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精选5篇)

  • 网络文化(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合肥供电公司党委**年即组建了政工在线网站,开始了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200公司政工网又进行了改版,并更名为“追求”。在实施网络政工,探索网络政工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公司党委认识到:运用网络这一载体传播正确思想,净化员工心灵,使企…

网络文化(精选5篇)

网络文化范文第1篇

一、在“网络政工”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拓展

(一)“网络文化”是“网络政工”发展的必然

合肥供电公司党委**年即组建了政工在线网站,开始了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200公司政工网又进行了改版,并更名为“追求”。在实施网络政工,探索网络政工特点和规律的过程中,公司党委认识到:运用网络这一载体传播正确思想,净化员工心灵,使企业的思想文化工作走进一个新境界。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社会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生存”方式以其特有的魅力正在冲击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活。如果把企业的网络应用仅仅局限于思想文化工作,网络在企业中的运用生命必将受到制约。

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的着眼点由物的管理转到了人的管理。而这一点与“网络政工”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的初衷不谋而合。公司党委认为,如果把网络和企业文化有效结合,不仅会推动企业管理从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进步,而且会使企业人的管理具有更加突出的人文性和时代特色。由此,“网络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在党委中达成了共识,“网络文化”的新实践继“网络政工”之后成为党委工作的一个新亮点。而当企业文化用网络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那个被称之为网络的东西只是一个平台、一个工具,我们必须把我们企业管理的血肉不断地注入其间,这个网络才会是生动的、富有活力的。

开展企业的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用更加广泛的视角涵盖企业的各项工作,将“网络政工”用文化的方式向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渗透,充分发挥网络这一媒介强大的管理作用,完成好构建和谐企业的使命。

(二)“网络文化”建设,相应的管理构架不可忽视。

尽快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过程和网络紧密结合,树立企业的网络形象,规范企业的网站建设,并由此构建起企业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新内容。

网络文化的管理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公司对网站的管理结构进行了重新定位,改变过去网络由信息中心管理的做法,将网站的管理职能放在了思想文化部,使网络的导向功能与报纸、电视的宣传作用融为一体,并进一步强化网站的文化管理功能。同时,为了规范企业上网信息的规划、采编、审批和,公司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网站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网站管理中心,中心设站长1人,负责网站的整体策划、设计和日常管理工作。网站各网页及专题分别设有信息审核员和信息员。网站信息员由基层单位通讯员和机关部室专责担任,负责信息的;信息审核员由公司各部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担任,负责信息的审核,由此形成了网络的三级管理结构。健全的组织机构确保了网站管理的可控和在控,确保了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执行力建设”、“主人翁意识”教育、“四个一”活动等专题的适时建立和,确保了企业和员工间的适时沟通。

(三)“网络文化”要通过网站的个性化建设体现企业的文化特色。

没有特色的网站是缺少活力的网站,缺少活力的网站就谈不上对企业文化的经营。于是,“以富有实用性的功能方便管理;以富有文化性的内容体现品味;以富有艺术性的构图展示匠心;以富有人性化的形象体现亲和力”的建站宗旨成了一种充满文化氛围的管理追求。

在全省电力系统内合肥供电公司率先结合国网公司视觉识别系统的标准化运用,遵循了网站建设在视觉上的规范性和独特性原则,总体设计色彩围绕“绿色能源”的主题,以国网公司标识的标准绿为基调,在统一中强调变化,变化中追求规范,于20年4月完成了新网站的建设任务。

新网站的运行得到了系统内兄弟单位领导和员工的充分肯定,体现出了独特的企业魅力和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特色:

(1)以丰富管理功能突出实用性

网络文化是企业文化借助网络的一种表达形式。网络建设是服务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须在开发利用一切硬件的管理功能时,努力调动软件——人的能动性,将文化融入管理,让管理在人的智慧中日益便捷。

(2)以制度文化统筹管理显示规范性

网络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制度文化建设对有关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设置制度专题,彰显制度的严肃性,从而规范员工的从业行为,激发员工的敬业心和事业心,促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管理层次的递进,逐步向自主管理的目标迈进。

(3)以激发员工管理热情彰显人文性

管理本身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为了使这样一个刚性的话题变得柔和起来,设计者必须努力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式,用易于为员工所接受的方式达成最佳的管理结果,让被管理和管理同样变得轻松起来,让员工在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尽情享受管理的快乐。

(4)以实现沟通迅捷为目的提高有效性

根据不同工作的性质和要求,通过主题教育、目标管理、企业文化、企务公开、培训管理等内容的网络管理实践,企业的管理水平、文化实力、员工素质都上了一个台阶。一些部室和个人及时上传最新的企业动态和各类信息;一些原本并不热衷网络的部室和个人也主动与网站的设计者联络,提供建立网页的设想和资料,要求开通新网页。

二、建设网络文化,打造网站管理的“六大功能”

网络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促进企业的管理。这在合肥供电公司网站初步实现的六大管理功能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一是信息管理,即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化。为了加快企业信息的流通速度,促进领导和员工,员工和员工间的交流,网站设置了“供电快讯”、“电力动态”、“上情下达”和“交流驿站”四大信息板块。

二是“比较管理”,即同业对标的网络化。有了比较,企业就有了发展的目标。网站将线损率、电网用电负荷率、城市综合电压合格率等20多项同业对标的40多个数据,按指标名称进行了分类编排,在同一张表格中对全省17个地市供电公司的业绩进行对比显示,方便了大家随时了解同行业指标的变化情况。

三是目标管理,即管理课题的网络化。实现目标管理过程的可视,逐步提升公司的目标管理水平,网站对目标管理的任务进行了分解,制作了60个目标管理课题卡,按照目标管理三个阶段十二个步骤的要求,使目标管理责任单位在网上填报管理卡表,自我适时掌控工作进度,达到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的动态管理。

四是素质管理,即培训管理的网络化。公司培训中心组织力量制定、审核了28个专业,105个生产岗位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标准,完成了105个生产岗位必备业务知识、专业技能、安全知识和技能试题库,编制了约28000道试题。员工的业务培训实现了自主培训、自我培训和随时培训。在已有试题库和网上学校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中心组学习、班组学习和培训管理等专栏,公司党委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学习资料以及党委中心组成员的学习心得均挂在了网上。班组学习园地,为班组学习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网络化的培训管理,使企业的培训动态、培训计划和培训报表全部在网络上进行,使管理更加便捷。

五是民主管理,即企务公开的网络化。公司新网站建成后,公司后备干部名单、中层干部任命、重要企业项目的实施等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均在网上公示。所有公示文本全部保存在服务器上,既可随时调阅,也方便了年终的统计。有关职代会的全部资料也以专题网页的形式挂网共享,员工对企务公开的知情率、满意率显著上升。

六是文化管理,即企业文化的网络化。“企业文化”栏目对公司近年来整合形成的,以核心文化为主体,以廉政文化、道德文化、服务文化和安全文化为支柱,以企业风采系列丛书为支撑的企业文化框架进行了展示,突出了企业文化主题。有关领导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讲话、省公司思想文化动态电子刊物也在该栏目中制作了相关的链接,让员工们有了熟悉和认知企业文化理念的便捷途径。

三、网络文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领导重视,多专业合作,保证了网络建设的高起点。由于公司党委将网络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的重要载体,保证了网络建设的高起点。将思想文化部对网站整体设计的文化导向作用和信息部门对网站建设的专业技能结合起来,才能建成一个富有文化品位的、具备完善管理功能的、高效的企业文化网络。

启示二:网络文化是提高企业管理透明度的崭新载体。建设企业网络文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深度和广度对企业管理的资源、环节、流程等信息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提高决策与管理、生产与经营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经营和管理状况的“过程可视”,具体体现为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等。使企业决策和管理被置于可控状态,从而使管理者在一个崭新的层面上获得对企业的整体掌控,使企业员工获得对企业管理过程更有效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网络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文化;网络文化;第四媒体;第三文化

 

人类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20世纪后半叶科技发展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类的文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从本质上引起了一场文化的革命,促使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形成。网络对于文化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和认识网络文化首先应该弄明白的问题。

一、网络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1.网络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发展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国古代曾用过竹简、帛等作为文化载体,引起文化载体最伟大最深刻变革的是纸的发明,它使人类的文化载体发生了质的飞跃。迄今为止,纸仍然是保存展现文化的最常用最便捷的载体。信息网络的出现,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载体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  网络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网络对于信息的转输功能,也是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网络的这一功能,使之成为了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报纸是纸质媒体,广播、电视是声像媒体,网络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介。在信息网络中,信息资源的传输过程,就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2007年1月23日下午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网民总人数一年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这说明互联网已经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成为现在媒介的重要一员。

二、网络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

1.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网络文化是网络和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网络能够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能够促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网络自身的功能特征所决定的。

作为网络文化形成基础的信息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和密切结合的产物,它主要由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通信设备和信息资源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2.网络延伸了文化的主体功能。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类生理基础上的精神创造。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加工处理功能,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文化创造的意义,计算机输出端输出的文化信息是加工处理过的文化信息。

三、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internet cuiture)又称赛博文化(cyberpace cuiture)或信息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数字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人化现实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

1.网络文化的产生。1962年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实验室将两台笨重的电脑用一根5米长的电缆连接起来,意味着计算机网络的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规划署建立了arpa网,使研究人员能够共享远程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形成了网络的雏形。arpa网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因特网。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这表明网络不仅是技术的存在,更是文化的存在。技术有其文化的属性和功能,互联网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文化模式,网络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新的网络文化已经在形成、在开始浸润整个社会。

2.  网络文化的界定。网络文化的界定主要有两种切入方法: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和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前者主要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认为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产生了。后者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切入,注重网络的思想性特点,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认为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文化模式发生了转型。

应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平等性、无中心性等)和文化内容(政治、经济、宗教、哲学、法律等)的综合统一体。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

四、网络文化的特征

1.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否定和拒绝作为个体个性的张扬,认同不同个体之间的共性,即整体性、民族性的共性文化所不同的,网络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网络技术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种族地位等差别,将不同的人们置身于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为个人个性的发挥和满足创造了条件;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趋向于更易于张扬个性的符号、图像等数字手段,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单向传媒变成了个人的双向交流,网络技术为个人价值理性的张扬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化中强调个性的观念正逐步影响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价值观。人们更加关注自我,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掘。

2.网络文化反映的是虚拟的网络世界。网络文化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虚拟,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的虚拟化和文化活动的虚拟化。在虚拟文化世界中,任何个体都可以匿名的、虚构的身份,甚至多重的角色表现自我并与其他人或群体发生各种关系,进行文化交流。其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在虚拟的语境中,其言说的内容也可能是虚拟的。

3.网络文化具有简捷方便的特性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化注重文化的实际用处,网络文化是在“实实在在”的沟通交流中诞生的,人们追求的是“本我”状态,从而使网络文化变得直接化、简便化。

网络的交流基本上只能靠语言来进行。为了交流的便捷,人们的交流不再附加一些附属性的内容而直奔主题,甚至一些正统的表达方式被改变为简洁调侃式的表达方式。在构词上,一方面通过引入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对旧词赋予新义、创造别字语和英语汉语混用等方法形成了新的网络词语;另一方面,通过字母缩写、符号表情和表意、数字谐音等形式形成特有的网络字符。在表达上,对语法规范并不太在意,追求新奇与诙谐的风格,叙述简洁性和口语化特征十分明显。在表意上,总体趋于平面化,表达手段趋于多样化,图片和动画表达方式成为新的潮流。例如:东西——东东;再见——88;支持——顶,单身女人——小资,网上丑女——恐龙,不要生气——8147,等等。

4.网络文化具有集群性的特征。网络文化是一种多群体化的文化结构。网络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不同的虚拟社区就是不同群落的聚合。共同的兴趣爱好、对事务或话题的共同关注或者某种共同的身份特征等种种共性,聚合着千差万别的网民。这种聚合其实更意味着分化,意味着文化观念上的分化,更意味着文化指向上的分化。人们通过自主的选择进行不断的分化。在分化和聚合中,网络文化呈现出集群性的特征。

5.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在互联网上,信息的权并非为一家所独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力信息。网络为普通的个人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赋予了他们面向他人和公众的话语权利,这使普通大众获得了空前的表达自我的权利。平等的交往关系为主体间的互动提供了前提,广泛的交往对象为互动提供了可选择的互动对象,信息的双向快速传递为互动提供了技术的保障。网络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互动关系。

6.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征。开放性的网络造就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在网络这个开放的空间里,文化资源都可以人人共享,只要你懂一点上网技术,有一点文化功底,便能遨游在网络文化的天空里。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之超越了国界,具有全球共享的特点。

网络文化的符号形式多样,文化内容和价值取向也是多元化的。文化主要以符号形式为载体,以往的媒介文化都是以特定的形式来表现的。 网络文化主体(即网民)的多元化使网络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在网上,兴趣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他们自己的文化圈。而兴趣和爱好的广泛性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络时代的崛起[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网络文化范文第3篇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浏览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各种新闻。(我们这里探讨的“网络新闻”还包括制作新闻、评论新闻等相关活动。)在我国,网络新闻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新闻网站,新闻来源于该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主要以转载和再加工的方式提供新闻;三是blog、BBS、聊天室等网民自由讨论空间,在这里网民除了转载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以外,也网民个人原创消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闻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全程性。网络新闻对突发新闻能及时报道,对重大新闻能进行几乎同步地“滚动报道”,同时做到全程关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生产到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网站新闻相对自由,一般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要受到各级宣传部的领导和监管,在新闻之前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各种传统媒体都还“静悄悄”,而在网络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滚动报道了。如对美国9 11事件的报道。劫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20点45分,新浪网在事件发生10分钟后就发出了第一条消息,随后国内其他网站也都及时做出了反应,而央视当晚没有任何报道,各大报纸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消息的。在这段时间内,新浪网已经滚动了约百条消息。

第二,网络新闻信息量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业的竞争点不仅在速度方面,同时也在信息的量上。从横向看,网络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网站都以建立“新闻超市”为网页设置理念,按内容将新闻网页的主页面分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板块,每个板块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条条可“超链接”的新闻标题。从纵向上看,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采用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通过一层层的“超链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读者对事件了解。近年来网络新闻出现了一系列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表现出的宏大规模、恢宏气势和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和穿透力,给网络新闻的“量”上增加了的质的砝码。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新闻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表达鲜活生动,更加逼真。

第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在网络世界,每一个连接终端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新闻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体的被动位置已经完全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传播的同时,在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达自身的见解、情感和需求。比如,对各新闻网站的每条新闻,网民都可以立即发帖子评论。聊天室、BBS更是网民们集中对新闻进行讨论、评论的地方。通过网络,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不仅便捷,且时效性更摘要: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一方面网络新闻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民利;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新闻的日趋成熟,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网络文化也是如此。关键词:网络新闻;网络文化;言论自由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2-0175-02WenHuaYanJiu文化研究强。

第二,网民参与网络新闻生产,非专业人员渗透加深。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仅在于网民的评论等信息反馈,更在于他们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新闻生产有五种形式:一是启动式,网民通过BBS等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增值式,网民在各类BBS、聊天室等转贴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三是互动式,有些新闻本身就是网民参与网站举办的互动活动,如某某明星和网民的网上见面会。四是提升式,根据网民的意见反响,提升对某一新闻的关注度。五是资源式,如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可作为新闻的素材[1]。以上五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参与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此外,在BBS、blog上网民也会发表个人原创新闻。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以上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归结如下:

第一,网络新闻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看新闻是人们了解其周遭世界情况和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充分实现其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和较少受到外界控制的特点,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封锁消息将变得更为艰难,从而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周遭世界,能在更大限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网络新闻对“非典”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2年12月15日广州出现第一例“非典”病例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开承认失职,期间只有《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做过零星报道,大部分传统媒体则“集体失语”。然而,网络则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致行动,几乎所有网站都开办了抗“非典”专题,向人们通报最新疫情、传授预防知识。在2月10日,广东省疫情通报还没出来前,南方网就邀请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小组组长黄文杰到网站与网民交流,这一行为在澄清事实、消除恐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由于网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领域,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性突出显现,实现传播目标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增多,这就削弱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难以如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的报道强加意识形态的干预,从而有利于民众得到相对客观的信息。

第二,网络新闻更便于彰显民意、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平民的话语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民利。如果说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那么其互动性的特点则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各种意见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弱小的个体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声音。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2]网络上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并不完全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萌芽”。由于这个“公共话语空间”,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建设、社会改良的意识被激发了,舆论的建设作用成为了现实。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正说明了这一点。孙志刚事件最初由纸质媒体揭露,但后来因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而引起了网民激烈的讨论,又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最终在中央、广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下,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网民的讨论触发了深入的思考。孙志刚案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后来在法学家们的努力下,这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的制度被废止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又向前迈了一步。

三、网络新闻的缺陷

虽然网络新闻有种种优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刚刚兴起不久的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新闻虽然有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日趋走向透明,因为网络新闻的失真性又同时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网络新闻的失真性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诽谤或谣言新闻出现和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各网站激烈竞争中,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衡量自己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时效性也有很高期望值。但是,以压缩审核时间为代价的时效性往往就难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网络上虚假新闻一再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降低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同时,网络新闻版面(特别是商业网站的)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信息,不仅放纵着人们的欲望、毒害者人们的心灵,更妖魔化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诽谤谣言还是暴力色情,支持这些失真的网络新闻的正是网络媒体背后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许多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迎合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对新闻信息的在加工时,极力发掘其中的不良信息作为卖点。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互动性,平民话语权的提高有时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独立地表达自己、真正地行使民利。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是随机的、非理性的,甚至只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的个体呈现。这种力量也许来自BBS中的某个“意见领袖”,也许就来自看过众多评论后头脑中形成的“大多数意见”。总之,当人们在发帖表达个体意见时,也许实际上还是受到“少数人”话语的控制,是在人云亦云。

四、小结

网络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青年;社会化;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7-0055-03

社会化作为人的一种发展过程,乃是在个人与他人之间存在着的一种连续的、经历着许多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谓社会化,乃是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了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了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而青年社会化是指“把一个尚未完全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转化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阶段”,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社会化任务,到了青年时期社会化进入各方面素质形成的关键期,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人生观、世界观逐步趋向完整。一些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称为个人成长中的“心理上的断乳期”,意思是指将从心理上脱离母体而完全独立自主地跨入社会生活,青年时期的社会化既要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又要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技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任务:学习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学习与同龄男女的新的交往;准备选择职业并实现经济独立;开始独立地体验情绪,并做结婚与组织家庭的准备;逐渐地担负起作为社会人的责任并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和伦理体系、待人处事的态度等。

从社会化的主体来看,青年时期,人的生活范围扩大了,除了接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影响之外,还开始广泛地接触社会。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有许多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正在形成之中,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却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和经验,思想上存在着矛盾,对未来或多或少抱有幻想,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试控心理,并容易模仿或盲从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青年的可塑性强且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且能让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克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相互交流。然而,作为媒体,也具有两面性,可能对青年产生相反作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青年的社会化。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1.载体的特殊性。网络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连接互联网络终端的是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因此网络文化的生成和传播依托于当今世界信息科技的发展,是信息科技发展成果的反映和应用。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更使网络评议具有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可以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强。没有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网络及网络文化。技术的进步使电脑的操作更加简单,功能日益完善,价格不断下降,这一切促进了电脑的普及,增加了人们与网络接触的机会,加速了网络文化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发展的步伐。

2.虚拟与隐匿性。从技术层面上讲,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和原子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网络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的结果,是在网上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实存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可以完成越来越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网络文化便存在于这个“虚拟社会”之中,因而具有虚拟性。在这个虚拟社会中,网络技术不仅使人们的身份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如果愿意,人们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不会被人觉察。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3.超时空性。在网上,没有国家的边界,没有自然空间的地理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却可以超越地域的概念,轻而易举地驰骋于任意不同的文化空间中,网络也使社会时间成为一种可以选择和操作的价值路径。你可以自由地回复历史和回到过去,网络文化将历史与当下、理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昨天与今天、过去与未来混合在一起,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社会成员构造了超载时空的精彩空间。

4.多元化。表现在:文化渊源多元。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连接着150多个国家,各种文化在网上充分展现、传播、碰撞和交融。这种交流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和兼容并包的多元化品质,内容多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等方方面面,形成信息海洋,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文化价值观多元。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权威在此经历着网络文化的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更是利用网络大量散播着主义、反人民、反中国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值得警惕。

5.自由与平等性。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人们不仅可以在BBS上高谈阔论,而且可自由设计个人主页,在blog上自由抒感。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这是许多人选择网络的重要原因。

二、网络文化对于青年社会化的影响

1.网络文化为青年学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窗口,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学习和掌握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生活技能是青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任务,除了在儿童少年时期已经学习的基本生活技巧,青年社会化的重点是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学会社会交往,以适应独立的生活,自食其力。与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的接触,一方面能促进青年的学业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另一方面,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等的日益普及,也拓展了青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受教育的空间。因此,网络文化不只是为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更是他们的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成为青年寻求知识的新手段和新动力。

2.网络文化能够帮助青年正确地认知社会角色,完成角色培养和角色调适。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身份、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角色社会化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角色社会化失败会造成许多心理或精神疾病。青年虽然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但对未来的可能担当的社会角色却有各种猜想,角色之间应如何取舍?网络文化的虚拟现实为青年提供了丰富的角色实践场所,满足了其体会和尝试各种角色的精神需求,因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青年可以改变原始的点对点的交流方式,如果愿意甚至可以以多种年龄、多种身份、不同性别在更大的范围中结交朋友、交流感情,增加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机会,从中可以体会到社会对不同角色的期待,正确地理解、认知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角色,缓解角色紧张,解决角色冲突,更好地完成社会赋予的角色义务。

3.网络文化有助于青年的个性培养和自我完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遗传性生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是社会化的产物。培养与社会标准相吻合的个性,使人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青年会遇到很多的难题和困惑又往往难以启齿,长时间压抑于心中就可能引发人格障碍,网络文化的隐匿性使青年免去了现实社会中可能暴露身份的顾虑和尴尬,可将自己的真实思想在网上流露出来,一方面可以寻求到专业的援助,另一方面也可利用网络空间宣泄情感,促进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当然,虚拟毕竟不等于现实,网络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工具,手段的目的化将会泯灭真正的目的。因此,在洞察网络文化给青年社会化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对其消极方面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4.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青年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混乱、易变和难以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化“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功能。开放性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网络是一个巨大开放的系统,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固有的优势,至少目前来看,信息服务还主要依赖于个别发达国家的数据库,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网上的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向全球受众不断传递各种文化信息,包括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的信息中,英语信息占90%,法语占5%,其他信息占5%,而其中,中文信息不到1%。开放的网络环境给青年人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也使青年对文化和思想的接受更具个体性。而在另一方面,网络的内容却很难由传统的方法控制把关,青年人在如此开放的情况下进入西方的虚拟世界,并耳濡目染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以美国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和冲击着我们的思想阵地。无疑,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对我国社会的正规教育是一大挑战,而传统宣传与教育的单一性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变化,是一大新课题。这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实施和加强对这一领域信息交流的监控问题、怎样确立和保持国家意识形态的独立性与主导地位,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等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不仅不利于青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更会从意识形态层面影响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发展。

5.网络的通俗性、隐藏性使青年社会化的文化环境面临低俗化、非道德化的倾向,影响社会化“积累和延续社会文化”功能的发挥。随着网络逐渐向商业网络的过渡,由于没有点击率的网站就没有生命力,所以商业网站都要通过增加吸引力来提高点击率,网站的竞争被称为“争夺眼球的战争”。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很多网站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夹杂了一些通俗的、大众易于参与的内容和项目。目前,许多大型的中文网站都设有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等功能并以此来吸引网民,一些网站为了吸引网民设立了很多有奖竞猜、竞答项目,而其中的很多题目都只注重纯粹的娱乐性一面,有些网站还采取欺骗、诱惑、色情的办法来提高其点击率,吸引网民和客户,这使得网上空间的主要内容和其所构筑的环境有低俗化的倾向。许多青年人热衷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把大量时间花在网上。由于网络信息的快节奏演变使其吸引力往往大于普通的交流,因此,社会的文化品位有变低的趋向。此外,由于因特网不是作为一个物理实体而存在的,这使得上网和网上言行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在网上交流中,一方面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和介绍自己,另一方面你也必须对来自他人的信息作出应有判断。网上社会没有传统社会的人际、法律、道德、舆论等的约束,人与人之间不需要面对面地打交道。这种隐蔽性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网上行为的随意性。因此,如何在网上提高青年人的文化品位,如何在网上引导青年并使之产生与社会主导价值相一致的价值心理与价值观念,是青年社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6.网络的虚拟性极易使人沦为数字化、工具化的存在,并进而阻碍了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完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往往需要社会为个人提供一种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而网络中的一些内容是与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存在矛盾和对立的,这必然造成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多元化和不确定倾向,并容易使一些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青年人在依据社会要求去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一种迷茫和困惑的境地,感到不知所措。其结果是,在许多场合下,他们极易受自己好奇心和模仿欲的驱使,根据外界事物对感官刺激的强弱去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同影响。现代社会,电脑不仅是生产工具而且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电脑和网络的数字化特征很容易导致数字人的出现。电脑接受人的各种指令,并给人创造和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由此,抽象的符号系统替代了真实的世界。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人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人们把需要数字化,就极易产生对效益、金钱等量化事物的执迷;人们痴迷于幻想、沉醉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之中,就极易使人生的目标和远大理想因此受到冷落;人们以网络中被虚拟的“我他关系”取代现实交往中的“你我关系”,体验着一种虚拟的情感,使得人格和交往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极易在虚拟的环境中模型化,并影响人与人的正常交往。受到网络的影响,很多人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紧张、冷漠、孤僻、情感缺乏的心理,甚至出现逃避现实、产生人格交往障碍的倾向,很多人开始忽略甚至抛弃对伦理、道德、价值、信仰等心理精神中真善美的追求。网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扭曲青年个性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在知识日渐增多、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改善和加强人性的完善,也是我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

三、对策

我们要合理地平衡网络与青年社会化的互动作用,保证青年社会化达到预期目标,使青年人能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1.强化青年的道德责任感,增强他们识别和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因为青年是社会的先导,是网络化技术的创造者、创新者和主要享用者。只有青年自身加强主观上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才可提高自己的免疫力。首先青年应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网络化使青年的思维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明显增强,这就为青年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所以青年应牢记社会的期望和自己的责任,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遵循网络的应用规则。其次,青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在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隔离空间”里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的道德信念。

2.要对计算机网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加强技术的安全性和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基于青年所特有的猎奇心理特征,使他们在此作用下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有极大的兴趣,为保证数据信息在网络上的安全传递和不被丢失或盗窃,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安全措施,可以加强网站的认证。另外,要对网络信息加强管理,由于大量有毒信息存在于网络内,引诱了一大批辨别力和抗拒力不强的青年在不经意间走上不文明的道路。据报道,全球有近50万个黄色网址,使得不健康内容到处传播,引起信息市场秩序的相对混乱和信息交易行为的不规范。所以我们要加强信息内容的安全管理,净化信息,促进信息资源共享,阻止有害信息进入网络,危害青年。

3.建立一个全面的、有效的、结构严谨的、针对青少年的新的法律体系来规范信息网络和环境。信息网络中巨量的信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非物质形态的特性,使得信息的交流和沟通等活动超出了人们传统概念的范畴,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尤其是青年信息犯罪的技术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使得传统的法律体系在处理信息犯罪行为时漏洞颇多,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与信息手段发展的需要,使得权利和义务在实现过程中难以均衡。因此,要修改现行法律,使之适用于对青年信息犯罪的惩罚,同时教育在网络上工作的青年遵纪守法,用强制性的手段来加强对青年在网络上的行为约束,确保在网络领域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来适应和促进信息网络时代青年的社会化。

4.要改变人们对于青年社会化的一些观念,对网络时代的青年社会化形成正确合理的观念。由于青年大量接触成人特征的信息,使得青年社会的期限缩短,加快了青年步入成年人社会的步伐。现代社会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彻底改变传统社会对青年的漠视,同时也要改变长时期以来形成的青年社会化固定的时间跨度概念,重新确认青年社会化期的时间跨度,在政策上给予保证,形成有利于青年社会化的环境,使青年成长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在意识到在网络作用下的青年快速通过社会化后,人的主要社会化过程还没有结束,必须通过同社会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社会化。人在度过青年社会化后的继续社会化任务仍十分艰巨,也表明青年社会化只不过是步入成人社会的基础性社会化。

可以这么说,在信息社会的网络化具有生产力的性质,对青年社会化起着一定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我们必须发展其良性的一面,促进青年社会化健康发展,也要勇于面对网络社会化对于青年社会化消极的一面,探索其规律,寻找对策,推动网络时代青年的社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微.网络道德失范挑战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2-6-23.

[2]吴增基等.现代社会学[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宫源海等.探寻与应对:网络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淄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9).

[4]张宇.网络与社会[J].社会,1999.(11).

[5]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年的负面影响[J].青年研究,1999,(7).

网络文化范文第5篇

1.网络文化导致现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混乱。现代网络文化的渠道宽、接触面广、接触观点多等特点,对现代大学生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突。调查所知,将近75%的学生有上网成瘾的倾向,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都喜欢在网络中寻求邂逅。

2.网络文化致使现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模棱两可化。由于网络可以虚拟身份在网上参与活动,任意选择信息,随意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的自由度大,远远超过现实社会,而且网络中暗藏大量不健康信息资源。另外加上现在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技术支撑力度不够、管理懈怠,极度容易导致少数大学生道德水准的下降。

二、消除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切的事物都有一个双面性,有利也有弊。网络文化也是如此,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和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引导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积极方面的影响,使现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中的受益者。

(一)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

提高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力和意识,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发展现代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等。伴随着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学校应该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一个日常德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二)高度重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应该全面的认识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通过网络法律手段,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渗透到各项校园的活动中,以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能够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下学会选择和分辨。

(三)加强管理并监督网上信息

一定要加强完善监控网络的体系,安装先进的健康实用软件,务必过滤掉不良的信息资源,加强对网络行业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并且完善网络规章制度的严谨性。以防为主,以杜绝不良网络信息为最终的要求。加强管理网络信息,切断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与蔓延,营造有底蕴的网络校园环境。

(四)引导现代大学生科学并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资源

学校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性,并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关爱现代大学生端正网络态度,合理地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利用丰富的网络文化资源,推动文化素质教育,使现代大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价值所在,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以及判断信息良锈的能力,能够在现在网络资源中得游刃有余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学校应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积极寻找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自我学习和研究的需要,端正上网态度,为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