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真言(精选5篇)

  • 八字真言(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分,并且出于对本文的偏爱,所以,还是将这些内容收录到网络营销文库之中。] 谈判能力在每种谈判种都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商务谈判、外交谈判,还是劳务谈判,在买卖谈判中,双方谈判能力的强弱差异决定了谈判结果的差别。 对于谈判中的每一方来说,谈判能…

TRICKS”并不仅仅代表字面的意思,每一个字母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谈判中的八种力。

虽然严格来说,这篇文章与网络营销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考虑到网络营销也是商务活动中的一部

分,并且出于对本文的偏爱,所以,还是将这些内容收录到网络营销文库之中。]

谈判能力在每种谈判种都起到重要作用,无论是商务谈判、外交谈判,还是劳务谈判,在买卖谈判中,双方谈判能力的强弱差异决定了谈判结果的差别。 对于谈判中的每一方来说,谈判能力都来源于八个方面,就是 NO TRICKS 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八个单词——need, options, time, relationships, investment, credibility, knowledge, skills.

NO TRICKS中的“N”代表需求(need)。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谁的需求更强烈一些?如果买方的需

要较多,卖方就拥有相对较强的谈判力,你越希望卖出你的产品,买方就拥有较强的谈判力。

NO TRICKS中的“O”代表选择(options)。如果谈判不能最后达成协议,那么双方会有什么选择

?如果你可选择的机会越多,对方认为你的产品或服务是唯一的或者没有太多选择余地,你就拥有较强

的谈判资本。

T代表时间(time)。是指谈判中可能出现的有时间限制的紧急事件,如果买方受时间的压力,自

然会增强卖方的的谈判力。

NO TRICKS中的“R”代表关系(relationship)。如果与顾客之间建立强有力的关系,在同潜在顾

客谈判时就会拥有关系力。但是,也许有的顾客觉得卖方只是为了推销,因而不愿建立深入的关系,这

样。在谈判过程中将会比较吃力。

I代表投资(investment)。在谈判过程中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为此投入越多、对达成协议承

诺越多的一方往往拥有较少的谈判力。

C代表可信性(credibility)。如果潜在顾客对产品可信性也是谈判力的一种,如果推销人员知道

你曾经使用过某种产品,而他的产品具有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优势时,无疑会增强卖方的可信性,但这

一点并不能决定最后是否能成交。

K代表知识(knowledge)。知识就是力量。如果你充分了解顾客的问题和需求,并预测到你的产品

能如何满足顾客的需求,你的知识无疑增强了对顾客的谈判力。反之,如果顾客对产品拥有更多的知识

和经验,顾客就有较强的谈判力。

S代表的是技能(skill)。这可能是增强谈判力最重要的内容了,不过,谈判技巧是综合的学问,

八字真言范文第2篇

要想了解题咏、铭文、七言诗、五言诗,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春秋刀谱》整体结构。《春秋刀谱》整体结构如何呢?

《春秋刀谱》由七部分构成。一、《春秋刀谱》序和赞语;二、五言诗二十路刀法;三、两字名,四字题咏,四十八句刀解;四、单字名,三字铭,四十八句刀解;五、七言诗,四十八路刀法;六、五言诗,四十八路刀法;七、七言律诗一首、七言绝句一首。除前二十路刀法外,其余四路刀法皆四十八势。

一、苌乃周《春秋刀谱序》载:“俗传关公之收长沙也,和黄老将军角战,胜负未分,而夜遂有猿猴拖刀之梦,兹不具论。夫枪推桓侯,棒称大圣,卓卓尚已。惟偃月一器,绝无解数。即间遇一二,亦只空架支吾,究何语乎武艺驯熟之旨哉?戊戌夏,案头稍闲,爰演二十四路。及再三揣摩,率多缺略而不全。己亥秋九月,又增为四十八势。精神贯通,变化倏忽,一以见美髯公轶轮超群非虚,更以见青龙实与蛇矛、金箍相为表里云耳。”

赞曰:

五缕长须重枣面,三停古定雁翎刀。

平生学问春秋传,万载英风震虎牢。

又曰:

青龙偃月不需长,上下三停吐雪霜。

呼吸阴阳神变化,枪刀是棒棒刀枪。

庸夫俗子莫轻狂,传授无门只自伤。

吸即阴兮呼则变,阴阳呼吸个中藏。

呼来便吸吸接呼,吸吸呼呼仔细详。

学者精通呼吸理,何愁武艺不高强。

“戊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夏……爰演二十四路。及再三揣摩,率多缺略而不全。己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秋九月,又增为四十八势”,这是苌乃周《春秋刀谱》二十四路演变为四十八路的由来。

二、五言诗二十路刀法。前十势,从“单一字长蛇阵:静待势。中平托刀,不动声色”到“美髯十面埋伏功:冲天势。往后边扫堂,点左脚尖,蹲下身子”(详见《苌家拳全集》)。从苌乃周批注“此十字数目无多,而大气婉转,包孕庶富,莫可究诘,亦非易臻之境也”来看,此刀法是苌乃周在戊戌年创作二十四刀之前的萌芽和尝试。虽十势,将静待势、劈头势、劈面势、庇身势、穿洞势、转身势、劈山势、倒挑势、云顶势、冲天势包蕴其中,又将阴手打左,仰手打右,盖顶、直打、斜打、推稍、挑纂、刷劈、倒挑、攉撩、云顶、扫堂等技法融入其中。这些技法是《猿猴棒》和《二十一名枪》的组合,即苌乃周“枪刀是棒,棒刀枪”者。

后十势从“横担劈山棍:正来斜打上左步”到“混元一气空:一云一扫,三尖势收住”(详见《苌家拳全集》)。将斜打、穿袖、降手、换手、顺地扎、崩刀、打臁、滚手、切脚、摩顶、撩手等技法加以提炼,虽不能包孕庶富,至易臻之境,然细心体会,勤加练习,加以引申,触类旁通,可达至善至美之境。

三、两字名,四字题咏,四十八路刀解。从“高拿:气抽后小指底。当面劈打,如风而过。曲肱起手,刘琨枕戈”到“明攀:气操食指尖。许昌饯别,来去来明。斜挑战袍,千里寻兄”(详见《苌家拳全集》)。两字名点出刀法名称、身法大势,两字名下注出“点气”,四字题咏,述其典故。

四、单字名,三字铭,四十八势刀解。从“高・战长沙,拖春秋。瞻在前,忽在后”到“明・站灞桥,刀斜挑。岂无衣,找同袍”(详见《苌家拳全集》)。苌乃周附注曰:“爰缀三铭,或正写、或旁写,或雅言、或俚言,或庄论、或戏论,或粗论、或细说,千奇百怪,种种各别如行山阴道上,镜湖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从附注可知单字名既是刀势名称又是刀法神理的凝练概括,三字铭文的作用是供人领会刀势神理。笔者经反复对比,惊奇地发现此四十八字名与前两字名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此四十八字“高、低、左、右……金、玉、暗、明”是前两字名“高拿、低砸、左撩、右擦……金简、玉环、暗度、明攀”的第一字,苌乃周单独列出一字,足见对刀法神理的重视,这为以后《三十六枪谱・枪法要言・神理》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同时暗示读者只有把“两字名,四字题咏”刀解和“单字名,三字铭”刀解结合在一起研读,才能破解刀法演练的诀窍。

五、本身刀法,即七言四十势刀法。从“怀中抱月向遥空:中平托刀,他高来,我使起手收住,前脚抢风,后脚微悬”到“大红战袍万古新:他搂,我转上劈头一刀,仍收成中平势”是刀法正势。此刀将手法、步法暗藏于动作之中,以诗词和注解的形式解释详尽,即后附批注“以上四十八势,皆顺文本身之刀也”,演习此刀须“神气贯通方妙”。

六、内藏刀法,即五言四十势刀法。从“海青拿天鹅:收住前手不动,后手一入,直刺咽喉”到“丹山栖彩凤往头上一打,从他杆下使刀背一挂,顺势切下”。此刀法与本身刀法相比,虽名称有别,而动作大势基本相同,此刀法是本身刀法的补充,是刀法的偏势,即苌乃周后附批注“以上四十八势,皆插中,顶手,拦路”,演习此刀“须夹缝周密方好”。

最后苌乃周又作七言律诗,以总结全谱。诗曰:

道妙真真无底船,青龙偃月有谁传?

阴阳迥别难相入,奇正互根又似连。

一路通融须贯注,千山曲折要周旋,

陈言二五三三七,寸管何能见九天。

“道妙真真无底船”指武艺之道像无底船一样渊深。“阴阳迥别难相入”指正势和偏势迥异难以融合。“奇正互根又似连”,“奇”为内藏刀法,“正”为本身刀法,正势和偏势难以融合,但二者互根相连。“一路通融须贯注”指演习本身刀法须一气贯注。即本身刀法后附注的“以上四十八势,皆顺文本身之刀也,须要神气贯注”。“千山曲折要周旋”指演习内藏刀法要曲折周旋,即内藏刀法后附注“以上四十八势皆插中,顶手,拦路,须要夹缝周密方好”。“陈言二五三三七”,“陈言”是苌乃周对自己作品的自谦。“二”指两字名,四字题咏。“五”指五言二十路刀法和五言四十八路刀法。“三”指四十八势三字铭,单字名,刀法神理。“三七”指一首七绝赞语、一首七言十二句赞语和七言四十八势本身刀法。“寸管何能见九天”,作者自谦地说这不过是自己对春秋刀的寸管之见,怎能登上大雅之堂而求公之于世呢?

七言律诗后有一首七言绝句:

存心养性是真诠,智勇深沉学圣贤。

能把青龙成屈镜,一轮偃月照前川。

修心养性是演武的真谛,要学习圣贤的智勇深沉。能把青龙刀演绎得像屈镜一样伸缩自由,屈曲如画,那么,武艺之前程就会一片光明。

需注意的是,苌乃周用三种不同的韵律将四十八势诗分成三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演练春秋刀时要分三段进行。从“怀中抱月向遥空,昆吾切玉见奇功”到“巨刀摩天长虹起,锦绣铺地点化工”为上节。从“秦王挎剑赴战场,将军挂印声名扬”到“剪除荆棘觅荒路,手披云汉分天章”为中节。从“霸王举鼎奋威神,孤树盘根是灵椿”到“夜袭车胄曹操惧,大红战袍万古新”为下节(详见《苌家拳全集》)。

需要指出的是,苌乃周《三十六枪谱》每枪都将名称、身法大势、内藏枪法、四字题咏、三字铭会聚一起注释刀法。而《春秋刀谱》则将名称、身法大势、内藏枪法、四字题咏、三字铭纵向排列,分类讲解。为了更准确地领会和演习春秋刀,今依《三十六枪谱》之结构,对《春秋刀谱》重新排列,其内在变化可一览无余。今仅列初势,余可类推。

怀中抱月向遥空:中平托刀,他高来,我使起手收住,前脚抢风,后脚微悬。

海青拿天鹅:收住,前手不动,后手一入,直刺咽喉。

高拿

气抽后小指底。

当面劈打,如风而过。

曲肱起手,刘琨枕戈。

战长沙,拖春秋。

八字真言范文第3篇

本期主题:大神背后的故事之笔名的由来

本期主持:马叛

励志的管平潮:一匡天下自管仲,仙侠书海谁平潮。单看这两句,很霸气有木有?可你要是以为这是管大笔名的由来,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实的版本是管大老家在平潮镇,小时候他的理想是当上平湖的镇长,管好平潮镇,长大了没能如愿,就取笔名管平潮作为纪念。另外听说中国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祖籍浙江省平湖市,不知道他是不是有个当市长的心愿。

高深的余言:年纪大点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余言以前叫楚燕狂子,江湖人称楚狂,为啥狂着狂着变成小言情了呢?在编辑的拷问下,余言说这名字是源自弘一大师临终遗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这两句表达了告别轻狂岁月,到了看淡人生的年纪。

悲催的天涯蝴蝶浪子: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跟古龙有关,《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边城浪子》前后中各切一刀再组合到一起就是天涯蝴蝶浪子。可为啥要不多不少切三刀呢?是为了应事不过三之数么?当然不是,事实上一开始只切了一刀,但是在论坛注册的时候,天涯被占用了,切第二刀的时候发现天涯浪子也被占用了,最后木有办法,才出现了这么长一个笔名!

时髦的苏颜格:要问这个名字的由来,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想不起来!被编辑审问了半天,苏小妹说当初取这么个名字,完全是为了文艺装十三。因为她入行的那会儿,满世界都是苏某某,不论男女都姓苏,一时间苏姓简直要超过张姓成为中国第一大姓,火热程度直逼某小某这样的笔名。

忧伤的莫默:看了韩寒、方芳、杨洋、周舟、范饭这样的名字之后你大概会猜出莫主编笔名的由来了,可莫主编愣是说他取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押韵。这押韵二字也太打发人了,小编上下求索,还是挖到了两个说法,一是说莫主编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莫言,追寻偶像的脚步于是取名莫默,还有一说是个八卦——话说莫主编还在读初中的时候,追一个妹子,被妹子拒绝了,理由是莫主编太沉默了。于是莫主编就取了这个笔名,含义是莫要沉默,不然就得单身一辈子。真真假假,还真是很难分得清啦,你觉得哪个是真相呢,欢迎交流探讨

可耻的小汪子:小汪子小时候酷爱武侠小说,尤其是古龙的。为了向偶像学习,他取了个笔名叫今虎,写了数本长篇给出版社,屡投不中。痛定思痛之后他又去研习金庸,把笔名改成金庸巨和金庸新,一时间街头的书摊上摆满了他的大作。不过小汪子在拒绝承认的同时,眼中似乎有寒光涌动,莫非是想杀人灭口耶?

八字真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趣味性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然而,它却也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语文教学内容。原因在于它所包含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几乎全都是静态的知识点,很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了语文教学避不开的课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语言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培植师生共同的语言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已凝固化的语言,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学会运用语言。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挖掘文字的文化内涵,提高语言教学的趣味性。

一、启发学生思维,探寻汉字的文化内涵

中国汉字始源于象形字,然后发展到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形表意。有些汉字,你可能不知其读音,却可借助它的结构关系推测出大致意思来。如“休”,左“人”右“木”,“人倚着树——休息”的意思便可推断出来。又如“炙”,上为“肉”下为“火”,“烤肉”之意也可自然得知。汉字的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一个汉字,往往就是有关人的一个故事、一种姿态、行为和情致;一个汉字,常常就是有关人的一种智慧,一种情感智慧、生存智慧和伦理智慧。如“字”的本义为“生孩子”,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有关人的生命延续的故事,即在一家房子里,一个女子生养了一个孩子。因此,语言教学要抓住汉字的这一性质和特点,在教学中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所记录的词义的理解,又可以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可谓一石三鸟。

(一)形义联想,串联知识。

如“兵”,是会意字,上“斤”即斧子,甲骨文像斧子形状;下“廾”,像双手握物,会意双手握着斧子类的兵器。本义指兵器;引申为士兵(拿兵器的人),进而又引申为军队(士兵的集体)、战争、战斗(军队的行为或职能)。这样,既知“兵”的本义,又了解了古代武器状况。“日”表示太阳,太阳是圆形的,又是实体,所以就在“日”圆圈之中加了一点,以区别于圆圈、圆环等其他圆形。古体的“山”字,是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的,山的形状多为上小下大,山又大多是连绵的,又是实体,所以三个三角形连在一起表示山。汉字构字本身,就呈现了处于农耕文明中的人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状态。再如会意字“休”,劳动之后人倚在树边是农业社会中最典型的休息方式;还有“男”字,由“田”和“力”组成,中国人传统的劳作方式就是男耕女织,所以在田地里劳动的劳力是“男”,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对比分析,深化认识。

对于一些形似字,若能对比分析其“成字原理”,不仅能区别立辨,更能深化认识,牢固记忆。如 “氽”和“汆”、“籴”和“粜”,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也就不难辨清了。

“氽”字念tǔn,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来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种情况,所以“氽”的本义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尸体氽上来了”。又引申为“用油炸”(因为油炸食品时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面上),如“氽油条’、“氽虾片”、“油氽馒头”、“油氽花生米”。“汆”字念cūan,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来表示“(把东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义是一种“烹调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里稍微一煮,”如“汆汤”、“汆丸子” “汆黄瓜片”。

“籴”念dí,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来就是买进米。“米”可借代粮食,所以“籴”泛指“买进(粮食)”,如“籴米”、“籴麦子”。跟“籴”相对的“粜tiào”,上“出”下“米”,则是“卖出(粮食)”。

二、突显汉字之美,激发学生兴趣

汉字的象形、会意、指示和形声构词方式,使得汉字天生具有形象性。朱光潜先生就认为汉字本身就是艺术品,中国人可用汉字来思维,汉字可以“望文生义”。“涓涓”是细流,“淼淼”必然水势浩大;“太”是在“大”字下加一点,指示比“大”还大之意。汉字作为艺术品主要有三点审美特质:

第一,高度的形象性。每一个汉字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内涵丰富化的“符号意象”,是“点线笔画”巧妙地构成的空灵画面。汉字结构最能展现形象美,如“三”“人”合为“众”,“三”“口”构成“品”,“二”“木”合为“林”。又如“探”字,从扌(手)罙(深)声,本义为“探取”,即把手深深地伸进去摸取东西的意思。再如“取”字从“又”从“耳”,像一只手抓住耳朵的形状(古代战争以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报功的依据),本为“捕获、俘获”。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画面的表达,生动而形象。

第二,形态的丰富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汉字是音、形、义三要素的结合体,本身就具有了色彩美、声音美、结构美、哲理美,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美的建构体系。另一方面指,汉字有印刷体与手写体之别,有篆、隶、行、草、楷等不同的字体体系,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这在世界语言中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强大的组合功能。汉字与汉字之间的集合功能丰富,押韵、修辞、句式等是汉字之间相互吸引和调整的结果。对偶作为修辞格之一,是把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成双成对排列,形成非凡的表达效果。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押韵、对仗等诗词句法更是充分发挥了汉字音节的整体效应,产生了强烈的美感。

教师若能在语言教学中充分发挥汉字上述三个审美特性,突显语言文字的美,将会收到时意外的教学效果。

三、开掘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

数作为文字中的特殊形式,其概念古已有之。它源于大自然,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源于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描述和总结。数字无疑是人类创造出来表述数目概念的符号,其基本功能是计算,却也是语言学科中的特殊领域。数字在民间语言与文学作品中往往表达一个概数,是一个泛化了的虚数,属于数的语义模糊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汉语与英语中又有着截然不同的偏爱与习惯,表达了数字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语言教学若能抓住这样的特殊现象,必然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汉语、英语数字的不同文化内涵。

在汉语里,人们对“九”字历来十分看重。《素文》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易经的乾卦代表天,在其卦爻中有“用九”一说。即凡与天或干有关的皆用数字“九”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九乃天尊之数,皇帝天子以九五之尊称呼由此可见一斑。又因“九”在一般个位数字的表达中是最大的,故“九”寓意无限、长久,“九九”相连与“久久”谐音,寓意天长地久。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用这一天来作为尊老敬老的日子是自然不过了。至于人们对电话号码、车牌号码对“九”的偏爱,反映了一种共同的愿望——对幸福长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西方人对十三和星期五这两数字也非常在意。十三,对于处在基督文化的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一个说法是,传说耶稣受害前和弟子们共进了一次晚餐。参加晚餐的第13个人是耶酥的弟子犹大,就是这个犹大为了30块银元,把耶稣出卖了,致使耶稣受尽折磨。参加最后晚餐的是13个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给耶稣带来苦难和不幸。从此,“13”被认为是不幸的象征,成为背叛和出卖的同义词。而星期五,是因为耶稣受难的日子为星期五,还因为亚当被诱惑食禁果也是在星期五。因此,星期五也成了忌讳。

(二)数字语义模糊功能在汉语英语中的运用。

汉语中,“八”常作虚指,表示“多”,且有一定的夸张、渲染、强调的意思。如“八辈子”、“八杆子”、“八面威风”“八方支援”“八段锦” “八面光”“八面玲珑”“唐宋八大家”“才高八斗”“七嘴八舌”“八荣八耻”等等。在一定的语境中,模糊数字的语义处延扩大延伸,增强了语言表现力,能够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唐.白居易)

英语中,数字语义模糊功能也较常见,大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如以下成语:

one in a thousand 少见的

seventh times seven 无数次

ten to one 十之八九

ten times as easy 容易十倍

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英语中“ten,thousand”等较为常见;汉语“百、千、万”使用频率较高。常见词语还有“百里挑一”、“成百上千”、“ 百读不厌”、“ 百川归海”、“千变万化” 、“千差万别” 、 “千恩万谢” 、“千回万转” 、“千军万马” 、“千秋万代” 、“千变万化” 、“千真万确”、“千言万语”、 “千丝万缕” 、“千山万水” 、“千头万绪”、“千奇百怪” 等,数不胜数。

四、结合实际,不断整合学习内容。

语文基础知识,不外乎语音、词汇、语法等,接触到的就是音素、音节、语素、成分、层次等名词术语。如果纯就理论而讲理论,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兴趣全无;如果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区别,将会致使教学的失败。其实文学与语言是无法分离的,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应该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彼此融合,走出一条语文教学新路子。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韩少功《马桥词典》)来进行语言课的教学,甚至可以选用优秀影视作品的经典对白,如《阿甘正传》、《罗马假日》以及《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以对白见长的影视作品中经典对白,来组织语言教学。让学生从中体悟语言的妙处,品味语言的魅力,学会运用语言。

同时,讲词语部分时,尽可能地收集全国各地以及网络新词,如“与时俱进”、“酷”、“秀”、“超”、“霸”、“忽悠”、“pk”、“博客”、“——门”(后缀“门”如“虎照门”、“艳照门”)等时尚词语。力图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对一些新词的理解。这样,千方百计使语言的教学从“枯燥”、“陈旧”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到主动参与上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不断给教学注入新鲜感、时尚感,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和强大生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2】陈明华:《汉字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可行性的操作策略》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4期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成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李珂:《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5第3期.

【5】严寅贤 张付水:《关注现代汉语表达的劣化倾向》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7

【6】刘坤夫:《浅谈新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1,no.8.

【7】张建华 李英:《中西文化中数字的文化内涵探析》湖南,当代教育论坛.2006.第1期.

八字真言范文第5篇

满族的先世是女真人。金朝初年,完颜希尹曾参照汉字创制女真文。金亡后,在东北地区仍有少数人使用女真文,至明朝中叶终被废弃。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以征讨尼堪外兰为名开始其统一的事业。战争的胜利使努尔哈赤的属民越来越多,与明朝官员及蒙古各部的联系也日趋频繁,而此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命令厄儿得溺和刚盖两人创制满文。据史载:

“二月,太祖欲以蒙古字编成国语,榜识厄儿得溺、刚盖对曰:‘我等习蒙古字,始知蒙古语,若以我国语编创译书,我等实不能。’太祖曰:‘汉人念汉字,学与不学者皆知,蒙古之人念蒙古字,学与不学者皆知,我国之言写蒙古文字,则不习蒙古语者不能知矣。何汝等以本国言语编字为难,以习他国之言为易耶?’刚盖、厄儿得溺对曰:‘以我国之言编成文字最善,但因翻编成句,吾等不能,故难耳。’太祖曰:‘写阿字下合一妈字,此非阿妈乎(阿妈,父也)?厄字下合一脉字,此非厄脉乎(厄脉,母也)?吾意决矣,尔等试写可也。’于是自将蒙古字编成国语颁行,创制满洲文字自太祖始。”

努尔哈赤时期创制的满文,系借用蒙古字母拼写满语语音,因无圈点,称为无圈点满文,又称老满文。

满文的创制是满族社会进步文明发展的标志,而且对满族共同体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满文创制20年后,“满洲国自东海至辽边,北至蒙古嫩江,南至朝鲜鸭绿江,同一音语者俱征服是年诸部始合为一”。“同一音语”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条件,满文的出现更增强了满族共同体成员的凝聚力。保存到今天的《满文老档》一书,就是用无圈点满文写成的。该书既记录了1607年至1636年间满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又是满文创制后即成为后金和清政权官方文字并得到广泛使用的最好说明。

天命六年(1621年),满族进入辽沈地区,满语文也随之成为辽东地区使用的主要语言文字。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满族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辽东地区,征服者的语言文字必然居于主导和支配的优越地位。二是辽东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地死于战乱或外逃,仍留居当地的汉人多数沦为八旗官兵的奴仆,不得不顺从其主人的语言文字。三是以努尔哈赤及其子侄为核心的满洲贵族集团讨论军国大政时,虽然吸引投降后金的汉官参加,使用的都是满语满文,当时汉官因不通满语,经常遭到满洲贵族的岐视甚至侮辱。如有的汉官回忆说:“满洲国人语言既同,贵贱自别,若夫汉官因未谙满语,尝被讪笑,或致凌辱,至伤心堕泪者有之。”皇太极继位后,采取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政策,重视发挥汉官的作用,但汉官因不懂满语,收效甚微。天聪六年(1632年),后金刑部承政高鸿中在其奏议中说:“臣不通金语(即满语),在别部尤可,而刑部时与贝勒大人讲议是非曲直,臣一语不晓,真如木人一般,虽有若无。再恳天恩,另择一通金语者,立于刑部,将臣另办别事,庶为两便。”

汉官们为便于参政和仕进的畅达,就要掌握满语文,并且很快做到了这一点。天聪五年(1631年),后金设置六部,以贝勒管部事,每部分设满、汉、蒙古承政和参政。为了解决语言隔阂,每部设启心郎一员充当翻译,清皇族出身的昭??称:“国初,满大臣不解汉语,故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遇议事,座其中参预之,后多缘以为奸,乃汰去。”清初许多汉军旗人出身的官员,如范文程、宁完我、沈文奎、李?风、张文衡、丁文盛、马柱国、马鸣佩、高士俊、雷兴、鲍承先、宋延庆、罗绣锦等人,或在文馆任职,或担任启心郎,可以说都很精通满语文。清政权入关初,“用满臣与民阂,用汉臣又与政地阂,惟文馆诸臣本为汉人”,他们因精通满语文被委以督抚大员,为清政权的巩固起了关键作用。

皇太极重视文教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他采取译书的办法,以解决满族人学习文化的需要。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设文馆,皇太极下令达海及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托布戚五人“译汉字书籍”。在这些人中,以达海成就最大。达海,姓觉尔察氏,幼年聪慧,9岁通满汉文。他自入文馆起,到病逝为止,全部译完的书籍有《素书》、《刑部会典》、《三略》、《万宝全书》;翻译未完的有《通览》、《六韬》、《孟子》、《三国志演义》、《大乘经》。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满文主要用来记载档案,政令,并没有写成书籍供人们阅读。皇太极组织达海等人翻译汉文书籍,从中汲取汉族统治者的施政经验,使后金统治集团获益不浅。“初我国未谙典故,诸事皆以意创行,达海始用满文,译历代史书颁行国中,人尽知晓。”达海的译书活动虽然是为政治目的服务,客观上也推动了满文普及。

大量译书的结果,还促进了满文的改进与完善。厄儿得溺和刚盖创制的满文,因系借用蒙古文字拼写满语语音,本身很不成熟,又经常与蒙古文发生混淆。皇太极曾对达海建议说:“国书十二字头向无圈点,上下字雷同无别。幼学习之,遇书中寻常语言,视其文艺,易于通晓,若至人名地名,必至错误,尔可酌加圈点以分析之,则音义明晓,于字学更有裨益矣。”达海根据皇太极的想法,采取在原满文字母旁边加圈加点,增加新字母等办法,使满字成为发音清楚、表意准确的文字。经达海改进的满文,因有圈点,故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新满文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遂成为与清王朝相始终的官方文字。达海因增定满文,“满洲群推为圣人,其子孙,男子系紫带,亚于宗社,女子不选秀女”[11]。

天聪六年(1632年),达海去世,译书活动仍继续进行,并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斗争及文教事业带来了重要影响。皇太极组织其他人译完达海留下的书籍外,还有选择地翻译了《四书》、《辽史》、《宋史》、《金史》、《元史》等书。这些翻译书籍的刊行,不仅弥补了满文典籍的缺乏,而且在满族人中间掀起了学习本族文化的热潮。天聪八年(1634年),后金礼部举行考试,满族有4人中举,刚林和敦多惠为“满洲习满书”举人,查布海和恩格德为“满洲习汉书”举人[12]。皇太极很注意让八旗将领从这些书籍中汲取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文皇帝(即皇太极)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政体,乃命达文成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13]由于清初战争频繁,所以满文《三国志演义》倍受八旗将领青睐,被当成军事教科书来学习。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权定鼎北京,绝大多数八旗官兵从龙入关迁移北京及驻防全国各地。满族人虽然把满语文带到了关内,但为了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实施有效的统治,必须尽快地掌握汉语文。乾隆帝明确指出,“自我朝一统以来,始学汉文”[14],充分肯定了满族人入关后就开始的语言文字汉化历程。清政府于关外陆续设立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辖区,满语文的使用并没有因满族人大批入关而削弱,反而由辽东一地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

东北是满族的故乡,但清初吉林、黑龙江将军辖区,满族因明末大量迁居辽东和从龙入关已经人数甚少。居住在当地的其他少数民族是:黑龙江中上游的索伦、达斡尔和鄂伦春人,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两岸的赫哲、奇勒尔和费雅喀人,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上的库页人,珲春河两岸的库雅拉人,嫩江流域的锡伯人。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和满族关系十分密切,如锡伯人“自言与满洲同祖”[15],清朝统治者也把他们当作本族人看待。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对出征黑龙江的入旗将领霸奇兰等人说过:“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尔等向未之知,是以甘于自外。”[16]因此皇太极把征服的当地少数民族人编入满洲八旗,崇德时期编入旗的称为“新满洲”[17]。吉林、黑龙江的各少数民族语言和满族相同,就为满文的使用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重点加强了与沙俄毗邻的吉林、黑龙江地区的设防,并大规模地将当地各少数民族编入满洲八旗。《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吉林将军辖区仅有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吉林乌拉(吉林市)两城驻防,又增设伯都讷(吉林省扶余县)、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珲春和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四城;黑龙江将军辖区原有瑷珲、墨尔根(今黑龙江省嫩江市)两处驻防处,又增设齐齐哈尔、布特哈(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和呼兰四城。到雍正末年,吉林、黑龙江八旗驻防达到12城。新增设驻防城的兵源基本来自各少数民族,如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于蒙古科尔沁王公进献的14458名锡伯、封尔察和达斡尔壮丁中,挑选可以披甲当差的11850余人编入满洲上三旗,分别驻防齐齐哈尔、伯都讷、吉林乌拉三城[18]。乾隆初,吉林、黑龙江驻防八旗兵由顺治末年的430人增加到2万人,绝大多数是当地各少数族兵[19]。

从康熙中期起,清政府相继在吉林、黑龙江各驻防城建立起八旗官学,使新编的各少数族兵纳入满文化系统。设立八旗官学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东北各少数民族多以打牲为业,“生长山河,肆意游居,不知律例者多”,故清朝统治者认为,设立八旗官学,对新披甲人“教以礼义,最关重要”[20]。其次,新设各驻防城亟需大批官员管理地方事务,而八旗将领入关后贪图享受成风,“南方各省,人人愿往,至宁古塔,则不愿者多”[21],至于比宁古塔更艰苦的黑龙江地区就更无人赴任了。吉林、黑龙江只能建立官学,就地培养官员。最后,编入八旗的锡伯、达斡尔、索伦、封尔察、赫哲和鄂伦春等族人,文化相当落后,还处于没有文字的发展阶段。设立八旗官学,有益于吉林、黑龙江地区的文化事业。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先于吉林乌拉城设立八旗官学,到乾隆年间,宁古塔、伯都讷、三姓、打牲乌拉(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鄂摩和索罗(今吉林省敦化市额穆乡)、珲春、阿勒楚喀、拉林(今黑龙江省五常县拉林乡)等地,“均有官学”[22]。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在墨尔根城八旗左右翼各建一学,设助教官,选新满洲及锡伯、索伦、达斡尔每佐领下幼童一名,教习书艺,“嗣是齐齐哈尔、呼兰、墨尔根、黑龙江四城均设满学官一员,有同额缺”[23]。

八旗官学以学习满文为主,辅之以骑射。吉林各八旗官学“生徒俱于二月上学,习清文骑射”[(24)]。黑龙江地区“凡八旗子弟愿入学者,由各旗协领保送,习清文骑射,日不过一二时为率,多至百有余人”[25]。八旗官学生成为东北各驻防城官员的主要来源。清政府明文规定学好满文是升迁的基本条件,官学生中“有清文通顺字画端楷者,准按名记档,如遇各堂司办事乏人,挨次顶补。不堪造就者,除名”[26]。八旗官学生1年毕业,大多担任与文字相关的职务,如旗营帖书,官庄驿站领催,各旗署衙门的笔帖式。官学生“资性略慧即超出群类入司行走,额员虽仅十一,额外行走如委笔帖式,委官皆是也”[27]。能熟练运用满文的八旗官学生成为各驻防城低级官员,源源补充到八旗驻防各级机构,不仅满足了对文职官员的需求,也使满文得以成为畅通黑龙江和吉林地区惟一的官方文字。

从康熙中期起,东北各地尤其是吉林、黑龙江地区出现了满语文的繁荣。清代人称吉林地区是“满洲故里”,满语文通行各驻防城,连本来讲蒙古语的八旗蒙古,讲汉语的八旗汉军,“亦皆习为国语”[28]。从关内流放到宁古塔、吉林乌拉等城的汉族文人,为了谋生的需要,也有很多人学会了讲满语。如流人钱德维“贫而通满语则代人贾”,称为“掌柜”,一年可得银三四十两[29]。乾隆九年(1744年),清政府工部满主事一职缺出,吏部掣签结果应由宁古塔驿站官萨哈那升补。萨哈那却奏称:“不识汉字情愿在本处效力。”[30]清朝统治者把“国语骑射”作为满洲旧俗,但乾嘉年间北京城内的满族人已经汉化了,工部官员和顺、恩骑尉常恩均因满语骑射平常,受到嘉庆帝的痛斥。嘉庆帝认为:“吉林地方,清语骑射俱好。”他把这些不会讲满语的官员交给吉林将军秀林管束,让他们向当地人学习满语骑射[31]。

清代黑龙江将军辖区的土著居民分为满洲、汉军、达斡尔、索伦、巴尔虎、鄂勒特、鄂伦春、毕喇尔八部落。嘉庆年间,已故大学士鄂尔泰的曾孙西清任职黑龙江期间,对当地盛行满语文的情况留下极深的印象,他在《黑龙江外记》中有如下记载:

“土人于国语,满洲生知,先天之学也。汉军等部学知,后天之学也。然以都人视之,士人皆生知也。”

“官员岁领清文时宪书,由钦天监十月颁发,明年春始至省转送诸城。亦有汉文时宪书,商贩在都购买,至省较早,然土人惟以清文为重。”

“幕府章奏文移例用国书,而凡奉到谕旨、部复,系汉文,皆译出存案。近日工翻译者推四品官果君德兴与佐领崔君达兴,崔尤习汉文,有战功,后致仕,果亦物故,今遂无能为继者。”

“余尝见土人家清文一帙,叙奇三上书始末甚悉(指布特哈副总管奇三到木兰围场向乾隆帝状告齐齐哈尔八旗官员敲诈勒索事)。且言奇三将上书,请于其母,母曰:‘救一部出汤火,即死,不辱汝父,吾何恨也!’此文疑即奇三作,亦达呼尔巨擘也。”

“土人无问何部翻译,《通鉴纲目》、《三国志》(案此乃翻清(文)《三国演义》,国初盛行,非陈承祚书。原注),类能强记,剽为议论,而不知读翻译四书五经。”

“满洲曲,类古乐府。如云:阿穆巴摩萨齐斐图门阿尼牙德伊集密,译言既伐大木烧亿万春也;阿穆巴博商阿斐阿卜开克什德班集密,译言巨室成荷天恩也。长篇短句,意皆类是,然多拍手以歌,不似蒙古随以火不思。”[32]

从上述西清本人亲眼所见可知,无论黑龙江各驻防城八旗官员的公务活动,还是当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使用的全是满语文。

清初关外地广人稀,“各村庄满人多,汉人少”[33],这是满语文得以通行东北的客观条件。顺治十年(1653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令,相继在盛京将军辖区设置州县等民治机构,以安置出关种地的汉民。这次汉民出关并没有给满语文带来多大冲击,除了人数有限外,还因为清政府在盛京和吉林部分地区修筑柳条边,限制汉民进入柳条边外的吉林和黑龙江地区,又在盛京地区实行旗民分界。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还对整个东北实行封禁。这些措施都为满语文的发展及繁荣提供了有力保证。

乾隆中期后关内人满为患,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他们纷纷冲破封禁进入东北种地谋生。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河北大旱,清政府被迫宣布东北弛禁,允许饥民出关求存。北方各省流民得以大规模进入东北,满语文因此受到强烈冲击,并逐步被汉语文取代。

大约乾隆中期,汉语文在盛京地区已经出现了代替满语文的趋势。盛京地区是清在东北最早建立民治机构的地方,气候适宜农作,海陆交通方便,成为流民较理想的安家之地。乾隆六年(1741年),奉天府尹所辖民人数约有36万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79万人,嘉庆末年已达到175万人。流民除自己开荒种地外,也有很多人为八旗官兵佣耕,从而打破了旗民的界限,并使汉语文渐占主导地位。乾隆四十年(1775年),盛京满洲旗人果尔敏考取笔帖式补放户部,由吏部引见时,乾隆帝因果尔敏是满洲旗人又考取专事翻译满汉文的笔帖式,就用满语同果尔敏交谈。然而果尔敏除背诵履历外,其他一概不知,乾隆帝深感“实出意外”[34]。到乾隆末年,连盛京的满族官员都不会写满文了。清政府规定,盛京官员写奏折要使用满文,如实在有困难,可以满汉文兼用。尽管乾隆帝对此三令五申,盛京将军“琳宁奏折仅用汉字,而所奏报盛京并无蝗蝻萌生一折,亦用汉字”[35]。虽然乾隆帝痛斥了琳宁一番,却不能扭转满族人使用汉语文的趋势。

道光年间,吉林地区满语文也出现了危机。乾隆末,清政府被迫对东北弛禁,吉林将军恒秀奏报,“上年直隶岁欠,蒙恩听求食流民出关,计到臣所属地方者万五千余人”[36],而实际人数远不止此数,嘉庆时,吉林汉民已达30多万人。吉林将军衙门遇有旗民交涉事件,“定拟罪名、立案,多用汉文”[37]。将军富俊特地在吉林八旗左右翼官学内添设满汉文翻译课程,以适应满文向汉文的转变。吉林地区的满族官员强烈地感受汉语文的影响,据当时人记载:“近数十年来流民渐多,屯居者已渐习为汉语,然满洲聚族而处者犹能无忘旧俗。至各属城内商贾云集,汉人十居八九,居官者四品以下率皆移居近城二三十里内,侵晨赴署办事,申酉间仍复回屯。其四品以上职任较繁者不得不移居城内,子孙遂多习汉语。”[38]

满语文在黑龙江一直使用到光绪年间。黑龙江位于东北最北部,气候严寒,交通不便,鸦片战争以前,种地汉民甚少。咸丰十年(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请招民开垦,河北、山东农民陆续前来。黑龙江各城汉民渐多,只是满语文废弃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东北地区汉语文取代满语文已成大势所趋。曾经竭力倡导“东三省以骑射清语为重”的清政府,到光绪初年“于满文概不收阅,例行满文亦多发回,改行汉文”[39]。光绪四年(1878年),任奉天学政的王家璧竟称:“奉天、吉林人才彬彬日盛,而黑龙江二百余年尚未设立学校”[40],视黑龙江各城专学满文的八旗官学过时无用。光绪七年(1881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始提出设立汉官学,两年后建成。汉官学“学舍宏阔,视满官学为胜”[41],以后各城汉学兴起,满学终废。

如果从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创制满文时算起,截止到光绪中叶,黑龙江地区“语言文字俱从汉俗”[42],满语文在东北地区几乎使用了300年之久,对满族及东北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首先,满文的创制为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达海等人译书活动和这些书籍满文版的刊行,不仅迅速普及满文,而且使满洲贵族集团从中学会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经验,为清政权入关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其次,清入关后在东北各驻防城建立的八旗官学,在许多地方是当地惟一的教育机构。八旗官学既为东北军政衙署解决了人才缺少的问题,扩大了满语文的使用范围,还满足了东北各民族学习文化的需要,使东北出现了满语文的繁荣局面。第三,满文作为清政府在东北使用的主要官方文字,真实记录了清代东北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清政府对东北的管辖、封禁及开发的活动,是我们研究清代东北史的珍贵文献。最后,我们还应提到,满族使用汉民族语言文字,使满族纳入更先进的文化系统,这是满族善于学习不断进取的结果。

 

注释:

(1)徐宗亮:《黑龙江述略》卷6。

(2)(3)《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2;卷3。

(4)(8)(9)(10)(12)(16)(17)《清太宗实录》卷10;卷5、卷12;卷11;卷18;卷21;卷52。

(5)《天聪朝臣工奏议》卷上《高鸿中陈刑部事宜奏》。

(6)昭??:《肃亭杂录》卷2《启心郎》。

(7)《清史稿》卷239。

(11)《清史稿》卷228《达海传》。

(13)《啸亭续录》卷1《翻书房》。

(14)(26)(30)(34)(35)(36)《清高宗实录》卷443;卷195;卷229;卷983;卷1427;卷1440。

(15)(29)杨宾:《柳边记略》卷1。

(18)(21)《清圣祖实录》卷155;卷112。

(19)详见乾隆元年版《盛京通志》卷19。

(20)《吉林通志》卷51。

(2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67。

(23)(25)(41)《黑龙江述略》卷2。

(24) 萨英额:《吉林外记》卷6。

(27)(39)《黑龙江述略》卷3。

(28)(38)《吉林外记》卷3。

(31)《清仁宗实录》卷64、卷169。

(32)西清:《黑龙江外记》卷4、卷5、卷6。

(33)吴?F臣:《宁古塔记略》。

(37)《清宣宗实录》卷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