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精选5篇)

  • 小学阅读(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

小学阅读(精选5篇)

小学阅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培养能力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智力的竞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学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着力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提高民族素质这个总目标服务,使学生尽早成为有用之才。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其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的三大特点,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优化阅读教学,必须在抓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课内阅读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阅读教学应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源,以训练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的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特色,深入挖掘、精心挑选教材中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形成教学高峰,并通过教学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施加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篇的理解和阅读,使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明确各段之间、各段与整体之间的联系,为他们理解课文和熟悉课文打基础,也为读写结合找准结合点和生长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粗、精、细”三读阅读指导。粗读能从整体上了解所学的内容和所学内容的基本思想。精读是用点、线、圈、勾等学习符号标示出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特点、关键词句,做到边画边读边想。细读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好以下五读:比读,比较所学内容的异同点;联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进行知识系统化、脉络化的加工;续读,做完练习后,再读课文,加深知识的理解;写读,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写心得笔记,小结知识;忆读,熟读成诵,为写作积累素材,储存词汇。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掘课文中固有的可供发展智力的因素,切实把培养学生智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促进教学的改革。如教学《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 蔺相如的什么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2. 廉颇听到这些话后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真是不应该”?3. 蔺相如这种忍让的精神,你觉得可贵在哪里?廉颇知错就改,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又说明了什么?教师设计的问题先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获取基本的知识,接着是启发学生从句与句的关系中领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乎情理的推理,最后要求学生把学习课文和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表个人独立的见解。这样通过教学完成了“发现事实——进行推理——个人见解”的过程,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提取知识;再通过联想,与生活经验沟通,进行再造想象,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以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把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凭借语言文字去发掘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基本特征,达到了阅读教学所企求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巩固方法,形成能力,培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阅读习惯的培养,应从儿童入学时启动,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中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这样的意念:我是学生,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情。帮助他们克服对家长、对老师的依赖心理,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勤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由于受应试教育处在一种随意状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指导下进行,同课内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建立读书兴趣小组。这种小组能以点带面,使全校的读书活动得以健康发展。读书兴趣小组,可定期组织活动,指派辅导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掌握读书方法;还可以在学生中搞阅读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即使农村学校现在大部分都能达到每校生均拥有图书10册以上,不能把这些宝贵的丰富的知识入库封存,而要发挥其育

人成材的功效,开展群众性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读书知识竞赛,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推荐一组书目,并根据这些书的内容,设计出一套问题发给学生,最后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选出代表,举行比赛。

组织不同范围的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一般涉及学习体会的交流、读书信息的沟通。另外,还可以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读书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能帮助学生从一般的阅读转入积极的思考。

举办读书报告会或故事会。这种活动,可以请校外辅导员作专题讲座,它很容易在学生当中产生轰动效应,从而诱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还可以组织故事会或主题班队会,把阅读中读到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人情风俗等绘声绘色地进行演讲,培养学生的再创作能力。

小学阅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小学低段;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78-01

随着2012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老师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课堂已经逐步形成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众多关注学生思维数学活动的集合体。但是老师们在更多的关注着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同时,很少认识到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的老师认为数学阅读能力只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属于语文、文科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实是对数学阅读认识的误解。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技能水平往往很不相称,有的学生计算技能发展早,水平也比较高,但是当面对文字题时就“束手无策”,难以应对。数学阅读也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自主化数学学习,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从而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是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和形成的主阵地。下面就浅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创设阅读硬件,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1、绘本导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更自觉地开展阅读。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比较少,又没有较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开始引导学生阅读的阶段,教师可以将数学绘本内容变成形象生动的PPT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趣味助阅。(1)课本素材――辅阅。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课本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进。教学内容更贴切学生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数学素材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编排的形式已经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在教学中,要积极利用数学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课外书籍――阔阅。指导学生阅读《小学数学智力开发报》、《数学绘本》及其他有关数学的书籍,培养学生自觉进行数学阅读的意识,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数学活动――玩阅。经常组织开展阅读活动。如数学家故事会,让每个孩子讲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讲有关数学的脑筋急转弯;趣题巧算,每天由孩子们自己出一道趣味数学题。这些活动既能培养孩子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习惯,又能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同时讲故事的同学也能锻炼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二、明确内容目标,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1、构建框架。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和任务,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有价值的、简约的导读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使阅读更有效。比如:每个新学期的第一节新课,教师让学生阅读《编者的话》及《目录》,了解这学期将学习哪些内容,有几个单元,最喜欢哪几个单元,这些单元与以前学过的哪些内容相关联等等。

在新人教版每个单元结束,都有一栏“本单元结束了,你想说些什么?”的成长小档案,档案中还有小朋友批注。教师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既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也帮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今后所学的其他内容的联系。

期末复习的第一节课也进行阅读目录。这个学期,“我们”都学会了什么,哪些内容可以归为一类(由于低段学生还不能归类,可以让他们随便说,老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完成复习提纲),哪些内容自己学得比较扎实,哪些内容还不是很懂,复习课上要专心听。这样几次训练下来,他们就会养成习惯。年级高了,他们就能说得头头是道。而且,复习时他们还知道这个内容在哪个单元,甚至会说在第几页。这样举一反三,他们拿到任何一本新书就会先去翻翻目录,先去了解大概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寓读于学。教材是教师执教的根源,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素材,他是数学专家集结过去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的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任何教辅用书替代不了的。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

3、触类旁通。在学生认识理解的过程中,目标是方向,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体现在是否有目的的阅读,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地转化阅读材料,把抽象的材料转化为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简单的数字、符号。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三、给予阅读方法,明确指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经验的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到了中、高年级,一般还能自发地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更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

1、咬文嚼字。对于概念性的文字阅读,要求学生先“读”再“品”。“读”就是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概念要说明什么,有哪些关键字句,是哪些知识的累积或是迁移。“品”就力求求出问题,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阅读范文第3篇

一、从文章的共同点入手进行比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内容上具有相似点的文章,其中包含旨在通过文章的表达披露当时的社会现实、讽刺人性的薄凉的文本。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艰苦的生活,小女孩渴求奶奶将她带走,她不想一个人在冰冷的世界活着。文章《凡卡》中凡卡在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中描述道:“我给你叩头了,我会永远为你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不然我就要死了……”凡卡不惜冒着被打的风险给爷爷写信,渴求爷爷带他走。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相似,主人公的遭遇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作者写作的出发点相似,揭示的主题相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篇文章的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思考:小女孩为什么要让奶奶带她走?凡卡为什么哀求爷爷把他接走?使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思考,领悟文本的写作主旨。

二、从语言的表达方式入手进行比较

文章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在不同的题材中变化万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的文体分为多种表达方式。例如,在记叙文中,可以分为顺叙、倒叙以及插叙。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例如,倒叙的文章中,作者通过在文章的开始为读者创设疑问,引发悬念;插叙的文章可以很好地为读者进行内容的补充,使人物、事件更具体、鲜活,使文章曲折有致;顺叙的文章脉络清晰,富有条理,能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阅读,提升阅读效率。又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对比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中的描写的相同与不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写人叙事的形象与具体,而说明文中的描写更加侧重于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在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时,让学生明确在不同的文体中,相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起到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三、从语言的运用入手进行比较

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依据不同的相似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在语言的运用上,很多作者的语言运用相似,表达的意义与揭示的主题也近似。教师可以将这样的文本联合起来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者语言运用含义的理解,提高?W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与《凡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运用进行比较,感受两篇文章中语言运用的相似点以及目的。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述道:小女孩死时,“两腮通红,嘴角挂着微笑”。在《凡卡》中,凡卡死时,“太阳升起来了,柔和的阳光照在凡卡瘦小的身子上,他嘴唇发白,嘴角却挂着一丝微笑”。在两篇文章中,两位主人公的命运都很坎坷,但他们在临死时都是带着笑容离开人世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种语言的运用方式进行思考与分析,感受这种语言运用的好处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从写作的技巧入手进行比较

小学阅读范文第4篇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生源均以农牧民家庭为主。由于环境、家庭、地域等因素,我班学生在刚进中学时阅读还存在着少、慢、差、费的问题,即读的量少、读得慢、效果差、时间浪费等不理想的状况,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各科学习甚至各种能力培养方面常常出现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有意识加强了对小组合作阅读的探究。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发现,同龄人的阅读习惯能有效地影响一个人的自发阅读。我也发现了学生对阅读的要求会因同龄人的影响而普遍化,正如韩寒、郭敬明书籍的流行。通过观察,我班部分学生对书籍有一种自觉的阅读要求。所以在分配学习小组时,我有意识地把这些学生分配在各个学习小组,让这些个别学生的阅读辐射到全组的成员,从而在学习小组里形成良好的阅读风气。其次,为了督促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初期,我班小组内的阅读书籍,采取先由老师推荐,然后由小组内的成员共同商定。我对小组每周的阅读量也做了要求:在学生能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地要求一定的阅读量。最后,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有独特的体验,我安排了阅读交流课,每周一次组内交流,每月一次全班交流。

组内交流时,要求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交流自己在本周的阅读内容和收获,同时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每小组每周评出一名“阅读评价之星”。在荣誉的驱使下,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敢于向阅读的文章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每月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每组选出一名发言人(每月的发言人要轮换),对小组成员本月的阅读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全班同学根据发言人的表述选出三组最佳阅读团队。

为了督促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积极的阅读活动中,我还根据我班实际学情,结合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出详细的阅读评级体系。

通过每月的这种评比以及组内和全班交流一些学生和一些小组的阅读内容和感受,还有在阅读交流中得到新的想法、新的启发,甚至对阅读文章的新的思考角度,让那些没有读过这本书或文章的同学产生强烈的阅读的冲动和愿望。也能让那些不爱阅读的同学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为了能与同学有共同的话题,也为了想显示自己的独到见解,能使自己的阅读体验在同学中不会显得幼稚或者肤浅而乐于阅读。学生也在阅读中渐渐发生着改变。

一、阅读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在积累课外知识,积淀语文素养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阅读让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共同分享,既能找到在同学中共同探讨的话题,也能在阅读中找到自己对文本的理性体验和感性体验,这种自我阅读产生的成就感,在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时被同学所认可,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地去阅读。

三、阅读让学生开阔了视野。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体验。其次,书中新奇的事物,精美隽永的文字,个性鲜明的人物,神奇美丽的山山水水,都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美妙的视野享受,促使学生更积极去阅读。

四、小组共同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选择起到了指引作用,让学生学会了选择阅读。刚开学时,一说到阅读有些学生就是漫画或者《故事会》等一些快餐书籍,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在老师的适当引导下,让学生对阅读书籍做到了正确选择。

五、阅读让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刚入学时,学生的作业和作文上的错字、病句处处可见,作文语言贫乏,思路老套,最忧心的是大部分学生连最基本的字数都写不够。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和交流,一学期后,各种问题就得到明显改善。现在已经不出现字数不够的作文了,思路老套,且词不达意的错误也在逐渐减少。

六、阅读让学生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每个学生都有自我的价值取向和情感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老师对小组的阅读书籍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推荐阅读书籍供学生参考;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对推荐书本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为学生提供一些合适的指引,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不露痕迹地受到道德熏陶和思想教育。

七、阅读拉近了师生关系。在书本面前,学生和老师都是读者,彼此都是独立的文本体验者。学生可以和教师平等地交流。交流就可以得到老师更多指导甚至更为深刻的解读。

小学阅读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读书;阅读兴趣;故事

阅读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之必需,在信息时代,阅读更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但由于小学生自我意识,自尊感,观察力等各方面发展不健全,受外界影响较大,有较强的可塑性,有时间他们对阅读并不感兴趣,这时就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帮助,这样才能给予他们指一条正确的阅读道路,并使阅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可见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似容易却艰辛。”我认为用这句话来概括语文教学最合适了。的确,单凭语文教材仅有的那些课文,不足以使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提高语文水平。只是我们农村孩子,经济条件比较差,家里没有多少藏书,阅读渠道又窄。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我深知,只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孩子心中渴望阅读的火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感情中最奇特的表现,一旦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便会乐于探索、乐于学习,并乐此不疲。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前提。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善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乐于阅读、乐于写作的热情。

一、听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其实在视听媒体已经普及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听故事。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爱好。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是处于一种身心愉悦的状态中,所以最吸引他们。

我常给学生讲我童年读书的故事,讲那时寻找书籍的困难,我内心对书籍的渴求,得到一本书时的喜不自胜,读书时的废寝忘食,读完书后的百感交集。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我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他们的老师,而是那个与他们同龄的爱读书的小女孩。他们为我着急为我欣喜,而故事中的书也不知不觉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会想: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让当年的老师如痴如醉呢?他们会认为老师今日的“博学多才”就源于当年的发愤读书,从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我给他们讲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爱国故事等,听多了,他们也会纷纷搜集故事书,看故事、讲故事。听故事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而且激发了他们的读书欲望。而《窃读记》中的小女孩才真正的让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是多么的幸福啊!更让我欣喜的是好多学生都说,“我们不仅要吃饭长大,也要读书长大。”当然书籍的海洋广阔无边,孩子们缺乏辨别的能力。于是,我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给他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的好书。有同学开始从家里带书来,先是二三个,后来越来越多。课间或中午,伴着淡淡的书香,许多孩子开始静静地读书了,我发现他们已经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了。

二、读故事

每周三读书活动时间,我都会精挑细选一本好书带进课堂,娓娓动听地读给学生听。记得有一次我声情并茂地读了他们的师姐姜楠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这篇获得省级一等奖的文章,我看到台下几十双眼睛里噙满了泪水,我向他们讲述了这个身世凄惨的女孩为什么会写出如此打动人心的文章,他们的师姐之后就变成了他们的榜样和读书的动力。几次读下来,我发现班上有学生买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格林童话》、《作文大全》等书。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我还让他们互相交换书籍来读,这样既降低了买书成本,又扩大了读书量。我们班的图书角也慢慢地建立起来了。我让大家把自己的书暂时交由班级代为保管,统一编号、登记、包上书皮,等学期末再还给他们。现在中午早到校的学生再不像以往在操场上校园里疯玩了,他们自觉地从教室前面的书柜里取下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座位上用心地读起来了。教室外渐渐地消失了追逐、打闹的声音了。

三、讲故事

学生爱读书了,我便组织他们定期去学校图书室借书,人手一册,同学之间可以随意调换。学生有书看,兴趣越发浓厚,写读书笔记也积极了。我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收获,讲讲自己看的故事,学生说得滔滔不绝,听得津津有味,读书的喜悦洋溢在脸上,书香弥漫在幼小的心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