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诗句(精选5篇)

  • 关于战争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笔写现实歌民病——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于演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

关于战争的诗句(精选5篇)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 (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渍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于演(832一?),字子漪,籍贯不详,曾寓居尧山附近。其先京兆 (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流寓河南、江苏等地,曾远赴边塞。咸通二年 (861)登进士第,坎坷仕途,官终泗州判官。其诗质朴无华,明快直切,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并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辛文房指出于演等晚唐诗人 “能反棹下流,更唱痦俗”(《唐才子传》)。

一、笔写现实歌民病——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于演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自居易 《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

于溃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富农诗》、《拟古讽》、《古宴曲》、《山村叟》、《苦辛吟》、《季夏逢朝客》等等。《古宴曲》一诗通过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

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但写了上朝的气派,下朝的喧闹,读者可以从中推想出身处其中的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接下来两句是通过写侍女的娇艳来写宴会的盛况。下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有强烈对比性的画面:“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最后四旬写只知享乐的富豪,从高楼向下望见那些肩挑柴薪的穷人,竟不相信他们也是生活在长安的人。此时用空间上的高低显示出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将全诗推到了全新的境界。展示了上层官僚养尊处优的生活之后,又进而揭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与愚昧无知。最后从富豪的角度写出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讽刺其无知,也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富农诗》则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的开头有一段小序就点出了富农虽 “集粟万庾,马牛无算”却 “生不遗,死不赠”的特点。诗中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富农生性吝啬,坐视同族亲人饥饿而死而不伸出援手的丑恶嘴脸。结尾表达愿望:谦让礼义之风在四海之内盛行起来。此处刻画的富农形象与大多数作品中冷冰冰的富家人有所不同,形象比较丰满,生动传神。他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却对钱财有一种病态的重视,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觉得他既可恨又可怜。作者把富者和贫者的关系拉近了一些,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可由于一贫一富就会有一方是“骨肉化饥魂”,一方是 “仓中有饱鼠”的结局。让读者更深一步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带来的不公是多么严重。

《山村叟》、《苦辛吟》、《边游录戍卒言》、《子从军》等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对世间种种不平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与夸张,让人们在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2.“空有花如面”,“独自盘金钱”——从女性角度揭露社会不公

于演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里中女》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指穷苦人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在窗下织布,织成后统统交给富人,因此捣洗衣料都成了富家的事。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生活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桑下女有西施之貌,却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此诗与一般的同情贫女的诗作不同,诗中没有因为里中女贫困就对她一味地赞扬,而是指出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即里中女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他们之间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与之相似的还有 《织素谣》。《织素谣》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 “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越溪女》和《拟古意》则是通过对女子不幸遭遇的描写寄寓感慨。《越溪女》描写了贫富不同的两个越溪女的不同遭遇。诗先以西施故事开头,然后说明贫富越溪女都曾是 “浣纱伴”的事实,后来由于贫富的差距曾是江边浣纱伴侣的富家女子转眼间嫁入豪门,自己由于身处贫困,“空有如花面”而无法有美好的婚姻。此处有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通过对越溪女的经历的叙述来抒发 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因身处下僚而无法施展长才的愤慨。《拟古意》中借写一位女子虽然貌美却没有适时出嫁,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其中的 “国色久在室,良媒 亦生疑”。写得十分传神,隐含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由于家中 “基业薄”等原因 “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使得 “良媒亦生疑”,而诗人虽然登进士第,才高八斗、壮志满怀,但是一生奔波,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失意可想而知,用没能出嫁比喻自己才高而未得到重用十分贴切。

《宫怨》一诗叙述一个少年时备受家人宠爱、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后来被选入宫、寂寞终老的不幸遭遇。《青楼曲》则是描写倡女所思不见、青春渐老的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边塞作品中的 《恨从军》、《辽阳行》等篇章是通过思妇角度写战争的罪恶的。

二、墨洒边塞寄深情——于演边塞诗的特色

1.“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晚唐时期,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但于演边塞题材的诗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中真实的苦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于溃现存作品中有 12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 “战鼓声未齐” 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旬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能使国家清平吗?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于溃抨击边将的诗句也很有特点,如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边游录戍卒言》),“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陇头水》)等,而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古别离其二》)两句撕掉了边将的虚伪面纱,揭露了他们参战的目的不是“备胡虏”而只是 “爱封侯”。

《古征战》则是对战争的发动合理性的深深质疑,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外辱,不是保境安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古征战》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从不同角度切入边塞问题

“空闺主”的凄怨。《恨从军》借刻画思妇懊悔的心理状态,表现晚唐人民对兵役的不满。“都万骑”与 “出重围”本是应该让女主人公感到骄傲的事,可诗中用厌恶的语气说出,可见这首诗的怨已经超出了闺怨范围,是对征战的完全否定。《辽阳行》说丈夫从军的地方在那里呢,自己宁可随丈夫到处征战,同生共死,也不愿独守空闺。在这首诗中,战争的责任完全在统治者身上,是战争破坏了闺妇的幸福,反映出了晚唐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百姓的厌战之心十分强烈。诗通过闺中思妇真切而深沉的哀怨,揭露了边将从军的丑恶动机和无辜百姓的厌战情绪。

双亲的悲痛。《子从军》以戍边军士双亲的口吻,将乡中丁与从军儿作对比,写出人民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合家团聚、安居乐业的渴望,而《寒食》一诗是从侧面描写从军的年轻人战死沙场导致的悲剧画面,诗写的是寒食节年轻女子扫墓,白衣老人出猎,而联想到青壮年多死于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的悲凉情况。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场上是直接的流血与死亡,在家乡,在亲人心中则是那种岁月消逝也减轻不了的痛苦和想念。

戍卒的怨愤。《边游录戍卒言》、《戍卒伤春》、《戍客南归》三首诗都是从戍卒角度写战争的苦难,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戍卒生活三部曲。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第2篇

“吴楚东南坼”一句,历来评论赏析大致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从整体上言其意境氛围。由“吴楚”“坼”等大气象的词语所指的物象,来赏析其中蕴含的雄浑境界。

其二,由个别的字词如“坼”“浮”来挖掘杜甫在遣词造句上的精心与高绝。“坼”见其广度之大,力度之重,显出包罗万象的胸襟与抱负,进而由个别而入整体,对雄浑诗境的品评鉴赏。

其三,联系时代背景,由作者写作此诗内心的困苦矛盾冲突心境,赋予此句以抒情的特征,将诗句内涵蕴意人格化,进而挖掘其中所传达出来的杜甫的人格魅力和诗句的文化内蕴。

其四,由“吴楚”二字融历史、地理,文化于一炉,品鉴作者使用的艺术手法之妙绝,但分析比较粗略。

但是依照课堂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初读的真切体验,又与上述诸多论析稍有区别。

诗歌鉴赏评析研究依据韦勒克著的《文学理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内部研究注重分析文本及其中的篇章字句,外部研究注重剖析文本的文化底蕴及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最佳的方式则是先由内部研究开始,继而拓展至外部研究,从此点入手,我想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初读体悟对“吴楚东南坼”进行分析。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然后在岳阳楼上,先入作者读者眼前的,不是江水,而是“吴楚”二字,“吴楚”二字,前面已有埋线――“昔闻”。此为“吴楚”两 字由诗文上来的文脉线索。其一,上楼不写江水,直写“吴楚”,是写往昔,时间拉长,进而有今来古往之感;其二,由历史开拓时间视域,必须落实至历史中的某 个时间点,这就是作者的材料筛选艺术。开拓时间视域,可以写古代的任意一个时刻,其任意一刻都可以开拓时间视域,而作者独选用了“吴楚”这一点。吴、楚是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进而“吴楚”两字由时间视域拓展到空间视域;其三,由“今上岳阳楼”之周围景物安谧,引申入战国时代七国争霸的历史战争场面,现实的静对想象中的动,虚实结合,动静统一,拓展空间视域,出现全句境界的开阔局面;其四,作者选取“吴楚”更重要的目的,或许还是要点出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但 须知,此时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一般地图上平平板板的一个方位了,而是岳阳楼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凝聚成岳阳楼的人文环境,充实了它的历史文化 底蕴。

吴楚两国边境是战争的多发地带,“东南”二字紧接而来。首先是强调吴――东,东吴;楚――南,南楚;其次,“东南”二字纯由方位而称名,单独指方向,则似乎 是指吴楚两国于战争中争地盘,划分势力范围这种意味,进而指向战国争霸的目的,而显出战争的暴力性及其表现出来的霸气。这样,便无形中将战国的那种争战的场景由地点(吴楚)到目的(东南)一步步回忆至作者眼前或带入读者视域。

进 而有“吴楚东南坼”。“坼”,由下句“浮”之动态词,可以把“坼”理解为“裂”的意思。“坼”的选用,通常认为是化静为动,即将地理位置的客观边界线, 看作是一整块地方分裂成两个国家的结果,用“坼”强调其分裂的剧烈程度。然而依照上面对“吴楚”“东南”的分析,那么“坼”不仅仅其有化静为动的表现效 果,还似乎有以下这几个方面的蕴意:

其一,“坼”字指向“吴楚东南”暗示的战争场景,似是对战国争战场景的进一步描绘。“吴楚”言争战地点,“东南”言争战目的,“坼”则由此而直入战争的具体作战场面――两国军队列阵以待,一字排开,一声令下,冲杀声震天。

其二,“坼”字将诗中的两条线索交聚于一处,两种视域融合。“吴楚东南坼”,明写岳阳楼实际的地理位置为明线索,暗写战国吴楚争战场面为虚幻想象,使暗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虚实两个场景,借“坼”字融为一体。

其三,“坼”字写分离的雄阔场面,这是为了写下句“乾坤日夜浮”之“浮”字相对照,“浮”有日月于湖面,增加前后两句的语言表达张力。

以上观点由诗句中的字词作为切入点,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地深入把握,进而加深对诗句字词的认识,已而来反观全句,再由此而发散引申至下一个字或词,进而对全句生成新的鉴赏体悟。

依照上述体悟,对“吴楚东南坼”的鉴赏体悟,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作者拓展了读者的时间、空间视域,运用人文地理的观念充实了洞庭湖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二,全句具有明暗两条线索,明写岳阳楼的实际地理位置,暗写吴楚争战的场景,并用一“坼”字将明暗两条线索融为一体。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晚唐国运将弛,士气日丧,诗歌题材与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等问题的真实反映;艺术上,追求字句的精雕细刻,“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 (辛文房《唐才子传》)。于渍在晚唐后期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能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弊病及边塞问题,现实主义倾向比较明显。相对于前人,有一定的突破。 

于演(832一?),字子漪,籍贯不详,曾寓居尧山附近。其先京兆 (今陕西西安)人。会昌时,为乡贡进士。流寓河南、江苏等地,曾远赴边塞。咸通二年 (861)登进士第,坎坷仕途,官终泗州判官。其诗质朴无华,明快直切,一反当时浮艳雕饰的诗风,并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辛文房指出于演等晚唐诗人 “能反棹下流,更唱痦俗”(《唐才子传》)。

一、笔写现实歌民病——揭露社会黑暗的诗

1.“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反映贫富差距,显示社会不平

于演生活在晚唐,在当时创作倾向趋于嘲云戏月,刻翠粘红,轻视社会民生的大背景下,尽力摆脱诗歌对仗、平仄、用韵等形式上的束缚,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着重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揭示社会矛盾,做到了 “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自居易 《寄唐生》),语言质朴无华,锋利尖刻。 

于溃生活在社会下层,对于当时社会上贫富不均的现实有深刻的体会,在其作品中,往往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对这一主题进行集中的反映。代表作品有《富农诗》、《拟古讽》、《古宴曲》、《山村叟》、《苦辛吟》、《季夏逢朝客》等等。《古宴曲》一诗通过贫富生活的强烈对照,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的荒淫生活。

开头四句,不直接写人,但写了上朝的气派,下朝的喧闹,读者可以从中推想出身处其中的人过着多么奢华的生活。接下来两句是通过写侍女的娇艳来写宴会的盛况。下一句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有强烈对比性的画面:“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最后四旬写只知享乐的富豪,从高楼向下望见那些肩挑柴薪的穷人,竟不相信他们也是生活在长安的人。此时用空间上的高低显示出富豪与百姓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将全诗推到了全新的境界。展示了上层官僚养尊处优的生活之后,又进而揭示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极端空虚与愚昧无知。最后从富豪的角度写出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讽刺其无知,也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一把辛酸泪”。 

《富农诗》则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的开头有一段小序就点出了富农虽 “集粟万庾,马牛无算”却 “生不遗,死不赠”的特点。诗中 “骨肉化饥魂,仓中有饱鼠”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十分形象地刻画出了富农生性吝啬,坐视同族亲人饥饿而死而不伸出援手的丑恶嘴脸。结尾表达愿望:谦让礼义之风在四海之内盛行起来。此处刻画的富农形象与大多数作品中冷冰冰的富家人有所不同,形象比较丰满,生动传神。他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却对钱财有一种病态的重视,成为金钱的奴隶,让人觉得他既可恨又可怜。作者把富者和贫者的关系拉近了一些,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可由于一贫一富就会有一方是“骨肉化饥魂”,一方是 “仓中有饱鼠”的结局。让读者更深一步体会到贫富的差距带来的不公是多么严重。 

《山村叟》、《苦辛吟》、《边游录戍卒言》、《子从军》等都是通过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对世间种种不平的描写几乎没有任何的渲染与夸张,让人们在朴素的语言和真实的事件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2.“空有花如面”,“独自盘金钱”——从女性角度揭露社会不公

于演对封建社会的女性寄予了更深刻的同情。在他的四十五首诗歌作品中女性题材就有十题十一首。《里中女》是通过农家女和富家女的巨大差别为贫家女子鸣不平的。诗的前四句以池中鱼不知海水深来比喻穷乡僻壤的女子无从想象富贵人家的生活。“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指穷苦人家的女儿辛辛苦苦在窗下织布,织成后统统交给富人,因此捣洗衣料都成了富家的事。接下来将采桑女的种种美好资质和她们的贫苦生活作对比:桑下女天生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因为生活贫苦,只能见到野蒿制成的簪子,见不到精致的束发工具;桑下女有西施之貌,却幽处野里;有韩娥之音,而湮没无闻。此诗与一般的同情贫女的诗作不同,诗中没有因为里中女贫困就对她一味地赞扬,而是指出了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即里中女不是天生纯朴,富家女也不是生来尚豪奢,而是环境使然,导致他们之间不同的原因是财富对人纯洁心灵的腐蚀。与之相似的还有 《织素谣》。《织素谣》以民谣的形式通过对贫女和歌妓的对比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贫女夜夜操劳,辛苦织素却衣食无着,而由于 “五侯”过着奢靡的生活,所以以声色娱人的歌伎可以 “一曲古凉州,六亲长血食”。诗的最后两句以讽刺的口吻劝贫女画眉学歌来抨击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荒淫生活和堕落的社会风气。 

《越溪女》和《拟古意》则是通过对女子不幸遭遇的描写寄寓感慨。《越溪女》描写了贫富不同的两个越溪女的不同遭遇。诗先以西施故事开头,然后说明贫富越溪女都曾是 “浣纱伴”的事实,后来由于贫富的差距曾是江边浣纱伴侣的富家女子转眼间嫁入豪门,自己由于身处贫困,“空有如花面”而无法有美好的婚姻。此处有 “苦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之意,通过对越溪女的经历的叙述来抒发 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因身处下僚而无法施展长才的愤慨。《拟古意》中借写一位女子虽然貌美却没有适时出嫁,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其中的 “国色久在室,良媒 亦生疑”。写得十分传神,隐含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两首诗中的女主人公身上都有作者的影子,她们都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由于家中 “基业薄”等原因 “嫁尽绿窗人,独自盘金线”,使得 “良媒亦生疑”,而诗人虽然登进士第,才高八斗、壮志满怀,但是一生奔波,却从未得到重用,他的失意可想而知,用没能出嫁比喻自己才高而未得到重用十分贴切。 

《宫怨》一诗叙述一个少年时备受家人宠爱、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后来被选入宫、寂寞终老的不幸遭遇。《青楼曲》则是描写倡女所思不见、青春渐老的苦闷。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女子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边塞作品中的 《恨从军》、《辽阳行》等篇章是通过思妇角度写战争的罪恶的。 

二、墨洒边塞寄深情——于演边塞诗的特色 

1.“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对战争本质的揭露 

晚唐时期,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经相当淡薄,但于演边塞题材的诗却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中真实的苦难,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认识。 

于溃现存作品中有 12首是关于戍边征战的诗歌,它真实地反映唐朝国力渐衰而造成的领土丧失,尤其是对战争中为邀功求赏而穷兵黩武的将军进行了控诉。《塞下曲》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荒凉的边塞图画,在一个清冷的早晨,在荒凉的边塞只有~支军队驻扎在那里。黄沙漫天,士兵们穿着沾满黄沙的盔甲还在沉睡。“黄沙披甲卧”不仅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也暗示出了边境战事的紧张。诗的三四句尤其震撼人心:“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意谓战斗还未正式开始,乌鸢已为可以啄食战死者的尸体而相互庆贺了。诗没有描写交战的双方和交战的具体情形,而是跳出战场,在 “战鼓声未齐” 之时就预见到了战争可怕的后果——在一阵阵战鼓声厮杀声中,夹杂着受伤者的呼号和牺牲的士兵在临终前的惨叫,最后只有遍地的鲜血和尸体。在这样的战场中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唯一高兴的大概就是喜食腐肉的乌鸦和鸢了吧。“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两句写尽战争的可怖和荒谬。“燕然山上云,半是离乡魂。”写的是即使战争胜利了,边将获得了千古美名,付出代价依旧是最普通的士兵。“卫霍徒富贵,岂能清乾坤”两旬直奔主题,显示出质朴、激愤、冷峭的特色。指出只依靠像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享受着荣华富贵的将领能使国家清平吗?这首诗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通士卒的巨大牺牲。即使战争胜利了,结局也不过是像卫霍这样的将领却可以凭借战功长享富贵。看似有些消极,可结合作者身处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想法是真实而又有普遍意义的。作者能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黩武战争进行谴责也是可贵的。 

于溃抨击边将的诗句也很有特点,如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边游录戍卒言》),“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陇头水》)等,而 “自是爱封侯,非关备胡虏”(《古别离其二》)两句撕掉了边将的虚伪面纱,揭露了他们参战的目的不是“备胡虏”而只是 “爱封侯”。 

《古征战》则是对战争的发动合理性的深深质疑,诗尖锐地指出了统治者发动战争的原因,不是为了抵御外辱,不是保境安民,而是为了满足个人贪婪的欲望。《古征战》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对他们无止境的贪欲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2.从不同角度切入边塞问题 

“空闺主”的凄怨。《恨从军》借刻画思妇懊悔的心理状态,表现晚唐人民对兵役的不满。“都万骑”与 “出重围”本是应该让女主人公感到骄傲的事,可诗中用厌恶的语气说出,可见这首诗的怨已经超出了闺怨范围,是对征战的完全否定。《辽阳行》说丈夫从军的地方在那里呢,自己宁可随丈夫到处征战,同生共死,也不愿独守空闺。在这首诗中,战争的责任完全在统治者身上,是战争破坏了闺妇的幸福,反映出了晚唐由于连年的内外战争,百姓的厌战之心十分强烈。诗通过闺中思妇真切而深沉的哀怨,揭露了边将从军的丑恶动机和无辜百姓的厌战情绪。 

双亲的悲痛。《子从军》以戍边军士双亲的口吻,将乡中丁与从军儿作对比,写出人民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和对合家团聚、安居乐业的渴望,而《寒食》一诗是从侧面描写从军的年轻人战死沙场导致的悲剧画面,诗写的是寒食节年轻女子扫墓,白衣老人出猎,而联想到青壮年多死于战场,只剩下老弱妇孺的悲凉情况。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场上是直接的流血与死亡,在家乡,在亲人心中则是那种岁月消逝也减轻不了的痛苦和想念。 

戍卒的怨愤。《边游录戍卒言》、《戍卒伤春》、《戍客南归》三首诗都是从戍卒角度写战争的苦难,也可以看成是一部戍卒生活三部曲。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第4篇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个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诗人。他的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恢宏博大、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诗坛上一曲品格与个性强烈、画面与色彩斑斓的绝唱。

一、简洁精美的艺术语言

毛泽东的诗词长的不过百字,短的只有数句,但是能够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既能言志,又能愉目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诗词的艺术语言,一字一句都是精炼细琢出来的,组合排列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声律和谐,生动形象,以短见长,以小胜大,一字千金,简洁精美。有的是整首诗表现出简洁精美的,如《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每首四句,十六个字,均以 山 字开头,相互联结。在毛泽东的眼中,山既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活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红军的生存空间。三首小令本文由收集整理,各有重点地描写山的不同形态,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第一首以 高 为重点,突出红军履险如夷,飞越关山的无畏气概。第二首写山势的雄浑浩瀚,突出红军扭转乾坤的磅礴气势。第三首是静态入笔,借山峰之势,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伟。这三首诗通过写山,咏物言志,言近旨远。有的是用一句诗词语言表现出凝炼美,如《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好一个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无边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 苍山 残阳 ,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还有的以一字表现出诗词语言的简洁美,如《菩萨蛮 大柏地》开篇二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第一句用七种颜色来描绘天虹,把一幅鲜艳夺目的色彩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妙在第二句 谁持彩练当空舞 ,一个 舞 字把静态的彩虹写活了,使人顿觉妙舞翩翩,光彩夺目。

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美之所以有醉人心灵的艺术魅力,重要的原因是有动人的艺术形象,形成诗词美的意境和感人的情思。毛泽东的诗词里有各式各样的形象,美的形式也是五彩缤纷。描写自然景物形象的,如《沁园春 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即将南下广州的毛泽东,在深秋时节一个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一片使人目眩神摇、色彩斑斓的秋景。描写社会历史形象的,如《清平乐 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下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这首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并未停息。1929年3、4月间,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争夺华中的战争,5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粤桂战争,8月间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了战争。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是,军阀的混战,也给 工农武装割据 提供了现实可能。毛泽东利用反动政权处于分裂和战争的机会,率领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3月进入闽西,占领长汀,5月,占领龙岩,9月,占领上杭,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首词较好地浓缩了这段历史。毛泽东的诗词里面,个人的艺术形象不多见,但描写群体形象的,就比较多了。如《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漫天风雪中,红旗在翻飞,人马在飞腾,山岳在摇动。 漫天皆白 高山 大关 风雪迷漫 ,突出的是阔大的意境, 情更迫 下吉安 十万工农 ,展现的则是雄浑的气势,表现出工农红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高昂斗志和势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读来让人精神振奋,对建立红色政权,争取革命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三、真实奔放的美好情感

艺术要有情感,没有情感就不是艺术,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包含着真挚炽烈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有的以情感强烈见美,有的以情真意切取胜。前者如《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这首词写于1950年10月国庆观剧,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三句,以强烈的愤慨揭露和控诉了近代以来,各种反动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者饱含感情,以比喻的手法,起句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社会暗无天日的破败图景,一 长 一 难 ,仅用两字就摹画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之重。 百年魔怪舞翩跹 ,则把近百年来各色反动势力在中国大地上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勾画得活灵活现。因此,诗人不由得发出 人民五亿不团圆 的慨叹。下阕三句,以高昂激扬、欢快明亮的调子,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到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新气象。 一唱雄鸡天下白 巧妙地用唐人李贺的诗句并赋予它崭新的意义,同时又与上阕首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 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短短两句就描绘出了全国上下同乐,各民族兄弟姐妹大团结的热烈场面。在这首词里,诗人紧扣 国庆观剧 四字层层展开,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新旧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在鲜明的对比中,包孕着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既对旧社会进行鞭挞批判,又热情歌颂光明幸福的新社会。后者如《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细品全诗,词意既浪漫夸张,又现实真朴;既博大崇高,又缠绵深婉,情真意切。

毛泽东这种真实而又奔放的情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诸多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

我们都知道唐王维诗的 诗中有画 ,其实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何尝不是 诗中有画 。若有画家描绘出来,就是一幅诗意画。诚然,诗画的艺术形式各有特点,并非诗画一体,但在诗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倘若两者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既得诗情又得画意,展现出美的意境,使诗人的气质显示出个性,情感获得自由,理想得到体现,这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由于毛泽东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素养,他的许多诗词是在马背上、山沟里写出来的,历史演变的波澜壮阔给了他独有的灵感和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所以他的诗又不同于王维的 诗中有画 。王维的 诗中有画 更多的是夜静山空,花落月出,意境清幽;而毛泽东的 诗中有画 则是斜阳关山,风雪江河,深远壮观。如前面提到的《沁园春 长沙》词的上阕,分明就是主题为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一幅画:深秋时节,一个年轻的思想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脚下的湘江,清澈澄碧,水中鱼儿穿梭,艘艘大船,乘风破浪;头顶的天空,雄鹰展翅;远处,被秋色染红的山峦间层层叠叠的树林伸向远方。这幅画,景象鲜明,色彩明丽,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又如《菩萨蛮 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全词8句、44字,通过对大柏地的独特景观如彩虹、山色、弹洞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同样,上面提到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就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经》;内容简析;艺术特色

原文: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一、主旨

全诗以一个随周公东征三年的战士的口吻,写他在历经无数苦难后,得以生还,终于可以归家,以及在他归家途中,因思家心切而不时想像因战争破坏带来的故乡和自家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的思念。

二、内容简析

首章即写战事已结束,即将归家,以及作战时的异常艰辛。“裳衣”即日常所穿家居所穿的衣服。“制彼裳衣”即说要制作回家的衣服了,而“勿士行枚”即说不再作行军衔仗之事,意为不再打仗。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战事已结,归期已定,也就是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接下来的两句“蜎蜎者蠋,烝在桑野”用对比的手法以众多野蚕在桑野爬行,象征战士长期在野外露宿。“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写出战士缩在战车下,极寒交迫,不避风雨,由此可见,行军之路,异常艰辛啊!

第二章主要写归士对故乡荒凉景象的想象,而这荒凉的景象(如荒芜的土地,人烟稀少的乡村)正是由令人憎恶的战争造成的。再一次地映衬主题:思乡,反战。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呢?“伊威在室,蠨蛸在户”此两句写的是诗人想象自己长期出征在外,妻子独自在家经常闭门塞户,不通空气,没有阳光,室内十分潮湿,致使潮虫肆虐。而正是因为自己长年在外,无人出入门户,便有蜘蛛织网封门(“户”即门,“室”指室内)。“町畽鹿场,熠耀宵行”此两句写的是壮丁大都被拉去服兵役,致使土地无人耕种,甚至已印满兽印,成为野鹿所来往的场地,而且鬼火(即磷光)在夜间流动,其光甚盛,极言农村的荒凉景象。以上四句写的是对生产,生活的破坏,表达反战的情绪,当然也有思念家乡的成分,不然也不会想象家里的各种景象了。“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此两句写不论如何荒凉,那都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乡啊,对她的怀念,不是荒凉景象可以停止的。牛运震曾说它“一反一正,自问自答,便令通节,神情跳舞”,表达对家乡的无限想念。

第三章:想象初归到家之情景。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此章是妇念夫之语,还是很有道理的。此章中,归士(即作者)从妻子的角度出发,写妻子对自己的想念,正衬托了战士自己对家中妻子的想念,从侧面写起,含蓄隽永。后世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用的也是此种手法。“鹳鸣于垤,妇叹于室”写出妻子看到垤上的白鹳夫妇长鸣起舞的欢乐景象,又看到冷清无人的穷屋陋室,这鲜明的对比更加勾起她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呼唤丈夫早日归来。“鹳鸣于垤”一句运用了比兴这一《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用鹳在蚁穴边叫引出了下文妻子在家中叹息。“洒扫穹窒,我征聿至”,可能是夫妻之间的心有灵犀吧,妻子想着夫妻不见已有三年了,过了那么久,战事也该结束了,丈夫应该快要回来了,遂填补坑洼不平的地面,打扫干净屋室,等待远征归来的丈夫。“有敦瓜苦,烝在栗薪”则是以瓜苦象征心苦,写出望眼欲穿的妻子盼望远征归人的那种出苦苦等待却又不知归期的心情。另外,瓜和栗薪都是古代行婚礼时所用,以结婚是的物品引起下文回忆妻子初嫁时的情景。“自我不见,于今三年”,虽浅白平易,然而,生存缱绻依恋尽在其中。

第四章主要回忆新婚时的热闹景象。姚际恒云:“凯旋诗乃作此香艳幽情之语,妙绝。”最后一句“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是诗人自问,给诗人自己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可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贺怡孙曾说“此章诗语极热闹,而诗情最闲冷,其妙趣全在‘其旧如之何’五字”。以人之常情,旧不如新,但常言道:久别胜新婚,诗人以“其新孔嘉”挑起下句,实际是以“其旧如之何”点动上句。

三、写作特色

1. 《东山》之雨贯穿全篇。首章班师遇雨,次章长途遇雨,雨中想象的景物更添战争之哀,思乡之愁。其实,从头至尾只是途中遇雨,点点诗于是尽被雨打湿。

2. 运用叠词,叠句,叠章手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节奏美,音乐美,增强浓厚的抒彩。

3. 第三章运用了反玄手法。从妻子的角度,侧面写起,从细节描摹。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衬托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含蓄隽永。

4. 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如“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兴”如“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5. 战士以对故乡和亲人的想象叙述全诗反衬出生活的真实。

四、总结

《东山》全诗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在路上,在回乡的路上。这条路如此远,如此长,载满了三年的思念;又如此短,如此近,窥见的所有风物。远远近近,短短长长之间,容纳了人生无数苦乐悲欣。而思念中的一切,想象中的一切,虽因战争创伤而幽冷凄楚,却又因思念而可怀可想。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