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精选5篇)

  •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精选5篇)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27-03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培养环节、课程体系的设计、配置与构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化、具体化形式,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在日常教学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

2004年前后,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动态适应,及时调整,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变,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不同历史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群)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要求全院统一,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2010(3).

[2]管晓刚,程金涛,闫卫平,等.注重研究性,突出实践性,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23(13).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2001(3).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本文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及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出发,提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应注重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注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注重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并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要依据

(一)政策依据

国务院和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职业教育改革文件是制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政策法规依据。200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可以说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第一部比较完善、比较有影响力的指导性文件。文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刻的阐述。尤为可贵的是,该文件还附了一个《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明确的培养规格要求,原则上三年制专业的课内总学时一般以1600~1800学时为宜等。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到2015年出台《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提出了系统、明确、规范的意见,为科学制订与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从上述文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要点:

1.改革“三种模式”。办学模式: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

2.实施“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这“五个对接”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是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成为制订与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3.建立“一种机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结合学校实际,以专业群变革传统的专业发展方式和教学组织,编制体现专业群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确立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具有专业群平台课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建专业群共享的教学资源,按照专业群组织教学和管理,有利于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也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理论依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认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只要我们正_地引导和挖掘,就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才。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因材施教。要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系统科学理论。系统科学是一种科学方法论,能够促使我们以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的问题,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及建构优化的教育教学系统。有学者将系统科学的控制理论引入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之中,采用了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方式性控制和全程控制等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涵盖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项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环节和执行环节。

简单地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人的方式(即方法和形式),它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以人才培养活动为本体,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设计的某种标准和运行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与学制、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标准、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进程计划表、专业教学团队的配置与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要求、其他说明等。教学计划具体规定着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进程、教学时数分配以及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它是培养方案的实体内容。课程设置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的变革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标志之一。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主要原则和方法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注意的几个原则

1.注重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一方面要与中职教育区别(高等教育属性),另一方面要与普通本科教育相区别(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需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并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整个培养方案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2.注重行业企业调研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走出校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合作开发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召开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确保以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方案不出现方向性原则错误。

3.注重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

(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主要方法

1.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主要工作流程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主要工作步骤与流程可分为: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论证定稿运行实施反馈修订。

下面主要分析前三个步骤:

第一步: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与规格。以人才需求分析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主要是为了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调研可分三个层面: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准确把握主要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

第二步: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组织有实践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实践专家,对该专业(对应一个职业或职业群)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使用工具、对象、劳动组织以及任职工作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确定本专业(常对应一个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确定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和其对应的职业能力。

第三步:构建课程体系。组织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课程专家,根据分析出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职业行动领域,再转换为专业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方案,完成课程大纲的编制,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在第二步与第三步中有两个关键环节需要注意:一是工作任务分析,因为任务分析的结果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构建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模式,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以直接对应的方式或者分解、合并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二是职业能力分析,它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尽力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探索与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后,人才培养需要重点关注教学体系的构建与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以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多数研究者结合实践经验及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发现,职校学生往往喜欢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及传授技能的方法,通过实践获得职业能力。这需要我们:

(1)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具体来说,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这就要求:①彻底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②打破思维定势,不要求学生立即掌握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而是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去掌握这些知识;③每个项目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多,以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组织教学比较困难。

(3)组织教学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

(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的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

(5)教学资源上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同时,利用仿真操作软件、岗位工作的真实案例、完整的工作过程录像等资源服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综上,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主要思路:一是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是基于W生认知规律,构建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解决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上就完成了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一、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定位

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定位,教育界不少学者十分关注,笔者将大家的看法概括为按照中国现行经济发展和国际市场的人才需求,制定适合学校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方案,通过实施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结合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特色办学、特色办专业(法学专业在内)的实际情况,谈谈看法。

1.紧密契合社会需求

从表象来看,供大于求是当前法学人才市场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点,也是造成政法类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直接原因。但从深层次来看,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供需脱节的结构性失衡,而非真正的数量性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正因为如此,一方面,每年都有相当数量专业的学生难以顺利就业;另一方面,许多对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要求较高的法律实务工作岗位又难以挑选到合适的人才,如熟悉企业管理、金融证券、财政税收、房地产管理、国际贸易知识的复合型法学人才就相当稀缺。

在我校近期的毕业生就业回访调查中发现,一些辅修了会计、金融等第二学位的法学本科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另外,很多用人单位,有些大企业反映,急缺既具有较高财务管理专业水平,又精通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的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法务总监,但目前国内能够培养出这类高层次复合型政法人才的高校却非常之少。

造成这种供需脱节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不同程度地受到旧的体制惯性的影响,在学科、专业、课程结构调整上与社会需求变化存在一定的“时滞”。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来缩短这种“时滞”,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实现特色培养方案的前提。

2.打造差异化的特色方案

由于高校专业设置上的“跟风”现象,目前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不仅综合型、多科性高校争上政法专业,一些师范类、农林类高校,甚至是医学类高校都开办有法学专业。同时,由于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普遍过于泛化,特色不够鲜明,开办法学专业的高校之间同质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法学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面对这种复杂的竞争态势,政法类高校只有实施差异化的特色方案,才能够真正打造出能够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差别”,在竞争中胜出。

在实践中,这种差异化的特色方案应从三个层面来展开:对于综合性高校来说,既要考虑综合性精英人才的培养,也要考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对于法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关注他们与行业的紧密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因为,对法科学生的培养需要差异化的特色方案的打造、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对于非政法类高校(这个层面比较大,有师范类、农林医药类、工程类等)来说,应按照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从法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开设课程及组织实务性教学,制定法学教学特色方案,只要学生将学专业与实务操作相结合,培养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于政法类各院校之间也存在着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应考虑各自人才培养的融通性特色,这类高校在依托主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融通性、交叉型专业,来更好地契合社会需求,尽可能地避免同质竞争。

3.鲜明、厚重的制度化特色

有市场需求的特色意味着比较优势,但特色也有一般和鲜明、浅显和厚重、非制度化与制度化之分,一般性的、缺乏制度支撑的特色虽然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竞争力,但并不构成核心竞争力,只有鲜明的、厚重的、制度化的特色,才能够真正形成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竞争优势。但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特色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不仅需要传统的积淀,而且需要有意识的培育。换言之,就是要在弘扬和继承传统人才培养“特色因子”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据此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逐步形成高校自身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创造在人才市场的品牌效应,并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二、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思路

自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开展以来,在“特色项目”这一指标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的挖掘与凝练。但是,对特色的挖掘与凝练不能仅仅是为了迎接评估与对外宣传,更重要是把特色培育从战略管理的高度来进行设计、执行和控制。

1.特色培养方案的设计

对于政法类高校来说,人才培养特色的方案设计不是“空穴来风”式的建构,它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源自传统而又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对现有特色的挖掘、培育、发展、放大、固化。在实践中,特色方案的设计可否应注重以下环节:一是继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进行系统地挖掘与梳理,对历史形成的优良办学理念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和凝练出“特色因子”;二是要在充分分析自身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特色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对已有特色进一步彰显与提升,作为实施人才培养特色竞争战略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同时,在目标设定中,要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的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论证,防止“特色不特”、“特色不准”的倾向。

2.特色培养方案的执行

人才培养是一个以学科为平台,以专业与课程为核心,以师资为保障,以形成人才培养的某种特色和质量为目标的系统工程。从战略实施的角度看,当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设定后,以下五个方面即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师资、特色学生构成了其特色目标。再把特色目标分解和渗透到高校学科建设、专业与课程结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学科建设上,要在主干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按照特色目标的要求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在专业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上,要根据特色目标对专业进行规划,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并通过试点的方式进行;试办特色专业,开设特色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在学生素质教育上,要引导学生把职业选择定位和学校培养目标定位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学校教育引导之间的关系。

3.特色培养方案的控制

特色方案的控制是确保方案的效果实施、提升方案执行力的重要手段,有效方案控制必须围绕特定子系统的绩效标准来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支撑人才培养特色方案实施中,不仅要有明确的思路和目标,而且要有具体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标准(类似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标准对特色实施效果进行检验、调适能够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以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为例,高校可根据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对未来几年拟建设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的具体数量、质量要求、结构关系进行规划设定,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并据此定期对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除了这种内部的控制外,高校也可借鉴本科评估的做法,每隔几年组织校外专家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竞争力进行评估,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三、法学本科人才特色培养方案的推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年来一直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竞争态势与格局的变化,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特色不仅是承载一所高校大学精神的“文化标识”,而且越来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谈谈我校在推行法学本科人才特色方案的具体做法。

1.特色培养目标的确定

我校前身是于1948年成立的中原大学,当时创新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急需的财经、政法、管理类干部,在最初的办学形式上也采取了干训班的形式。在随后的几十年间,虽然学校校名、校址几经变更,但社会需求导向、注重实践应用、与行业联系紧密的人才培养特色一直沿袭了下来。2000年合校后,在学科的强强联合、资源整合、“1+1 2”效应的形成上,我们凸显了办学特色的优势。为了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特色,我校在积极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同时,也同步推进了融通性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国际化的转型,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通过对内对外的开放办学来提升学生的适应力、学习力与创造力显得尤为迫切。

我校先后开展了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将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定位于“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对我校已具雏形的人才培养特色的界定,也是实施特色竞争战略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在具体内涵上,我们倡导的应用型是指学生的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融通性是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和创新培养;开放式主要体现在适应、创造和发展上,是指学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知识结构等。

2.特色培养方案中诸问题的同步推进

“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特色目标定位是针对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确定的,当然法学本科人才同样使用。在特色目标确定后,我校注重法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及学生培养的同步推进。在特色学科建设上,我校积极促进法学学科与经济、管理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依托“211工程”建设,在充分整合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打破学院、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互动的新机制;在特色专业与课程建设上,我们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着力彰显法学专业的融通性、复合型特色。如在法学专业开设了“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并积极引导和鼓励法学专业的学生选修经济、管理等第二学位方面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鼓励法学专业教师进行学科交叉型的学历提升和在职进修,教师组成跨学院、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团队,在引进师资方面把学历、学缘和知识结构作为考核指标要求。为培养师资队伍,从2009年开始,学校从法学院遴选青年教师赴湖北、广东等地法院挂职锻炼,增加法律实务经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12素质学分”,以及开展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博文杯”活动等措施,引导学生打造复合型、特色化的知识结构,争做“全能冠军”,努力提升在人才市场上的核心竞争优势。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在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上,我校以法学院本科学生为主体的辩论队获得了国内选拔赛冠军,在随后的总决赛中,我校辩论队又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融会贯通的知识视野,力克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强劲的对手获得总冠军,充分反映了我校在法学本科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实力。

3.特色培养方案的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51-01

“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来进行分析,可以明确,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就业为宗旨,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有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制度偏向保守、稳定和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在有限的五年时间中,广大高职院校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案并不完善。

一、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首先,在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严重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高职院校自身是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范畴,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需要通过遵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办学办事,在国家应试教育制度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才能够获得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我国社会文化对于应试的重视程度高,普遍认为有了好的考试成绩,就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已有的应试教育制度基础之上,以及这种文化背景之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会严重偏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而以教师或者以考试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转而形成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为了考试而教学,为了应试而学习。

其次,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未能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做好专业实践教学。高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脱离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初级阶段,开始进入了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培养、设计灵感摄取和设计技巧的培养,但是,在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之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并没有增加设计实践教学的比例,而是偏离了市场需求,培养了大批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缺乏动手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所需要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供应;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区别于语文等传统理论型课程,其教学中需要配备相应的设计器材、道具和教学多媒体,这些教学资源都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及时配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众多,大部分院校为了能有良好的形象,将资金用于学校形象建设,而对于教学资源的补充力度却十分欠缺,导致了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所需要的教师资源整体素质偏低,引发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从上到下的低执行力。

二、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策略

对于五年制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要对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就要针对已经分析明晰的方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探讨。

首先,针对“以人为本”里面缺失的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能够加快教育制度的改革,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种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专业,适当降低应试教育的要求,给学校相关专业拟定教学方案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而学校就要能够在具备了自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加以尊重,并要根据自身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和环境艺术设计知识来进行合理的制定,让学生在校的五年能够在和谐尊重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环境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其次,高职院校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案制定过程中,把市场需求和变化作为导向,及时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这个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向,根据市场动态及时转变对在校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让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良好专业培训的同时,也能够让五年学习的光阴不至于白费,到社会中一无是处,特别是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比例安排,应该要根据就业市场当中,整体环境设计行业所缺乏的是理论知识型人才还是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如果在前两年对理论知识型的需求量大,那么,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加大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教学力度,这几年就要专注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资源缺乏的问题,国家要发挥自己的职能,起到支持性地干扰作用,对于资金不足的院校就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对于教师资源不足的院校则积极给予政策引导和舆论诱导,让有能力的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支教工作,当然,高职院校自身也要积极发挥自己的局部领导作用,对该专业的各类教学资源积极给予补充,如果存在资金上的欠缺,则可以通过对外引资的方式,以人才输入为基础,让部分私人资金参与到建设中来,而对于教师资源的不足,也要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增强其生存竞争压力,迫使大家不断自我提升。

三、结论

五年制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和执行,是其积极响应政策,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尽管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其方案本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暴露出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本身一定要抓好自身建设,不断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资源需求,让方案的执行力和效用性直线上升,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有用的人才,从而提升社会环境艺术设计技术和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社会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 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 装饰. 2006(12)

[2]陈芬.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4)

[3]张爱萍,郑晓芳,闵伸. 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