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精选5篇)

  • 白居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白居易32岁考中进士后,做校书郎,每月工资16000文。这个薪水,不算低,但买房,还不行。一来他刚参加工作,积蓄不够;二来当时长安的房价绝对不比现在的北京、上海低。 买不起房子,做个蚁族还是可以的。“贞元十九年春,居易得长乐里故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

白居易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写给好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就毫不避讳地爆料:“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试。”

虽然白居易的父亲做过徐州别驾(为州刺史的佐官,多为无实职的闲官),但他清正廉洁,既不贪污,也不受贿,所以白居易就没有成为“富二代”,买房只得靠自己了。

白居易32岁考中进士后,做校书郎,每月工资16000文。这个薪水,不算低,但买房,还不行。一来他刚参加工作,积蓄不够;二来当时长安的房价绝对不比现在的北京、上海低。

买不起房子,做个蚁族还是可以的。“贞元十九年春,居易得长乐里故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这是白居易的《养竹记》里面的一段话,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校书郎之后的居住情况:单位不安排住宿,自己又买不起房子,只好跑到长安东城的长乐里,租了已故宰相家的一个亭子住。

白居易说的这个亭子,并非我们常见的那种四面漏风的建筑,而是能遮风挡雨也能住人的场所。唐朝中后期,房租是相当低廉的。白居易租住的这个亭子,房租每月500文,相对于他每月16000文的薪水,算是便宜到家了。

等到白居易34岁的时候,他做校书郎已经两年,就想把住在安徽宿州乡下的老妈和大哥接到城里来享福。但是,那个租住的亭子除了白居易自己外,还有两个仆人,如果再加上两个人,就显得拥挤了。白居易便想到要买一个房子。

城里房子太贵,就到乡下去买。于是,白居易去了趟陕西渭南,花了半年的工资,在渭南农村买了一所房子。

“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新房离自己的上班地点有上百里,每天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每月回去两三趟。在马背上这么来回地跑,白居易很辛苦。

公元806年,36岁的白居易工作变动,调到陕西县(今陕西周至)当县尉。按照唐朝律法规定,地方官是不允许在辖区内买房的,要住在机关大院的宿舍里,如果宿舍住满了,就去外面租民房住。白居易此时还是单身,所以就住在机关大院的单身宿舍里。

县尉只当了一年,白居易高升,调回长安当左拾遗兼翰林学士。工资是多少呢?白居易自己说是“月惭谏纸二百张,岁愧俸钱三十万”。年薪30万文,工资还算是比较高的,但白居易还是不敢轻易买房。所以,从37岁到50岁这13年间,白居易一直是租房住。

白居易对这种租房生活挺满足的。先是住在新昌里,但结婚之后,他的夫人不愿住这样的小房子,恰好白居易调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官升了,薪水自然跟着涨,每月有5万文,白居易就在长安靠近闹市区的昭国里租了一所大房子。此后,白居易先后在重庆、杭州、苏州当过刺史,但一直都是租房或住机关大院。

白居易范文第2篇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领导干部财产公示的第一人。刚入仕途时,白居易担任政府机关校书郎,是个抄抄写写的“文秘”,他在诗中说:“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余。既无衣食牵,亦少人事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不久,因才干凸显,升为左拾遗,薪水翻了一番,赋诗曰:“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

刚入仕途,大才子白居易的运气就不错,国家调整了公务员的薪酬,不仅不再停发、下调工资,还把京官、外官的工资标准都提升了,低级文官每月能领16,000文。白居易时期的铜钱并没有贬值,还是一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5角。他月薪16,000文,折合人民币8000元,这个薪水不能算低。他用诗歌公示家产,表白心境,不让别人有行贿的机会,也不给自己留下受贿的空间。

那个时代,左拾遗可是皇帝身边的“心腹”。可白居易却并不攀附权贵,以爱管“闲事”、敢谏闻名。因犯颜直谏,他被贬为地方官,先后任江州、苏州、杭州等地刺史。

在杭州时,白居易关注民生、大兴水利,亲率州民修筑了西湖白沙堤,引水灌田,解决了当地的水旱灾害和市民吃水难的问题。随后他又实施了增修湖堤的水利工程,使湖水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人们为了纪念其功德,将其所筑之堤命名为“白公堤”,就是如今西湖上的白堤。白居易任满离任时,竟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一部分俸禄留给了杭州府,作为公用经费的补充,使用了五十余年。离别之时,百姓站满了运河两岸,官员和百姓哭喊着随船送行了十多里。他在《别州民》一诗中记下了这感人的场景:“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为官清廉、淡泊名利的白居易,除了饮茶吃菜需要在当地购买外,从不索要任何名贵物品。卸任后,两袖清风的他,只带走在山上拾到的两小块天竺山石,作为心爱之物。

一天,他摆弄石块时,才发现自己竟做了一件“不清白”的事。他甚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他想,倘若每个游客都带回天竺山石,哪里还有天竺山的秀美?自己认为没有带走杭州一丁点儿东西,难道这石头不是杭州的东西吗?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玷污名声,这好比贪污了千金,不是一个为官清廉者应该做的。他越想越不能原谅自己,悔恨万分,忍不住挥毫写下了这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居官近40年,始终清廉自守、一心为民。73岁那年,还壮心不已,兼济人民,倾自己资财,开凿了龙门石滩,排除了来往船只经常在此触石遇险的隐患。他亲民、爱民、忧民、为民,在当时那个社会,实属凤毛麟角。

白居易范文第3篇

1、《夜雨》白居易〔唐代〕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2、赏析:首句开门见山,写出了所要记叙的事情,强烈的感情色彩也在无需意像的渲染的情况下,立刻展现在读者面前。四句话形式上两两相同,但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的,第一句提到了人的思念和远,都是平平的概述,点到为止,并没有提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的思念她。第二句则重点写到了思念,写到思念的程度,也并没有深写。行文至此,全诗的中心已经点明框架,已经明晰,但还只是一幅,如果用画画作比的话,构图,或者说是工笔前的白描图,线条简洁而有力。第三句对第一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乡远远的程度,对故乡,更准确的说是对故乡的生活,故乡的人的思念之深。第四句是对第二句进行了扩充和延伸。

(来源:文章屋网 )

白居易范文第4篇

读了下面这篇故事,白居易在我脑海里由一个古板肃穆留着山羊胡的老先生,摇身一变为一位有个性、有气节的有为青年!帅呆了!

大唐王朝最新一轮科举考试即将开始,各地的才子们云集京城长安积极备考,大诗人白居易也不例外。但此时,白居易还是个未满二十岁的年轻人,默默无闻,才华并不为人所知。

那时的考试不是“一考定终身”,主考官在选拔人才时,不但要看考生的临场发挥、卷面成绩,还会参考考生的“平时成绩”,也就是平日里的诗文水平,以及德行。另外,主考官还会参考推荐人的意见。所以,为了得到知名人士的推荐,很多应试的举人在考试前,会将自己的作品编辑成册,呈送给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白居易也作好了准备,他打算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

顾况是当时有名的诗人、画家、鉴赏家,说话相当有份量,想找他推荐的人络绎不绝,搞得他颇不耐烦。听听,顾大人又在发表评论了:“这种文字也叫诗?”“哼,不知所云!”“唉,又浪费我一天时间!”一般来说,很少有人能够见到顾大人。

这天,家童又给顾况呈上一册文集。顾况拿起来一看,是一叠厚厚的诗集,封面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顾况是个幽默的人,见到这三个字,忍不住和家童开起了玩笑:“白……居……易,哈哈!世界上竟然有叫这种名字的人,现在长安米价这么贵,真是居之不易啊,他竟然还叫白、居、易!”顾况哈哈一笑,随手翻开诗卷读了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着读着,不由得一阵惊喜,“哎呀!真是难得的好诗啊!”顾况越看越喜欢,他对诗卷爱不释手,连声赞叹:“倘若此人不是有满腹才识和难得的灵性,怎能写出如此佳作?好一个白居易,既然有如此才华,别说居长安易,就是整个天下,也可以‘居易’了!老夫一定要好好会会这位白居易。”说完,他赞赏地在诗集上批了“明珠出海”四个字。

家童看到主人笑逐颜开,连忙问:“大人准备何日赐见?”

这时,顾况还没忘幽默,他微微一笑,略微思索,提起笔写下一个“期”字,转身递给家童:“你把这张纸交给白居易,叫他一定要按‘期’来访!”

咦,这顾大人打的什么哑谜?什么叫按“期”来访?

家童拿着诗集和字条交给白居易,白居易心领神会,谢过家童,便告辞了。

过了几天,白居易又来顾家拜访。家童纳闷地问:“白先生,我家老爷并没有说什么时候约见你呀?你怎么知道要在今天来访?”

白居易笑笑说:“这‘期’字拆开,不就是八月二十三这几个字吗?我正是按‘期’来访啊!”果然,顾况正在书房中等候白居易的光临呢。

顾况一见白居易,不由得微微一惊,想不到写出这样绝妙诗句的才子,竟然如此年轻,当他得知白居易虽经历战乱颠沛流离,却依然勤奋读书时,更是对白居易赞叹不已。

看着眼前这位清瘦的少年,顾况有心资助他,便问白居易:“你年纪轻轻,又是初来到长安,有什么困难需要老夫帮助吗?”

白居易见到顾大人这样真诚,略微沉思了一下,恭恭敬敬地说:“感谢先生的厚爱。学生现在急需的只有一物……”

顾况说:“哦?到底是什么?有什么难处尽管跟老夫讲。”

白居易笑着吟出了四句诗:“此宝瘦又细,说话把头低,不吃农夫粮,能为民出气!”

白居易到底急需一件什么东西呢?你能猜出来吗?

顾况听到白居易的诗谜,连声说道:“好啊,我果然没有看错人,你年纪虽轻,却有这等才华,更难得的是,你还有这样忧国忧民的胸怀,将来必成大器。这件东西,我书房里就有!”说完,他命家童拿出自己写字的毛笔,交到白居易手上。原来,白居易需要的只是一支毛笔!

不久,顾况接见白居易的事就在京城里传开了。要知道,顾况的家门十分难进,因此他家的大门被戏称为“铁门关、金锁匙”。如今,白居易得到了顾况的赏识和鼎力推荐,一时间,大家都知道了白居易的才华。

后来,白居易果然不出所望,在考试中崭露头角,并且走上了仕途。

有一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他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转眼,时间过去了一年。到了除夕夜,白居易看到街上万家灯火,就换上便装,出门游玩,一来是与民同乐,二来是可以欣赏家家户户的春联。

“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花永开……嗯,这书法不错。”白居易边走边看,发现大家的春联大多表达了迎接新春的喜悦之情,他的心里也感到十分欢喜。

白居易走到巷尾,见到一户人家门口十分冷清,在眼前的欢乐气氛中显得不太协调。他走上前一看,这家门上贴着一副春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富”,下联是“膝下五子为孤”,横批为“莫笑莫笑”。

这户人家是怎么回事?居然贴出这么不吉利的春联,白居易站在春联前沉思起来。

白居易思索片刻,终于明白了这副对联的含义。平常,人们往往把女儿称作“千金”,还有句话叫“一个女婿半个儿”,算起来,这户人家的主人一定是有十个女儿,十个女婿,所以才有“万金”、“五子”之说。但这“不富”、“为孤”又是怎么回事呢?

白居易上前敲了敲门,只听见里面传来一个老人的声音:“谁啊?你们不是不回来过年了吗?”

“老人家,我是本州刺史。”白居易一边回答,一边推门而入。只见一盏油灯下,独坐着一位老人,昏暗的灯光映照着几件陈旧的家具,显得越发冷清。

白居易上前询问起老人的生活和门前春联的来历。老人含着泪讲述起自己的境况。原来,老人的确有十个女儿,但她们长大成人后,都已远嫁他乡。自从去年老伴去世后,老人只有独自生活。眼看着新年到了,左邻右舍家家团圆,只有他孤苦伶仃一个人过年。老人倍感伤心,就写下了门前这幅春联。

白居易范文第5篇

1、白居易被称为“诗魔”和“诗王”。

2、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3、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家乡便发生了战争。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聪颖过人,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

4、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