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精选5篇)

  • 中药养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补勿过偏 进补的目的在于谐调阴阳,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新的阴阳失衡,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气虚的老人,如果只注重服用补气的中药,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可能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如果老人…

中药养生(精选5篇)

中药养生范文第1篇

1.不盲目进补

一般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之人,体质多“虚”,宜选用补益的中药进行调养。但服用补药应有针对性,体健无病的人一般不需要服用中药进补。倘若一见补药,即以为有益无害,不论是否需要,不分气血虚实,贸然进补,反而可能引起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凡要进补的人,尤其身体虚弱老人,应请医生辨明体质虚实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中药进补。虚弱之人当补不补,会亏欠自己;而健康之人不当补却进补,反而会伤害自己。

2.补勿过偏

进补的目的在于谐调阴阳,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反而成害,导致新的阴阳失衡,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气虚的老人,如果只注重服用补气的中药,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可能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如果老人为阴虚,仅用养阴的中药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会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的症状。因此,补勿过偏,补宜适度,适可而止,这是进补时应注意的分寸。

3.辨证进补

老人体虚当补,但各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不要看别人服用某种中药效果好,也照单抓药,直接服用。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有其独特性,故进补时一定要请医生进行诊断,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施补,方可取得益寿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现偏颇。

此外,服用补药,可以煎服,可以泡茶饮用,也可以采用药膳。根据所需进行选择。同时还要注意顺应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变化,采取不同的中药和剂量。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健康。

4.盛者宜泻

中药养生是体弱老人常用的益寿延年方法,大多以补虚为主。然而,老年人中,体感而本实者也不少见。不能只注意到自己的虚症而忽视了一些客观存在的实症。中医认为,“能长年者,必有独盛之处,阳独盛者,当补其阴”,“而阳之太盛者,不独当补阴,并宜清火以保其阴”;“若偶有风、寒、痰、湿等因,尤当急逐其邪”。如今的老人,晚年生活有保障。如果平素膏粱厚味,往往形体肥胖,有的人气血痰食壅滞已成为实症。因此,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泻实,也是抗衰延年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藏经》中说“其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即是这个意思。

5.泻不伤正

对于体盛邪实的老人,应选用宣泻通利的中药,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但要注意,中药养生中的泻实之法,以不伤其正为原则。选用中药时,要注意分寸。应请医生确诊,确实属于过盛壅滞的实症,才可以选用攻泻的中药。同时要注意把握药量和服用的疗程,不可因体盛而过量服用攻泻的中药,不可急于求成,强求速效。否则易导致人体正气虚乏,起不到益寿延年的作用。

中药养生范文第2篇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所需要的补益品也不相同。从中医药学理论讲,人的体质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实证体质的人就不宜服用补益品,也就是说补益品主要是用于体质较虚弱的人。而不同的虚证又要选择不同的补益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辨证施治”。在中医中,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四大类,而补益中药的分类也与此相承。

补益中药的分类与虚证的分类相对应,补益中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及补阳药四大类。

补气药

包括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灵芝、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大枣、蜂蜜等。

补气类中药的特点,是能够增强人体的功能活动能力,特别对脾肺两脏的生理功能有显著的滋补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脾气虚弱或肺气虚弱等证。中医认为:脾气不足,身体就会出现精神疲倦,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稀烂),甚至脏器下垂等症状;肺气不足,就会出现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等症状。有如上症状者可选用补气药进行滋补。

补血药

包括当归、熟地、何首乌、阿胶、龙眼肉、三七(熟)等。

补血类中药的特点,是能够滋补阴血,促进心、肝、脾、肾诸脏功能。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及“肾藏精”,“精血同源”,所以心肝脾肾诸脏均与血液的生成有关。血虚证者除表现出面色、唇色、指甲等颜色变化外,还常有失眠健忘,多梦易惊等病症。宜用补血药进行滋补。

补阴药

包括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葚、墨旱莲、女贞子、龟板、鳖甲、黑芝麻等。补阴类中药的特点是能够滋养阴液,生津润燥,特别对肝、肾两脏有较强滋阴作用。阴虚者主要是机体内的阴液不足,有虚火妄动、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燥等症状。可选用补阴药进行滋养。

中药养生范文第3篇

药食同源是指药物和食物具有偏性及四气五味的属性, 渊源相同。纵观历代本草专著, 都有大量药食两用中药材的记载, 早在周朝就出现了食医的分工, 后在《千金要方》中专列有食治门[2], 同时期的《食疗本草》作为我国第一本食疗类专著, 详细记载了既能入食, 又能入药的本草。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亦记录着丰富的药膳和食疗方, 该书乃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3], 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食物不仅可供给基本的营养, 还具有和药物类似的治疗功能, 如生姜、葱、大枣、豆豉等。20世纪30年代, 我国已有药食同源之说[4]。现代药食同源理论认为, 许多药物既是治病之良品也是饮食之佳品, 所以食物和药物都能够防病、治病。卫生部门先后两次颁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对这一类型的药物进行明确和规范[5], 体现了药食同源思想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

二、药食同源角药的应用

(一) 眼睛不适枸杞子、决明子、菊花

枸杞子味甘性平, 色红质润走血分, 具有滋补肝肾, 益精明目之功, 张锡纯[6]谓之补肝肾最良之药, 久久服之, 延年益寿肝开窍于目且肝受血则能视, 故对素体肝肾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虚, 不能上荣于目所致的眼睛干涩、眼目昏花、视物模糊具有治疗作用。决明子味甘苦咸, 性微寒, 擅清肝明目, 润肠通便, 本品苦寒清泄, 其性有下趋之势, 既能清泻肝火以明目, 又能疏散风热上攻之目赤涩痛、羞明多泪, 如《证治准绳》中决明子丸 (决明子、菊花、青葙子等) 。菊花味辛、甘、苦, 性微寒, 其质轻气凉, 以疏风清热 (黄菊花) 为要药, 因该品辛散苦泄, 微寒清热, 兼清肝经风热和实热而疗目赤肿痛, 据病机可配伍不同药物;肝经风热者, 与菊花、木贼相须, 肝火上攻者, 加决明子、夏枯草, 倘肝肾亏虚, 配枸杞子, 山茱萸, 仿杞菊地黄丸之义。

三者并用, 味甘能补益肝肾, 辛能散邪, 苦能泄热兼以兼阴, 寄清于滋之内, 寓散于补之中。以枸杞子味君药, 决明子、菊花共为臣, 整体性偏凉, 清补而不敛邪, 苦燥不伤阴, 如此, 精血得养, 风热以散, 肝火尚清, 目疾遂除。若出现眼睛干涩、目睛疼痛、眶周红肿、羞明畏光、视物不清等眼病时, 可根据矛盾主次, 酌情调整配比, 对于已病不耐受中药者或长期从事电脑等文字编辑工作者, 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但脾胃素虚或经常腹泻者不宜久服。

(二) 心烦不宁甘草、大枣、小麦

此组角药始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 原文曰:妇人脏躁, 喜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甘麦大枣汤主之。仲景以本方治疗女性脏躁。何为脏躁?中医认为本病以情志失调为基础, 表现为精神抑郁、烦躁不宁、或哭笑无常、呵欠频作[7], 属于神的范畴。脏为何脏?因五脏皆有神, 故肝、心、脾、肺、肾均有躁, 因心主神明, 肝主调畅情志, 又以心肝两脏为主。方中小麦性凉味甘, 入心肝二经, 为君药, 养心补阴, 清热除烦, 兼养肝阴, 子母同治。甘草味甘性平, 补一切虚损、烦闷等, 具有益气、和中缓急之效, 与小麦配伍可助心气化生, 肝苦急, 急食甘以缓之, 还能缓和情志上的严重不适。大枣甘平性润, 补脾宁心, 益气养神, 与小麦相参以和肝缓急, 同甘草并用助气血化生。

以上三味药既为食物又作中药, 三者互用, 整体偏凉而不寒, 补而不腻, 清而养之, 如此神烦得宁, 抑郁得舒, 心肝之阴阳平衡而诸脏躁扰得安。现代药理研究[8]表明甘麦大枣汤通过对多种神经的抑制来减少呵欠的频率, 且能明显缓解吸毒者脱毒治疗中产生的焦虑、失眠等精神紊乱症状。随着对经方的重视和研究, 甘麦大枣汤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癔病、癫痫、更年期综合征、抑郁症、精神障碍等, 作为主要治疗或辅助西药治疗疗效确切。应用本组药物宜早不宜迟, 初期用量大以图甘药缓急, 病久则中等量持之以恒, 体质较差者可量少频服。

(三) 带下过多山药、芡实、白果

关于带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里论述的为狭义, 即女性阴中流出如涕如唾的白色黏液, 绵绵不绝, 此为生理之带下。根据其量、色、质、味将病理性带下分为白、赤、黄、黑、青带五种, 临床最常见的为白带和黄带, 前者由外湿或脾虚内湿所致, 后者郁久化热, 湿热熏蒸所致, 方用《傅青主女科》中易黄汤清热利湿止带。方中山药色白属肺, 味甘入脾, 汁浓归肾, 能滋血脉固气化入肺脾肾三经, 芡实味甘苦涩, 入脾肾二经;因带下病乃湿病, 而水道运输赖于肺脾肾三脏之通调、转运、气化, 故选山药、芡实直补此三脏, 守住肺脾肾之气, 而除去水湿之邪;《黄帝内经》有言: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症瘕, 白果味甘苦性涩, 归肺肾经, 兼通补任脉。

以上角药以补涩为主, 整体扶正为主, 然补其脏即补其相通之脉, 经脉通畅, 水湿各归其所。临床运用时须谨守病机, 对于脾肾虚弱、任带不固之白带质晰如水, 无味无臭者, 可直接选用本组药物, 但注意山药应炒用, 以其质润与带下之湿邪为患相悖也, 芡实炒用防其味涩以使补而不滞;对于湿热火迫之黄带, 除了以上三味药外, 可加车前子、茵陈、黄柏清热利湿给邪以出路, 若阴痒, 加白鲜皮、地肤子、苦参以祛湿止痒, 总以该组角药为主, 灵活加减应用。女性朋友应保持外阴干燥, 经期注意卫生, 一旦出现白带异常应及时就诊, 轻者可多食山药、芡实、白果, 重者需对症选用中药化裁施治。

(四) 消化不良太子参、山楂、鸡内金

该角药适用于脾虚食滞之消化不良, 有健胃消食片之功, 性质温和, 小儿亦可服用。太子参又叫孩儿参, 味甘微苦性平, 具有益气健脾, 生津润肺的功效;山楂因味酸甘能补胃中酸汁, 所以能助运促消化, 乃油腻肉食积滞的要药, 此外兼有行气散瘀, 化脂降浊之用, 值得注意的是炒山楂以消食为主, 且更擅长消导肉食, 生山楂以活血为主, 可治疗痛经, 用时需分清;鸡内金是鸡之脾胃, 原本含胃酸等酸性物质可促进消化, 鸡所食之砂石金属皆能在此脏器消化, 故此药还用于各类结石病, 可见该药不仅能消脾胃之积, 对于脏腑经络之瘀滞都能消散。

三方互相配合, 太子参与鸡内金同用, 健补脾胃, 消食化积散瘀, 脾胃健则纳运各司其职, 积滞消则气血化生有源;山楂与甘味药, 如此处太子参同用, 有酸甘化阴之效, 在消食或活血时养阴不伤新血, 开气不伤正气。三药合用尤适宜于脾胃素虚所致的食后胃脘腹部胀满不适, 或腹痛拒按得矢气后方舒, 可用以上药物泡茶频频饮用, 泻下饮食积滞即可;也可用于过食肥甘厚味或经常聚餐者, 饭后饮用, 胃部舒畅无饱胀感又不会影响下一餐的进食。倘因食积出现了嗳腐吞酸、打馊嗝, 或大便泻下酸腐之物, 此时应选保和丸或健脾丸等, 以把握病情轻重缓急。

三、展望

中医药养生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 按照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别施以不同的养生保健策略, 即没有生病时防病于未然, 强调摄生, 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经生病之后防其传变, 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病情缓解后, 须防止疾病的复发并治愈后遗症, 可见养生的范畴贯穿一个人健康与疾病的始终。民以食为天, 作为中医药养生最基本的理念之一, 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 药食同源的养生思想不仅得到人们的追捧, 更是得到国家政府政策的允许和支持。

药食同源与养生渊源深远, 本文通过运用角药将两者联系起来应用于实际生活, 选药巧妙, 配伍精炼, 味少力专, 常被医家所喜好, 其中有临床常用三味中药, 也有仲景独方之角度药, 还有方剂中节选的三味主药, 无论角药如何而来, 总以有效为硬道理。文中所列举的四组角药先分析单味药的四气五味、功效特点, 再合而言之, 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未列出具体用法用量, 旨在表明选用药膳时仍需要遵循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原则, 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灵活运用, 进而促进我国食疗药物的个性化发展, 并将食疗思想和知识普及到大众, 造福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仝小林, 周强, 刘文科.经方新用的思索[J].中医杂志, 2011, 52 (11) :901-903.

[2]曹瑛.《千金要方食治》与《食疗本草》[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 :87-88.

[3]王民生.开创药膳新时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一) 崇尚守中, 重食轻货的养生观[J].中国食品, 1997 (10) .

[4]唐毅.卫生部公布药食同源物品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2 (2) .

[5]单峰, 黄璐琦, 郭娟, 陈敏.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 2015 (8) :1061-1069.

[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柳西河, 李朝晖, 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10.

中药养生范文第4篇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中,中医中药是人们养生治病的主要工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我国也曾以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人均寿命与发达国家不相上下,公共卫生体系使医疗覆盖率达到85%。其中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调查了解,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信赖中医,但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也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我国号称是中药、茶叶大国;几千年来,中国的茶叶也的确雄居世界榜首,可是15世纪之后,印度和英国逐渐蚕食了中国的份额,到目前中国茶在国际上也没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中药目前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也仅3%-5%,而日本、德国造的“中药”,每年进口到中国的数量却远大于这个数字。面对同样的现状,中药业该怎么办?中药是否会重蹈茶叶覆辙?

作家柏扬说过:“中医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弃儿,如果没有人伸出援手,中国这一支优秀的文化结晶,恐怕要从地球上扫地出门。这不仅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人类文明的损失。”中医药如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消亡,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和国内中医药日趋衰落相比,日韩美德等国家都争先加强对中医药的研究。国内被认为老土落后的中医药产业正成为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未来的投资热点,中药产业代表着绿色治疗的方向。我国是传统中药发源地,但目前的世界植物药市场却被日本、韩国等瓜分。市场上热销的德国和法国的银杏叶制剂、日本的救心丹都是中药的“衍生物”。中国人反要吃进口中药已经开始成为国人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为何我国中药出口打不开局面?一些管理者和专家认为,国家中药市场准入的关键问题是目前中药很难通过各国的药品管理而作为药物进入国际市场,只能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的形式销售,因而销售价值低廉。而标准化问题是中药走向国际主流药品市场的障碍之一,已成制约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是中药出口最大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反观中医药

中医的长处不在于治急病、重病,《黄帝内经》有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意思是说最高明的医生不是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是养生调理让人不生病,或小病即愈不成大患,这才是医者正道。然而,中医药的这一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地发挥和利用,反而是与西医西药比治病的快慢、效果,或照搬照抄西医西药模式,实是弃长取短。其实,不论是西方的健康管理,还是中华养生文化,都强调未病先防,而不是有病才治,或病危重才求神医。但现代医院无不以治大病重病而自居,一方面治大病重病才显得有水平,另一方面大病重病才有经济效益可言,而这样实际上已经背离了防病养生的本源,舍本而逐末。

中药安全性高的特点为世人所知,故此,对于中医药曾有一种“废医存药”的思想,人为割裂中医理论和中药,想废除中医理论,而让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优势理论无从发挥,只保留中药使用,从而使中药这一安全有效的治疗工具也大打折扣,不但效果不明显,而且毒副作用增加,甚至多次出现不良反应,根源就在于片面机械地使用中药,以西药观念使用和衡量中药,外行指挥点内行。

中医药在治疗花费上也独具优势。在2003年的“SARS”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引起世界关注,不但治疗效果明显,而且费用低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一院花费最高的一例SARS病人仅用了5000元,而西医治疗一位SARS病人花费3-100万元不等。

综上所述,中医应该以养生防病,慢病调理为主,而不是大病重病的入住或治疗率,才能既突出中医药特色,又发挥中医药优势,也真正能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突出贡献,甚至改变人们忽视养生调理,病非危重不治,现代医院人满为患的现状。

养生茶将成为中医药产业的突破口

中国医药行业的国际化突破口可能在中药。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07年3月21日表示,中医药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有望成为我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既然养生调理是中医药的长处所在,那么养生调理型产品也应该是中医药的优势产品,也有价值的产业方向。其中,养生茶作为养生调理型产品的代表,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茶有健身、疗疾之功效,又可陶冶情操。而草本茶则更是中国独有的特色之一。在我国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茶疗”的说法。

近些年来,王老吉、黄振龙、老茶医等凉茶品牌的崛起也说明了市场的消费需求巨大。

以养生草本茶为突破口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可以规避以药品进入西方市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选择了比药品更为广阔的养生保健市场。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元素将大行其道,养生草本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有东风可乘,潜力巨大。

中医药产业的关键点

有名老中医戏称,搞中医的总有一天会被搞中药的消灭掉。这句话道出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储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中药制剂的原料,中药材源头上存在的问题,如:药材不地道,有效成分含量不高,等外品、代用品药材入药等等,势必会影响中药疗效。因此,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科学加工、炮制、储藏是确保中药产品疗效的前提条件。只有疗效确切才能有市场,安全、有效是药品存在的基础。

其次是中药产品的制作工艺,大部分中药制剂以中药材粗提物和中药粉末入药,纯度不高,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不够,所以中药“粗大黑”的形象没有质的改观,中药起效慢、治疗指数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如:现在的凉茶,颗粒剂型居多,含有大量的糖分,糖会引起体重超标,不利用养生防病,本身就与凉茶的初衷相违背,并且药材投量不足,还要添加防腐剂、香精、糊精等化工成分,导致效果不明显,养生价值下降,使用上也有局限。虽然现在还有一定的销售,但主要还是依靠老百姓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维持,但长此以往,恐怕会淡出市场。

可喜的是,有一些明智的厂家和科研单位正在朝中医中药养生防病的方向努力,并开发出一些创新型的产品,既继承发扬了中医药优势,又符合现代人养生和时尚的潮流。如“老茶医”牌系列草本袋泡茶,采用原生草本提取,不添加糖、糊精、防腐剂、色素、矫味剂等化学成分,天然纯粹,既提高了效果,口感又好,容易形成长期饮用的习惯,便于产业化和推广,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外,生产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等都是中医中药能否打入国际市场,开拓一片蓝海的关键所在。

拯救传统中医中药,政府企业双管齐下。

我国中药企业整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整体水平不高,重复建设严重,通过搞GMP改造投入大,后续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导致中药企业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大型化药、原料药企业及外资企业抗衡,这是中药产业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

中药企业在新药研发方面投入少,总体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5%,这就决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搞不了原创性药物,只能以仿制药及简四类(新注册分类9)药品为主,产品上市后由于同类药品多,在营销上只能依靠低价格、大折扣、大流通、广告战,其结果是赢利水平低、营销费用大、企业疲于奔命、后续发展乏力、竞争力被削弱。

中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流失严重,一度成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洋中药”纷纷在我国境内抢注中药专利,通过对我国的中药材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以“洋中药”的品牌分食国内市场“大蛋糕”。国产中医药面临着“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的尴尬现状,中药专利被外国抢注多达1000多项。

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有相应的对策。中药企业小、散、乱的布局有待进一步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形成旗舰企业而加以改观,增强其抗市场风险能力。中药企业如果通过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集群,并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其采购成本、营销成本会大大降低,以此可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资本运作和公司上市,中药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被拓宽。

在知识产权领域,中药需要保护的内容很多,包括处方、制剂工艺以及药物有效成分,都要尽可能地采取专利的方式进行保护,尤其是中药秘方的保护。专家呼吁,政府和企业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尤其是企业,眼光要长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在政策方面,应该让懂中医中药的人来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为中医中药的创新发展突破保驾护航。

现行法律对于中医师自制中成药也进行了严格限制,药厂也需达到GMP标准,并得到新药号后才能生产中成药。也就是说,中医师不能自行配制、销售中成药。我们调查后认为: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但同时也限制了中医的生命力。因为像云南白药等名药都是民间实践、总结的成果。如果不再允许中医选药、制药、治疗,而完全靠实验室动物实验来筛选中药新药,恐怕会扼杀中医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如洛阳有个魏氏祖传药物和方法,治疗断指(趾),不仅不需要截肢,还能让断指(趾)再生,对于这种已有数代临床实践经历,并且有多例临床案例证实的药物,能否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像云南白药一样,不用公布其药物组成,制成成药后,在全国推广应用,这样受益的将是广大群众。而且,还能在目前尚无有效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情况下,让其继承、推广开来。

再者,随着市场经济杠杆动作及体制的变革,许多乡村卫生院、室或个体经营者,以医疗服务为谋生手段,较多地使用西医西药诊疗方法,传统医学的简便、价廉疗法由于不赚钱已多不采用。要解决以上问题,没有政策上的支持是不可能办到的。

适当放宽政策,让真正行之有效的中药得以推广,并加大简便廉价中医药疗法在基层的利用程度,是让中医药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手段。

广东作为中医药强省应把握先行优势

中药养生范文第5篇

羌族养生保健充分意识到防大于治这一特点,在疾病尚未发生之时,使用得益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传播,通过饮食调养,情志调节,达到与自然和谐,身体、地、水、火、风和谐,则减少疾病发生,达到养生健体,延延益寿的目的。

2 羌药养生保健方法

羌族养生保健方法主要有外用药物预防法、精神养生法、药膳养生法等。

2.1 外用药物预防法

2.1.1 羌药熏蒸:

如醋坛法,家有瘟病患者,就请释比来(兼职羌医)搭一醋坛,驱瘟避邪。方法是:用直径5~10cm不等的白石(含矿质的方解石)烧于炭火中,备一能容人的大坛,里面放入坐凳,用柴胡、金银花、蒲公英、青蒿、桑枝、薄荷等熬汤,备陈醋1500毫升同药汤盛入大坛内,患者坐入坛中凳上,坛顶盖红布,将患者罩于其中,从侧放入烧红的白石,使其汤药自沸蒸腾,(相同的患者采取相同的方法进行)洗坛换汤;尔后用柏树香枝、川木香、白香头(全草)等用未燃烧尽的炭灰盛入瓦砵中瓮烟,全家人享受其中,同时释比口念法语,敲响羊皮法鼓做起法事,之后,用过的蒸汤(药汤)不于废弃,参入生石灰(沸煮)待傍晚由释比念念有词地用柏树枝将生石灰(沸煮)汤药洒于房屋四周和室外过道上。继后瓦砵中瓮烟需七日不断烟,将瓦砵放在大门口,进出人员必须在熏烟上熏后才进出。如此使用植物不难看出,这是羌医使用羌药治疗和预防瘟疫的最早的科学方法。毛边锅会法就是:瘟疫在部落中初期时,在一宽敞的大坝上,用篝火烧大锅熬煎羌药,由释比分发给大众饮,然后围着篝火跳起锅庄,大汗淋漓后散场休息。羌人不管在生、寿、喜、葬所有聚会的场所,都要预先燃烧香柏枝参入羌药焚敬,这是预防疾病、预防传染病传播,熏烟净场最好的方法[1] 。在羌族姑娘身上带的香囊里面全是装的原生态的羌药,也是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只是人们在生活中没有意会而以。

2.1.2 羌族的熏香杀菌:

羌族神树木香树,木香树的枝叶通过燃烧后羌族用于芳香避秽、杀菌消毒、净化空气、预防和治疗疾病。释比在作法时常手持点燃的柏树枝,羌族医学中流传下来的烟熏疗法,即香树枝点燃后,在病人四周挥动后,配合心里治疗,达到使病人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治疗,疾病很快恢复[2] 。

2.1.3 简朴的热气疗法:

热气疗法是羌族传统的熏蒸疗法之一。具体方法:将一块光滑的铁板或数块白石烧红,行医者用自己的脚跟涂上少许麝香后,在烧红了的铁板或白石上滑动数次,随即用脚后跟在患处反复摩擦。亦有的在烧红的铁板或白石上浇上盐水或药汤,趁热汽升腾时,将患处反复熏蒸,蒋患处反复熏蒸,此法主治黑热病,偏头痛等症,疗效颇佳。也有直接白石烧红烫,放在事先烧好水的木桶中,利用强力的熏蒸头部15分钟,对外感风寒出现的头痛效果极好。

2.2 精神养生法

羌人的思维方式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宗教文化是羌人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支撑性。羌族的宗教活动为祭祀,每年各种祭祀活动上百次,丰富的祭祀活动其实是精神诉求指向的现实世俗生活。羌族地区采用的是巫、术、医三位一体的释比治疗法,释比不仅作为羌族的医师,更为羌族的巫师。释比的很多法术在本质上为一种心理疗法,病不服药,以祷为事,对患者进行安慰、精神支持疗法,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接触患者的精神负担,对减少疾病发生、减轻病情具有一定意义。

2.3 药膳养生法

内服药进药于饮食中,痊愈于不知不觉,药食体,羌医开创了药膳先河;在饮食养身保健方面,调理温补为主,常以泡酒、煲汤食疗、药茶饮为常见。羌族世世代代居住于山区,有着大量的野生动植物,羌族人民饮食也因此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通过长期经验总结,动物个部位的特点与功效,对天然药材的了解,因此将不同动植物配制为药膳,采用蒸、炖、煲汤等烹调方法,最大限度保存药材及食物的营养,常见药膳有天麻煲、黄芪当归乌鸡汤、百合贝母羹等。最具本地特色药材羌活鱼,常泡制成酒,应用于日常保健中。释比认为:万物有灵百药治病的自然尊崇,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因此,民间流传百草都是药等民谚。

2.4 羌药养生保健种类

羌族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药材资源就上700余种,其中人工栽培的品种已达30余种,常见的木本药材有杜仲、黄柏、厚朴、辛荑、红豆杉品种等,许多药材具有养生保健功效[3] ,举例如下:

布勒苀唔(中文:冬虫夏草):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滋补肺肾,对肺癌、肝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及化疗、放疗后的红细胞下降都有疗效。

施白西纳芭(中文:藏红花):能活血化瘀,散郁开结,止痛。用于治疗忧思郁结,胸膈痞闷,吐血,伤寒发狂,惊怖恍惚,妇女经闭,血滞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血作痛,麻疹,跌打损伤等。

寺格日或孜巴木(中文:羌活鱼):具续筋接骨、行气止痛之功效,对跌打损伤,骨折,肝胃气痛,血虚脾虚等症有疗效。

鹿喝西(中文: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消肿,催生下胎的功效。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痛经,积聚,心腹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虫蛇咬伤,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日度日阿格(中文:岩鹿茸):善于补肾壮阳、生精益血、补髓健骨,用于肾虚、头晕、耳聋、目暗、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及久病虚损等症。

窝哈孜(中文:牛黄):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艾喂古布格(中文:槽鳞贝母)、尼古布格(中文:浓蜜贝母)、页古布格(中文:瓦钵贝母):可用于治疗痰热咳喘,咯痰黄稠之证;又兼甘味,故善润肺止咳,治疗肺有燥热之咳嗽痰少而粘之证,及阴虚燥咳劳嗽等虚证;还有散结开郁之功,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胸闷心烦之证,及瘰疬痰核等病。

木都苏(中文:天麻)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3 羌药养生保健前景思考

羌族具有独特的养生保健方法,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生存生活中总结所得,具有良好的保健效果及鲜明的民族特色,为维护民众健康发挥着重大作用。充分利用羌族地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全面系统的对羌医药养生保健理论,方法进行发掘整理,推广其中有效的方法,突出羌医药特色和丰富的羌医药文化内涵。但由于地势限制,诸多疗效确切的保健方法未能推广,品质优良的药材未能进入市场,面对如今羌医药发展的困境,应加大对外宣传,促进羌医药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发扬绿色旅游、健康旅游特色;加强羌族养生保健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羌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的作用,在羌族聚集区建立羌医药养生基地[4] ;加强羌医药养生保健产品研发,如羌药香包、保健药酒、保健茶及足浴包等,对已研发出的品种进行大力推广;兴办健康保健相关服务机构,突出羌医药特色与优势,开展羌医羌药综合服务:建立具有羌文化特色,以羌医药和其他医药为一体的保健会议、休闲、度假、旅游服务基地。筛选羌医药相关项目,开展保健,亚健康咨询服务、老年康复养生、药膳、食疗等综合服务;以羌医药为切入点融合发展康养产业。

参考文献

[1]程玲俐,张善云等.羌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2]王战国,胡慧玲,包希福,等.羌族木香树枝叶挥发油化学的气象色谱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