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外科之父(精选5篇)

  • 肝胆外科之父(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963年,美国开展首例临床尸体肝移植,此后该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绩斐然。但由于尸体肝绝大多数来自成年人,体积大,儿童腹腔内容纳不下,要先行相应的缩小手术,切除过多的部分,技术复杂,加以肝源奇缺,往往成年病人捷足先登,难以轮到患儿。…

肝胆外科之父(精选5篇)

肝胆外科之父范文第1篇

朋友,请你看右侧这张照片,照片中四个小朋友笑得多么灿烂!2001年6月13日,我在南京参加庆祝江苏省肝移植中心成立大会上,亲眼看到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四个天真活泼的小朋友双目传神、手舞足蹈,一会儿穿入人群,一会儿扑向母亲怀抱,最后与母亲排列两行,合影留念,引起在场人们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不是一张普通的母子合影,其中蕴含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因为这四个孩子曾经患有同一种绝症―――肝豆状核变性,是他们的慈母毅然献出自己的肝移植给孩子,才使他们绝处逢生。手术前,这几个孩子都是神情痴呆、目光迟钝、口角流涎、手足颤动、步履艰难,肝功能严重损害,并出现黄疸。手术后再对比,真是天壤之别。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了我,我不禁泪湿眼眶,但又欣喜异常,情不自禁地即兴赋诗一首:活虎神龙四小童,慈母献肝笑从容!神刀一动成功到,深祝中心硕果红!

慈母献肝给亲生儿女,医学上称之为活体亲属肝移植。我们知道,人只有一个肝脏,不像肾脏有两个,可以留一送一。不过,肝脏另有特点:它的体积很大,切除一半,留下一半,其功能仍绰绰有余,加以肝的再生能力甚强,不出三个月就能长成原来大小。而且,肝脏实质的供养血管和排出胆汁的胆管如同树枝一样分叉,无论是半肝还是叶、段都有一专门的血管分支供应。对一个技术娴熟的移植外科医生来讲,可以根据移植手术的需要,切取适当层次的有专门血供的肝实质块,这种移植称为活体亲属部分肝移植。前述的四个孩子,植入了母亲的扩大左外侧叶,对母亲来讲,还留有大半个肝脏,但对孩子而言,则得到了新的肝脏,供受双方都有足够的肝功能,健康得到了保证。

1963年,美国开展首例临床尸体肝移植,此后该技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成绩斐然。但由于尸体肝绝大多数来自成年人,体积大,儿童腹腔内容纳不下,要先行相应的缩小手术,切除过多的部分,技术复杂,加以肝源奇缺,往往成年病人捷足先登,难以轮到患儿。而活体部分肝移植特别适合儿童,可随移植手术需要取适当大小的肝块,这对发展儿童肝移植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活体肝移植虽然只开展了十多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儿童活体肝移植往往接受的是双亲的活体肝,组织相容性好,存活率高。至今,活体肝移植手术全球已达2000例。例数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而且疗效最好,受者和移植肝存活率分别达82.7%和80%,我国台湾和香港也是活跃发展地区,其中,台湾高雄纪念医院陈肇隆教授成果斐然。1998年我到该院参观访问,一进病房,就看到一群即将出院的肝移植儿童在做游戏,他们活泼可爱、生龙活虎的样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年陈教授到我院回访,在学术报告中显示一张幻灯片,是一群活体肝移植家属在该院纪念大会的合影,大厅中坐着两排20对受肝儿童和献肝父母:儿童坐在父母膝上,天真烂漫,父母精神焕发,满面笑容,皆大欢喜的幸福场面,博得与会者的赞扬和钦佩。

在我国大陆,至2001年底止,江苏省人民医院共施行了活体肝移植14例,其中血缘亲属供肝作儿童肝移植占10例,包括文首介绍的4例,均为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最早的一例做于2001年1月6日,患儿植入母亲的左半肝(II、III、IV段),术后顺利康复,现已上学。第二个单位是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于1997年6月30日为一名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所致肝硬化的10岁患儿施行肝左外叶移植,供肝来自40岁的父亲,至今父女均健康存活,女孩已上学,这是我国大陆儿童活体亲属部分肝移植时间最长的纪录保持者,迄今已近5年。该院共做3例活体肝移植,最近一例为胆汁性肝硬化三岁男孩,供肝取自27岁的生父,迄今供受双方均已恢复正常生活。现在,浙江大学附属一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重庆市西南医院也相继开展这项手术,活体肝移植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活体亲属肝移植有哪些优点?

1.移植的时间有主动权,可以随献肝者、病人和医生的情况,选择一个最适宜的手术时间。而尸体供肝肝移植则有时间限制。

2.活体肝移植在移植前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如对供肝作详细检测,保证其质量;详细了解与掌握拟取肝块的供养血管、胆管分支的解剖定位,便于移植手术的顺利施行;还可积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护心、肺、肾等生命器官的正常状态,做好麻醉选择,选好适宜的手术器械,准备足够的鲜血等。

3.供受者手术可以安排于邻室,相隔甚近,大大缩短了运送供肝热缺血时间,避免长期保存与转送等环节造成的意外损伤,供肝质量好。

4.献肝亲属多半是患儿的亲生父母,与患儿组织相容性相近,配型较好,移植后排斥反应少、程度轻,处理较为方便,大大提高了长期存活率。

活体肝移植能治哪些病?

肝胆外科之父范文第2篇

河北辛集周一帆:

胆结石又称胆石病(症),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结石的统称。根据结石存在的部位,又可细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此种结石多数是由胆囊结石排出和移行而来,少数是在胆管内原发的)和肝内胆管结石。因结石存在的部位不同,治疗上也有某些差异。

成分不同的胆结石其发生原因也不同。胆固醇性结石是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并不断在胆道系统(特别是胆囊)析出和堆积的结果。近年来,我国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此种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的人群发病率可高达7%。胆红素钙性结石是当胆道系统感染时,一些细菌(特别是大肠杆菌)可使结合胆红素水解成非结合胆红素。后者又与胆汁中的钙结合,成为不溶解的胆红素钙在胆汁中存在。当胆道系统中有寄生虫残体、细菌菌落、手术线头等异物时,胆红素钙就会以这些物质为核心,集结沉淀形成胆红素钙性结石。此种结石过去主要发生在农村,近年来随着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肠寄生虫病大为减少,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我父亲因心脏病住院时,医生行常规B超检查,说他患了“泥沙样”胆结石,请问,何谓泥沙样胆结石?

北京石景山李银兴:

结石的形状与结石的成分有一定关系,比如,胆固醇结石的体积多较大,颜色常为棕褐色,质地坚硬,呈圆形、椭圆形或多面体形,可单发、多发。胆红素钙结石为棕黑色,常多发,大的质脆易碎,中等的状似米粒或泥沙,故也称泥沙样结石。泥沙样结石多发生在总胆管内,常用内科治疗,原因是体积小易排出,用中药排石汤、利胆排石片、针灸和耳针等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我今年55岁,患胆囊结石5年。这期间,有时感右上腹不适,偶有胆绞痛发作,更多的时间无任何症状。我曾吃过消炎利胆片、猪蹄(偏方)和进行过针灸治疗,但效果不明显,B超复查结石仍然存在,请问,胆囊结石到底怎样治疗好?

――王兴来

我母亲50岁,患胆结石多年,医生动员她手术,她害怕手术,不敢做。听说胆结石可进行碎石治疗,请问,碎石治疗的效果如何?

――朱光然

我刚发现患胆结石,本想手术治疗,可是听人说,手术摘除胆囊后可诱发结肠癌,另外,还会发生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请问,是这样吗?是内科治疗好还是外科治疗好?

――魏东升

河北省张家口王兴来、山东泰安朱光然、辽宁沈阳魏东升:

你们提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许多胆结石患者也向我咨询过类似问题。患了胆结石到底怎样治疗好,医学界有三种意见:

过去有人认为胆囊摘除后改变了胆汁的排泄途径,胆汁通过总胆管直接排入肠道(而非先在胆囊内储存。进食后再由胆囊排入肠道),由于胆汁长期持续地刺激肠道,从而可诱发结肠癌(胆汁中的次级胆汁酸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同理,胆汁排泄异常也会影响消化功能。上述情况,有的地区(主要是欧美国家)有过病例报告,但在我国并无大宗病例统计资料证实。

有文献报告,对14733例胆囊摘除患者随访11至14年,并未发现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指出:一个长有结石的胆囊,往往已失去了它的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保存一个有病的胆囊就相当保存一个病灶,实际上胆囊摘除前,相当多情况是胆汁已直接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在胆囊摘除前后胆汁的流向是一样的。而且很有趣的是,人的神经系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胆囊摘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肝细胞会在餐后人体需要胆汁时,增加胆汁分泌。因此,摘除胆囊后不会影响消化功能。由上所述可知,摘除胆囊后可诱发结肠癌和消化功能障碍,并未得到学者们的确认。

另外,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胆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发生许多严重并发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一组资料统计,对胆囊结石100例作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发现:肝炎82例,肝硬化4例,梗阻性黄疸5例,肝癌1例,肝结核2例,脂肪肝3例,正常肝仅3例。我院曾对确诊胆囊结石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对其肝组织做了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100%有程度不同的病理改变,有的已形成早期肝硬化。临床实践证实,胆囊结石常并发急性胆囊炎,严重者能发生胆囊积脓、坏死和穿孔,危及生命。从胆囊脱出的继发胆管结石或生长在胆管的原发胆管结石,如阻塞胆管还可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50%。82%~95%的胆囊癌患者,同时有胆囊结石存在;而患胆囊结石时,胆囊癌的发病率为1.3%~7%。此外,壶腹部结石的阻塞还易并发急性胰腺炎,结石长期刺激还可使胆囊良肉癌变等。

总之,胆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以说是后患无穷。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对胆结石患者(特别是结石直径大于3厘米或胆囊多发结石者)施行手术,即使胆绞痛发作不频繁,甚至暂时未发作过,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及早择期(选择身体情况最好的时期)手术。因为目前采用的内科治疗方法,如中药排石、消炎利胆和一些偏方等,疗效一般都不太令人满意;体外碎石疗法并不十分安全,疗效也不太理想;口服溶石药物在短时间内,很难将大的胆固醇结石消融。

根据上述情况,权衡利弊,对胆结石的治疗还是及早择期手术好。

我父亲患胆囊结石2年,胆绞痛经常在夜间发作,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发作时如何处理?

江苏无锡朱建江:

胆囊和胆管由迷走和交感两种神经支配,白天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胆囊、胆管的平滑肌多处于松弛状态,故一般不会发生胆绞痛。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可使胆囊、胆管收缩,从而易发生胆绞痛。另外,夜间睡眠中常翻身、转位,易使结石阻塞胆囊颈管引起痉挛,于是发生胆绞痛。胆绞痛发作时可移动,结石由胆囊颈管内脱出疼痛可立止。还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口服或肌注阿托品、654-Ⅱ片和肌注解痉灵等。如上述处理无效要到医院急诊。

我是一个胆结石患者,我想用溶石疗法治疗,请问,常用的溶石药物有哪些?溶石治疗的效果如何?

湖南长沙方文彬:

肝胆外科之父范文第3篇

身为医学博士的大姨发现了台湾的长庚医院可以治这种病。她给院长陈肇隆先生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救信。几经周折,无胆宝宝在台湾成功获救。

晴天霹雳,宝宝竟是无胆儿

1970年出生的麦晓晖,是大连海富劳动服务有限公司的出纳员,35岁才和西岗税务局工作的王军结婚。2006年7月,36岁的麦晓晖怀孕。这个消息让全家人为之惊喜,孕期的麦晓晖做了孕妇该做的每项检查,结果都表明她怀的是个健康的宝宝。全家人都热切地期待着这个宝宝的到来。

2007年5月24日,在大连市妇产医院,37岁的麦晓晖剖腹产下了3000克的女儿。父亲王军说:“姓王的人太多,容易重名,宝宝还是随妈妈的姓吧。”姥爷麦腾裕给这个漂亮可爱的大眼睛宝宝取名麦涵之。

可小涵之出生的第二天,母亲麦晓晖就发现宝宝有些异常。她好像非常难受,不停地嘤嘤哭泣着,全身发黄,额头上有一粒高梁米粒大的血管瘤,一双小脚丫向里勾着,排出来的大便不是正常的颜色,而是发白发灰。

医生说这是新生儿黄疸,很快就会好,出院后常晒晒太阳。回到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姨妈等人就抱着宝宝轮流在阳台上晒太阳,可无济于事,宝宝哭闹得更厉害了。小涵之满月后,父母抱着她到大连市儿童医院,一检查,她的胆红素和转氨酶指标高得出奇。

医院怀疑是病毒性肝炎,麦晓晖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姐姐麦玉洁。麦玉洁是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大连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分院的血液科医生。麦玉洁又上网查,她发现小涵之可能是巨细胞感染造成的胆道闭锁。麦玉洁马上和麦晓晖夫妇带着小涵之来到沈阳盛京医院。盛京医院确诊是胆道闭锁,需要手术疏通。

2007年7月26日,小涵之被推进了盛京医院的手术室。然而,打开小涵之的胸腔却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宝宝的胆道系统根本就没有发育,没有胆和胆管,医生只得遗憾地将刀口原封不动地缝上了。

医生表情凝重地告诉小涵之的父母:“这种情况,只能做肝移植手术,但给这么小的孩子做移植手术国内尚无成功的先例……”麦晓晖满脸是泪,急切地抓着医生的手恳求:“想想办法吧医生,总不能让我的孩子等死吧!”

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这种情况,我们无能为力。”

这时,小涵之又并发肺炎,眼睛都绿了,花蕾般的生命岌岌可危,她被送进了ICU,抢救了20多天。肺炎治愈后,麦玉洁发现宝宝头上的血管瘤在随着长大,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麦晓晖和麦玉洁商量后,决定排除这个让人提心吊胆的隐患。两个多月的宝宝又做了血管瘤切除术。

一家人只好抱着小涵之既伤心又无奈地回到了大连。麦晓晖抱着被医院宣判死刑的宝宝,肝肠寸断,泪水涟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麦晓晖的母亲王淑琴老人心疼女儿,30多岁才生下宝宝,却是先天无胆儿,而且国内的权威医院对此竟束手无策。

麦玉洁看着妹妹痛苦的样子,她安慰妹妹:“晓晖,你放心,只要小涵之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麦玉洁给小涵之买来血浆,又买来360元一支的白蛋白和426元一支的丙球白蛋白,这些药是严格控制的处方药,是高危病人才可以使用的,麦玉洁动用了很多关系才辗转搞到这些药。这些饱含亲人深情的药品呵护着小涵之摇曳的生命之烛。

网上求救,打动台湾好医生

这时,可怜的小涵之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下针的血管,只能是扎两天点滴就停几天,等血管恢复得稍好一点可以下针了再扎。可她的病情却愈来愈重。她的眼睛都绿了,肚子胀得像一只小鼓,身上的皮肤变得晦暗发黑,大便几乎是白色的,由于难受,蜷缩在妈妈怀里的她像一只小病猫,不停地有气无力地哭泣着,那副模样令人心疼不已。

年迈的姥姥姥爷看着小不点这么小就遭受这样的折磨,他们老泪纵横:“宁愿我们替她受苦,也不愿让宝宝遭罪啊……”

2007年11月的一天,小涵之的父亲王军在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时,了解到从2007年8月1日起,大陆人士可以申请去台湾接受医疗服务,最长可停留三个月,因个别医疗需求可申请延长。按照台当局规定,可开放大陆人士入台接受活体肝脏移植、颅颜重建、人工生殖、关节置换、心血管侵入性治疗及外科手术等医疗服务。他立刻把这个天大的好消息告诉了全家人。

麦玉洁立即上网搜索,她发现台湾高雄的长庚医院院长陈肇隆先生保持着活体换肝5年成活率98%的世界纪录。她还发现了陈肇隆先生的电子信箱。

11月18日,麦玉洁写了一封求救信:尊敬的陈肇隆院长,我的小外甥女麦涵之只有6个月大,但她却患上了罕见的疾病,是个无胆儿。她现在的状况非常不好,生命花蕾可能随时凋谢,但她是我们全家人的至爱。我的妹妹37岁才剖腹产下这个宝宝,如果失去孩子,她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失去生活的目标和勇气,我们全家人也会肝肠寸断。目前,在大陆还没有这么小的孩子肝移植手术成功的案例,我们希望到台湾接受手术,救治我们至亲至爱的宝贝,请您成全我们的请求。

陈肇隆院长看了这封泣血而成的求救信,顿时泪流满面。这封情真意切的信也感动了他的同仁。他当即把电话打过来:“你马上把孩子的资料汇过来,我们要进行评估,我们会尽全力抢救孩子……”

麦玉洁用最快的速度复印了小涵之的各种病例资料,用联邦快递邮过去。

长庚医院用最短的时间为小涵之做了评估:可以手术,但需要公证,还要有肝源。

这时,捐谁的肝成了一个问题。本来,孩子的父亲王军是最佳人选,然而,一检查,他却是脂肪肝,他被排除了。麦晓晖说:“还是我来捐,我是宝宝的妈妈。”可是,剖腹产后根本没有得到良好调理和休养的麦晓晖已经憔悴不堪。麦玉浩说:“你瘦弱成这个样子,怎么能承受得了手术的苦。我身体好,我给小涵之捐肝。”老三麦晓轩说:“别争了,我年轻,我的肝比你们的合适,还是我来捐。”

王淑琴觉得手术毕竟有风险。她老泪纵横,哽咽着说:“用我女儿的命去赌这么个一尺长的娃娃的命,我舍不得。”麦晓晖说:“妈妈,你舍不得你的孩子,我也舍不得我的孩子啊!”说完母女俩抱头痛哭。

王淑琴老人冷静下来,她对争着给小涵之捐肝的女儿们说:“小涵之是晓晖身上掉下来的肉,妈妈给孩子捐肝天经地义。如果晓晖配型失败,老三捐,老三不行,再由老大捐。”

老母亲的话,让姐妹几个不再争执。

一家人都在捐赠书上签了字。剩下的就是筹钱了。长庚医院告知要准备160万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36万元),麦晓晖夫妇刚刚还完了房贷,手里没有什么积蓄。

在大连市劳动保障局工作的麦晓轩向朋友同事借钱:“我的小外甥女要到台湾做手术,现在的手术费还不够,如果我无力偿还,我还有一套住房-…”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可是能借的都借了,钱还不够。当麦晓轩知道缺口还很大时,急得昏倒了,腹腔发炎,住进了医院,这一病就是20多天。出院后她继续奔波,终于筹够了救命的钱。

两岸一家人,无胆宝宝赴台肝移植成功

2008年1月24日,麦家人到国台办出入境管理处办手续,工作人员得知一个8个月的宝宝要到台湾换肝,特事特办,手续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完。

1月28日,麦玉洁和麦晓晖夫妇抱着麦涵之来到机场。全家人都来机场为他们送行。父亲麦腾裕、母亲王淑琴、麦玉洁的丈夫和麦晓轩夫妇,他们的心里都很明白,宝宝此行生死未卜,这一次很可能就是他们的永诀。他们舍不得宝宝,每个人都抱了抱她,宝宝从姥姥的怀里传递到姥爷的怀里,不谙世事的她睁着大眼睛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麦晓晖的心里既充满了希望的喜悦,又夹杂着失败的恐惧。她悄悄地对丈夫说:“如果宝宝的手术失败了,我也不活着回来,我就抱着骨灰盒跳海……”

麦玉洁看着悲凄的一家人,她对大家说:“放心吧,我们一定给你们带个健康的宝宝回来。”

下午4点,麦家一行人抵达香港,他们从香港转机去台湾。当天夜里11点,他们的飞机抵达目的地台湾高雄。长庚医院的国际协调师林秀娟女士来接机。他们当晚就住进了长庚医院。

一路颠簸,小涵之发起了高烧,消化道出血,便血、吐血。小涵之再一次面临生死的考验。长庚医院紧急抢救了3天,宝宝脱险了。

医院为麦晓晖和小涵之做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化验。这时已临近春节,年前不能做手术。

2008年2月13日,大年初七,长庚医院春节后的第一台手术,陈肇隆院长亲自上阵。早上8点,麦晓晖被推进手术室,陈院长从麦晓晖的左叶肝脏上取下296克肝脏及部分胆管。8点30分,小涵之也被推进了手术室。小涵之石头一样坚硬的肝脏被取出,妈妈健康鲜活的肝脏移植进她小小的身体里。

手术极其复杂,一个不满9个月的小婴儿,做肝移植手术,是罕见的。缝合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的。麦玉洁和王军焦急地等在手术室外,下午5点,播音器里传出声音:“麦涵之家属,院长谈话。”听了这个消息,麦玉洁和王军的心里一惊,手术没做完,陈院长找谈话,一定是出了什么事。就在他们忐忑不安地猜测时,陈院长走出了手术室。他笑容可掬地对麦玉洁、王军说:“手术非常顺利,不必担心。”

麦玉洁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苦苦地等在电话机前的一家人。妈妈有些不相信:“真的吗,是真的吗?”“是的,妈妈,是真的,陈院长亲口说的。”

晚上9点30分,手术在进行了整整13个小时后,成功结束。

浑身插满管子的小涵之被推出了手术室,送进重症监护室。医院方面为他们送来了最好的水果。第二天早晨,管子就拔了一个。

小涵之每天要用半支抗巨细胞病毒的药更昔洛韦,这种药1000多元一支。有个小病友一天用半支,剩下的半支医院就送给小涵之。护士每天都从小涵之住的5楼跑到1楼取药,没有一丝怨言。20多天,为小涵之省下了2万多元。

小涵之还用一种抗排斥的药,这种药物异常昂贵,每盒6000多元。小涵之是自费的,父母为了给小涵之治病已经债台高筑。这时,台湾的一个病友病愈出院,他将自己的药送给小涵之3盒。3盒药2万元人民币啊!麦晓晖夫妇和麦玉洁都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可病友却说:“血浓于水,我们是一家人,收下吧,祝小涵之早日痊愈。”

素昧平生的病友,离开医院后天各一方的他们也许再不会见面,但慈善仁厚的台湾人慷慨地送给宝宝救命的药。这药捧在麦晓晖的手里她觉得沉甸甸的,心头热浪翻涌,她抱着姐姐潸然泪下,喃喃地说:“台湾人太好了!台湾人太好了!”

小涵之的父母为了表达对妙手回春的医护人员的敬意,包了一个2000元的红包送给他们。医护人员当时就惊呆了,当他们知道小涵之父母的心意后,婉言谢绝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对每一个患者都会竭尽全力。”

小涵之的父母很不好意思:“我们只想表达一下心意。”医生说:“你们千里迢迢把孩子送到这来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面对这些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白衣天使麦晓晖夫妇除了感恩的心外,再也不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敬与爱。

医护人员精心地救治着小涵之,根据她的病情使用的药量在递减。在他们全心全意的医治下,本该在重症监护室住上一个月的小涵之只住了19天就转到了普通病房。

小涵之是大陆赴台做肝移植手术的第一人,她得到了医院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小涵之到普通病房后,医生护士为了让小涵之吃得可口一点,就从家里带来炊具和米,为她煲制各种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粥。煲粥是很浪费时间的,稍不注意粥就容易煳掉,煲粥的医生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几乎寸步不离地守着灶台。小涵之吃了这些饱含着深情厚谊的粥,赢弱的身体愈来愈强壮了。

这时的小涵之已经从一个奄奄一息人比黄花瘦的小病孩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小公主了。可怕丑陋的黄疸被赶跑了,莹润粉嫩的皮肤像桃花瓣一样娇艳妩媚,美丽清澈的大眼睛里仿佛飘着圣洁的白云。也许她知道是台湾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救了她,她一见到医生护士就咧开樱桃般的小嘴咯咯地笑啊笑,并手舞足蹈地扑向他们的怀抱。小涵之的笑容像一幅动人的画那么纯美、那么迷人、那么鲜活、那么生动。

2008年5月24日,小涵之在母亲的怀里幸福地笑着,回到了家乡大连。像走时一样,全家人都到机场来迎接她,但此时亲人们的心上一扫阴霾,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肝胆外科之父范文第4篇

从33岁到83岁,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犹如一束绚烂的五彩丝带,纺织成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的辉煌人生创立“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创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技术,实施首例中肝叶切除术,创造并保持特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世界纪录,建立巨大肝癌二期切除、肝癌复发再手术等肝胆外科治疗经典概念和技术,开辟细胞信号转导等肝癌基础研究新领域,建成国际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数据对比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吴孟超院士对我国医学界的重大贡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曾经高达33%,而在吴孟超院士的努力和带动下,这个数字很快就下降到了六十到七十年代的8.48%以及八十到九十年代的0.35%。而同期我国肝脏手术五年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3.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医学大家吴孟超,来回顾一下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肝胆外科在国际上被视为“”,正处于探索阶段,当时,日本尚走在前列。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当年34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近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在195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日本人参加,日本人狂得很,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做得已经不错了,肝脏切除也能做了,你们中国的水平还早着呢,要能达到我这个水平,起码二三十年。吴孟超一听很生气,从心里想: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非要赶上他不可!

然而,志向好立,真正做起来岂是易事?

肝脏是人体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它担负着物质代谢、消化、储藏、解毒、凝血等数十种功能。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创造了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等,但是仍无法用任何东西替代肝脏的复杂功能。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国际上成功的手术屈指可数。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当时对肝胆解剖都还不熟悉,一旦出血就没有办法控制。手术中渗血渗得很厉害,那时抢救技术也差,手术停止以后,病人休克了,然后赶紧抬回去抢救,抢救的结果还是因大出血死了。

那是吴孟超经历的第一个肝脏大手术。那次手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孟超思考着:这个手术出血很多,看来这个肝脏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要想手术做得好,必须要熟悉解剖。想开展一门新的学科,必须要把这个器官的基础搞清。

解决肝脏手术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血管走向。但是在五十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吴孟超得知一种方法,就是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表面组织腐蚀掉之后,密密麻麻的血管就能显露出来了。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和助手在几百个尸体上进行实验,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1959年,他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获胜的消息,这个新闻立刻给他带来了一个灵感。

他想乒乓球不也是塑料做的吗?于是赶紧就买回来,剪碎了放进里面一泡,一看,溶解了,溶解得很好。接着,加颜料进去,也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就可以注射用了。他当时就是用这样一个思路,来了解肝脏的血管到底是什么样,以掌握血管分布情况,开刀时有的放矢,解决他第一次手术时遇到的大出血问题。

这些用制作乒乓球的塑料做成的肝脏标本模型立体、生动地反映了肝脏内的血管、胆管走向及分布。两年中,经过对200多例肝脏腐蚀标本的解剖观察,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经过手术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就在这一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生了一个恶性肿瘤。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医院这次特意组织了强大阵容,连器械都是挑选最好的。原本手术邀请的是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但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郑宝琦却将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助手吴孟超。

吴孟超当时既感到很高兴,又有点胆怯,因为这个责任太重了。

而郑宝琦主任对吴孟超是很信任,很支持也是重点培养的。他觉得吴孟超已经研究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对这个肝脏比较熟悉了,所以就说,你来做吧,我来当你助手。

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这个患者成为长海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健康出院的病人,此后她又活了6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个病例后来还被专门拍成了科教电影,使得我们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情景。而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日后也成为经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又从手术中发现,肝脏止血的方法危险性很大。由于肝脏中的血液丰富,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为了延长阻断血液的时间,患者不得不被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等体温降到32度后再做手术。吴孟超一直在想办法,怎样既能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呢?他还真是从水龙头找到了灵感!他设想:把它阻断一下,然后再放松,再阻断,再放松,那不更好吗?于是赶紧做动物实验,到底这个阻断时间最长可以多少。每次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狗能不死亡;阻断30分钟狗要死亡,肝胆要坏掉。这样的话,便于手术阻断一个钟头。总的加起来一个钟头也不在乎,也不会影响病人,肝脏还是好的。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 被认为是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而且没有并发症,直到今天都在被全国的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

从解剖理论到止血技术,吴孟超建立起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基础。1963年,一个极具难度的病例向吴孟超挑战。一天,吴孟超参加了一个会诊,诊断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患者的癌变部位是在中肝叶。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是手术中的,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诊断结果出来后,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吴孟超还是决定把这个病人收治到自己的科室。

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三十多只动物身上做试验。准备2个月之后,吴孟超上了手术台。

吴孟超用了6个小时切下了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他再次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不久他又连续做了3例中肝叶切除,而且全部成功,这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60年代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

在这方面,吴孟超的成就应该说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后,那时的马来西亚也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17岁的他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决定坐船回国。途中他们要经过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西贡。在过关签证时,因为是黄种人,吴孟超竟然没有权利像白人一样签字,而不得不屈辱地按下手印。手印按下了,留在吴孟超心中的烙印始终无法抹去,直至今天他仍对此气愤不已,他曾回忆道:签证的时候,排队轮到我们了,却要我们几个人按手印。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前面几个外国人都签字以后就走了,手续很简单。所以要我们按手印,都感到很气愤。同学都知道,这个按手印像卖身契一样的,有这个印象,所以总觉得按手印对人是一个侮辱。我们能写英文,也能写中文,都行,偏偏不让签字。对我们中国人是区别对待。海关人员说,不行,你们是黄种人。黄种人,因为在小的时候就经常讲呀,外国人讲我们黄种人“东亚病夫”,说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个印象很深。所以说这个话很生气,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回国后,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一心想做一个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分配时,他却因为一米六二的身高而遭到了医院的拒绝。而吴孟超非干外科不可,他自信个子虽矮了点儿这双手还是可以的。就在吴孟超拒绝分配时,恰好长海医院招聘,吴孟超终于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

从对肝脏手术的一无所知到打破肝脏外科的,吴孟超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他先后成功实施的多个高难手术,使得他在41岁时就达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顶峰。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还特意买来进口胶片,为吴孟超和助手拍摄了《向肝胆外科进军》的彩色纪录片。

就在这部影片拍摄后的三年后,这个片子又成了时批斗吴孟超的证据。当时他从副教授降为住院医生,被下放到陕西韩城农村。但吴孟超始终没有放下手术刀,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医生,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甚至有从外省远道而来的。1974年,安徽农民陆本海慕名而来。他远远看上去像十月怀胎的孕妇,经检查被确认是一个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此前他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有的医院打开腹腔之后被巨大的肿瘤吓得又把肚子缝了起来。

这样的手术在当时难度太大了!难就难在一是大,第二是周围黏连,一分,分破了,容易大出血;第三是由于界限搞不清,整个肝脏都破坏了,还有一个就是怕病人中间出现异常问题。凭着超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技术,吴孟超还是接下这个手术,并且做得非常成功。

手术成功以后,《陕西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卫生路线的一曲赞歌》。吴孟超花费了12个小时切下的肿瘤,被描述为“亲人搬掉了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压在我身上的一座山,三十六斤重的肝脏血管瘤”。在通篇充斥着口号的报道里,只在一处提到了手术组负责人吴孟超的名字。这个手术开创了世界医学界的奇迹,不仅肿瘤迄今为止是国际文献报道最大的血管瘤,陆本海也是肝癌手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他一直健康地活到今天。90年代有记者回访时,他正在田里干活,吴孟超七十岁生日时,他还专门赶到上海来祝寿。

陆本海的病例让吴孟超名声大振,各种疑难病例不断找到他。1983年,医院收治了一个4个月大的女婴,她的肝上长了一个肿瘤。此前,婴儿的手术在医院无人问津。

吴孟超亲自为婴儿做了手术。5个小时后,他从婴儿身上切下了重达600克的肿瘤,比婴儿的脑袋还大。第二天,美联社特意刊发了通栏,报道中国成功实施了第一例婴儿巨大肿瘤的切除手术,再次引起世界医坛的震惊。

手术后,这个女婴健康地出院了。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2004年8月份到上海采访时,竟遇见了当年那个已经长大了的女婴――朱科娜。她现在是一名护士,并且就在吴孟超的医院工作。每当想起父母描述的当年自己所处的绝境时,朱科娜仍然禁不住流泪。

改革开放之后,吴孟超所开创的一系列的肝胆外科技术和理论被写进教材,并成为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甚至经常被国外学者所引用。他在国际医学界的声望不断提高。1986年,一个外国摄制组专程来到吴孟超所在的医院,一丝不落地拍摄下了他切除肿瘤的全部过程,以便研究他过人的医术。这个摄制组正是来自日本。此时中国的肝脏外科技术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国际著名肝脏外科学家、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James Williams称吴孟超是“20世纪最富有经验的肝脏外科医生、临床科学家”,“外科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1996年,74岁的吴孟超一手创办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科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按照常规,外科医生一般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封刀以保持名誉。但今年83岁的吴孟超只要不出差,每天还要上三台手术。

以2005年12月5日为例:上午9点,刚刚开完会的吴孟超正急忙赶到6号手术室去做一例胰腺癌的切除手术。每次手术,个子矮小的吴孟超都是站在小凳子上完成的。吴孟超不服输的性格不仅使他如愿做了一名外科医生,更让他多次打破传统,把常人眼里认为不可能的事变成事实。吴孟超的手术在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后,3号手术室的肝癌切除因为患者的腹腔粘连太厉害,而不得不请吴孟超过去。吴孟超详细交待了操作步骤后,来到了3号手术间。

吴孟超做手术有一大绝活,他在分离肿瘤时,只见他的双手在腹腔里游刃有余,经常是不费一刀一剪,就能把肿瘤完整地分离出来。果然,不到一个小时的功夫,一个18公分的肿瘤就被吴孟超分离出来并被切了下来。

下午4点左右,吴孟超开始查房。作为一院之长,他要从早上8点多开始处理行政事务,九点开刀,下午三四点下了手术后再带着年轻医生查房。

吴孟超著名的主任查房让很多人害怕,他对医生要求非常严格,而且总是替病人着想。决不允许任何医生浪费患者的一分钱,他为病人着想的高尚医德体现在每一细节。当记者问吴孟超教授怎么能够做到这些时,他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医生,你的职业就是这个,所以你一定要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热情接受病人。他还谈到,如果反向思维一下,如果自己是病人,我会感觉很痛苦,如果经济上再困难,那么就更痛苦了,这样想一下,就能理解病人的感受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给病人同情,要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分内的职责。

用东方肝胆专科医院医生的话说就是:我们吴老一贯以病人的利益为重,像我们手术当中用的一些材料。同样处理一个病人的时候,你可以用新的材料,也可以用我们原来的一些传统方法。在这个时候呢,我们吴老他宁愿选择传统的办法,传统的办法就是比较罗嗦一点,比较麻烦一点。但是为了病人的利益宁可麻烦一点,罗嗦一点,时间上费的多一点,自己多辛苦一点。

吴老看病非常细,有时候蹲下去看病人的小便,手术以后小便有多少。看看舌苔,看看舌头干不干。他观察病人强调的就是通过你的观察,通过你的问病史,你的体检,你就能发现病人存在什么问题。不要去等这个实验室的检查,不要去依赖实验室的检查,实验室检查还要耽误时间,还要浪费病人的金钱……

吴孟超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外科人才。2001年,他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加上社会各界捐赠的400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这是我国肝脏外科领域的首个专项基金。目前,基金已发展为“上海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会”,基金总额已达1000万元,主要用于奖励国内外对肝脏外科作出贡献的优秀医生。

在采访中吴孟超多次谈到应该怎样做一个好医生:我个人体会,我们是一个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那么第二个呢,很多病人我感到很同情,现在很多广告,一些病人有时候花很多钱,看来看去没看好,最后我们给他看了以后,前面花的钱都浪费了,很多这种病人。上一次碰到一个,是武汉的一个女孩子,长了一个4.5公斤的肿瘤在肝脏上。在北京看了都不收她。女孩子才21岁,起初以为是体重增加了,所以拼命减肥,还靠运动,不知道里面长了个瘤子。她妈妈来的时候就跪着。她没钱。我说,我们一定会给你看好,你放心。鼓励她,后来把它切了以后,切下来了 4.5公斤重。九斤重呀,不得了,后来派一个专业组护理。病人后来好了,好利索。她妈妈跑来了,一家人跑来了,看到我就跪。哎呀,我简直受不了,赶紧跑。

现在出院了,高兴得不得了。我说,你好了,我心里也高兴。我们作为医生,就是希望病人好好恢复。

裘法祖这个名字是吴孟超接受采访时,提到最多、最令他感激的人。1943年,吴孟超考上同济医学院,裘法祖正是他的老师。在亲眼看到老师高超的医术后,他下决心要做一个外科医生。1958年,也正是在裘法祖的指点下,吴孟超才把处于一片空白的肝胆外科作为自己发展方向。50年来,吴孟超与老师始终保持着师生情谊。两人一起开会时,吴孟超总是跟在老师的后面,吃饭时也总是帮助裘老挑选自助餐,两位对中国的外科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医学大家演绎着中国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吴孟超常说裘老师的作风非常非常的严格,非常非常的正规,像德国人,德国人就讲究这个。所以他到现在给我们写信,还要写亲笔信。他做人有四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1996年吴孟超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家”的称号,吴孟超又专程把裘法祖请到了主席台上。

裘法祖曾激动地回忆道:当时我们坐到前面,只有我和一个市委书记穿西装,其他都是将军啊。下面参加会议的还有一千多人,都是。介绍我的时候,这位是吴孟超教授的老师裘法祖。下面的人就鼓掌啊,当时我就哭了。这是作为老师的骄傲!而吴孟超谦逊的讲,作为一个学生对老师永远是尊敬的,我能够做到今天,与他不停地指导我。

这就是吴孟超,这就是一代英杰的风范。

83岁,在别人也许意味着老迈,但吴孟超院士依然活跃在医疗、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完成大量的外出会诊、学术交流和医院行政事务等任务的同时,他始终坚持亲自查房、亲自为病人做手术。仅2004年就主刀手术312例,指导手术500余例,指导实验研究超过200小时。

吴孟超说:“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能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是,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不能保证完成手术的话,也决不再上手术台,因为我不能拿病人的生命逞自己之强。”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吴孟超表示:“我是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50年代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发展上海,三次难得的历史机遇,自己都抓住了,所以干了一点事”。

肝胆外科之父范文第5篇

告诉你的主要病痛是什么

一般疾病都有主要的表现,例如:发烧伴嗓子痛一天;头痛、头晕一周;用一句最明确的话告诉医生你的最主要痛苦,然后再诉说你本次发病的诱因、不舒服的表现,以及时间和程度等现病史,这样医生会很快了解你的主要问题,并对你所提供的情况进行分析、诊断,最后得出结论,并为你制定正规的治疗方案。

带好你的门诊病历手册

门诊病历手册是你历次看病时的记录,每次就诊时都要带上,使接诊的医生了解你以前的疾病和用药情况,对既往的病情有一个综合的分析,更全面地掌握你的病情,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做出正确的诊断。

告诉医生你的既往史和家族史

医生对于每一个初诊的患者是陌生的,对于你以前和家族疾病情况都不了解,所以你要主动地把以前的患病、诊断、治疗和用药情况都告诉医生。因为许多疾病与遗传有关,你还要把家族中与你目前疾病有关的情况告诉医生,这样医生在用药和治疗时会综合考虑,以免不必要的情况发生。

别忘了诉说你的过敏史

你以前对青霉素、先锋霉素、磺胺药、阿司匹林类等药物,以及你已知对某些药物产生过过敏反应的,千万别忘记了告诉医生。因为这些药物再次使用过敏的几率很高,会产生许多毒副作用,严重时可引起休克,抢救不及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配合做必要的检查

现代医学还不是完整的科学,医生要通过必要的物理检查和仪器的辅助检查,才能有依据地去做出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所以检查是必要的,有的检查则是按照医疗必须做的常规检查,有的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做的特殊检查,否则,医生就违背了医疗规范,也不能有依据地做出疾病诊断。

最后要问治疗注意事项

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你在就诊后应主动问医生,像这种疾病在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比如:饮食、活动、休息、用药等方面,包括忌口,以及今后如何改进你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你生活得更健康。这样对你恢复健康和疾病会是有很大的帮助。

医患关系从治疗角度讲是一个合作、理解和相互支持的关系,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是治疗疾病最好的方式。所以患者一定要消除看病就是为考医生能不能看出病来的旧观念,医生也要消除对患者诉说不耐烦,不关心的情绪。医患合作能大大提高门诊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效果。

医学院士之窗

吴孟超 主任医师,一级教授,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外科教研室主任、普通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等职;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医学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国际外科学会委员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11年5月,中国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

专业擅长:肝胆疾病的各种外科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肝癌、肝血管瘤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