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精选5篇)

  • 课堂提问(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3. 提问要有“评”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落实。提问的效果又优化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都应公开进行评判。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

课堂提问(精选5篇)

课堂提问范文第1篇

提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没有疑问、不善思索,就谈不上求知,也就无法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培养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不能不对课堂提问做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提问应作为参与、协作、沟通的桥梁,作为知识这一“动态液体”不断转变、融合、整合的课堂提问应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因此,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提问”是关键。我认为,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三要”。

1. 提问要有“度” 所谓的“度”指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或者“满座寂然,无敢答者”。最后只好由老师自己回答,这虽然完成了提问的形式和过程,但这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就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貌似繁荣的背后,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那么,如何把握度呢?有位教育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然后获得正确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和谐的快乐。

2. 提问要有“量” 课题提问的目的性原则明确指出了课堂提问的四个基本作用,即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形式。为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就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同时要有量的控制,多了,解决不了,课堂紧张而急促;少了,课堂松散而空乏。都不利于课堂的和谐。因此,“提问”一定要注意量的控制。要注意瞅准关键,瞄准“课眼”,以一当十,既让学生解决得了,又让学生感觉到虽紧凑却有和满足感。

3. 提问要有“评” 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落实。提问的效果又优化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者的每一句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都应公开进行评判。提问中的评价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的“对不对”,还要评价学生回答的“好不好”。最关键的是课堂评价要:①以表扬为主,②鼓励求异,③鼓励学生评价。尤其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更加和谐。

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这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间最重要的沟通和配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于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只要在课堂上注意了提问的“度”“量”“评”,就一定能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课堂提问范文第2篇

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是拓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过程变成一连串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交流不能感动心灵,教学就没有情趣盎然。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通过巧问和妙问,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到巧提问呢?

一、提问要以悬念激趣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造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一文,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玫瑰花是绽开在田野间、绽开在花店里的,可是为什么会绽开在教室里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师生一起解疑,明白课文所阐明的道理,主动地获得真知。

二、提问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教育观念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往往是教师提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显然,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或者说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在教师设计好的意图中苦苦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曾听过一堂课,教师在解答一个思考题时,提问不下二十个,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绕着弯弯一步一步地走到教师想要到达的“完善”答案上来。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完美,其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教师要相信学生,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讨论、辩论中达到自悟道理的目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完成这堂课的任务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教师想听什么就说什么的学生,而应该是有主见、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

比如在教学《好雪片片》一文时,教师问学生:“路人对街头这位老人大都投以厌恶和疑惑的眼光,同学们觉得这样做对吗?”尽管这个问题问得很明确,但却太明确、太简单了,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这个问题上了。学生是很聪明的,你教师怎么问,他就怎么答,学生的想象空间被框住了,造成了教师提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挤牙膏”式的被动局面。也许正因为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探究性、自主性,学生的主体性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现在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因此,如果这一问题设计成“假如你是个路人,看到街头这位老人,你会有什么反应呢?”这样,答题的范围就广了,要说的话就多了,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发言面可能也会更广些。

三、提问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课堂提问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要以情动人,提高提问的效益;善于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精心设计,使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重视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关键词]提问 积极性 思维 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上课常用手段。课堂提问运用的好,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学问的愿望,发展思维能力,反之就会遏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做到有的放矢;应具有明确性、启发性、和层次性,充分把握问题的广度、深度、坡度、和难度。

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情动人,提高提问的效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某些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从文章巧妙地艺术构思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的学习容易使学生尝到劳动和收获的欢乐。而学习的进步是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的强化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亲和力”。所以提问也要以亲密的师生情感为背景,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提问的效益。

二、善于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门户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应当是决定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因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的心灵的门户,就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水的一粒石子,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开拓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

三、精心设计,使初中语文提问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不能盲目,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进行精心设计,使提问富于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和要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四、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所谓“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的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期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自己的知识点,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去理解新的知识。如此反复,可使学生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的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优等生和暂差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暂差生从同一题的 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六、重视语文课堂提问的鼓励作用

中学生都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好胜欲,希望能受到老师关注、表扬,至于那学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更希望能得到赞赏和青睐。他们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大都比较单纯和幼稚,事实证明,不少学生偏科的原因往往是缘于对任课老师的亲疏,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提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提问;明确;适时;适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68-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数学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如果教师在课堂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能激起学生思维剧烈活动的问题,往往比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更重要。

因此,只有处理好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方法的交流、经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一、提问要明确

提问要针对问题,提出明确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太宽泛,指向不明,往往让学生把握不住问题的方向。比如在一年级的课堂中,教师在教学认识数字时,往往会出示挂图或者课件,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字信息。而教师在提问时,就会问:“你们从图中看见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不是说看到了美丽的蝴蝶,就是看到了可爱的小鸟,不是说白云在唱歌,就是兔子在跳舞。往往折腾了半天,学生就是提不出一个数学问题来,低年级的小朋友想象丰富、天真烂漫,把数学课弄得像语文看图说话似的。一方面是学生群情激昂,离题万里,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焦头烂额,手足无措,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数学问题。学生找不到明确的数学问题,而倒至课堂气氛沉闷,降低教学质量。在问题中的数字信息指向性不明,因而教师在提问时,可这样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鸟、几个人?”突出几个,就突出了数学问题。多设置具有明确性的提问,吸引学生的集中注意,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不能因为提问而提问,不能一笔带过,更不能把学生带入偏离主题的错误引导。

二、提问要适时。

适时,就是要掌握提问的时机,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创设一个最佳时间,提出问题。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比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秋游》一节内容,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整数除法调商问题。按照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经验做272÷34,可以把34看做30来试商,商9就可以了,但事实证明商9大了。在这个时候教师停下来发问,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我们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学生的思考,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把除数看大了,所以商就大了,就需要把商调小。学生再进行具体计算,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三、提问要适度

课堂提问并非越多越好,提问的次数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而要适度。若提问过多,学生来不及思考;提问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课堂效率不高。设计课堂提问时也应讲求难易适度。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应控制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水平。给学生一个“跳”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钻研的精神,享受认真思考后解决问题的喜悦。避免难度太低,使问题缺乏意义;难度太高,学生又望而生畏,放弃思考。另外,问题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问题的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每做对一步都为解答下一步打下了基础,每做对一步都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教给学生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学生掌握同一知识点的速度有快有慢,效果有好有差。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组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梯度过大,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提问要及时评价

有的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叫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学生回答时,老师一般应双目注释学生,流露出柔和热诚的目光,让学生感到你注意着他,他是全班的中心,从老师的目光中让学生感受到热情、赞许、鼓舞和喜欢。身体可向这个学生前倾,辅以适当的手势,或侧耳倾听,或点头微笑……利用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饶有兴趣地听着呢,以鼓励学生热心答题,同时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完问题后,给予客观的、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对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

课堂提问范文第5篇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它既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登入科学殿堂的先导,又是促进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

一、精心设计,创设情境

化学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对进行归纳、筛选,做到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例如《盐类的水解》教学时,演示了用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学生在初中学习时知道碳酸钠浓溶液和浓盐酸可以作发泡剂,对这个实验中盐和盐溶液混合产生二氧化碳产生了很大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希望教师尽快作出解释,不料教师却不慌不忙地进行了如下提问: ①硫酸铝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②碳酸氢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③两种溶液混合后,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到影响?④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怎样?这一系列提问既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满足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完成了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 抓住契机,注意技巧

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具有 “检查功能”,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答问,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师提问具有“激情功能”,即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或通过系列问题给学生创设思维台阶,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1、提问要有探索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于教师、不盲从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氢气性质》时,由于实验的成功取决于收集的氢气,也正是难于直观地判断氢气的收集量,有时很难保证爆炸成功。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是否还有其他相对简单,实验比较明显的方法的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让学生从改变用纸筒收集气体的方法去讨论和思考,得出“可用密封性较好的小食品塑料袋、针筒及其它直观的容器收集氢气”这样一些创新性答案。

2、提问要兼顾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

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是以正向思维为主,因此,课堂提问也应以正向提问为主,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学习过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忆,再引入新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逐渐递进地正向提问。这样的提问需要做到:指向明确、提问准确、回答确切。但是,逆向提问也是必不可少的,逆向提问就好比在正向提问中“杀个回马枪”,给学生一个措手不及,激发他们的逆向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与全面性。例如,在讨论卤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时,先讨论卤素的原子结构,再分析它们得电子能力的大小,当得出卤素非金属性强弱的结论后,可立即提问:对获得电子后的卤素阴离子,我们该如何分析其性质?是得电子还是失电子?体现氧化性还是还原性?强弱如何?然后在学生中展开一番讨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了解了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了氧化还原的知识,而且懂得了要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

3、提问要注意对象与时机

我们的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覆盖面,既要照顾到个体又要照顾到集体,以点带面,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启示和提高。提问要循序渐进,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要采取由浅入深的提问方法。通过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硫的氢化物》学习,在归纳出硫化氢的还原性时,提出“为什么硫化氢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出还原性”的问题,很多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我们可以先提出两个过渡性的小问题:①硫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②硫化氢分子中,-2价硫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由于后两个问题起到了架桥设坡的作用,原来的问题学生稍加思索就解决了。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后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践表明,若思考时间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的回答就会较为完整和全面。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4、抓住课堂闪光点,运用好学生提问

学生的课堂提问有不定时、不定向、难度参差不齐等特点,往往不好控制。但是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从而适时调控教学进程。有时,学生的提问也常常闪现出极其宝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在课堂上要运用好学生的创造性提问,扩大创造性教学收获。

例如,《氨喷泉实验》实验时,分析完氨喷泉实验原理后提问到:现在我们不用书本的装置而改用单孔橡皮塞进行试验(不用胶头滴管),而要引发喷泉,你们将怎么做?学生面对这一新情况,个个跃跃欲试,思维非常活跃,此刻教师及时引导,组织讨论,最后得出用“毛巾热敷法”、 “毛巾冷敷法”等几种方法。于是一小组学生按“毛巾热敷法”进行演示实验。由于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只见毛巾一敷上烧瓶就可以马上看到大量的气泡逸出水面,于是迅速撤离毛巾,出乎意外,喷泉并未出现!面对这个“新”情况,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不会‘喷’呢?”。把这个问题提出给全班学生,经过学生的讨论后,得出了 “由于毛巾刚撤离,烧瓶还没有完全冷却,另外,热敷时间太短,被排出的氨气不够多,造成烧瓶内外的压力差不够,所以看不到喷泉”。小组学生接着用实验来验证刚才的分析。果不出所料,喷泉看到了(实验过程中要等到导管中的水柱上升到导管中处才可看到“强冲击力”的喷泉),全班都体验到了愉悦的成功。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充分,问题设计科学,提问技巧高超,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争取最大化地提高提问的实效性,推动课堂教学的开展。

作者:刘俊珊 男 36岁 化学教育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