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关于三峡的诗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表示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2-01
摘要:陈义芝是中国台湾著名的诗人,活跃于当代台湾诗坛,著有诗集《青衫》、《新婚别》、《我年轻的恋人》、《不安的居住》,诗歌中融会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以“诗如练剑,正道大法”为创作宗旨。其诗歌创作中有深深的思乡情愁,其对川渝三峡的一系列诗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巴渝三峡的书写,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思乡具有深深的中华三峡血统。
关键词:文学;陈义芝;川渝诗歌;思乡愁情;三峡情
陈义芝,是活跃于台湾现当代的诗人,在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同时,其根其宗,却在我们三峡大地:重庆忠州,可以说是大半个重庆娃儿!其著有多部诗集,在其诗歌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以描写川渝、三峡为主要内容,抒发其浓浓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情。主要包括:《出川前记》、《川行即事》(又称返乡诗诗十首)《新婚别》、《一种茶》、《回音》等。总之,其这类诗歌倾注了自己满腔的思乡愁情,具有浓厚的故乡情、三峡情!
一、忠州之子――陈义芝
陈义芝,1953年出生,祖籍重庆市忠县,其父于1949年漂泊台湾,于1953年出生于台湾花莲,三岁移居彰化。毕业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香港东亚研究所文学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博士候选人。1980年进《联合报》,1997年任副刊主编,曾获台湾教育部散文奖、时报文学推荐奖、图书金鼎奖、出版资讯金鼎奖、中兴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台湾诗人奖等。虽然其名声远扬海内外,但却并没有忘却自己是忠州三峡的孩子,虽未在三峡出生,但仍然可以说是“在长江母亲的怀抱里喝着川江水长大”[2]的,只不过这是超越时空限制,虽身在台湾但却心系三峡的无数三峡人,用血泪汇聚的血色长江,足以温暖三峡海岛诗人那颗受伤的心,慰藉那种思愁别情。
二、川渝诗歌中的乡愁别情
自古以来,“思乡”一直是历代文人诗歌中的不老主题,陈义芝亦是如此,其诗歌中,有道独特的风景线:以三峡川渝为内容,抒发自己思乡愁情的诗歌,在这类诗歌中充分的体现了诗人作为三峡之子。以下我们就从陈义芝的几首描写巴渝故乡诗歌,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起去领略那份独特的三峡思乡情!
《新婚别》是诗人于1989年出版的诗集,和诗人杜甫诗歌《新婚别》同名,诗集充满了人间之爱、泥土之情、乡里之思,三者行成一有机整体。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创作风格;拥抱抒情传统,重视语言创新、强调形音义的化合,不标新立异、不随波逐流。其中的《新婚别》一诗,采用“古体新写”艺术处理方法,在诗的序中,写到“去年回四川,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妇托我带信来台,寻当年形势仓皇中她一去无音讯的丈夫”,全诗以此展开,书写了大时代下川渝人民的悲苦命运,令人刻骨铭心。
《四川水患》是诗人心系川渝人民的又一很好的证明:
该诗的开头这样写道:
四川,深陷的一只独眼|留下三行泪|地图上从右起|嘉陵江、沱江、岷江。
结尾写道:
我掏出那副新配的眼镜|在台湾八月的早报上|在多雾的蜀地|梭巡|一个字一个字|悚悚惕惕|寻找家乡的消息。
诗歌开头,通过意象的选取,给人一种悲壮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结尾点明了该诗的主旨“寻找家乡的信息,反映了这位三峡诗人虽身处海岛,却依然心系多难的家乡,可以说是:“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遗风”[3]。
《出川即事》(又称返乡诗十首),具有鲜明的三峡地域特色,全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以《西飞重庆》为始、《待决的课题为终》,想象时密时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歌功底该诗另设的十个小题节段,全诗叙事与乡愁之情有机的融为一体,体现了深藏诗人心底的那份乡愁别情。我们仅以其中的两节作简要的分析:
川行即事之一《西飞重庆》
一、高空俯瞰 三、一张张亲切的脸在眼底闪过
大地是一张脸 其实是一座座村落,不知名却倍感熟悉
棱线分明,五官清楚 如我儿时远足行经的台湾乡下
凸起苍额,隆准和 隔世重逢
丰润的唇,呼喊我去看那 始信江山如画
生在山川长在山川时间的烟幕起起落落不能改变它
化成泥依山川的同胞云间是中国云和还是
二、一千六百公里,自上海飞重庆 四、三十年前岛上,田间小路舔舐棉花糖
俯瞰河流蜿蜒 而今在另一陌生的路上
如掌纹为大地注入生命 辽天以棉花糖海迎我
牵引我痉挛的血管 唤我,带着童稚的心
凌风拖住遏抑不住的 尽管沧桑早已成形像皱纹无法消除
奔突的心 难以成眠的夜正以我奔向家乡的速度
奔向我
《西飞重庆》作为《川行即事》中的第一首,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川行即事》奠定了一种思乡的感情基调,全诗讲述了自己从上海飞至重庆,从上空俯瞰自己魅力的故乡重庆时的所想所感。诗人因太过激动兴奋,夜不能寐,一心只想回到自己的故乡重庆忠县!早日踏上那块熟悉而又陌生的忠州故乡,去品尝忠县的《麻辣小面》,有诗为证:
川行即事之五《麻辣小面》
天刚亮就在炉子上烫面
土陶碗实实的土
而花椒确实正宗的麻
胡椒,正宗的辣
卖五角钱一碗
我唏哩唿噜趁热吞下
像长江水一样久长的麻辣面哟
吞下历史的龙蛇,文化的水怪
将我心扎紧
不教痛,但教堵住胸口
说不出一句话
全诗采用生活化的语言,简单朴实,以故乡(重庆忠县)的麻辣小面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以“麻辣”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那份火热的激情,全诗洋溢喜悦之情,作为三峡海岛诗人不忘故乡,时时心系故乡。诗人在“乡愁的古老弦上,弹奏着麻而且辣的新声。”[2]。
当然以上四首诗只是三峡海岛诗人陈义芝川渝乡愁诗歌中的一小部分,但却足以表明诗人时时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愁情,具有深深的三峡文化情结。
三、浓浓的故乡情、三峡情
众多如陈义芝般的海岛诗人用笔墨,加上那颗火热的心,筑起了一道乡愁诗歌的桥梁,拉近了无数三峡海岛人的距离,在陈义芝的带领下,听着那首唱遍全球的乡愁之歌,走向我们巴渝、三峡!
总之,诗人陈义芝,虽然远在我们的海岛:台湾。但他却没有忘记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忠县,没有忘记川渝、三峡,始终心系三峡川渝、心怀思乡别情,给我们创造的思乡别情的诗歌,宛如一首首伤感而又悦耳的歌谣,唱响了一代代无数远在海岛台湾的三峡人的心中的那份乡愁别情!
参考文献:
[1]沈奇.《时间、家园与本色写作――评陈义芝的诗》[D].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1997年第1期(总第9期)。
[2]陶德宗.《论台湾文化的中华血统》[D].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3]李元洛.《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略论陈义芝的诗》[D].台湾文学之窗。
[4]陈义芝.《陈义芝自选诗集》[M].台北.udn数位阅读网,2011年2月8日。
关于三峡的诗范文第2篇
独具特色的文化
黄河三门峡文化作为整个黄河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特色独具,是中华文化、周边文化、黄河文明和水文化的有机结合。
――以历史古迹为核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文化。
千里漕运,险在三门。
关于三门峡,最早的传说可追溯到“大禹神斧劈三门”,三门峡也由此得名。三门漕运,史称开元新河,唐代开元年间开凿运河,在中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以诗词歌赋为核心的诗词文化。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古以来,黄河就是文人骚客关注和讴歌的对象。三门峡由于其在黄河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也留传下许多动人的诗词,形成了黄河三门峡诗词文化。
古有李世民的“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的名篇《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门不在,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核心的枢纽建设与管理文化。
“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规划、勘测、设计、原建、增建到改建,所经历的曲折在水利建设史上是少有的,积累的经验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个火红年代和艰苦岁月里人们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也是值得今人挖掘的精神富矿。可以说,其建设与管理文化,在黄河三门峡文化体系中有着典型的先导意义。
――以水利知识为核心的科普文化。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被人形象地称为“水利工程师的摇篮”,它锻炼和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队伍,包括各专业的管理、技术人员近2万人,还为全国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工7000多人。
――以民风民俗为核心的周边文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三门峡市位于豫、陕、晋三省交界处,所在地域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有函谷关、虢国车马坑遗址、亚武山等名胜古迹,有以地坑院、黄土窑洞为代表的特有的民居文化。
黄河三门峡周边文化,融合了当地的语言、民居、服饰、饮食、宗教、礼仪节庆、民间手工艺、民间游艺等多种元素,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有益补充。
风景今胜昔
三门峡峡谷景色优美,自古就留下了许多诗篇和佳话。
大禹治水,斧劈三门;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中流砥柱”,巍然屹立于惊涛骇浪之中;“黄河古栈道”以及张公岛、梳妆台等众多名胜古迹均蕴藏着不少美丽的传说;峡谷石岛上多达70余处的题刻诗文。这些都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丰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工管分局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资源为核心,实施了张公岛、梳妆台更新工程,开发建设廊道水晶宫、中流砥柱观景台、一步跨两省界石等景点,增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对外传播途径。
作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三门峡展览馆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
2008年,工管分局本着高起点、高层次、出精品的原则,对展览馆硬件设施进行了更换,对软件部分进行了系统完善,新增加虢国文化、崤函文化、黄河纤夫、地质勘探等雕塑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全景、闸门启闭流程等模型。
2008年10月,展览馆重新布展工程正式竣工后,更为突出地反映了黄河三门峡文化底蕴和内涵;更为直接地反映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建背景、工程建设、改建历程、科技创新、综合效益发挥等工程建设与管理情况,并成为研究和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主要场所。
今天,漫步黄河三门峡坝区,绿树掩映,鸟语花香,这里已经成为三门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百姓生活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区,是没有生命力的。
工管分局把让束之高阁的黄河三门峡文化走进百姓生活,作为发挥坝区枢纽工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造景观等各种文化资源优势的必需举措。
――修建“三门八景”景观。“三门八景”是黄河三门峡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资源,作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全新品牌可进行恢复和开发。
――实施黄河漂流项目。从三门峡大坝向下,峡谷时宽时窄,且河面落差大,在激流中飞驰而下,惊心动魄。黄河漂流项目,既能让游客更为真切地感受黄河,又能增强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亲和力。
――充实完善休、学、游项目。发展、充实完善三门峡水利枢纽坝区休闲、教学、生态等旅游项目,才能使黄河三门峡文化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作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围绕文化研究成果开发旅游纪念品。仿制大禹青铜塑像、黄河奇石、豫西剪纸、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微观模型等黄河三门峡旅游纪念品,寓意着浓厚的风情文化,是黄河三门峡文化的传播者。
关于三峡的诗范文第3篇
巫峡导游词范文【1】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这里我对大家参加我们的旅游团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接下去的时间里将由我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
好,下面请大家随我一起去游览万里长江上著名的景区——长江三峡。
首先呢,我想为大家介绍一下长江。大家知道,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全世界第三长河,它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它的源头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跨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汇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长江流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5。
当长江流至四川东部的奉节,便冲开重山峻岭奔腾而下,形成了雄伟壮丽的大峡谷——长江三峡,这便是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地方,我们今天所说的三峡其实就是衢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南津关,全长200多公里,三段峡谷各有特色,衢塘峡雄伟险峻,巫峡幽深秀丽,西陵峡滩多水急,三峡两岸重峦叠嶂,形态各异,船行驶在三峡中,一会儿山色全阻,一会儿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现在我们来到的便是衢塘峡,又称夔门,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8公里,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最短,但是景观最雄伟壮观,长江在这里切过中生代石灰岩,形成了陡峭的峡谷,两岸断岩峭壁犹如刀砍斧削,难怪古人曾发出“重江(是否重江二字我记不清了,请自行考证)万管玲珑笔,难写衢塘两岸山”的感慨,两岸山峰高出江面几百米,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1500米左右,江面在此非常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100米,如果从上望下俯视就好像船行驶在地道中一般。衢塘峡文物景观多而集中,还有惊险万状的古栈道、古代巴人的悬棺、大溪文化遗址,带会我们将去一一领略他们的风采。
长江出大宁河口进入巫峡宽谷,我们也就进入了画廊般的巫峡。巫峡西起重庆大宁河口,东止巴东县的关渡口,全长45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既长又整齐的一峡。巫峡中的人文景观非常多,但是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屹立于两岸的巫山12峰,其中最为秀丽的就数神女峰了,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就在神女峰的脚下,请大家抬头向上看,她像不像亭亭玉立美丽动人的少女呢?她每天迎来灿烂的朝霞,有送走绚丽的晚霞,所以神女峰也被称为望霞峰。
关于神女峰,三峡中还流传着一个神话,相传从前在三峡里有十二条恶龙,它们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知道后便和众姐妹们一起来到凡间斩杀了十二条恶龙,并向大禹传授天书帮大禹治理好了三峡,她们被巫峡的美景所吸引,于是她们化作山峰屹立于巫峡两岸守护着巫峡,其中神女峰便是瑶姬的化身。这个传说故事寄托了三峡人民征服险滩,战胜恶水的美好愿望。大家请抬头看,天空中的云彩,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变化多端,唐代大诗人元稹一生写了大量的诗句,其中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名句,相信它的意思也一定有不少的朋友知道吧,看到过大海的人,再大的江河也不放在眼里,而看过巫峡的云彩,还有哪里的云彩值得看呢?
好,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三峡中的最后一峡——西陵峡,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至宜昌市的南津关,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全长66公里,曾经的西陵峡以滩多水急著称,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今天的西陵峡大部分已经成为葛洲坝平湖库区,船行驶在西陵峡中也感觉是那样的平稳和舒适。
西陵峡景观很多,但我今天主要要介绍的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提起三峡工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早在1919年,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构想,到1994年破土动工,距最初构想有近80年了。
三峡工程共分为三期,严格的说是四期,1992年-1994年为筹建期,修筑了长28公里的三峡坝区专用公路,一期是从1994年到1997年,以大江截流为标志,相信大江截流时的壮观场面大家已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二期是从1997年到2003年,以第一台发电机组安装完成为标志,水位将抬升到135米。第三期工程从2003年到2009年,以二十六台机组全部发电,大坝建成为标志,水位将抬升到175米。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是综合治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问题的关键,工程还有发电、航运、灌溉和发展库区经济等多项综合效益,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峡大坝建成后全坝长1983米,最大坝高为185米,最高运行水位175米,总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820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度,相当于1991年全国总发电量的1/8,相当于十座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三峡大坝建成后,我国每人每年将可以增加用电70度。
好了各位朋友,关于长江三峡呢我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我的讲解能给大家留下一点印象,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
巫峡导游词范文【2】
巫峡镇,地处长江北岸巫峡口,是巫山县人民0驻地,1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幅员面积87.27平方公里,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镇。辖圣泉、登龙、朝云、神女、松峦、集仙、翠屏、聚鹤、飞凤、净坛、起云、上升、南陵13个社区,龙江、西坪、柳树、平安、东岗、跳石6个行政村。公路与毗邻县和湖北省相通,长江和大宁河设有港口和客货码头。有高唐观遗址、陆游洞、楚阳台、授书台、宁河晚渡、三登谭秋月、秀峰禅刹、女观贞石等风景名胜古迹。
巫峡“秀峰岂止十二座,更有零星百万峰”。十二峰之外,还有众多的险峰异壑,令人目不暇接。
苍峡连彩霞,出峡复入峡。巫峡是三峡最连贯、最整齐的峡谷,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由金盔银甲峡、箭穿峡组成,东段由铁棺峡、门扇峡组成。 巫峡名胜古迹众多,除有十二峰外,还有陆游古洞、大禹授书台、神女庙遗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悬崖绝壁上的夔巫栈道、川鄂边界边域溪及“楚蜀鸿沟”题刻,还有那刻在江岸岩石上的累累纤痕等,无不充满诗情画意。滋润了历代迁客骚人的生花妙笔,留下了灿若繁星的诗章。
秋风亭:来到巴东,不可不登临秋风亭。伫立亭中,观四面风景,只见山峦迭翠,大江横流,山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站在寇准曾经站过的地方,似可领略到这位贤臣良相忧乐天下,济世济民的情怀。在巴东,最出名的风景应该是神农溪,若有时间的话可以去试试神农溪漂流。所没有时间就还是继续上行,去领略巫山的幽深秀丽。
神女峰:十二峰中以神女峰最著名,峰上有一挺秀的石柱,形似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每天最早迎来朝霞,又最后送走晚霞,故又称“望霞峰”。据唐广成《墉城集仙录》载,西王母幼女瑶姬携狂章、虞余诸神出游东海,过巫山,见洪水肆虐,于是“助禹斩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水患既平,瑶姬为助民永祈丰年,行船平安,立山头日久天长,便化为神女峰。
巫峡导游词范文【3】
同学们,刚才我们感受到的是瞿塘峡的雄伟壮观,接下来,继续带大家领略的是长江三峡第二峡——巫峡的神奇与秀丽。
巫峡以巫山得名,它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到巴东县的官渡口,全长44公里。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峡内景点众多,有三台、八景、十二峰以及孔明碑等景点,但最著名的还要数巫山十二峰了。在江的北岸有六峰,它们由西向东依次是登龙、圣泉、朝云、神女、松峦、集仙六峰。南岸也有六峰,但在江中能看见的只有飞凤、翠屏、聚鹤三峰,而其余的净坛、起云、上升三峰并不临江。所以陆游在三峡歌中说:“巫山十二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就是朝云峰。它海拔1324米,每当日出时分,峰顶就会云海翻腾。说到这里请大家注意周围的景观,它除了山、水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什么?有雾,对了有雾。有雨,对了还有雨。雾和雨缠绕在一起就形成了是云非云、是雨非雨的奇妙景观——巫山云雨。唐代诗人元稹曾赋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大家知道云雨是怎么形成的吗?那是因为巫山地处巫峡口,这里山连山、峰叠峰、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明显。长江上丰富的水汽蒸发上升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云雾形状。
同学们再往前看,云雾中是否有一突兀的石柱,它形似一个矫健的少女。这就是艳压群芳的神女峰。石柱高约6.4米,海拔1112米。巫峡是三峡神话传说的摇篮,其中关于神女峰的传说最为动人。传说西王母的小女儿瑶姬腾云路过巫峡时,看见一群孽龙在此殴斗,骚扰百姓,于是她就停了下来,击毙孽龙,为民除害。而后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自己也留在人间为过往的行船导航,最终化为了神女峰。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神女这种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努力学习,发扬光大吗?
下面请大家休息一下,之后我会带领大家领略其余各峰!
巫峡导游词范文【4】
巫峡自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着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间,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巫峡两岸群峰,它们各具特色。
关于三峡的诗范文第4篇
韩三明找到一家每晚一块二的旅社,通铺,和一群来奉节拆房子的民工窝着住。民工头老鬼招呼他:
“你从哪里来?”
“我从山西来。”
“坐船来的?”
“是。”
“过来时看到夔门没有?”
“……”
“那边的夔门。”
“没有。”
老鬼摸了摸,从屁股后面摸出皱巴巴一张十块的人民币。拉开,递给韩三明:
“十块钱上面的就是夔门。”
“很不错。”
一群民工围着看,都是重庆人,都很骄傲高兴。
韩三明也摸了摸,是张五十块的钱。
“这上面印的是我家乡的壶口瀑布,你看。”
老鬼和他的兄弟们把五十块钱像幅画那么看。上面是奔腾的黄河壶口瀑布,很有威仪,就是皱。
“你的家乡风景不错。”“要得成呢。”大家一身油汗地赞叹。
片末,韩三明要回家了。老鬼他们舍不得,说:“别把我们忘了噢。”“不会忘,我看到十块的钱,就会想起你们来。”
长江三峡被誉为最“上币”的景观,曾经三次入选人民币,目前流通中的第四套人民币中的5元和第五套人民币中的10元都选用三峡作为背面图案。但是,三峡大坝的建造,却让人民币上的风景成了过往。
来看看那些曾经有过的三峡风景。
夔门“天下雄”题刻高位复原
淹没点:位于长江三峡起点瞿塘峡口的夔门。
孙元良将军题写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题刻,如今已从70~80米水位下处,被切割到182米水位上的绝壁重新复原。最高蓄水后,“天下雄”的夔门,再也听不见深谷里传来的波涛声,取而代之的是夔门峡谷在平湖上的倒影。
万州港 峡谷游“升级”到平湖游
淹没点:长江三峡著名港口之一万州港。
万州港老船长说,原先江面狭窄时,连一艘大船都没法调头。如今,十来条大船排开调头都没问题。几十米宽的江面,如今已宽到几公里。蓄水后,万州旅游局开始推出“平湖游”――万州湖、石宝湖、白帝湖,这些都是蓄水后的新增湖景。
千年大昌古镇175米上一砖一瓦重新扎根
淹没点:三峡库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镇。
新大昌古镇南门,从古镇搬任来的300多岁黄葛树在南门城墙上又重新长出新叶,建于明末清初、被整体搬迁的温家大院又在175米水位上重新扎根。
张飞庙水位高了,下了码头就参观
淹没点:三峡库区地面文物四大国宝之一的张飞庙。
“江上风清”――题刻在云阳张飞庙石壁上的四个大字,隔岸依然可见。蓄水156米时,这座文物从32公里外的原址整体搬迁到新址原样复建。这是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搬迁级别最高、搬迁距离最远的文物保护工程。如今,江水又涨到了张飞庙门口的码头边。这倒方便了游客,直接下船参观。走出张飞庙,就能看到175米水位牌。
巫峡
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全长46公里,有大峡之称。巫峡绮丽幽深,以俊秀著称天下。它峡长谷深,奇峰突兀,层峦叠嶂,云腾雾绕,江流曲折,百转千回,船行其问,宛若进入奇丽的画廊,充满诗情画意。“万峰磅礴一江通,锁钥荆襄气势雄”是对它真实的写照。峡江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船行峡中,时而大山当前,石塞疑无路;忽叉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天,宛如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夔门
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自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杜甫在另一首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它包括风箱峡和错开峡两段水峡,从自帝城到巫山县大溪镇(黛溪镇),全长约八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
关于三峡的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文化;文学情怀;古典诗词
“水生民,民生文,文生万象”,水与中华文化的孕育十分密切,早期,华夏先民就把对水的崇拜与幻想写进了文学作品中,从最早的《山海经》记载的“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到《诗经》里脍炙人口的《关雎》、《汉广》、《蒹葭》,已可探寻到咏水诗的源头,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等,无不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自然之水经过人类的再创造,已升华为一种情感寄托,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使水具有了显著的文化意义,可以说,被赋予丰富内涵的水,从一开始就体现出特有的文学情怀。文学用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水形态的多样化,为诗词的创作增添了生机和光彩,成为诗人们表情达意的媒介。“无水花不开,无水花不艳”,在自然界众多的意象中,水成为诗人最喜爱的意象符号之一。据统计,现存的李白近千首诗中,有近半涉及到“水”,杜甫留给后人1400首诗,有370余处与水相关,白居易创作的2900余首诗,也有760余处情系水景。在诗人笔下,那些江海湖泊、瀑布飞湍、小溪清泉,无不摹写精妙,得其神貌,展现出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水世界。这些写水的诗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写景为主,以各种形态的水为题材,将情感寄予景物的描写之中;一种以水起兴,抒情为主,重点抒发作者的情感、志向和抱负。
1摹江河湖泊之壮美,寓情于水
在诗人笔下,黄河、长江、洞庭湖、西湖……无不是表情达意的对象,熔铸成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代诗人看到了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呼啸的水势,都会有感而发,留下了许多气贯长虹的诗篇。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用词朴实,但意境极为深远。在黄昏时分,诗人登上鹳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看着蜿蜒而去的黄河,诗人豪迈地吟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楼层。”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奉命出使边塞的初唐诗人王维,看到塞外奇特壮丽的景色,挥笔写下了“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大诗人李白不仅在《将进酒》中指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更是在《公无渡河》中开篇就将巨笔伸向了苍茫辽远的往古:“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以突兀惊呼之语,写黄河在霎那间冲决力量和气势的象征———横亘天地的昆仑山,挟着雷鸣般的“咆哮”,直撞“万里”之外的“龙门”。诗人只寥寥两笔,就在“昆仑”、“龙门”的震荡声中,展现了“西来”黄河的无限声威。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其上、中、下游水势、形态各异,古往今来,写长江的诗数不胜数,有的摹写山峡的雄险湍急,有的描绘江面的壮观浩荡,有的赞颂两岸的秀美景色。在奉节至宜昌之间,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有着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三峡就被誉为“长江的珠冠”,骚人墨客,无不浓墨重彩,状而绘之。
如杜甫《长江二首》:“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夔州歌十绝句》:“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彰显瞿塘峡是三峡之中最险要的。杜甫在《瞿唐怀古》中说:“西南万壑注,劲敌两崖开”,这说明,瞿唐峡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白居易《夜入瞿唐峡》:“瞿唐天下险,夜上信难哉!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逆风惊浪起,拔稔暗船来。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如此危险的地方,晚上行走艰险程度可想而知。诗人沉重的感叹,不禁让人为航行的小舟担忧。在当代,写三峡的更是不乏其人,《咏三峡》:“峨眉高万仗,夔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郭沫若的《过三峡》则把三峡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万山磅礴水浊莽,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看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江流阻塞路疑无。”这些诗篇,把三峡的幽深秀丽、急流险滩、惊涛骇浪等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当长江进入中下游平原后,江阔天低,一望无际,给人以无限激情与灵感。陈子昂《渡荆门望楚》:“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出了长江的开阔景色和经历了漫长旅途之后,突然于苍野之中见到荆门时的激动心情。
唐代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将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湖泊,洞庭湖是五大淡水湖之一,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无论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还是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都写出了洞庭湖水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展现了其清静、柔媚的景致。在众多描写西湖的诗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可算得上是最著名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欧阳修笔下的西湖,则在安徽的颖州:“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 群芳过后》),为读者描绘出一幅悠闲宁静的景致。
2观海潮飞瀑之壮阔,临水抒怀
百川归海。中国虽是沿海的国家,但古代由于地域限制,交通阻隔,写海的诗句相对较少。最早且最著名的当属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海图景,抒发了诗人削平割据、统一中国的宏愿和自强不息、叱吒风云的豪情。在2100年后,一代伟人在秦皇岛北戴河边吟起了曹操的这首诗,并豪迈写下了《浪淘沙 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都不见,知向谁边?”这首词借北戴河大雨滂沱、波澜壮阔的壮美景象,展示了一代伟人的博怀和雄伟气魄,抒发了词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改天换地的豪迈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写潮水,钱塘江观潮最有代表性。钱塘江,因其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潮水涌来之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有如万马奔腾,成为古往今来自然界的一大奇观。
唐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李白在《横江词六首》中用“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的诗句来赞美钱塘江浪潮的壮观,而赵嘏《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则巧妙地用数字写尽了中秋钱塘潮的天下奇观。和潮水不同,瀑布的壮观有着大海一样震撼人心的气势。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壶口瀑布在汛期时节,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为壮观的一幕,明代刘子诚在《黄河壶口瀑布》中写道:“西出昆仑东入瀛,悬流喷壁泻瑶琼。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生动刻画了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和壶口瀑布不同,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白的《题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谓写瀑布诗文的千古绝唱。另一位诗人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虽与李白歌咏的是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个性、心境等各不相同,诗中所蕴含的情趣也相异。
3品清溪山泉之清幽,以水寄情
与壮观的海潮、飞瀑不同,潺潺的小溪、淙淙的山泉在诗人眼中是那样的清澈晶莹,多彩多姿。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借对澄明的溪水的赞美表达纵情山水的宁静愉悦之情。李白《清溪行》:“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体现出赏玩山水、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情。流水出自泉,泉是流水之源。“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王维这首《染家濒》描写的是自然界中一个有趣的小片段,一个“泻”字写出了泉水的活泼灵动,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情趣。宋朝诗人杨万里同样也很擅长描写溪泉,他的著名诗作《小池》中,写清泉是:“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而在《安乐访牧童》诗中写小溪是:“春溪嫩水清无渣,春洲细草碧无瑕”;”清代诗人查慎行的《玉泉山》:“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则写出了清泉归海的向心力。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表现了淡泊宁静的情怀,带给读者高雅的精神享受。
4赏落雨冰雪之多姿,借水表意
雨是自然的心曲,雪是大地的新衣,自然界最寻常的事物,到了敏感细腻的诗人笔下,便成了抒感的载体,成为鲜活隽永的审美意象。诗人笔下写得最多的是“春雨”。如孟郊《春雨后》:“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果说春雨常令人喜,那么秋雨则多令人愁。秋天降雨之时,气温下降,天色阴沉,使人感受到一丝寒意,一种压抑。元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听闻好友白居易被贬官时内心的震惊和心情的悲愤。而李贺《秋来》:“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则给读者画出了一幅凄清幽冷的画面,表达了其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雨”还常被用来表现离情别绪,雨中送别是诗中常见的题材,绵绵细雨与送别双方的绵绵情意正相对应,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和范成大《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柳系画船。”都借蒙蒙细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诗人们写雪多着眼于雪的外表色彩和形态,如鲍照:“白圭诚自白,不如雪光妍。”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何逊:“本欲映梅花,翻悲似玉屑”等,以白银,白玉喻雪,进行静态的描写。善于创新的诗人们,则会由雪花联想到春花,从严冬飞跃到春天,何逊吟道:“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王初“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等,不仅从视觉上写出了大雪迎风起舞,飘飘若仙的姿态,更从嗅觉、感觉上写出了春天的气息。而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出语十分自然,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诗。
对雪也有特殊兴趣,写过不少咏雪的佳句,如“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七律 冬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绝 观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长征》,最著名的要属《沁园春 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动地描写了冰雪的蔚然壮观,展示了一代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成为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
“水”在我国诗人笔下,可以说是句句表露情意,字字蕴含情愫,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活力的一个意象。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写水的诗词数不胜数,“水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意蕴丰富,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其深远。水的生命力是无穷无尽的,对水文化的文学性的挖掘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文献:
[1]朱海风,史月梅,张艳斌.水与文学艺术[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5.
[2]李宗新.中华水文化通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