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的诗句(精选5篇)

  • 冷的诗句(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4、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5、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6、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

冷的诗句(精选5篇)

冷的诗句范文第1篇

2、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3、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4、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5、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冷的诗句范文第2篇

词语构成短语,短语构成语句,语法随之产生。语法是语言运用的根本之法,甚至语法艺术的浑然天成也与此息息相关。就高考试题而言,不仅客观选择题关涉语法知识,主观表述题更是关系紧密,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高考语文试卷有一道大题,即古代诗文阅读赏析,考试内容多,分值高,且难度大。首先来看诗词鉴赏,鉴赏哪些方面呢?通常有诗歌的形象,诗歌的语言和诗歌的表达技巧,其中语言赏析包括“炼字”艺术和“诗眼”神韵。古人写诗作词都很讲究炼字。一首诗中,表达诗人情感,体现诗人匠心者莫过于“炼”过的字,因其炼得妙而境界全出。一般说来,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三类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此乃语法范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着意描写赤壁景象,句中“穿”“拍”“卷”三个动词向来为人称道。“穿”字形象地写出了江边山崖之陡峭和高耸,“拍”字形象地写出了奔腾的浪涛猛烈击打着江岸的气势,“卷”字形象地写出了滚滚江流怒卷千万叠浪花的情态,此三字集形状、声音、颜色于一体,极写赤壁景物的雄奇壮阔,目之胸荡波澜。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中“轻”字别有意蕴。原来李白因永王U案,遭遇流放,行至白帝城,忽闻敕书,自是大喜过望。变故遇赦,飞舟东下,拈一形象词“轻”联结虚实――实写船行速快,虚写乘舟人心情轻快。正所谓轻描淡写,神采飞扬,意蕴深厚,作者陶然醉然,读者醉然陶然。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忽”字初读颇感突兀,细品却耐人寻味。此诗题为《闺怨》,闺中悲怨何来?原本乘兴观赏春色,几分迷醉,不虞陌头杨柳又是一春新绿,顿时勾起她送别丈夫远行觅封侯的情景,离愁别绪一下子涌上心头,心理巨变瞬间完成。若非用一副词“忽”,安能愁肠百结悔与恨,道是无情却有情!“炼字”艺术这般令人激赏不已,“诗眼”神韵同样让人如醉如痴。古人评诗素有“诗眼”之说。“诗眼”的表现形式一为关键句,二为诗中最精妙传神能巧妙表达主题的词语,且以后者居多。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脍炙人口,不为别的,就是因为有诗眼。如何找到诗眼,既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主旨来考量,又要结合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这首诗描写作者到香积寺沿路所见之景,表现了山林古寺的幽静环境,由景明心,表达了诗人的恬静心境。把握整首诗这种幽静孤寂的意境,第三联的诗眼就映入眼帘,当是“咽”和“冷”。这两句是说山中危石耸立,泉水于嶙峋乱石中穿行,遇危石阻挠,不能发出欢快舒畅的哗哗声,只能发出痛苦的呜咽声;山中古木摩天,浓阴遮地,苍翠欲滴,日色照在上面,亦被映冷,不再给人燥热之感。而从句法上说,“咽”“冷”均属于使动用法,危石让泉声呜咽,青松使日色阴冷。理解至此,方知这两个字极具表现力,尤其是“冷”字出乎意料,令人拍案叫绝,将那山寺幽静、空寂、清绝尘宇的神韵,表现得非常准确,不爽毫厘,全然神来之笔。

接下来谈谈古文阅读,它分两个主要内容:断句和翻译。断句古称“句读”,文句断得准,才能读得明,这是毋庸置疑的。常用的方法有四种:懂词义、明结构、晓句式、识标志。第一种重在懂得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第二种重在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切忌将前句的宾语或“补语”误以为是后一句的主语;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勿要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第三种重在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透彻理解和牢固掌握。第四种重在识记标志动词:曰、道、云等。且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识记标志虚词:句首虚词有夫、惟、凡、盖、请、窃、敬、即、若、苟、纵、纵使、于是、向使,且夫、虽等,句中虚词有以、于、而、者等,句尾虚词有乎、也、矣、哉、邪、耳、焉等。翻译古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惯用的方法分为补齐省略、查看结构、古今对译、整理语句诸种。第一种补齐省略,是说在翻译之前,要看看句子是否完整,因为文言文省略成分是司空见惯的,省略主要有主语、谓语、介词和介宾短语等。第二种查看结构,是说大凡语句通常由主干和修饰语组成,古今汉语构成基本相同,差异往往在特殊句式上。第三种古今对译,且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如“地方”译为“土地方圆”、“中人”译为“一般人、平常人”、“西河”译为“黄河以西”、“中间”译为“中间夹杂”等等。第四种整理语句,即在全句译过之后,检查是否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可出现病句,造成文意不连贯,文气不贯通。

总之,掌握并熟练运用语法,可以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还能增强现代文阅读理解、概述能力,不失为一种良方。

李发兵,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冷的诗句范文第3篇

《班婕妤怨》为乐府古题。《乐府诗集》卷四十三解题曰:“《婕妤怨》者为汉成帝班婕妤作也。婕妤徐令彪之姑况之女,美而能文。初为帝所宠爱,后幸赵飞燕姊弟冠于后宫。婕妤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纨扇诗以自伤悼,后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2]刘孝绰由这一传统题材入手,前四句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班婕妤诗句的化用,以己之笔抒己之情。班婕妤在《自悼赋》中写到:“潜玄宫兮幽以情,应门闭兮禁闼扇。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幽寂的宫门紧闭,昔日的繁华无影无踪,流露出了沉寂冷漠之情。尤其是第一句中的“已”字,仿佛这里已沉寂了好久,门环无人扣响,门内的人更是无人问津,从时间和空间上加深了人物的孤独寂寞感。环境是对情感的衬托,如此凄清境况之下,内心也是愁苦的。春日里青草的茂盛对人物情感世界更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后四句借典故转入对情感的抒发上。第五句中的“秋”与第三句中的“春”恰好是时令的对转,可谓自然、别致。 “青春日”是绿色的,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灿烂多情的时节;“秋”是黄色的、暗淡的,秋因此而代表美好事物的逝去而无法挽回的忧愁。写秋是对春的怀念。春是暖的,秋是冷的,时令的转换更衬托出君恩的决绝。春秋代序乃自然之变化,也暗示了后宫女子承恩而后失的命运,她的哀愁是必然的,即使很无奈。全诗语言简约,哀婉动人,在对比与反衬中,把女子忆往昔、伤青春、遭冷遇之情交织融合在一起。

《怨诗》以大量的用典见长,通过对典故的正反运用,把后宫妃嫔之缠绵怨情,表现得千回百转,诗歌呈典丽之色。

开篇用典,怨情摇荡。“退宠辞金屋,见谴斥甘泉。”用汉武帝金屋藏娇和汉成帝班婕妤故事。“金屋”乃汉武帝陈皇后阿娇原居宫殿。阿娇为汉武帝姑母馆陶长公主之女,武帝幼时,馆陶抱膝曰:“儿欲得为妇否?”并指阿娇曰:“好否?”帝笑答:“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后果成婚,立为皇后。“金屋藏娇”比喻新娶美妾极受宠爱。而这里反用此典,“退”、“辞”二字点明了此时所处之境况:失宠受冷遇。“甘泉”,秦之离宫,建筑奢华,武帝时增翻广制,更为奢极。成帝时,扬雄作《甘泉赋》,赋中极力夸张铺饰宫殿的华丽、雄伟。当时班婕妤失宠,成帝宠爱赵氏姐妹,于是赋中又言丽人行之壮观,以谏此事。扬雄此赋意在讽刺帝王之侈丽。这首诗中,孝威把婕妤失宠与杨雄之赋连用,表明女子怨情产生之由及怨情之深。

下面十句,作者以细致的笔触,精细地描写居室的器物陈设及对昔日的回忆。同样是对环境的描写,较之《班婕妤怨》粗线条的形容,更见诗人的描摹之工。孝威选取细小的事物,以墙壁上斑驳的苍苔为对象,来反衬居处人迹罕至,居人的冷落寂寞之态。失宠妃嫔,没有了宠幸之感,没有了歌宴之娱,她们囚居宫室,无依无伴,唯有从对昔日欢愉场景的回顾中找寻一点心灵的慰藉,然而昨日愈美好,今日愈伤悲,空杯自传,无乐,无酒,亦无人,是何等的悲凉!下句又转入用典,以昭君出塞自喻与君王相隔之遥远。昭君远在他乡,思念故国,希望终有一天能重返故里,遂鸿雁传书,却杳无音信。满腹怨情只能空对朔漠,回乡之梦幻灭。这也正是后宫女子盼望重受恩宠、移离冷宫之梦的幻灭。“昭台”,汉宫名,汉宣帝霍后、成帝许后被废后均退居此宫。因此“媵御”指霍后、许后。最后两句总结了后宫女子的悲剧命运,即使貌美如花,一旦年老色衰,必然会招致爱弥的悲惨结局。她们孤独无依又无奈,满腹的哀怨,激起人们无限的怜悯之情。

全诗辞情兼备,格调凄婉。较之孝绰的简约之笔,此篇呈典丽之貌。两诗均以怨情为对象,前者对怨情做了客观的描述,诗人注重情感的客观性,后者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诗人之情随诗中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绰诗之女子是平静的,威诗之女子是灵动的。她们都是满腹愁绪,绰诗女子之愁如一条河,涓涓细流;威诗女子之怨则似百川归海,浩浩荡荡。情感表达的简约与繁复与诗篇的长短也有很大的关系。

绰诗为五言八句,短小的篇制规定着情绪的节制,威诗为五言二十句,长篇有利于对情感的展开、铺排的表述,使其更加淋漓尽致。孝绰其它乐府诗也多为五言八句,它的《铜雀妓》曾被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评为:“婉而入情,能不娇涩”。[3]p549《棹歌行》则是一首五言六句的送别诗,全诗简短而不失含蓄,沉而不伤,淡而有味。孝威此类乐府篇幅较长,多用典故,辞尚华美,《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七评其《独不见》为:“填缀是其常裁,序叙较能清楚。”[4]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3月版.

[2] 宋·郭茂倩 .乐府诗集[M].湖北:湖北崇文书局重雕 , 同治甲戌年版.

冷的诗句范文第4篇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野菊》阅读题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野菊》阅读答案

1.[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野菊》阅读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野菊》阅读赏析

野菊花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菊花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菊花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冷的诗句范文第5篇

李商隐(约812~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诗歌成就很高,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有《李义山诗集》。

品味・解读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的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宝岛台湾写下的《听听那冷雨》,这冷雨不仅弥漫于长江的上下游,也濡染了唐诗宋词的文风墨雨。听听那冷雨,不仅是在聆听自然雨声,也是在回味古典文化的气息和余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两千多年前《诗经》中的句子,一位戍边战士征战归来的路上,迎接他的是冷雨飞雪,青青杨柳已化为昨日的温馨梦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是南唐李煜一晌贪欢被囚后听潺潺雨声的寂寥与惨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听雨从少年、壮年到老年,雨声的变化也代表了其心路历程,从闲逸转为悲凉,直到经历人生风雨后的无奈和彻悟。

重温古典诗词中“冷雨”这个意象,我们能从中听到绵绵不绝的“雨”声,“冷雨”的质地与情调不仅触动了游子戍卒的内心深处,也叩击着隐士谪官、宫女怨妇的心房。唐代诗人李商隐对于“雨”情有独钟,笔下的“雨”多达七十多处,这些状态各异的“雨”表现着晚唐社会与自然的多样元素,也饱含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歌颇有“现代派”风格,意象繁密,画面跳跃性强,多用象征手法,诗意多解亦难解,一千多年前写的数首《无题》诗,又有些朦胧诗的影子,让后人字斟句酌左右思量。不论有解无解,大家都承认一个事实:这样的诗歌尽管有些“玄”,但妙不可言!这首《夜雨寄北》就是一封家信,给妻子的几句悄悄话,明白如话,明朗清新。一首一读就懂的家书,为何却引得每一个读者反复揣摩、仔细品味呢?

首先是画面与诗意留下的“空白”之美。读每一句诗都需要我们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还要将每一句描述的画面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在心中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景。四句诗描绘了四幅画面:询问归期未定,巴山夜雨秋池,共剪西窗红烛,却话巴山夜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一个“涨”字交代了归期未定的原因,也暗示了下文的期待重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照应了当下之境。画面的转换也透露出诗人的情感走向,从归期未定的孤独寂寥,到遥望重逢的温馨喜悦,聚散离合之间,爱意情分不减。

这首诗耐读还在于其“回环往复”之美。有诗评家曾用“水精如意玉连环”形容此诗风格。“巴山夜雨”这个意象重复出现,构成了时空的交错。

第一次出现“巴山夜雨”,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当下的时空位置:时间是秋天雨夜,地点在巴山(蜀地)。晚唐时的蜀地尚属于蛮荒之地,偏僻遥远,音信难传,一夜秋雨涨满秋池,归途渺茫,佳期难料,唯有听滴答雨声相伴到天明。

第二次出现“巴山夜雨”,时空已穿越至未来:时间为将来,地点在长安。事件却多了“共剪西窗烛”,摇曳的烛光映着久别重逢的两个人的身影,无限温馨,格外珍惜。此时不免忆起当年远在巴山两地相思的情景,于是再话巴山夜雨。当下与未来,现实与梦境,前后承接,互相映衬,凄清与和煦、黯然与神往、寂寞与慰藉交织其间。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了一段故事。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哪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枯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此句出自李商隐的这首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崔雍和崔衮,是崔戎的两个儿子,李商隐的从表兄弟。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也是情深义重。诗人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两位朋友,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小诗。

园亭里竹林环绕,经过一场秋雨的洗刷,景物焕然一新,环境十分惬意。和崔雍、崔衮兄弟分别已经多日,思念之心远隔千山万水,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时已深秋,天空中的阴霾迟迟不肯散去,霜竟然也来得迟了。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这首诗写秋亭夜雨,“相思”二字寄托思念之情。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末句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更增添了环境的寂寥之感,从而让诗人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蕴涵其中的心境值得仔细思量。

在李商隐的笔下,雨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但都透着些许凉意。如《微雨》:“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夜凉”“灯冷”,皆冷雨之故也。“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雨中月中的青苔红树,营造了迷蒙飘远的氛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风雨》)风雨中的黄叶与青楼中的管弦形成对比,冰冷的人间风雨催生了诗人凄凉、愤郁的心境。

寒来暑往,冷雨不断,何时我们能够停下匆匆的脚步,伴一壶清茶,携一卷诗册,听听那冷雨?

名家・名作

《夜雨寄北》赏析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料。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霍松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赏析

首句写骆氏亭: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备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