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集(精选5篇)

  • 红色诗词集(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早早来到学校,离教室还老远,就听室内一片嘈杂,一个声音嚎叫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笔者的头“嗡”一下子胀大起来,全身的血液直冲进脑袋里,火冒三丈的冲进教室,对那个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阵训斥。本以为事情…

红色诗词集(精选5篇)

红色诗词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雅歌;唱响;成长;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9-0081-03

去年的一天中午,笔者早早来到学校,离教室还老远,就听室内一片嘈杂,一个声音嚎叫着:“你是我的情人,像玫瑰花一样的女人,……”笔者的头“嗡”一下子胀大起来,全身的血液直冲进脑袋里,火冒三丈的冲进教室,对那个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阵训斥。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没想到几天后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却让笔者不得不深刻的反思。

山东青州市夏庄初中(简称我校,下文同)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通讯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们班音乐课代表在上体育时偷听MP3被老师没收了。笔者知道情况后非常生气,班干部竟然带头违纪!拿到手里一听,里面全是当今网络上的流行歌曲,什么《你把爱情给了谁》、《一不小心爱上你》等。其实这些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爱是什么。

到底是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感染了学生,让孩子们哼起了那么肉麻的歌,还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呢?这样下去,学生沉湎于肉麻的歌中,哪来心思学习呢?那不就毁了一代人吗?为此,笔者决定带领学生通过“搜歌――辩歌――唱歌”三步曲,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大唱健康向上歌曲活动,引领学生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高尚情操。

一、搜歌:搜出自己喜欢的歌

搜歌是这次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我们首先召开“搜集优秀歌曲”启动仪式,主持人、发言人在全班学生中产生,仪式各个环节都由班委会商讨决定。启动仪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班长宣读倡议书,组织委员做搜歌活动介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同学们各抒己见提供搜集优秀歌曲的途径,有的说从网上搜集励志歌曲;有的说从家长那里搜集红色革命歌曲;还有的说要设计调查表,走到街头巷尾,广泛征集大众喜爱的歌曲……大家快乐的畅谈、热情高涨。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启动仪式让我对班干部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刮目相看,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喜悦在心,增强了笔者对活动顺利开展下去的信心。

二、辩歌:辨出大家学唱的雅歌

搜歌活动进行了两周,我们进入了辩歌的环节。我们召开了“我心中的好歌”辩论赛活动,全班同学自由组织分成两大组,一方倡导中学生应该唱流行歌曲以外的经典歌曲;另一方倡导中学生应多唱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辩论赛上,有的同学说:“流行歌曲通俗时尚、曲调容易上口、形式活泼,同学们非常喜爱,适合学生演唱”;有的同学反驳说:“流行歌曲虽迎合很多学生的心理,但是很多歌词粗俗不堪,如有首广为传唱的《爱情乞丐》歌词是‘可怜可怜我吧,给我一点爱,可怜可怜我吧,骄傲的女孩’”,此同学话一出,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笔者想,大家可能都会哼这首歌吧。随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说起流行歌曲的弊端,有的说最近很火爆的流行歌曲《伤不起》里的歌词:“伤不起,真是伤不起,我想你想到昏天暗地,恨你恨到心如血滴”语言垃圾,不适合中学生演唱;有的同学说有一首歌叫《上苍保佑吃完了饭的人民》唱道:‘真的不敢想要能够活着升天’真是内容荒诞;有的同学说很多流行歌曲就是模仿作秀,陈词滥调,比如《打个电话》就是《常回家看看》的翻版;还有的同学说很多歌曲如《苍蝇》《蚂蚁》之类的就是矫揉造作、无病的顺口溜……在激烈辩论的过程中,也有同学列举出了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比如《愚公移山》,颂扬了人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真心英雄》激励了很多人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等等。同学从流行歌曲谈到了革命歌曲,谈到了民族乐曲,谈到了催人奋进的旋律,谈到了宛转悠扬的曲调,谈到了好的歌曲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熏陶。

这次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明白了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盲目跟风,要学会多角度、有选择的哼唱歌曲、鉴赏音乐。要唱出中学生自己的雅歌!

三、唱歌:唱出属于自己的歌

经过搜歌、辩歌两个环节,学生们对歌曲有了自己独到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纷纷表示要唱属于中学生自己的班歌、红歌和古诗词歌曲,将雅的歌曲唱起来,把雅的班风树立起来。

1.班歌――心灵感动的磁场。若干年后,学生们也许会忘记教他们的老师的名字,但也许不会忘记曾带给他们心灵感动的班歌。积极向上的班歌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针对当前中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性格弊端,笔者决定以“爱”为主题选择班歌。经过全班同学踊跃推荐、班干部讨论商议,我们最终确定了广受学生们喜爱的励志歌曲《爱,因为在心中》为我们的班歌。

“当我睁开双眼每一天,都会记得大家的笑脸,明白心中勇敢又多了一点”,每天清晨,温馨的班歌会告诉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身边有爱,要勇敢向前;“曾经哭泣也会看不见,未来总会有别的喜悦”勉励孩子们要乐观坚强;“你的音符你的脸,教我不退缩要坚持着信念”激励孩子们要坚韧执着;“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无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告诉孩子们要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学生们把“爱”融入美妙的音符,把感情放入动人的文字,用每个人特有的方式诠释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每一个声音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同样的信念――“爱,因为在心中,平凡而不平庸!”。班歌,教给学生们活着要有爱、要坚韧、要进取,每个人都平凡但可以不平庸。

2.红歌――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是往昔峥嵘岁月朴素的表达,是激情年华深情的吟咏,情感真挚浓烈,旋律优美高亢,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源泉。红歌犹如风中飘扬的那面旗帜,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在学校“唱响红色歌曲、弘扬爱国精神”的号召下,我们开展了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经典我来讲、红色精神代代传等一系列活动。

(1)红色歌曲大家唱。首先是学唱。我们精心挑选了二十首大家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文娱委员负责利用每天中午时间带领同学们反复听,用心学,经过一个月,学生们大部分都能流利准确地唱十多首红色歌曲,很多曲目如《红旗飘飘》、《地道战》、《保卫黄河》、《当兵的人》、《一二三四歌》等,以其慷慨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广受同学们喜爱。

(2)红色经典我来讲。红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红色历史的记忆,嘉兴南湖的小船、八一南昌的枪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还有改革开放的号角、祖国蒸蒸日上的自豪等。红色歌曲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于是,我们在唱红歌后,讲红色故事,这确实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许多同学讲到了《闪闪的红星》、《》、《上甘岭》等经典故事,我们还选择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故事进行学习,使学生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了祖国历史的发展变化,弘扬革命优良传统。

(3)红色精神代代传。通过唱红歌、讲故事,我们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接着我们开展了“学习红色精神”的励志演讲,畅谈了“祖国的历史与未来”“家乡的历史与未来”“学校的历史与未来”,学生们用优美激昂的歌声和激情澎湃的演说,表达了自己对先辈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精神的敬仰和赞美,对家乡的热爱,对学校老师的感恩和对学校未来蓝图的规划。活动中,学生们用书面形式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要把我们的红色精神用在学习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学校为荣,感恩学校、感恩老师,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3.古诗词歌曲――瑰丽典雅的殿堂。古典诗词歌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古朴含蓄,典雅精绝。是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凝结着我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生们如果能演唱好古诗词歌曲,可以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在优美的音乐中陶冶情操,感受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凝聚民族精神。因此,我班组织学生学唱简单的古诗词歌曲。

学唱古诗词歌曲,我们按“欣赏―学唱―品评―赛唱”四环节进行。

(1)欣赏:首先我们用一节班会时间带领学生们欣赏了一系列易于中学生理解的古诗词歌曲,如《水调歌头》(苏轼)――王菲版、《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蔡琴版、《相见欢》(李煜)――邓丽君版等。无论是空灵柔美的演唱还是浑厚深沉的音色,都体现出了诗词的古风古韵。在平时,学生们经常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去死记硬背很多古诗词,在古诗词歌曲欣赏课后,竟然有不少学生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学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欣赏之后我们按照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选择古诗词歌曲,同学们唱过的古诗词歌曲有《虞美人》(李煜《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独上西楼》(李煜《相见欢》邓丽君演唱),《但愿人长久》(苏轼《水调歌头》王菲演唱),《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安雯演唱),《满江红》(岳飞《满江红》罗文演唱),《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徐小凤演唱),《雨霖铃》(柳永《雨霖铃》娄晗演唱)等。通过学唱环节,学生们牢牢地掌握了许多平时难以记诵的古诗词。最令人欣慰的是,几个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将古诗词歌曲中的诗句铭记在心了。

(3)品评:对于已经谱曲演唱的古诗词,无论学生们是背诵在先,还是唱中记诵,词与曲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对古诗词深远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演唱过后的品评便水到渠成。在品评会上,有的同学说,古诗词歌曲《别董大》,以苍凉慷慨的音调,渲染出“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塞北大漠天昏地暗的背景和作者与董大之间的悠悠别情离绪,悲切中饱含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光明希冀;有的同学感言,辛弃疾的《西江月》中,以恬静的歌声,把幽美旖旎的夏夜、浓郁芳馥的稻香、蛙声成片的天籁和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现得自然含蓄、淡雅真切。如同把人们带到了夏夜的山村,闻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有同学说,秦观的《忆王孙》则又别具情趣,“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娓娓道来,意境全出。芳草萋萋,声声杜宇;雨打梨花,楼高门闭。给人展示出一幅意境悠远、缠绵夺魄的淡墨画。同学们从“雅”的古诗词歌曲中唱出了意境,陶冶了情操。

(4)赛唱:演唱古诗词歌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的条件下,才可能唱好。当然,唱歌还需要先天嗓音条件和后天音乐素养,所以这个环节我们降低难度,采用小组合唱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学生们把自己融入诗境中,融入诗词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和经历当中,融入音乐中,词曲和谐、声情并茂,学生们还能熟练记诵几十首古典诗词,我们的古诗词演唱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悠扬的班歌唱起来,温馨溢满整间教室;嘹亮的红歌唱起来,激励着学生不忘历史、奋发前进;典雅的古诗词歌曲唱起来,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在雅歌中思索,在思索中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健康向上歌曲的传唱培养了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激发了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热情;班风正了,学生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一个班的活动感染了一个学校,感染了学校的每一个人,如今,雅歌活动已经推广到学校的各个班级。雅歌唱起来,学生们热烈奔放、激情飞扬!雅歌唱起来,学生们活力四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参考文献:

红色诗词集范文第2篇

一个江西人,为收藏他把家安在了湖南偏僻山村;一个55岁的中年人,为实现父亲遗愿他28年志向不改,只为红色收藏;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不为赚钱升值,只为启迪后人铭记历史,珍藏一份关于民族希望的温暖记忆。傅伯瑜,一个其貌不扬的民间收藏家,在中国被誉为“中国民间红色收藏第一人”。

“我之所以把家安在湖南,是因为这里是的家乡,离韶山只有半小时的路程,在这儿我会感觉到自己离主席很近。”在湖南长沙县暮云镇牛角塘村见到傅伯瑜时,浓浓的湖南口音和湖南情结已经让记者分不清他到底是江西人还是湖南人。

父亲是我收藏的引路人

1956年,傅伯瑜出生在江西省峡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记得祖父和父亲非常喜欢收藏,由于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祖父和父亲的收藏的只是一些小的生活用品。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傅伯瑜也渐渐地喜欢上了收藏。18岁那年,傅伯瑜入伍当了兵。由于在部队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每月只有一点点津贴,每月除了买一些洗漱用品之外,就是靠剩下来的这一点点津贴,他开始收藏像章和红色读物,他告诉记者他的红色收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确切地说,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收藏应该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那时候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来为了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我的红色收藏,我辞职下海自己办企业,我们的企业是为高速修护栏,那时候基本上是高速护栏修到哪里,哪里有和有关的纪念品,我就走到哪里。”傅伯瑜开玩笑说是企业的高速护栏成就了他今天如此规模的收藏。

傅伯瑜说,这么多年来坚持红色收藏,除了自己喜爱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我父亲临终前曾拉着我的手,说以后有钱的时候,一定要多收藏和有关的东西,将来建一个红色收藏纪念馆,免费让大家参观,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年带领劳苦大众进行的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让他们牢记那段鲜红的历史,只有牢记历史,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更大的希望。”傅伯瑜说,是父亲当年临终前的一席话,让他感觉到了收藏之路的任重道远,但更让他明白了做红色收藏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写毛体敬伟人

说到傅伯瑜的红色收藏博物馆,其实就是他在湖南的家。2005年,傅伯瑜来到长沙县暮云镇牛角塘村的皇凤坡,开山修路,两年后一座占地18亩的私人住宅兼红色收藏博物馆出现在公众视野。整个红色收藏博物馆收藏陈列厅达1万平方米,陈列的都是1983年以来收集到的红色藏品。

到过傅伯瑜红色收藏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在这里参观免票、吃饭免单、毛体诗词免费送,这一“三免”政策从2009年对外开放以来一直延续到现在。当记者问道就这一“三免”政策究竟能持续多久时,傅伯瑜告诉记者,当年带领群众闹革命,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从没讲过代价,今天他还有这个经济实力,他就要把这一政策继续落实下去。

“的诗词大气磅礴,他的毛体字洋洋洒洒气势如虹。为学到主席的毛体字,20年的时间我坚持读他的诗词,临摹学习他的字体,现在我写的诗词真的可以以假乱真了。”傅伯瑜说,他多年来内心始终怀有对的崇敬热爱之情,为学到真正的毛体书法,20年来他坚持每天练习,反复揣摩的笔法和神韵,用过的笔墨和宣纸已经不计其数。

傅伯瑜告诉记者,当年之所以坚持练习毛体字,他是有自己特别考虑的。“那时候我就在想,将来展览馆建成后,肯定会有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如果在参观完后能够送给他们一幅的诗词,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这不仅传播了伟人的思想,还让主席的毛体字走进万户千家。”

在众多的诗词中,傅伯瑜最喜欢亲笔写的《长征诗一首》,他说他写得最好的也是这一首。他告诉记者,每天他都在坚持写这首诗词,现在已经写了7000多幅,等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他要用25000幅毛体《长征诗一首》展示在未来即将建成的红色博物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与长征的故事。

我为收藏狂

在傅伯瑜的红色博物馆里,上百万册不同时代的著作,12万件纪念章和塑像,曾用过的电话、理发用过的剪刀、长征时用过的马鞭等生活用品摆满了整个展室和大大小小的房间。28年来,傅伯瑜共收藏了150万件红色文物,他说这些藏品是他和后人们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

傅伯瑜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选集就有26个国家的不同版本,还有6种少数民族文字及盲文版本。其中1944年5月由晋察冀日报社编辑出版的第一版《选集》,由邓拓担任主编,当时因为条件艰苦,书页用的纸是稻草浆做的,用锅底灰充当油墨,由于当时共印刷了十本,他手上收藏的这本是现存的孤本。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傅伯瑜收藏的国内资料鲜有记载的1950-1956年出版的日语版选集,不仅是初版,还被日本图书馆协会选为日本中小学生的选读课本,这对研究毛选传播和中日政治、文化交流具有特别的见证意义。

在傅伯瑜收集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关于伟人的生平,或关于中国革命,或关于收藏的曲折,他说这些故事和经历丰富着他的人生,并不断激发他收藏的热情。在建党90周年前夕,中国共产党第一枚在他的手上公之于众。在谈到这第一枚时,年过5旬的傅伯瑜颇有几分感慨:“很不容易拿到手,从湖南到河北辗转两次。”傅伯瑜说一次无意听说河北西柏坡一位藏友收藏了一枚,于是他连夜赶往了河北。

到河北西柏坡看到这位藏友手上的这枚后,傅伯瑜欲出高价进行收购,但他遭到藏友本人拒绝。无奈之下,他返回湖南,将珍藏多年的一幅绣像取出,再次前往河北,当他捧着的绣像出现在这位藏友的面前时,藏友被傅伯瑜的诚心感动了,果断地把转让给了他。

红色诗词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经》;色彩;审美视角

《诗经》中色彩众多,如描述红色的词有“赤”、“赪”、“赫”、“赭”、“炜”、“璊”、“朱”、“丹”等,这些色彩因为程度深浅而被区分开来,也有因附着物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名称,同是白色,“素”、“缟”多用于指丝帛服饰,“皦”、“皎”用于描述日月之光,“瑳”、“皙”多指容貌。色彩分类如此详尽,丰富了古代色彩词汇,也体现了《诗经》时代的人们对色彩关注的认真态度。

一、《诗经》色彩话语揭示出对美的认同和自觉追求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然地理环境为先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和审美观照对象,当他们向周围伸出触角,去感知,去体验自然环境的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又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给予主体心灵新的刺激,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可以说,对美的自为自在的追求,自古至今,从不间断。

(1)用色彩渲染人物的容貌仪止

自然界的生命才是美的。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它需要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它,《诗经》时代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这种美,并运用想象、联想等思维特征,使客体与主体相融合,对美的认识做了很好的把握。《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灼灼”:花鲜艳盛开的样子,“华”同“花”。这是一首新婚祝贺诗,诗人看到春天柔嫩繁盛的桃枝和鲜艳怒放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青貌美。这种美是炽热的,奔放的,诗人以鲜红夺目的色彩形式的描摹,给人醒目的感觉,印象深刻,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后世作品中出现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人花互相映衬,人更添一份别样的姿色。宗白华说:“在美学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中国重形象,西方重理性。”但《诗经》对物象的选择,不是简单的堆彻和罗列,也不是对这些物象的名称和性能作简单介绍,而是在筛选过程中,运用想象,象征,比喻等思维方式对物象特征进行的一次对照和黏合,是诗人为了情感表达,寄托情思有意识进行的选择。

(2)植物染料凸显审美情趣

孙作云先生统计,《诗经》中的植物染料有三种:一,菉草,通做“绿”,可以染绿;二,蓝草,即靛草,可以染青(蓝青色);三,茹藘,即茜草,可以染红。《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郑笺》:“蓝,染草也。”《毛诗正义》:“以蓝可以染青,故《淮南子》云:青出于蓝。”“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绿,即菉也。程俊英《诗经译注》:“绿,草名,即荩草,可以染黄。”《说文》云:“‘戾’,草也,可以染留黄。”“菉”一音“戾”,“留黄”即“绿”。朱熹《诗集传》:“绿,王刍也。”明方以智《通雅》云:“古者供草入染人(官名),故谓之‘王刍’。”《郑风.东门之墠》:“东门之墠,茹藘在阪。”《毛传》:“茹藘,茅蒐也。”马瑞辰《诗经传笺通释》:“茹藘,染草也。”《说文》:“茅蒐,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程俊英《诗经通释》:“茹藘,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郑风.出其东门》:“缟衣茹藘,聊可与娱。”《毛传》:“茹藘之染女服也。”《郑笺》:“茅蒐染巾也。”白色的衣服,配上鲜红的头巾,光彩夺目,十分好看。植物染料改变了单一的服饰色彩,由一种或几种颜色调和成更为复杂的颜色,获得了视觉美感,提高了审美情趣。

二、《诗经》色彩话语体现了生存环境的优美适宜

《诗经》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物质上,包括人自身及人所需要的一切,都是自然赐予的,人依存于自然。精神上,甚至人的一切艺术活动,也都依赖于自然。《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瞻彼淇奥,绿竹如箕。”陆机《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淇,水名。”“奥”:澳或隩的借字,水岸深曲处。“猗猗”,美盛的样子。河岸曲折之处淇水流过,青青绿竹迎风婀娜,营造出静谧幽清的境界,诗句不加点缀,而以自然描摹,从远及近,有动有静,一副惬意之景映入眼帘。

三、《诗经》色彩话语折射下的礼仪、典章制度

(1)白茅作为祭品的衬垫物

茅,又称白茅、茅草、茅菅等。茅草有韧性,可苫屋、搓绳。茅针、茅叶和白色地下根茎可供药用。初生的茅根,洁净白嫩,祭祀便取其洁白柔顺之意。茅在古代祭祀中主要用作祭品的衬垫物,以凸显其圣洁庄重的氛围。《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古时,狩猎是男子事,采集是女子事,这首诗描绘的是“吉士”把猎物赠给心上人的情形。而麕为何以白茅包之?李湘在《诗经名物意象探析》中说:“凡在各种重要的盛典、祭祀、进贡等场合,或即使个人方面的一些活动中,必以白茅为铺垫为包束,才足以表示最大的尊敬、最高的虔诚和获得吉祥平安的信念。”因此,白茅成了“隆重、信诚、尊敬的重要表征和平安吉祥的象征”了。

(2)从服饰色彩看周朝礼制

人的衣生活是社会制度的附属品,服饰文化体现着社会制度。《诗经》所蕴含的服饰文化丰富多彩,不同等级的周人所用服饰各不相同,同一等级之人不同场合所用服饰也千差万别。阎步克说:“中国的服饰文化不仅高度细密,还是高度‘数字化’的。它充分运用数列手段,对服饰要素——如尺寸、质料、色泽、图样、饰物等——做等级安排。”

《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坨。”朱熹《诗集传》:“皮,所以为裘,大夫燕居之服。”这是一位身穿羔羊皮袍,并以白丝饰之的大夫形象。《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管子·揆度》:“卿大夫豹饰。”《诗集传》:“礼,君用纯物,臣下之,故羔裘而以豹皮为饰也。豹甚武而有力,故服其所饰之裘者如之。”《秦风2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五彩斑斓的锦服配以狐裘,诸侯像也。“君子至止,黻衣绣裳。”《周礼·考工记·画缋之事》谈到:“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贵族公子服裘,皮,丝等,并且色彩明艳、端庄华丽,而贫贱之人黼葛,褐,枲麻等粗布衣服,色彩灰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劳动者连抵御寒冬的粗布衣服都没有,还要“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阶级对比鲜明,令人哀伤。

《周礼》详细记载了掌管服饰制作的官职,有司裘,掌皮,典妇功,典丝,典枲,内司服,缝人,染人等,分工明确,制作精细。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等服饰等级制度森严,如若错穿,即有僭越违理之嫌。《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陈奂《诗毛氏传疏》:“素衣,谓中衣也。……礼唯诸侯中衣则然,大夫用之则为僭。”襮也是诸侯的服饰,潘父是大夫,他却穿起诸侯的衣服,可见潘父已经僭越礼制,企图作乱了。

【参考文献】

[1](宋)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红色诗词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境;哲理;审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独创的概念,也是艺术批论或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但是它的语意非常抽象,因此一些西方美学或艺术理论中,几乎找不出一个同等的用语来概括和解释。今天我们从古典诗词创作中所感受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境界,领悟到诗人通过语言营造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时候,对意境中所涵盖的独有价值更应给予肯定。

一、意境凸现精神与修养的境界

我们在赞美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境界很高的时候,往往把他们的精神与修养包括其中,同时表现为灵魂的圣洁:也表现出他们行为与谈吐的优雅:更表现出他们的心胸、才学、气度或意志的高尚,与完美的人格联系在一起。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通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带给世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诗言志”的“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郭小川说“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诗。”陆游、辛弃疾都生于南宋,当时,淮河以北的半壁河山为金人所占领,国难深重,民族矛盾异常尖锐。陆游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难,中原北望气如山。”辛弃疾《摸鱼儿》“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抒发了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情怀。现代诗坛的闻一多,他的两部著名诗集《红烛》和《死水》,爱国主义贯穿作品的始终,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红烛》这首诗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境,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他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一览无余。诗人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二、意境中蕴含着“情”与“景”的哲理

情因景而生,景随情而移,这样的相互关系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源于客观外物的感受,并随着这种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充满着深厚的哲理。陆机说:“遵四时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种触景生情关系。表现在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黄河之水起兴,引起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叹。

情虽因景而生,但情对景也有反作用,称之为“景随情移”。外界景物的美与丑,乃是客观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同一景物对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诗人,在不同的思想情绪之下,所产生的感受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景随情移的典型例子。鸟语花香,这是乐景,在乐时的情况下,人们对此是以娱人的景色,定会抒发出喜悦的心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产生了反常的变态心理。见花开流泪,闻鸟鸣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

三、意境中丰富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悟也。”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决不是纯客观地、毫无选择地对自然景物的机械描摹,而是凭着诗人的某种审美观念,带着诗人的感彩去摄取、描写的,产生了融情于景,寓景于情的艺术效果。所以面对同一景物,不同的诗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描写。譬如对秋天的景色,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是这样描写的“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归鸟赴乔林,翩翩万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他把“秋风”、“寒蝉”、“原野”、“落日”、“归鸟”、“孤兽”这6种景物层层渲染,构成了一幅深秋曰暮凄凉的情景。而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把秋光写得胜于春光,使秋色充满着生机。曹植与杜牧两人笔下的秋景是“有我之景”,都是赋予了不同个性的景色,恰到好处地表达他们不同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诗歌中情和景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情能融于景,景自然地可以寓于情,但后者的审美趣味更浓烈。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原是一首登临之作。可是全诗无一字直接写登临所见的景色,金是抒情,是一首强烈的抒情诗。诗人以借古伤今的手法,表示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诗中作者自我形象十分鲜明,爱国主义者陈子昂屹立幽州台上,满怀悲壮的激情在眺望苍茫廖廓的宇宙和广阔的北方山河。所以好的抒情诗,情中有景,是文学审美感受的很高境界。

四、意境中的“乐”与“哀”具有很强染力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一般情况下总是以描绘赏心悦目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愉快心情,以描写凄凉的景色来衬托人物的悲哀思绪,“乐”与“哀”在景色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村田园景色:“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詹,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诗人以此乐景来抒发自己“复得返自然”的无穷乐趣。阮籍的《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何所见?忧思独伤心”。在寂静的深夜,一片凄凉的月光下,孤鸟在野外哀号,翔鸟在北林悲鸣。以此凄绝的暮色来描绘诗人孤独、苦闷、彷徨、忧思如焚的心情。这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的方法对营造感人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

红色诗词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口皆碑,无人不晓,赢得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誉。无论学识渊博的专家,还是孜孜以求的学子,甚至一些高瞻远瞩的政治家都为之倾倒、折服。这部小说中除了主体描述性文字本身之外,其他如诗、词、曲、赋等,应有尽有,可谓“文备众体”。这些诗词歌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成为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思弄明白,或者影响到故事情节的完整。特别是那些隐寓人物命运的诗词(判词)以及书中人物创作的诗词,既切合人物的思想志趣、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社会地位,又巧妙地关合他们的身世、经历、命运和结局。这些个性化的诗词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因此,对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全书的理解和评价。

一、托言寓意

初读《红楼梦》,我们都会发现作者在开篇声明他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但细心的读者在读完这部古典之后,总能从字里行间探测到“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的意味。因此,我们说《红楼梦》美学思想的核心实是一个“真”字。也就是说它真实地再现生活,成为描绘时代生活的画卷。全书是这样,作为全书有机组成部分的大量的诗、词、曲、赋的创作,自然也是遵循这一美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的。

《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 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

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我们就很难说它的诗词不是正文,而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只能是感叹身世遭遇的林黛玉发出的哀音;“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恐怕也只有林黛玉才能发出这祥的间话。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与菊花更适合的了。“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不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是谁?“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这不是活画一个情窦初开,渴望获得爱情,而又担心变化莫测,情思绵绵,难以入梦的林姑娘的复杂的情思吗? 

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作者特别重视诗歌的抒情作用。《红楼梦》中的诗词,有的是咏物寄情,《咏菊》诗便是她借花的“千古高风”寄托白己高洁孤傲的情怀;她的《柳絮词》中,“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缝蜷,说风流!”,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是那种预感到爱情的理想行将破灭而友自内心的悲愤呼声。除此之外,《葬花吟》,更是咏物寄情的上乘佳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中她以落花自况,表现了她在冷酷无情的境遇中对前景悲观无望哀伤抑郁之情。有的是触景生情。林黛玉这方面的诗词颇多,如《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便是一例。“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有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黛玉不觉心有感,不禁发于章句”:“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丧。病魔缠身,寄人篱下,触景生情,便自然地发此哀音。

此外,《红楼梦》的诗词在人物的描写上也特别注意表达人物的思想志趣,使个性特点更加集中与鲜明。常用的方法是托物明志。薛宝钗的《临江仙》中的“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便是她精神志趣的形象写照。《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眼看“抄检大观园”的决战即将来临,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已经明显地成为败局。薛宝钗通过写《柳絮词》表明了对贾府形势的看法,希望封建主义的“好风”,把她送上更高的“青云”。同是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明白地暴露了贾雨村这个政治野心家一心想爬进封建官场,高踞于劳动人民之上作威作福的丑恶的理想和志趣。香菱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则表现了她相信自己的才华像月光那样难以被掩盖沉没,透露出她希望跻身于小姐们的“风雅”之林,享受高层次精神生活的愿望,和须眉浊物的贾雨村的志趣真有天壤之差。

总之,抒情言志,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曹雪芹把这一优良传统出色地运用到《红楼梦》的诗词中去,集中鲜明地表达了书中人物的个性。

《红楼梦》中的诗歌,艺术价值是很高的,它的艺术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才在中国文学史上建立了这座伟大的艺术丰碑。本文所提及的,只不过挂一漏万,然窥斑而乃知豹,希望读者能从中探知曹公的用心良苦、富有逻辑的填密思维以及高超的语言驾御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评红楼梦.岳麓书社,,2006年.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6年

[3]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