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教学(精选5篇)

  • 作品教学(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重点停留在可…

作品教学(精选5篇)

作品教学范文第1篇

(一)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失

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作品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是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教学重点。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讲解较少,学生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对写作背景不了解,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不能达到原本的教学效果。中外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不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了很多的宫廷舞会和成年男子之间的决斗,这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教师讲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再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马丁 路德金的演讲词,演讲的背景是在美国黑人奴隶运动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明确的讲解,学生对作品中的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理解就不透彻,选录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折扣。

(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重点停留在可能会考试的内容上,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例如,学生都知道在考试中可能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生平以及流派有考核,学生在学习时就把作者和流派作为学习重点,对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一带而过,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外国作品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适当地为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知识,并注重对比外国的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者之间的异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习惯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例如《辛德勒名单》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能体现出来,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烘托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达到教学目标。另外,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还应该突出外国作家的写作风格,比如讲解莎士比亚的美妙诗句、欧亨利的意外结局、惠特曼的热情奔放的情感等等,增加学生的文学涵养,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扩大阅读量

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我们认知的真空地带,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空白,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也存在很多的误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就应该共同进行外国作品阅读量的积累,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理解外国作家的写作特点,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体系,这样就能保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结语

作品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部编版教材

一.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外国文学作品虽然一直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外国文学在中考中处于边缘地位等原因,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困难。因为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过来的,不同出版社的翻译水准不一,有些低水平的翻译导致语言晦涩难懂。而且学生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缺少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很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如何改进初中阶段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1.添加背景知识

外国文学作品是翻译过来的,如果学生对其文化背景,地域,时代等不够了解,就很难理解作品的内容,更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加入外国文学作品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主流文化以及意识形态,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主旨。例如新教材九年级下册中的《海燕》。我国很多学生并不认为海燕这种海鸟有什么特殊之处,而在俄语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所以在高尔基的笔下,海燕是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的勇敢形象。这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属于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将背景介绍清楚。又例如新教材九下中的《变色龙》,创作于各种社会矛盾激烈交织,沙皇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末路的重大变革时期。但统治者仍在挣扎,任用两面派官员,竭力强化警察统治等。了解了这样的背景后,就不难理解契诃夫为什么会刻画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察形象,也能更好的理解作者所讽刺、揭露的是那个穷凶极恶的沙皇专制主义。

2.要考虑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华民族是讲人情,所以中国文化更重“情”,情感制约着人的价值取向和心理机制。而西方文化更重“理”,强调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认识和思考社会、自我、自然,强调对事物作较为理论的、冷静的、抽象的把握。“情”与“理”的冲突,导致了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来理解某些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观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在教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时,要尽可能的创设与该国相应的文化知识的情景,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如七年级下册中茨威格写的《伟大的悲剧》,写的是失败的英雄斯科特带领其他四个队友在归途中悲壮牺牲的故事。特别是其中奥茨为了不成为朋友们的负担,在一个暴风雪的早晨理智的做出了决定:“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其他人都知道他在做最后的道别,却也是因为“理”而没有去阻止他。这里需要教师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加以讲解,才可以使学生消除隔阂更好的理解这一行为。还有本文的标题,全军覆没的悲剧却要用“伟大”来形容,所以一定要结合西方文化思想,从古希腊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讲起,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样讲解的文章才可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又比如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冷漠的亲情,以中国重“情”的传统观念来看,菲利普夫妇的因为于勒没钱了而不认亲兄弟的行为让人难以置信,但当学生了解了西方重“理”的传统以后,就很好理解以钱为真理的菲利普夫妇会做这样冷漠的决定了。

3.进行对比阅读

每一个民族文学都有其自身的优点,通过与中国文学的对比阅读,我们可以发现其他民族文学的优点。可以通过同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相似的文章题材的对比中,让学生先读我国的文章,再读类似的外国文章,既可以降低阅读和理解难度,更可以在对比之中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某些方面的优点。例如新教材六下的《别了,语文课》和七下的《最后一课》,所写题材都是关于不能再学习母语的,但前者是因为自身原因要移民所以不能再学了,后者则是因为祖国战争失利后失去了学习母语的权利。按教材的安排,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把前一年学过的《别了,语文课》拿来作比较阅读,从立意等角度进行对比阅读教学。也可以通过不同文章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相似的人物形象的对比中,体会到中外文学作品各自的优势。比如六年级下册的《青山不老》和七年级上册的《植树的牧羊人》,所写的都是致力于植树造林的人物。《青山不老》重在强调“以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植树的牧羊人》的重点则在于,天天和树打交道的牧羊人,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通过同题材文章和相似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可以促进学生阅读与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并可以使他们从更易接受多元文化。

三.如何过渡到整本书阅读

1.外国小说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借用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到的“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就可以得出外国文学作品整本书阅读的意义。首先,可以大幅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读不同国家的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读完整本外国文学作品,不但可以练习总分重点章节的精读,也可以练习速读。第三,更是有助于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读整本外国文学作品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兴趣的提高很有帮助。

2.以理解内容为目标制定阅读策略

作品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鲁迅作品教学 问题 对策

鲁迅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其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同样,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鲁迅作品始终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讲授内容[1]。几十年来,鲁迅作品一直作为语文教学的资源不完全是意识形态的原因,主要是语文教育的需要。鲁迅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应该因为它在极“左”年代曾被某些政治势力利用而贬损它,在对鲁迅缺乏认识的情况下,轻易地否定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2]。鲁迅作品及其思想是鼓舞人民从事新的历史创造活动的永具生命力的精神遗产。我们在革命时期需要鲁迅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同样需要鲁迅精神[3]。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开掘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意义,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然而,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解读却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提鲁迅,大家就认为是个横眉冷对的老头;一提鲁迅的作品,就觉得艰深晦涩难以理解。针对当前的鲁迅作品教学,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概括。

一、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鲁迅作品是永远给予我们智慧和力量的思想宝库。鲁迅的精神与文学作品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巨大而深远的。因为从鲁迅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剖析与最清醒的扬弃;可以看到对西方文化最明智的认识与借鉴;可以看到对国民劣根性最犀利的解剖和批判。这一切都源自于他彻底解放的思想与开阔的胸襟、丰富多彩的气质、才华与文化巨人的渊博学识。当然更重要的是源自于他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挚、最热烈的爱和忠诚[4]。

到目前为止,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很多文人学者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很高很深刻的评价。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树,坚决捍卫自我尊严和自由意志,呼唤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5]。那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真实地还原了现实世界的明暗,对生命的痛感的描述是前无古人的[6]。鲁迅对世事的洞察力、对问题的深刻分析,鲁迅的想象力,鲁迅的幽默感,鲁迅的语言艺术,对中学生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语文教育资源[2]。鲁迅作品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提升了几代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因此,鲁迅作品对于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鲁迅作品也因此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将鲁迅作品引入教科书,是几代有识之士的正确选择。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

在新世纪的今天,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鲁迅的思想文化遗产,进一步提高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使具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鲁迅先生的作品真正成为今天青年进行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当今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感到鲁迅作品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很多学生也觉得鲁迅作品很难懂甚至无法懂,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劲。

关于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困境,薄景昕[8]总结为以下几点:被各种权力话语过度阐释的鲁迅早已被人为的神化,失去了本真的状态;鲁迅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被反抗、被解构,严重影响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难以摆脱的时代困境;鲁迅研究成果与当代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令人深思的沟壑,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价值的迷失和中学语文教育的裹足不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转化,导致了教学滞后。张悦[9]认为:文本误读有时恰恰因为“人”的误读。学生的误读表现在对鲁迅性情的认识上;学生的误读还产生在对鲁迅先生品格内涵的判定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苦读”鲁迅作品的当代中学生却对鲁迅及其作品有一种深深的隔阂,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排斥心理。这当然谈不上品读、鉴赏鲁迅文学作品,无法感受鲁迅人格魅力,鲁迅精神对他们心灵的烛照也就虚幻至极,无法实现。异化鲁迅的同时也异化了鲁迅的作品,异化鲁迅作品的同时也异化了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学生所接触的当然不是原汁原味的鲁迅作品本身,而是经过指向性明确的分析之后早已成为定论了的异化物[10]。

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误区的存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语文界同仁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鲁迅文学作品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出完美的答案。

三、如何正确解读鲁迅及其作品

我们在学习鲁迅的作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习他的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学习鲁迅,提高自己的精神品位和道德修养,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保障学生的健康生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鲁迅先生的卓越思想、优秀作品、独立人格和精神魅力直到今天仍然继续引领着中国人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过程中,对其解读往往存在很大误区。教师由于受到文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依赖于教参,严重制约了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造成了鲁迅作品应有价值和接受价值之间的矛盾,如何找到鲁迅及其作品和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对接点,打消学生对他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王栋生[2]认为能否正确解读鲁迅作品,关键在于教师素养。孙郁[6]则认为:“鲁迅的文章在深层领域有一种不好言说的意象。他的暗功夫很深,没有都在字面上体现出来。”语文教师必须了解鲁迅的“暗功夫”,才能胜任中学鲁迅教育。曹丽红等[7]认为在解读鲁迅作品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应注意鲁迅作品教学的阶段性和动态生成性;二是在讲解鲁迅作品的同时,应尽量联系实际生活;三是应注意处理好鲁迅作品“一课一得”与作品所体现的“国民性”的关系;四是应注意处理好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与真实的关系。薄景昕[8]则认为走向人的现代性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出路所在。张悦[9]则主张给鲁迅以一个平常人的注目礼。去除精神隔膜,让学生走进真实的鲁迅世界,是实现和鲁迅精神相遇的路径。

四、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对策

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很多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很多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和对策,主要有以下观点:张龙福[1]认为在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明确鲁迅的身份定位;2.把鲁迅的伟大与平凡统一起来,还原鲁迅作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生命个体形象;3.抓住鲁迅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作品中的关键意象,由此深入阐发鲁迅个性及其作品风貌的的独特性。如何改变现行的鲁迅教学中的僵化模式,激发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正确地阅读、理解鲁迅作品,吸收并继承鲁迅宝贵的思想、文化精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郭亚明[4]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注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鲁迅的思想性格及创作的关系;关注鲁迅独特的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关注近一个世纪以来对鲁迅的评论。胡志金[5]认为,应该设置情境,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的价值;挖掘材料,让学生体验鲁迅的“生命之爱”;读出自己,让学生反思自我生命的缺失。薄景昕[8]提出以下对策:加强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编的研讨;鲁迅研究界要关注、引领并指导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要改变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方式和形成正确的鲁迅观;要对中学语文教师进行鲁迅作品的“继续教育”。郑颖娜等[11]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走近鲁迅,真正挖掘鲁迅作品的艺术魅力;二是要建立与鲁迅作品教学相适应的考试机制;三是要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研究性学习。黄建萍[12]认为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把一个真实的鲁迅还原给学生,并在鲁迅和学生中间架设一座沟通的桥梁。寿永明[13]则认为在鲁迅作品的大学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对鲁迅原著的阅读;另外,抓住青年人喜欢“图像”、喜欢追新的心理,充分调动和利用影像、网络等现代媒介资源,把影像资料,把网络应用于教学。

可见,在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走近鲁迅,拂去蒙在鲁迅形象上的种种尘埃云雾,尽力还原鲁迅的本来面,努力揭示、描绘出一个血肉丰满、有情有欲的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真正鲁迅的心灵与形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鲁迅、走近鲁迅的浓厚兴趣,从而逐渐理解、接纳、认同鲁迅,并最终将之转化为珍贵的人生精神资源。

参考文献:

[1]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貌――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26,(3):95-98.

[2]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25-27.

[3]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53-56.

[4]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4):85-87.

[5]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28-29.

[6]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9):26-29.

[7]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131-132.

[8]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9):16-19.

[9]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7):21-23.

[10]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2006,(2):62-63.

[11]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2007,(3):54-55.

作品教学范文第4篇

可作为经历鲁迅教学年代的我,依然记得《记念刘和珍君》、《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诧异论》等经典著作,因为那些文章就好比“匕首”一般锋利,曾经刺醒过多少国人。不过,到了今天,鲁迅作品却要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对此有专家解释认为那是“时代隔膜”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原因,所以导致了鲁迅作品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专家呼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以贴近时代的方式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其实这些话专家们说得容易,但事实上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专家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我们多年的中国教育纯粹为考试而考试的语文教学教育,它不但奴化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理解能力,也令孩子们丧失了看清楚社会真面目的眼睛,所以今天的中国奴化教育已经让我们失去了与鲁迅作品沟通的工具――思想。

更何况改变不为考试的教学方式,那是任何教师都做不到的,即使是国家骨干教师还是特级教师,他们自身都做不到。纯粹为考试而教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对于孩子今后学习鲁迅作品有很“厌恶”的影响。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知道,鲁迅的作品大多之所以能激人深省,并不是文字句子异常扣人心弦,相反有一种很真的感觉。鲁迅作品一直以一种真实的语言揭露当时政治斗争和社会的黑暗,可如今的中国作家事实上能以文字达到鲁迅这样高度的人寥寥无几了。

说穿了,所谓的时代隔膜和教学方式的原因,那都不是阻碍鲁迅作品被欣赏的关键,而是我们的时代正面临凡是都“被”谎言蒙蔽的环境,一种动不动“跨省追捕”的可怕,让我们发现孩子连写作文都不能“自己说真话”的教育,导致了我们的中国教育不得不送走鲁迅思想的结局。

作品教学范文第5篇

2017年思品教学工作总结【1】 在这一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

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

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5、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

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

2017年思品教学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科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工作中,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良好的成绩将为我今后工作带来更大的动力。不过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一如既往地勤勉,务实地工作,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二级三个班的政治科任。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科任,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政治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注重研究教材。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