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精选5篇)

  • 红楼梦中(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红楼梦》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诗话、美化,这茶也不例外。先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来到怡红院,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宝玉忙笑到:“……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普洱茶吃…

女儿红的来历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传说在女儿出生时家里会藏下一坛好酒,待到女儿出嫁时再拿出来与众人畅饮。因为时间的沉淀,酒味也愈发醇厚了。今天我要讲的是茶中的女儿红,其实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一普洱茶。

在《红楼梦》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诗话、美化,这茶也不例外。先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来到怡红院,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宝玉忙笑到:“……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铫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根据她们前后文的对话,我们可不可以说这“女儿茶”便是“普洱茶”呢?

我们先来看看清人对普洱茶的记录。清代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中的记载“普洱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团。”

再有,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中也叙述道:“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从这两位清人的文献来看,普洱茶被唤作“女儿茶”已是由来已久的,甚至连典故、出处也记载得明明白白。并且早在雍正年间普洱茶就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运抵京城,凭贾家这皇亲国戚的身份,能有幸品到这珍品也不足为奇。

我注意到宝玉的那句“怕停住食”,也就是说怕吃撑了积食。林之孝家的就毫不犹豫地叫丫头们沏普洱茶,这不正与普洱茶消食的功能不谋而合吗?早在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就有对普洱茶的记载说:“茗,古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清代名家赵学敏于乾隆三十年(1765)辑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不论是唐人还是清人,对普洱茶能消食的功效都了如指掌。因此,就凭这一项特别的功能,就能让普洱茶从现今众多的“女儿茶”中脱颖而出。

宝玉曾说过“女儿”这两个字是极为尊贵和清净的。由此,普洱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于是,我常想,若是将普洱茶包装一下。再冠上这充满古风遗韵的名字是不是会为它平添几分历史的厚重,几分艺术的妖娆?

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要我说,最稀奇的要数第八回中描写的那种“枫露茶”了。说它稀奇,是因为该茶产自何处,制法如何已难以考证。人越发弄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发透着股神秘。而货又以奇而居。不必写那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单是这小小一杯清茶都大有来头,贾府的奢华就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更令此茶身价倍增,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宝玉对它的珍爱。

话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偷喝了一碗“枫露茶”,宝玉得知。那是又发脾气又摔碗的,直闹到要把茜雪赶走的地步。宝玉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人家生来就是含着玉的,若不是格外珍稀的东西哪会这般耿耿于怀。照这样看来。这“枫露茶”实属罕见之奇珍。可惜除了《红楼梦》中“加水到第三四次才出色”的记载别无其他史料可考。这“枫露,茶”也便成了茶史上一个和名著本身一样难解的谜团了。

红楼梦中范文第2篇

摘要 《红楼梦》中的梦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梦是虚幻、假,是现实的时间、空间上的假,梦同时又是真,是一个超越现实层面、觉悟世相人生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其中包含着不同于世俗的“儿女之真情”。

关键词:红楼梦 梦 真 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拘无役,任意驰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转换几乎毫无规律可寻。梦往往能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障碍和界限,让想像的翅膀自由翱翔,理想的东西由此得到充分地展示。可以说,梦本身便已蕴涵了无限的文学创作资源。倘结合完美的艺术技巧性的整理加工,则不难产生让人梦萦魂牵的文学作品。

以梦境表现理想,是中国传统诗文中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样有梦的参与,《红楼梦》在文本创作和梦的结合上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应该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敦敏有《题芹圃画石诗》云:“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才华卓绝、品性孤高而又“生于末世”的曹雪芹,当有无法言说的痛楚和无法实现的理想时,转而借助梦境,在“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敷演出一场悲凉的红楼大梦,这个梦栩栩灵动,但又神秘莫测。

从《红楼梦》的结构上看,梦也有其特殊的意义:作品不仅以梦幻为总体框架,而且以梦点明主旨,以梦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总纲,作者通过十二金钗图谶、判词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对书中主要人物的整体命运进行了浓缩概括,点明结局,提前构建出全书主线情节,同时这也是对背后所隐之史和写作宗旨的提点。当然,梦还是理想的世界――在现实的意义上说,梦为虚幻为假,但从理想的意义上说,梦又是最彻底的独特的真实境界。

一 梦的真与假

余英时认为: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作者曾用各种不同的象征,告诉我们这两个世界的分别何在,譬如‘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以及风月宝鉴的反面与正面。我们可以说,这两个世界是贯穿全书的一条最主要的线索。”

也有人认为,曹雪芹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纯粹的乌托邦,并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大观园,但分分合合、荣辱兴衰、悲悲戚戚的红梦情事,其底蕴是曹雪芹对美好的社会、人生、情感的向往。余英时先生把清与浊、真与假、情与淫的对立视为全书的主线,正是对小说的精辟解读。曹雪芹就是要以浊来衬托清的可贵,以淫来突出情的高尚,让人在真真假假的辨别中明白人生世相的真谛;同时,在其小说艺术构思中,他又是以梦来昭示理想的内涵,以虚构的梦幻中人来展示理想的人格。这正好也印证了庚辰本中第十二回双行夹批语:“此书表里皆有喻也。”

王希廉先生在《红楼梦品评》中说:

“《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

这真与假的对立、转换、虚实,实在是曹雪芹在小说中所使用的最大的烟云幕雾法。小说第一回开卷就说“因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称自己的创作是“假语村言”,似乎是要确立小说人物故事的虚幻本质,但紧接着的“回前总批”又谆谆告诫:“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及至表现太虚幻境时,甚至直接撰联曰:“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又提醒我们真非真,假亦非假。真假二字,实包含着曹雪芹的良苦用心。

文学写作是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工创作的,抛开虚构的部分,必然还客观存在着现实原型和艺术形象相互对应的情况,《红楼梦》自然也不例外。甲戌本第三回侧批:“真有是事,真有是事!”甲戌本第二十五回侧批:“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成,作者与余实实经过。”蒙府本第三十三回侧批:“真有此情,真有此理。”庚辰本第七十四回双行夹批:“此等事作者曾经,批者曾经,实系一写往事。”第七十七回双行夹批:“此亦是余旧日目睹亲闻、作者身历之现成文字。”通过此类批语,我们可以看到,真即是假,假即是真。这既是《红楼梦》真假观的外延,也是它的内核。

我们可看到,当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每每发展到关键时刻,曹雪芹总是重申真假观念。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中,贾瑞不听跛足道人的告诫,照看风月宝鉴的正面,一命呜呼,镜子被架在火上烧,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风月宝鉴的正面是美艳动人的王熙凤,反面是骷髅。王熙凤聪明、泼辣、漂亮,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以她为假,岂不是芸芸众生皆为虚幻?此中真假确实扑朔迷离。

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中,宝玉被马道婆作了法,无药可解,最后是来了一僧一道救了宝玉。僧人称宝玉“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对宝玉念颂到:

“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人世光阴,如此迅速,尘缘满日,若似弹指!可羡你当时的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这其实是劝宝玉赶快抛弃声色货利的诱惑,从梦中醒来,进入四大皆空的境界。这回的回目是“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是以方外的僧道为真,以现实世界为假。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贾宝玉与甄宝玉在梦中相见,甄宝玉对贾宝玉说自己找到了宝玉,“偏他睡觉,空有皮囊,真性不知那去了”。说明人的皮相是假的,要皮相里有个真性情才是真。甄、贾宝玉明明是梦中相见,贾宝玉偏偏感叹:“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宝玉的感叹就是曹雪芹的感叹,自此贾宝玉逐渐悟出现实的虚幻,回归真性。

从这些真假的使用,可以看出,曹雪芹所谓的假,正是现实意义上的真,现实的时间、空间,人生的功名利禄、儿女情长,是应该抛弃、看破的东西;而他所谓的真,却是一个超越了现实的层面、觉悟了世相人生的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这也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贾宝玉常说自己要去一个“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这显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处所,无怪乎曹雪芹只能借助梦的形式来表现了。

二 梦中“儿女之真情”

梦中还有着不同寻常的情爱观。脂砚斋第一回“回末总评”说:“出口神奇,幻中不幻。文势跳跃,情里生情。借幻说法,而幻中更自多情,因情捉笔,而情里偏成痴幻。”清楚地点明梦与情的关系。

在《红楼梦》第一回,曹雪芹就借石头之口一再申明和表露,他很不满意当时流行的“佳人才子等书”,说它们写的是“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显然,《红楼梦》将要发泄的肯定是“儿女之真情”。后来,又再借警幻仙姑之口批判道:

“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当贾宝玉分辩自己并非淫时,警幻仙姑说: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这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意淫”二字,将曹雪芹所推崇的“儿女之真情”与耽于“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的男女世俗情欲迥然划开,以精神的谐和、思想志趣的相通为男女之情的更高境界,是一种美好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的人格追求。《老子》言:“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真就是“精而又精”、精髓,引申为本源、本性,李贽称其为“童心”: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没有童心,就没有真心,做不了真人,做不了真人,也就失去人的价值与意义,“儿女之真情”、真心、真性是与人生的价值意义相联系的。这样,它在曹雪芹的理想中具有了根本的意义。警幻仙姑强调“意淫”、“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又与梦联系起来了。似是而非,是真非真,似幻非幻,这岂不正是梦的特点吗?

小说开端的神游太虚幻境,在虚幻的梦境中洞察真实,阅“金陵十二钗”册,听红梦十二曲,闻“群芳髓”,品“千红一窟(哭)”茶,喝“万艳同杯(悲)”酒,这都是人生世相的真实,是掩盖在浮华锦丽之下的痛彻人心的真实。只不过贾宝玉注定要有一番尘世的劫难,要在演出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情事之后,才会在现实中幡然悟道、遁入空境。

第一百零九回写贾宝玉极想做梦,却终于无梦:

“(宝玉)细细的想到:‘果然也奇。我知道林妹妹死了,那日不想几遍,怎么从没梦过。想是他到天上去了,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我就在外间睡着,或者我从园里回来,他知道我的实心,肯与我梦里一见。我必要问他实在那里去了,我也时常祭奠。若是果然不理我这浊物,竟无一梦,我便不想他了。’……岂知一夜无梦,直到天亮。宝玉醒来,拭眼坐起来想了一回,并无有梦,便叹口气道:‘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此时离宝玉出家已不远,在形式上悟道之前,情感与思想上先行进入了“真人无梦”的状态。当宝玉受到和尚的点化,彻底明白了前世今生,觉悟到人生的虚幻后,就一改以往的顽劣任性、我行我素和多愁善感,变得如庄子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怨无嗔:“自从会那和尚以后,他是欲断尘缘……一心想着那个和尚引他到那仙境的机关。”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生活中的悲与喜,冷淡自己的最爱,同时似乎也不再憎恨以前最厌恶的“孔孟之间,经济之道”,并不是贾宝玉不再离经叛道,而是他的心已真正的静若止水了。

由此可见,《红楼梦》通篇是真真假假的烟云幕雾。宁荣二府的兴衰,大观园中人物的故事,有具体的起承转合,完整的开端结局,在物理的时间、空间上是真实的,而这物理的真实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又是虚幻的;神话、太虚幻景、梦境,都不是现实中的实有之物,无法从物理的意义上来稽考,但它们彰显出来的透彻、显豁和真情真性,却是作者所竭力追求、宣扬的东西,是比现实的肉体存在、世俗享乐和功名利禄更为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曹雪芹所肯定的真。余英时先生对曹雪芹的真假烟云有清醒的认识:

“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极有趣的现象:从真假主从而论,曹雪芹所经历过的现实世界和他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恰好是颠倒的。现实世界的‘真’在艺术世界中都转化为‘假’;而现实世界的眼光中所谓的‘假’(虚构)在艺术世界中则是最真实的。”

参考文献:

[1] 《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

[2]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3] (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一七四),中华书局,1960年。

[4] 《懋斋诗抄》手稿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 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6] 王向峰:《曹雪芹的乌托邦幻想》,《红楼梦学刊》(第一辑)。

[7]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8] (清)朱谦之:《老子校释》(二十一章),中华书局,1984年。

[9] (明)李贽:《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61年。

作者简介:

红楼梦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个2” 语法化 《红楼梦》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词,也是最早见于文献的量词之一。

熙(1982)认为:“‘个’是个体量词里用的最广泛的一个,几乎所有的个体名词――不管有没有自己的专用量词――都能论‘个’”。吕叔湘(1980)认为:“个是现代汉语里应用最广的一个单位词。”何杰(2002)认为:“就其历时发展而言,它的历史渊源久远;就其应用范围而言,它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个体量词”。关于“个”的语源及其语法地位,前人研究成果颇多,这里不再赘言。

事实上,“个”不仅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使用情况也比较复杂,受到“个”修饰和称量的词语也不限于名词这一个词类。在对实际语料进行分析时,往往可以发现,在“个”之后,除了名词可以受其修饰与限制外,在同样的位置上还可以出现动词、形容词、短语和其他的一些特殊格式。以《红楼梦》一书为例,就有大量的类似“撞了个满怀”“说个明白”“竟装个不知道”这样的用法出现,如果从量词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未免太过牵强。本文将以“个”的这类使用情况为调查对象,将这种用法的“个”与“个”的典型量词用法相区别,以《红楼梦》为底本,进行专书分析,较为详细地对该类用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诠释,从而进一步揭示“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的发展情况。

一、“个”使用情况的区分

关于“个”两种用法的差异问题,实际上在熙的《语法讲义》中已经有所提及,但当时只是认为这样的形式是量词“个”的特殊用法。也有很多学者从“语法化”的角度对这种情况做出了分析,比如:赵日新(1999),张谊生(2003),李宇明(2002)。其中,李宇明还对“个1”和“个2”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地论述和探讨。他指出,虽然“个1”与“个2”的分布表面相似,都是在动后宾前,但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大。他进一步从三个方面对二者的差别进行说明:

(一)“个1”可以同数词、指示代词相组合,当“个1”不带数词的时候,其前往往也可以添加上“这”“那”等指示代词;而“个2”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二)“个1”可以重叠,有时可以换成其他的名量词;“个2”则不可以重叠,有的时候还可以换其他的动量词。例如:在“洗个澡”这类格式中,可以将“个”换成“下”,说成“洗下澡”。

(三)“个1”和“个2”在句子中的辖域也不相同。“个1”只能修饰和限制后边的宾语;而“个2”则对整个动宾结构起修饰和限制作用,所以,“个2”不能脱离动宾结构而存在。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李宇明的“个1”和“个2”主要是指在“动后宾前”这一个句法位置上“个”的使用情况。但本文认为,可以将“个1”所指代的范围扩大,借“个1”来指称“个”的典型量词用法,而将非“个1”用法的“个”都记作“个2”,这个“个2”的范围要比李宇明原先界定的范围大一些。下面结合《红楼梦》一书,对其中“个2”的用法做出具体的分析。

二、《红楼梦》“个2”的使用情况

(一)引语前的“个”

这类情况在《红楼梦》中一共有37处。例如:

(1)贾蓉忙应几个“是”。(《红楼梦》第十六回)

(2)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红楼梦》第七回)

在这个引语位置可能会出现名词、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对于类似这样的情况,吕叔湘(1984)认为,这些成分“在句子里头无疑问的是处于名词的地位,是个实体成分,在这些词语的前头加个,是援名词的例。”所以,虽然“个”后出现的可能不是名词,但我们仍然可以把这里的“个”看作是一个量词,引语前加“个”是其量词用法的扩展。

(二)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短语前的“个”

在《红楼梦》中,“个”可以出现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质的短语结构之前。例如:

(3)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偏没打着茗烟,便落在他桌上,正打在面前,将一个磁砚水壶打了个粉碎。(《红楼梦》第九回)

(4)问起原故,赵姨娘便气的瞪着眼粗了筋,一五一十说个不清。(《红楼梦》第六十回)

(5)你且问个清浑皂白,再动粗卤。(《红楼梦》,第八十回)

类似用法还有“不见个动静”“吃个新鲜”“打个稀烂”“没个轻重”“取个吉利”“落个平安”“说他个粗糙”“打出个残疾”等。这样的形式在《红楼梦》中,除去重复出现的,一共有24个。

那么,在这24个结构中,“个”的语法性质是什么?每个结构形式中“个”的语法性质是否一致?张谊生(2003)在分析“V个VP”结构时,曾用该结构是否符合五个条件来帮助判断结构的性质和“个”的语法性质。①本文在参考其判断方法后,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进而将这24个结构大致分为三类,具体的分类方法如下:

1.“个”是否可以用“得”替换

1)“个”可以用“得”替换。例如:

(6)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了个粉碎。(《红楼梦》第八回)

例(6)中的“打了个粉碎”可以变换为“打得粉碎”。

(7)宝玉听了,将手中的茶杯只顺手往地下一掷,豁啷一声,打得粉碎。

类似的结构还有:“撕了个粉碎”“剁了个稀烂”② “吃个新鲜”等,这样可以用“得”替换的结构一共得到了9个。

2)“个”不能用“得”替换。例如:

(8)贾蓉也忙笑说:“别看文法,只取个吉利罢了。”(《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在例(8)中,不能将“取个吉利”变换为“取得吉利”。见例(9):

(9)*贾蓉也忙笑说:“别看文法,只取得吉利罢了。”

当“个”不能用“得”替换时,则遵循以下步骤进行分类:

2.“个”后的词语或者短语是否可以用“什么”提问。

1)“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例如:

(10)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在例(10)中,“大家落个平安”不能被改写为“大家落什么”。这类结构只有1例。

2)“个”后可以用“什么”提问。例如:

(11)果然招他动了大气,不过说他个粗糙就完了,你们就现吃不了的亏。(《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例(11)中,“说他个粗糙”可以改写为“说他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则看其是否还满足以下条件:

3.在提取“个”之后,“个”前的动词或动词成分是否可以被替换成正反问形式。

1)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可以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例如:

(12)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在例(12)中,“是个多情”可以改写成“是不是多情”。这类结构一共有12个。

2)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例如:

(13)贾蔷道:“买了个雀儿你顽,省得天天闷闷的无个开心。……”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例(13)中,“无个开心”不能改写为“有无开心”。

(14)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例(14)中,“打出个残疾”不能改写为“打出打不出残疾”。这类结构一共有2个。

按照这三个步骤,可以得到四类结构。对这四类结构中“个”的语法性质,可以进行如下区分:

满足条件“动词或动词性成分可以用正反问形式替换”的结构,可以看作述宾短语。“个”为量词,记作“个量”。满足条件“‘个’可以用‘得’替换”“‘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和“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的结构,都可以看作述补短语,“个”为助词。

其中,条件“‘个’可以用‘得’替换”中的“个”可以被“得”所替换,“个”可以看作是一个和“得”相当的结构助词,记作“个得”。

条件“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不能用正反问形式替换”中的“个”可以用“什么”对后边的内容进行提问,所以它的助词性要低于“个得”。是述宾结构到述补结构间的过渡,记作“个助1”。

条件“‘个’后不能用‘什么’提问”中的“个”不能用“什么”对后边的内容进行提问。记作“个助2”,其助词性程度要高于前两者。“个”在这儿没有实际的语义,只起到让语气停顿、舒缓语气的作用。

三种条件下,“个”的助词性强弱排列如下:

个助2>个得>个助1

下面用表格对24个结构中“个2”的分布情况进行简单说明:

表1:

语法性质 个量 个助1 个得 个助2

出现个数 12 2 9 1

所占比例 50% 8.3% 37.5% 4.17%

综上所述,“个”之后如果为形容词或者形容词性质短语,“个”的语法性质是不同的,有可能是量词,也有可能是助词。在同为助词的情况下,其内部的虚化等级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情况予以区分。

(三)动词或动词性质短语前的“个”

在《红楼梦》中,“个”还可以与动词或动词性质的短语结构相结合。例如:

(15)说的满屋里人都笑了。赵嬷嬷也笑个不住(《红楼梦》第十六回)

(16)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类似的结构还有:“气了个倒仰”“报个暴病身亡”“哭个不了”“哭个死去活来”,除去重复出现的,共计35个。我们同样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来进行分类,得到下边的表格。

表2:

语法性质 个量 个助1 个得 个助2

出现个数 12 4 16 3

所占比例 34.29% 11.43% 45.71% 8.57%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得知:

1.如果“个”后边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则整个结构为述宾结构的机率小于“个”后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谓词性成分是被当成一个整体事件来指称的,并非一个单一的动作。

2.如果“个”后边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个”的助词性要强于“个”后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

(四)固定结构中的“个”

1.“好(一)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一共有23个。例如:

(17)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18)因向金钏笑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红楼梦》第七回)

2.“真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有20处。例如:

(19)那兴儿真个自己左右开弓打了自己十几个嘴巴。(《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20)旁边一个小丫头最伶俐,听宝玉如此说,便上来说:“真个他糊涂”(《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3.“怎(么)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9处。例如:

(21)等过三年,知道又是怎么个光景,那时再说。(《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22)(尤二姐)问他家里奶奶多大年纪,怎个利害的样子。(《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4.“把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18处。例如:

(23)宝钗笑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拈出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24)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大喝“快拿宝玉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5.“……些个……”

在《红楼梦》中,这类句子共6处。例如:

(25)倒是跟前的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26)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笑说:“该沏些个普洱茶吃。”(《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6.“……得个……”(这里的“得”为结构助词)

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仅有1处。

(27)[乐中悲]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红楼梦》第五回)

7.“连(一)个……”

《红楼梦》中,“连个……”结构共有15处。例如:

(28)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红楼梦》第二十回)

“连一个……”结构共有3处。例如:

(29)他就逛去了,回家来连一个影儿也摸不着他!(《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8.“个”在固定短语中的使用情况小结

上述结构中,“个”大多数情况下都为助词。

1)在“好(一)个……”“真个……”“怎(么)个……”“……些个……”这样的结构中,“个”为语气助词。“个”完全没有表量的功能,而是和前边的词结合,表示强调、感叹、疑问等语气,像“些个”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一种语义的完足。在这些格式中,“个”与前边的成分结合得比较紧密,某些结构有时甚至可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例如:

(30)鸳鸯笑道:“真个的,我们是没脸的了?就是我们在太太跟前,太太还赏个脸儿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2)在“把个……”结构中,“个”兼有量词和语气助词的性质。

“把个……”结构中的“个”和“把一个……”结构中的“个”是完全不同的。在“把一个……”结构中,“个”是量词,之所以这样认为,理由有三:“个”的前边除了数词“一”之外,还可以出现不同的数词;“个”的前边可以受指示代词的修饰;“个”这个位置可以用其他量词替换。例如:

(31)他把这件衣服还给我了。

在“把个……”格式中,“个”的语法形式是不自由的。首先,在“个”这个位置上能出现的量词非常少。据杉村博文(2002,2006)调查,可以在同一格式里替换“个”的量词只有三个,而且替换后能生成的句子极少。其次,在这个句式里含有表示情况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形成这种语义是因为“个”之后的N和V之间存在“扭曲的关系”。关于这个解释,姑且不在此进行评价。笔者在调查了《红楼梦》中全部18个带“把个……”的句子后,发现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表示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在这18个句子中,有12个句子带有明显地表示“意外”的意思。例如:

(32)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33)探春又道:“到底要算蘅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把个忆字竟烘染出来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在例(32)中,“把个……”结构前用了“倒”;在例(33)中,在动词前用了副词“竟”。这两个副词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个”在这里的确表示一种强烈地出乎说话人预料的语义。但是下面的句子,很难做出这种判断。例如:

(34)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了下来,命点一支小蜡来。(《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35)莺儿便赌气将花柳皆掷于河中,自回房去。这里把个婆子心疼的只念佛。(《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类似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果将其解释为表示“出乎意料”的语义,未免有些牵强。在这里,“个”更多的起到舒缓语义,有让“语意轻化”的作用(周荐之,1983)。

3)在“……得个……”结构中,“个”为结构助词。

在《红楼梦》中,这种结构只有一例,见例(27)。

在该结构中,“得”和“个”都是结构助词。“个”作为结构助词,有时可以和“得”出现在同一个句子中。例如:

(36)宝玉恨得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跺得稀烂。(《红楼梦》第七十回)

“个”也可以与“得”连用,形成“得个”结构。但两个标志词连用时,“得”总是在“个”的前边,这一种排序几乎没有例外。张谊生(2003)认为,主要是由于“得”作为补语标志词,其形成的时间比较早。而“个”是一个后起的补语标记结构助词,其虚化程度比“得”低。故而在排序中,“得”总是放在“个”的前边。

4)在“连(一)个……”结构中,“个”可能为助词,也可能为量词。

在“连个……”结构中,“个”为助词,起到加强、强调语气的作用,可以不出现。例如:

(37)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红楼梦》第七回)

(38)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王法规矩都没有。

例(37)完全可以变换为例(38)而语义不变。

而在“连一个……”的结构中,“个”为量词,不能省略,但只能与数词“一”结合,强调所称量的对象数量少或程度低。例如:

(39)我那里还有两个绝好的孩子,从没出门。你可连一个跟的人也不用带。(《红楼梦》第四十七回)

综上所述,在固定格式中出现的“个”一般都是助词性的。在某些结构中,由于经常和一些词连用,造成“个”进一步虚化,甚至最后只是用来与其他词一起表示某一特定的语气。

(五)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前的“个”

作为量词,“个”的一个重要语法功能就是修饰、称量名词。但在一些结构中,即使“个”之后出现的是名词,也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量词“个”。例如:“报个信”“磕个头”“问个好”“上个坟”“尽个礼”等共计56个。这类结构有一个特点,即如果将结构中的“个”去除后,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词就是双音节述宾结构的合成词。

在统计时,本文按照如下的方法进行分类:

(1)“个”前不能添加数词,但本身可以用动量词“次”“趟”等去替换的。例如:

(40)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个酒。(《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41)*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一个酒。

(42)众亲友要给他贺喜,少不得家里摆次酒。

例(40)中“摆个酒”不能变换为“摆一个酒”或者“摆几个酒”,但可以变换为“摆次酒”。这类结构中的“个”已经不再是量词,而是倾向于对动作状态进行说明,可以把它看作助词。李宇明(2002)还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会让整个动宾结构附加上轻巧随便的非理性意义。本文记作“个助”。

(2)“个”不能用动量词替换,但“个”前边可添加数词。例如:

(43)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44)*我再要敢,嘴上就长次疔,烂了舌头。

(45)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例(43)中,“长个疔”不能变换为例(44)中的“长次疔”,但可以变换为例(45)的“长一个疔”。这类结构中的“个”为量词。本文记作“个量”。

(3)有的结构中“个”可以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反映了“个”虚化的进程。本文记作“个量/助”。例如:

(46)你女儿在这屋里一场,临去时,也给姑娘们磕个头。(《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47)说毕,又磕几个头,才爬起来。(《红楼梦》第四十三回)

(48)你女儿在这屋里一场,临去时,也给姑娘们磕次头。

(49)说毕,又磕几次头,才爬起来。

例(46)中的“磕个头”既可以变换为例(47)中的“磕几个头”,也可以变换为例(48)中的“磕次头”。同时,例(46)中的“磕几个头”也可以变换为例(49)中的“磕几次头”。

这三种情况在《红楼梦》中的分布见下表:

表3:

出现情况 个量 个量/助 个助

出现个数 13 20 23

所占比例 23.21% 35.71% 41.07%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个”在该结构中的助词性要更为明显。

(六)其他情况

在《红楼梦》中,“个”之后还存在一些上述分析中没有涉及到的词或者短语。比如,“个”之后为疑问代词“什么”。例如:

(50)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类似的还有“我烦你做个什么”“这个又算个什么”等。对于这类结构,在进行结构划分时,都应该被划为“想不起个/什么来”“我烦你做个/什么”“这个又算个/什么”,且在去除“个”之后原句语义不变。所以本文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都为助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个”之后出现的是“的”字短语。例如:

(51)凤姐儿又道:“那袭人是个省事的,……”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这种情况以出现在“是”字句中为多,而且主要是对“是”前边出现的主语(一般是人)做出说明和限定。这里的“的”字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作为整体受到限制和修饰,所以,本文认为这类结构中的“个”属量词用法,是“个1”用法的扩展。

三、结语

上文从六个方面对《红楼梦》中的非“个1”用法进行了全面详尽地说明,得到以下结论:

1.“个2”中既包含量词性质的“个”,也包含助词性质的“个”,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区分。但是“个量”与“个1”不完全相同,大多数为“个1”用法的扩展。

2.“个2”中助词性质的用法源于“个”的语法化,由于其在不同结构中语法化的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结构中“个”的助词性强弱也有所不同。同时,在量词性质的“个”和助词性质的“个”之间,存在中间状态。

关于引起“个”虚化的原因,一般认为这最初主要是由“个”之前数词“一”的省略引起的(赵日新,1999)。除了从省略的角度对虚化做出解释外,本文认为,语用竞争也会导致“个”的虚化。在《红楼梦》中,“个”和“得”都可以作为补语标志词。例如:

(52)连司棋都气了个倒仰,无计挽回,只得罢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53)我听见这话,气得倒仰,查是谁说的,又查不出来。(《红楼梦》第六十九回)

既然同时有两个补语标志词存在,那么这两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竞争。在汉语发展的历史上,据太田辰夫(1987)研究,“得”作为结构助词的虚化过程最迟在晚唐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得”作为补语标志词出现的时间要比“个”早得多,其虚化程度也要高得多。也正因如此,在“得”“个”连用的“得个”结构中,“个”总是居于“得”后边的位置。“得”的虚化程度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尤其是在“得个”这样的结构中,补语标志的特性主要由“得”来表现,进而削弱了“个”结构助词的性质。由于“个”在与“得”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其用于补语标志词的地位不稳定,导致“个”向虚化程度更高的语气助词演变。当然,这只是本文对“个”语法化进程的一个猜想,是否如此,还有待进一步证明。但在《红楼梦》中,很多情况下,“个”只参与表达语气,已经完全丧失了称量的语法功能。

3.“个2”的使用情况表明“个”的虚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还将继续。

注释:

①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

当代语言学,2003,(3).

②在这里替换的时候,没有考虑“了”。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3]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太田辰夫.中国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周荐之.量词问题拾零[J].汉语学习,1983,(6).

[8]赵日新.说“个”[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

[9]杉村博文.论现代汉语“把”字句“把”的宾语带量词“个”

[J].世界汉语教学,2002,(1).

[10]杉村博文.量词“个”的文化属性激活功能和语义的动态理解

[J].世界汉语教学,2006,(1).

[11]张谊生.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

红楼梦中范文第4篇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书,是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人类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尚的知识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钟情的书成长。

在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之书。读着、读着,书中的精彩片段时而让我高兴,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愤怒,时而让我感慨万千,更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做人也如此。最让我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得到是凄凉的结局。《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读后会让你爱不释手。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留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才华。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界的梅花一缕香”:一句”质本来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冷月葬花魂”;一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你就如水,生命似水的蔚蓝,心志似水的灵动。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红楼梦》真是本奇书,读完它,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

读《红楼梦》让我悟到了更多,宝黛的爱情悲剧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暇,发自内心,两人更多的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情投意合,两人也互相猜忌过,争吵过。但历经这些矛盾,两人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信任与默契,《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这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场红楼梦中的梦事,写尽人间的悲欢。

这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开卷词。在这本书中我喜欢的人物也是最具有叛逆性格的三个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和丫环晴雯。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代表作,《红楼梦》这本书的原名叫做《石头记》这本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衩三个人的爱情婚姻的悲剧为中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线索,蕴含了封建社会的婚姻悲剧。

故事里,金陵十二钗中的林黛玉最为悲惨。小的时候,她的妈妈死了,于是她舅母接到家里。她寄人离下,渴望真挚的爱情。但是在那冷漠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她只能姜婉地唱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生活中的无奈把她变成多愁伤感,变得“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又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然而,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最终成为悲剧,正应了那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在那个父母包办婚宴的时代,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只能成为了泡影。

有道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天下大有痴人在,还有那痴人说梦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4今天,妈妈介绍了一本书给我。它就是闻名古今中外的《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在这本书中,薛宝钗、袭人等是《红楼梦》的主线人物,贾宝玉、林黛玉两人的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美好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了带有黄金锁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的故事。

我认为《红楼梦》这本名著很感人。看了它,我还真懂得了不少道理,也时常投入不已。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非常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的意味。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可以用在他的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离开黛玉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倒是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却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两人是青梅竹马,十分要好。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样样精通的小女孩,爱好很广泛,读书、画画,弹钢琴、办小报……我也有些爱哭,有时家人说说我的不是,呵!我的“金豆豆”就咕噜噜地滚了一地。不过,这些应该改正,作为现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感人的人物!

自从我看了《红楼梦》以后就很佩服曹雪芹,他可以写出这么好的作品,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那么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就站在我面前,同我说话似的。我要向他学习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5在读《红楼梦》的时候,看见黛玉和湘云对诗有道:冷月葬诗魂,与前面的“闲塘渡鹤影“恰好对上,喜得我拍案叫绝。

友人说我像黛玉,虽面上一笑,但自己心底仍觉得不比她那般才情诗意,风流可爱。既提之,少不了在此谈黛玉了。

第一次看《红楼梦》对黛玉印象只是浅浅的:一个爱撒脾气的病弱才女。大了,多品了,才对她有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咋看去,黛玉多愁善感,待人遇事略显刻薄。仔细想,才明白她的无奈,内心压抑无处诉说,她最真的不是人们所夸大的多愁善感,而是一点天真狡黠,善雅虐。

“雅虐”现代化的语言便是毒舌,正如宝钗所说:“幸而凤丫头不认识字,一概是世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正是这雅虐打动了我。其实黛玉多数的虐皆是为了宝玉。因为珍惜,因为在乎,才会打趣,甚至为宝玉、宝钗的事暗自垂泪,后也因此香消玉损,令人动容。

人说黛玉的美是一种艺术,“呜咽一声尤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但她的人是如此立体鲜活,不只是“晓风染白莲”,而是“彩内心似牡丹,姹紫嫣红开遍”,可此花有殊色,只为一人开。她丰富的内心惟有宝玉懂得,而宝玉的内心也只有她懂得。宝玉不肯求功名,她懂;宝玉想要喝些酒,她懂;宝玉让晴雯送两张旧帕来,她懂。她明白其中这深厚的情义!她不在乎封建传统和宝玉一起看《西厢》,大胆作诗求词,同他一起不屑于旧社会礼仪的束缚。。。。。。

是啊,挥毫作诗,诗绝女子是她;一笑一颦,宛如天仙的是她;抛父进京,无依无靠的是她;荷锄葬花,稥泪暗滴的又是她;然而红颜薄命,泪洒空楼的还是她。这样一个绝色倾城,一身诗意的女子,再多瑕疵也掩不去她的玉质冰清。

红楼梦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解;人物图;人物命运

红楼遗梦,千古流芳。《红楼梦》的出现,带给读者很多思考和影响。每个人都在试图解释着其中的“梦”和诠释着自己的理解。《红楼梦》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应和着每个人对他的理解。

《红楼梦》中有很多部分具有绘画篇段。湘云醉卧芍药丛便是其中的一幅人物画。

“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姑娘们快去瞧云姑娘去,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后头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岩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脑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落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她,又用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做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

芍药花与湘云微醉的容颜融为一体,好似人物画的笔法以简单的线条将人物的面容与身形勾勒出来。芍药花的颜色与容颜的部分却用温和的粉红色去凸显出女子微醉的容颜,而众人的动作与面容的表情用微小的线笔描画,大体勾勒了一幅美丽的人物图。而这幅图的中心确是“粉红色”这种颜色,这就是中国画的简略之美。它不似外国画中追求的人物的真实感与抽象度,而是简单的。几个笔画,篇幅的结构安排成就了一幅画。画的颜色除了粉红色就是黑色的线条,而大部分的留白将其颜色突出,中心人物在粉红色的芍药花中酣睡,这幅画用中国画的特点描绘的栩栩如生。

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与之相关的哲学、宗教、文艺等方面的知识。中国画是写意的,讲究的是将其图画所代表的意思与情感传递给观众。薛宝琴是《红楼梦》中一个重要女子。对于薛宝琴的描写有着“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的表述。究其薛宝琴的身世也是极好的,其配偶也是门当户对,本身才华过人。书中这样的写法无疑给人们一种感觉,这位好像是佳偶天成。可是,这幅画却有着另一种暗示。中国画讲究的是一种意境,颜色的搭配,留白的安排,景物的衬托。山上女在遥望,突出一种孤寂之感。而且身后的丫鬟捧着的却是一枝红梅。梅花在寒冬开放,是高洁同时也是孤独、坚强的代表。白雪与红梅的映衬,在画中一枝红梅的的安排描述出了画中女子的命运。

黛玉葬花这是一幅经典的图画:在三月中旬的一天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花下一块石头上做着,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得满身满地皆是。宝玉要将抖落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花瓣,来至池边抖至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躅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搁在那水里。我才搁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搁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的人家脏得臭的混到,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水土化了,岂不干净。书中对于黛玉的描写,并用一首《葬花吟》来揭示人物的处境和命运,而这里的描写重点却是花,如何处理落花,从而引出宝玉与黛玉的对话,以及黛玉对花的处理。整部《红楼梦》就像一幅泼墨画:用水墨洒在纸上后绢上,随其形状,进行绘画,笔势豪放,墨如泼出。而这幅泼墨图在其人物、景物的协调叙述中完成。有关人物的人物画,有关山水的山水画,有关花鸟的花鸟画。每一段篇章都有着一幅画,一种人物命运的暗示。这幅葬花图“流水有意,花愿随行”。可惜水若变化,花不愿与其同行。所以女子将花做了一个花冢。伴随泥土化去。黛玉对花的爱惜“化作春泥更护花”。而这幅画中心“花”,画的处理在一片山水之间。而两人的对话是对花的处理。“花”一幅画,景物的颜色搭配成比例。对话忽略。一幅“花”的泼墨图,同时也描写出黛玉对其美好的向往。

《红楼梦》一幅大的泼墨图,每个人都是墨中的颜色,每个人都是一幅泼墨图。都是一种意境。这里所有的意境搭配成了一幅真实的生活图。

书画一体,写意人生。《红楼梦》用诗一样的语言交汇出具有一幅幅意境不同的图画。这些图画是艺术,同时也是真实生活图的写照。

《红楼梦》中每个人都有着其不同的人物性格与不同的命运在大观园中凸显在那个时代他们的人生。《红楼梦》中线索很多,这样的线索安排将人物的命运一一暗示指出,无疑的“十二钗”的命运在《红楼梦》判词中一一指出。但是,作者依旧在写法上按其布局叙述人物的命运,一个个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命运安排,作者做了不同的角度安排。暗示人物的生活环境、性格及命运。

黛玉是美的,她的生活充满诗意。黛玉所住的潇湘馆是大观园中可谓最美的,最有意境的处所。贾政、贾母等人最中意的也是潇湘馆。贾政赞:“若能月下坐此窗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原文描写:……抬头看见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干翠竹遮应,众人都道:“好个所在!”入门便是曲折游廊,所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和着地步打就得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着芭蕉。又有两间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隙,得一泉脉,开沟仅许尺,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足下而出。

黛玉处所的布局显示了黛玉的喜好同时也凸显了黛玉的性格。游廊、石子路。翠竹、芭蕉、花等事物的安排成就了一幅画作。尤其最后的泉水“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而出。好一幅景物图,一个幽静的处所,一幅安静的画面在作者的叙述中呈现在读者面前。黛玉是喜静的,那份安静是自然地,无需外在的掩饰,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