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厢情愿的爱情(精选5篇)

  • 一厢情愿的爱情(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我永远不会知道,到底是我一厢情愿,还是他来过了,只是我没看见。 有时候吵嘴之后,他竟然不打电话过来,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天。这时候,我大概会一厢情愿地想: “他害怕我还在生气,想让我冷静一下。” 女人的一厢情愿总是和爱有关的,我…

一厢情愿的爱情(精选5篇)

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第1篇

我经常会想,狠狠地吵了一架,说了分手以後,那个人还是会舍不得我。夜深人静的时候,他还是会悄悄来看我,在我住处的窗下等待终宵,只??了看看我家里是不是亮了一盏黄昏的灯,只??了看看我在窗前的剪影。

可惜,当我半夜起床,心中充满希望的走到窗前往下看时候,从来就没有发现我期待的熟悉的身影。

我永远不会知道,到底是我一厢情愿,还是他来过了,只是我没看见。

有时候吵嘴之后,他竟然不打电话过来,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三天。这时候,我大概会一厢情愿地想:

他害怕我还在生气,想让我冷静一下。

女人的一厢情愿总是和爱有关的,我们一厢情愿的告诉自己:

我是他一生最爱的女人

他对我是最好的

他说过永远不会离开我,他说过的一定会做到

男人的一厢情愿又是什么?

会不会是这些:

她最崇拜的人是我

她不能没有我。

虽然不是她的第一个男人,但我肯定是最教他销魂的那个

大千世界,难免有许多的骗子。然而。人们自欺的时候往往比欺人的时候多,

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第2篇

《西厢记》中的冲突主要是张崔与老夫人之间的冲突,老夫人是恶的一面。故事到最后,张崔向老夫人妥协,张生上京赶考,高中后回来娶莺莺,而老夫人也没有受到惩罚,她的愿意“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满足。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西厢记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西厢记读书心得1“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確,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確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诽谤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厢记读书心得2寒假,我发现书柜里有一本书已经落满尘灰,拿起来擦了擦便读了起来。这本书叫做《西厢记》,看完后感受颇深。

至于《西厢记》的高深论坛评价,前人、古人、今者学家总说纷纭!我倒是只觉得此书倒真值得再看她几遍!"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读罢此书,在翻阅元稹的《莺莺传》感觉着实有点儿遗憾,以至于《商调蝶恋花》《鼓子词》《西厢记诸宫调》应该在此书之前读!

自古才子佳人的爱情结合都难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难免有所催人泪下的波折,也难免会有后人的传诵。至于结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当别论。中国自古以来人们的潜意识里都有大团圆!即便是牛郎织女,即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贞与许仙!张生与崔莺莺也算是最终修得正果!

张生的才与貌无可厚非,崔莺莺那简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压根儿就是“唯美”!莺莺的貌,不多说,只张生道——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记不真娇模样,我只索手抵着牙儿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势,你也简直没得挑剔!也难怪张生即便考取状元,也没有如郑恒所说为尚书女婿。

或许女人给了真心,爱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莺莺先是心动、思恋到最后的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依依惜别,到“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再到寄送张生汗衫、裹肚、袜儿、瑶琴、玉簪班管等东西,不外乎担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乱终弃”的念头。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几个崔莺莺呢!不过难得的是,张崔二人毕竟是真爱的。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电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应是王公贵族,不是贝勒公子便是少爷,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万金也有千金,要么什么明珠,总之排场要耀眼的。

至于穷书生巧遇佳人,如《西厢记》或《柳梦梅》那也不是没可能,不可否认的就是真爱。话说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们肯定是上辈子种红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贿赂了柏拉图和维纳斯的!

话题回到《西厢记》其实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大凡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说张催二人爱情背后的确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红娘,这是肯定的!不管他们二人相遇相识到相知这整个过程,都抹不掉红娘的影子。至于老夫人、郑恒、孙飞虎那只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

一部《西厢记》着实让人赞叹王实甫的才华不一般。还一个——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我感谢那些尘灰让我有机会看到《西厢记》这本好书。

西厢记读书心得3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

西厢记读书心得4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痴情与志诚,感染力很强!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真切切地经历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长,相聚分离,以换得来之不易的美满团圆!

西厢记读书心得5看完戏剧《西厢记》后,颇具震撼与欣赏,因为之前只是在听老师讲这部极具价值的杂剧,就饶有兴趣,尤其想进一步深入了解它,于此对其剧情有了大概认识。

整个戏曲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波澜,却表现得极丰富、生动,王实甫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莺莺的性格显得十分突出,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女子的含羞与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在整场戏剧中,分为4个高潮,一线贯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是以崔、张二人的爱情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二类矛盾是指以崔、张、红为代表的进步力量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张、红之间的误会性矛盾。这两类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曲冲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剧情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处于全剧结构中心的崔、张、红三个主要人物。整部戏就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发展来展示性格,又通过性格来展开冲突。《西厢记》全剧情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赖婚”、“闹简”、“赖简”、“拷红”和“争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因而使剧情波澜曲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戏剧中刻画的四个人物中,张生,一方面执着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莺莺,她既要

克服封建礼教长期对他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现小姐的尊严与矜持,所以充满了顾及与尴尬,这种种的客观因素困扰着她。而在其过程中,各个人物的心理与性格特征尤其生动。

其中的语言极具艺术魅力,比如张生的琴声中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翩翩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欲细诉哀肠

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已飞兮使我沦亡

表达了张生对莺莺的痴情与志诚,感染力很强!

张生与莺莺的简帖,同样令人惊叹不止:

张生:相思恨转添,慢把瑶琴弄

乐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动

此情不可达,芳遇向须奉

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

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生动地刻画了崔、张的情深意重,却蕴含这压抑与无奈

通过传简帖,表现了崔张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自由的心情

对张生“痴中见傻,傻中见真”的形象描写,

与莺莺不仅外表美丽,而且还有炽热而又深沉的情感

于此,“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虽然张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勇敢的,

并且英俊潇洒,富有才学和胆略。

最后,整部戏剧以喜为圆满

张生功臣名就,与莺莺永结同心,结同心!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戏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尽管大多以圆满

结局,但谁又能看到它过程中所受的波澜与曲折,其中的艰辛与坎坷呢?或许,只有真

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第3篇

[编剧](元)王实甫

[主角]张生 崔莺莺

[舞台地点]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

[爱情格调]浪漫、完聚、缠绵悱恻、多愁善感

[经典台词]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剧情解读]唐贞元年间,洛阳书生张生长安赴试,入居普救寺,邂逅相国之女崔莺莺,惊其艳丽而生情,遂借住西轩,并以诗传情,互生爱慕。叛将孙飞虎带兵围寺逼莺莺成婚,崔夫人声称愿将女儿嫁给献计退兵者,张生修书请白马将军退敌。崔夫人悔约,让二人兄妹相称。红娘代传书简,莺莺诗约张生,幽会西厢。老夫人无奈允婚,强令张生赴试。张生惜别莺莺,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崔夫人侄儿郑恒却谎称张生已做了卫尚书的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郑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永济,黄河边的香艳之城

山西永济不仅是《西厢记》故事的发源地,也是杨玉环的家乡,因此永济又有黄河边最香艳的城市之称。

永济古称蒲坂,传为舜都,位于山西省西南,南倚中条山,西临黄河与陕西省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永济丰富奇特的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两厢记》爱情故事发生地普救寺、部级风景名胜区五老锋、中华瑰宝唐开元大铁牛、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王,自峪、杨贵妃故里等文物名胜,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区。

在许多人的眼中,普救寺不只是一个求神拜佛的寺庙,而是一个用来感怀爱情,追忆“红娘传书”、“莺莺探病”、“月下听琴”等片段的爱情胜地,因此,每当情人节或花好月圆之时,人们纷纷相聚丁普救寺,或栽下爱情之树,或挂上“连心牌”,期盼自己的爱情能在普救寺这古老的爱情胜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普救寺位于山西永济市西北十二公里处的西厢村,始建于隋朝初年。寺址高耸,“红墙匝绕,古塔高耸,绿树丛中,殿宇隐现”,西临黄河湾,水势汹涌澎湃;东近中条山,犹如屏障峙立,视线广阔。走进普救寺,如同走进了《西厢记》中的一个个画面或片段中,山门,大钟楼、大雄宝殿、塔院回廊,梨花深院、丙轩、书斋院、拜月台、张生跳墙处等,仿佛所有的风物景致,都在为一份千年的爱情做着渲染。

进山门,听一回大钟楼的钟声,走一段塔院回廊,曲折迂回的是一份名曰“一见钟情”的印象。当年,张生就是在塔院的回廊里与崔莺莺邂逅而一见钟情的。为了追求莺莺,张生租下了与莺莺所住之“西厢”仅隔一墙的“西轩”。于是一份“待月西厢下,迎风尘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期盼与相思,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终日缠绕在了张生的心头。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知道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一去一来,以诗为媒,彼此感情陡增。

梨花院落溶溶月

梨花深院是当年崔夫人郑氏与女儿莺莺,侍女红娘所住之处,位于大雄宝殿左侧。“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梨花深院分正厅、东厢与西厢三部分。东厢为崔夫人起居之处,正厅是其行事待人之处,据说《西厢记》中的惊艳、闹斋、请宴、赖婚、拷红等场面均发生于此。西厢为崔莺莺之闺房,也是“西厢记”中之“西厢”,内塑张生与莺莺蜡像张生手执纸扇,风流倜傥,一表人才;莺莺手抚瑶琴,若有所思,妩媚动人。

梨花院里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墙幽会的地方。在“白马解围”之后,崔母出尔反尔,莺莺不顾母亲反对,在红娘的帮助下,与张生私订终身,每天晚上,被相思所困的张生只能偷偷翻过墙来与崔莺莺相会,此事被崔夫人发觉,拷问红娘,这就是《西厢记》中著名的“拷红”片段。

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的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

莺莺塔下听“普救蟾声”

莺莺塔,原名舍利塔,位于普救寺丙侧,是寺内的瞻礼建筑,因莺莺等张生的故事发生在塔下,人们俗称它为“莺莺塔”。此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其奇特的回音现象――“普救蟾声”而著称于世,游人在塔的四周,以石相击,即可听到从塔上传来的“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几百年来,这一奇异的现象成为普救寺的一大奇观,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来此观光并为之赞叹称绝,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磴琴声”齐名,被誉为我国古园林中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

寺后即是一古典小园林,那是一个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花草葱茏的湖心花园,园中有悬险如削的叠石假山,有飞檐翘角的鸳鸯双亭。池塘平湖,曲径小桥排列其间,园内的仰复瓦项、两面敞朗的长廊,掩映在长松矮柏、千竿翠竹和柳丝花丛之中。如今,对对恋人在这里可以意会到,当年张生和莺莺“一个潜身曲栏边,一个背立湖山下”那缠绵相会的情景,体味这艳情故事的温馨。

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第4篇

关键词:《莺莺传》;《西厢记》;审美感受

中图分类号:I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07-02

众所周知,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唐传奇《莺莺传》,二者的故事情节除结局外大致相似,但是读者阅读这两部作品时,却有着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审美体验。阅读《莺莺传》,久久留于心际的是一份怅惘悲哀,而阅读《西厢记》,读者则往往难以抑制住内心的喜悦以及取得喜悦后的满足。本文将从读者的阅读体验入手,比较《莺莺传》和《西厢记》带给读者的不同的审美感受,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差异的原因。

一、《莺莺传》与《西厢记》不同的审美感受差异

元稹《莺莺传》的主要内容是讲“贞元中,有张生者,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曾游于蒲州,住在普救寺内。正巧他的姨母“崔氏妇”也带着女儿莺莺住在这里,当时正逢乱军“大掠蒲人”,崔氏母女“旅寓惶骇,不知所托。”由于张生的保护,“遂不及于难”。此后,张生与莺莺经历一番周折,而相爱至深,私自结合。但张生最终因求取功名,抛却了莺莺。几年后二人各自成立自己的家庭,张生“求以外兄见”,莺莺“终不为出”。{1}

读完《莺莺传》,笔者内心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与无奈,他们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也深深地颤动人心。莺莺是长于深闺的大家闺秀,美丽而富有才情。她的内心既渴望爱情的滋润,但又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是个矛盾的人物。而几番思量,她又惧而更爱,终于主动投入张生的怀抱,去追求美好的爱情。但她又怎知,封建的牢笼是处处都在的,它笼罩了一切,包括张生的心。他们在最后的分别之际,莺莺痛苦地预感到“始乱终弃”的结局。“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没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2}这段话是莺莺内心流着泪的哀诉。

莺莺的悲剧,归根到底,不是张生造成的。在这场爱情中,张生同样是个悲剧人物。张生遇到莺莺之前,“未尝近女色”,二十三岁终于找到了意中人,开始了迫切的追求。他把莺莺视为女神,所以写下《会真诗》。恩爱刚刚开始,他就不得不离开莺莺而去京城应试。张生的心理是及其矛盾的:一方面是梦寐以求的红颜知己,一方面是读书人的理想。而最终张生割舍了自我私情,而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的功名。是当时的社会现实要他割舍掉这份儿女的私情,若要怪罪起来,也只能怪当年的他们都还太年轻,怎懂得这人世间的苍凉?

而读《西厢记》,则全然不是这番悲凉与凄楚。莺莺同样是深受封建传统道德思想熏陶的大家闺秀,因渴望爱情而不顾传统礼教的束缚,与张生私自结合;张生作为一个儒学之士,尽管处处严守礼教,但也是克制不住自己对莺莺的爱慕之情。二者的结合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曲折而又具有喜剧性的故事,老夫人的阻挠和红娘的奋力相助使读者对于崔张最后的结合产生更大的满足感。故事以向封建传统的妥协作为结束,张生考取功名,和莺莺结为永世的夫妻。王实甫那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更是将才子配佳人的故事题材升华到抒发人类永恒的美好愿望的高度。

二、产生审美感受差异的原因

类似的故事情节,性格相似的主人公,为何会给读者带来差异如此之大的审美感受?通过对比《莺莺传》和《西厢记》的文本,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来一些原因。

(一)不同的矛盾冲突

通过前文对于《莺莺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造成崔张爱情悲剧的原因归根结底不是张生的冷酷无情,而是当时“一个无形的、不可言明而又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3}二人都在同当时压制人的传统作斗争,但是最终没有逃出世俗的牢笼。这种由社会现实造成的悲剧是让人无法反抗的。而这种现实古今皆有,因而今天的人们在阅读《莺莺传》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残酷,更多的是产生一种跨时代性的共鸣,从而产生悲悯之情,这也是悲剧带给欣赏者的观赏感受。

而和《莺莺传》不同的是,《西厢记》里,矛盾对立的双方都是有形的――老夫人和崔张集团(包括崔莺莺、张生以及红娘)。如此一来,《西厢记》便成了演绎崔张集团如何追求自由婚恋而同老夫人反抗的故事。老夫人是崔莺莺的母亲,女儿挑战母亲,自然要比挑战无形的封建思想容易得多。虽然故事中也隐含着崔莺莺对封礼教的反抗,老夫人便是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言人”,但毕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最终老夫人以要张生考取功名为娶崔莺莺的要求,化解了二者之间的矛盾,既保全了封建礼教的制约性,也成全了二人美好的爱情。当读者看到有情人终成眷属,内心自然会感到心满意足,并激发起对生活的热切盼望。

(二)《西厢记》中喜剧性情节及人物对白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添加了大量的具有喜剧性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对白,从而使得故事朝着大团圆的结局发展。不像《莺莺传》,全文笼罩着一股忧哀之情。以下列举并分析几个具有喜剧性的情节和人物对白,说明此对于观众产生愉悦感受的原因。

张生在王实甫的笔下,是个“傻角”。处处显得幼稚可笑。初见崔莺莺时, 因为从未见过如此美丽少女而有些失态。当莺莺回梨花深院了,要不是法聪阻止,几乎都准备跟进去了。从法本那里出来,遇到红娘,他迫不及待地向红娘作了自我介绍:“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④看他这番自我介绍,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八字以及婚姻状况报告给红娘,他的心思显而易见,让人忍俊不禁。他因思念莺莺而成“病”,进入神思恍惚状态。接到红娘送来莺莺诗笺,自认为是解谜的能手,兴高采烈地跳墙过去后,见到一个少女就过去搂抱,却发现并非莺莺而是红娘。这些情节,富于喜剧性,而张生如果是情场老手,就不会成为莺莺和红娘所说的“傻角”,这些笑料当然不会再发生。

喜剧情节不仅仅只令人发笑,让人感到快意的也是喜剧情节。“拷红”一折便是典型。金圣叹批《西厢记》,评点这一折时,将读“拷红”列入了生活中的三十三件快事中。⑤的确,“拷红”一折中红娘的对答如流、势如破竹之气让人备感痛快。这一折精彩地描写了红娘如何应对老夫人的拷问,红娘一一指出了老夫人所犯的错误,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令笔者读后对红娘赞叹不已。

除了情节具有喜剧性,很多人物对白也能给读者带来愉悦。比如,红娘送来张生所写书简,正是莺莺所盼望的,她却煞有介事地责备红娘不该“将这简贴戏弄我”,要向老夫人告发,要把红娘打下“这个小下截来”。红娘看出莺莺的装腔作势,假作真的要向老夫人告发。我们来看这段对话:

红娘 姐姐休闹,比及你对夫人说啊,我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莺莺(旦作揪住科)我逗你耍来。

红娘 放手,看打下下截来!

莺莺 张生两日如何?

红娘 我则不说。

莺莺 好姐姐,你说与我听听咱!⑥

这段对话,将红娘的顽皮和莺莺少女羞涩又急切的心理展现出来。她向红娘讨饶, 求红娘为之保守秘密。莺莺所做的一切,都瞒不过聪明伶俐的红娘。但是莺莺仍旧想尽可能瞒一些,这是莺莺的身分和性格所决定的,但也正因为这样,环绕着莺莺的一举一动,无不笑料丛生。

对比《西厢记》,《莺莺传》中喜剧性的情节和对白很少。张生和莺莺的对白,多是写离别,哀戚之情溢于言表,读者寻不到一点喜剧的因素。故而二者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不同的结局给人造成相反的审美感受

这一点可以说是《莺莺传》和《西厢记》带给人不同审美感受最关键的原因。《莺莺传》以崔张爱情的破裂为结局,令人唏嘘。《西厢记》以大团圆的方式结束,没有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不同的结局,给人不同的震撼力,我们很难评判哪一种结局更具有艺术性。悲剧有悲剧法发人深省的效果,喜剧也有喜剧给人希望和朝气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可以通过触发人的同情和恐惧,达到对人心灵的净化。《莺莺传》在那个时代,同样具有这样的功效。唐代,封建礼教占有统治势力,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要求“讲礼法”。但那种“礼法”是窒息人的真实情感的东西,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激起反“礼法”的情绪。这种情绪,曾在当时的民间文艺形式“说话”和 “传奇”中反映出来。如《离魂记》《柳毅传》,特别是《李娃传》,都在婚姻问题上表现了反礼教的倾向,《莺莺传》也是如此。中唐时期,一方面人们追求自由,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摧残民众的这种要求,而《莺莺传》这一悲剧,恰恰可以释放人们内心中的压抑与痛苦,从而带给人净化心灵的审美感受。今天读《莺莺传》,人们释放的是对现实的某些无奈,进而从莺莺的反抗中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缺憾美,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对于《西厢记》的大团圆结局,历来众说纷纭。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西厢记》第五折不是王实甫所写,金圣叹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一。他认为《西厢记》应止于“惊梦”一折,并分析了第五折不属王实甫所写的各种证据。⑦蒋星煜也认为“第五本的继续从任何方面来说都不足取,对于增强喜剧效果,也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人们之所以传说王实甫到《长亭送别》即逝世, 所以怀疑别人所续, 原因即在此。”且不论第五折究竟出自谁手,也不论这个结局是否符合当时社会的真实性,有一点我们不可忽略,那就是这个大团圆的结局既使整个故事发展完整,也很好地诠释了王实甫“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如果《西厢记》止于“惊梦”,那么前文提到的郑恒该做如何交代?莺莺和张生的结局究竟怎样?王实甫通过《西厢记》传达出来的美好愿望能否实现?这一系列问题都无从解答。王实甫《西厢记》的进步之处,就是在于他借用《莺莺传》的题材,向那个时出了抗议,抒写出人们心目中永恒的愿望,给人们以希望和朝气。现实中实现不了或者是不易实现的梦想,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可以找到慰藉,可以看到希望。这也是为何千百年后,《西厢记》依然散发着艺术魅力的原因。

三、结语

《莺莺传》和《西厢记》,同样的题材,由于不同的矛盾冲突、不同的情节及对白描写以及不同的结局,使读者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尽管如此,二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也可以在阅读时体验到不同的价值。正是文学的多样性,才使得文学的世界永远充满迷人的光辉。

注释:

①②④⑥王实甫.西厢记[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145页、第21、71页.

一厢情愿的爱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爱情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6-01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为例,两剧都展现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爱情,不惜与封建势力、家族仇恨做斗争,刻画了青年男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但是一个为悲剧,一个为喜剧,虽然都以爱情为书写对象,但主人公爱情的结局迥然不同,如此也凸显出中西戏剧的差别。由于中西戏剧形式、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结构等不同,致使两剧有截然不同的结局,更让两剧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价值。

一、形象分析

两剧主人公在爱情的道路上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至情至性的行动,都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境界,然两剧主人公形象却有很大差异。《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崔莺莺,性格明朗而又丰富。她至始至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而且对张生一直抱有好感,只是她受封建礼教的压制,顾虑重重,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她总是若进若退地探索着获得爱情的途径,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剧情变得十分复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朱丽叶同样身处规制之中,但她却勇敢地捍卫着爱情,她的身上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朝气。朱丽叶是这部戏剧中最有个性的人物。通过这一女性形象,使人们看到勇敢追求自由理想的人性之美,更彰显了女性的人格魅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崔莺莺与朱丽叶在性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西厢记》创作于元朝时期,这个时期正处于封建势力的笼罩之下,因此以崔莺莺为代表的女性被戴上严酷的封建枷锁,必须严格遵守三从四德。然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西方封建社会末期,文艺复兴逐步达到鼎盛,因此,朱丽叶的形象被赋予了人文主义的特性。她的身上更具备反抗者的精神,为了获得自己的爱情,不惜作出巨大牺牲。

二、结构分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一样,在结构布局上采用了苦乐相间、悲喜交错的结构方式,具有跌宕迂回的特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情节设计十分紧凑,两人从相识、相爱到最后的殉情只用了五天时间。然而在这五天里,却承载着两家从宿仇到和解,同时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而《西厢记》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来描述两人从相爱到结合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戏剧的结构不同,中国的戏剧更多是为了上层社会的娱乐而演出,只重抒情不重结构,剧情的发展被安排成一种线状的结构,即事件随着时间而推进,不存在所谓的悬念和暗线。

三、结局设计分析

在我国早期的戏剧研究中,很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我们回顾戏剧的发展史就会发现,大多数戏剧的结局都是美好的,比如《窦娥冤》《牡丹亭》等,都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同样也是,作者在最后抒发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结局完全相反,这其实与中西戏剧在历史上形成的审美心理习惯有一定关系。《西厢记》的结局,首先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的古典戏剧历来只注重抒情不注重冲突;其次从大众群体的性格来分析,西方人更注重体现自我意识,而我国的传统思想提倡安于天命。朱光潜评论道“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因此,莎士比亚用“美好爱情的毁灭”来完成结局;王实甫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为自己和观众制造假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

综上所述,张生和崔莺莺、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获得各自想要的爱情,不惜与封建势力、家族宗亲做斗争,尤其是张、崔两人的反抗更体现出作者对我国几千年封建教条的批判,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最终以完美的结局告终。通过对比发现,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中西方戏剧在情节设计、形象构造,以及观众接受心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不能笼统地说,中国戏剧不如西方戏剧。我们应该客观评论,中国古典戏剧作为我国艺术体系的精华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用胡适的话说,我们应该通过比较认识到中国戏剧“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最不讲究这些经济方法”,从而为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饶M子.中西戏剧比较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李万钧.比较文学视点下的莎士比亚与中国戏剧[J].文学评论,1998(3).

[4]李万钧.中西爱情剧和女角塑造的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