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心得体会(精选5篇)

  • 游戏心得体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游戏 游戏在大众印象里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忘却家长的管束、老师的任务,甚至是伙伴间的矛盾。全身心为了寻得游戏之外、生活之中难以得到的兴奋体验。 1.1儿童游戏 传统的游戏是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游戏,经过实践…

游戏心得体会(精选5篇)

游戏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游戏;个体成长;儿童;成人

柏拉图说“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这句话很值得我们玩味。这里的游戏包含一种轻松的态度,既不偏颇,也不过度。其实,“游戏”二字于我们来讲,更多的是它最原始的意义,即在自愿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生理上和心理上愉悦。

1、游戏

游戏在大众印象里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游戏中,孩子们忘却家长的管束、老师的任务,甚至是伙伴间的矛盾。全身心为了寻得游戏之外、生活之中难以得到的兴奋体验。

1.1儿童游戏

传统的游戏是在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民间游戏,经过实践的检验,流传至今。从幼儿时期的“过家家”、“丢手绢”、“老鹰捉小鸡”,到少年时代的跳绳、踢毽子、跳皮筋、放风筝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滋润着每一个人的童年,充实着所有人的回忆。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完整的释放自己并发现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更有助于在日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信仰。

1.2

青年时期,人们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达到一个人生高峰的时期。随着行为能力的完善,对游戏的选择也不断增多。

近期桌上游戏(board game)盛行一时,包括棋类、牌类、益智游戏等及如沙盘推演的战棋、谈判游戏等。密室逃脱、CS野战等真人游戏项目也备受欢迎。除此之外,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一度占据中的主导。

2、游戏的作用

游戏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2.1幼儿游戏

幼儿时期的游戏,内容上具体生动,形式活泼轻松,多伴随着口令、童谣,节奏感很强,很容易记牢,并引起幼儿玩耍的兴致。有些游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合作性,集体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很多。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遵守游戏规则,可以摆脱自我中心。父母师长对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并不是他人的教育指导可以覆盖个体成长各个过程中的各个方面。有些内容需要亲自去探索,进而形成一定的模式。游戏作为儿童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个性,甚至可以透过现在看到孩子的未来。观察儿童游戏时可以发现,不同参与者在同一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和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善于思考,而有些愿意遵循同伴制定的规则。此外,在游戏中,有的孩子表现出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支配的欲望;有的很会与小伙伴们相处,很少发生矛盾和摩擦,相信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2.2

对游戏投入时,会让人暂时忘记外界的打扰。成人在游戏时,仍旧可以感受到游戏那独有的魅力,它带给成人的体验是其他活动所不能替代的,类似成功时的高峰体验。游戏中,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背景的差异,没有现实的缺憾。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游戏规则,赢得游戏。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大,成年人希望在劳累时,游戏能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

2.3游戏对心理健康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个人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游戏能促进自我成长。游戏中设置的障碍让参与者获得挫折感,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思考解决办法。使其理解人生甘苦,体验到付出努力后取得成果的快乐。游戏还可以培养自信心,进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加速自我成长。游戏过程中,参与者丰富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游戏能促进人际交往。游戏中,参与者的尊严会得到保护,不论学习好坏、品行优劣、个人背景如何,只要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并出谋划策的,都能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尊重。游戏可以唤起参与者的主体性,不仅吸引参与者全身心投入其中,还可以影响他的人格发展,在交互游戏中,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团体游戏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使其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第三、游戏能培养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当客观事物符合主观需要时,人们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游戏对于在活动过程中沉淀积极的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第四、游戏可以自我治疗。游戏的心理治疗作用通过心理咨询的游戏治疗手段便可知道。非专业的心理治疗游戏也对游戏参与者有着自我治疗的作用。游戏中参与者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合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游戏结合一定的心理辅导对于提升参与者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3、建议

3.1现有游戏场所的限制

现在的孩子和以前相比,游戏的机会变得很少。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不断深化,家长们“望子成龙”,大量剥夺孩子的游戏时间;学校里“安全高于一切”的思想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玩耍空间。有些学校出于美观的考虑,不允许学生在绿化草地上玩耍嬉戏,扼杀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除了家长和学校,社会变迁带给我们经济发展的好处同时,也用钢筋水泥把孩子封闭在自家的狭小空间里,随处可见的“绿草依依,踏之可惜”这样的牌子,使得孩子们很难寻觅到一处可以自由自在玩耍的空间。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游戏对于个体成长的作用,为游戏拓展出更多的空间。

3.2防止过度游戏

游戏带给我们欢乐的同时,也有相应的不良影响。游戏过程中,参与者收获愉悦,但过度游戏很容易造成很难挽回的后果。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在我们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网络游戏里,他们可以逃避现实,躲在一个自认为很安全、自己很强大的地方,得到一时的快乐,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前途和命运。网络游戏也属于游戏,造成这样的后果,应引起各方的重视,及时遏制不良势头,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游戏环境,并引导青少年自律自强。

3.3游戏与教育相结合

传统观点认为游戏与教育教学不可兼得,然而多方研究证实,教育活动中适当添加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活跃气氛,更能在教学活动上取得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结果。劳逸结合的授课形式使学生放下学习本身负担的同时还起到促进学习效果的作用,一举两得。

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它虽只是一种放松形式,却承载了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和对自由的追求。它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对游戏本身的思考,更多的是个体的成长和提升。游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积极的改变,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何成勇.浅谈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应用[J].大众心理学.2011.9:17-18.

游戏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沉浸;电子游戏;Flow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50-02

电子游戏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供人们闲时消遣的娱乐活动,玩家在进行游戏时,通过结合游戏设计中的一些因素,来达到一种深度的触动、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从而产生愉悦和刺激感,即沉浸。沉浸最早期的理论起于心理学中的Flow理论,本文试分析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发展,并对游戏的影响。

1 Flow理论概述

Flow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情绪,目前我国心理学界对Flow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译法,主流有沉浸、心流和流畅感等多种译法(任俊,2006;Carr,2004/2008;陈彦玮,1995;曹新美等,2007)。Flow的概念最早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Csikszentimihalyi)――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米哈里对攀岩者、运动员和艺术家进行了访谈,这些受采访者都称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令他们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们也很愿意持续这种兴奋的体验。一些受采访者用“水流”(Flow)来描述他们当时的情绪感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把这种情绪体验命名为Flow,并对其加以了定义,即Flow 是指人们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或事物的一种情绪体验。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在1975年系统地构建了Flow理论的模型,他指出自己有的技能水平与外在活动的挑战性相平衡是引发Flow的关键因素,即只有技能和挑战在一个平衡状态的时候,个体才可能完全沉浸到各自的活动中。外在的活动不是保持不变的,但是个体内在的复杂度会不断增加,因此,个体就需要不断激发新的技能来应对全新的挑战来维持Flow体验。Flow通道模型试说明技能和挑战间的可能性关系,在通道模型中起中心作用的是技能和挑战间的平衡(图1)。

2 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

一谈到游戏,人们就会非常自然的想到“玩游戏”这个短语。

游戏确实是一种可以玩的东西,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东西。重点是阐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被玩。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玩家都会抱怨说“我被游戏玩了”。对于玩游戏来说,主观性、自发性是很重要的,若这种玩游戏的行为是被动的,那就不是可以提供人们娱乐的游戏活动,使玩家产生“被玩”的心理感觉。

迪士尼前幻想工程师、现卡耐基梅隆大学教授及Schell Games首席执行官和创意总监Jesse认为当一个游戏极力迫使玩家来完成或达到一定的游戏目标导致玩家身心疲惫,要求玩家必须要获得一定的技能才能达这个目标,玩家就会有种“被游戏玩”的感觉,这种“被游戏玩”的感觉从而就会导致玩家对目标太高而产生焦虑或对游戏整体感到厌烦。作为一款游戏,自然是要达到最终目标的途中给玩家故意的设置一些障碍,障碍的量多少,在哪个阶段设置障碍,都会影响最终的用户体验。那游戏里的障碍即代表Flow理论挑战。所以障碍和达到目标的技能需要达到一定的平衡,即挑战和技能保持一定的平衡,才可以时刻使玩家保持在Flow流中,这样才能保持游戏的好玩性,即沉浸。

3 Flow理论在游戏设计中的发展及Flow理论对游

戏设计的影响

游戏如何设计会使玩家一直保持在Flow流中,从而沉浸在游戏中?玩家完成整个游戏的欲望、游戏世界中和玩家竞争、游戏新颖的交互性控制、在游戏设定的一些目标或任务中得到很高的分数,这些被认定为游戏设计中几个重要因素,平衡相互的因素可以使玩家沉浸游戏当中。

玩家完成整个游戏的驱使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想了解游戏的结局,另一种是单纯想完成游戏而已。如果完成一个很难的游戏,玩家会获得很高的满足感与荣耀感,不过这种情况只出现在一部分人群中,对于另一部分人群来说会感觉游戏难度过大,从而中途放弃游戏。相反设计者设计一款挑战性过于简单的游戏,那么游戏只适合于游戏菜鸟,而游戏高手会放弃完成游戏。如果设计者考虑到这一点,从而设计一款游戏既能让他们得到一定难度的挑战,来满足既不是游戏菜鸟也不是游戏高手的大部分玩家,那么这款游戏的设计就是很成功的。那么Flow流在游戏设计中会有一定的变化(图2)。

游戏设计中和玩家竞争的因素,是游戏可以存活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因素,在游戏规则的前提下,竞争可以让玩家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把游戏的主动给了玩家而不是设计者。玩家会找出适应自己通关的方式。这种弹性设计可以使玩家设计符合自己游戏的“技能”难度和“挑战”难度,从而使更多的玩家,包括游戏菜鸟和游戏高手都可以沉浸在游戏当中。

为了让玩家时刻保持在Flow流中,即让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时刻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那么新兴的交互方式和直观容易掌控的操作界面设计也同样是游戏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新兴的交互技术也伴随着产生,其中包括人机界面、体感技术、语音识别、触控技术、红外感应、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眼球跟踪、意念控制等。近些年电子游戏界发展迅速,游戏的开发者、设计者借助于高科技技术来与游戏结合,开发设计出具有互动性、娱乐性的新颖游戏产品。那么这些有别于传统游戏界面的游戏,暂且市面上被称作体感游戏。体感游戏突破了以手柄、鼠标、键盘的输入方式,而需要玩家通过真实的肢体运动来操作游戏。

那么通过玩家本身的真实肢体运动来操控游戏,这样才能体现交互游戏的真正的价值所在。游戏制作的三大巨头厂商,索尼、任天堂、微软,掌握着电子游戏产业的命运。这些新兴游戏方式的出现也就需要玩家的个人技能有所提高,那么游戏设计的挑战难度也要有所提高,才能保证玩家始终保持在Flow流中,保持在沉浸中。

4 结 语

Flow是一种人类重要的积极情绪,它有助于改善人类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生活,当然包括游戏,一款比较成功的游戏可以让玩家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在沉浸状态下,即Flow流中。Flow理论从游戏设计的内容,以至到游戏涉及的新兴技术都有很大部分的影响,相信在游戏不断发展的同时,Flow理论和游戏的结合会日益完善和持续发展,因此,作为游戏的开发者和设计者,都应该对Flow理论有一个彻底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应用到游戏制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任俊.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

游戏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 培养 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定阶段。”[1]可以说,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是孩子能否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关键。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重智轻体,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孩子生性好动、活泼好玩的特点,枯燥的、强制性的向幼儿灌输文化知识,以致于幼儿对学习产生厌烦与抗拒心理。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提倡“游戏教学”,即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实践各种游戏而使之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幼儿体育以其独有的游戏特点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游戏不是单纯的趣味游戏,而是渗透了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品德教育在内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使幼儿身体素质得到提升,而且对幼儿智力的启发、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一定作用。

一、体育游戏能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基本能力的发展。体育游戏的编排内容符合体育教学的内容。它集结了多种身体动作练习,比如,走、跑、跳、投、攀、爬等基础动作。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幼儿的各种器官都能得到充分的运动,各功能不断加强,骨骼肌肉也会变得结实,同时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速度得以提升,思维也会变得敏捷。在当下普遍存在的幼儿营养过剩、体态肥胖的情况下,适当的体育活动能调节身体平衡,优化体态,增强幼儿的疾病抵抗力和免疫力。

二、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素质

体育游戏具有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作用。游戏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能够给幼儿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在进行游戏时,教师注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适时地调整游戏的难度,幼儿在完成游戏任务时和在每一次自己的进步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恰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必须的。若是游戏设置过于简单,幼儿每次都能顺利完成,则会使幼儿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最终会成为幼儿在以后遇到挫折时备受打击的根本原因。因此,恰当的挫折能够增强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平衡能力。而幼儿在经过努力克服游戏中的种种困难的过程中,他们的意志力也会得到锻炼。

体育游戏还具有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开朗的性格,还完成了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不畏困难、不惧失败的坚强意志在游戏中不断闪现,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美好品德在游戏中不断凸显。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在教师对思想品德渗透教育的协助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良好的品质。

三、 体育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天性好动、好奇,正因如此,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育游戏是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平台,并且具有激发幼儿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用。体育游戏是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幼儿是游戏实施的主体,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进行游戏,比如,幼儿在教师对游戏器械玩法的示范后,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各种玩法的尝试,游戏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游戏器械,可以“废物利用”创造出各种游戏道具。正是体育游戏的自主性,使得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体育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社会交际能力

体育游戏的集体性是培养幼儿社会交际能力的有力条件。在游戏中幼儿必须通过互相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又需要幼儿之间进行语言沟通和行动上的配合。因此,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不仅锻炼了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协调合作的能力。

幼儿时期的发展可以说是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伊始,也是孩子能否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体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正确的体育教育能够使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而游戏,是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好形式。好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获得经验与发展。能够使幼儿在快乐中,拥有健康与自信。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N].教育部教普二字014号文

[2]吴建月,诸海明.让体育游戏更具教育价值的途径[J].体育教育.2011(2):125

游戏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游戏 个体发展 作用 学生

体育教学日益发挥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成为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游戏作为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手段,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的体验,能约束学生的行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游戏对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作用

体育游戏能更好地吸引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使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表现自我,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快乐自由的教学环境,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个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体育游戏有利于铺垫课中激情,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心理

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形式来看,学生在学习中,心理受到压抑,在心理和精神非常紧张的状况下进行学习,久而久之,必将产生摆脱心理和精神紧张的心理需要。而在体育课中实行游戏的教学方法,正符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因此在课堂常规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的新颖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欢乐的气氛中,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绪下进行学习,既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术,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从而圆满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2.体育游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我们体育教学中,游戏正是以不可多得的客观条件,给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才能的可能。学生可以充分展示,发展个性特征,他们在思维活动和机体活动的同步配合下,有目的的锻炼、娱乐、活动、竞争,尝到了成功体育的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创造才能。

3.体育游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力

体育游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视觉能力以及知觉物体的大小,形状、重量、距离、速度、力量、角度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布鲁纳明确提出,游戏过程中的语言刺激和感情交流都能促进人的认知发展。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如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同时,注意不把所有的细节都教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则将大大的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

4.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

游戏一般都是以激烈争夺和对抗形式来进行的,对抗的两方在规则的结束下,尽量克“敌”制胜,并在胜利中肯定自我。学生通常具有好胜心强,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点。在游戏中,给不同的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每个人都获得成功得体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游戏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克服困难,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不仅需要在体力上做出努力,还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和良好的自我控制与承受力,凭借个人的意志力量去争取胜利。组织一些困难障碍性强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

5.体育游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游戏往往带有相互竞赛的特点,竞赛能使人产生引诱力,顽强性,不知疲劳和激昂精神,而且在游戏中,任何人都必须学会服从安排,遵守规则,学生会主动地参与游戏中,会使出全部的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会比在其他场合表现得更勇敢,更能吃苦耐劳,更富有创造力,对于胆小的学生,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培养进取,冒险的精神。学生通过体育游戏与群体之间接触,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

二、体育游戏对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

游戏是一种集体的项目,是在一个被缩小的社会中进行的,游戏的内容能反映复杂的社会活动,因此,游戏中的社会行为日益深化。如果我们在体育课中注重培养和发展社会性,鼓励学生同周围的人们友好合作,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学生可以逐渐地学会解决在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1.体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复杂的集体游戏中,同伴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学生要考虑自己在同伴中间的职责和位置,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别人协作,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共同努力。通过游戏,他们能深刻体会到团结互助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使其树立全局思想,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这种带有社会群体特征的游戏,为学生摆脱孤独,扩大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精神,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供了沃土。

2.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

无论什么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与人的社会道德关系,都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为,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一队中任何一员既不愿自己的行为失误或缓慢,而破坏全队的成绩和名次,又不愿自己违反规则而使全对受到处罚或取消资格。对于那些平时纪律性较差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远用集体游戏能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行为,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对其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均有重要的作用。

3.体育游戏能够发展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养成独立、自制等品质

在游戏中会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和带头人,他们可以从中起到组织和监督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他们的组织才能和积极主动性得到发展,独立活动能力也得到锻炼,从而使他们的自主和自制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有利于他们养成交往的习惯,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4.体育游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在团体性的体育游戏中往往规定:不可推人、打人,不可大声叫喊,不允许有言语或行动上的攻击性的行为,并要求参加者必须接受游戏规则。由于这种行为要求学生能抑制自己感兴趣的反应,以满足其他人的需要。所以,常常要求控制自我,按照社会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此外,游戏结果有输赢,输了之后也得做出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所有这些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利。

三、结论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丰富了课堂学习气氛,使体育教材经过体育游戏的穿插,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更有血有肉,情感化。这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学习教材教法,认真备课,分析教材,制定符合施教对象的教法和学法,使体育游戏在课堂中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游戏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6岁是人的心理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良好性格、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具典型的一种游戏。幼儿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将成人社会的生活再现,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需要,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角色游戏的特点和本质

(一)自主性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己自由选择游戏的玩伴、自己决定要玩游戏的哪些内容、按照意愿自主选择扮演游戏的角色,并且能在自发状态下产生各种游戏的主题,可以说,自由、自发和自主是游戏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自主是它的最本质特征,孩子们可以在心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创造性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游戏的需要会转换自己的角色,并融入到游戏当中。角色游戏离不开思维和想象,它是一种假想的、象征性的游戏活动。游戏中的角色是“以人代人,”他们所运用的物品是“以物代物,”幼儿通过模仿成人想象再现的活动是幼儿心理思维活动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

(三)想象性

从游戏的内容和游戏的角色来分析,游戏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反映,但却不是真实生活,是幼儿通过想象在一定情境下反映生活。一个圆圈,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司机,嘀嘀嘀开起汽车,又能开起轮船和飞机。用孩子的话来说:“假装玩”,也就是孩子玩的是虚假的,而这些虚假的内容靠的是幼儿的想象力,具有想象性。

(四)社会性

角色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在于游戏的主题内容和游戏的规则性,内容多数来自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再现,是真实社会生活的“缩影”;并有幼儿间约定俗成的游戏要求、规则,当然规则也是促进游戏深入开展的“剂。”如孩子们最喜欢的“娃娃家”、“超市”等主题都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内容,游戏时转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变成了爸爸妈妈、服务员等角色,且每个角色、角色之间有自己的职责和规则要求。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心理的发展作用

(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提供交往机会,增进社交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幼儿来说,其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离不开游戏。《指南》也提出“愿意与人交往”的这一目标,当然,这是不可能通过上课或者某个活动的设计直接教给幼儿的,而是在愉悦、轻松的游戏情境中去学习与发展的,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明明、东东、红红是小班刚入园的三个孩子,往来不多,彼此不熟悉。在角色游戏里,他们分别扮演了娃娃家爷爷、爸爸、妈妈,只见妈妈提起一个篮子对爸爸和爷爷说:我去超市买蛋糕,给宝宝过生日,你们待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一会儿,妈妈从超市买回了饮料、一个大蛋糕,她们一起为宝宝唱生日歌过生日。

由此可见,角色游戏创建了平等交往的氛围:自己协商角色,根据角色的需要、角色的立场去想象游戏的情节、推进游戏的情节。期间,幼儿通过交往深化游戏的内容,丰富情节,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2、模仿社会角色,学习交往技能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由原来的个体进行身份切换,转为游戏中的“社会角色。”当幼儿扮演理发店的“理发师或顾客”时,一方面,孩子清楚知道自己不是真的“理发师”,另一方面,他必须站在“理发师”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计划自己的行动。同时,还必须聆听“顾客”的需要:想烫卷发还是理头发?累不累?是否需要帮忙按摩?在角色游戏里,孩子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对社会角色的理解,进行扮演模仿和角色交往,这实际上是社会交往行为的缩影,而幼儿的交往技能一定程度使游戏的成员互动更加频繁、有效,游戏的水平也更高。

(二)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

1、记忆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幼儿的学习经验建立于幼儿兴趣的事和物。我们发现幼儿通过游戏、动手建立起来的经验兴趣浓厚,并且记忆深刻。相反,被动的灌输式活动使幼儿兴趣低下,效果极其不佳。

在“桥梁博物馆”游戏中,本来对桥就兴趣浓厚的琪琪为了能胜任讲解员的

角色,主动阅读了有关桥梁的百科图书,还和爸爸妈妈一起查阅了很多资料,当她对“游客”滔滔不绝进行介绍时,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她的知识面和记忆能力。随着游戏的开展,在参观的最后环节,设置了“游客”有奖问答,不管是“讲解员”还是“顾客”都是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内在的学习动机潜能得到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记忆能力得到大大地提高和发展。

2、思维能力的发展

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还能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幼儿在游戏中会自然地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活动的载体,多次游戏后,会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为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抽象思维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往往要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进行,但中大班幼儿对实际材料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语言的作用明显增强,他们可以通过语言和简单的手势表达一些抽象的事物。 如小班幼儿玩“医院”里的打针游戏,“护士”一定要依靠针筒、棉签这些具体形象的物品来进行,中大班“护士”会假假的从盒子里拿样东西对“病人”说:用棉签压住。这就是依靠简化了的行动和语言进行的想象和思维过程,其概括程度要比小班高得多。

3、想象能力的发展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幼儿依靠想象进行角色游戏,又通过角色游戏,促进想象的发展。在“小司机”游戏中,教师与幼儿一起用大纸箱制作车头、方向盘等玩具,在制作时幼儿想象这是一辆什么车,是出租车还是公交车?车门在哪?随着游戏的开展和深入,孩子们又在座位上贴了个红色爱心纸,表示这是爱心座位。每个游戏的开始,幼儿最初只会简单的联想,随着深入,幼儿的想象越来越有目的性,越来越丰富,这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游戏中幼儿对角色的扮演、道具的使用、情节的发展均能使想象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

(三)促进幼儿的情感情绪发展

1、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对儿童的游戏作各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各种解释力图发现引起儿童游戏的动机,却没有把它作为经济的动机,即对游戏而产生的愉快考虑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可见,体验动机在儿童游戏动机中占首要地位。”角色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常常给人快乐的情绪体验。游戏中幼儿通过假装和虚构的情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他们体验到社会成员的思想和情感,使幼儿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等得到发展。

2、发展同伴间的认同心理

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说明,当人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满足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在游戏里,玩什么,怎么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他们的游戏会得到其他幼儿及教师的认可,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同时,个别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性格比较内向、不擅于表达自己,但在游戏中,他们扮演的“摄影师”技术很高超,能把“顾客”的照片“拍”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得到同伴之间的一致认可。

3、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情感健康的幼儿,能恰如其分地控制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反之,就会导致自我孤立、逃避行为、攻击等异常人格,这将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角色游戏能满足幼儿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如当父母、当司机等),把想象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想起来,并从中获得快乐。游戏又能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如打针),宣泄和抒感,缓解心理紧张,从而达到自我调节。此外,游戏还可以转移幼儿的不良情绪,萱萱因为入园焦虑一直处在焦虑情绪中,当她到“娃娃家”当“妈妈”后,忙着哄宝宝、煮饭炒菜。很快,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完全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之中。

三、开展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遵循价值,落实基本活动

从1996年的国家颁布的《规程》,到2001年的《纲要》,以及2012年的《指南》无一不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说明了游戏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前面的阐述我们明白: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是幼年生命本质的体现。鉴于此,也基于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巨大价值,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将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安全、支持性的心理氛围

为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游戏氛围。同时,对一些缺乏自信、胆小、内向的孩子,我们不能过多地要求,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害怕,甚至自卑的心理,这是与我们开展游戏活动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游戏中力求为幼儿创设安全、支持性的氛围,支持幼儿大胆创设场景,鼓励他们尝试参与不同游戏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在游戏中给予他们适当地帮助,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各种游戏活动。

(三)尊重幼儿,支持游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