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化石(精选5篇)

  • 生物活化石(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古时候到现在都有化石出现。 3、简单地说,化…

生物活化石(精选5篇)

生物活化石范文第1篇

这些生物化石,告诉我们生命在地球上至少已经存在了38亿年。这些化石还告诉我们,在这38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各门各类的生物经历了起源、繁盛、衰落到绝灭的过程,而整个生物界却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历程。

1、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

2、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从古时候到现在都有化石出现。

3、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之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4、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生物活化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乌兰木伦遗址 石制品 古动物化石 旧石器文化

旧石器时代(距今300万年~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河北岸,发现于20lO年5月。总共有三个地点,总面积20000平方米,海拔1293米。20l 1年正式发掘。遗址第一地点共出土3400多件古动物化石。两年的发掘中共出土4200多件石制品,工具包括锯齿刃器、凹缺器、各类边刮削器、适于装柄的各类尖状器、鸟喙状器、锥、钻、刀、石片、盘状器、雕刻器、镞等类型(见图1)。遗址时代经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测定为距今3万至7万年。

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马、河套大角鹿、巨驼、牛、仓鼠和兔。乌兰木伦动物群明显属于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带有明显的草原特点(见图2)。它们生活的时代处在晚冰期较暖的时段。这一时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遗址各文化层中出土的大量破碎的骨化石上有很多人为切割、砍、剥片、修理的痕迹,骨片和制作成型的骨器数量相当多,反映出生活在该遗址的古人类在气候变化中所实行的与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

遗址中发现的动物化石相当破碎,而且有人工加工痕迹。其中有骨制刮削器、尖状器和骨刀等(见图3)。大量碎骨具有明显的石器切割痕迹,反映出当时人类猎食大型食草动物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目前出土的古动物化石都来自食草动物,未见食肉类动物,似乎更印证了狩猎活动这一推断。遗址发现的用火痕迹,或许意味着当时的人类已经有了熟食的习惯。所有这些特点都表明,遗址出土化石与人类行为具有密切关系。

遗址中发现的石制品及其原料以当地出产的各色石英岩为主,石制类型主要包括石片、工具、石核等,有一定数量的石制品有使用过的痕迹。锤击法是产生剥片和工具修理的主要方法,石制品总体上为小型石片工业组合。工具主要由石片毛坯打制而成,类型多样,除各类刮削器外,成型的工具中凹缺器、锯齿刃器十分突出(见图4)。多见尖凸刃器(多为矛头)、端刮器、石锥、钻具、鸟喙状器和各类琢背石刀,另有少量盘状器。不少工具可以一器多用,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期中期的特点,一些工具和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以至于晚期的特定类型相近。

通过地面调查可知,在遗址所在地的上游和下游方圆数十公里的范围内,不仅发现大量相同的地貌结构和地层堆积,还发现数十处石制品、动物化石分布区。这些区域极有可能与这里一样,都是当时古人类的活动场所和古人类活动相关的遗址。

通过对地层的河湖沉积物构成、岩石地层学以及地层中出土哺乳动物、软体动物化石的研究等都表明,生活在此的古人类处于一种比今天更加温暖和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那时,鄂尔多斯高原上河流、湖?白众多,水草茂盛,成群的披毛犀、黑马、鹿类、水牛以及骆驼等草食类动物出没其间,为远古猎人提供了比较充足的狩猎资源。

遗址中的7个文化层中已出土石制品13000余件,游锘石数万件;同时还发现火塘、炭屑、鸵鸟蛋壳、螺壳等遗迹与遗物。初步研究表明该遗址为原地埋藏,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活动信息。乌兰木伦遗址是继1922年法国人发现萨拉乌苏及水洞沟遗址之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的一次史前文化的重大发现。距今3万至7万年,恰好填补了距今7万至14万年的萨拉乌苏遗址和距今3.8万至3.4万年的水洞沟遗址的中间缺环,三处遗址形成了一个旧石器时期中期至晚期的完整序列,在内蒙古地区乃至华北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再一次证明了鄂尔多斯草原是早期人类进化的重要舞台之一。同时,遗址文化内涵中反映出的一些具有西方旧石器时期中期莫斯特文化特点的石器,表明鄂尔多斯地区曾是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预示了乌兰木伦遗址在东亚乃至欧亚大陆古人类演化和旧石器文化发展研究中具有的重要潜在价值。该遗址对于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的地质学、古环境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有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将对东亚史前史和第四纪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全面揭示鄂尔多斯地区远古人类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1年4-9月,在乌兰木伦河上游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旧石器地点50多处,采集到大量的石制品,这些器物的类型异常丰富,特别是加工精美的有欧洲莫斯特特点的尖状器和刮削器等,说明乌兰木伦河流域是乌兰木伦古人类生存、繁衍、打猎、打制石器的基本区域,在这里曾经生活着人数众多、活动范围广阔的族群。

生物活化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植物化石;发现;彩色;意义

所谓植物化石,就是指在岩石中存留的植物的遗骸,化石的形成需要经过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才能形成,是地质界、古生物界、历史界等多个学科领域中宝贵的资源。2013年,黑龙江省尚志市首次发现了彩色的植物化石,这在业界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也是一次非常惊人的发现,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一、尚志市彩色植物化石的发现

尚志市的石嘴山,紧邻市区,位于尚志市郊的偏东南部。2013年9月21日,尚志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在野外文物调查时,偶然在石嘴山西北处的小山坡上,发现了一处非常显著的沉积地貌。小山坡经当地村民长年取土挖掘,凸凹不平。也正是被挖掘,才让该地的沉积层次突显出来,尤为惹眼。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仔细观看了实物及大量现场、化石图片,并将部分资料上传给北京知名古植物专家进行会商。经初步鉴定,尚志市石嘴山发现的这批化石属植物印痕化石,化石中有针叶、阔叶、蕨类、裸子等古植物10余种。之后经深入踏勘,竟然发现了这里被挖掘过的破损石层中,藏有罕见的植物叶片印痕化石。几经发掘,已采集到500多片清晰美丽的植物叶片印痕化石。量之大,种类之多,令专家震惊。经省文化厅组织有关专家初步鉴定,认为被发现的植物化石大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印痕化石的量大,种类多,石化程度高。二是大部分印痕化石具有色彩,如同彩绘,美丽鲜艳。三是出土的球状果实非常完整,且呈立体状态,属国内首例。四是发现了几种已经消亡了的植物叶片和一呈茄子状的被子植物果实。五是化石产地的沉积地貌特点鲜明,具有特殊性。经有关专家进一步研究确认,这些植物被掩埋时应在秋季,其地质年代的气温比现在偏高。从大部分印痕叶片化石可以看出,叶片已经长成,且带有深黄褐色,已接近落叶时节。采集到的多件植物果实化石也能证明,被掩埋时果实已经成熟,理应在秋季。在采集的叶片化石之中有几种植物的叶片长达20cm以上,是该区域现在的植物中所没有的。这说明可能是气候变冷的缘故,让这些大叶片的植物逐步消亡。可见当年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枝繁叶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宜居地”。专家初步断定,这些化石有针叶、阔叶、蕨类、裸子等古植物10余种。从这些化石种类来看,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存,其地质年代应在中生代的白垩纪,距今约1.4-0.9亿年。另外,化石中的两颗精美、完好、呈立体状的松柏类古植物球果尤其难得,科研价值极高,该批化石具体生成年代尚需相关权威专家进行研究确定。尚志市郊发现的古植物化石群,数量之大国内十分罕见。这些化石极为珍贵,对该区域以及我省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环境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植物化石产出层位

植物化石见于尚志市市郊的偏东南部,该组主要为一套海相不纯碳酸盐岩沉积,厚约一百三十余米,与下伏竹杆坡组为连续沉积,与上覆赖石科组则呈假整合接触。按岩性这个组可分3个岩性段:一段为深灰色、灰黑色泥质灰岩、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铁锰质和大量锰结核,盛产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双壳类、菊石等,厚约12m;二段为灰色中层―中厚层状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层间常夹钙质泥岩,化石较一段明显减少,主要有双壳类、菊石、海百合茎等,厚91m;三段为灰色薄层状砂质灰岩、泥质灰岩、局部夹钙质泥岩,含化石较少,厚33m。植物化石均产于一段的中上部,与海生爬行动物共生。

三、植物埋藏环境分析

植物埋藏状况是恢复古植物生活环境的重要步骤之一。尚志市彩色植物化石生物群中的植物化石为陆生植物是肯定的,它们显然是由异地搬运而来的,属异地埋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植物通常保存较好,如E.cf.arenaceus茎干完整,节、肋与沟明显可见,材料远优于国内外同类标本;C.sarrani的3块标本均为末次羽片,裂片都未脱落,有的标本还保留羽轴之柄。由此推测它们虽经水流搬运,但搬运的距离不会太远。就上列植物的生活习性而言,E.cf.arenaceus是一种喜湿的植物,其茎干粗大,直径超过15cm,高估计2m以上,半灌木状,受精需借助于水,这些植物当时可能生长在陆地河、湖水体边缘或沼泽地带,与其他植物一起组成岸边灌木丛。C.sarrani属苏铁类或种子蕨类,为低地湿生―半湿生的植物,它当时可能分布于水域附近比较平缓的湿地或相对潮湿的低缓山坡。从植物化石搬运的距离不会很远和化石保存尚好分析,一方面上述的陆地水域估计离海岸较近,海岸附近也没有高山峻岭,另一方面植物的埋藏地可能为一相对开阔的海湾或海槽,海湾内风浪不大,海水平静,而植物化石就是从距海岸不远的陆地随着河流或小溪的流水带到海湾或海槽而沉积下来的。参考当地晚三叠世时地处南盘江海槽边缘,其北西、南东两侧均有山地和古陆分布,这与植物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环境基本一致。

四、植物年轮与气候变化

彩色植物茎干可见年轮或生长轮,以往尚无相关报道。此次在发现一块植物茎干标本,横断面具十分清楚的年轮,经统计至少有20轮。众所周知,年轮的形成是由于植物形成层环周期活动的结果。一般说来,春季形成层随着树液的活动而开始,嗣后很快活跃起来,细胞分裂快、生长也快,而冬季形成层活动较缓,细胞分裂慢、生长亦慢,从而导致头一年色深而致密的晚材与次年色浅而疏松的早材间差别明显而形成年轮。值得提出的是,在热带雨林地区,一年中几乎无季节之分,气候变化也不大,植物年轮则不明显或根本不出现。这次发现中,植物年轮的茎干化石的发现表明,晚三叠世早期,尚志市地区一年中气候四季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古生物研究领域中,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彩色植物化石群十分罕见,这也是黑龙江省古生物研究的一个重大发现。但是据专家研究表示,这种类似古化石在附近还可能会存在,还应进一步的勘探。彩色植物化石群的发现为黑龙江省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证据,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和科学意义。

生物活化石范文第4篇

经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证实灌注物主要为重晶石粉,含硫酸钡达66.63%。人们不禁担心,食用被灌注了重晶石的鸡是否安全?据有关人士透露,给活鸡灌注重晶石粉,主要是为了增加重量,从中非法牟利。看来,其违法手段比注水猪、注水禽更进了一步。

重晶石为含钡硫酸盐,是制取钡和钡化合物的重要矿物,大约含有65.7%的硫酸钡和34.3%的三氧化硫。我国重晶石资源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晶石出口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19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使用重晶石作为油漆的填料,本世纪以来重晶石又成为制造各种含钡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由于重晶石比重大,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和酸, 因此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被用作石油和天然气钻井泥浆的加重剂。硫酸钡用于生产白色颜料,可以用于橡胶的填充剂与着色剂。当人们被怀疑有胃肠疾病时,医生经常建议患者做消化道造影,患者吞下的类似牙膏状的造影剂便是硫酸钡。

既然人可以吞下硫酸钡,那么活鸡被灌注重晶石粉会产生毒性吗?首先,患者使用的硫酸钡造影剂已经达到医药纯度标准,而活鸡被灌注的重晶石粉还是原矿石状态。在自然界中,与重晶石经常共生的含钡碳酸盐矿物叫毒重石,两种矿物的物理性质极为相似,化学性质则有所不同。人们已经了解到,钡类化合物对人的毒性取决于其水溶性。硫酸钡无毒在于其属于不溶性钡化合物,而毒重石中的碳酸钡虽然也不溶于水,但是与胃酸反应后可以生成氯化钡,产生潜在的毒性。

自然界中,矿物伴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我国广西、贵州等地盛产重晶石,每年出口在百万吨以上,发达国家从我国进口重晶石,就要求检验汞的含量。

可溶性钡盐属于肌肉毒物,进入人体后,对于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产生刺激和兴奋作用。心肌受到可溶性钡盐的毒性作用,应激性和传导性发生改变,严重中毒者可以出现心脏传导阻滞、异位心律和心室颤动,患者可以死于心脏停搏。

生物活化石范文第5篇

远古生命足迹遗迹化石墙

该遗迹化石墙保存着中生代晚三叠世“龙”的足迹。当时的动物界以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为主。“龙”是古生物学上对爬行动物的统称。该遗迹化石墙再现了2亿多年前“龙”及相关动物在湖滨地带行走、游泳、觅食等生活画面,是研究远古生命形态和行为的珍贵实物资料。这片化石墙壁产于陕西北部,面积达100平方米,集科学性、稀有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其规模以及完整性在当今世界上排在第一位,号称“世界第一墙”。

恐龙化石珍品黑龙江满州龙

黑龙江满州龙是一类大型的鸭嘴龙,体长10.50m,体高6.1m,嘴巴象鸭子是其最大的特征。它属于素食龙,牙齿小而多,前肢细小而后肢粗壮。该恐龙骨架产于黑龙江省嘉阴县,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因其含有50%的真化石,在世界恐龙化石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显著标志。

鱼龙化石之王

梁氏关岭鱼龙

鱼龙是海洋爬行动物,和恐龙生活在相同时代。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梁氏关岭鱼龙属于大型鱼龙,体长8米多,形似鱼雷。该鱼龙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于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其长度和完整程度在世界上位居第一。更为奇特的是,在这条鱼龙化石上还发现了它的皮肤化石,这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世界海龙之王

黄果树安顺龙

黄果树安顺龙是海龙的一种,属于海洋爬行动物。该化石长5米左右,体态修长,当年的游泳姿势一目了然。化石产于我国贵州关岭,生活在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从化石的长度和完整程度来说,地大逸夫博物馆的海龙化石在世界上位居第一。

矿物世界的奇葩

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翠绿色。大量产出时可炼铜,质纯色美者可作工艺雕刻品的材料及装饰品,粉末可作绿色颜料。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地球奥秘展厅,有一块产于我国广东阳春石碌的珍贵的孔雀石标本,块大色美,造型奇特,令人惊叹不已,在我国排名第一。

自然界神奇的造化

辉锑矿晶簇

辉锑矿是一种金属硫化物矿物,是提炼锑的最重要的矿物原料,造型美观的辉锑矿晶簇可作观赏石。在地大逸夫博物馆的矿物岩石展厅,有一块产自我国江西德辉锑矿晶簇标本,造型优美,针状或柱状晶体长而完整,可谓神态天成,在世界上位居首位。

如花似画的奇观