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敲门影评(精选5篇)

  • 幸福来敲门影评(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作者简介:黄婷婷 女 1985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 男 1981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其文本翻译越来越引起人…

摘要: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传达了原作的神韵,成功地勾勒出了美国独特的文化意象。译名在传递影名所蕴含的主题和信息的同时,实现了其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功能。本文拟从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韵味和美感十足的中译名着笔,探究其对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文化意象 重构

作者简介:黄婷婷 女 1985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 男 1981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其文本翻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而片名的翻译毋庸置疑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文化交流、商业广告宣传和艺术欣赏的功效,更要为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以小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成功地在银幕上展现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译名“当幸福来敲门”关注了电影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积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体现了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一、英语片名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谢天振,1999)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该电影名称如果没有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可以直译成《追求幸福》,然而影片传承的不仅仅是生活中普通民众对幸福的追求,而是通过小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梦想,以此展示美国文化的内涵,激励更多的美国民众在经济低迷、市场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名称ThePursuit of Happyness是来源于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文本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当美国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的标题时,便会想起《独立宣言》中关于追求幸福的描述。这种经典的语言,在美国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其独特的文化意象已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成语、谚语、典故,即便是某个数字等,在不同的国度中也会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那么“追求幸福”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应该是有典故来源的。片名中happyness的拼写是不正确的,它的拼写错误是影片主人公克里斯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现的,他还向一位打扫卫生的人说明:There is no“Y”in happiness,there is“I”,观众可以理解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谐音,一是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另一个“i”理解成“I”(我),事实上,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黑人推销员,他的奋斗史,他的成功说明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奋斗,梦想就可以实现,幸福就可以追求到。这也是影片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幸福是没有“why”(为什么的),必须要有“I”(我)的参与,追求幸福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具体的追求过程。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在文化意象上所要反映的美国民族文化心理图像。向影视观众所传达的感情意念。

二、中译名文化意象的重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从《独立宣言》中体现的美国民族历史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的差异,该部电影名若不能把影片具有的文化意象、承载的文化信念和情感任务及时恰当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势必影响目的文化观众的艺术欣赏和影片本身的文化传播。因此如何把The Pursuit 0fHappyness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在译名中体现就必须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使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名与中国观众沟通,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其片名翻译要受限于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情况对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这就是文化意象重构。(李成,2007)重构“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手段,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刘毖庆,1999)。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若是直译便是“追求幸福”,这种翻译会让影片本身的光彩失去,也无法达到文化意象在中国的正确传达。好莱坞号称美国的梦工厂,它不断地在银幕上制造“幸福”,像这部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译名不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美好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就会影响影片的收视率、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金缇・奈达,1984)。电影名称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如何被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的呢?这还要从电影的文本语言方面来说。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普通推销员,妻子因家里经济危机的影响离他而去,妻子去后的时间里,克里斯相依为命。经过一番努力,他争取了在一家投资证券公司无薪实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克里斯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智慧迎来被公司录用的“幸福”,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影片的最后,克里斯和儿子手拉手走着,说着:Knock,knock!Who’s there?Happiness…,这可能是影片片名的翻译启示。中国文化里有“敲门砖”的说法,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吃教》写到:“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这里的敲门砖是来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旦达目的,即可抛弃。另外还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说法。在中国文化里“幸福,敲门”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而且一提到“幸福”或“敲门”依如中译名就会让人产生联想,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氛围中,幸福是什么?幸福敲门的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么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可以为观众重构中国文化中幸福敲门的文化意象,激发他们的想像,使译文能与观众及时沟通,达到思想上的心领神会。

结语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紧扣了影片的主要内容,保留了原名中蕴含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采用了与原片名最相似、最贴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词语进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重构,使片名具有较好的信息、表达、审美和呼吁功能,同时又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和重构原文语盲的文化意象,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参考文献:

[1]李成,从中西文化意象的重构与转换视角解析电影片名的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7(11)。

[2]刘毖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坚守希望;追求幸福

一、电影情节介绍

(一)《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它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的妻子与其情夫被杀,因此性格温和的他含冤被判为杀人凶手,服两个无期徒刑,而锒铛入狱。然而在狱中,安迪运用自己的智慧和专长与监狱长周旋,用一把从狱友瑞德那儿得来的小石锤,历时近20年,终于通过自己在狱中挖掘的隧道成功逃离监狱并过上了幸福安逸的生活。

(二)《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取材于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的真实人生经历。影片讲述了主人公从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独自抚养儿子的落魄业务员,历经无数磨难,始终坚持不懈而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后来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最终成为一位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二、影片主人公对“希望与幸福”的诠释

(一)《肖申克的救赎》

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Hope can set you free.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重获自由。

Dont forget that there are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are not made up of stone,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that they can not get to that is hope.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它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二)《当幸福来敲门》

You got a dream,you got to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就要捍卫它。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 有了目标就要全力以赴。

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Period.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那些一事无成的人想告诉你你也成不了大器。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就这样。

三、影片所表达的内涵

(一)希望与坚持

希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向导。两部影片的主人公虽然境遇不同,但却都坚守着各自的希望,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安迪身陷肖申克监狱,从一名大银行信托部的副总裁沦为了一个失去自由的阶下囚。监狱里到处弥漫着恐惧、绝望的空气,充斥着肮脏与罪恶的勾当。在狱中,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狱警们逃税,帮助典狱长洗黑钱;同时,安迪还利用自己的智慧周旋于残暴的狱警、贪婪的典狱长之间,不仅使自己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囚犯的骚扰,也带给自己以及狱友们短暂的“自由”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暗无天日的肖申克监狱里,面对监狱的残酷生活,安迪并没有放弃追逐自由的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希望,期待着原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幸福。正如在他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写,“Remember,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是的,就是希望,支持他完成了一次灵魂和身体的救赎。也许正是因为安迪一直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的渴望,他才会不懈地为自己的希望努力。狱中的安迪为了扩建监狱图书馆,他坚持12年时间给州议会写信,从每周一封信到每周两封信,州政府终于给肖申克监狱拨来了图书馆计划经费并捐赠了大量的旧书和日用品。几年的工夫,安迪把一个充满松脂味的储藏间变成了新英格兰最好的监狱图书馆。一次偶然的机会,地质学知识丰富的安迪知晓了逃离牢笼的方法,于是他用从瑞德那里买来的小石锤去挖瑞德认为几百年也挖不穿的墙壁,19年如一日,终于让自己重获自由。

克里斯是一位每天都奔波于各个医院和诊所之间的医疗器械推销员。他所推销的骨密度扫描仪是X光扫描仪的2倍价钱,却只比X光扫描仪清楚一点点,所以业绩惨淡。最终,生活的入不敷出使得妻子不堪忍受而离开,克里斯独自承担起了抚养儿子的责任。不久,克里斯和儿子失去了自己的住所,过着东奔西跑、忍饥挨饿的生活。他和儿子睡过地铁站中的厕所,寄住过教堂的收容所,吃过教堂的救济餐,为了维持生活他还卖过血。然而这些生活的坎坷都没有击倒克里斯心中的希望,就像他在与儿子打篮球时对儿子说的,“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not even me.You have a dream,you got to protect it.” (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材,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在克里斯的人生低谷时,街头偶遇的那个开法拉利车的男人,燃起了克里斯对幸福的渴望。于是,他主动创造机会成为一家经纪公司实习生。在这期间的每一天里,克里斯必须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其他人9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因此,他在打电话时,从不放下听筒以便每天能节约8分钟的时间,他在工作时,从不喝水以至于不用浪费时间去上厕所。下班之后的他,还得利用坐公车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甚至于牺牲晚上睡觉的时间来看书。机会只会光顾有准备的人,最终克里斯从20名实习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惟一被录取的那个人。

(二)友情与亲情

两部影片的主人公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都有着各自的情感支撑,正是因为这些才使得他们成为逆境中的勇士。

巴金先生曾经说过:“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与瑞德的友情点亮了他们彼此的灵魂,使他们各自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入狱后的安迪逐渐让瑞德改变了起初对他的印象:弱不禁风,并且安迪以他自己的方式让瑞德感受到了安迪内心的坚持。于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瑞德,数次假释都未获准。虽然瑞德也有对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但是却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努力的方式,是挚友安迪,拯救了他。当瑞德假释出狱后,找到了安迪留给他的礼物——一封信和一叠美钞。信里面谈到了“希望”,安迪要向瑞德证明“希望”的美好,并在墨西哥等候他的到来。克服了假释后心理障碍的瑞德,来到了墨西哥阳光明媚的海滨,两个朋友真诚相拥,享受着最终属于他们的自由与幸福。

克里斯在自己28岁时才见到自己父亲的第一面,因此他更懂得父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儿时就下定决心当他自己有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对他好好负起责任,做一个好父亲。因此,克里斯尽力为儿子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在儿子生日时,囊中羞涩的他不忘送上一个儿子钟爱的篮球;当无家可归时,他陪儿子在地铁里玩起了“时光机器”的游戏;境遇稍稍好转时,一份小小的零食饱含他对儿子浓浓的爱。对于克里斯来说,最艰难的时刻应该是在证券公司无薪实习的那6个月。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和实习资格考试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是他仍乐观对待。在这6个月里,克里斯和他的儿子经历了无家可归,食不果腹,但他也从没有想过放弃。在救济所里,克里斯托弗临睡前用稚嫩的小手抚摸着克里斯的脸,深情地对他说的那一句“Youre a good papa.”应该是克里斯坚持下来最强大的动力。

(三)自由与幸福

安迪与克里斯对幸福的渴求是一样的,但是两者对于幸福的诠释却不尽相同。

自由就像一颗种子,把它种在我们的心中,用坚定的信念去浇灌它,终有一天,它会突破牢笼,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在明媚的阳光下,安迪和囚犯们悠然地喝着冰镇啤酒,就像刚修葺完自己家的屋顶似的,享受着那短暂而惬意的自由;当安迪不顾一切进入典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时,犯人们好像鸟儿一样飞出了高墙的束缚,得到了短暂的灵魂自由;当安迪爬出了那条又臭又长的下水道,在倾盆大雨中酣畅淋漓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时,那扇久违的幸福之门即刻打开;一片沙滩、一只木舟、一间旅店,是狱中的安迪憧憬的美好生活,而这样的景象就真实地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安迪的脸上闪现着自由与幸福的光芒。

当克里斯最终得到那份年薪80万美元的股票经纪人的工作时,泪水盈满了眼眶,奔向熙熙攘攘的街头时他不禁感叹:“我生命中的这个阶段,这个很短的阶段叫做幸福”。当他抱着孩子久久无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时,他是幸福的。当克里斯与儿子来到海滩,远离一切烦恼,享受那份只属于他们自己的宁静,他是幸福的。当克里斯与儿子走过繁华的住宅区走向自己的幸福时,也许他最大的财富是在这段艰难时光里与儿子的相依为命。不必再对儿子愧疚,不必只经历挫败,幸福其实也可以很简单。幸福也许就像字典里说的,“只是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幸福不仅在于享受,而主要在于劳动和创造”。

四、结 语

《肖申克的救赎》和《当幸福来敲门》是两部经典的励志影片,向我们传递希望的力量。正如安迪所言:“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 同时,影片中安迪和克里斯突破逆境、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思考:人生逆境不是我们成长中的绊脚石,而是通往幸福之路的垫脚石,踩着它,可以帮助我们登上成功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杜堂.从希望到自由——《肖申克的救赎》评论[J].电影文学,2009(06).

[2] 郭石磊.评《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15).

[3] 李涛.“盒子”里的幸福[J].新闻爱好者,2009(05).

[4] 刘旭辉.评美国励志影片《当幸福来敲门》[J].电影文学,2010(12).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西方价值观 西方文化

0 引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中国和西方国家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价值观上有着极大的差异。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观看英文电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本文以美国好莱坞经典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解析其中蕴含的西方价值观。

1 西方文明的源头及内涵

西方文明的源头可归纳为两希文化: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马修·阿诺德在一个世纪前就指出:“希伯来文化和希腊文化——我们的世界就在这两极之间运动。”( ronald n.strombeg《西方现代思想史》)他把希腊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如其实际地观看事物”,把希伯来文化的精髓界定为“品行与服从”。西方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主体,注重突显自己的个性。崇尚的是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所在。其次,追求自由平等也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主流思想。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就这样提到:“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另外,提倡勤劳工作,推崇个人奋斗。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美国梦”。这一点是因为清教主义思想对美国价值观的深远影响,也是西方价值观的重要思想。300多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为了摆脱欧洲封建专制的束缚,为了自由的生活,毅然来到一片未知的新大陆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幸福天地,他们都坚信在这片土地上只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机会均等,人人平等。

2 西方文化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美国好莱坞经典大片《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成功诠释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影片中主人公的chris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乐观向上、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这可以看做是几百年来美国的主流核心价值观—— 个人主义及对美国梦的追求的完美演绎。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美国是一个极度自由的国家,政府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在《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中,不仅从影片的主题思想,并且在很多小细节处都能窥视到具有美国文化特色的价值观。

2.1 追求自由、平等

影片中的chris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里明确提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整部影片向观众充分诠释了在美国这片充满自由的天地中,一个人不必依靠自己的出身、门第,而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巨大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技能就可以获得成功。

2.2 个人主义

影片中chris事业不顺,生活极度潦倒,妻子因不忍贫困而离开,他和年幼的儿子流离失所,东奔西跑。chris一边卖骨密度扫描仪,一边做实习生,后来还必须去教堂排队,争取得到教堂救济的住房。但是他一直很乐观,并且教育儿子,不要灰心。功夫不负有心人,chris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获得了股票经纪人的工作,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整部影片中,无处不体现着西方典型的个人主义思想。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和自由,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他们推崇个性和独立,个人主义是褒义词。“按照美国学者萨姆瓦的解释,个人主义价值观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其在文化上主要是强调个体独立性与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或宗教势力的限制。”

2.3 鼓励个人奋斗

影片中的chris一直在社会底层艰难地奋斗着,他始终没有放弃。这正体现了美国人乐观进取,独立自助,不依靠任何人,只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就定会有出头之日这一精神。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美国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乐观、独立,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处处都能体现chris不抛弃不放弃,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全力奋斗的精神。比如,在打篮球时他对儿子的教导:“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to get it.”(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如果你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儿子克里斯·托夫在听了父亲的教导以后真的懂了,在他们被房东赶出家门的时候,他只拿走了那个生日礼物——篮球。对于克里斯·托夫来说,篮球是他的梦想,他要捍卫这个梦想,为这个梦想奋斗终生。西方国家历来宣扬并倡导自由、民主,任何人不论身份、地位如何卑微,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地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也说明了西方国家倡导公平竞争、人人平等。

3 结语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提倡追求自由平等,推崇个人主义,鼓励个人奋斗。该部好莱坞经典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向我们生动展现了现今西方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观,不仅让我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且也为我们展现了西方文化中优秀的价值观念,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好的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兰·n·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赵国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4篇

在岁月流逝几千年、几百年后的今人,幸福观又怎样呢?名人明星的幸福观姑且不论,仅说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对幸福的理解。那就是“家里没病人,牢里没亲人,外头没仇人,圈里没小人,身边没坏人,对话有哲人,聚会有高人,喝茶有贤人,闲聊有达人”。这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灵感悟,但也朴实自然得真真切切,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好像幸福的事儿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眼前,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我以为上文中张潮讲的幸福观,于今似乎还是很有借鉴意义,更具励志性,更值得张扬。因为它超越时空地把当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的,有了大把的金钱就是幸福,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是幸福的狭义幸福观,给予了仍然值得今人点赞的诠释,而可以喻之为今天的幸福达人。

把“有工夫读书,谓之福”。看来这张潮把读书真看得特别重,感到能多读书、读好书,既能增加自己的人生含金量和人生的滋养,又能用掌握特多的知识与本领造福于他人,这就是幸福。有人评价他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原来他的闻名、他的幸福就与读书密切相关。对此它给人的启示则是,人一旦有闲暇有工夫,还是多与书为友,与数种的哲人交朋友,特别是在如今知识的更新比加速高铁还快的时代,就更应把读书作为人终身的一大要义,不断地在书的海洋里翱翔,在书中淘取幸福的种子和力量的源泉,但还有更重要的是,读书会使人生更具张力、更具磁性、更有内涵、更有气质。而这些,恐怕是不爱读书之人所难以获得的。

把“有力量济人,谓之福”。大多感悟来自经历。有著述认为张潮是“贫乏者多资之以往,或囊匮则宛转以济”。这是对他言行的印证。解人之困,济人之难,历来为世人所乐道,又向来是人生的一大快乐,一大幸事。人们比较熟悉的著名影视人与慈善家邵逸夫,其慈善捐赠总额超过100多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不少项目被命名为“逸夫楼”。而他这样做,是因他觉得有能力做慈善家,便是自己的最大幸福。还有一位被一些网友称为“掏了力,掏了钱,掏了血,连百年后的遗体也‘掏了’,却不求半点回报”的郭明义,更是把付出、把济人作为人生的最大福分。这些自然与当今有钱就“任性”、就狂妄的人的幸福观相比,不知要高尚多少。更有一些不知名的芸芸众生,把捡拾垃圾的钱、把卖油条的钱、把爸妈给的压岁钱等,或捐给地震灾区、或捐给大病患者、或捐给路边的乞讨者等等,无疑他们在伸出救援之手的那一刻,心中也绝对荡漾着幸福。尽管有的把钱捐赠了出去,连受赠对象啥模样、啥声调都还不知道,但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幸福的。

幸福来敲门影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幸福;情境;意象;扫描仪;魔方

由加布里尔·穆奇诺导演的美国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黑人投资专家的克里斯·加德纳的真实奋斗经历。讲述了一个破产的推销员克里斯,在极端困苦的生存状态下,通过非凡的努力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的故事。这部由威尔·史密斯父子担任主演的好莱坞式的励志故事片,一经上映便颇受业内外好评,威尔·史密斯也凭借在剧中的出色表演获得200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剧中有一段克里斯的儿子克里斯托弗讲述的关于上帝的笑话:有一天,一个人在水里要淹死了,这时一只船过来问他:“需要帮忙吗?”他回答说:“不了,谢谢,上帝会救我的。”后来他又以同样的理由拒绝了另一只船的帮助。淹死后,他来到天堂责问上帝:“为什么不救我?”上帝回答说,“我不是派两艘大船去了吗,笨蛋!”这段以附笔形式出现的笑话其实揭示了影片的深刻主题,即上帝的救赎是以自我救赎为基础得以实现的美国清教思想。片中男主人公克里斯在妻子离散、居无定所的极端情境下,一直在与命运的抗争中追求幸福,才使他获得了维特公司股票实习经纪人的职位,“幸福”也终于在影片结尾处敲响了他的家门。

极端情境下的拷问

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及创作中产生的客体一旦开始了创作这种要求自由的方式,就会不自主地被卷入其中。在萨特的戏剧创作中,主人公就是不断地被卷入极端情境之中,如《苍蝇》中俄瑞斯特斯被卷入“复仇”的行动,《禁闭》中加尔森被卷入与同性恋者伊奈斯和弑婴者埃斯泰勒的纠缠之中。《幸福来敲门》中的男主人公克里斯就被卷入了一种濒临破产、妻子离散的极端情境之中。剧中故事发生于1981年越战后经济萧条的美国,克里斯是旧金山海湾地区销售手提式骨密度扫描仪的推销员。手提式骨密度扫描仪较之传统的X光机显像更为精确,但它的价格却整整高出了一倍。当克里斯夫妇用所有积蓄作为筹码,进购了大量扫描仪后,才发现医院的医生们认为它是没用的奢侈品。克里斯终日奔波于各大医院,但得到的只是否定与冷落,“我们不需要它,又贵而且没多大用处”。

1981年的联邦政府预算已经失去控制,将产生高达800亿的赤字。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克里斯已经4个月没有推销出去这种医用扫描仪了,而妻子琳达也因长时间的双份班及未付的房租、税款对克里斯失去了信心。在剧中琳达与克丽斯共同出现的场景中,二人一直处于不和谐的争执与误解之中:妻子听闻克里斯意图成为股票经纪人时,甚至嘲弄他:“股票经纪人,不是宇航员!”即使克里斯已经通过维特公司实习生面试并试图借此挽留离去的妻子时,琳达仍然不屑一顾地说:“你竟然从推销员变成了实习生。”最终妻子逃离了这种困顿的生存状况,成为单亲父亲的克里斯似乎离幸福更加遥远了。

在推销扫描仪途中,克里斯偶然经过股票经纪公司。伴随着股票经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画外音中回忆着克里斯当时的想法:“我还记得那一刻,他们对于我来说全都看起来很幸福的样子,为什么我不能”。从那一刻开始,片中的克里斯明确了自己对于幸福的追逐。通过与股票经纪人的谈话,克里斯得知大学学历并非担任股票经纪人的必要条件,只要精通数字且善于为人处世即可,于是他下定决心参加维特公司的实习生面试。在面试的报名表中“高中”以上还有三行填写学历的表格,但对于只有高中学历的克里斯来说都是多余的,克里斯面临着与众多高学历的应聘者竞争的极端情境。更为极端的情境出现在实习生选拔面试的前一天,克里斯由于未能支付违章停车的罚款而被关进警察局,直至面试前一刻他才衣衫褴褛地出现在考官面前,这种极端的情境并没有使克里斯退缩,反而运用他非凡的应变能力化解了危机。

在维特公司实习的6个月期间,克里斯和其他实习生一样负责打电话给金融区财富五百强公司的员工,竭尽所能向这些潜在的客户介绍维特公司提供的各项投资组合,根据公司的财务计划,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用培训主管弗雷克斯的比喻来形容就是“实习生去钓鱼,公司则来烹调”,“钓鱼”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实习期过后克里斯能否成为正式员工的重要衡量标准,因为在20个实习生中只有一人可以成为弗雷克斯口中“真正的人物”。而对于克里斯而言,更大的困难是在无薪工作的6个月实习期中,他只能依靠推销扫描仪维持房租、税款、托儿费等日常开销。同时他需要在6个小时内完成其他实习生9个小时的工作量,以便可以在每天四点乘公车去那个连“幸福”都不会拼写的幼儿园接儿子克里斯托弗。当克里斯成功地将所有扫描仪销售一空并沉醉于相对幸福的生活之中时,命运再次捉弄了克里斯:由于拖欠税款,克里斯账户中的600元被自动扣除,账户中仅剩的21.33美元宣告着他的正式破产。在这种山穷水尽的境遇中,克里斯无法支付廉价的汽车旅馆的房租,被迫与儿子住进格莱德纪念教会收容所,甚至在收容所满员的时候只能在地铁站的男士洗手间度过漫长的夜晚。幸运的是他找回了那台遗失的扫描仪,并用卖血换来的钱修好了这台被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损坏的仪器,成功售出后解决了无处可住的燃眉之急。

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在濒临破产、妻子离散的极端情境的内部,层层重叠着数个突发性的极端情境,如扫描仪两次丢失、账户存款因拖欠税费突然被扣、收容所满员后的无处可归,等等。男主人公克里斯正是在种种极端的情境之下不断的面对着拷问,在拷问中他选择了一条追寻幸福的道路并勇往直前,正是这种极端情境的设置,更加凸显了克里斯坚韧、睿智的本质,为成功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自由选择中的本质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而人在存在期间的选择决定本质,戏剧中的主人公在选择前的动机和选择后的结果之间经受着拷问,并对这种自由选择承担不可逃避的责任的同时决定了自己的本质。如萨特创作的《恭顺的》中的丽瑟在作证与伪证之间选择了恭顺于白人有产阶级福莱特,就选择了成为一个被奴役的恭顺的。而《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克里斯在这种极端情境下,并没有恭顺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执著地追寻着幸福。

在克里斯与妻子琳达的争吵中得知,克里斯一直希望为儿子和妻子提供一个幸福的生活,但直到妻子琳达离开前,克里斯也没能兑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承诺。拖欠的房租、托儿费、延期多次的税费使得琳达在未能售出扫描仪的四个月中连续承担双份的工作量,最终琳达决定离开克里斯前往纽约投奔胞妹,妻子琳达的离去使原本困苦的生存状态雪上加霜,克里斯独自承担生存压力及照顾儿子的重担。幸运的是,维特公司的实习机会给极端情境中的克里斯指明了追寻幸福的方向,与儿子克里斯托弗的父子之情和相互信任也给了克里斯追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克里斯在自由选择中决定了自己坚韧睿智的本质,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影片中两个鲜明的意象物得以充分的体现,即克里斯推销的手提式骨密度扫描仪和他手中旋转的魔方。

克里斯孤注一掷地将所有积蓄投资到手提式骨密度扫描仪这一前景不明的新型医疗仪器上,但时逢美国经济的大萧条期,这种价格昂贵的扫描仪显然未能受到欢迎。在影片的大部分场景中,克里斯都手提着这种重达40磅的扫描仪,这种扫描仪作为一种近乎贯穿全片的意象物,主要象征着克里斯一家人的生存依托,也承载着克里斯对于幸福的期望。每个月克里斯至少要成功推销出去两台扫描仪才能够支付各种日常费用。扫描仪在生存层面的重要性通过两次意外遗失得以凸显。在克里斯看到维特公司招考实习生并准备进入公司咨询报名时,将扫描仪托付给街边一个卖唱的嬉皮士女孩儿,但嬉皮士女孩儿并没有遵守承诺而是携扫描仪迅速逃跑了;另一次遗失是克里斯为躲避出租车司机的追赶,意外将扫描仪遗落在地铁站并被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拾走。两次遗失使克里斯不顾穿越疾驰的车流追寻扫描仪,这种追寻似乎也表征着克里斯对于幸福的追寻。尤其是在公园偶遇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时,克里斯不顾路人异样的目光将扫描仪夺回,并通过卖血的方式挣得了修理扫描仪的费用。在昏暗的灯光中修理扫描仪的克里斯展现出在极端境遇中的坚韧,最终售出扫描仪使他和儿子摆脱了破产的困境,克服了在追寻幸福途中命运的捉弄。

影片中扫描仪还有另外一种称呼,即“时光机”。精神失常的流浪汉坚信克里斯手中的扫描仪是一种可以带他回到过去的时光机,当克里斯在其手中寻回扫描仪时,流浪汉甚至绝望到痛哭流涕。从流浪汉口中可知,片中“时光机”象征着一种摆脱当下困境、回归幸福时光的美好愿望。包括在地铁站里,克里斯为了缓解儿子无家可归的沮丧,借助这个“时光机”与儿子共同幻想回归到远古时代的情节设置,都展现了“时光机”的象征含义,即对幸福的期盼与追寻。

为弥补自己学历方面的缺陷,克里斯在投递简历后的一个月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与维特公司总部负责全面人事工作的托斯特单独交谈的机会。直到获得了一次与托斯同乘车的机会。克里斯发现托斯特正在钻研当年的一种新型玩具——魔方。克里斯回想起电视中对魔方的相关介绍:这种由多种颜色组成的3英寸乘以3英寸大小的魔方,玩法是通过旋转最终使每一面呈现同一颜色。虽然克里斯并没有成功的操作经验,但凭借他的睿智终于在行车过程中完成了这一托斯特印象中不可能的操作,获得了托斯特的推荐进而顺利进入维特的实习生面试。魔方作为影片中一个鲜明的意象物,担当改变克里斯命运这一关键角色的同时似乎隐喻着人们共有的生存状态,像多彩的魔方一样,有着不同的颜色,象征着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当人们“被抛在世”之时就像剧中出现的那个杂乱的魔方,你需要围绕中心轴旋转魔方,才能达到每一面呈现同一颜色的目的。魔方的中心轴似乎象征着克里斯所期盼的幸福,而杂乱的魔方则象征着混乱无序的生存状态,旋转魔方就是克里斯追寻幸福的过程。

当弗雷姆先生在实习期结束的前一天对克里斯说“你的衬衫很漂亮,但是,明天请继续穿着好吗?明天将是你在维特公司做股票经纪人的第一天”时,克里斯眼含泪水,这泪水中不仅包含着对以往困苦境遇的回望,而且蕴藏着对幸福执著追寻后的喜悦与欣慰。正如片中响起的画外音:“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阶段……这一小阶段叫做幸福!”

[参考文献]

[1] 沈志明.萨特文集·文论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史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