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精选5篇)

  • 郁达夫故都的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其次,本文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表达上侧重于主观世界。我们知道,从文学活动的规律来看,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调各有侧重,而作者郁达夫又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写出《故都的秋》一文的呢? 1933年4月,郁达夫为逃避国民…

就表现手法而言,《故都的秋》采用了写景散文惯常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但历来写景散文,创作者在处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时,大多侧重于对象,而创作主体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对对象进行审视。相反,当我们在品味《故都的秋》一文时,则会明显地感觉到,文中的主体和对象完全融为一体。创作者既是主体,又是主体化了的对象;而客观景物既是对象,又是对象化了的主体。那么,作者是如何做到主客完全融为一体的呢?而这种写法又对散文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方式自然地介入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像花儿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等语句,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觉到作者就生活在这个秋天,甚至让人觉得那个“泡一碗浓茶”,在院子里坐着看天的,早晨起来到街上散步的人就是郁达夫,他甚至还会在雨后的桥头和熟人用“平平仄仄”的北方话一同感受秋的凉意。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到散文中作者的平民意识,就是因为在文中,郁达夫并不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俯视平民的生活,而是以一个普通的北京人的心境感受自己周围的生活。透过文字的表层,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郁达夫不仅在写秋景,更是在描述一种生活。于是,文中的景和情在生活的层面上融为了一体。这样,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也就不仅仅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更是郁达夫对人生的一种生命体验,是一种包容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价值追求。所以,直到文章的结尾,郁达夫仍然没有从故都的秋味中跳出来,而“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其次,本文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表达上侧重于主观世界。我们知道,从文学活动的规律来看,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调各有侧重,而作者郁达夫又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创作写出《故都的秋》一文的呢?

1933年4月,郁达夫为逃避国民政府的高压和文艺界的纷争而由上海迁居杭州,但他很快发现杭州也并非“世外桃源”,于是写下了“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这样的诗句,以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1934年7月,郁达夫离开杭州去青岛避暑,8月转赴北平,终于发现了与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的“深沉的地方”,写下了传世名篇《故都的秋》。这就决定了郁达夫在描绘故都之秋时,必然会侧重于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表达,于是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只不过是郁达夫主观心境在客观景物上的投影,而客观景物则成为了郁达夫精神世界的缩影。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与其说是郁达夫饱尝了故都的秋味,还不如说是郁达夫找到了一种符合他悲凉心境的生活。这种生活既让他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又让他触摸到了历史文化的气息,正好契合了郁达夫的精神需求,成为了他“儒生逃秦”的好去处。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中国文人和秋的关系,对郁达夫的主观世界加以分析。正如郁达夫在文中所写“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悠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必然深受中国传统悲秋文化的影响。那么,中国文人的这种悲秋意识中到底包含着一种什么情结呢?著名学者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里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蕴涵的正是“相思与怀归”的主题。而“怀归”恰恰又是“相思”的目的,因此,《故都的秋》更侧重于“怀归”主旨的表达,是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怀归”,更是一个生活在战乱年代、饱受人生忧患与哀痛的读书人对精神家园的“怀归”。

郁达夫故都的秋范文第2篇

有的教学参考书对于这一段文字解析如下:在“整体把握”部分说,“共有五种景况,即……秋日胜果”。另外,在“有关资料”的第四篇,引用了方世教先生的《着意绘秋景闲笔出真情》一文,里面有这样的语言,“但故都,也有‘Golden Days’的佳日,那‘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作者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的感情”。两处文字,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这段文字描写的是“清秋的佳日”、“秋日胜果图”。

众所周知,课文的开头,有一处可以称为文眼的文字:“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共描写了五幅图画: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还有这“秋日胜果”。前四幅图画,确实能够体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而第五幅图画,按照教参的分析,与课文的文眼不仅不能保持一致,简直大相径庭。这是作者写作的败笔,还是读者理解有误?那么,作者在这段文字里面到底传达的是怎样一种情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呢?

一、做文本解读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总分)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承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第一层)///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第二层)(重点)///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第三层)

这一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与后面两句形成总分关系,第二句话和第三句话形成承接关系,第二、三句话可以合起来理解。其中第三句话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下面我们逐句分析。

第一句话是“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用了一个“也是”。这就是说,这一段有关秋天的果树的描写,是紧承上文其他四段景物描写的,上文四段景物描写是表达“清、静、悲凉”的主旨,这一段“也是”如此。这就给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奠定了一个基调。

第二句话里面的“第一”不是序数词第一第二,而是“最具有‘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特点”的意思,即枣树最能作为北方果树的代表。这一句表达了枣树的繁多和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第三句话是对第二句话的承接,可以分解为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是一个意思。第一层写出了枣子的淡绿微黄的色泽与美好情态,第三层写枣子及另外两种果树的黄金时期。第二层写出了枣子盛极而衰时的凋零(等枣树叶落)、衰败(枣子红完)和灰暗(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结合第二、三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一段不能用“秋日胜果图” 或“清秋的佳日”来命名。换为“秋果盛衰图”会更合适一些。

我们再重点研读第三句话。第一层读时固然可以带着欢欣;第二层开始便是一处停顿,“等”字需读得慢一点,这繁多的、富有生命力的枣树,持续不了多久,“等到”枣树叶落,枣子完全红了,西北风一起,一下子,萧杀、悲凉的气氛便会笼罩天地,北方“便是”一片萧条和灰暗的世界了;第三层我们要注意到“只有”一词和“七八月之交”这个时间概念,秋天一共有三个月,“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天(七八月之交)是“清秋的佳日”或者“Golden Days”,剩下的大部分时间则是让位于萧条与衰落了。

我们再来看这一幅“秋果盛衰图”。秋之盛也,繁多、生命力强、美好,带给作者短暂的喜悦;秋之衰也,凋零、衰败、灰暗,带给作者长久的悲凉。而后者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才能与前面几幅图共同表达“清、静、悲凉”的主题,作者正用了以盛衬衰的手法,不可不察。

二、人生经历

郁达夫生于1896年,幼年丧父,青年去异国求学。漂浮不定的生活带给他敏感忧郁的独特气质。

1922年,郁达夫26岁,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1923年秋受聘于北大,接来了他的发妻孙荃和长子龙儿,租住在什刹海北岸的一个小院里。1925年他离开北平,这几年是他生命当中为数不多的一段美好时光。

1934年,郁达夫38岁,近十年间,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郁达夫也颠沛流离,饱受哀痛。

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饱经沧桑的中年,郁达夫在人生之秋写《故都的秋》时,面对这样一种“秋果盛衰图”,这样一种“奇景”,他的感触比前面四种景物,要来得更深!联系郁达夫短暂的人生经历,他对于秋天的果树,有的是短暂的喜悦,但更多的是长久的悲凉。

李商隐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秋天的果树,郁达夫的经历,让我们慨叹:盛衰无常!正如美好可爱的婴儿,却意外早夭,怎不令人扼腕!

三、看抒情手法

枣子对于郁达夫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郁达夫在北平租住的什刹海北岸的小院里,就有带给他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的两棵枣树。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注意意象)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这篇文章作于1926年。作者在1925年离开北平后,辗转到武昌、广州等地谋生。他在外地,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的女人和长子龙儿。龙儿曾经给与郁达夫以精神的慰藉。还是在这篇文章里,郁达夫写道:“龙儿实在是一个填债的儿子,是当乱离困厄的这几年中间,特来安慰我和他娘的愁闷的使者!”“然当日夜难安,悲苦得不了的时候,只教他的笑脸一开,女人和我就可以把一切穷愁,丢在脑后”。龙儿带给他无限的幸福和快乐!1926年,他听说长子龙儿患脑膜炎病重,即迅速从广州赶回北平,然而他在6月19日赶回北平,龙儿却已于6月14日早夭。郁达夫和女人在看到枣树、葡萄的时候,情何以堪!

1934年,作者重到北平,带着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映霞和另一个儿子郁飞,重新回到北平。物换星移几度秋!人世沧桑,郁达夫大约不会再故地重游,凭吊夭亡的龙儿。在写作《故都的秋》时,作者专门写了这“秋果盛衰图”,可是追忆旧梦,笔偿情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郁达夫故都的秋范文第3篇

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2、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3、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4、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5、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6、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7、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8、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9、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10、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 ,这故都的秋味。

11、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2、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13、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种定理,是哪本书上翻来的?

14、关于她,她们,不再说别的。一种东西一旦不能忘记,也就再不会被我提起。

15、秋天这是美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6、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17、他觉得乐极了。便不知不觉开了口,自言自语的说: 这里就是你的避难所。世间的一般庸人都在那里妒忌你,轻笑你,愚弄你;只有这大自然,这终古常新的苍空皎月,这晚夏的微风,这初秋的清气,还是你的朋友,还是你的慈母,还是你的情人,你也不必再到世上去与那些轻薄的男女共处去,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了吧。

18、烂熟的春光,带着了沉酣的和热,流露在钱塘江的绿波影里,江上两岸的杂树枝头,树下的泥沙地面,都罩着一层嫩绿的绒衣,有一种清新的香味蒸吐出来。四月初的午后的阳光,同疾风雷雨一般,洒遍在钱塘江岸村落的空中。澄明的空气里波动着的远远的蜂声,绝似诱人入睡的慈母的歌唱,这正是村人野老欲伸腰偷懒的时候,这也是青年男女为情舍命的时候。

19、人的情感,人的理智,这两重灵性的发达与天赋,不一定是平均的。有些人,是理智胜于情感,有些人是情感溢于理智。

20、我对你的迷恋穿梭在这广袤的夜空, 你的梦如轻纱,缓缓掠过我满布皱纹的额头。体温隔着房间相互交融,你在均匀地呼吸, 我在寂静中劳作。爱人,这就是幸福。

21、抬头起来,我便能见得那催人老去的日历,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但是我的事业,我的境遇,我的将来,吃尽了千辛万苦,自家以为已有些物事被我把握住了,但是放开紧紧捏住的拳头来一看,我手里只有一溜青烟!

22、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看看他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想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23、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24、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25、若把这世界当作个舞台,那么这些来往的行人,都是假装的优孟,而这个半死半生的我,也少不得是一个登场的傀儡。若以所演的角色而论,那么自家的确是一个小丑的身份。为陪衬青衣花旦,使她们的美妙的衣裳,粉白的脸子,与我相形之下,愈可见得出美来的小丑。为增加人家的美处而存在的小丑,啊啊!我的不遇,我的丑陋,正是人家的幸运,人家的美妙呀!你这前生注定的小丑的身份哟,我想诅咒你,然而诅咒你,就是诅咒我自己呀!

26、贫民窟里的人已经睡眠静了。对面日新里的一排临邓脱路的洋楼里,还有几家点着了红绿的电灯,在那里弹罢拉拉衣加。一声二声清脆的歌音,带着哀调,从静寂的深夜的冷空气里传到我的耳膜上来,这大约是俄国的飘泊的少女,在那里卖钱的歌唱。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近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好像有无限的哀愁蕴藏着 的样子。

27、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 伊扶 ,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28、雪后的东京,比平时更添了几分生气。从富士山顶上吹下来的微风,总凉不了满都男女的白热的心肠。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动的那可明星出现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铺,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竭力的想多吸收几个顾客,好添些年终的利泽。这正是贫儿富主,一样多忙的时候。这也是逐客离人,无穷伤感的时候。

29、你莫再作孽了!你可知道你现在是个什么境遇!你想把这纯洁的少女毒杀了么!恶魔,恶魔,你现在是没有爱人的资格的呀!

30、你家在什么地方?何以不回家去?她问到了这里,我忽而感觉到我自己的现状了。因为自去年以来,我只是一日一日的萎靡下去,差不多把 我是什么人 , 我现在所处的是怎么的一种境遇 , 我的心里还是悲还是喜 这些观念都忘掉了。

31、你是多么美呀,你便是你自己,活脱脱的玉石。我当那种感情起来的时候,曾把眼睛闭上了几秒钟,等听了理性的命令以后,我的眼睛又开了开来,我觉得我的周围,忽而比前几秒钟更光明了。

32、太阳早已出了海,将月光的世界散文化了。

33、但我若要自杀,我必须先弄几个钱来,痛饮饱吃一场,大醉之后,用了我的无用的武器,至少也要击杀一二个世间的人类 若他是比我富裕的时候,我就算替社会除了一个恶。若他是和我一样或比我更苦的时候,我就算解决了他的困难,救了他的灵魂 然后从容就死。

34、尤其是春雨萧条的暮春,或风吹枯木的秋晚,看看天空,每会作赏雨茅屋及江南黄叶存舍的梦想;梦于思乡,飞鸿倦旅,把人一年年弄得意气消沉的这时间的威力,实在是可怕,实在是可恨。

35、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出昼之光明。

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 钓台题壁

2、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郁达夫

3、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 故都的秋

4、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 故都的秋

5、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 钓台题壁

6、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 故都的秋

7、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 故都的秋

8、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郁达夫

9、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郁达夫

10、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 ,这故都的秋味。 郁达夫 故都的秋

11、大学毕业,以后就可以有饭吃,你这种定理,是哪本书上翻来的? 郁达夫 给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2、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郁达夫 远一程,在远一程

13、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 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郁达夫 故都的秋

14、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 故都的秋

郁达夫故都的秋范文第4篇

出身书香门第的郁达夫有着浓郁的文人情怀:伤感、深沉、细腻、敏感、闲适、恬淡、率真。读他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而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就十分集中而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一、感伤的情调,舒缓的节奏

纵观全文,作品呈现出一种淡淡的感伤情调。尽管作者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他这里所说的“好”,却主要的不是欢快,而是感伤,所以作者接下来马上就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就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清”也好,“静”也好,“悲凉”也好,在这里其实就是感伤的具体体现,用作者后面的话来说,就是“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全文就是围绕着这“清”“静”“悲凉”而展开的。

作者之所以为全文定下这么一个感伤的情感基调,完全是由他的文人情怀所决定的。正如作者所说的,“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甚至外国的诗人也不能例外,“各国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也就是说,作为士人的郁达夫,长久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又受到外国文化的影响,阅历又丰富,这样,对于秋,他便自然有着一种强烈的文人情怀,流注笔下,便免不了感伤的情调。人有七情六欲,伤感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哀情写得好,同样感人肺腑,流传千古。

而配合着这种感伤的情感基调,全文的节奏也和缓。文章首尾的文字是这样,中间的五幅图景(“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也是这样。作者娓娓道来,舒缓有序,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许有人会说,“胜日秋果”和结尾部分的文字是激扬的。其实不然。这两处文字表面看来很光鲜、很昂扬,也的确有点奔放,但骨子里其实还是伤感的。就说“胜日秋果”吧,作者其实是说好景不长,你看,“……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土的世界”,只有短短的“七八月之交”才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这不等于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吗?这不就是人生苦短的另一种表达吗?而结尾部分的“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云云,不是更伤感而深沉吗?所以,我们以为,品读本文,当以舒缓的语调,不急不忙,平心静气读来才好。

二、观察细致入微,一花一木皆有情

较一般人而言,文人的观察更仔细,感情更细腻。郁达夫就是如此。在他的眼里,故都的一切仿佛都饱含情感,饶有趣味。你看,即使“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就说再平常不过的牵牛花吧,作者也能说得那么津津有味:“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简直是莫大的享受,作者完全陶醉在了自己的那片天地里。我们想,这种情怀,怕是如我等凡夫俗子难以感受得到的吧。这些文字之所以感人,完全在于作者将自己的那种文人情怀细节化了。什么东西一成细节,就会给人留下抹不去的印象。而本文这种细节简直俯拾皆是。比如泡茶观天,“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比如脚踏槐树落蕊,“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品味“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比如秋蝉的啼唱,“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比如秋果,“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等等,等等。作者是描写细节的高手,不经意间就写活了一个个的细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确实,生活的美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当中。只有捕捉到了这些细节,文章才会真切感人。郁达夫正是用他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些细节,信笔写来,遂成美文。我们只有认真品读这些细节,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文人情怀,也才能真正读懂本文,才能真正品出文章的美来。

三、恬淡而闲适的生活追求

正是作者现实生活的颠沛艰难,才让他在内心深处渴望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就像陶渊明那样。而故都北平的生活恰好满足了他的这种理想。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里说,“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于是,作者便不由自主地怀恋起故都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来。看看“清晨静观”吧,这不就是典型的恬淡闲适的生活么?你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你可以细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的日光!也可以细看破壁腰中的牵牛花!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真的是“人闲桂花落”哩。这可是要有多么的恬淡闲适的心境才做得到的啊!陶渊明追求的不就是这么一种生活么?“悠然见南山”,“虚室有余闲”!这不就是作者文人情怀的最好体现么?

美哉,如此文人情怀!

四、率真的情感抒发

郁达夫故都的秋范文第5篇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应使几种对阅读文本的感悟合理地共存,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对话机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全身心地投向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已拥有的阅读经验的作用,维护学生感悟作品的权力与言说感受的权力,尽可能地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找显现其丰富的人文意蕴,并且依托课堂这一交流讨论的平台,最终通过师生间对话的方式努力拓展和内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从而达成学生主体的课堂生成。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够把文本置于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之中来看待,才能够将阅读的本质具体化。

二、个性解读,放飞思想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确实经常出现无视学生个性、思维桎梏的现象。有些现代文阅读课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甚至伤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结果只能把学生引进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或已经设计好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怎样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效的呢?依据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每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期待走进文本,获得别样的解读和体验,进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思维,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和老舍的《想北平》作比较,向学生提出: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下转1-8版中缝)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现代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用过多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切实可行的能使现代文阅读取得实效的行为进行教学。

一、多重对话,走进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应使几种对阅读文本的感悟合理地共存,并建立一个良好的对话机制。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全身心地投向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已拥有的阅读经验的作用,维护学生感悟作品的权力与言说感受的权力,尽可能地从语言和文本内容的结构中寻找显现其丰富的人文意蕴,并且依托课堂这一交流讨论的平台,最终通过师生间对话的方式努力拓展和内化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从而达成学生主体的课堂生成。这样的对话教学才能够把文本置于读者即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之中来看待,才能够将阅读的本质具体化。

二、个性解读,放飞思想

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课堂上确实经常出现无视学生个性、思维桎梏的现象。有些现代文阅读课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或教参上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甚至伤害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心理,结果只能把学生引进教师已经规划好的思路或已经设计好的答案,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难以调动。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怎样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效的呢?依据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应该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得到发展,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前提必须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使每位学生带着不同的阅读期待走进文本,获得别样的解读和体验,进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思维,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例如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以和老舍的《想北平》作比较,向学生提出: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后明确: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郁达夫“眼中”的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心中”的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去体验和创造。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的进行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