到“雪花”画面,或者产生画面没有色彩。而当信号电平大于837dBμV时,则会出现非线性失真、画面和声音不同步等现象,更有甚者会直接阻碍信号的正常接收。因此,信号电平应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保证有线数字电视的正常运行。在我国的行业标准中,所规定电视系统输出的信号电平的范围是60dBμV~80dBμV。3.2载噪比。有线模拟信号的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载噪比,该指标主要取决于系统特定点上图像或声音载波电平与噪波电平的分贝比。载噪比可以反映电视系统中早噪声对信号的影响。除此之外,载噪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视用户所接收到的画面质量,画面的质量随着载噪比数值的升高而提升,随着载噪比数值的减小而下降。如果在进行有线数字电视监测的过程中出现即使信号电平处在理想范围,但是电视用户接收到的画面仍然受到“雪花”干扰的现象时,很可能是由于信号载噪比过低造成的。因此为了维持有线数字电视输出的画面的质量,应该保证载噪比在一定的基础数值之上。在我国的行业标准中,载噪比的数值应该维持在43dB之上。3.3非线性失真有线电视系统通常会出现非线性失真的原因在于该系统中存在许多诸如调制器、放大器等非线性器件或者电路,从而影响了信号传输的质量。由此可见,在进行有线数字电视的监测时需要重点分析非线性失真。

4监测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射频

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推进,传统的有线电视模拟信号也将被取代退出大众的视线。因此,监测有线数字电视信号自然就成为监测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中最主要的监测指标有平均信号电平、调制误差率、比特误码率三个方面。4.1平均信号电平。所谓平均信号电平指的是某一个有效的带宽内,所有射频信号方根的均值。在我国,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使用的调制方式基本是QAM64,而有线数字电视在QAM方式的调制下不存在图像载波中心,特别是在频带为8MHz时,其频谱中基本没有出现最高值或是最低值。由于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峰/均的比值很高,电视信号在传送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互相干扰的现象,影响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正常运作。4.2调制误差率比特误码率。所谓调制误差率指的是信号在调制之后所处的位置和理论应处的位置之间的比值。调制误差率越高说明调制之后的信号与理论应处的位置越相近,其调制后的信号的质量也就越高。由于当调制误差率小于23.5dB时,电视用户接收到的电视画面会出现马赛克,而当调制误差进一步下降到23dB时,会导致有线数字电视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解码失败的现象,甚至可能出现电视用户完全接受不到任何画面情况。因此最好将该数值维持在24dB之上。

5结束语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有线电视监测工作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有关部门在监测时,需要依据有线数字电视的特点。对数字电视有线信号技术以及信号频射方面进行重点监测,以保证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的正常运行。

作者:西尔娜依 吐尔逊 单位:新疆新闻出版广电局安全监测中心

监测指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178-04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in Baiyangdian Wetland

WANG Ya-bin1,SHI Bao-zhong2,GUAN Jing-feng1

(1.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e of Baoding in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2, Hebei,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Biotechnology in Hebei Province, Baoding 071002, Hebei, China)

Abstract: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nserving Baiyangdian wetland ecosystem. The paper reviewed the specific traits of Baiyangdian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the preliminary conception ab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of Baiyangdian wetland are proposed. Prior monitoring index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Baiyangdian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水位接近、处于地表或者有浅层积水的过渡性地带[1]。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2],其中湿地面积虽然最小,但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稳定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和功能[3]。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尤其是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后,我国进行了首次湿地资源调查,建立了一些湿地生态监测站[4],在《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中将“中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确定为优先建设项目[5]。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已建立了完整的湿地监测体系,每年定期收集湿地监测信息和数据,及时掌握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资源的动态规律[6]。到目前为止,我国从国家到地方还未建立湿地监测体系,对于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太湖等国际重要湿地[5]。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最大的的淡水湿地[7],在涵养水源、缓洪滞沥、调节区域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誉为“华北之肾”[8]。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资源开发不断增强,各级政府部门对白洋淀湿地环境监测、保护以及动态变化的基础信息需求迫切,但现在专门的白洋淀湿地监测中心尚未建立,面对白洋淀日益重要的区域战略地位及日趋严峻的环境现状,现有监测指标、监测方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已开展的常规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白洋淀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开展湿地生态过程、动态变化的研究,及时掌握湿地变化情况,为今后湿地预警预报工作和湿地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白洋淀湿地概况

白洋淀湿地位于河北省中部,京津石腹地,总面积362.8 km2(大沽高程10.5 m时),主要由烧车淀、白洋淀等143个淀泊、3 700多条沟壕组成,沟叉河道纵横交错,周边堤防环绕,地形复杂[1]。白洋淀湿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563.9 mm,年均气温7.3~12.8 ℃[9]。淀区土质肥沃,生物资源丰富,常见的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大型水生植物47种,底栖动物38种,鱼类54种,哺乳动物14种,国家保护动物5种。鸟类资源19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丹顶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颧)。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6种[10]。白洋淀湿地不仅是大清河河系中重要的蓄水枢纽,承担着缓洪、治涝和蓄水灌溉的重要任务,还对调节小气候,改善温湿状况、补充地下水、维护河北平原的生态平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频繁的人类活动使白洋淀湿地功能逐渐减退,面临着入淀水量减少、干淀频繁、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剧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其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的功能[7]。自1991年以来白洋淀一直靠补水维持水位,先后从上游的西大洋、王快、安格庄水库及邯郸岳城水库和黄河等地补水23次,总共补水约14亿m3,特别是从2000年至今已连续13年补水。白洋淀水面广阔,水量蒸发较大,而与此同时,白洋淀上游水库的蓄水量却连年下降,可供补给白洋淀的水量日益减少。由于长期处于资源型缺水状态,补水虽然到位,但蒸发和渗漏也随之增多,干淀的威胁始终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始终困扰着白洋淀,附近造纸等工业过度排污直接导致了2006年的大面积死鱼事件,此后淀区屡屡出现大量死鱼现象,2012年8月12日淀区中133.3 hm2水域的鱼几乎全部死亡,损失上千万元。面对如此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现有的对白洋淀的常规定点监测应该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必须对生态环境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

2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内容

目前,导致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的主要过程包括:湿地面积的变化、湿地水质状况的变化、湿地水文系统的变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湿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等[1]。引发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有自然因素,如区域水资源严重匮乏,淀区屡屡面临干淀威胁,但人工干预引发的湿地变化更为重要。

因此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湿地资源监测,包括湿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水资源状况等;②湿地水质状况、水文系统监测;③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鸟类监测;④湿地周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湿地利用状况监测;⑤湿地保护和管理状况监测。

3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一系列能敏感清晰地反映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相互印证的项目,是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基础[11]。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对监测部门太过庞大,监测方法不规范,微观和宏观生态监测有机结合不够,可操作性不强,鉴于监测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应尽量减少监测过程的复杂性[12]。有学者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13]。保定市环境监测站及保定市水文局等有关部门围绕自身的项目优势对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监测,但缺乏完整性和协调性。从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上述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内容,综合考虑自然和人为因素,参考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的监测指标确立了科学合理的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表1)。

3.1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1)监测指标体系的确定应根据监测内容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综合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地理位置独特、淀中村众多,生态环境较为复杂,所选指标应能反映生态系统主要特征,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复杂的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之间的监测费用和监测效率差别很大,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所选指标应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及时,避免为追求指标体系的完备性而不断增加新的指标,使指标种类增多、数目增大,可操作性较差。

2)根据现有水平和能力,考虑选择受外力影响最大、改变最快的指标作为优先监测指标。当前针对白洋淀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主要限于生态污染监测,环保、水利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经验不足,现有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有限。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涉及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监测面大,内容庞杂,考虑到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从复杂的指标体系中选择受外力影响最大、改变最快的指标作为优先监测指标。

3)在一般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基础上,增加特定指标,以突出白洋淀湿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境特点。芦苇在白洋淀分布广泛,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在湿地氮、磷循环过程及湿地功能发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4],生态监测中增加白洋淀湿地芦苇及台地的监测对于白洋淀湿地环境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2 优先监测项目的提出

白洋淀湿地生态监测的有效性依赖于监测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目前针对白洋淀湿地的监测工作以污染监测为主,无论环保系统还是水利系统的生态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而从当前实际出发,一方面3S技术、遥感解译、藻类鉴定等技术可以考虑与科研院所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在建立的指标体系中选择优先监测项目,尤其是能够对湿地生态退化提供早期预警,可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示剂”,能够直观反映湿地生态环境基本状况的指标应该列入优先监测项目。

1)湿地面积、土地利用监测。白洋淀湿地面积逐渐萎缩,总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61.6 km2减少到现在的362.8 km2,部分地域呈现沼泽化[1],其中水面萎缩严重,1964年水面面积为346.0 km2,到2002年水面已严重萎缩至46.0 km2,而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则呈逐渐增加趋势[7],侵占、破坏湿地的事件屡屡发生,湿地成为新增耕地的主要来源,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15],因此应尽快将湿地面积变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监测纳入优先监测项目中。

2)水质监测。在入淀河流中,除拒马河水质较好外,其余河流主要接纳流域内工业和生活废水,水质多为V类,污染物除COD外,还有大量来自生活污染源的氮、磷等,成为白洋淀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1],随着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白洋淀水体的局部污染程度还呈上升趋势,水质监测仍然是目前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指标。

3)沉积物监测。沉积物监测对于研究湿地各种污染物质的沉积转化规律,确定湿地的纳污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关于白洋淀沉积物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成果较多[16],而对白洋淀沉积物的常规监测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应列入优先监测指标。

4)藻类监测。随着对湿地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在营养物外源输入和内源释放的共同作用下,白洋淀大部分水域TN、TP浓度较高,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原因就是水体中的藻类大量增殖,藻类的种类、数量与水体叶绿素a含量密切相关[17],所以目前环境监测系统利用水体叶绿素a浓度指标间接反映水体富营养化水平,但近年来由生物因子引发的环境事件日益增多,如太湖无锡的蓝藻水华事件等[18],暴露了环境监测系统长期以来忽视生物监测的弱点。与传统理化指标相比,藻类可敏感有效地反映外界环境的改变,更综合直观地反映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19],有必要将藻类监测列入优先监测指标。

5)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湿地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巨大的基因库,许多珍稀和濒危物种都将湿地作为生存、繁衍的安全屏障[20],鸟类具有特殊的灵敏性,对湿地环境具有监测作用,是湿地环境好坏的重要监测指标[20]。白洋淀湿地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丹顶鹤、白鹤、大鸨、东方白颧,另有2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近年来,白洋淀湿地旅游、观鸟等活动逐渐形成规模,为大规模的鸟类调查提供了便利。所以应将珍稀濒危物种监测作为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优先监测指标。

4 小结

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扩展和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目前白洋淀湿地监测的技术条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施和技术成果,利用不同部门、不同系统的监测站点,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确定除受技术条件和人力、财力因素制约外,对已确定的指标体系,仍需在实践中检验,并进一步调整和筛选,各监测指标在不同时间序列上的监测频次、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也需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 真,刘素芳,刘平贵.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危机及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2008(8):28-30.

[2] 周维才,陈永富.湿地资源遥感变化监测方法[J].世界林业研究,2007,20(2):45-49.

[3] 张丽旭,赵 敏,蒋晓山,等.东海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构想[J].海洋通报, 2007,26(1):89-93.

[4] 张阳武,陈学军,吴 琼.我国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初步构想[J].林业资源管理,2000(2):39-42.

[5] 张明祥,张建军.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监测的指标与方法[J].湿地科学,2007,5(1):1-6.

[6] 尹远新,王明强,李 林.黑龙江省湿地现状及湿地监测体系建设构想[J].林业科技, 2010,35(1):17-18.

[7] 王 京,卢善龙,吴炳方,等.近40年来白洋淀湿地土地覆被变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2):292-300.

[8] 赵 翔,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态水位研究[J].生态学报,2005,25(5):1033-1040.

[9] 李英华,崔保山,杨志峰.白洋淀水文特征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62-68.

[10] 《中国湿地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湿地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1] 孙巧明.试论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J].生物学杂志,2004, 21(4):13-14.

[12] 梁素娟,史秀华,曹 玉,等.湿地退化监测体系的构建[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2(1):73-77.

[13] 孙天华,刘晓茹,傅 桦.浅评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现状[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3):78-81.

[14] 刘存歧,李 昂,李 博,等.白洋淀湿地芦苇生物量及氮、磷储量动态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2,32(6):1503-1511.

[15] 王 静,张继贤,郭旭东,等.全国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的构想[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5):18-23.

[16] 申世刚,乔子路,秦 哲.白洋淀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垂直变化规律[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9):2112-2116.

[17] 张家瑞,曾勇路,赵彦伟.白洋淀湿地水华暴发阈值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1,30(8):1744-1750.

[18] 洪维民,王亚超,徐恒省,等.由太湖蓝藻危机引发的对环境监测领域中生物生态监测发展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 34(11):129-132.

监测指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监测方法;综合指数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66-04

伴随着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国际社会逐步认识到,要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战略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被认为是从机制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考核循环经济发展效果的定量评价工具。对于引导和推动各级发展主体转变发展观,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与统计标准的确定

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精炼、实用、易获取、代表性强的原则,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2]、资源节约水平、科技教育水平、环境保护水平和社会稳定水平五个方面(子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监测体系,每一个方面又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表征某一侧面发展状态的指标构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监测标准是判断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在本研究中,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根据我国制定的《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重点专项规划及行业规划中提出的有关发展目标和任务,确定标准值;[3](4)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及其制定见表1:

2.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方法

2.1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指标间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指标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方法有标准化法、极值法、功效系数法和指数法等。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我们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

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

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

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评价监测结果具备可比性。

2.2指标权数的确定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的确定方式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两类。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4]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主观赋权法进行赋权,并通过采取扩大咨询范围、增加咨询专家的数量等措施来减轻人为因素影响。课题组征求了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和企业界的数十位专家的意见,参考了国内众多相关研究成果,并对指标数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子系统和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3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和法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和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更主要的是将指标的个体指数值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后,可以得出各个子系统的水平指数及整个体系的综合指数值,而综合指数满足时间上的可比性,可以用于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动态监测。其步骤如下:

首先对五个方面的评价监测指标的个体指数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再加总,得到各个方面(子系统)的水平指数:

3.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与实证分析

运用前面提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评价监测方法,我们对2000年和2004年全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除外)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循环经济进程进行了测算。测算所使用的统计数据大部分取自2001年和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数据是根据科技部,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部局年度统计公报中的有关资料整理得出的。将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分别代入评价模型中,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2000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开始年,故此选择2000年作为全国及各地区循环经济统计监测的起点和参照点。测算结果显示,2000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为46.3,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资源节约水平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环境保护水平指数和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分别为46.8、20.2、47.1、57.3和80.8。从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和各项水平指数的数值不难看出,我国的循环经济进程尚处于循环经济初期阶段,资源节约水平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教育对循环经济过程的支持还有待加强。只有社会稳定水平指数较高,说明目前我国的社会是相当稳定的。总之,测算结果表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对于2000年,2004年我国的循环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上表2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达到了55.1,比2000年提高了8.8点,除社会稳定水平指数外,各项水平指数与2000年相比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体考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达到了54.7,提高幅度落后于综合指数。城乡差距扩大及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循环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循环经济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资源节约水平指数在所有水平指数中虽然数值仍然最低,但增长也是最快的,今后我国的资源节约水平若能够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则资源节约水平指数有可能在几年后赶上甚至超过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科技教育水平指数也有所提高,但尚未达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要求的科技、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目标,应继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使科技、教育为我国循环经济进程提供更大的支持。环境保护水平指数有了进一步提高,达到了63.0,但环境保护的水平还需要大大提高,以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水平指数由2000年的80.8降低到了2004年的62.2,表明我国的社会稳定程度在降低,今后应注意控制通货膨胀水平,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失业率。进一步的分析不难发现,近几年我国资源节约水平、环境保护水平等方面提高的幅度不算太大,能源及其他资源消耗强度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高,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总之,建设循环经济的局面才刚刚形成,今后还需将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进程的发展。

从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情况看,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的高低可以大致分成四个方阵。第一方阵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三大城市凭借人才、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走在了全国循环经济的前列,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超过了79。第二方阵包括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辽宁等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沿海经济大省,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60~75之间。第三方阵包括海南、黑龙江、四川、湖北、河南、江西、河北、陕西、山西、湖南、吉林、安徽、重庆、广西等省市自治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处于50~60之间。第四方阵包括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内蒙等省区,其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都在50以下。在空间分布上,全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进程基本呈现出由东到西、从南向北依次推进的格局,见图1。

容易看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进程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2004年,循环经济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共有12个,这12个省市除黑龙江、四川外,其余10个均出自东部地区,而循环经济综合指数低于50的9个省区则是清一色地属于西部地区。三大经济地带的循环经济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56.4、44.2和41.0变为2004年的68.9、53.3和46.1,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见下图。

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预测,东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早20至30年。如果仅有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循环经济,而占全国人口60%以上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不能实现,则很难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效应要高于东部地区,表明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就业率进而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可以适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而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也要努力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将为我国实现循环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统计局重点研究课题的一部分,项目编号:KT0509。

注释:

①东、中、西部的划分一般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广西12个省、市、自治区。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循环经济与中国的工业现代化[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6):29-33.

[2]杨华峰,张华玲.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